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 蒲松龄

<促织> 蒲松龄,第1张

译文: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里正。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已去寻找,也许还有万一找到的希望。”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一直没有找到。即使捉到二、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合规格。县官定了限期,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复去只想自杀。 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她)能借鬼神预卜凶吉。成名的妻子准备了礼钱去求神。只见红颜的少女和白发的老婆婆挤满门口。成名的妻子走进巫婆的屋里,只看见暗室拉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求神的人在香炉上上香,拜了又拜。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替他们褥告,嘴唇一张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大家都肃敬地站着听。一会儿,室内丢一张纸条出来,那上面就写着求神的人心中所想问的事情,没有丝毫差错。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案上,象前边的人一样烧香跪拜。约一顿饭的工夫,帘子动了,一片纸抛落下来了。拾起一看,并不是字,而是一幅画,当中绘着殿阁,就象寺院一样;(殿阁)后面的山脚下,横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长着一丛丛荆棘,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旁边有一只癞哈蟆,就好象要跳起来的样子。她展开看了一阵,不懂什么意思。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正跟自己的心事暗合,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 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细看图上面的景物,和村东的大佛阁很想象。于是他就忍痛爬起来,扶着杖,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看到)有一座古坟高高隆起。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走,只见一块块石头,好象鱼鳞似的排列着,真象画中的一样。他于是在野草中一面侧耳细听一面慢走,好象在找一根针和一粒小芥菜子似的;然而心力、视力、耳力都用尽了,结果还是一点蟋蟀的踪迹响声都没有。他正用心探索着,突然一只癞哈蟆跳过去了。成名更加惊奇了,急忙去追它,癞蛤蟆(已经)跳入草中。他便跟着蛤蟆的踪迹,分开丛草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叭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石洞。他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又用竹筒取水灌进石洞里,蟋蟀才出来,形状极其俊美健壮。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脖项,金**的翅膀。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把它看得比价值连城的宝玉还珍贵,装在盆子里并且用蟹肉栗子粉喂它,爱护得周到极了,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里去缴差。 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妈妈,妈妈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孩子哭着跑了。 不多时,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象盖上冰雪一样。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面对面坐着不说一句话,不再有一点生趣。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宽慰一些,但是孩子神气呆呆的,气息微弱,只想睡觉。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气也吐不出,话也说不上来,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了,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细看时,那只蟋蟀仿佛还在。他高兴得动手捉它,那蟋蟀一跳就走了,跳得非常快。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象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东张西望,四下寻找,才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成名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象先前那只。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成名)仍不住地来回寻找,找他所追捕的那只。(这时)墙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上了。再仔细看它,形状象土狗子,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象还不错。高兴地收养了它,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 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少年,养着一只蟋蟀,自已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比试蟋蟀的笼子里。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少年坚持要斗,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象个木鸡,少年又大笑。(接着)试着用猪鬃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了。撩拨了它好几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象给主人报捷一样。成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鸡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大厦,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官宦人家还阔气。 异史氏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赔上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只有成名这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抚臣、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

促织一文从文字上来说,未必最能代表蒲松龄的艺术风格我觉得,最能体现他的精彩文笔的应该是如读本所选的<婴宁><霍小玉>等这些描写亦鬼亦人亦仙的文章<婴宁>这篇小说有这样的描写环境的句子:"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路下山入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柳丝,墙内桃杏犹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语言凝练有画感,颇有陶潜之淡然风格也是在这样的情景中,主人公出场了:"方伫听间,一女郎由东而西,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举头复簪,含笑拈花而入"作者的描写是那样的精彩和传神文笔是那样的诡异而美丽<促织>是一篇老课文,我想为什么编者把<促织>选入必修课的教科书里,应该有这几个考虑一则是考虑到文章的教化作用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作者揭露了封建社会皇帝昏庸大小贪婪暴虐而造成了民不聊生的现实编者希望学生读了这篇文章以后可以了解清代的社会现实;另外,象<婴宁><霍小玉>等文章有时也多少有情色描写,不适合学生阅读我觉得这种考虑还是必要的,还是可以理解的,尽管也带入了太多的道德色彩

当然撇开小说的教化作用,我觉得这篇小说仍然是伟大的小说我认为高明的小说就是能够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情节,能够吸引读者手不释卷,能够在看似山穷水尽的时候又有柳暗花明,而且所有情节的设计都有它独特的巧妙之处如果说小说也可分为起承转合的话,那么可以这样说,一篇小说能不能精彩,很关键在于"转"处能不能有巧思和妙笔在这篇小说中,有几处"转"得很有意思第一是魂化蟋蟀的情节,如果<促织>这篇小说没有这个因素的介入,而是写了成名最后被打死,那么也许也可以达到揭露批判的主题,但是小说的味道就没有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促织>之所以为<促织>主要是因为魂化蟋蟀这个情节的设计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则体现了作者的巧妙的玄想,当然这也符合<聊斋志异>的总体艺术特色二则也可从一个侧面深化了故事的悲剧意味可以这样说,成名一家需要孩子投井化蟋蟀才可以避免家庭的悲剧,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普通人家,恐怕真的是"贴妇卖儿,更无休止"尽管故事的结局似乎是喜剧的,但是可以说是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而这更有悲凉的意味每每阅读<促织>,我就想起了卡夫卡的<变形记>,我觉得魂化蟋蟀和魂化甲虫有神似之处后者是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作家,而蒲松龄比卡夫卡早了三四个世纪另外,在写到斗虫时,更有生花的妙笔,更有巧妙的"转"先跟当地最有实力的"蟹壳青"的相斗哪怕相斗的时候,更有起伏和变化先写促织的蠢若木鸡,多次撩拨也无反应,而且借助成名的惭愧\那位少年的多次嘲笑来加强这种色彩继之后发制人,取得完胜但是还没有完,又引入了鸡"蟋蟀"这个天敌,在同"鸡"的斗争中又取得了胜利故事的张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故事原本可以结束了,蒲松龄还写了一段文字来作评论这在现代小说里是不可设想的因为我们现在读的中外小说里,很少有作家直接站出来说话而蒲松龄却这样做了这里多少也说明了这一点,那就是中国的古典小说很受史传文学的影响蒲松龄也受到了司马迁的影响,从这里也可看出蒲松龄把写小说当作一件重大的事情来对待,他认为小说也应该象正史一样起到警世的作用当然,我觉得这样一来,小说的多义性和丰满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原本读者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来解读这个作品,但现在蒲松龄的这段话也就多少使得作品的未定点和不确定性受到了影响,也就少了一点小说的张力和滋味

今日阅读书目《小说课》

今日阅读页数第1页-第26页,读蒲松龄《促织》

曹雪芹作为小说的责任就在于,他把“白玉为堂金做马”的解释权,悄悄交给了“贱人”刘姥姥。p5

刘姥姥在荣国府的门前看见的是什么呢?是石狮子,还有“簇簇轿马”,也就是好几辆兰博基尼和玛莎拉蒂。p6

历史从来都有两本:一本在史官的笔下,一本类属于红口白牙。红口白牙有一个最基本的功能,那就是嚼舌头。p8

不同的人找到了不同的借口,最终成为不同的人,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p9

好的小说语言有时候和语言的修辞无关,它就是大白话。p9

好的小说语言就是这样:有它,你不一定觉得它有多美妙,没有它,天立即就塌下来。p9

奴役的目的是为了让你接受奴性,而奴性则是你从一开始就主动地、自觉地、心平气和地接受了奴性,它成了你文化心理、行为、习惯的逻辑出发点。p10

语言是想象力的出发点,语言也是想象力的目的地。p13

悲剧有悲剧的原则,所有的欢乐都是为悲伤所修建的高速公路。p14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这8个字有效地启发了我们有关生活经验的具体想象。悲剧气氛一下子就营造出来了,宛若眼前,栩栩如死。p15

好的小说语言还和读者的记忆有关,有些是读者的脑海里本来就有,但是,没能说出来,因为被你一语道破,你一下子就记住了。p15

好的小说语言你不用有意记忆,只靠无意记忆就记住了。p15

无论是写小说还是读小说,它绝不只是精神的事情,它牵扯到我们的生理感受,某种程度上说,生理感受也是审美的硬道理。p16

关于戏剧性,我们都知道一个文艺学的常识,叫“发现”,古希腊的悲剧里就使用这个方法了,在“发现”之前作者要藏的,——要么作品中的当事人不知道,要不读者,或观众不知道。p19

面对情感,小说不宜“抒发”,只宜“传递”。p20

你写的时候用心了,小说是天然的,你写的时候浮皮潦草,小说反而会失去它的自然性。p20

文学需要想象,想象需要勇气。p24

无论《促织》抵达怎样的文学高度,它只是“劝谏”文化的一个部分。p25

西方的历史是很不一样的,它是求知的历史,也是解决问题的历史,它还是有关“人”的自我认知的精神成长史。p25

如何读小说: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大”的问题,一个是关于“小”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如何看到小说内部的大,同时能读到小说内部的小。

只盯着大处,你的小说将失去生动,失去深入,失去最能体现小说魅力的那些部分;只盯着小,我们又会失去小说的涵盖,小说的格局,小说的辐射,最主要的是,小说的功能。

好的读者一定会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看局大,一只眼睛盯局部。

《小说课》读了第一章,让我很惊艳,难怪每一位写作老师都会推荐这本书。

相较于前面读的几本写作书,《小说课》即不像《文心》书中老师的循循善诱,也不像《伍尔夫读书笔记》独具个性的天马行空,更不像《这样写出好小说》只专注于写作技巧和方法。

而它,又似乎涵盖了前面几本书的特色。

这一章讲的蒲松龄的短篇小说《促织》,以前这篇小说我也读过,即使现在重读,也只能感受到这个故事曲折悲凉,又有讽刺意味。

作者从写小说的角度一一道来,很多观点都让我耳目一新,拍手称妙。

从大家都熟知的《红楼梦》由很小的“色”开始,牵引出这篇小说从大处入手。

从欣赏经典的角度又转折到老师的角色,教我们要同时关注小说中“大”和“小”。

而文中提到的,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的转折、抑扬、冲突,又让我立刻联想到《这样写出好小说》中提到的情节的写法。

最让我欣赏的还是作者的通俗、风趣、个性十足的文笔,将这样一堂小说课,讲得如此生动、有趣,又让读者收获颇丰。

期待继续读下去。

促织原文一一对应翻译如下:

《促织》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

促织原文: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促织翻译:

蟋蟀的叫声十分微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

它在寒冷的野外草丛间叫得不畅,移到床下来叫,仿佛与我的心情相同。

唉,久客他乡的我怎能不闻声而泪下?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难以稳睡到天明。

想那哀切的丝乐和激昂的管乐,也不如这天真的声音如此感人。

促织注释:

促织:又叫蟋蟀,今甘肃天水一带俗称“黑羊”。

哀音:哀婉的声音。

稳:安。

亲:近。

得:能够。

放妻: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

丝:弦乐器。管:管乐器。

感激:感动,激发。

天真:这里指促织没有受礼俗影响自然真切的呜声。

促织出处:

促织》出自《聊斋志异》,清代短篇文言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

最近在看,毕飞宇的《小说课》一书。书中第一课,就是介绍蒲松龄的小说《促织》。促织这个故事以前看过,但印象不深,这次再读原篇,并详读毕老师的分析,确实感觉很震撼。

作者在文中把短篇小说《促织》和长篇小说《红楼梦》进行对比论述,认为《促织》的写作高度,已经接近或达到了《红楼梦》的高度。这是很高的评价,也是对蒲松龄的推崇。

蒲松龄绝对是伟大的短篇小说家,可惜的是,他并没有得到时代的认可,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这那个时代,写小说是没地位的,是穷书生的消遣,很难维持生计,更别提发家致富。

我们对于蒲松龄的了解,大多来自《聊斋志异》。大家都知道此书,但少有人能看完全书,文言文写作,读起来还是相对费劲。聊斋里面的故事很多,以书生和狐妖的爱情故事为主,像大家熟悉的故事**《倩女幽魂》和《画皮》。

书里还有一些反讽劝诫的故事,不是爱情故事,但更显作者深度,如《促织》这样的名篇。整篇文章不长,思想深刻,意味深长,且行文跌宕起伏,让人叹为观止。

国际公认的四大短篇小说巨匠为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和马克吐温。如把蒲松龄和他们进行对比,我认为丝毫不逊色。

《促织》的故事,一句话概述:一只蟋蟀引发的人间悲剧。宫中喜欢斗蟋蟀,地方官员媚上,层层下传,到最底层老百姓,就演变成为上交蟋蟀,而到家破人亡的地步。

故事的内涵和劝诫意义先不说,可以先分析一下《促织》小说的行文结构,短短一篇小说,里面设计了九次关键节点:

第一次,当地不产好蟋蟀,里正狡黠,奇货可居,主人公老实又没钱,为买蟋蟀,倾尽家产。这是第一次行文发力,开始下推。

第二次,没钱逼的没办法,只能自己亲自下地去找蟋蟀,可惜苦苦追寻,难有所获,郁闷的不想活了。这是下推到了低点。

第三次是反转,说当地有一个女巫可以预言未来。主人公通过预测,按图索骥,终于得到了理想的大蟋蟀。主人公大喜起来,举家庆贺。这是上扬到了高点。

第四次又反转,主人的儿子由于年少调皮,想抓蟋蟀玩耍,结果不小心把蟋蟀给捏死了。小孩知道自己闯祸了,吓的不敢回家,主人回家也是大怒。这又开始逆转下推。

第五次继续下推发力。小孩闯祸找不到人,大人去找儿子,结果发现儿子投井,捞起来已没了气息。书中用一句“夫妻向隅,茅舍无烟”,描写了他们悲恸的心理。这是本书悲剧的高潮,情绪压抑到了最低点。

第六次又反转,小孩准备下葬时,发现有了气息,小孩自己苏醒过来,让人舒了一口气。不过苏醒之后,小孩魂丢了,就和痴傻了一般。这又是小反转。

第七次上扬发力,作者安排一个神奇的小蟋蟀出场。小蟋蟀其貌不扬,但异常灵活,很有灵性。主人开始不相信小蟋蟀的能力,就和里正的“蟹壳青”比赛,没想小蟋蟀获得了胜利。这又是一次逆转对比。

第八次上扬发力,作者安排了小蟋蟀和公鸡的较量,已突显小蟋蟀的神奇能力。小蟋蟀和公鸡对抗,居然可以不乱阵脚,不落下风,这是主人万万想不到的。后来,小蟋蟀进送宫中,自然就可获得上方满意。

第九次上扬到顶端。一连串的关系人,因为小蟋蟀的优秀,获得了提官进爵。主人公也获得了不菲奖赏,靠着小蟋蟀,终于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行文的最后,作者告诉我们,小蟋蟀就是小孩变的。小孩为了帮大人脱困,自己变身成为了蟋蟀。

蒲松龄的小说,很多是借神仙鬼怪,借巫师妖魔来对抗现实的无奈。真实的现实是残酷的,巫婆没有无边的法力,小孩也不可能变成蟋蟀。

但就是这样的设定和安排,我们看了丝毫不觉得违和。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温度,感受到作者悲天悯人的态度。

蒲松龄生于1640年,卒于1715年。他的存在,距离我们已有300多年的时间。时间的长河,不会埋没任何一个优秀的人。

今天,重新看了这篇《促织》小说,感觉真是完全不一样。1700字的小说,在故事构思上,在行文结构上,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如果有一天,能写一篇类似《促织》的小说,这辈子也值了。

 《促织》这篇小说是文言小说《聊斋志异》里极具思想性的名篇,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蒲松龄《促织》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蒲松龄《促织》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编写情节提纲,掌握课文的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二、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课文未加注释而有一定难度的词语或句子。

 教学设想

 一、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二、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三、《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教学时数

 3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语设计:

 画人画鬼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这两行文字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蒲松龄是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聊斋志异》是传世的不朽之作。"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杰出贡献;"入骨三分",则高度概括了他创作的特色和卓越成就。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名篇《促织》,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希望同学们学后都能谈谈自己的见解。

 1题解: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古谚:“蟋蟀鸣,懒妇惊”,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蟋蟀在古代有很多名称。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蛩”。《淮南子·本经训》中的“飞蛩满野”就是指蝗虫,而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

 耳新蛩声”则是说的蟋蟀。蟋蟀也就以它的善于鸣叫而与蝗虫相区别,称为“吟蛩”。到了魏晋时代,因其鸣声似“促织”、“趋织”,便获得了“促织”的美名。晋人崔豹在他写的《古今注·鱼虫》中说:“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织也。”这也就是说,“促织”的名称是“因声得意”。现在北方话称蟋蟀为“蛐蛐儿”,也是以其叫声来命名的。从训诂学的角度说,“促织”、“趋织”、“蛐蛐”为同音转化,名称都是由叫声而来。

 2通读: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宣德间:宣德年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

 ②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③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④展玩不可晓:翻来覆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⑤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③思试之斗以砚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舰”,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⑦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3分段:

 (1)提问: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明确: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

 根据学生的讨论,有几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在课外完成。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 蒲松龄《促织》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了解蒲松龄短篇小说的一般特点,指导学生联系《促织》的具体内容,抓住作者篇末的评论,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社会意义。掌握古汉语的学习规律,进行文言句译的训练。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三课时

 2.课型:教读训练型

  三、预习要求

 疏通词句,通读课文,熟悉内容情节,思考作品的主题和社会意义。对已掌握的文言词句知识再作一次较系统的整理。明确文言句译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蓝图

 《促织》情节曲折,故事生动,可读性很强。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特色。作为文言短篇小说,同时应通过训练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尤其是疏通文言词句和文言直译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可安排如下三个环节:

 1.教读——重点放在引领学生把握课文的特点上。

 从小说的角度来看,《促织》的最鲜明的特点是:

 ①题材的现实性

 借用狐鬼故事,生动而曲折地反映清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蒲松龄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的独特之处。《促织》也不例外,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故事,反映了皇帝荒*无道、官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同情。由于清初文网严酷,蒲松龄出于全身远祸的考虑,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谈狐说鬼曲折地敷演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自有它特殊的功能和艺术效果,《促织》从明清之际现实中撷取的题材直接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了认识封建剥削制度罪恶的生动教材。至于小说所采用的借古喻今、以小见大的写法,也是值得我们认真体味的。

 ②主题的深刻性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的最典型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主人公成名不是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穷苦农民,而是“为人迂讷”“操童子业,久不售”的穷书生。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成名在经济上、肉体上、精神上所受的摧残,一介穷书生尚且如此,劳动人民的遭遇就更可想而知了。文中写的成名由求神问卜而得佳虫和儿子魂化促织而轻捷善斗两个片断是作者所幻想的带有神话色彩的离奇情节,在它背后包含着人民辛酸的血泪。它向读者昭示,荒*贪虐的封建统治者是造成成名一家悲剧的根源。小说的结局是成名由穷变富,这种“喜”,非但不能改变作品的基调,反而加浓了小说的悲剧气氛,激起人们对封建制度永恒的怀疑与否定。

 ③情节的曲折性

 《促织》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写尽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波澜迭起,一波三折,这一特色在《促织》中体现得很充分。就以促织的觅而得、得而失、失而复得的全过程而论,情节就相当曲折。至于写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更是突出他被征促织弄得心力憔悴。《促织》富有艺术魅力的情节,吸引着读者关注主人公的命运,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尤其值得我们赞赏的是,《促织》的故事情节能紧紧围绕促织的得失展开,既曲折生动,又结构严谨;更是服务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突现。

 当然我们在肯定《促织》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古代优秀作品的局限性。例如篇末的议论,就宣扬了佛家的因果报应思想,对此,我们应根据批判继承的原则,不要受作者观点的局限。

 2.疏通——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疏通上

 ①古今异义。如“两股间脓血流离”中的“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儿涕而去”中的“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中的“是”:古义这(代词);今义判断词。“信夫”中的“信”:古义确实;今义书信。

 ②一词多义。如“杖至百”与“乃强起扶杖”中的“杖”:前者为动词,解释“杖责”;后者为名词,解释“拐杖”。“举家庆贺”和“手裁举”中“举”:前者解释“全”;后者解释“举起”。“成顾蟋蟀笼虚”和“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前者解释“看”;后者解释“但是”。

 ③通假字。如:直—值;而—尔;被—披;裁—才;翼—翌。

 ④动词的特殊用法。属意动用法的如:“成然之”中的“然”;“成以其小, 劣之”中的“劣”。属使动用法的如:“昂其直”中的“昂”;“辄倾数家之产”中的“倾”。

 ⑤其他词类活用的`现象。如名词作动词的有:“细疏其能”中的“疏”;“仙有鸡犬”中的“仙”。形容词作动词的有“欲媚上官”中的“媚”;“近抚之”中的“近”。名词用作状语的有“得佳者笼养之”中的“笼”。

 ⑥各类倒装句式。如谓语前置句(例:“问者爇香于鼎”;“覆之以掌”);宾语后置句(例:“村中少年好事者”)

 ⑦各类省略句。如“( )遽扑之,( )入( )石穴中。( )掭以尖草,( )不出;( )以筒水灌之,( )始出,( )极俊健。( )逐( )而得之”。(这一语段有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于”省略等现象。)

 以上仅是举些大概,此外文中的文言虚词的用法、被动句式、各类文言固定句式都可找到大量实例,进行归类、疏通。

 3.训练——重点放在文言句译的训练上

 文言句译要求做到三点:①必须忠实于原文。即译文要能够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没有错误。因此要避免胖译(随便增加意思)、漏译、误译等毛病。②译文要明白通顺,这就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直接按原文的词义和词序进行翻译,做到字字落实。但有的文言语句,如果直译,意思反而不明确,语句反而不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意译,也就是按照原文的意思译写,千万不要硬译。③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古今汉语有许多不同之处,翻译时词序排列往往要作调整,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这里所讲的是文言句译的一般原则,而《促织》一文的文言句译则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准确作好省略句的翻译。《促织》中的文言省略句较多,句译时应注意补上省略的成分,且要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和过渡。②准确作好前置或倒装句的翻译,译文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对词句顺序予以调整。③凡出现古地名、年号、职官、器物的词语,一般可予保留,不必翻译,但必须明了它的意思,必要时可用括号作解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283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