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读后感500字

《牛虻》读后感500字,第1张

知道了一切就原谅了一切。

一篇旧文,稍作改动。送给在爱恨交织中挣扎的人。也送给我的朋友。

不同时期的读者,可能对《牛虻》这本部小说有不同的理解。我手头的这本书,内容提要是这样的:“主人公牛虻,是上流社会的叛逆。年轻时经历过几番刻骨铭心的感情苦难。他曾因无知而酿成大错。他最热爱的姑娘,给予他惨痛的伤害;他尊敬的生父,却是凶残的政敌!然而他义无返顾地追求真理——为了意大利的独立与自由。牛虻,成为青年人心中坚强的化身!”对这种评价,我无语。从某种意义上,牛虻可能是很多人少年时代的梦想。没错,这无疑是一部讲述革命者的小说,无论从文章内容来看,还是从作者付尼契的经历来看,这都是无法否认的。但是,我想,如果仅仅是这样,它的艺术魅力就很难如此持久了。毕竟,除非少数天才人物,人们在年轻时用来填充青春热情的道德理想并不具有鉴别能力。真正让这部书出色而闪光的,不可能只是主人公和他献身的革命。这里面有太多的纠缠和遗憾,而许多精彩的描述也都体现了这一点。主人公牛虻不仅仅是用他的革命者气质来打动我们这些读者的。是的,惊心动魄的不是牛虻的革命经历,而他身上的个人命运缠结出来的人伦冲突。关于革命,关于信仰,关于亲情,关于伦理……这部书,有太多值得仔细感受和分析的东西。我仅仅写下自己关于牛虻在监狱中和他的生父蒙太尼里主教相见时的一幕的感受。

是的,牛虻是一个革命者,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他对主教的要求。告别亚瑟身份后的时间里,他一直在做着反教会的事情,一直毫不屈服的坚决的做着,他相信暴力,不相信请愿等温和的行动。他认为教会是如此的虚假,教士也是如此的虚伪,他从不放过蒙太尼里主教,至死也不放过。但是,他又是多么的爱他,他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爱他,思念他。甚至,寄希望于他——尽管主教欺骗了他,甚至毁了他的一生。而这种爱痛交织,刻骨铭心的爱,无法遗忘的痛,要将一个人的灵魂怎样的折磨呢?

“我曾经爱过您。但是,我们之间只能是战争、战争和战争。您抓住我的手做什么?您看不出在您信仰您的耶酥时,我们只能成为敌人吗?”要么是上帝,要么是儿子。为什么?如果信仰是真诚的,如果亲情也是真诚的,无论怎样的选择,都是残酷的。牛虻一步步将主教逼向绝路,而他自己,也将面临着无法回避的不忍:主教,他的父亲,能为他的亲生儿子放弃他一生的东西吗?他所为之发誓的信仰吗?尽管,在他年轻的时候,他曾违背职业誓言和一个美丽温和的女人相爱,短暂的交欢留下了一个婴孩——亚瑟,并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来洗刷他的罪孽。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个优秀的教士,在他的教区,他拥有良好的声誉。“他那无可非议的严谨生活作风,在罗马教会的显赫人物中是个罕见的现象……此外,作为一名传教士,他的才能确实了不起。无论在何时何地,他都能做到人过留名。”他毕生反对高压政策,反对残暴,不赞同各种形式的死刑。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虔诚的基督徒的话,我相信,蒙太尼里应该算是一个。固然,他也有他的弱点,哦,那与其说是牛虻所认为的“虚伪”,不如说是性格使然。和年轻的亚瑟一样,他同样是一个敏感、柔弱的人,可这怎么是他的过错呢?他服务于上帝,反对牛虻们的暴力革命,并由此成了牛虻,他的亲生儿子的死敌,这与其说是反动,不如说是他的职责和信仰使然,又怎么能是他的过错呢?

然而,矛盾在他们这种都是不会屈服的人之间,显然是无法调和的,他们终究要失去对方,尽管他们彼此深爱对方。牛虻却认为是主教、他的父亲,他那在心里呼唤过千万遍,梦里遇见过千万遍的父亲不够爱他,不愿意为他放弃他的上帝。哦,天那,他们各自对上帝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牛虻看来,上帝什么也不是,丝毫不值得为之牺牲,他的亲生父亲完全可以通过否定上帝来证明他对亚瑟的爱呀。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可是,对于蒙太尼里主教而言,否定上帝,这简直是不可能的,这等于否定了他的一生,否定了他自己。然而,如果要赢得他的儿子,他只能这样。可是,他能这样吗?

他们是多么的希望自己赢得对方,就如同站在河的两岸,伸出手,将对方往自己这边拉,然而,不能,身后有太多的羁绊,结果只能是双双掉进河里。纵然是掉进河里,他们也在深爱着对方。可是,一个人的灵魂,怎能禁得住这样的折磨呢?

“您说这些有什么用?您怎么能说出来您所给我带来的一切?现在——您爱我!您爱我有多深?足以为我而放弃您的上帝吗?哼,他为您做了什么?这个永恒的耶酥——他为您受过什么罪,竟使您爱他甚过您爱我?”面对主教,牛虻是愤怒的、不平的。他们从来没有父子相认,但是,他们从来就是情同父子,哪怕是在当牛虻还是亚瑟的时候。而如今,时隔多年,中间经历了那么大的苦难,当他们再度相间,那种父子的关系其实是不言而喻的了。因此,在愤怒的同时,牛虻甚至包含感情请求他的父亲:“PADRE,您的上帝是个骗子。他的创伤是假的。他的痛苦全是做戏!我才有权赢得您的心!PADRE,您使我历尽磨难。……我没有死,我会回来的,并和您的上帝斗争。这样我才没有发疯,没有第二次死去。现在,等我回来以后,我发现他仍占据我的位置——这个虚伪的受难者,他在十字架上被钉了六个小时,然后就死里复生!PADRE,我在十字架上被钉了五年,我也是死里复生。您要拿我怎么办?您要拿我怎么办?”

其实,牛虻所真正要求的,不仅仅是主教帮助他劫狱——这一点主教已经同意了。哦,这对牛虻是不够的,仅仅获得生命是不够的。他要的,是主教的心,主教为了他而放弃上帝,放弃教职,他固执地认为,主教只有这样做,才能证明对他的爱。否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您必须放弃教职,否则您就放弃我。”这种固执,这种爱的极致,对作为革命者的牛虻自然是不难的,他永远是毫不屈服的,多年的磨难,正是他的毫不屈服,他才能活了下来,可怜的牛虻!然而,对蒙太尼里而言:“……但是——跟你一起走——这不可能——我是一位教士。”他还是犹豫着的,不忍着的,然而,他的选择又是必然的。他想他会安排牛虻逃走,然后自己跑到山里,死于非命。因为,他以为放走了牛虻,也就等于他犯下了大罪,他需要以死向上帝赎罪。

可是,这对牛虻是不够的。他自流浪生涯的开始,终生反对教士。但是,他爱蒙太尼里主教,他就决意让他走,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蒙太尼里的决心,也才能证明他自己对蒙太尼里深沉的、无可比拟的感情,这感情,甚至到了无法退步、不能妥协的地步:“那么您就得放弃他……如果您是他的,您就不是我的。”

不仅如此,牛虻甚至认为他为主教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他认为他是在救他。他在那最激动也最脆弱的时刻,抓住蒙太尼里的双手,并有炽热的亲吻和泪水沾满了它们:“PADRE,跟我们一起走吧!您与这个教士和偶像的死寂世界有什么关系?它们充满了久远年代的尘土,他们已经腐烂,臭气熏天!PADRE,我们才是生命和青春,我们才是永恒的春天,我们才是未来!PADRE,黎明就要降临到我们的身上——您在日出之时还会怅然若失吗?醒来吧,让我们忘记那可怕的噩梦,开始新的生活!PADRE,我一直都爱您— 一直都爱您,甚至当初在您杀死我时——您还会杀死我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呀?比爱更炽热,比恨更深刻,但是,一切的希望都是徒劳的,所有的回答都是让人绝望的。他们之间,隔着无法逾越的障碍。主教走了,牢门关上了。他明白一切都完了。“牛虻整夜都躺在黑暗之中哭泣。”哦,可怜的人!读到这里,我似乎看到了牛虻内心那个弱小的心灵,似乎是十多年前,当他还是亚瑟的时候的情景。可是,这个时候的哭泣,更能打动人,更能震撼人。他在平时是多么幽默多么机智多么坚强的一个人哪!他受过着这个世界上最深的折磨,他遭过非人的虐待,他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甚至是死亡线上的痛苦,然而,一颗丰富的灵魂,在这严酷无比的环境中倔强地将自己打造成了另外一个人,一个截然不同的人。这个人,只有在他心爱的初恋的恋人面前才得以将自己的痛苦和遭遇表达,而只有在遇到他的亲生父亲的时候才得以充分倾泻,他依然是那个小小的亚瑟,那个需要人安慰,甚至需要人爱护的亚瑟。

他们终于又一次失去了对方。

就在第二天清晨,作为革命者的牛虻牺牲了。那个场面真的是无比的壮烈而又催人泪下。当牛虻没有面对主教时,他真的是一个英雄。不管别人如何无理解他的信仰,都没有人能否认这一点。

到了这个地步,必然的结局是共同的毁灭,无论是生命上的,还是灵魂上的。蒙太尼里失去了他无比优秀的儿子,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牛虻的死亡,主教在进行选择时,选择了他的上帝,就凭借这一点,他也无法忍受其间的煎熬,何况,他的儿子受了那么多的苦难和辛酸,那么热忱的希望赢得他的心。

在基督教的节日庆典上,一切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也许,他牺牲了自己的儿子,而他的儿子,其实才是这尘世的耶酥啊。他的牺牲是值得的吗?

面对人群,他终于后悔了:“你们已经杀死了他!你们已经杀死了他!……你们龌龊的心灵又有什么价值,竟然应当付出这样的代价?但是太晚了——太晚了!……我那亲亲宝贝埋在那片血迹斑斑的土地,而我孑然一身,置于空虚可怖的天空。我放弃了他。你们这些毒蛇的子孙,我为你们放弃了他!”

他终于感受到了他所献身的一切的虚无,不仅仅是动摇,其实是已经彻底的否定。我们且不去问这种否定的理性因素。至少,在感情上,牛虻终于赢得了他。可是,一切都晚了,太晚了。

作者将庆典的这一章写得如同音乐的华彩部分,有技巧,有激情,并且充满了张力。主教向人群,向读者袒露了他的心,然后为这段亲情或者是信仰的纠葛画上了休止符。他们其实都赢得了对方,然而无论是牛虻,还是主教,尽管他们都别无选择。

我一直认为这是一步非常优秀的小说,细腻而又大气。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革命的小说, 它有着过于丰富的让我无法表达的内涵。

那些优秀的小说,总是通过小说家采用现实材料的虚构,将种种的矛盾和冲突发挥或者推向极致,让我们看到人的困境,人的无法超越,人的坚强和软弱,人的无法抉择而又不得不进行的抉择。

而在作为读者的我看来,更多的是无语。或许,个人情感受伤的事太普遍了。主教和牛虻,他们都没有错,这与正义与否没有任何关系。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因人性的软弱而犯罪,有一些人受无辜的过错折磨,有一些人平白无故情感诚挚而受伤。”可是,牛虻为什么要走得这么极端呢?仅仅因为他是一名革命者,还是因为他在漫长的岁月里遭受了太深的灵魂受辱的残酷?那个耳光,那个私生子的标记,以及随之而来的拉斯加、甘蔗地、杂耍班的屈辱?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革命无法消除生命个体在软弱的自然生命的偶然中的伤害或受伤。即便是上帝,也不可能精巧地设计出一种完美的社会制度,使个人生命根本避免偶然的伤害或受伤, 偶然的伤害或受伤是人的社会生命自然牵缠的结果,我们能去苛求什么呢?

也许吧,知道了一切也就原谅了一切。可惜我们不是上帝,总是在爱恨情仇中无法自拔。从这个意义上,宗教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可是,牛虻错了吗?

我的心中,只剩下琼玛提前衰老的孤独身影和迟缓脚步。还有,牛虻颤抖的双手热切的诉说以及他那令人心碎的不堪回首。

我一直在追问啊,往前走啊走看啊看最终却是白茫茫的虚无一片。用我二十多年的人生经验,我无法得到答案。

知道是什么呢?

原谅又是什么呢?

用什么抵挡那刻骨的寒冷呢?

我只有用命运的安排来解释。无法承受,更无法逃避。

只剩下长久的沉默。

《牛虻》评价如下:

生于爱尔兰的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百年前著成的《牛虻》,可以无愧于“伟大”一词的称誉,她笔下那个充满理想主义情怀,时间已使它成为了经典。

关于《牛虻》,它对理想始终不渝的殉道精神;它爱情和责任的冲突;它由人伦引发的痛苦与悲剧各有不同的理解。

《牛虻》**版本中的配乐堪称是杰作,此片于1955年由列宁格勒**制片厂出品。由A·法英齐姆密尔导演,奥列格·斯特里奇诺夫主演,俩人都是都是当时苏联**界的艺术家。

相比起原著,**中“牛虻”这一角色的理想主义色彩更加浓厚,影片着重刻划了他为追求自由和真理,不屈地战斗并奉献生命的精神,把小说中这一人物的不完美之处都略去了,但它仍是公认的佳作。

斯特里奇诺夫饰演的牛虻,以其充满忧郁和悲剧命运的目光及高贵傲然的气质,在人们心目中记忆鲜明,难以超越。

**美化了“牛虻”身上人性的弱点,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著的艺术性,但肖斯塔柯维奇的**配乐从另一方面弥补了这一不足。

主人公亚瑟(牛虻)的曲折命运和深邃情感还是让作曲家动了真情。只是限于影片的篇幅和叙述节奏,音乐未能充分展开,很多写好的音乐最终也未能用上。

此后,一位苏联作曲家列冯·阿托缅根据肖氏的手稿陆续整理出一些完整的曲子并将其编为《牛虻组曲》,这部作品近年来有很高的上演率。

这12支曲子正是肖斯塔柯维奇“用音乐来打动人的情感,表现人的情感”的作品。看过**的人会对这一点有更深的体会,配合着情节画面,音乐和谐完美地完成了剧中人物情感的映射,使牛虻作为一个“人”的心灵经历鲜活而动人。

《牛虻》的配乐并非只有这首《浪漫曲》出跳,其他如《序曲》的大气磅礴,《民间节日》的轻快明丽和《夜曲》中浓得化不开的浪漫,都大大超越了它作为**配乐的初衷,完全具备了独立欣赏的条件。

尤其是这部红极一时的《牛虻》,用厚积薄发来解释似乎说不过去,老肖属于多产作家;1955年的创作环境已经进入了“解冻季节”,照理作曲家应该能写出更直抒胸臆的东西?但是却写出这样一部完全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配乐,可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 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933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 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