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散文的特点

周作人散文的特点,第1张

周作人散文的特点在于文中存在着一种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情”(调),“气味”,或者“境界”,“这种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情”(调),“气味”,或者“境界”,是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生命所在。

它正是与日本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周作人的散文是更接近日本的。而这种难以言传的情调或者境界,就是“物哀”。周作人的文章,字里行间,深深浅浅的情思当中总是涌动着一股淡淡的“物哀”思绪。

对日本文艺中的“物哀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悲哀美”。悲哀只是“物哀”中的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所包含的同情,意味着对他人悲哀的共鸣,乃至对世相悲哀的共鸣。

在不同的层次里,“物哀”可能是悲哀的消解、超越或深化。正如叶渭渠所指出:这种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

扩展资料:

周作人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尤其是他出任伪职后,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贡献一在小品文,一在翻译,然而他却在历史发展中沦为汉奸文人。另外,他在保护北大校产、掩护国民党地下工作者等方面也做出过贡献。

在《周作人传》中就能看到3个周作人:一是“伪官吏”的“周督办”,一是“寻梦者”的苦住庵庵主,一是周作人自己塑造的“为国为民”的“殉道者”。

他清新淡雅,如话家常的白话文,洋溢着深厚的中国、东洋、西洋古典与近现代文化素养,轰动一时,新文化运动中更发表影响深远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启蒙主义理论文章。可说是中国散文的一个高峰。

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在他的影响下, 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阿英称作为“很有权威的流派”。

-周作人

周作人与鲁迅先生是兄弟关系。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原名周櫆寿,又名周奎绶,后改名周作人,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浙江绍兴人。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

周作人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

周作人文学特点

周作人在情感处理方式、讽刺修辞运用、语言以及文体诸方面均一定程度地受到日本审美经验的影响,与这种影响相关,他形成了一种近似于日本传统文学的文风,以温和、冲淡之笔书写个人的闲适、寂寞与不平,把玩人生的苦趣。

其实,他看似有闲而心无暇,不只是由闲适透出淡淡的哀绪,而且在闲适背后隐有无限忧愁;他不是以创作去体验生活的寂趣,乃至玩味这种寂趣,而往往是借创作排解寂寞、忧愁,由此与日本文风区别开来。

以上内容参考-周作人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周作人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的文学”概念的人,最先明确了“美文”的概念,将散文单独分离出来作为一种文体。

五四时期是周作人散文创作的鼎盛期,散文集有:《自己的园地》(1923)、《雨天的书》(1925)、《泽泻集》(1927)、《谈龙集》(1927)、《谈虎集》(1928)、《永日集》(1929),另有散文、诗合集《过去的生命》(1929)。历来有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风格,最能表现周作人散文个性的是他称之为“美文”的艺术散文。

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著名的《美文》一文,提倡“艺术性”的叙事、抒情散文。他从英国的随笔、名模共安排“言志”小品文和日本的俳文中汲取养料,用苍劲质朴的文字,针砭时弊,纵论文史,描摹人物,探寻人情物理,显示了周作人散文的美学追求,也是他对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代表作有《故乡的野菜》、《乌篷船》、《喝茶》、《北京的茶食》、《初恋》、《苍蝇》、《鸟声》等。

周作人以“自我”为中心,抒写返回自然,顺乎天性,享受生活情趣。周作人十分强调“生活的艺术”,强调用审美的态度去观照现实人生,从不同的角度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和享受美。如《喝茶》谈喝茶的艺术,意在审美而非功利:“我所谓喝茶,在鉴赏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故乡的野菜》把荠菜、紫云英这些平凡的野菜写得极有情致。《乌篷船》对“三明瓦”绘影绘形的描写,对乌桕、红萝、白苹、小桥、渔舍以及江南民俗的勾勒,都让人向往流连。在他的耳里,“麻雀的啾啁 ”,也是“鸣春的谈笑”。

周作人在艺术上追求感情的节制与调和,将蕴蓄于心的情绪舒缓平淡、含而不露地表现出来。周作人散文的“平淡”,首先是感情的淡化,他向往闲适,崇尚简素,不喜欢强烈与夸张,尤其憎恶作态。即使写《初恋》也是“自己的情绪大约只是淡淡地一种恋慕”,那个杨三姑娘“仿佛是一个尖面庞,乌眼睛,瘦小的身材,而且有尖小的脚的少女,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结尾写意外听到那姑娘死于霍乱时,“我那时也觉得不快,想想他的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石头已经放下了。”

周作人散文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周作人学贯中西,知兼俗雅,因而,他的散文能充分展示各种知识,用大量的例证来论述问题、阐释事理、表达情意,各种知识、例证均随手引证,左右逢源,运用自如,却别开生面。如《故乡的野菜》既写生活场景,又引证儿歌民俗、中国古籍对野菜的记载;既对野菜进行形、色、功用等方面的详细介绍,又饶有趣味地写故乡人如何利用野菜。周作人十分讲究引证方法,一篇之中,详引略引,参差相间;或述大意,或录原文,虚实相形,中外杂陈,广采博引,独具魅力。周作人的散文非常讲究趣味性,“这所谓趣味里包含着好些东西,如雅、朴、涩、厚重、清朗、通达、中庸,有别择等,反是都是没趣味。”在修辞上,喜欢使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喜欢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显得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如《苦雨》能把途遇暴雨,大浪中乘船,这些常人以为“苦”的诗情,在他的笔下却显得饶有趣味。

他的散文善于将口语、闻言、欧化语、方言等注重成分加以杂糅调和,形成一种“简单味”与“涩味”相结合的语言风格。其散文行文自然平淡,简洁流畅,徐舒自在,从容不迫,信笔而写,却无雕琢斧凿之痕,意味隽永,丰腴有趣。就像著名作家郁达夫所说:“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初看似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看,却觉得他的漫淡,句句有份量。”

文品不等同于人品,至于周作文的人品我们姑且不谈,单单就看周作人的文学成就和文学影响力,也是值得我们纪念的,毕竟他在那个文学爆炸的时期给我们定义了一种新的文体,让我们来抒发胸臆和情感,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1)文词的涩与简单。他认为,文词应以口语为基本,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揉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一。

(2)心绪的“涩”。在作品中极力地淡化情感色彩,把情感隐藏在字里行间,他的许多作品都流露出这种淡淡的惆怅或落寞,这一方面是一种“人到中年万事休”的心态,另一方面是思想观、人生观和文学观的矛盾所带来的苦涩。

(3)文章的“隔”。他的文章写的大多是草木虫鱼类的东西和日常生活的琐事,表面看来没什么意思,与读者自然产生一种“隔”,不易读懂。从另一个角度说,没有一定人生经历和艺术品味的人,读不懂他的文章。

(4)选材与叙事角度简单。短小精悍的篇幅,简洁老练的语言,他的小品文大多几百字到千把子、遣词造句恰倒好处,从不罗嗦,体现了一种既简洁明快,又古朴典雅的文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969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