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韩愈、刘禹锡、柳宗元、苏轼、陶渊明、范仲淹、欧阳修这些人被贬官后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急!!韩愈、刘禹锡、柳宗元、苏轼、陶渊明、范仲淹、欧阳修这些人被贬官后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与相同?,第1张

韩愈:留恋故土,感叹前路艰辛,甚至有些悲观。所谓:云横奏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刘禹锡:桀骜不驯,特立独行,不苟俗流,斗志更高。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回京后因为写“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讥讽当朝新贵,又被再贬。是最有性格的一个。

柳宗元:孤独、凄凉,所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寄情山水,写了《永州八记》。

苏轼:自觉曲高和寡,豪放中带有一丝凄凉,所谓: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陶渊明:他可不是被贬官的,它是不愿意为五斗米的工资向督邮(相当于市纪委主任)磕头而主动弃官的,是最潇洒的一个。弃官后自得于田园生活,羡慕啊!所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健康、环保的生活。

范仲淹:依旧忧国忧民。所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欧阳修:留恋山水间,借酒浇愁。满腹心事无法找到知音倾诉。所谓:人之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而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于文的人,只有本太守啊!寂寞中尚有一分自得,不愧“醉翁”的称号。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简单的说,前者不取里面是豪迈,后者是质朴我这里收集了两篇短文,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 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二陶潜早年怀着“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投入到一个健康心理的积极理想仕途追求中,种种心情角度位置错乱,没有必要考究和论坛。终于绝望而无法现实,于是在植被还算富足的时代里,得以隐藏在山里固穷守志,终于一生,陶潜与我个人而言,的确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能让我钦佩的文人之一

存在于印象中的陶渊明,看破世俗,能像庄子那样归隐并与浩瀚的宙宇为精神皈依,十足的隐士,倘若是一个渗透生命真相的现代人,大概是自我封闭的狂徒,千年至今没人习惯于娱欲生活中出产个撒特,对周遭假象说“不%A

最近参加了读诗会,我偶然知道了苏东坡竟然崇拜陶渊明。

苏东坡生活在宋朝,陶渊明生活在东晋。他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在时间上没有交集。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呢?

陶渊明是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种庄稼。“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在他的诗中,流露的是对农家生活的快乐、知足。

苏轼是有名的才子,但他卷入了党争,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虽然躲过了杀身之祸,但是他在黄州无权无钱。为了贴补家用,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从这个时候开始,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他们同爱喝酒,同爱文学创作,同样躬耕安贫乐道。而陶诗正好表现了他的情思和生活。苏东坡仿效陶渊明,写了100多首和陶诗。晚年他在惠州、儋州,他都一直在写,直至全部完成。

陶渊明有《饮酒二十首》,苏东坡也有,例如《和陶饮酒》之一:“我不如陶生,世事缠绵之。云何得一适,亦有如生时。寸田无荆棘,佳处正在兹。纵心与事往,所遇无复疑。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苏轼推崇陶渊明,但他们又有不同。陶渊明最终选择隐居,而苏轼一生为官。他不论在哪里当官,都是兢兢业业,关心民生。苏轼在徐州抗洪;在杭州为官,为了疏浚西湖,修建了西湖长堤。西湖变好了,变美了。他在黄州时,见到农民使用“秧马”,是插秧用的。插秧是很累的!秧马就像在水面漂浮的一只小船,农人可以坐在上面插秧,用腿当作桨移动,马头正好用来盛插秧。这种东西既可以使工作进行快速,又可以节省劳力。苏轼很热情地到处推广。

苏轼的身上既有儒家思想,又有佛老思想。当他能为百姓做点事情的时候,他担当;当他不能够的时候,他洒脱、放下。兼具出世、入世,实属难得。林语堂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不是。

因为苏轼性格乐观旷达,<记承天寺夜游>既说明了他的怀才不遇,被贬职后,门庭冷落,十分寂寞悲伤,又体现了他“不汲汲于名利”的品格。

而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黑暗,绝望之余,与之彻底决裂,后超然事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081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