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到中国传统绘画之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人画艺术?

接触到中国传统绘画之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人画艺术?,第1张

看待中国传统文人画艺术,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中国传统文人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将中国艺术从“匠气”里升华出来,为绘画作品增添了创作者的感情和思想,更能让观看者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碰撞,而且与文化的结合也更加深入。

其次我们正确看待和欣赏中国传统文人画,也应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人画艺术,画只是一个手段,文人要通过画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和对世界的认知。比如文人爱画的“梅兰竹菊”图,是要表达自己对“傲、逸、坚、淡”四种君子品质孜孜不倦的追求。

二、中国传统文人画,秉承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含蓄”,借物言志,以物抒情,婉转的表达自己的见识、认知和思想。比如明代沈周的《庐山高图》,作为寿礼送与自己的恩师,以庐山的巍峨、雄壮、高深来映衬自己的老师学问的博大精深、人格的高尚。

三、中国传统文人画,多以写意的形式来作画,胸中有沟壑,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更能准确表达文人当时的灵感。笔墨和构图自有章法,作品的高低主要看画者的思想和修为,这也是判断一幅文人画水平高低的手段。

文人画重道是其优点,其崇尚道法自然,往往将精神崇高寄托于山水花鸟 ,梅兰竹菊就是其表现题材的典型代表 。技法上不以炫技为能事,而多偏重于写意,挥洒之间抒发文人情怀。文人画以载道,是文人画的核心价值,是中国绘画在文人介入以后升华了的艺术本质。

 当然,文人画也有偏离画技的倾向,是为弊端。技进乎道,技艺是中国画的基础价值 ,中国绘画技艺是从古到今民族文化的精粹,已经形成高级体系,要避免将其简单化和虚无化 。技是道的载体 ,历代有倾向去刻意抬高文人画的地位 ,贬低非文人画的思路亦是不足取的。

绘画是一门艺术,以色彩和画笔为媒介,通过手指的运动和眼睛的观察来创作。绘画可以表现人们的内心感受、外在世界的美好和不良的一切事物,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绘画不仅是具象表现,还可以是抽象的表现。它可以让人们感悟到生活的真实和思想的深度,可以让人们获得别样的心灵体验。绘画的魅力在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这些表达是独特的、新颖的,让人们在不同的个体间建立了情感共鸣。

绘画也可以是一种娱乐,它可以让人们体验到绘画的乐趣和创造的乐趣。绘画是一种不同寻常的表达,它可以让人们探索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绘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了更多的美好和情感,激发了人们的思想。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绘画的艺术表达越来越重要,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艺术领域中,对于艺术家的创作,人们通常会说起“技法和天赋”决定了艺术作品的优劣,当然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一个艺术家在创作时如果没有娴熟的技法和相当的天赋,其作品是没有任何深度的,然而除了技法和天赋之外,还有“情感”,那么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呢?

我们经常会说某位艺术家的作品情感丰富很有感染力,引发欣赏者的共鸣,这就是“情感”给欣赏者带来的作用效果,以及“情感”在艺术创作时的地位,换句话说,一个艺术家技法再精湛、天赋灵感再卓越超凡,如果对情感的拿捏不到位、没有火候的话,其作品就失去了“人情味”,

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艺术作品就纯粹是“装饰品”,比如一幅画作的布局构图、主体主题都可以依靠技法来完成的,这是很机械化的操作,在绘画艺术中,色彩体现了情感,起伏的笔触和流畅的线条,这是依靠技巧是绝对完成不了的,只有艺术家对艺术产生共鸣,才会有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很深刻的了解体验了生活,艺术家在创作时才能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为什么有些人唱歌会那么动听呢?就是因为他(她)有很多生活经历、阅历,所谓“情到深处自然浓”,画家也是一样的,经常“写生”就是为了体验生活,寻找“经历”,而不只是观察事物,

然而情感对于一个欣赏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情感丰富细腻的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是很容易感受到作品是否具备情感,这叫“吸引力”法则,因为艺术风格是多变的,能否触景生情也要靠欣赏者自身的情感咯,情感不丰富的人,是很难通过作品读懂艺术家创作时的内心感情世界的,

文森特·凡高的绘画是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又不失引人深思的象征内涵而为人们熟知的。凡高开始其艺术生涯的年代正是西方绘画艺术在诸多层面都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年代,而色彩的解放就是其中最明显且极具本质影响的变革之一。印象主义画派受西方现代光学发展的影响和启发,主张室外作画,注重外光分析,追求瞬间光色印象的表现,把文艺复兴以来的静态的色彩再现转变为动态的色彩再现。而凡高从印象主义出发,并超越印象主义,将这种动态的色彩再现发展到由主观体验所控制的感情色彩的表现,从而成为现代绘画色彩全面解放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有着重要的影响及意义。

一、凡高绘画中的色彩语言的形成

凡高油画作品中的这种强烈的情感色彩也并不是在他刚开始其艺术生涯时就具备的,他对于自身这种感情色彩本质的觉醒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形成首先是与凡高那苦难的人生经历、独特的性格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凡高1853年出生于荷兰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他早年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

凡高在学画的初期,感受到德拉克罗瓦绘画的“头脑里的太阳和心中的风暴”的强大震动和滋养,他也分外敬重米勒,他朴素而充满强烈的宗教意味和道德意识的绘画艺术,引起了凡高的强烈的感情共鸣。在他学画的早期就大量临摹了米勒的印刷品。虽然后来的艺术风格已经与米勒大异其趣,但他仍然梦想着画一件像米勒一样深深触动人们心灵的作品。《食土豆的人》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在画中表达了自己对跟他一样生活在苦难之中的农民的同情和尊敬。在绘画表现上重视农民形体和姿态的塑造、环境氛围的营造,以粗犷的笔触,浓重的色彩去填充他的画稿。颜色由于反复涂抹,显得厚重混浊,缺乏透明度。

很明显,这一时期光和色彩并不是他关注的重点,它所追求的这种“真实”也并不是学院式的视觉再现的真实,而是一种他的主观感受的真实。就像在给他弟弟泰奥的信中所说:“如果我的人物是准确的,我将感到绝望,你应该明白,我不愿意他们是学院式的准确……这些话告诉我们,凡高的绘画从一开始就有着非常强烈的主观表达的意识,这种主观感情的表达并不是通过色彩来实现的,但这种情感倾向使他得以牢牢把握住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

不可否认,凡高作品中这种强烈的情感色彩表达的形成得益于印象主义画派的色彩理论和实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凡高在荷兰期间——即在正式接触印象主义画派之前——就已经(即使仅仅是在直觉上)认识到色彩解放的可能性。“色彩自身就能表达某种东西”,这是1885年,也就是他创作《食土豆的人》的这一年,他在他所居住的荷兰小村期间所写下的。

1886年是凡高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法国巴黎,被印象主义画风中的那种明亮且极具动感的色彩所吸引。在印象主义绘画光色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之下,他逐渐改变了他的色彩感觉方式,由以前的那种传统的静态的色彩感觉方式转变为印象主义画派的动态的色彩感觉方式。色彩感觉方式的改变,大大地改变了他的绘画作品的面貌。他兴奋地说:“……法国的社会指导着我的思想,显得这么有益,非常有益,也有益于全世界。”他抛弃了荷兰时期的那种灰褐色调子,画面色彩开始变地鲜亮起来。原来画面中一直保持着的黑色不见了,也没有了灰色和褐色,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是印象派并置笔触的红黄蓝三个原色和由他们混合而成的绿色、紫色、橙色,特别注重色彩中的补色关系。

凡高从印象主义绘画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但是他从来都没有像印象主义画家那样完全沉溺于光与色的表现之中。就像我们前面所讲的,凡高是一个有着强烈的主观表达意识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不是为了再现视觉的真实,而要表现他对事物的真实的感受和自己的感情。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愿望和他心中所蕴藏的那股强烈的激情,使他必定要抛弃荷兰画派的那种灰色调子,也注定他会迅速远离印象派。凡高几乎在接受印象派的同时就已经开始对印象派的绘画理论产生质疑。他们在实现视觉的真实,追逐光与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感情的表达,这与凡高那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凡高的绘画中独特的审美力量并不单单是视觉印象的强烈,而还有蕴涵在视觉因素之中的情感体验的深刻。在他给泰奥的信中曾明确提到这一点:“我在巴黎所学到的东西现在离开了我。我恢复了在我知道印象派之前我曾有过的理想,如果印象派画家不久就指责我的创作方法的话,我不会感到惊讶。因为滋养我的创作方法的,与其说是他们,不如说是德拉克罗瓦的思想。因为我并不力求精确地再现我眼前的一切,我自由而随意地使用色彩,是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凡高不再满足于像一个印象主义者那样仅仅去表现自己的感觉色彩,而是将色彩看作是非自然主义的表现因素的直接工具,看作是精神领域(诉说人类命运的真相)的预言者,试图在色彩和感情之间找到一种契合的方式。

凡高通过各种色彩实验来研究色彩强度增加和减弱的自然规律,但是他的目的并不在于这些研究和实验本身,而是为了挖掘色彩自身所具有的那种强大的表现力。他对他的这种探索的前景充满了希望,在给他弟弟的信中说到:“我相信,一个新的色彩家画派将会在南方扎根,我越来越感到北方画家们只是把他们的理想寄托在用笔功夫和所谓的绘画性上,而不是依赖色彩本身来表达事物。”的确如他所说的那样,一种新的和感情紧密结合着的色彩表现形式开始出现在他绘画作品当中。他于这个时期所创作的《向日葵》、《夜间咖啡馆》以及众多的肖像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强烈的情感色彩的存在。凡高从自然物象中抽取颜色,然后通过色彩的对比或交融,来增强色彩的精神性,使颜料和深藏于心的真实感情达到了直接的重合。这不只是一个如何使用色彩的技巧问题,而是色彩观念从物到人的色彩本质的一种深刻变化。

二、凡高情感色彩语言的表现

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凡高发展了一种有着清晰运动感的线条和强烈色彩的绘画表现形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情感色彩语言。因为,不论是古典主义对色彩的静态观念(固有色),还是印象派对色彩的动态观念(条件色)的认知,都只是把色彩作为观察的结果来表现,有意无意中阻隔了心与物的直接通联,而凡高则把动态的色彩观念引向观察过程本身的表现,这样,他就在绘画中真正引入了心灵世界的直接表达。

凡高绘画作品中的色彩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倾向,这是他的情感色彩语言的特殊性之一,也是他与印象主义画家在色彩运用上的本质区别。色彩在印象主义者那里多半还只是一种物性表面的光色存在,只是对客观世界的光色变化进行“准确”描绘的手段。他们看重的仍然是色彩视觉的真实,并不关注色彩所具有的情感及象征意义。而凡高由于强烈的主观表达意识的介入,往往使色彩具有某种暗示性的力量。凡高对于色彩的暗示性力量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方面他可能是受到了德拉克罗瓦有关色彩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他说:“我不知道在我之前是否有人谈过示意性的色彩,德拉克罗瓦和蒙蒂切里虽未谈及过,却实践过。”

凡高对于色彩的这种暗示性力量的运用,突出地体现在他的那幅《夜间咖啡馆》中,他说:“我在《夜间咖啡馆》里用红色和绿色表现人类的可怕的情调。这些色彩,不是呆板的按照现实主义立场的字句来说,是眼睛的欺骗者;而是一富暗示性的色彩,他表现出人们火热的情绪活动。”《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方面是熟练地应用了透视技法,但更主要的是由于画面中的极具暗示性、精神性的色彩关系的组织运用。凡高的创作始终是以一种感情上的“现实主义”为目标,是一种感情的集结和疏导,由此而产生的情感色彩形式往往显得更为单纯和强烈,因此具有更强烈的情感影响力。

笔触和色彩的密切结合是凡高情感色彩语言的另一主要特色,他将印象派的色点发展成色线,他的这种色线不再仅仅服务于形体,它本身就是画家的感情的一种直接的表现。他画面中的无处不在的跳跃的、疯狂转动的笔触和着那饱含感情的色彩,暴风雨般地铺陈在画布上,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和视觉冲击。

三、凡高的色彩表现对现代绘画的影响及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凡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但凡高的绘画中独特的审美力量并不单单是视觉印象的表述,而是蕴涵在视觉因素之中的深刻情感体验、表现,以求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

综上所述,凡高及后印象主义绘画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原则,引发了两大现代主义艺术潮流萌芽,即强调结构秩序的抽象艺术(如立体主义、风格主义等)与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主义(如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等)。在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同时凡高也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向后来的画家展示了色彩自身所具有的强大的精神表现力,为他们的进一步的探索指明了方向。以马蒂斯为代表的法国野兽派画家以及德国的表现主义画家在绘画中更加全面地展开了对色彩的情感本质力量追求,从而实现了现代情感色彩本质的全面解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199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