现在的农村存在的留守儿童问题有: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观念偏差,无学习兴趣;心理问题骤增;安全隐患较多等等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甚至一年才回家一次,和孩子见不上几面说不上几次话。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
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疏忽,部分儿童存在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对学习没有兴趣。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和父母相处交流的机会,很少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接触较少或不愿意接触。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善于表达等自闭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异、暴躁叛逆,有的忧郁焦虑、自暴自弃等。
农村中小学生大部分是住宿在家而非住宿在校。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跟随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生活,很多的生活细节被监护人忽视。比如饮食不能暴吃暴饮,不能喝生水,不能吃不干净食品,不能吃“三无”食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漱、勤换衣等。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上也难以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缺乏道德养成教育和纪律约束,容易偏离主流的道德价值观。
目前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是非常多,所以也这个问题也是极为严重,很多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就很容易让孩子形成叛逆的不良心理,会导致很多孩子心理出现问题,这些孩子大多都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怎么去教育孩子,当孩子犯错了之后也不知道去教导孩子,就很容易让孩子没有一个正确的是非观,养成嚣张跋扈的性格。而且情感上是缺失的,因为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父母不能陪在自己的身边,就没有办法让这些孩子学会去爱自己,内心也非常的孤僻,是很少跟父母有一个好的关系。而造成留守儿童这种现象,有着主观因素也有着客观因素,主要是这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吃有穿,所以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给到孩子好的物质条件,可是却错过了陪伴孩子最好的时间,等到孩子长大之后,亲子关系也很难再补回来。
留守儿童的出现大多都是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导致物质文化水平比较低,所以没有办法,这些家长只能够选择外出打工来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而且也会让很多孩子不能够正常的接受义务教育,所以会选择早早的出去务工,接受社会的摧残,这些都有可能会影响留守儿童的一生。
所以想要改变留守儿童的情况能够从主观上来进行解决的话,就是让农村地区的经济搞上去,让农村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实现农业商品化促进农村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够让很多年轻人愿意在农村呆下去,也能够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在自己的孩子身边。其实学校也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教学生活等方面的管理,让这些儿童可以有更多丰富的生活活动,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最后留守的经历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应该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保障这些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