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特殊儿童沟通是需要一定技巧的。以下是一些可以考虑的方法:
1 创造舒适的环境:特殊儿童通常需要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当与他们沟通时,可以选择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确保周围没有嘈杂的声音或其他干扰。
2 采用简单语言:由于特殊儿童的语言和理解能力可能有限,为了让沟通更加顺畅,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回应。
3 使用非语言方式:特殊儿童也可以通过非语言方式来沟通,比如通过肢体语言、符号表达、、视频等方式来表达想法和情感。
4 谨慎表达:在与特殊儿童沟通时,应该特别谨慎和尊重。避免使用贬低或带有歧视的语言,尊重特殊儿童的感受和需求。
5 掌握一些特殊儿童特有的沟通技巧: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沟通技巧,比如听障儿童需要使用手语或辅助通讯器材等。
如果能够掌握这些特殊儿童特有的沟通技巧,就可以更好地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
与特殊儿童沟通需要更多的耐心、信任和尊重,并采用创造舒适和有效的沟通方式。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成功案例范本,一起来看看吧!
家庭教育成功案例范本一
找回自信,扬起风帆
——留守儿童成功教育案例一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学生家长都外出打工或在外经商,因此出现了大量“留守学生”。留守儿童”这一非凡群体数量日益增加,对农村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留守儿童中,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情感孤寂。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良好的倾述对象,受到委屈无处倾述,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上难以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在情感上也得不到足够的关心。
我们班的小策是留守儿童,这孩子聪明伶俐,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在我七年级刚带上他的时候,因父母都在身边,他还蛮可爱的,能称得上是合格的学生!可就在他上八年级时,他的父母外出打工,后来还有了一个小妹妹,于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就落在爷爷奶奶身上。爷爷奶奶要干农活,平时都不怎么管他。而且本身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不高,觉得上学了,一切交给老师就行了,对他的学习都放任不管。这个孩子的变化是可想而知的,他一下子就像换了个人似的,迟到早退,上课走神,目光呆滞,作业潦草不按时交,甚至不做。情绪低落,不再像以前那样喜笑颜开,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和同学快乐玩耍。变得自卑、缺乏良好的竞争意识,对什么都显得没有热情,参与意识淡漠,厌学;不合群,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经受不住挫折,稍有委屈就哭。渐渐地小策养成了散漫的生活态度。而且学习习惯也很差,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他的父母要是一听说他学习成绩差,就打电话把他痛骂一顿。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还要经常遭到责骂,再加上遭到同伴的排斥,不好的行为表现也会遭到老师的批评,从而让他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他对学习渐渐地失去兴趣,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是班上认为的那种无可救药的讨厌的学生了。很多老师也认为只要他上课时乖乖坐着不吵闹就好了。
这个孩子身上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发现他这怪僻的性格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爷爷奶奶的溺爱,迁就,缺少家庭教育;二是
补偿式的父爱,每次父亲回来就是给他生活费及零花钱,对于他物质上的要求尽全力满足,但对于学习基本不提,品德教育从不过问。三是学习疏于监督,养成了随心所欲,无所谓的习惯。
每每看到他“孤独”的身影,我都暗暗发誓,一定要带他回到班级的大家庭里来,一定要让他重拾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一、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但我们可以与他们取得联系,让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免发生教育的“短路”。我首先对他进行了家访,通过聊天,帮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让他奶奶知道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家长也有责任,要求他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同时跟他父母取得联系,告诉他们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当他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还要求他们经常给孩子打电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我也经常给他父母打电话,把小策在学校的表现跟他们汇报,并跟他们商量对策,告诉他们对小策要多鼓励,少批评。通过电话与他的父亲进行沟通,让他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应当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让家长明白:钱不能弥补子孩子对亲情的需求,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会让孩子滋生好逸恶劳、铺张浪费的坏习惯;做家长的更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及时肯定,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到父亲对自己学习的关心;家长更要让孩子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现在他父亲虽然还远在市内,可每隔几天就会抽出时间来,给孩子打电话,了解孩子的学习及生活,同孩子沟通交流;过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打来一次电话,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二、倾自己之所爱,搭起信任的桥梁。
真挚情感是在心灵的沟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发自内心的爱才能达到这种默契。面对这个孤单的背影,面对这张落寞的脸庞,又怎忍心对他横眉立目严加呵斥,即使出现令你不愉快的一幕,又能狠下心来去惩罚他么我一次又一次的对自己说,“你是他的老师,如同他的母亲,你应该帮助他。”
(1)走进心灵,倾注无限关爱。
我真心实意地走进他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的健康成长,在生活中给予他妈妈般的爱,弥补他因为缺少父母关爱的缺陷,驱除他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有一次他发烧了,我亲自把他送到卫生院,陪他做检查,打针,倒开水给他吃药。
(2)拒绝训斥,力行宽容教育。
在他犯错误时,及时对其进行帮助教育,心对心、面对面的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在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书写潦草,丢三落四,迟到早退,纪律松散的情况下,对其尽量减少训斥,力争能抽出时间和他谈心交流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宽容他,或将作业量和难度降低。对他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3)发现闪光点,尝试成功教育。
为使他摆脱自卑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我除对他进行心理疏导、真诚的帮助和关心以外,还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喜悦。鉴于他在劳动中表现积极,我就及时捕捉到他的这一亮点,让他负责本组的卫生,他还真不负厚望,他们那组的地面特别干净。我就对他大加表扬。同学们也向他投去赞赏的目光。在大家的赞许声中,他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我还尽量挖掘其闪光点,努力从赞美中去 满足他的心理需求,使他产生欣慰、幸福的内心体验,增强自信心、上进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内在的动力。上课时,他静静地坐好,我冲他赞许地一笑;当他犹豫地慢慢举起了手时,我对他投以鼓励的目光;当他工整地完成作业时,全班
的掌声带给他成功的喜悦;当他犯了错误时,等待他的是老师宽容的面孔。从而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与动力,他的提高就变得轻松、容易多了。让他尽快融入班集体,找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三、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童在集体中自然受到教育。
针对他的情况,我还特意举行了一次班会,主题是:“想对你说„„”,我还“偷偷做了手脚”,私底下跟几个同学说好在班会时对他说一些喜欢他、鼓励他的话。从这以后,他跟这些同学特别亲近,在下课或者活动时,常听到他们叫:“小策,快来呀!”
经过家长和我以及同学的努力,基本消除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小策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上课能发言了,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数学作业正确率高了,单词听写能过关了、作文水平提高了,成绩有较大起色。原本只在教室里坐着的他,也在下课和同学一起玩了。在操场上还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听见他开朗的笑声。他的变化是令人欣喜的,渐地他的成绩也上升了,他的父亲对此一再在电话里表示对老师们付出的感谢;同时我更欣慰他在性格上的极大转变,在学校组织的踢毽子、跳绳比赛活动中,他名列前茅!为班级也为自己争得了荣誉。
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经常给孩子创造不同的成功机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特殊对待这一类学生,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做他们的“父母”,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我相信爱的阳光能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共创留守学生成功的今天和明天。
家庭教育成功案例范本二
列宁八岁那年,有一次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夭娜阿孩子到阿尼亚姑妈家中作客。活泼好动的小列宁(爱称沃阅佳),不留神把姑妈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但是,谁也没有看见。后来,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其他孩子都说:“不是我”而小沃洛佳因为害怕在生人家、在不大熟悉的姑妈面前说出实话,所以他也跟看大家大声回答。“不——是——我!”然而,母亲已经猜到花瓶是淘气的小沃洛佳打碎的。
同为这孩子性情激烈、好动,曾经发生过损坏物件的事情。应该怎样对待小沃洛佳隐瞒真相的过错呢当然,最省事的办法是直接揭穿并处罚他。这洋,父母和孩子都可立即“如释重负”。但是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并没有这闻做。她认为,重要的是了解儿子犯错误后是否对自己的不诚实行为有认识,要针对孩子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启发他的觉悟。于是她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在三个月内一直保持沉默,等待着从儿子的良心中萌发出对自己行为的羞愧感。
她敏感地意识到,良心正在折磨着沃洛佳。有一天,在孩子临睡前,她走到孩子跟前,抚摸着他的头,不料孩子突然失声大哭起来,痛苦地告诉妈妈:“我骗了阿尼亚姨妈:我说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实是我打的。”听着孩子羞愧难受的述说,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安慰了儿子,说给阿尼亚姑妈写封信,姑妈一定会原谅他的。看着这聪慧、天真、淘气的孩子的成长,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快活地笑了。使她非常高兴的是,在儿子内心深处进行的这场道德斗争中,美的、诚实的品质取得了胜利。
家庭教育成功案例范本三
接纳应该成为每位家长教育子女必须拥有的一种能力。所谓接纳,通俗的讲,就是在与人接触、沟通、互动时,注意接收、解读、容纳对方传达出的各种信息,转换角色和看问题的角度,客观、具体地利用这些信息,做出妥当、有效、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回应。接纳的核心是“理解”,心理学叫“同理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
经常听许多家长说,现在的孩子难带,很难沟通。究其原因,不排除孩子自身的问题,但家长能不能以“同理心”将心比心的对待、接纳孩子的情绪、想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被错误地“定位”:
有的孩子被当成是父母的“下级”,因此他们必须听从父母的一切命令,让好好读书就好好读书,不许乱说乱动,孩子成了父母的私有财产,可以随便处置。无论是冷漠还是溺爱,都会对他们贻害终身。
有的孩子被父母当作“商业伙伴”。父母教育孩子完全用物质刺激来展开,这回你考了100分,我奖你100元钱,下回没有考好,就打屁股,这种唯成功论往往导致孩子们的智力畸形发展,使他们的品格无法与智力同步成长发育。
有的孩子是父母的“储蓄所”,父母待孩子好的原因是给未来
“种”福利,父母常常告诫子女,“我们待你这么好,将来你怎么报答”这样的家长认为,孩子长大了可以给自己光耀门楣,否则就白养了。这种教育方式在本质上也是一种交易甚至是不平等对待的财产型教育方式,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很压抑,难以舒张个性。
而有些孩子则沦为父母的“出气筒”,甚至是许多心灵不健康的大人肆意羞辱、发泄、虐待的对象,这样的孩子是最悲惨的,他们往往身心备受摧残以至于无法成为正常的人。
此外,在一些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有的由于难以获得全部的父母之爱而情感人格残缺,导致自卑、自闭,心灵无法健康成长。
日常生活中经常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孩子做作业的时候自言自语地说:这道题太难了!妈妈接过来说:“肯定上课你没注意听讲,否则怎么会觉得难呢” 这种反应就不是同理心,就没有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何想法,给孩子的感受是指责。这种做法使本来就有些焦虑的孩子越发焦虑,产生妈妈不理解自己的想法。如果对妈妈的不满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讨厌妈妈,妈妈和孩子的沟通一定会出现梗阻。让我们再看两个案例:案例一、孩子考试没考好,作为家长,你面对这一事实,应该怎样回应呢家长甲;又没考好,你怎么这么笨这么让我失望啊!
家长乙:你能不能说一说这次考试为什么没考好家长丙:没事儿,只要你努力就行了,妈妈以前也怕考试。家长丁:我知道没考好你很难受,我也知道下次你特别想考出好成绩。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妈妈相信你,也愿意为你加油,和你一起努力„„ 四种不同的回应会产生不同的效应:第一位家长的回应没有接纳孩子的情绪,把孩子没考好归因于笨,给孩子种下了负面的种子;流露出自己的失望情绪,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第二位家长以问题开始回应,虽然不会孩子已负面影响,但往往是孩子觉得你不了解她,感觉不到同频,对你产生怀疑、不信任,甚至反感。第三位家长的回应并不是接纳,而是赞同。接纳并不等于赞同,接纳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恢复积极正面情绪和想法,然后推动他成长、进步和提高。单纯的安慰和纵容不是目的,会让孩子产生什么都无所谓、不思进取的思想苗头。第四位家长的回应,语气中充满了接纳,尤其是“我也知道下次你特别想考出好成绩”这句话既深入对方内心深处,又巧妙地激励、推动对方去争取下一次考出好成绩。
1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范本
2 10个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
3 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10个
4 家庭教育成功案例
5 家长教育子女成功案例5篇
一社会因素:
1、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2、受社会不良文化影响。我们知道,优秀的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促使人们奋发上进,低级、庸俗的文化会腐蚀人的灵魂,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香港及国外流入的暴力恐怖片在一定程度上激起青少年好奇心和模仿的欲望,许多青少年正是由于剧情的指引从而完成与其年龄并不相称的违法犯罪行为从而走上犯罪。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监护者和教育责任人,家庭结构失调、家长不良言行的熏染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都极可能导致未成年违法犯罪。像保护过度的溺爱型、外出做工的放任型、不良影响的粗暴型等几种教育类型容易引发不良后果。轻者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重者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误入人生歧途。
1、过分宠溺的家庭;其子女的性格具有明显的任性、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有这种性格的青少年,一旦步入社会生活,很容易以自私的、任性的态度不顾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发生违法犯罪的行为。这类青少年若父母是领导干部或大款之类的人物,则表现的更为突出。他们往往有恃无恐、称王称霸,经常纠集一班“小兄弟”在自己周围,旷课逃学,打架斗殴,偷盗抢劫,甚至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由于这些青少年的家庭背景,使学校和社会对这些人的违法犯罪行为管教和打击不力。在押少年犯胡某,男,21岁,5年前正在一所市属重点中学读书。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大款”,常年在外经商,胡某从小就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对他言听计从,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皇帝”。学习上不思进取不说,还经常拿家里的钱物在外面结交朋友,打架斗殴,替别人“摆平”所谓不平事,赢得“小兄弟”们的“尊敬”。老师出于挽救、教育他,经常找其谈心,而他却认为是故意与他过不去。终于有一天,胡犯带一帮“小兄弟”在老师回家途中,先把老师打倒在地,然后用刀子将老师腿部动脉血管刺破。他自己也同时被“刺”进了监狱。胡犯的结果也是家庭溺爱的结果。
2、简单粗暴的家庭;其子女最容易形成粗暴冷酷的性格。这类青少年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时很容易发生粗暴的攻击行为,并因此导致违法犯罪。最近,南京市浦口区警方破获的两起流氓团伙斗殴案中,其成员不满18岁的占805%他们常为一件小事拳脚相加,大动干戈,甚至用猎枪对射,用刀斧乱砍,其状血迹斑斑,惨不忍睹。这些人大多是处在父母文化低、工作不稳定,且性情暴烈的家庭里。
3、父母形象不佳的家庭;由于父母行为不庄重、不检点,没有建立正常的权威形象,使得青少年形成不良的性格而导致异常行为〈包括违法犯罪〉的发生。如某校一初二年级的学生,伙同他人多次盗窃某建筑工地装潢用的金属材料,并且公然放家里再联系销赃给某废品收购站,其父不仅不及时制止和教育,反而将其儿子身上搜出销赃得来未用尽的钱供自己喝酒赌博用。这类家庭父母的不良行为,很容易对孩子产生极坏的影响,导致这种家庭的子女犯罪率偏高。
4、气氛异常的家庭;家庭气氛异常主要是由于夫妻不和,争吵或离异,以及一方早逝所引起。由于夫妻的关系冲突或异常,他们很少关心子女;同时,这种家庭中的儿童由于家庭的不安定,缺乏温暖,容易形成感情冷漠、烦躁、孤独怪僻的性格。此外,这种孩子极易流浪或徘徊在街头,有的在垃圾堆里掏摸,有的到商店摊柜上偷窃食物和东西,被人抓住忍受打骂而不愿回家,逐渐形成冷酷无情、玩世不恭的性格,这种性格特征在他们长大成人后很容易成为惯犯或罪犯的心理基础。2000年7月,南京铁路警方破获了一起青少年团伙盗窃案,其成员有10多名青少年组成。他们经常在铁路沿线盗窃过往列车上的物质。这些青少年大多数属于“无家可归”类,他们或者不满家庭的冷漠而出走,或者被离异的父或母抛弃,流浪街头,三五成群纠集在一起,其中不乏女性青少年。
5、经济困难的家庭;主要是指城市下岗职工和经济落后农村尚未脱贫的家庭。这些家庭父母无稳定收入,又无挣钱致富的技能,谋生艰难,小孩中途辍学的很多,若是家中还有一个病人则更是雪上加霜、债务累累。这类家庭很容易促使孩子很早涉足社会,外出打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文化教育,他们中很多人误入犯罪群体中,男的青少年多半以盗窃,诈骗为营生,女性青少年则以卖*为“职业”,而且这些人违法犯罪的意识很浓厚,改造教育的难度很大,抓了放,放了抓,不思悔改,重操旧业,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与此同时,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还特别关注农村中那些因父母外出打工、常年得不到亲人关爱的青少年,我们称他们“留守孩”,这些“留守孩”的犯罪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全国外出农民上亿人,“留守孩”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在农村中小学学生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远离父母享受不到家庭的温馨,学生之间 、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沟通十分困难,这样,长期形成了孤僻的性格、自以为是的习惯。如何把学校办成“留守孩”的幸福家园,使他们在远离父母亲的情况下,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商讨,说出心里话;在他们受到挫折,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老师能及时给予心灵的关爱,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能正常发育,整个肌体才能健康地成长。家庭稳定,社会才能相对稳定;同时,家庭又是第一学校,父母是第一启蒙教师,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正常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首要条件,也是每一个父母应尽的责任。
三学校因素:
部分学校缺乏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1、素质教育已实行行多年,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而且,目前农村学校实行素质教育条件还有欠缺,有的学校把考试成绩作为评选先进班级、优秀教师的首要条件。
2、法制教育缺乏,很少对学生上法制课、出法制黑板报等进行普法教育;有些学校把升学率作为硬任务,思想教育当成软任务,因而,在工作中不能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
3、在具体教育中联系实际缺乏,盲目的超越阶段,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满堂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的还逃学;
4、有些教师岐视后进生,动不动就进行所谓的“批评”,甚至是人格侮辱,极大的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影响了身心健康;
5、市场经济的影响,有些学校周末补课的要交补课费,无法参与补课,自认为低人一等,产生悲观,形成畸形心理;
6、学校缺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无法及时对学生的不良 “苗头”性问题进行抑制;
7、班主任缺乏对本班学生的了解和关心,对学生的情况缺乏全面掌握;
8、教师的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有的采取变相体罚,未能注重学生的心理问题,缺少心理疏导的措施和方法。最终,致使一些学生弃学、辍学,甚至流浪社会。
9、学校管理不善。如句容县张某等4人聚众斗殴一案,原来,张某在校曾被蔡某无故殴打,后召集3人,其中2人是在校学生,携带两把砍刀去找蔡某报仇,在句容县宝华镇商业街,实施暴力殴打,致蔡某轻伤。学生面对这种现实的威胁或吃亏若得不到及时疏导,极易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问题若未能得到及时的发现、治疗和排除,会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的认识和观念走上歧途。
10、学校缺乏职业技能教育。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较大比重,多数农村中学生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部分初中辍学)后回家务农,而学校缺乏职业技能教育,回乡就业的学生一般都缺少一技之长,智力劳动的价值又体现不出来,难有作为,导致毕业回村后容易无所事事,而易滑向歧途。有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涉及无业人员的案件占案件总数的43%,人数占总人数22%
四自身因素:
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较易走上人生的歧途。以上三方面对于青少年而言均是外部因素,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
1、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分辨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实施犯罪;
2、盲目攀比和嫉妒心理。“嫉妒是人之天敌”,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嫉妒心理,有的在家庭经济方面与高收入的,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萌发不良企图,但关键在于人们怎样去控制自己的嫉妒心,不加控制的嫉妒心,如脱僵的野马,势必带来严重危害。未成年人中由于嫉妒而杀人和故意伤人的犯罪,也为数不少。某市林运二车队的张会东(男,23岁),因开歌舞厅不景气,看着别人生意红火产生嫉妒,而实施犯罪,连续三次用炸药爆炸了三家歌舞厅,当第四次伺机作案时被民警当场抓获,问其作案动机时,回答说:“看到别人家的生意比我好,我就非常气愤,就想去炸掉这家人。”由此可见嫉妒心危害之大。
3、有的青少年对社会上不良风气、各种诱惑,以及一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不计后果,想试试的心理;
4、有的学生成绩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
5、逞强好胜心理。未成年人在刑法上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段,其危险性源于他们的情感具有极端不稳定性和强烈好胜,容易偏激,冲动起来不计后果。这也是未成年人中激情犯罪较多的原因。逞强好胜心强是头脑简单,分辩是非能力差,稍被唆使便容易上当,偏离正道,被坏人利用,其犯罪动机盲目、模糊,只为显示自己,证明自己,不考虑后果如何。
6、盲目好奇心理和消极模仿心理。未成年人是我们社会的弱势群体,这一群体,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具有不成熟的特点,对新鲜事物具有神秘感,有强烈的得知要求,在认识上有好奇心理。如引导不当也会造成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实践中,一些青少年由于对异性,毒品等充满神秘感,好奇心驱使去寻求刺激,再加之自控力差,进而模仿。因好奇而模仿武侠小说、碟片中的暴力情节、色情行为而违法犯罪的不计其数。目前,吸毒低龄化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和青少年盲目好奇,消极模仿心理是分不开的。
7、从众结伙心理。在群体压力大,个人心理承受力小时,采取从众行为而获得安全感,是人的一种自然向往和能动适应群体生活的社会属性-聚群性,也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需要。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未成年人纠合性犯罪的特点从众心理就是基于青少年同龄群体内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未成年人结伙犯罪影响大,连续作案多,危害广,成员的共同心理是:要偷大家一起偷,要打大家一起打,你吸我也吸。从众心理还加剧了团伙犯罪,某某市公安局破获的以刘发辉(男,16岁),王超(男,15岁),李育武(男,17岁)三人为首的16名未成年人组成的抢劫犯罪团伙就是在这种心理作用下,由起初的6人发展起来的。
8、报仇心理和反社会心理。未成年人涉世不深,世界观尚未定型,是人格形式和发展的最关键的阶段,也是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易表面化、直观化。在当今多元思维并存,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更加不能正确看待社会腐败等问题,易对司法平等原则产生怀疑,对社会不满,甚至仇视心理,对法律、社会信任度降低。书本教育、教师的教导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反差,使青少年觉得无所适从。未成年人中思想不稳定、抵制力较弱、意志力差的人,可能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有的明明知道法律是威严的,而故意去犯罪。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1、保护性预防。保护性预防是指国家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⑴社会方面:完善立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国外有《少年法》、《少年法庭法》,许多国家都是采取法律的手段规范未成年人的行为,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而且在这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比如,有的国家禁止18周岁以下青少年在公共场所持有香烟,无论是否点燃;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买烟,哪怕是为别人买,违者将被处罚。还有的国家规定晚上10点以后,如果再向青少年销售白酒即视为违法。我国虽然在1992年就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又在1999年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填补了我国少年司法的空白,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现有法律、法规由于线条过粗,规定过于笼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比如,我国《刑法》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人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所谓必要的时候,有关解释为例如家中无人管教,或者虽有人管教但确实管教不了,或者群众反映强烈,坚决要求政府收容教养。这种规定显然不利于实际操作。应加强有关青少年保护的立法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习惯,禁止侵蚀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传播;打击教唆、引诱、胁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活动,这也是保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
⑵家庭方面: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青少年父母应当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不断的增强监护人应俱备的育人素质。青少年家长应加强对法律常识和德育知识、育孩常识的学习。家长们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父母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要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育孩常识和方法。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有生理缺陷、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多鼓励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注意孩子在社会受到的不良影响,在重视孩子的学习
成绩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
⑶学校方面: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让青少年在学校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在教育中,一要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情况和表现实际,安排专门时间,加强对理想、道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二是在各门学科环节中,加强德育的渗透;三要教育青少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四要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组织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增长社会知识和经验;五要对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矫治,但教师应善待学生的“错误”。据调查,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训斥、责骂、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自暴自弃,甚至产生不良后果,作为教师只有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博大的爱,才是最有号召力的使学生醒悟。
2、堵塞性预防。堵塞性预防是指通过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减少和消除实施犯罪的条件,达到犯罪预防的措施。给学生普法,学校经常把政治课设为法制课,组织学生接受“庭审教育”,参观看守所。孩子懂法要主动而不能依赖课堂的灌输。主要包括:加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⑴社会方面:狠抓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学习宣传教育,明确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一目标,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发挥政法机关的主力军作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各部门通力配合联合行动,对学校周边的各种娱乐场所,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彻底清理,歌舞厅、电子游艺室等公共场所,对未成年人设立禁区,加大消除视听污染力度,减少污染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实行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克服单打一,背靠背,形成多维立体的预控网络。
⑵家庭方面: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气氛。家庭是传播和学习科学文化,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场所和课堂。家长的素质如何,教育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对此,家长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学习和掌握基础心理学,教育学知识,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以民主、平等、宽容取代专横,权威、独断、惟命是从,承担起为人父母的教养责任,和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化解他们的忧虑,努力缩小代沟,以文明的谈吐举止,乐观的态度,高尚的情操,进取的精神感染子女,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⑶学校方面: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要加强法律、道德教育,开辟第二课堂,把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纳入德育课,并认真考核。组织青少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做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统一,以形象,生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认真落实素质教育要求,贴近青少年实际,讲求科学,避免政治课、德育课教学形式化,把正确的是非观映入青少年学生的头脑中,积极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使正气成为健康心理的支柱。通过各种心理活动情景训练,增强青少年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切实有效地促进人格完善。
3、控制性预防。控制性预防是指各种针对有明显犯罪倾向或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采取的帮助、教育、挽救措施。
⑴社会方面:①建设一支高素质、快速反应的专业化打击队伍是当务之急。②建立一个资源共享、信息容量大、开放式的犯罪信息资源库非常必要。③公安机关对社会面的控制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④深入调查研究盗窃、抢劫等各类案件的规律、趋势,有针对性地制定打击对策。⑤强化证据意识,加大深挖余罪力度。⑥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净化治安环境刻不容缓。⑦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共同参与违法犯罪预防工作要常抓不懈。⑧政法部门特别要加大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力度,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各种场所及各种影视、网吧,让青少年远离暴力、远离*秽,营造一个青少年舒心的学习、生活环境。⑨加强少年法庭的工作。⑩送工读学校教育等。
⑵家庭方面:注重收集信息,及时矫治不良心理。心理作为内在活动,往往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以此为信号,家庭应与小区片警、学校之间应常沟通,在信息上相互交换,杜绝家长管不了,学校管不着,社会没法管的现象,及时了解掌握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动向。一旦发现有不良心理、症状苗头的时候,及时教育挽救。决不能掉以轻心。
⑶学校方面:采取成立帮教小组等措施进行帮助、教育、挽救工作。决不能对已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症状掉以轻心,如学习不感兴趣、成绩下降、纪律松懈、厌恶学校生活、经常与行为不轨者交往、爱说假话、大话、空话、贪玩无度、无所事事、经常成群结伙逛商店、过分追求吃喝玩乐、迷恋**读物、聚众结伙、赌博、打架斗殴等。教师应有所警觉,因势利导,及早矫治,把不良心理遏制在萌芽初期。
4、改造性预防。改造性预防指政法机关以生产劳动为主要手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术教育,使有违法犯罪的人改邪归正,成为遵纪守法的劳动者。在劳动改造时,应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与原因,要重点进行思想教育,以彻底从思想上使失足青少年得以改造,真正成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劳动者。
5、加强团组织的工作,充分发挥其青年阵地先进性作用,不断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各级团组织应从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青少年问题,要不断的开展各种健康、向上、活力的活动,加强与社区的联系。经常组织团干、团员青年到有关学校、居委会、乡镇、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讲座、适时的给青少年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金钱观、公德观,引导他们走上光明的人生之路,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
6、在学校和社区中建立完善科学的教育辅导、治疗体系,设置心理咨询机构,由专家和心理医生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专门的系统调研,掌握其现状,研究控制不良心理的对策,提供预防犯罪和犯罪预测的实践依据,对青少年心理教育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
总之,对于青少年犯罪这类特性案件,如何针对性地对案件进行现状分析研究,对案发原因(诱因等)和作案动机进行剖析,有效地做好预防工作,都将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但是,我深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等各级党政组织领导下,通过全面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的综合治理,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文化等手段,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消极影响,终将达到预防、减少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目的。从而使祖国的花朵和栋梁健康地成长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具有自卑感。
这类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谈双亲的事,对任何人都保守着这个秘密。这些学生有的原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要改变环境,但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顺利发展。
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从而上课回答问题不敢举手,即使老师点名叫到他们,他们由于怕回答错了,其他同学笑话自己,而不敢大声回答。
2、感到孤独。
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生活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少言寡语,胆小怕事,自卑,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整日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这种类型的学生,学习成绩往往中等偏下。
3、做事我行我素。
其主要表现为无组织纪律观念,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控力差,对集体漠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没有父母,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久而久之,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心理特点。常迟到、旷课,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不遵守校规班纪,学习成绩较差。
4、对任何事都感到怀疑。
对任何事物都抱怀疑态度,不愿意相信任何人,对教师的表扬和批评麻木不仁,把继父母的关心当作是坏事,认为他们在害自己。没有集体荣誉感,不参加公益活动。学习上拖拖拉拉、无上进心,学习成绩中游偏下。
5、严重的逆反行为。
这类学生学习努力,成绩中等偏上,但他们幼小的心灵早已背上家庭沉重的包袱,他们感到自己被父母拒绝,为家庭的破裂感到羞耻。这种类型的学生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不服从老师的教育,经常与老师作对,他们有时会把对父母的不满发泄在同学身上,欺负同学,惹是生非。
他们有时为发泄内心的郁闷,有意违反学校纪律,以引起老师的注意,求得心理的暂时满足。他们做事很少考虑后果,容易受外界诱惑,加上法律观念淡薄,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以下是收集到的不同家庭结构、家庭干系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案例及总结关系:
案例一:单亲家庭
家庭结构:母亲和学前儿童
家庭干系:母亲是儿童的主要照顾者和教育者
家庭教育:母亲注重儿童的情感需求和认知发展,通过陪伴、引导和激励,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认同。
关系总结:单亲家庭中,母亲需要扮演多重角色,既要照顾儿童的生活起居,又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同时需要与儿童建立密切的亲子关系,为儿童提供安全感和支持。
案例二:留守家庭
家庭结构:祖父母和学前儿童
家庭干系:祖父母是儿童的主要照顾者和教育者
家庭教育:祖父母注重儿童的生活照顾和安全保障,通过传统方式和经验,传递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培养儿童的自律和责任感。
关系总结:留守家庭中,祖父母需要扮演照顾者和教育者的角色,为儿童提供家庭温暖和关爱,同时需要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关系,引导儿童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
案例三:双职工家庭
家庭结构:父母和学前儿童
家庭干系:父母都是儿童的主要照顾者和教育者
家庭教育:父母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通过陪伴、引导和激励,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认同,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认知能力。
关系总结:双职工家庭中,父母需要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为儿童提供充足的陪伴和教育资源,同时需要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关系,共同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案例四:离异家庭
家庭结构:父母和学前儿童
家庭干系:父母不再是夫妻关系,但都是儿童的主要照顾者和教育者
家庭教育:父母需要共同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和认知发展,通过合理分工和合作,为儿童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自我认同。
关系总结:离异家庭中,父母需要理性面对婚姻的变故,为儿童提供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帮助儿童度过家庭变故的敏感期。
以上是收集到的不同家庭结构、家庭干系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案例及总结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在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家庭结构和干系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策略,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已经严重威胁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1
一、培训目的:
1为了弥补留守儿童家长长期不再造成的父爱母爱的缺失感,使孩子们能够在一直感受到父爱母爱的环境下成长,让留守儿童与班级甚至学校内不是留守儿童的孩子结成对子,让他们的家长作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照顾留守儿童。
2为了给孩子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照顾、教育与鼓励,使孩子们能够在正确的心理状态下成长,并且弥补有的孩子因为内向等其他原因不愿意主动与外人交流而造成的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大手牵小手”的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对子,通过与孩子们交流沟通,在每一天都对他们进行照顾。
3通过对代理家长的培训,使代理家长在工作中能系统地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学习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使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健康成长。
4通过上课讲解、、视讯等形式,让受训人员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方面面了解的更多,更深刻。
培训方式:集体培训
培训物件:志愿参加“大手拉小手”活动,并愿与留守儿童结对的老师、其他家长等。 培训地点:庾岭初级中学会议室 培训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年迈的父母身边,或托付给亲戚或雇佣“保姆”来照管孩子,这些人便成了“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这些人中,老人本身都需要别人来照顾,反过来,还要关照小孩生活,对孩子的学习更无法过问。亲戚、“保姆”都是本着不同的目的来看管孩子。能像自己的亲身父母吗这样一来“留守儿童”日益成为社会,学校的难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上缺乏照顾,主动上缺乏约束。然而导至性格孤僻,纪律散漫等问题。那么又有谁能担负起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从社会,家庭方面着手,更需要我们学校的教育,作为教师怎样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呢 二、活动准备 1、了解身边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
2、学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爱的奉献》多媒体视讯。
三、活动过程:
一认识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凸现
父母外出把子女交给了年长的爷爷奶奶,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发展趋势。诚然,这样可以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一些学生因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变得越来越懂事,自理能力不断增强,深深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他们勤奋拚搏,争取走进高阶学府的大门来改变其生活轨迹。但不可否认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造成的很多教育缺陷更加重了学校尤其是班主任的责任。
二了解留守儿童
首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1 缺乏父母亲情之爱。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有效监管。
2、学校教育不到位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校过分地追求“升学率”,老师与班主任对学生更注重“优生”、“尖子生”,而忽视了这些在情感上缺失的弱势群体的问题学生。普通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更是微弱,而教育本身应该是一个全方位交叉式的作用力合成的结果,这样就显得学校教育苍白无力。
3、自身原因
1自我控制能力差。2身心发展不协调。 4、社会不良现象影响。
其次,“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
一、活动主题:
关爱留守儿童。
二、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留守儿童的各种内在表现。
2、让学生知道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成因及如何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的各种对策。
三、活动形式:
情景回顾、交流、 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回顾。播放大石小学留守儿童网上大拜年视讯
二分析留守儿童现状。
1、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
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大石小学共有在校学生817人,其中“留守学生”244人,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其中双亲外出的就有89人。
2、心理健康的各种表现。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存在“亲情饥渴”、学习成绩滑坡、心理封闭、容易受到伤害及行为习惯较差等严重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问题。同时,这些留守学生大多数表现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自卑懦弱、缺乏自信;行为孤僻、缺乏对他人的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较差,他们的人生安全和生活环境也令人十分担忧。
三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出示活动
1、让孩子们生活舒心。伙食团老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生活情况,科学营养配餐,努力改善伙食质量,保证每一个留守儿童吃饱吃好。
2、让孩子们享受父母般的爱心。公寓老师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教育孩子热爱劳动,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整理自己床铺和学习用品的自理能力。按时组织本寝室内的孩子给“留守儿童”过一个简单朴素的生日。唱一支生日快乐歌,送上一份师生自制的生日礼物,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生活在大家庭的温暖。
3、让孩子们玩耍得开心。学校根据“留守儿童”各自的爱好,组织了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派富有特长的生活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开展活动。平时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和蔼的态度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跟他们一起做游戏、讲故事,让他们从老师身上感受到亲情,让他们玩得开心。
4、让孩子们身心安全放心。生活教师每周为“留守儿童”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让他们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每周集中对“留守儿童”进行以“安全用电、用气、防火、防溺水”等的安全教育课,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每期开展一次法制教育活动;身心安全环境,让他们身心安全放心。
四小结。出示留守儿童心语心愿
由于留守儿童是一个受全社会关注的物件,我们必须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驱除蒙昧,收获希望。
篇2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问题。 2让学生了解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辅导方法。
二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
Ⅰ新课引入
① 问学生现在农村是老人多还是年轻人多
② 请同学们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后果。
原因:大的方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小的方面是农村人向往好生活追求好生活,为 子女创造好环境的美好愿望
造成后果:1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2严重影响了民族的振兴3严重影响了国 家的兴旺发 达
Ⅱ进行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 1四川省心理学家游德良对井研县门坎小学近400名留守儿进行心理调查后发 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 怒 性格。 2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抑 郁的242%。
说明:留守儿童情绪明显消极
请同学们阅读:3华中师范大学在湖北的调查显示: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 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据湖北一些基层妇联的调查反映,留守儿童 在受到挫折时,有47%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05%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
4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则把留守儿童看成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 子。
说明: 留守儿童性格比较孤僻
请同学们阅读:5有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
6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 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就用金钱补偿留 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而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 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 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 说明:留守儿童内心发展失衡
请同学们阅读:7 在农村,“读书”曾经是许多家庭对子女改变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唯一期 望,认为通过读书、考学、参加工作脱离农村是无比荣耀的事情。但是,在打工浪潮的冲击下, 部 分家长看到一些打工者虽然没有文凭,甚至个别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能赚大钱的现象,再加上看 到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打工潮”带来 的冲击力是强大的,少部分打工者的暴富和大多数打工者回乡过年时的风光,极大地 了农村的初 中生。部分留守儿童开始把人生的发展方向确定为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于是就在学校里混日子。
说明:留守儿童人生观念偏移
请同学们阅读:8我们知道,对儿童而言,认知水平,更多的是指儿童的道德学习、思想认识等方 面的认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 观念上没有人进行正面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 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功利思想严重。有资料显示,父母双方外出打 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的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 况都要好。
说明:留守儿童认知水平较差
请同学们阅读:9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常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及时排解,进而导致他们 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研究显示,留守 儿童较为内向,具有冷谈孤独、自卑拘谨、少年老成、自我中心主义等个性心理。
说明:留守儿童交际出现障碍
小结: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Ⅲ 结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请同学们分析原因。
①留守儿童得不到父爱母爱的滋润
②留守儿童问题正是因为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造成的
③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与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
Ⅳ介绍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法
①健全档案,让留守儿童留下脚印
②关心爱护,让留守儿童沐浴亲情 ③健康教育,让留守儿童心态阳光
④建立友情,让留守儿童勇于倾述
⑤ 对症下药,让留守儿童正视挫折 首先,换个角度,审视挫折。其次,充满自信,战胜挫折 第三,自我调节,心灵快乐 第四,适度“移情”,放松自己 第五,决不放弃,奋勇拼搏。第六, 痛哭一场,情绪宣泄 第七,纠正认知偏差,与人为善。
篇3
课题:了解并学会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教学准备:游戏,相关心理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2为何会出现心理问题
3学会解决留守儿童心里问题
教学重点:
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里问题
教学过程:
一、玩游戏观察学生心态;
二、了解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显示“留守儿童”比较
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敌对
“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2、人际关系敏感
“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167%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466%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也有367%的表示非常愿意参加。
3、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根据笔者的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这些“留守儿童”当中,在提到父母的时候,大多表现得很默然,有的避而不答,有的则是闷不吭声。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4、学习心态
根据调查统计,892%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49%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 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络,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调查结果表明,8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4社会因素
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其次,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性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
再次,因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5自我调控因素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如何处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笔者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2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开启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3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公证,使“留守儿童”拥有与其他儿童同等对待的教育。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学校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以免造成不良影响,遏止了校内的不良成员进行破坏,避免“留守儿童”结识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老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人格发展能够“弃恶扬善”。
4鼓励加强农业生产
“留守儿童”的数量之所以不断的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这一现实问题。 应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5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首先,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抓住对社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呼吁社会成员多关注“留守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及 的温暖。
6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首先,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能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自尊心,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其次,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 第三,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资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援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课堂小结:不懂提问,课后私谈。
一、了解孩子可能表现的不良性格
1、自卑心理:在小孩子的心目中,父亲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孩子们在一起时,都会夸自己的父亲如何有知识、如何有力气,甚至如何有钱。处在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自卑感便油然而生。主要表现在:情绪的忧伤,缺乏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性格孤僻,不爱交际,畏缩胆怯,做事缺乏信心。
2、猜疑心理:父母离异、家里缺乏温暖的环境,母亲又整天忙这忙那,使孩子开始怀疑:爸爸妈妈是否还爱我?小朋友会不会看不起我?心灵深处有这样的想法,会让孩子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在人际关系上产生种种不和谐的因素。
3、逆反心理:原来的三口之家,很快乐,很温馨,生活条件也比较优越。父母离异后,随着自卑心理及猜疑心理的产生,孩子的逆反心理也渐渐形成,一直很听话的她(或他),有时会没有理由地抗拒妈妈、小朋友的要求,产生对抗行为。
4、补偿心理:父母离异,孩子在物质上、精神上都遭受损失,这时候,孩子就会产生对其他孩子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羡慕心理,希望重新获得爸爸妈妈关爱,希望像过去一样,重新获得良好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这就是补偿心理。
二、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
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思想认识,调整好情绪,以此来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夫妻离异大多是有无法化解的矛盾才发生的,离异虽然出现新的问题,但毕竟从更大的痛苦纠缠中解脱出来。面对新问题,要敢于正视,并逐步去解决。对孩子不应长期隐瞒离异的事实,那样反而会增添一层苦恼。瞒是瞒不住的,蒙在鼓里的孩子知道实情后反而会怨恨父母。父母的角色不可能在夫妇一方同时存在或实现。作为单亲家庭,要多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多给予孩子跟对方接触的机会,以弥补爱的缺失。
三、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
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学校,来自同学。一方面,家长要鼓励孩子在学校多交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另一方面,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家长不妨找那个同学聊一聊或者写一封信。诚恳的态度和有理的分析,会使孩子懂事的。还可找孩子的班主任反映一下情况,请班主任以适当的方式在班上讲清道理,造造舆论,正确地对待处于单亲家庭的孩子。
四、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微不足道的一些小事,也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调查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办法。
五、让孩子接触其他长辈,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
如果是离异家庭,不管哪一方带孩子,都应该让孩子与另一方有更多的接触与交流,感觉到父母之爱。双方都要以理智来对待一切事情,切忌在孩子面前"争宠"。如果有可能,应该让孩子与父母同时团聚,这在现代社会不仅应该,而且可能。不是夫妻,也可以做朋友嘛,何况还有共同的下一代。还要让孩子多与其他亲友中的长辈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面,家长的同事也是交往对象。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此外,单亲家庭的家长,要多给孩子当家作主的机会,让他们多为家长分忧解难,这样做,会有利于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如果包办代替太多,惟恐苦了孩子,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六、引导孩子感受身边的爱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的破损而导致了教育的缺损。父母离异后,孩子很少同时得到父爱和母爱,于是她们的自卑、猜疑、补偿心理开始出现。为此,最好给孩子布置了一些任务:让他们观察父亲或母亲一天的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们就知道了父母的辛苦,也感受到了父母对她们的爱。这时,就需要鼓励孩子学会坚强,学会爱父母,做个有骨气的人。同时,要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与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孩子知道:身边爱他的人并不少。
七、给孩子一种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
单亲家庭的父母,往往把孩子当作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就比较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打骂,这让孩子很苦恼。
首先,希望家长遇事不要冲动,碰到孩子做了错事,应该给予孩子以解释的时间和机会。如果孩子真的做错了,也不该打骂,应该坐下来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教给孩子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
其次,要树立与孩子“平等交流”的家庭教育新理念。孩子虽小,但他也有自己的思想,只有平等交流,才能让孩子敞开心扉,才能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八、让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
尽管孩子还小,但她们也有参与家庭活动的愿望,单亲家庭的孩子尤其是这样,他们需要得到别人的关注与肯定。因此,建议让孩子一起参与家务劳动,和孩子边做家务边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给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平时,家长还要多为孩子创造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让孩子主动与人交往,必要时,还可以请孩子参与家庭重大事情的讨论与决策,以培养孩子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离异是大人的选择,但是这个选择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遗憾的是,随着现代社会物质与文化日新月异地发展,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稳定性却日趋下降,一个人们不愿接受的现实正摆在我们的面前,中国人的离婚率正在逐年升高,已由1979年的3%上升到现在的13%。
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较好的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同时,家庭破裂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真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还需要为他们撑起一片温馨的天空,因为这些“娇嫩花朵”更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
幼儿期是人一生发展打好基础的一个重要阶段,家庭是幼儿生活和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最深刻、持续时间最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供大家分享。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一
一、个案基本情况
(一)孩子基本情况:
小鱼,男,两岁母亲离异后将他放在外婆处。他平时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双休日和妈妈、新爸爸在一起。
(二)孩子基本问题: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会经常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而据老师观察大都是他的言行举止粗鲁造成的。例如,在与同伴的游戏过程中,他会蛮横无理的争抢玩具。在排队时将同伴推推搡搡,或故意让别人摔跤。更让老师和家长头痛的是孩子有较强的攻击性行为。有一次,他用小玩具戳进邻座小女孩的嘴巴里,使对方的牙龈破损,三天三夜都喊疼和怕吃咸味的东西。又有一次,她用一只手扯住邻座小女孩的耳朵,另一只手的手指旋转着使劲钻进对方耳洞。老师发现予以立即制止后,他又差点故伎重演,被反复教育后才停止该危险行为。
(三)家长基本情况:
该幼儿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26岁,初中文化,自由职业者。母亲和一个外地男子结婚一年后离异,现在搬到浦西居住在“新爸爸”的家里,每周和“新爸爸”回浦东接儿子住两天。奶奶也离异后再嫁,所以现在家庭成员复杂,教育存在放任自流的偏差。
(四)家长基本问题:
在母亲和奶奶的眼里,孩子无足轻重,大人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不为孩子制定任何规矩,无明确要求、奖惩不明。孩子没有“长幼有序”的观念,享有很大的自主权。家长不能在言语、行为上有所引导,孩子有如独自在汪洋大海中漂泊,不知该往何处,即使犯错也不自知。孩子在与别的同伴交往时,会处处将自己的地位放在最高,好胜斗强,经常出现攻击行为。
二、个案研究过程
(一)调查了解,摸清家庭教育工作现状
通过家访,我们调查了幼儿在家中接受的家庭教育情况。研究分析得出造成问题孩子的家庭教育原因如下:家庭结构残缺,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足够的母爱成为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诱因,教育的放任自流更是主要原因。妈妈给予孩子的温情不够,忽视了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任其自然发展的教育结果是孩子养成了任性、倔强、蛮横无理、爱耍脾气,好惹是生非,爱攻击同伴的个性。奶奶对孩子只养不教,对孩子不良行为姑息纵容,偶尔打骂也是教育无理,束手无策。
(二)探索解决家庭育人环境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研究放任型家庭子女教育的误区及子女的心理特点。
放任型家庭中的家长认同“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漠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要,这种忽略型家庭中生活的儿童会逐渐养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
2、探索实践,为家长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第一阶段:
我们多次通过家访、电访、个别交流等方式与孩子的母亲和现任父亲(后简称父母)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我们让他们了解一些放任型家庭的家教案例,知道放任对孩子的教育所产生的后果。我们也帮他们分析了孩子现有的一些问题行为、心理特点与现有的家教误区和家教环境的关系。我们以比较婉转的方式引导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引起重视,愿意转变现有的家教观念。
第二阶段:
在我们的建议下,家长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1)增加与孩子的见面机会,增进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2)坚持正面引导和教育,采用鼓励表扬为主的教育方式。
(3)根据孩子的特点,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和策略。
(4)家庭进行内部协商,增强家庭教育的协调性。
(5)和幼儿园教育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第三阶段:
我们为该幼儿建立了具体和详尽的个人成长档案,每月和孩子的父母进行书面交流。包括孩子近期在家和在园的发展状况,父母和老师各自的教育心得体会,共同体验教育的成功和发现教育的不足。
我们和孩子的奶奶经常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沟通,做好孩子奶奶的家教指导工作。我们尊重孩子奶奶发表的意见,同时也帮她分析不同教育的利弊,帮她树立教育孩子的信心,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也逐步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策略。
我们还经常利用来园、离园和自由活动时间亲近幼儿,和该幼儿进行亲切交谈。这样使孩子感受老师的关爱,弥补母爱的不足,也能更有利于孩子接受老师的教育引导,使他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上升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的难题,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高发势头同样不容忽视。究其原因,家庭问题可以说是其致命外因。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直线上升。家庭结构残缺,教育方法不当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幼儿阶段的教育是防范于未然的奠基阶段。
“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他们失去家庭温暖,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对同伴产生攻击性行为,造成未成年人伤害事故的隐患。因此,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父母用合理的方法教育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性行为造成的伤害事故甚至犯罪的诱发因素和条件。
(三)总结个案研究的主要成效
1、指导的直接对象——家长的变化
通过一年的指导,家长在观念、态度、行为、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家教能力与家教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1)家长逐步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教养方式越来越趋向民主型,他们能重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充分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使亲子之间保持了一种平等的关系,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2)家长的自身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自从接受指导后,家长认识到榜样对孩子影响是很大的,为孩子他们改变不良习惯。家教指导活动促使家长产生了家教动力,家长开始愿意与孩子加强接触、沟通,他们能自愿地去探求家教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己的教养态度和行为方式。
2、指导的间接对象——幼儿的变化
经过一年家园合作教育,基本杜绝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现在孩子变得懂事,言行举止文明礼貌,能和小朋友比较友好的相处,能适应集体生活。
3、指导者本身——教师的变化
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了提高。教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并积极开展指导活动,在实践中摸索经验。现在,教师对开展家教指导活动能应付自如,教师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应变能力、设计方案能力、写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个案研究的结论
1、改善家长的教养方式,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性行为是可行的、有效的。一年来,在家园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对象的攻击性行为得到逐步控制并基本杜绝。
2、孩子的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教育松懈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强化、巩固。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坚持齐心协力,共同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转变成亲社会行为。
3、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性行为造成的伤害事故甚至犯罪的诱发因素和条件也能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二
如果有人问:“幼儿最吸引人的阶段是什么时候”专家一定毫不犹豫地说:“4岁”。但是对一般的大人而言,这个年龄却是最令他们头痛了。与3岁或5岁的时候相比这下,4岁儿童最不温顺;由于他们正处于所谓“精力旺盛年龄”,身体的一切机能都生气勃勃地向各方面开始发展。
家中有4岁儿的父母,有时被孩子烦得几乎手足无措,甚至泄气得不想理他们,这时候他们才深深体会到育儿工作实在不简单;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父母亲也必须经历这一阶段才能自我成长。
4岁儿的确是精力充沛,但并不像大人认为那样是反抗意识强烈,反而十分喜欢与人亲近地接触社交生活;只不过富有傲慢、自信和独立的反抗意识而被人认为喜欢反抗。
此外,4岁儿非常喜欢任何事都尝试,不论是锤子、剪刀、秋千或三轮车,他都可以自如地玩耍或使用。例如常看见他披着花衣服模仿电视上的明星唱歌,或是和同伴玩扮家家酒。
他们在这时期成长的脚步非常快。如果他们稍加停留,用认真的眼光注视着某件事时,一定会发现一些新奇的玩意儿,接着便穷追不舍地发问:“这是什么怎么会这样为什么呢妈妈。”对4岁儿来说,这世界上的事对他们而言仍然多半是陌生的,为了想了解,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去追究。对幼儿这种穷追不舍的精神,大人常感吃不消。
4岁儿同时也有大方、自夸且喜欢吹牛的一些特点。如果谈到他们有趣的话题,往往令大人自叹弗如。总之,4岁的幼儿已具有整个人格的缩
影,日后会很巧妙地陆续表现出来。
迅速成长所导致的偏差和混乱,普遍地出现在4岁儿身上,希望大人以宽容的心来面对这些问题。
这阶段的幼儿,家庭教育必须留意下列几点:
1、不要嫌烦
首先要父母接受幼儿这阶段的多话现象。
语言的发达必须经过“听与说”的阶段才能完成,所以大人应为小孩确立正确的说话典范,同时也要当幼儿忠实的听众。
尤其是不要抑制幼儿说话的欲望,父母对他们的话要表示关切,请多制造些愉快气氛;而例如“罗唆!”“闭嘴!”等禁止小孩说话的态度是最不应该的。
如果家中有客人,大人耽心他们会影响谈话时,可先告诉他:“等一下再听你说好不好”让他养成等待的习惯。以上的说法并非要父母随时陪在孩子身旁,只要每天抽出三四十分钟耐心地陪他就够了,其余的时间妈妈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应和说:“原来这样呀!”并注意着他的眼睛,让他知道你对他的话是有反应的。
这虽然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应,但已令孩子相当满足了。
此外,在母亲为晚餐忙碌时,由父亲代为陪伴孩子也是个好方法,这时候父亲不妨把外界有趣的见闻告诉幼儿,更能满足小孩的好奇心以增进父子女)间的情感。
2、内外的差异
话再多的4岁孩子,在外面就不能像在家里那么健谈了。尤其是面对陌生环境时,这种倾向就更加明显,这时候大人也许马上急躁地说:“在家不是讲得很好吗现在怎么搞的”
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孩子本身存在的语言问题,不如说是社会性的问题。只要让他们习惯不同的人和环境,自然就可以慢慢克服这种障碍了。
3、不要在意孩子的粗话
4岁儿和同伴的社交生活一旦顺利进行,粗话或令人不能接受的字眼就会经常脱口而出,这时候大人不要太在意;若因社会化禁止他们说粗话而干涉他们的交往,反而等于禁止了他们的生活。
当4岁儿第一次说粗话时,父母不妨对他说:“这句话不好听,不应该这么说哦!”然后教导他正确的说法;如果以后再听到他说粗话就故意闷不吭声,让他以为这种话无法与大人沟通,自然而然就会改掉了;如果大人因此大惊小怪反而会造成反效果。
总之,幼儿是不断在学习新词汇的,只要家人使用正确的语言方法,粗话的新鲜感很容易就消失了,大人不用太在意。
1、 过渡与完成期
身心独立、手脚灵活的4岁幼儿,大人可从他的生活习惯上看出成长、进步的状况,这段时期即是所谓的“完成期”4岁幼儿有过于自信、难应付的倾向,但对于事物的尝试很热衷,只要父母细心地加以指导,就可以培养他的独立性。
不管是已上了幼儿园、还是未上幼儿园的4岁儿,都要重点式地让他处理自己的事。
1、饮食
能够正确地使用筷子吃饭是5岁以后,4岁儿虽然还不太会拿筷子,但也要让他经常使用,以渐渐学会正确的方法。
4岁儿的食欲相当旺盛,不过,在兴奋、疲惫、运动过度、睡眠不足、生活不规律时,则会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这时候不要勉强孩子一定要吃多少,他不想吃就作罢也无妨。
4岁儿通常和家人共同进食,但有时因为过于热衷说话或和兄姐吵架而中断吃饭;当这种情形发生时,父母最好让他独处,不要让他养成边吃边玩的习惯。“你可以吃快点吗”“不晓得待会儿的甜点是什么”“你帮妈妈把醋瓶子拿来好吗”像这样给幼儿一点刺激也是预防不专心饮食的方法之一。如果一餐饭吃了三四十分钟仍然没吃完就把它收拾好;事后幼儿再叫肚子饿,也只能表示同情而不再给予正餐。这样才能使他养成吃饭定时的习惯,不过点心还是要照常供应。
2、排泄
到了4岁左右,排泄的习惯会逐渐养成,而4岁半时他已能自行用卫生纸擦屁股了,不再像以往由于热衷游戏而将大便拉在裤子里;幼儿若在半夜上厕所,家长要从旁给予协助。
另外,幼儿到4岁的阶段会慢慢对上厕所感到害羞,这时父母可以把握机会教导他,不该在别人面前说出“我想尿尿”“我想大便”等不文雅的话。
3、脱衣服
这阶段的幼儿对于脱衣服会显出很高的兴致,但若脱不好还会发脾气。这时候父母可以教导他们穿衣服的顺序、衬衫和毛衣前后的区别、扣钮扣的顺序以及收拾换下来衣服的方法,如果一开始就让他养成这种习惯,4岁儿就已经可以自己处理换衣服的问题了。另外,钮扣如果不是太小的话,也要让他养成自己扣钮扣的习惯。
4岁儿对于穿袜子、戴手套、戴帽子、穿鞋子等小事都非常乐意学习;一般来说,幼儿在5岁以前已经可以分辨鞋子的左右了。
时常受到其他事物的吸引而中断穿衣服是4岁儿的特征,这时候别责怪他,应以幽默的口吻提醒他、让他自己发现。还有一点要提醒的是,要教导孩子不能光着身体在人前到处乱跑。
4、清洁
尽管容易把衣服弄脏,但爱干净也是4岁儿特征之一。在这个阶段,像漱口、刷牙、洗脸、擦鼻涕、梳头但不太会拿梳子)等大致都能做好。就连一直到3岁都不太爱干净的幼儿,这时也会对脏的东西敏感起来。 父母在小孩不小心弄脏衣服时,请不要不声骂:“脏死了!”只要指导他彻底做到饭前或吃东西前洗手即可。
一般家庭可以安排在晚餐前让幼儿洗澡,这样饭后还可以让小孩从事其他活动。洗澡时要教导孩子清洗每一个部位,若让他自己一个洗,很可能只会洗固定的一个地方。
5、睡眠
一般而言,睡眠大约是11个小时,但个人差别很大,并没硬性规定。有的小孩有午睡习惯,有的却不爱午睡,即使强迫他上了床,他也会在床上玩或趁父母不注意时溜出去玩。
勉强孩子午睡,容易使孩子产生抗拒心理;除非孩子特别疲倦,否则就不用勉强他非睡不可。
另外,对黑暗怀有感的小孩大人最好在他入睡前留一盏小灯,或是大人在旁边为他念一段故事看着他入睡。有些小孩很容易因恶梦而惊醒,因此父母的卧室最好不要距离孩子的房间太远。
1 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10个
2 10个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
3 家庭教育成功案例
4 家庭教育案例
5 教育孩子成功的案例6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