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形象,引发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属于文学或准文学性质的课文约占70%左右,从这些古今中外的优秀篇章中接受到健康、崇高的情感熏陶,是 有认知成分的。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一旦他们的认识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主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学生之所以对课文所塑造的英雄人物从心底里升腾起崇敬之情,对课文所描写的祖国山河的秀美为之赞赏、惊喜,对课文所表现的社会底层的人们的不幸倾注同情和关切„„都是为情所驱动而产生的体验。如果缺少情感的纽带,教学想要促进儿童主动地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运用符合阅读心理的规律和方法去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从有血有肉的形象中得到感染,达到教育感化的目的。 如《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在学生自主读书,读熟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基础上,从“长叹一声”这句着手感知形象,初步认识周瑜心胸狭窄与诸葛亮“挺有才干”;接着深入感受,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体会周瑜的用心险恶,设计陷害和诸葛亮的将计就计,成竹在胸,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直至重点部分“雾中借箭”的学习,上升到形象认识的更高层次即形象赏析,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所描述的表象,从深层去体察诸葛亮善于根据预先估计分析到的情况,去制订正确策略的不凡才能,从而引发学生对诸葛亮顾全大局、知己知彼、巧妙筹划的豪迈气度的崇敬,与课文内容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 二、领略意境,感受情调 在小学语文教材里,作者挥生花之笔,描绘了许多生动、鲜明的形象(人物、景物等),饱和着丰富的情感。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会情不自禁,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感染。对学生情感的触动,心灵的 震憾会深深地刻印在学生脑子里。小学时期的教育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反之,那种脱离了语文学习的说教,脱离了学生实际的灌输,不仅无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还会使学生养成说大话、空话的习惯,甚至会给儿童的心灵投下双重人格的阴影。 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课文比比皆是,或豪迈、或悲壮、或明朗、或朦胧,像《再见了,亲人》、《十里长街送总理》等,都以其回肠荡气的意境打动着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善于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或严密的教学环节,把学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特有的意境中去。如《草船借箭》这样的历史故事,就可以紧紧抓住“大雾漫天“、”船一字儿摆开“、”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一齐朝江中放箭”等描述,来领略一种雄壮的意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验诸葛亮当时虚张声势,诱敌放箭而又成竹在胸,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显得充分而深入。 三、体会词句,悟出情味 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总有它特定的语言环境,而且上下文往往有某种冗余的信息揭示理解,更加扩充了它的情感因素。 如“神机妙算”这一词语,在《草船借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时,不但可以紧扣“神机妙算”组织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条主线,而且可以将它作为读懂课文学会学习的一个重点,这样点线结合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句,领悟其中的情味是十分有利的。在开始时,要求学生用组合适词的方法从字面上理解它的意思,然后从重点部分中联系具体的语句去读懂诸葛亮是怎样“神机妙算”,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领悟这重点词的意思,再扩展全文加以深究,读懂为什么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下载券 16人已下载 下载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新课改理念中提到: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形象思维是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一个特别突出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学生对情感的体验更加敏感。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提供了优先的条件,在阅读教学中能点燃学生情感体验的火花,无疑是提高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的良好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 情感 体验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所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了阅读在落实三维目标中的积极作用,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泛泛地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对课标中的感情主线把握不准,在课堂上也得不到有效的阅读训练和得法的指导,缺乏理解、内化、运用祖国语言的教学过程,没有敏锐、形象地感知文中的活动、品质,没能及时点燃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火花,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效果。 一、把握课文的情感主线,找准体验的切入点 恰当的情境设计能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使学生未闻其事,先感其情;未读其文,先感其意。可往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很容易就忽略了情景的创设,找不准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切入点,让本来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佳作流于平淡。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就是进入课文的角度这个点选择是否准确,直接影响阅读效果。更无从谈起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比如在上《尊严》这一课时,有的老师是这样找课文的切入点的:同学们,请阅读全文,然后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尊严?同学们阅读完后,讨论非常热烈,有的同学说尊严是不吃饭尊严是爱劳动尊严是先劳动后吃饭等等,显然这位老师的切入点找得不准确,一篇精彩的文章被割裂成多个破碎的版块,脱离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主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触摸语言文字的心跳,体验语言文字的味道,品评语言文字的内涵,从而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浸润学生精神人格。有一位老师在上《长相思》这首词的时候,情感的主线和切入点非常的到位,其中有一个片断是这样的: 生:他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 可以看出一个精妙的切入点却让所有的感情主线凸显得如此的强烈,这就是作者的成功之处。 二、加强朗读训练,突破朗读障碍 语文课标中强调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这不仅使其具有程序简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观在这样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确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朗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了朗读的训练。要知道,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老师在课堂中要指导学生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又如我在上《鸟的天堂》这一课时,就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一句时,我让学生用感情反复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我一边纠正学生一边范读,直到学生读出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的赞美之情,当学生用饱含深情的声音读出这句话时,我体会到了这棵美丽的树不仅仅是长在南国,而且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所以说我们要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语言,更是品味语言的过程。 三、优化课堂阅读环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让学生在富有激情的阅读环境中,迸发出阅读兴趣的光芒,那是一位成功的教师尽力追求的理想的阅读教学的有效课堂,因为阅读是语文的重要环节,落实好这一环节,就相当于有效课堂落实了一半,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释题引申、背景介绍、法故事引入、创设情景等方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感情让其进入情境,我们洋浦的梁胜娟老师在上《生命 生命》这一课时,采用音乐铺垫阅读背景等形式,把阅读课堂的背景渲染得淋漓尽致,她课堂上播放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26岁双耳失聪的情况下谱写的曲子,通过独特的方式阐释生命的奇迹,当学生在《命运交响曲》 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时,文本的情、作者的情、读者的情,在背景音乐的烘托和渲染下全部融为一体,使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都化为一字字一句句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化作一声声一次次真切深情的呼唤。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为了使学生在智力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们有渴求掌握知识的愿望。教学中,我改变了单凭教材上课的形式,增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都是为了不 教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掌握知识规律,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有兴趣地读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更深层次的体会;在阅读教学中有机地运用兴趣教学,会使教学收到更好地效果。 四、牵引学生的真情实感,让美好的情愫在生长中升华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交际,语文的工具也就消亡了,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外显的情感内蕴中,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这种共鸣,实质上种情感的感应,学生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此情此境,也就是说学生心灵深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情感积淀。这种积淀往往处欲发而不能,罢之而不甘的心理倾向之中。这时,教师要有充分的资源意识,把学生的情感积淀作为一种再生资源,加以导引,让学生抒发心中的情感积淀,进一步升华情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描述首都人民带着缠绵欲绝的悲痛情绪在盼灵车迎灵车送灵车的场面。教学中,教室挂上带黑纱的总理遗像,播放阵阵呜咽哭泣的哀乐等手段,是学生沉浸在悲凉、凄婉的课堂气氛中。然后在这总体的情感气氛中,运用联想激起学生深层的情感体验。如迎灵车这部分,人们不约而同站直了身子,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里启发学生体会连泪水也顾不得擦,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子这说明人们无限悲痛和极大思念之情。接着进一步展开联想,升华学生情感体验。此时此刻人们会想起总理的什么?(学生自然会想到总理检阅群众,迎送国际友人的幸福情景)。而眼前我们敬爱的总理怎么样呢?人们的心情更会怎样呢?结合分析画面人物的表情,一股更加沉痛的感情在学生心底迸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悲泪,激起了荡涤肺腑的悲哀之情,进一步深化了对文章中情感的体验。由于学生体验得深刻,容易落实课文中有关语文训练,更易激起对周总理的爱戴之情。 回到课堂的具体问题当中,教师作为一名读者,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平等的,但是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先设定一个阅读的基调,或经过简单的提问,或经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钻进老师预设的圈套,牵引学生的真情实感,让学生美好的情愫在阅读中生长,在生长中升华。激发出学生的情感,让其产生强大的动力,获取阅读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参考文献:1 《实践解读》 关心凤 周积昀主编2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肖川著3 《好课是这样练成的》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4《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 广东省佛山教育委员会出版
一、对早恋倾向或早恋行为进行心理辅导。
发现学生出现早恋倾向或早恋行为,老师不能简单地禁止,更不能粗暴地扼杀,或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批评,羞辱她们,大人们对恋爱中的男女进行干预程度愈高,男女双方愈会产生强烈的爱。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看,对学生的早恋行为,除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她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外,还在于加强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那么,如何对学生的早恋倾向或早恋行为进行心理辅导呢?
一要冷静。这是解决好这一问题的第一关键要素。对待早恋的学生,千万不要大动干戈,否则学生会产生抵触心理,正确的方法应该把它当作一件正常的偶发事件来处理,给予积极的引导。按一般情况,遇到学生无心向学,都会大发雷霆,但正因为的冷静和正确引导,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才赢得了配合。
二要理解。中学生正处于性发育成熟阶段,随着性成熟期的到来,他们必然会对异性、对爱情产生朦朦胧胧的感觉,于是急于想了解、想探究其中的秘密,这是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正常表露。在这期间,当他们感到与某个异性相接触会使心理产生巨大波澜时,就会产生强烈地亲近对方的欲望,“异性相吸”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人作为有情感的高等动物,更不例外,因此,对早恋一事,不要夸大其词,上纲上线,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之事;但也不要回避,而要适时进行青春期正面教育。更何况造成学生早恋现象泛滥的罪魁祸首不是学生,而是当今社会环境。目前描写中学生早恋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纷纷出现,严重误导了学生,使学生以为中学生在校谈恋爱是学校的主流,自己如不加入乃是落伍的表现;更有甚者,许许多多不良报刊杂志,带有低级趣味甚至**的录像、网络、演出,更使中学生走进早恋的迷宫,不知返回。
三要尊重。了解了学生早恋的原因,冷静地加以思考后,下一步工作就是引导学生早日从早恋中自拔出来,这时候,班主任必须守住的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给学生以改过的余地。比如对信件的处理,更体现了我对她的尊重,因为信件内容应该属于个人隐私,尤其是情书,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给他人看的。
1、指出危害。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早恋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如果过早地陷入恋爱的罗网,就会缩小交往的范围,影响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且自己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影响自己的学习,耽误自己的美好前程,这是有害于自己。与此同时,一旦班上有人谈恋爱,有些同学就好把早恋当作话题,喜欢探听早恋者的行踪、隐私,并私下传播,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更有甚者,积极效仿,从而影响班风、校风,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这是有害于教育机构。
2、宽容处理。早恋是个极为敏感的问题,处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学生离校(家)出走甚至自杀的严重后果,给老师、学校、家庭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和痛苦。因此班主任处理时要慎之又慎,既不可大肆训斥,也不可公之于众。当发现有些学生交往密切时,一定要分清他们之间的交往是一般交往还是早恋,事实上,许多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并无恋爱动机,如果班主任胡乱猜疑,反而弄假成真。但如果发现真有早恋现象,应采取冷静地宽容处理,最好是进行个别交谈。交谈时,不要把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教育者位置上,而是以一个朋友的姿态,讨论的语气,以一个过来人的经历,与之交流,抓住最能触动他(她)情感震动的内容去谈,不要过于追究他(她)早恋的具体细节,以一颗坦诚的心,激起他(她)思想上的共鸣。并给他(她)以思考的空间,允许他(她)有一个过程的转变,无数事实证明他们的转变成功,正是基于朋友般的交流,以及宽容态度的处理。
3、正面引导。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引导学生有所追求。记得我校一位班主任处理早恋学生是这样做的,受学生日记的启发,他在那位早恋学生的摘抄本里这样写道:“渴望友谊,希望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快乐生活,这正是你感情丰富、热爱生活的体现。真诚的友谊能使人更善,高尚的友谊能使人更美,纯洁的友谊能使人更有朝气。人生漫长需要精心设计。该现在努力的不要留在将来,该将来完成的不要提前到现在。你同意老师的观点吗?希望与你继续探讨。”谆谆的教诲,婉转的暗示,既敲响了警钟,又正确地引导,还顾全了学生的面子,促使该同学幡然悔悟,走出了感情纠葛。
4、时刻关注。学生思维活跃,态度变化往往反反复复,今天你可能说得他(她)痛哭流涕,发誓再也不会谈恋爱了,可事隔不到三天,可能由于内心的寂寞,或对方的紧追不舍,甜言蜜语,他(她)的意志又有动摇。遇到这样,班主任千万不要着急,只需时不时地有意或装作无意地对早恋者多处暗示,促使他(她)从迷惘中清醒过来,不重蹈覆辙。每一个成功的例子后面,都有班主任时刻关注,反复提醒、鼓励的踪影。
五要合作。许多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班主任,面对学生的早恋,采用对学生承诺,守口如瓶,只字不向家长提及,这种做法有失妥当。教育应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是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解决早恋问题上,家庭的功能是学校无法取代的。当老师发现学生确有早恋时,应及时与家长联系,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反之亦然。但与家长联系,也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一定要说服家长,心平气和地配合学校做好工作;否则,家长怒发冲冠,效果适得其反。
二、建立起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异性关系
(1)自然交往。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及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过分夸张,也不闪烁其辞;既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消除异性交往中的不自然感是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自然原则的最好体现是,像对待同性同学那样对待异性同学,像建立同性关系那样建立异性关系,像进行同性交往那样进行异性交往。同学关系不要因为异性因素而变得不舒服或不自然。
(2)适度交往。异性交往的程度和方式要恰倒好处,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既不为异性交往过早地萌动情爱,又不因回避或拒绝异性而对交往双方造成心灵伤害。
(3)真实坦诚。这是指异性交往的态度问题,要像结交同性朋友那样结交真朋友。
(4)留有余地。虽然是结交知心朋友,但是异性交往中,所言所行要留有余地,不能毫无顾忌。比如谈话中涉及两性之间的一些敏感话题时要回避,交往中的身体接触要有分寸等。特别是在与某位异性的长期交往中,要注意把握好双方关系的程度
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缺失,已是数学教学面临的一大问题,究其原因:现代社会信息表现及传播形态远优于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表现形态,这就导致学生对非主体学习内容热情高涨,对主体学习内容情绪低落。因此,从儿童身心特点出发,唤醒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是数学教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积极的数学情感就是数学对象作用于学生认知心理时,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对认知对象的积极关注、思考和研究,课堂上表现出神情专注,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等特征,其核心是发自内心的心理追求。
一、增强学习内容的情景性
从心理学角度看,认识事物是一种心理行为,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心理越贴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的情感就越真切,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绝大多数是伴随情节出现的,情节对学生认知的冲击力与情节的情趣性密切相关,当学习内容的情景与学生的认知兴奋点吻合时,便会引发学生注意和主动参与。学习内容的情景化,就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情节“包装”,使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从“分离”回归到“融合”,从而让课堂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因此,教学中尽量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将生活经历转化为学习情景。如在教学《小数加法》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出示本班某同学全家逛超市的情境,然后再出示一些学生喜欢的商品,标上单价(用小数表示),该同学选购其中两件商品,请同学们帮着算一算,要花多少钱。然后再请同学们自己选购两件喜欢的商品,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学生对元与元相加,角与角相加,分与分相加已经理解,在此体验中再得出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此情景中的多种要素都是学生曾经体验、经历过的,学生看到此题,会产生一种亲切感,熟悉感,易于激起学生共鸣,产生积极的认知心理。
精心选择学生喜爱的内容,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演绎为学习情景。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创设了如下情景:“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投球比赛,同学们围成一个长方形队形,向放在长方形中心的球筐中投球,看谁投中的次数多,你认为这样比赛公平吗这一教学情景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情感,学生准确地描述了“要围成圆形队伍,把球筐放在圆心位置,比赛才公平”。在此基础上,教师接着设疑:为什么要围成圆形队伍,把球筐放在圆心位置,比赛才公平这时学生经过模拟情景的操作,从“公平”出发,对“圆,一中同长”有了充分而深刻的认识。
这种情景化的虚拟活动架起了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心理之间的桥梁,实现了两者的融合。
二、增强学习过程的活动性
活动从广义上理解,一般指主体身心参与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生积极能动地获取信息的过程,具有感性实践与心理过程相联系的特征,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应用等。学习过程的活动性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操作体验活动。操作体验活动,其价值在于容易产生群体心理效应,也就是个体在群体的同一实践活动行为中会出现一种较一致的心理需求,形成相近的活动行为,即在“从众行为”驱使下产生积极的群体心理。增强学习过程的活动性能更有效地唤醒全体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探求学习内容,促使学生在积极感知数学对象的过程中触及数学学习的本质。如找出长方形的对称轴,一个极其简单的操作活动不仅达到了学生人人参与研究的目的,而且将学生易于混淆的概念揭示得清晰明了。
要精心设计研究性学习内容,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增强活动的实践性和探索性。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课后,设计如下研究性学习课题:学校要改造一条下水道,并且安放若干个窨井,如果让你来设计窨井盖,你将设计什么形状的请同学们通过制作窨井盖模型,实践验证,写出数学小论文。这样的活动更符合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追求。
要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课前调查活动,课后运用知识的综合实践活动等等,将学生的学习操作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学生对于这样的活动兴趣浓厚,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
增强学习过程的活动性,不仅有利于唤醒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增强教学行为的艺术性
数学教学是以练习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数学学习单调而枯燥,从而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追求艺术性的教学风格。只有艺术性的课堂,才是学生充满情感的课堂,一旦学生有了积极的参与,就会形成对教师的期待,知识的渴望,就会激发创造的欲望,就会从“乐学”到“会学”再到“学会”。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行为的艺术性应在注重语言、体态、激情等艺术效果的同时重视艺术策略的探索。
善于生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情趣盎然的数学小活动,开展情趣数学游戏活动。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教师课前带领学生玩了一个游戏,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一门打靶大炮,学生按动电脑键任意调整炮杆角度,瞄准目标,炮击目标,完成一次炮击后目标会自动变换位置。学生再次调整炮杆角度,继续开炮。在多次反复操作中,时而命中,时而不中,惊叹声,惋惜声相互交织,炮杆高一点、低一点的指挥声此起彼伏,真是其乐无穷。在课堂上适当增加一些情趣,原本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就变得快乐起来。
乐于生情。每个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接受程度有快慢之分,回答问题也有正确错误之分。赏识优秀生是一种自然心理,而赏识学困生则是一种教学艺术和智慧。对学困生的数学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教学中,以鼓励、引领、肯定等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以人文关怀,和谐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适时生境。教师设计的“常态课”会“落入俗套”,学生每天面对“常态课”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出现精神涣散的状态。这时,教师在适当时候“浪费”一些时间,给课堂适度加点“佐料”,如开个玩笑,讲个笑话等,让课堂教学生成一道别致的景观,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把学生的思绪拉回学习的轨道上来。
唤醒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既是一种策略,更是一门艺术,具有丰富的实践性和创造性,是永恒的追求。
学校一直提倡“热爱学生,如何提高师爱艺术”,这使我更加陷入了反思:回想自己短短的几年教学生涯,反问自己热爱教育事业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热爱才选择啊!再问自己工作认真吗?我自认为我每一次都是积极地、负责地尽全力而为。接着问自己我关心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吗?我的答案是我关心学生,还积极地为学生着想,真诚地对待学生,甚至为学生付出了我所有的热情和全部的爱。但我的“爱”有时并不被学生所接受,更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价值。有时甚至会出现“好心不得好报”的局面。其实,我们清楚我们的师爱是有的,而且也是发自内心的,但我们的师爱往往缺少智慧。如果我们对学生的关心、爱心能够真正被学生接受,能够发挥它有效的、长久的作用,那么我们的爱是充满智慧的!
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每个人都需要爱”,这是求学路上老师教给我的一句话,当我站上三尺讲台,作为一名教师,多年以后细细地品味,我发现这句话还有另一半,那就是:爱是一把心灵的钥匙。我试图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房,因为我知道,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个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
记得有一次,学校代收费用,在课间,一名同学带了100元钱在教室不翼而飞。在班里询问查证都没有同学见到。
下午,我给学生上了一堂诚善为美的班会课。下课前,我对全班同学说:“诚实的心灵比金子还可贵,某某同学今天把带来的一样东西弄丢了,我希望无心拾到它的同学在没有人的时候给他夹回到书里。”于是等到放学时,那名同学告诉我钱又回到他的书本里了。第二天早上,我在班上对同学们说:昨天,一位同学帮某某找回了遗失的东西,我们感谢他,我相信,这位同学不仅仅找回了这些东西,同时,也找回了他自己遗失的诚实。我的话音刚落,全体学生都为这不知名的勇敢者鼓起了热烈的掌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学生自尊的呵护,给学生以尊重,让学生真正的从心灵深处感化和触动,这才是教育对爱的诠释。
严而不苛刻 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强化常规管理成为重要,而抓班级管理,当从一个“严”字入手,
慈而不溺爱
注重群体教育效应发挥。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能克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机器。”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面对一些突发性事件,面对学生过失,切忌简单、粗暴、冲动的“热处理”,而应持克制、忍让、宽容的态度,以理智控制自己言行,这就需要多一份“慈母心”。学生,在老师眼中,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对每个学生要仔细观察,周密调查,认真研究。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在几十个人班级中,少不了会有少数后进生,班主任应该全面正确地看待他们,不能仅看到“短”处而见不到“长”处,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通过与科任教师的交流了解学生闪光点,在数学老师眼里是后进生,在语文老师眼里可能是语言天才;在理化老师眼里反应迟缓的学生,可能是英语老师的“得意门生”……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全面了解、善于观察从“短”中发现“长处”,进而做到扬长避短。
班主任在认清学生的“长短”之后,要寻求补“短”有效途径和方法,要开展个别谈心活动,进行耐心说服和引导;要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多给他们锻炼机会;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在他们身上就会产生“爱的效应”。作为班主任,还应注意群体教育效应发挥。班主任应经常和家长保持联系,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相对一致性。通过家访,班主任等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弄清家庭教育和环境对学生影响,可与家长一道深入研究和改进教育方法。多家访,可缩短老师和家长、学生心理距离,从而易于和家长学生沟通。除此之处,还应经常与科任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和家庭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总之,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学生最容易接近的人,在对学生严格管理同时,他们更需要我们尊重关怀和爱心。对学生严于要求和宽容大度都是出于一个共同教育目标,二者并不矛盾。严而不苛刻,慈而不溺爱,宽而有限度,这是我们当班主任的工作原则及艺术。
师爱饱含着真情,充满着智慧,蕴育着艺术。从现在、从身边做起,教育无痕,润物无声,我们永远追求!
一、爱是情感教育的原动力
爱是师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用爱心去温暖学生,用耐心去感化学生,用真心去打动学生,用垂范去引导学生。面对性格迥异的学生,即使爱如潮水,教师也要化作细雨精心浇灌。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对“有了爱便有一切”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育人”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这其中,“爱”便是根本。作为班主任,则意味着更多的爱的投入。在这个大集体里,如果将教师的爱视为一种资源的话,那它是一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因为他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班主任对学生中的优生、中等生、后进生应该一视同仁,平等的对待所有的人。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用爱和欢乐去搭建班集体,才能建立“和谐班级”。班级是一个温馨的教育共同体,是一个充满关怀的精神家园。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知识的领路人,更是他们精神上的朋友。班集体不仅仅是学生知识习得的场所,更是精神的归宿。在这个精神的家园中,要让学生感受关怀,体验关怀,进而发展关怀。
二、用宽容仁爱之心善待学生
宽容是一种修养,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宽容能化解矛盾,宽容能使师生、生生间感情更加深厚,使社会更加和谐。宽容是水,是一捧清泉,能抹去一时的敌意,使人冷静;宽容是火,能用爱心温暖人的心灵,明亮而温暖;宽容是一首人生的诗,是一种对宇宙的胸襟,是人生如诗般的气度。教师首先要宽容学生,教会学生在宽容中理解别人,感恩别人。老师要正视学生,尊重学生,和学生风雨同舟,并肩前行。
热爱学生是一切乐于献身教育事业,工作有成效的教师的共同特点,是在教育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博大,高尚而又纯洁的情感。教师要比一个普通的母亲更懂得怎样去爱孩子。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有时哪怕是一个细微的动作,也会感受到老师的爱。分析当今学生的现状,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部分学生是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误解导致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冷漠放纵。父母的外出打工,隔代教育的无力使孩子既缺少正常的父爱、母爱,又过多的接受生活的溺爱,情感的牵就,使孩子走入了误区。因此,给孩子多点爱,让孩子感受爱,使孩子理解爱。因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感受到爱;只有付出爱的人,才会收获爱;也只有收获到爱的人才会去回报爱。爱心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情感是理想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麻木或邪恶者与幸福和快乐无缘,丰富高尚的情感是人生最可贵的财富。但情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与其他智慧一样需要。每个个体都有情感成长的基因,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享有情感觉醒的快乐,更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爱的快乐。情绪却是人人都有的,环境的任何都能在自我心里产生情绪,有的情绪自我自觉得到,即显意识;有的情绪却不可名状,即潜意识。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情绪,如不高兴就啼哭,高兴就微笑,虽然主体不知道这情绪。但情绪不是情感,我们研究的就是如何使情绪升华为情感。二者的不同至少有以下几方面:一、情感是高度自觉的,而情绪是自发的。情感既表现为情绪,又受思想的控制,知道为什么爱或恨,并懂得爱或恨的价值,自觉地压制消极的恨并追求高尚的爱,即理性地培养情感。但情绪却是本能的,而且常常处于潜意识状态,只有达到相当强烈的程度才能发现,但并不知道有效地控制,往往造成严重后果才觉悟到情绪的错误。德育的重大使命就在于唤醒情绪,培养情感。有多少生命被消极的情绪主宰,在蒙昧中浪费青春以至整个生命,一辈子没有体验到爱的快乐和幸福。不少学生十几年厌学却终于不知道,最后荒废学业。有的人不知道为什么结婚(即不懂得爱情),在蒙昧中备受婚姻的折磨而全然不知。芸芸众生为生计奔忙为欲望摆布,在黑暗中渡着所谓生命之舟,最终像虫子似的死去。二、情感是永恒的,而情绪是短暂易逝的。情绪由环境的而生,由时间的流逝而灭,纵然是失去亲人的大痛大悲,时间也能很快治愈,来无踪去无影。潜意识的情绪能较长时间地统治着自我的心情,但随着潜意识依赖的环境的消失而消失。回顾过去,那些惊涛骇浪的情绪也只剩下一抹淡淡的印迹,不曾改变生活的轨迹,也不曾改变自我。欢乐的情绪似乎更浅薄,留不下什么记忆。情感却是春天播下的种子,不仅不会坏掉消失,而且一定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生命不息承载情感的使命不了。情感是生命的动力,推动生命之舟驶向成功的彼岸。有了思想和意志,情感永远生长得枝繁叶茂,演尽生命的精彩。爱是生命的支柱,是幸福的寄托,是快乐的承诺。要是生命失去爱,孤独和绝望就像癌症一样蚕食生命,生命之舟是注定来装载爱的。三、情感是积极健康的,情绪是消极蒙昧的。情绪带有极强的偶然性,在环境的下突然而来,像飓风一样带走理智,把生命掷向毁灭的深渊。一时的愤怒可能使自我大打出手,一时的绝望可能使自我轻生,一时的悲痛可能使自我痛不欲生,一时的欢乐可能使自我乐极生悲。这些情绪都会给自我带来消极的后果,但由于主体对情绪的浑然不觉,只能任情绪摆布。情感却全然不同,不论怎样的,都不能动摇自我的意志,冷静地控制着情绪,用理性的光辉照亮情绪,使之升华为情感和思想。情感知道恨反射到对方身上,恨就加倍;爱投放到对方身上,爱也会加倍。如果世上确有太多邪恶,请把愤怒化为义愤,又把义愤变成改造自我的动力,不然愤怒之火会烧化理智。情感自觉地用思想来培养积极的情绪,消灭消极的情绪,把自我导领到智慧人生。情感的觉醒就是自觉到情绪并使之升华为情感,是自我觉醒的标志。情感的蒙昧导致整个人生的蒙昧,不管主体有怎样的高分,也绝对没有作为。情感的觉醒是从情绪的觉悟开始的,知道自我不快乐就是人生的大发现,然后才能思索“不快乐”正确吗,为什么不快乐,然后才能把情绪引向积极的情感。阿分明活得很窝囊,连生存的权利都没有,但他却苦中寻乐,满足于虚妄的精神胜利中,这就是蒙昧人生,必然带来悲剧结局。情感的觉醒往往从自觉到自尊的伤痛开始。如果环境以鲜明的态度表示对自我价值的抹杀,情绪的来得特别猛烈,于是反抗的呼声划破蒙昧的厚幔,情感觉醒了。情感的觉醒为自我指明人格发展的方向,仿佛突然间照亮全部黑暗的心灵。自爱是人生发展巨大的动力,把自我从环境和习惯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他爱”的觉醒使自我找到幸福的真谛,使自我超越狭隘自爱,开辟出更广大的人生天地。不知道在茫茫人生中,还有没有比这二者更重大的发现。情感的觉醒并非必然,有的人终身蒙昧,没有体验到爱的快乐就默默地死去。情感的觉醒与三种因素有关:生活遭遇、外部教育和内部教育(反省)。情感的觉醒也与遗传基因有关,天赋敏感的心灵自然容易觉醒。先说生活遭遇。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人生的许多道理都从生活中悟出。上帝的公平表现在,给你一帆风顺,则造就人生的平庸和情感的蒙昧;给你磨难坎坷,则造就杰出人生,并体验到最深刻的幸福。情感的觉醒必需不幸来,只有不幸才能使自我的情绪最充分地暴露,而激烈的情绪正是情感觉醒的契机。没有经历艰难困苦的折磨,自我就是一张白纸,只能在蒙昧中安享生活。独生子女所以是垮掉的一代,就是因为大人为孩子准备好了一切,孩子不过是来领受,从来不需要打斗,自我就是蒙昧的空白。自我必需面临精神的绝境,受到心灵的重创,才能痛悟到情感的真理,把自我铸炼得坚强。要唤醒亲情,非经历家庭的艰难困苦而不能,对家庭的苦痛没有深切地体验,就无法触动肺腑,亲情被父母的爱封锁着,似乎永没有觉醒的一天。家庭的祸不单行,特别是父亲的人生沧桑,朱自清对父亲的爱在父亲爬过铁道的一刹那被唤醒。为什么《背影》在当时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就是因为他的亲情的觉醒引起知识分子的共鸣,唤醒读者的亲情。如果我们的孩子永远沉湎于被爱的种种安逸中,不能自觉勇敢地创造艰苦,爱的觉醒就成为人生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家道艰难的孩子常常容易觉醒,这正是学生中少数优秀者。然而不幸只为情感觉醒提供可能,并非必然,不少家庭不幸的孩子被不幸淹没,学业荒废,像父辈一样沦入贫穷愚昧中。教育的价值正体现在这个时候,教育使不幸成为情感觉醒的契机。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孩子去认识不幸的价值,把不幸放进心灵中去加工去反省去发现,把情感的力量生动地向孩子展示,把思想和意志的智慧向孩子昭示,把爱的美景向孩子描绘,激励孩子成为命运的主人。如果教育是人类精神的启蒙,那么情感的启蒙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作为学生人生的导师,首先是唤醒潜意识的情绪,把生存的状况生动地描绘出来,把命运的神秘面纱揭开,让学生看清生存的面目,刺绪的觉醒,唤醒自尊和反抗。然后抓住生活的良机,因势利导,把情绪升华为情感,即一切向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情感方向引导。自尊、反抗和爱的情感特别有利于自我发展,不失时机地塑造勇敢坚强反抗等优秀个性。教育不刺感的觉醒,不自觉培养爱的情感,不教给学生爱和处世的智慧,就是蒙昧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文明的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爱如何去生活,从自尊到自强,从自立到学会处世,从自爱到爱他人,从爱他人到爱自己的祖国,最后把民族的需要与生命的使命统一。我们渴望不久的将来,除了冷冰冰的应试教育,还有温情的情感教育。正是情感教育使不幸成为情感觉醒的契机,也正是应该教育使孩子越来越迟钝麻木。同时,自我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一切教育都必须经过自我反省才能最终产生效果。这还是教育的责任,先进的教育是培养善于思索的人才,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书呆子。还有什么比思索和反省更好的习惯呢?我们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世界,用自己的思想干预世界,做自己和国家的主人。我们要用宽容来海纳不同人格,鼓励学生讲真话,激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把教育变成思想的,变成人生智慧的发祥地,应试教育的严酷统治,用的光辉照亮孩子的心灵。然而,只要真正关心孩子的教育者,就一定能发现,我们的教育(包括应试教育)统治得比任何还要残酷,师生间没有交流只有专制,没有爱只有怨恨,没有的人格只有奴隶。纵然是应试教育也不会发展到如此令人忧心如焚的地步,一切都因为考试(特别是高考)被社会利用,考试成为不同阶层的人们钻营投机的工具,而学生总是唯一的牺牲品。自我教育就是把生活遭遇与教师的教育有机结合,借教师的智慧之光照亮生活际遇,发现生活际遇里蕴藏的情感和思想,唤醒情感,从情绪的奴隶中解放出来,做情感的主人。这种反省是人生最重要的学习和实践,是自我成长为杰出青年的必由之路。自我必须自觉地培养思索的习惯,塑造思索型的富有智慧的个性。应试教育就是蒙昧教育,把学生变成学习的机器,不是去启发学生探索生活际遇,反而把学生投入题海中浸泡得失去自我,堕落为生活的麻木的看客。书籍也是教师的一种,有的学生在书籍的启发下发现情感的真谛,产生情感的革命,唤醒情感。揭示生活际遇的必然性,把握外部教育的正确方向,培养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就一定能使情感的觉醒成为必然趋势。自我努力的目标在于,用敏感的心灵去拥抱生活,把生活的每一次微小的看成生活的赐予,化成心灵的巨浪,催萌情感的觉悟;把教师当作人生的导师,把教师的每一句话化为照亮心灵黑暗的阳光,敏锐地发现情感;高度自觉地训练丰富敏感的心灵触觉,热爱生活,把生活化成锤炼个性的舞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