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第1张

  描写了农村夏日紧张的劳动场景,抒发了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民(儿童)的赞颂的思想感情,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蜒蛱蝶飞。

  这首诗的大意是:梅子已经变成金**,杏子也已长肥了。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现在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落落的残朵;一眼望去,却是雪白的麦花。正午时分,太阳高高在上,篱笆影子随着太阳升高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飞过。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描写了农村广阔的社会生活,在表现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表现了下层劳动者的快乐与忧愁,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而其中的第三十一首,则通过农民日常忙碌的生活场景的描述,让读者感觉劳动人们的充实与快乐。

且看诗《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整首诗紧扣“劳动”的主题,男男女女的劳动者白天出去田里锄草,日间的活干完了,妇女到了夜晚回来还在加班搓麻绳,就算是儿童不明白怎么耕耘,但也受大人们的感染,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从诗中可以感受到,所的劳动者都是劳碌着、快乐着,小孩子最不会骗人的了,如果不是看到大人们在满脸笑容地种地、织麻,又怎么会学大人们的样子呢?小孩子当然干不了什么农活,却真实反映出人们劳动快乐的情景。

类似表现劳动快乐的诗还同是南宋诗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其中二句“最喜小儿亡赖,

,最为后人所称赞。这句和“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平平淡淡的童趣中,劳动的快乐气氛跃然纸上,让人不禁露出会心的一笑。

范成大和辛弃疾同为南宋诗人,且生活经历也颇有相近之处,就是都做过官,然后归隐农村。他们对当时社会现状必然是深刻了解的,统治者从富饶的中原来到贫癠的僻蛮之地,经济是比较落后的,那么,统治者需要老百姓勤劳兴家建国,于是,对百姓的劳作进行了赞扬和倡导,实在是顺应了国家形势的要求,这些文人的思想,也是代表了当时统治者的思想。

不过,不管诗人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劳动让人快乐却不会有错的。劳动可以让人在忙碌中,没有时间去胡思乱想,那样也就少了很多的烦恼。心理学上还有用劳动来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可见,劳动对人的心理健康是大有好处的。再有,劳动能让人体会到收获的快乐,正如写文字,写的过程有些费脑的,当思维接不上写不下去时,还会感到有点苦恼,但当写完后,也会的产生完成工作之后的愉悦感,这是区别于物质的精神收获。

人们常说,劳动最快乐、劳动最光荣,此话不假。爱劳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敬业”的体现,当一个人用劳动辛勤耕耘时,快乐就会像一片田地,终有一天结出累累硕果。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表达了: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紧张繁忙劳动生活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劳动情形的喜爱。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作者范成大 朝代宋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创作背景: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宋史》等误作“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宋名臣、文学家、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表达作者对辛苦劳作的农民伯伯怜悯之情,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

《锄禾》是一首唐诗,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作者为唐代李绅,也有人认为是聂夷中所作。此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表达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的思想感情。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湖的三山乡。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颈联:"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淳朴可爱的句子。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现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

这首别开生面的诗篇,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一年前,陆游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同样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哲理,至今被人传诵。

《四时田园杂·其三十一》的思想感情是: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民勤劳朴素的赞美之情。

首句用昼和夜对比,向我们展开一幅乡村男女耕田、绩麻,日夜忙碌的景象。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流露出诗人对儿童的喜爱。诗中描写的儿童形象,天真纯朴,令人喜爱。

全诗语言通俗浅显,没有刻意追求的痕迹,文笔清新轻巧,流畅自然,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充溢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息。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原文:

作者范成大 朝代宋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译文: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186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