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大小而言,5岁时孩子的大脑已经大约是成人大脑的90%。
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规划能力和长期记忆正在提高,这些都由已形成更多、更好连接的前额叶皮层控制。这意味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在更长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去玩玩具。
孩子的短时记忆也变得更好,能够记住更多的人和最近发生的事情,但他们可能还不清楚“明天”和“下周”的意思。通过练习,孩子还能够记住电话号码和地址。
孩子的比较技能也开始出现。在这一阶段,孩子能够在脑海里将人和物品分类,明白不同人之间的区别,并利用比较来谈论这些差异。
他们现在已经能够同时按颜色和大小将水果之类的物品进行分类。他们会对自己新获得的所有技能感到骄傲。
在孩子会使用更复杂的句子后,他们也理解了这些句子的意思。这个时候,孩子还能遵循包含两三项 指令的命令,如,“ 把你的玩具放好,穿上睡衣,再选一本故事书”。
由于已经能够使用数千个词语,孩子现在能够更好地参与更为复杂的双向对话。
由于孩子对口腔、舌头和声带的控制变强,孩子的语言变得更为流利;除了孩子难过或者非常激动之外,基本上他们的话都能被清楚地理解。孩子还能够调节自己的语气,例如,他们对更年幼的孩子说话时,会使用更小孩子气的语调。
随着孩子已经具备足够的词汇量来问问题,了 解有关这个世界的更多事情,他们变得热衷于问各种问题。他们还能自信地回答大人提出的针对他们自己的问题。
随着孩子更了解这个世界,他们会认为打破规则或者事情不按计划进行是很有趣的。滑稽的表演、荒谬的言行和笑话能够让他们大笑。
随着孩子开始弄清楚他们在小朋友群体中的身份,友谊对他们来说变得愈加重要。
孩子开始了解社会规则,也就意味着,即使与朋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他们也会尽力找出与重要玩伴达成妥协的方案。
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够一次明辨一 种以上的情绪,他们开始能够处理矛盾的感受。他们能够理解对于同一件事情可能会有两种矛盾的情感,例如,对于弟弟或妹妹的到来,同时感到高兴和难过。
孩子的“心智”继续发展,这就意味着,他们现在能够理解别人也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通过说第一个谎来检测这一点,这是他们人生中最早出现的谎话。
孩子会检验规则执行的严格程度,虽然突破界线反映了一种反抗,但是他们仍渴望获得父母的认可。
在孩子学会理解别人的情绪时,同理心就出现了。他们会为做错事情而感到愧疚,并会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究竟有没有让别人难过。
孩子喜欢通过练习帮助他人并负起责任而获得更多控制感,通常表现为玩“过家家”,扮演成年人的工作以及希望帮忙做家务。
逻辑也出现在孩子的思维中,他们可能会喜欢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孩子的自我控制力进一步提高,虽然他们仍然冲动。因为已可以更好地表达情绪和需求,他们现在更可能使用言语而非身体行为来表达生气。
孩子的平衡力和协调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进行更复杂的身体动作,比如,换脚向上跳和向前跳,以及沿着一条比较窄的路行走。
随着孩子跑得更快、能够快速站起来,他们的速度和敏捷度正在提高,这使他们能够更快地启动和停下、用力地踢球以及快速跑上楼梯。
孩子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在增加,这意味着他们能够爬上攀登架、大树等任何东西。他们的精细动作技能现在已经发展得足够好,能够自己穿衣服,虽然系鞋带和扣纽扣还是问题。
到了这个阶段,大部分孩子已经能够用成人的抓握方式握住铅笔。而且,他们能够模仿着画圆圈、方块和三角形以及字母表的大部分字母。
随着他们的手变得更为灵巧,他们能在画里添加更多细节,比如,给人加上嘴巴、鼻子和眼睛,画出更具体的画。色彩也变得更干净,与线条更贴合。
人类在思维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三个最基本、最主要的特性,这三大特性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人类思维的三大特性,快一起来看看吧!
思维的单向性
人类在思考、解决问题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倾向于从自身所处的利害关系出发,受自身欲望、情感和意志的影响,以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伦理观来衡量事物,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去处理问题,思维内容总是紧紧地围绕着其所关注的事物,倾向于将所发生的现象同目前所关注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对问题的关注程度与该问题对主体利害关系的关联性和重要性成正比。
思维的单向性是造成人们之间误解与冲突的思想根源。这是因为同一事物、同一问题如果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以不同标准来观察、衡量,其结果必然各不相同,而每一种结果相对应于每个人各自所处的角度、立场及所引用的标准而言,可能又是相对正确的。
思维的单向性是由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所决定的,受人们所处的具体利害关系因素的制约,它表明了人类难以完全地从理性上、从客观上全面、公正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思维的经验性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种不断以旧经验理解新经验、根据已有经验作出新推断的思维过程(在无任何经验之前依据本能)。这种过程决定了人类的思维、认识离不开经验,人类的思维内容必然要以自身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依据,而不可能产生与其经验无关的新内容。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受已有经验多少、深浅的影响和制约。
经验是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见、所闻及所感积累而成的主观概念体系。经验有三种类型: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和衍生经验。直接经验指人们能够亲身经历和感受到的体验(实践经验),它主要受个人经历的影响。间接经验指从书本、传媒及与他人交流所获得的概念(理论经验),它主要受个人文化修养的影响。衍生经验指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交汇的基础上,通过理性的思考与推理而获得的结论。它受制于天赋以及对问题的探讨程度、努力程度,是经验发展的最高阶段,一切真理皆属于这种衍生经验。
这三种经验与人类社会的实践关系依次由近而远,但对实践的指导性却是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片面至全面。思维的经验性一方面使人类能够加快、加深对新事物的认识与把握;另一方面也使人类受到经验的局限和误导,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成见和以偏概全的偏见。
思维的惯性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容易产生一种将其主要特性泛化的倾向。即将事物在主要方面所具有的特性推广到事物的其它方面,认为该事物在其他方面也应该具有与主要特性相一致、相符合、相统一的特点;将事物的外在表象特征延伸至事物的内在本质或把内在本质推广到外在表象,认为本质与表象具有相同的特性;将事物在特定时期所具有的暂时性特点扩展成整个时期都具备的永久性特点。思维的惯性主要受个人经验与文化涵养的影响,经验越少、涵养越低,惯性的影响也就越大。
思维的惯性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种缺乏辩证思维能力的表现,是人类产生英雄崇拜和宗教迷信的主观内在认识根源。例如:出于善良、美好的愿望,人们常常将怜悯、关爱更多地给予弱小、无助的对象,而忽略了他们身上可能同样潜藏着邪恶;同理,基于厌恶、愤怒的情感,人们往往在谴责邪恶时,而无视其心里同样可能存在着善良的一面……
以思维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划分人类的思维
(1)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辐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1情绪和情感的不稳定。幼儿期的情绪情感仍然经常变化,甚至会出现两种对立情绪在短时间内互相转换。
2情感比较外露。在幼儿初期时,幼儿的情感完全表露在外。
3情绪极易冲动。
幼儿的情感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冲动,在幼儿初期尤为突出;其次,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随着幼儿社会性需要的发展,引起幼儿情感体验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也会随之不断丰富。
2情感所指向事物的性质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随着幼儿言语和认识过程的发展,他们的社会性需要和情感也随之发展起来。
了解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特点,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对于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但由于幼儿年纪小,认知水平较低且缺乏较强的自制力,因此良好情绪的培养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
情感
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思维
分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而狭义的通常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专指逻辑思维。
个人认为情感偏感性,思维偏理性。
1概括性
思维的前提人们已经形成或掌握得概念。掌握概念,就是对一类事物加以分析、综合、比较,从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加以归纳。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迁移程度、广度和深度、创造程序等智力品质的基础。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认为:迁移就是概括。概括性越高,知识的系统性越强,迁移越灵活,那么一个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应越发展。
2间接性
间接性是思维凭借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反应。
首先,思维凭借着知识经验,能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及其属性或联系加以反映。例如,清早起来发现院子里的地面湿了,房顶也湿了,就可以判定昨天晚上下雨了。
其次,思维凭借着知识经验,能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属性进行反映。也就是说,思维继承和发展着感知和记忆表象的认识功能,但已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界限。思维的间接性使人能够揭示不能感知的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第三,思维凭借着知识经验,能在对现实事物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蔓延式的无止境的扩展。假设、想象和理解,都是通过这种思维的间接性作为基础的。例如,制定计划、预计未来,就是这方面的表现形式。思维的这种间接性,使思维能够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
3逻辑性
逻辑性这一特征反映出思维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认识,表明思维过程有一定的形式、方法,并按着一定的规律进行。
概念的形成条件和基础是社会实践。大量丰富的感性经验产生于实践,推动人的认识活动深化,产生了概念。
在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构成判断和推理。判断是对于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以语句形式表达出来,
判断是思维形式,但与语句有区别:
(1)判断是思维形式,而语句是言语的形式。
(2)同一判断可以用不同语句表达,如"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这一判断可以用"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没有的"、"哪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等语句来表达。
(3)并不是所有语句都表达判断,如"今天星期几?"这一语句就不是对事物有所判定。判断不单反映思维过程,而且也表现着人的情感和愿望。如"我爱北京天安门","我要买电视机"等。判断也能表现出人对事物的评价,这时人以某种标准作为判断的额依据。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两种主要推理形式。在归纳推理时,从事实出发,加以概括,从而解释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得出一般结论。从一般到个别,将理论、原则运用于具体,这是演绎推理。概念、判断、推理,就是思维的形式。
4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指人脑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思维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于是在大脑里生成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产生了概括。由于概括,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了事物的规律性。个人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深刻性的差异,思维的深刻性集中地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
具体表现在:
思维形式的个性差异,即在形成概念、构成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上的深度是有差异的。
思维方法的个性差异,即在如何具体地、全面地、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关系的方法方面,正如归纳和演绎推理如何统一,特殊和一般如何统一,具体和抽象如何统一等方面都是有差异的。
思维规律的个性差异,即在普通思维的规律上、在辩证思维的规律上,以及在思维不同学科知识时运用的具体法则上,其深刻性是有差异的。只有自觉地遵循思维的规律来进行思维,才能使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理、论证得法,具有抽象逻辑性,即深刻性。
思维的深广度和疑难程度的个性差异,即在周密的、精细的程度上是有差异的。一个能在深广度和疑难程度方面思维的人,能全面地、细致地考虑问题,照顾到和问题有关的所有条件,系统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关系。
5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包括: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能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而灵活地作"综合地分析";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这种结果不仅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
6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强调思维个体差异的智力品质。指独立思考创造出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智力品质。主体对信息高度概括后进行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独创性就越突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