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对幼儿音乐情趣的培养

如何开展对幼儿音乐情趣的培养,第1张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良好审美情趣的基础。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能使其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感受到节奏的美,并能准确地再现节奏的能力。但是幼儿因其年龄特点,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所以节奏感较差。

工具/原料

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方法/步骤

一、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意义

有人说,幼儿园里没有真正的学习内容,培养幼儿兴趣是第一要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幼儿很难掌握这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幼儿难于理解,但幼儿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幼儿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如下雨的哗啦声,猫、狗的叫声、打鼓声、马蹄声,走路的笃声,拍球的咚咚声等。在活动中,我告诉幼儿,这些有规律的声音叫做节奏,并让幼儿自己去寻找节奏,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就举出各种各样的节奏:火车的隆隆声,啪啪的打枪声,闹钟滴答声等,每当幼儿发现一种新的有节奏的声音,就感到特别兴奋,常会自豪的说:这是我听出来的。由此,主动地到周围生活中去寻找各种节奏的兴趣更浓了。我将这些声音组成各种不同的节奏型,用拍手和敲击物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幼儿反复倾听,感受和理解,使他们形成节奏意识。虽然幼儿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音乐节奏感培养的基础——听觉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以及节奏感等都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幼儿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悠扬的钟声等。让幼儿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幼儿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幼儿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幼儿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方法——身体动作

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幼儿在有音乐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动作由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体会自己表演,比较自由、灵活,而不是由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现节奏。

如在训练| x x x x | x x xx x | 节奏型时,开始时我让幼儿随意用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来打节奏,只要卡准节拍就行,渐渐的我要求幼儿四分音符用手拍,八分音符用脚来代替,并将此节奏型变成各种形式让幼儿进行训练,如:| x x x x | xx x x x || ; | x x x x | x xx x x || ; x x x x | xx x x x ||等等。 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涨,很多幼儿都能看着节奏谱,手脚并用打出旋律,除此以外我还在活动设计时,注意活动方法的多样性,让幼儿的嘴巴、身体及思维都动起来,以保证激发和维持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幼儿的身体动起来,可以请幼儿为歌曲编创动作,或在游戏中歌唱,或用身体动作为歌曲伴奏。那些歌词具体形象、动作性强或叙事风格的歌曲,都可以巧妙地激发幼儿的想像力。从而为歌曲创编动作。例如歌曲《小鸭子》、《鞋子嗒嗒响》等。有的歌曲游戏性强,可以让幼儿边玩边唱,例如,歌曲《小鸡小鸡在那里》、《吹泡泡》等,老师和幼儿一起捉迷藏,围成圆圈吹泡泡,边玩边唱,多么快乐呀!用身体为歌曲伴奏,即引导孩子用拍手、拍腿等身体动作拍出节奏,或在前奏间奏处填充,或突出乐句重音。例如歌曲《三轮车》,在间奏处或2、4、8小节加上拍手、跺脚。或者声音伴奏:叮铃、叮铃,哈哈、哈哈,或者重复句末词语“跑得快”、“老太太”、“真奇怪”,以使演唱更加诙谐有趣,让小朋友在笑声中歌唱。在即兴创编表演过程中,幼儿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获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培养幼儿节奏感应把节奏融于歌曲中

在歌唱活动中,歌唱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总的说来可分为八种:独唱、齐唱、领唱与齐唱、接唱、对唱、轮唱、合唱、表演唱等。怎样把节奏和歌唱融为一体呢?唱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节奏是为了学习音乐歌唱服务的,光靠节奏是无法将音乐的美升华的,所以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时让节奏和歌曲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幼儿对歌曲速度的理解,也能加强了乐感的理解及体验。如:在学习《火车开了》歌曲中,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以便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同时让幼儿们在教室里排成长队,模仿火车开动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和亲身感受火车开动的有规律、有节奏的转动的音响效果,幼儿理解后开始唱,在唱的过程中理解了歌曲的意境。如,歌曲《幸福拍手歌》是一首活泼、欢快、节奏性很强的歌曲。在学唱歌曲前,我便有意识的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播放这首歌曲,那欢快、跳跃性的旋律,以及那拍拍手、跺跺脚等歌词,很快吸引着孩子们的兴趣,他们一边哼唱一边做起了相应的动作。在进行歌唱教学活动时,我尝试着不用琴来伴奏,而是让孩子们自由的拍手、拍腿,边拍边清唱歌曲,拥有节奏的拍打增强孩子们学唱的兴趣。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孩子大胆的创新,独立的思考,在乐曲伴奏下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感受出的各种各样的节奏,对发展幼儿们的智力、个性及能力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寻找节奏感教育的有利契机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节奏,如自行车的“嘀铃铃”;门铃的“丁冬”;下雨时的“沙沙沙”“哗啦啦”“滴答滴答”等等,为了从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我就让幼儿去发现在我们周围的一些声音,然后再用小手、小脚以及身体上其它部位进行表现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发现幼儿的兴趣非常高,他们都愿意去捕捉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声音,同时用节奏来表现,久而久之幼儿的节奏感加强了,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无论是音乐还是语言都是以一定的节奏组合和变化,表现作品的情绪情感,引发听者的共鸣。在平时语言活动,特别是儿歌的教学活动中,我就经常用不同的节奏表现同一儿歌的内容,这样幼儿在学习儿歌的同时又觉得比较新鲜有趣,更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儿歌“嫩芽”的教学中,我就变换了两种不同的节奏让幼儿进行表现,为了避免幼儿有一种枯燥的感觉,我就请幼儿从小脚开始到大腿、腰部、肩最后到头进行表现,并用嫩芽长高的情节吸引幼儿,使幼儿在欢快的情绪中体验了不同的节奏。

总之, 每个幼儿都或多或少的具有音乐的潜能,我认为在节奏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致力于教会幼儿什么,而是设法挖掘幼儿潜在的这种能力。通过这些形式,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学习音乐,了解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

END

注意事项

教师不是致力于教会幼儿什么,而是设法挖掘幼儿潜在的这种能力。通过这些形式,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学习音乐,了解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

这篇文章是帮助爸爸妈妈们来对自己的宝宝进行早期教育的经验分享,作为一名育婴师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分享让爸爸妈妈们知道简单而实用的早教方法

工具/原料

平和优美的音乐CD,一定不要是那种节奏太快或者太忧郁哀伤的,比如《爱和乐》

儿童玩的小乐器,比如幼儿电子琴

方法/步骤

早上宝贝醒来时,打开音乐CD,放一些比较安静,平和的音乐

宝宝玩耍的时候,可以把幼儿电子琴放在他们面前,让他们自己去玩按

吃法的时候,放一些利于进食的北京音乐,比如:轻音乐,抒情的那种英文歌

4

晚上睡觉的时候,放一些利于安眠的音乐,比如:神秘园之歌,雪之梦,安妮的仙境

END

注意事项

在放一些北京音乐的时候,千万别放一些感情太成人化的音乐

整个过程都要自然进行,让宝宝自己慢慢的融入到这种音乐氛围之中

兴趣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原动力,幼儿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教师培养对幼儿音乐活动的兴趣,首先是要发现孩子的兴趣,其次在活动中激发其兴趣,使其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一、要善于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例如,我班的张可欣、纪瀚宇、徐子涵小朋友,喜欢边玩边哼小调,陈紫阳、马晨莒小朋友,听到节奏明快、活泼的音乐就手舞足蹈、摇头晃脑起来,脸上的表情就丰富起来时,我就知道孩子们是喜欢音乐的,对音乐是好奇的。而好奇心恰恰是兴趣的一个起点。

二、引起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和方法精心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特点,易被幼儿接受的乐曲来诱发和引导幼儿对音乐活动产生好奇心,用客观事物的新异性吸引幼儿的好奇心,从而对音乐产生兴趣。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欲望。让幼儿多接触音乐,为幼儿创设音乐环境,并将音乐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在来园时,我会播放轻柔悦耳的名曲、童谣迎接幼儿,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在进餐时,我播放节奏明快的音乐,让幼儿边听边跟着节奏吃。边吃边听音乐创造了愉快的情绪,增加了食欲。午睡时,我播放柔和、恬静的摇篮曲,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入睡,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

在给幼儿上音乐活动课“走路”时,用儿歌朗读和打击出象征小兔、小鸭、小乌龟走路的声音,让幼儿很快掌握了切分音的基本节奏。

与各学科配合,以音乐教育为手段,利用艺术的形式进行教育。我选择了一些和各学科有机结合的互相渗透的游戏活动。在学习儿歌或故事时,我选择配有音响效果为背景的儿歌或故事,既增强了幼儿语言的表现力,同时音乐促进幼儿大脑半球的活动,提高了记忆效果。如语言节奏“叽叽喳喳”“跟谁走”等。

三、以故事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音乐艺术的创造基础与创造核心。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儿歌、诗歌;一首首优美、诙谐的乐曲都好象讲述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如果在音乐教学中失去了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得枯燥、无味,失去了艺术的魅力。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教师艺术化的课堂导语设计将引发幼儿想学的欲望,把音乐教材编成故事导入新课,使教学过程故事情节化,常能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情境。

四、用律动舞蹈引导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是时间艺术,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幼儿园的孩子特别好动,如果整个活动让孩子们坐着不动,他们会坐不住的,所以当孩子对一首歌曲能唱之后,就要选择适当的动作进行配合。教师根据课程节奏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律动训练,不但可强化幼儿的音乐节奏感,而且可减缓教学坡度,为新课的传授增加情趣。如在《汪汪叫、喵喵叫》中歌词是“汪汪汪、喵喵喵,汪汪汪、喵喵喵……”我通过边唱边模仿小狗叫、小猫叫的动作,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果然幼儿一边唱一边表演,特别投入,还特别开心。同时在做动作的时候,孩子们自然会表现出歌曲的强弱与诙谐幽默的韵味,这样就可以一举两得,既巩固了歌曲的演唱,又找到了歌曲的强弱规律。

五、开展游戏表演使幼儿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

教学中边唱歌边游戏是激发幼儿音乐欲望的有效途径之一。幼儿园的孩子,天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喜欢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所以,教师要提高音乐活动的质量,就应根据孩子好动的特点,把孩子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看、想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等结合起来,使他们在音乐的世界里轻轻松松地获得知识、技能,受到美的熏陶。

同时,在音乐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如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我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我不仅仅是教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小狗、老虎、小蘑菇、蝴蝶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音乐家洗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努力地创造愉悦的学习情境,着力激发幼儿的兴趣,尽可能使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幼儿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快乐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让他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音乐知识。这对陶冶幼儿性情,培养兴趣,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都有促进作用。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的教育。开设艺术课程的目的不是要把所有的孩子培养成艺术家,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影响孩子的精神世界,陶冶幼儿的情操,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及智力水平,给幼儿带来美感和愉悦,带来自信与成功,儿童都是艺术家,而开展艺术教育并不是要在儿童与艺术家之间简单、生硬地划上等号,更多的是说,每一个儿童都与生俱来拥有艺术能力。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去挖掘幼儿的这些艺术潜能呢?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而制定发展目标,通过艺术教育让幼儿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注重幼儿个性的培养与塑造,注重幼儿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教师应更多地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针对孩子自身的心理、性格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在轻松愉快中发挥天性和创造力。如在教大班小朋友唱《秋叶儿》时,我先带他们到室外观察秋天的变化,通过看落叶、捡树叶,让幼儿感受秋天的美、秋叶的美,了解秋天的特征,然后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引入课题,让幼儿在感受美的同时学习优美的歌曲《秋叶儿》,并随着音乐轻轻地舞动身体,活动过程便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孩子们的情绪都很愉快,不仅从视觉上欣赏了美、触觉上体验了美,还让孩子用自己的身体表现了美,并且起到了丰富幼儿情感的作用。

二、密切幼儿园同家庭、社区间的联系,发挥幼儿艺术教育的作用

《纲要》中特别指出:除了面向幼儿的教育外,幼儿园应“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幼儿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还需要整合社会、家庭、幼儿园的艺术教育资源、强化大众的意识,让美的意识在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贯穿幼儿的人生。与家庭的互动,又从家庭方面增加了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广泛性,使家长理解并最大限度的为孩子提供受到艺术教育的条件。与社会的互动,可以让幼儿了解社会文化基础,通过让幼儿参加各类的社会文化艺术活动,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观摩、欣赏、表演和展示,并在其中体验艺术的魅力,培养美好的情操。

三、开展多样的教育途径和教学尝试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最常呆的地方就是活动室,教师可以在环境布置中对孩子进行耳濡目染的教育,这是对幼儿进行艺术熏陶的一个有效途径。另外,环境布置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情,幼儿也应该为自己生活的环境付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教师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布置环境,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幼儿创造美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幼儿体验成就感。教师应运用多种感官,通过各种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来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

四、引导幼儿自主创作,快乐享受活动过程

在每一个活动过程中要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幼儿积极参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让幼儿自主性的创作,充分地表现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大胆流露自己的情感。如美术活动中,要让幼儿自由畅想,随意作画,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如果教师因一些常规和技能上的问题打断了幼儿的活动,幼儿会很不情愿,有的会继续自己的活动,即使教师讲完后他们也难回到先前那个“快乐的世界”,因此幼儿作画时切忌随意打断,应让他们自己去想、自己去做、自己去探索。

总之,我们要掌握艺术教育的精髓,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扬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大胆改革,勇于创新,为孩子营造一个舒心愉悦的活动气氛,让他们在自由、放松的状态下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艺术潜能,描绘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片纯净的天空。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属于普通艺术教育范畴,是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感染学前儿童,并培养其美术审美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即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而是适应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以提高其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和美术教育的特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是满足学前儿童审美情感需要的情感教育,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处于学前期的孩子明显地表现出情感因素在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喜欢想象,往往有惊人之作。孩子对美术有一种自然的需要,他们喜欢这里画画,那里画画,喜欢做色彩游戏。幼儿时期,其心理发展的一大特色是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将自己的情绪情感投射到物体身上,用身心感悟着我们的世界。正是儿童的这种特点,使得美术活动成为孩子进行情感沟通和满足的重要途径。有心的家长不难发现,你的孩子总是喜欢把墙上的裂缝看作一只大怪兽,把天上的星星当作点亮的小灯,把落叶看作树妈妈的宝宝,他们的色彩也在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家长要为孩子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让孩子通过美术活动把自己的情感或想法表达出来,并鼓励他们用作品和别人交流,在交流中孩子获得一种来自他人和自我的肯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既在交流情感,又在获得新的情感满足。 (2)是以学前儿童审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一种创造教育,强调儿童的创造性。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力。在学前儿童美术发展过程中,从涂鸦期儿童的乱涂乱画,逐渐画出个什么东西,并给它命名,到象征期儿童为事物象征性地再造一个多半是不完整的、粗略轮廓的形象,再到图式期儿童用画来表达多种概念或凭自己的主观经验重新组合、加工变形的画面等,都显示出孩子独特的创造力。当然,这种创造力与成人的创造力是不同的。成人的创造 力是指他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产品或思想等的能力,儿童的创造力是指创造出对其个人来说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事物的能力。具体来说,学前儿童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是他们利用物质材料及过去的经验并加以重新组合,制作出对其个人来说是新颖的、有价值的美术作品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创造力是基于对儿童自身的个人价值,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衡量,成人要有发现的意识和眼光。 儿童的创造性不仅在作品中反映出来,还从其制作的过程中显示出来。在孩子的美术作品中,成人有关美术创作的许多条条框框被打破,出现一些在成人看来既可笑又非常可爱的现象,如不合逻辑的构思、不合比例的造型、主观想象的色彩、随意安排的空间构图等。这些超常规的、独特的表现,蕴涵着孩子天然存在着的大胆想象和神奇的创造。孩子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是一个极具个人色彩的过程,由富有个人情感色彩的感知、审美加工和创作性表达组成。家长正是要保护孩子的这种创造性,既要有发现孩子创造的眼光,又要有积极的鼓励行为。 (3)是培养学前儿童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还应当重视儿童的操作。操作教育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孩子正是在操作中亲身体验某种情感的发展,体验美术活动自身的乐趣,进一步获得审美感知和审美创作。 学前儿童的美术活动包括心理操作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手、眼、脑并用。用多种感官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用语言去交流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去操作美术工具和材料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操作教育一定要依据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需要进行。

  一、体验性,艺术即情感的表现。

 因为艺术表现的东西(作品)是演示一种感受或情感过程的形象化的反射,是内心直接体现出的东西的一种发挥,它不受人类理性的束缚。孩子们在利用某种艺术形式表现时,是通过感知、体验、想象再由实践操作而表现,他们往往是反映或传达披露自己看某一事物时对它的独特感受。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所以在对同一事物进行感知体验时,体现的准度、程度也是不相同的,在表现时是呈现出的是富有个性特点的结果。在艺术教育实践中,教师们重视幼儿情感体验的过程,当进行正式的教学活动时,教师通过设置各种情景,给孩子以真实、真切、准确、强烈的情感体验,并让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使幼儿由感而发有情可发。当进行非正式活动时,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足够的空间,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让幼儿大胆独立自如的表现。在过程中,教师们通过使幼儿多听、多看、多感受,让幼儿逐步积累多种社会经验、生活经验、情感经验,这些经验也是由感受体验而获得诸多的亲身体验、经验,久而久之成为了幼儿创造表现的主要源泉。

  二、互动性,通过互动,即相互学习,相互推动。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互动是和整个活动过程紧密相连的,可以说互动无所不在。师生互动。也就是教师的主导和幼儿主体间的互相影响。教师对幼儿提问、启发、引导有助于幼儿的理解和学习,而幼儿的每个回答或每点稚拙的创造,又会激发、触动教师的灵感,推动教师的教学。生生互动。指幼儿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以达到交流互学的效果。一个幼儿的点滴创新就会使其他幼儿点燃创造的火花,使得创造的火花不断的闪烁。儿童与集体、儿童与环境的互动。良好、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和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物质环境能推动、影响幼儿的创造。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幼儿、环境这三者是活动过程中的要素。要在活动中做到互动,教师就必须学会站到幼儿的视点去看待问题,多观察、多了解、多反思,注重随机教育,及时调动,鼓励幼儿,随时调控,把握关键,促成多种互动作用的发挥。

  三、融合性,即是交融、整合。

 作为一个教师,一个成年人,他的思想感情已与儿童的思想感情有着质的不同。如果教师强行把自己成年人的“世界观”(或世界形象,对世界的理解)强加到儿童身上,这无疑对儿童是一种压制和打击,甚至给他们造成痛苦的经验。正如西方美学家罗恩菲尔德所说:“艺术对儿童来说与成年人太不一样,它对儿童来说纯粹是表现自己的手段。由于儿童的思维不同于成人的思维,他的表现就与成人不同。由于成年人同儿童在趣味方面和表达方式方面的不一致,就造成艺术教育中的困难和干扰……”意识到成人和儿童间的差异,我认为只有让教师向儿童靠拢,教师主动和儿童去融合。不能如以往的艺术教育那样总是由教师带着学科(艺术教学内容)走向儿童,而应该带着儿童走向艺术教育进行探索。包括情感的融合。教师注重在情感上亲近幼儿,增进师生亲密感,缩短彼此间的距离。这样,就容易使师生间产生共鸣,并对幼儿形成强烈的感染力。视点的融合。教师要学会站到幼儿的视点看世界,不要以成人的标准去考察事物和衡量评价幼儿的表现。这样,可以使教师更能发现幼儿作品中的闪光点,共同发现。言语的融合。教师向幼儿学习,学习他们诠释事物的语言,并用这些儿童化的语言来设计活动,指导幼儿,演示作品。这样可以是幼儿更感亲切,易于理解产生“共同语言”。

  四、赏拙性,赏拙就是欣赏,拙就是稚拙,也就是要求教师能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幼儿稚拙的表现。

 由于幼儿思维方式与理解事物的视角跟成人不同,他们常常用自己的思维和理解方式去看待周围的一切,解释周围的一切,所以他们表现出来的东西往往很稚气。对于成人来说,幼儿的画画动作可能不怎么灵敏、协调,画出来的线条歪歪斜斜、粗粗细细,不流畅,涂色深深淡淡,不均匀,稚拙是幼儿艺术表现的一个特点,它往往使孩子们的`表现完全不同于成人的表现。成人(教师)要了解这一切,当幼儿大胆进行种种表现时要报以欣赏的态度,鼓励、肯定幼儿一切稚拙的表现,这样会大大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也能呵护幼儿的自尊心,进一步激励幼儿创造表现的欲望。不能用“象不象”、“对不对”去衡量和评价,那会大大干扰幼儿稚拙的自然表现,更会扼杀他们创造的火花。在教学中,教师不要用合不合乎客观存在来衡量、评价,而要考虑合不合乎幼儿的特殊经验,把幼儿的体验、经验放在首位。尤其要鼓励、肯定幼儿创作中与众不同的地方。首先要强调的是不一样,而非规范性。对幼儿一切的稚拙的表现都能认可,都会欣赏就能小心地对待幼儿创作的每一个新发现,不轻易动手改动幼儿的作品,努力去启发他们,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修正;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和理解,会导致一个人较深刻的洞察力,这也是培养幼儿独立学习的一个途径,培养其创造性自信力的催化剂。

 无论是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学活动,教师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材料提供非常充足、丰富,尤其是非正式活动,幼儿具有很大的自由性、自主性,可以自主确定表现的主题内容,自主选择表现的材料,自主决定表现的方法,这一切都为幼儿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开拓了无限的空间,使之人文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得到更大发展。

有以下影响:

艺术活动是幼儿精神生命活动的表现。

艺术是幼儿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表达对世界认识的另一种语言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有理性的和感性的两种。幼儿在艺术活动中所呈现的是一种感性的对世界的把握。在这些幼儿的眼里,事物都是具体的、生动的、有趣的,充满生命力的。这些都是他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2艺术具有促进幼儿向善与益智等价值。

精神表现:艺术活动是幼儿的一种精神成长性需要的满足,是一种没有直接功利性的、以活动过程本身为目的的需要的满足。诸如此类的活动在幼儿身上数不胜数。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全神关注地投入其中,或兴奋,或激动,或活泼,或安静,充分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力。

3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活动使幼儿获得其他领域发展所需的态度、能力与知识技能,从而获得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例如:随着音乐作品的节奏来运动,能让幼儿对体育锻炼更有兴趣;在语言讲述时运用图画的方式,可以更直观的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情感表现;如花草的生长等自然现象,幼儿还可与用自己喜欢的艺术方式如绘画、舞蹈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这种方式发展了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又让成人透过艺术作品更好的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183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