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适应功能
②动机功能
③组织功能
④信号功能
⑤健康功能
情绪的分类
①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分为喜、怒、哀、惧。
②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性,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情感从社会内容角度来看,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区别:
①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②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景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③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情感则比较内隐、深沉。
联系:
①情感依赖于情绪,同时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
②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情绪的分类
①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分为喜、怒、哀、惧。
②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性,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情感从社会内容角度来看,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
以上,就是对教师招聘笔试情绪与情感的功能的全部回答。
共情这一概念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幼儿成长过程中,心智不成熟,其原始心理状态则是以自我为中心。幼儿教师教学工作不仅需要关注幼儿知识的增长,更要关注幼儿心智的发展,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以达到培养孩子共情能力,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目的。
所以,共情对于幼儿教师的意义,不仅是教学方面的帮助,更是对教师个人成长的帮助,对幼儿身心发育的关怀。
共情不同于同情,移情。同情是站在局外,甚至是以高一等的姿态对当局人的“施舍”。移情则是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受访者身上,或厌恶或热爱,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机制。然而两者与共情都有本质的区别。共情需要个人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思考,进而体验到对方正在体验的情感。不仅体验,还需进一步的表达。“共情能力是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结合”@周瑶,认知能力指认知过程中体现的能力,目的是达到体验的效果,情感能力则指理解,接受,表达等能力。所以,在体验到对方的情感之后,还需要理解对方所体验的情景,理解产生的情感,对自己此刻的感受进行正确表达,使对方了解到自己的感情,并对对方产生影响。
我们会产生另一个疑问,那就是,共情与安慰,劝告有什么区别。关于安慰,我们在使用这一语言技巧时,一般情况为希望被安慰者脱离目前纠结的情感状况,语言方式一般柔和,多从感性角度以情动人。劝告则是理性分析目前状况,要求客观以理服人。如果以这两种方式表达,语言应该是如下两种:“别难过了,你是勇敢的孩子。”;“自己不注意摔倒了,有什么可难过的。”而通过共情进行的表达则是另一种情形,例如“摔倒了应该很疼吧,先做个勇敢的孩子站起来,我们看看有没有哪里受伤,难过就哭出来,不要忍着!”
共情的表达过程是整个共情的最终体现,所以表达方式的改进也是重要的一环。艾根(Egan)将共情的表达概括为两种水平,即原级共情(primyarempathy)和高级精湛的共情。原级共情又称初级水平的共情,包括释意及情感反应等参与技术。而高级精湛的共情又称高级准确的共情,它不仅包括释意及情感反应这些参与技术,还要加上教师自己的一些看法。
从心理学角度,卡可夫和皮尔斯还建构了一个区分调查表,用来确定咨询者共情反应的五个等级。其中水平3是可接受的最低水平反应,相当于Egan的初级共情的概念;水平4相当于附加共情或高级共情;水平5代表着促进性的行动。具体如下:水平1一一没有理解,没有指导。咨询者的反应仅是一个问题或否认、安慰及建议。水平2—没有理解,有些指导。咨询者的反应是只注重信息内容,而忽略了情感。水平3—理解存在,没有指导。咨询者对内容,同时也对意义或情感都做出了反应。水平4—既有理解,又有指导。咨询者对求助者做出了情感反应,并指出对方的不足。水平5—理解、指导和行动都有。咨询者对水平4的内容均做出了反应,并提供了行动措施。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对比自己的表达方式,了解到自己属于哪个水平,对自己的共情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
我在上文举的例子可能有些“简陋”,根据这个区分调查表,我的表达做到了理解,指导,行动,但是措辞可能再需要进行润色和修正。
共情能力的提高是对教师个人和幼儿成长有重要意义的。具体内容在查阅资料后我发现,共情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严肃僵化死板的。然而这样的师生关系或许会对幼儿发展不利,幼儿在平时的学习中处于一种恐惧压抑的状态,和老师的关系疏远恶化,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通过共情表达,幼师对孩子表现出的理解和关怀可能会紧紧抓住孩子的内心。孩子发现自己被关注,被理解,爱和关怀会在孩子的心里扎根。同样的,孩子会反过来爱老师,师生关系得以改善。接着教学效果就会有提升。在这种良性循环之中,学生爱人的能力就会提升,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的共情能力。说句题外话,感同身受不再是只能说出口或者写在纸上的漂亮话,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天下大同可能不再是梦想。
在操作层面,如何实现共情。第一,体验对方情感,第二,理解对方意图,第三,向对方表达自己,影响对方,取得对方的反馈。
那么,共情能力究竟要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有所提高。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共情能力分为两种,天生拥有的,后天训练得来的。训练首先要培养共情的感觉,增强理解他人的能力。我们需要学会摆脱自我中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进行换位思考。幼师要尽力培养自身对学生需要和情感的敏感度,学会倾听学生的表达,并真诚地做出表达。其次我们要学会表达情感,上文已经提到关于某某人的五等级表达理论,通过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语言,以达到完美表达的效果。但是有一点可能需要注意。即使我们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情景进行体验,也会由于各种客观主观原因导致理解出现偏差。然后在思考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文字符号也会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完美表达自己的思想。即使前阶段完全完美实现,对方在接收语言符号时,也有极大可能理解出现偏差,不能体会到我们的“感同身受”。所以,即使达到了最高的表达等级,也有可能出现对方不能被你的语言影响的情况。由于共情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被理解而行程有效教育,所以使学生能感受到共情就是最后需要训练的一步。语言符号也许会出现偏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眼神,表情,肢体语言进行补充,以期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完成最终目的。
共情不是利用学生感情的方法。我在搜索资料的时候看到“共情是和谐的种子”。我的感受是没有相互理解就不会有和谐,只有处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才会存在有效的沟通。从我们传播学的角度,有效沟通有以下几个条件: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情奇妙在,它只有达到尊重和理解,才能通过表达影响对象,达到有效沟通。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共情不仅不是利用情感,恰是真情的流露。而打动人的就是“真情”,如此,方能使传播更加有效,教育也更加有效。
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戏剧在校园艺术教育中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对英美等国中小学戏剧教育的介绍,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教育剧场(Theater in Education)越来越为大家所熟悉,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引起国内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什么是戏剧教育?
戏剧教育是一种教育性质的戏剧活动,或者说是戏剧方式的教育活动。法国思想家卢梭曾提出将戏剧融入教学,随后美国儿童剧场协会(Amercian Association of theatre for Youth)简称AATE,召集了七十余位戏剧学者与专家进行研讨,在研究报告中将戏剧教学的内容归纳为四大类:
1.发展自身内在与外在的资源;
2.借由艺术合作创作戏剧;
3.将戏剧与社会情境结合;
4.美学评析。
在戏剧教学的过程中,儿童是参与者、制作者和欣赏者。参与者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包括感官与情感感知能力、想象力、身体动作、声音、纪律以及自我认知。戏剧教育的重点在于参与,从感受中领略知识的意蕴,从相互交流中发展可能性、创造性。
二、儿童戏剧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戏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以舞台表演为中心任务,同时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方面的艺术因素,通过直观的舞台形象,配合多样的舞台表演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帮助儿童认识世界。
2.戏剧表演活动形式丰富,包括歌、舞、画、图等多种形式,且不同活动形式之间的系统性、连续性和针对性强,能够满足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要求。
3.戏剧的学习是不以学习戏剧知识和表演为目的,而是运用戏剧的元素设计各种体验渗透到教育中,鼓励孩子思考各种问题,感受各种情感,让身边的每一个地方都能成为他自己的小舞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自己心中的那个小演员。
4.戏剧表演活动与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相符我国相关文件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各个领域应相互渗透,提高教育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
三、戏剧课程介绍
(一)研发缘起
绘本戏剧课程是紧跟“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研发的一套课程,是将绘本阅读与戏剧教育运用于家庭教育的专题工作坊。绘本戏剧课以绘本为媒介,融合戏剧创作、表演于一体,贯穿家庭教育诸多元素,同时培养运用绘本推广家庭教育的实践技能和方法,让以绘本为媒介的家庭教育以鲜活的方式惠及更多家庭和孩子。通过学习,学员可以开展家庭教育儿童及小学低年级段专题课程、儿童园、小学特色教学课程、绘本家庭教育父母课堂、绘本家庭教育沙龙活动和绘本家庭教育讲座。
(二)课程介绍
运用儿歌、角色扮演、发音练习、戏剧游戏等鼹鼠阅读方式,帮助孩子发现、探索、认知自我与世界,在性格、语言、情感、社交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好听好玩的故事里和丰富的英文戏剧情节里,提升想象力、创造力和自信心,培养表的能力,同理心和规则意识,为进一步系统学习Drama课程奠定基础。
(三)教育目标
1.通过艺术表达自我和内心深处的世界
2.在各种学习中表达自我感受,探索未知的潜能和情感
3.改善和提高与人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4.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实现自我价值
(四)教学目标
1.透过绘本作品,深入剖析绘本图文特性。
2.以绘本为例,让参与者由浅入深,了解故事绘本的特性与如何进行故事分析。
3.以故事为主,用活泼有效的策略,带领孩子进入戏剧游戏。
4.从绘本到剧本,架构创编剧本的基础能力。
5.教导大家简单的剧场概念,并进行实作。
6.了解沟通与提问的关系,并学会从故事中设计提问。
7.现场实作并指导教案设计,结束后学员都能带回自己的成果。
(五)课程内容
1绘本的创造,对于戏剧画面的想象与塑造。
2分析如何将创意绘本改编成剧本,学习关于内容的变化,剧情的推进、冲突的表现形式等,并对剧本形式和主要组成要素做讲解,如取材、编写大纲、调整大纲、填入人物、对白、场景、动作说明等。
3对剧本进行反复推敲,修改,排练,和道具准备,最终形成一部完整的戏剧。目的:在追求精彩的演出效果同时,引导每位参与者表达自己的思想,在绘本的演绎中不停地追寻真正想要的,在戏剧中不断地探寻与思考,成为戏剧的主角和风格的主导。
(六)实施流程
1.互动时间
让孩子在一个自由、安全、开放的戏剧情景中分享一周的经历,锻炼自我表能力的同时,学会如何与人交流、聆听别人的想法和尊重他人,熟悉口语表达的技巧,增强早起的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2.歌曲时间
用充满童趣的英文儿歌、童谣和富有节奏感的舞蹈,让孩子在唱歌跳舞中热身,完全打开身心,学会常用英文口语的表达,加深记忆,提高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
3.热身环节
用5-10分钟给孩子一个新角色,通过2-3个变换的场景,让孩子自由展示,充分释放并打开内心,迅速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接下来的环节做准备。
4.发音练习
通过郎朗上口的英文童谣、英文绕口令、英文诗歌等形式,锻炼孩子腹式发音、唇舌发音、咀嚼肌、气息发音等,训练孩子口腔肌肉,学会自信、字正腔圆、充满感染力地用标准英文表达自己。
5.表演时间
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在规定的场景和熟悉的故事框架中,尽情发挥想象力,通过短剧中的角色扮演,演绎情景故事,学习同龄人的交流协作,提升自信心,培养同理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力。
6.总结时间
教师帮助孩子们整理当天学习的内容,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在课堂中最喜欢的内容是什么,哪些是让你印象深刻的,如果我是故事中的主人公我会怎么做等等。回顾全天学习内容,分享收获,引发新的创意。
转贴1、丰厚的文化 我觉得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文化品位,那么文化从哪里来?那就是从阅读中来。一个勤奋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全书。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在教师不是不想读书,而是没有时间去读书,大部分是以前的积累,也就是在吃老本,倘若以前积累的多,还好一些,可是,很多教师不是这样,这可能与自身的成长有关。比如,以前,在小学任职的教师,一般是从初中再到师范,师范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与高中的还不一样,比较重视教师的特长发展,如果不是对文学特别爱好的话,对语文的学习也就是一带而过。这样等他们参加工作以后,面临着再学习的问题,虽然小学语文比中学简单,可是基础的东西还是很广泛的,尤其是新课程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意味着教师文化的再生产。从我的经历来看,课改前觉得语文没有什么,无非是学字、解词、背课文、分段、归纳中心,并且都有一定的标准答案。教师教起来很顺手,几乎你不用认真备课,也能教语文。现在的情况就不同了,对语文的定位,即要落实工具性,还要拓展人文性。一下子,使教师摸不着了边际。最近几年,我们还提倡大语文教学观,生活处处皆语文,这就使教师更难把握语文教学了。其实,语文无论怎么定位,语文始终是母语教学,语文始终离不开文化。那么,一个教师缺少了文化内涵,怎么说也不会把语文教好。小学生虽小,但是他们在课堂中,问题多,他们什么都问,什么都敢问,一个教师总是支支吾吾的,或者和学生“踢球”玩,也有失教师的职责。我看到一个网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会语文也能教语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怪现象,也确实,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由于主张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想怎么学就可以怎么学了,教师除了方法的组织,其他也没什么可做的了。教师似乎成了多余的人。我觉得这是不正常的,是对新课程的玷污,古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功能什么时候也不能丢失。转变教师角色与教学方法,不是把教师的文化也一起扔掉了。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始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2、精美的语言 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是语文教学基本任务之一。一个语文教师不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与学生交流是不可原谅的,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用词丰富、严密,而且要流畅、纯正。我见到许多语文教师说话很随意,想什么说什么,一句话重复几遍,并且时常带着口头语,一听到这样的教师上课,就感到不舒服。还有的教师方言很重,语气平淡无味,在范读课文的时候,不读倒好,一读还不如一个学生。这样的语文教师怎么能有语文感染力。相反,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往讲台一站,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声声悦耳,从语气和音质上就技高一筹。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应该是语言简练、准确,字字句句,条理严密,并且有很强的逻辑性。一个非常有修养的语文教师,不仅注意自己的语言,也非常注意学生的语言,他总是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语言,抓住时机去规范或矫正学生的语言。如果学生在这样教师的影响下,那么他们的语文能力能没有提高吗?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很重要的基本功,是决定语文课成败的关键之一。记得以前,我们很重视教师基本功的训练,特别对年轻教师,每年都要验收与考核,可是,近几年这样的活动少了,教师的基本功也放任自流了。是的,语文课谁都能教,可是教的效果如何呢,俗话说:“近珠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况且小学生正处于发育时期,他们有极大模仿倾向。我看到一个孩子,说话总带个尾音,问其家长,家长说原来不是这样的,后来换个班主任教师,就变这样了,很难纠正。据了解,那个老师说话很不注意,这个孩子觉得好玩,也就模仿了,后来成了语言习惯。可见,教师的语言素养是多么的重要。3、燃烧的激情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个“味”是什么呢,我认为“激情”是语文味之一。语文是情感的语文,因为语文不仅学语文知识,还承载着传承文化,文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哪个不具有情感呢?要想教好语文,教师首先有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对文本的解读,来自于对生活感悟,来自于对学生热爱。有人批评说,教师的激情是一种造作,我认为这样的认识不正确的。教师是教书育人的,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必须能做到以情激情。举个例子说,即使你有很多不愉快的事,那么,你面对学生,也不能把你内心的伤感留给学生,虚伪的也是善良的。一个激情的教师始终是想着孩子所想,始终和孩子一起共享着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激情需要点燃,需要走进文本与读者的内心。我听过很多教师讲《十里长街送总理》,那是一个悲壮的场面,可是,能触动学生伤痛的很少。一个原因是课文离学生生活较远了,学生没有那样的体验。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自己也没有读进文本,语言的平白,情感的淡漠,学生就好像在了解一个故事。这样的课文,如果说教师缺少了情感基调,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呢?学生悲与喜,不是简单的文字就能触发的,还要教师满怀激情的感染。一个语文教师,没有情感的丰富性,也不可能教出语文的激情。4、专业的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呢,现在有一种倾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讲究系统的知识体系了,教师也无需要具备那么多知识了,要把主要的精力用在教学观念的转变上,用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有道是:“教师一碗水,就能引出源源不断的江河。”此话完全是教师在自我推卸责任,是对新课程的曲解。的确,在当今时代,一个人不可能掌握全面的知识,况且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可以储存在电脑里了,但是电脑永远也不替代人脑。知识是人脑创新的基础。语文不讲究完整的知识体系,但不等于不教知识了。每一篇文章、每一段话,甚至每个词语,每个字,都蕴涵着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有的是学生自己感悟的,有的是教师讲解的,所以教师没有知识是不能胜任的。现在,有的小学语文教师知识贫乏的可怜,比如,小学教材中,常见的语法或修辞格都不能正确的判断;对于写作知识更是一塌糊涂。这也难怪教师,教材几乎什么知识都不讲了,原来学过的,也就随着时间淡化掉了。所以说,一个教师要是死啃教材,不注重补充鲜活的血液,连自己也变得陈旧了。一个教师始终要有知识的紧迫感,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课程怎么变,你必须是一个知识的拥有者,这样你才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学生。“知识用时方恨少”,这是不变的真理。5、敏捷的思维 一个语文教师,光有阅读积累、专业知识、丰富情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所谓思维能力,就是指判断、推理、概括、顿悟、应变等能力。思维也就是智慧。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有很大生成性。教学有预测,但又不能完全预测,尤其我们主张“以学论教”,“顺学而教”,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挑战。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阅读中,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如果教师没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是很难驾驭课堂的。比如,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开读书,而问题可能是千奇百怪的,那么教师就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哪些是值得探究的,哪些是没有必要的。有问题还要优化问题,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再如教师与学生对话,教师不仅要注意倾听,同时要迅速的分析学生的语言,要敏捷的判断出学生发言的价值所在,然后是有针对的点拨或概括。有的教师,不能机敏的反应学生的问题,学生发言就点头,说什么都挺好,或者一味的要求学生自己评价,教师是十足的指挥官。我觉得这样的教师不是非得要那样做,而是自己的思维节奏跟不上,也就是说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当然,教师也就跟着学生一跑到底了。有敏捷思维能力的教师,不仅表现在对话中,还表现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和突发事件的处理上。比如,很多公开课上,教师准备的课件不能正常播放,有的教师,反复的尝试,越着急思路越乱;可是有的教师一看不能用了,马上改变教学思路,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也不失是一节好课。这种应变能力,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 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怎样提高语文素养: 一、拓展视野,塑造健康人格 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画面,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它的内容无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文学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相比的。它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作用。 二、通过积淀,增强文化底蕴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抛弃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理解,轻视识记背诵。我们的改革并非要改掉传统教育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而是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识记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像、联想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激发情感,增强感知能力。情感在文学教育中有特殊作用,教师的教学情感、作品的创作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要用饱满地热情,真挚地情感,牵引着学生步入文学殿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创设一种和谐美好的课堂气氛,领着他们登堂入室,去发现美、认识美。2、加强训练,提高表达能力。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个体感知体验,又要重视学生的理性分析、口头表达。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口头语描绘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分析作品美的结构、美的语言,分析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得到的思想启迪。通过口头表达,使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模糊的、不大鲜明的文学形象,经过梳理后变得更清晰、更鲜明。在分析鉴赏的基础上,推荐有关评论文章让学上阅读,让学生了解别人对作品的评价,参考别人的见解,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