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其“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文法,更是令后世读者对《红楼梦》的欲表之意脑洞大开、多有揣测。那么,曹雪芹通过《红楼梦》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一是普世的规律。《红楼梦》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的视角,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反映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从兴盛到衰败过程,之所谓“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这在第十三回中,秦可卿在凤姐的梦中也进行了反复提点,“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大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在几千年之前就告诫众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以贾家为代表的官宦富贵家族的子孙们,躺在祖宗挣下的功劳簿上、待在前辈们建造的安乐窝里,不务正业,不思进取,花天酒地,肆意妄为,心中不存丝毫忧患意识,只是一味的享乐,最终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
不管任何时候,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都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不至于一败涂地、覆水难收。
二是社会的病态。《红楼梦》创作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比如上层当权者的奢靡无度,贾府“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得淌海水似的”;江南甄家接驾四次“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这些巨大的耗费,哪一厘不是来自底层像刘姥姥这样的劳动者的血汗!他们虽然终日辛苦劳作,却仍是挣扎在“天气冷将上来,家中冬事未办”的困苦之中,这与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达官贵人的奢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比如官员的徇私枉法,贾雨村在薛蟠和冯渊争夺香菱案中徇私枉法,长安节度云老爷在张财主和守备家婚约纠纷案中徇私枉法,都察院在尤二姐与张华婚约纠纷中徇私枉法等等。哪一次的徇私枉法不是血泪斑斑、直接或间接地致人丧命的!
比如女子悲惨命运,有身不由己、备受凌辱而早亡的秦可卿,挨打受骂跳井而亡的金钏儿,孤苦伶仃、病愤交加而亡的晴雯,以及在八十回后“即将”被“中山狼吃掉”的迎春等等,封建礼教的血盆大口,不知吞噬了多少花朵一样的年轻生命!这样病入膏肓的末日注定不会长久。
三是人性的多面。人性在狭义上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人与其它
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
林黛玉出身在一个已衰微的封建家庭。林黛玉没有兄弟姐妹。母亲的早逝使她从小失去母爱,同时也使她没有像一般大家闺秀那样,从母亲那里受到礼教妇德的熏陶和训练。父亲请了家塾先生教她识字读书,又因她身体怯弱,课读也就不甚严格。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爱自己之所爱,憎自己之所憎,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这种性格最不宜寄人篱下,可是她因父母相继去世,偏偏不得不依傍外祖母家生活。她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使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使她用真率与锋芒去抵御、抗拒侵害势力,以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
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她遇着热心、真诚的贾宝玉,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的瞬间就彼此达到了了解和默契,他们都在对方的身上发见了自己,在自己心灵上照见了对方。他们由青梅竹马顺乎自然地发展成爱情。林黛玉从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与处境和高洁的思想品格出发,执著而强烈地向贾宝玉要求着彼此“知心”、“重人”、忠于自我并与“金玉之论”以及封建主义秩序截然划分界限的严肃专一的爱情。她或喜或怒、变尽法子反复试探贾宝玉的真心,一旦得到贾宝玉的肺腑之言以后,她的感情便趋于平静,由对贾宝玉的不放心转而对恶劣环境的深沉的忧虑。“诉肺腑”是他们恋爱转入成熟的标志。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这个恋爱在两个层次上与封建主义发生矛盾:首先,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进而由于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他们代表着新兴的力量与封建家庭对峙着;而封建家庭要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又决不可能允许这种恋爱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个冲突毫无调和余地。制造悲剧的不是贾母、元妃或王熙凤某个或某几个人,而是封建主义。作为外祖母的贾母并非不心疼林黛玉,但她选择孙儿媳妇终究要考虑整个家族的利益。林黛玉的羸弱的身体、孤傲的脾性以及自定终身的越轨行为,贾母是不能喜欢的,她要给贾宝玉说亲,曾托过清虚观的张道士,后来又留意打量过薛宝琴,这些迹象表明她就是没有选择林黛玉的意思。她所以一时不能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断然干预,主要是怕伤害了贾宝玉。随着贾家境况的恶化,随着家长要把贾宝玉引上封建正路以挽救家庭颓局的希望日益明确和强烈,家长便把他们的缔结“金玉良缘”的意愿一次又一次的暗示出来;同时,一次又一次的剿杀贾宝玉身边的反抗势力,并且把压迫的圈子越来越紧缩到贾宝玉和林黛玉身上。敏感多病的林黛玉挣扎着,一心想得到幸福自由的生活,她曾因自己终身无人依恃而频频想念自己的父母,她还曾幻想过薛宝钗母女的同情和庇护,但环境是那样的虚伪和险恶,她的幻想破灭了,眼泪流尽了,终于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一直都有一个好奇,《红楼梦》包含了诗词歌赋、医疗、茶酒、佛学道家等等各种各样的事物,而且每一个单独拿出来都可以做系列研究,曹公到底是怎样写出这些事物的?再看到小说中人物的情绪和结局,就更加的好奇,曹公到底经历了一些什么事情才能够有这么通透的领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作者对成书的概况,这一把辛酸泪曹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流?读红楼就是一步步走进他的过程,他的泪为了家族、自己和他的《红楼梦》而流,悲伤的结局就是它的痛彻心扉。
第一,曹公为书中人物的眼泪,他笔下的女子大都悲剧收场曹公写的《红楼梦》成了家喻户晓的小说,大家被感动的是宝黛爱情的美好,但是也会为了众人悲伤的结局而伤感,特别是在看到了无数人的美好之后再看到众人的悲惨的结局就会更加的难过。
人物的结局和命运从来不由作者自己控制,它都是来自于人物本身和情节发展的需要,曹公没有为谱新词强说愁,只是作为旁观者给了客观的描述,可是恰恰这样的笔触才让人发自内心的感动悲伤。
也许说”悲伤逆流成河“太夸张,可是想到红楼女儿都很难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就会莫名的伤感和遗憾,或许也带了多少的害怕。黛玉的泪尽而亡、迎春被家暴而亡、惜春出家为尼一生孤苦、探春远嫁难回故土、晴雯的去世、香菱的难产、湘云沦落为船妓,想到诸此种种,都不敢往后看红楼梦,害怕会哭。
她们虽然只是曹公笔下的人物,可是当知道她们必然要走的结局是,曹公的泪恐怕就没有断过。我们只是看到就想要哭,而为她们记录这个结局的人重新回忆那段过往的时候又该怎样的难过,而且她们之中的一些还为了他而死,他的愧疚之情恐怕无法消除。
第二,曹公为自己的眼泪,碌碌无为的一生曹公用十年才写成《红楼梦》,他说宝玉的不好,何尝不是在说自己,这一生从来都没有做成过什么事情,回首之际悲从中来。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这话翻译出来就是无缘无故地寻找愁苦,有的时候又装疯卖傻。虽然生得一副好皮囊,但腹中一无所有,糊里糊涂的连人情世故也不懂,愚笨顽劣不愿读书。 行为奇怪性格乖张,那里管世人对自己不好的评价呢?
能够给予自己这样的评价,曹公真的很真性情,他比起很多人以及很优秀了,可是他对自己的评价却很低,甚至觉得自己都算不肖子孙,这是他的自谦的评价。
对曹公的生平了解的不是很多,但是想到他写红楼时已经过着举家食粥的生活,想必也不是太好,所以他才会悲伤吧,特别是回忆起当初”烈火烹油、花繁锦簇“的生活。
第三,曹公为家族的眼泪,从盛极一时到家破人亡的醒悟曹公的眼泪除了为了自己和家人之外,更多的还是为了自己的家族。正如宝玉生活的贾府,荣耀的时候可以在上层社会有很响亮的名号,可是如今却落得无人记得的局面,他的反思和感伤也是无法言表。
家族是一个人的根基和归宿,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分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个人和家族是息息相关的,外人认识的时候也会去打听你的家族,如果你的家族是不好的,或许对你这个人也会产生不好的联想。
当年作者的家族人人称羡,曹公本人想必也是众人夸赞的对象,可是如今家族却完全的落败,差异的存在让人完全地沉浸在这种感伤之中。
总的来说,曹公的一把辛酸泪,为了自己、书中人和家族而流,回忆是美好的,也是伤感的,十年写书的时间里恐怕都流了无数次。世界上从来没有真正的感动深受,我们看到的《红楼梦》只是故事,最多为其伤感,可是作者是书中人,他亲身参与和经历了所有的一切,他的泪从故事结束之后恐怕就不会断了。
作者:十一,欢迎关注:小说红楼,一起找寻红楼梦中有趣的人和事儿!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们国家古代的著名长篇小说之一,在文学地位影响力是比较大的。这部著作的作者是曹雪芹,主要表达的情感是展现不同角度女性的美丽以及中国社会事态的百相。
红楼梦属于一部长篇小说在18世纪就已经诞生,也就是中国的封建社会末期,这也是我们国家的四大名著,作者是清代的作家曹雪芹。小说主要讲的是贾府王虎薛府以及食府四大家族的背景,以四大家族的兴衰当作影子来讲述一些故事,其中有不贵的公子贾宝玉,还有贾宝玉与林黛玉和薛宝钗他们之间的一些故事,这都是社会的人生百态,也展现了人性的美和人性的悲剧,美可以说这是一种史诗性的著作。
这部文学作品相比较其他的文学作品是比较难懂一些,而且文学价值更高里面隐含了一些比较深的哲学价值,有的人认为红楼梦是不完整的,但是正是因为不完整性才有更多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也会让更多人去研究深入,所以已经成为了一名专业的学说,跟其他的文学作品是不能够相提并论,这也是文学史上一朵奇葩的花,研究这本书的人有很多,每个人读完之后都会有不同的见解。
这部著作主要讲的就是几个家族的兴衰,但是在兴衰历程中又有一些点点滴滴,值得探索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月寒的思想是比较高深的。如果站在一个偏高的地方,看这本书又会有不一样的思想,红楼梦中每一个人物的结局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非常的完整也比较合理,其实这就是真正的哲学世界,而且红楼梦的确可以给大家带来不同的境遇,通过道理以及智慧来抓住这本书的精髓。
宝钗“鲜艳妩媚”的容貌体态曾使宝玉为之而迷恋、心动,但宝玉并不喜欢她的说教和处事过于冷静理智的态度;(2分) 黛玉也是极美的,故以“风流袅娜”形容她,但那是另一种柔弱美的类型,带点仙气、灵气。她为人率真,情怀炽烈,更偏重于感性,能与宝玉相投合,彼此有精神上的默契,因而双双坠入了情网。(3分)
1,诗歌的功能在于“寄兴写情”,而不是纪实。
第三十七回,探春发起诗社,李纨出题“咏白海棠”,
“迎春道:‘都还未赏,先倒作诗。’宝钗道:‘不过是白海棠,又何必定要见了才作。古人的诗赋,也不过都是寄兴写情耳。若都是等见了作,如今也没这些诗了。’”
迎春认为,要先赏花,才能作诗;而薛宝钗的意见相反,诗歌是用来“寄兴写情”——寄托思想情感的,不是记录事实的。心里有要说的话,那么拿什么来说,那只是材料而已,载体而已。咏什么,何必要先见到,欣赏过。
2,立意之要:既要避免俗滥,也不可刻意求新。
同一回里,和史湘云讨论试题,薛宝钗说:
“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了。你看古人诗中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了,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气。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
俗往往是艺术的大敌;有新意,有独创,才是可贵的。走熟路,说熟话,最没有味道,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每望月大抵思乡念亲,一凭栏尽是忧国忧民,这就叫陈词滥调。写诗要避免此类东西。但为了不熟不俗,刻意地求生求新,也是不可取的。心里原没有那个清新自然的立意,硬要在笔下拗出一个来,那很别扭,其实是另一种俗。
3,注重价值导向。
第五十一回,薛宝琴写了怀古绝句十首,薛宝钗看了,说:
“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
前八首所咏,赤壁、马嵬之类,都是严肃读物上有记载的;而后两首所咏,出自《西厢记》《牡丹亭》,这样的题材,薛宝钗不赞同。她说“我们也不大懂得”,其实她是懂的,她都看过,而且林黛玉不留神说出一句,她就能注意到,还提醒过林黛玉,劝导她不读为好。这里建议薛宝琴另作,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西厢记》《牡丹亭》这不是什么正统的严肃的读物啊,不允许青少年阅读的,我们自觉抵制为好。
众人看了薛宝琴的诗,“都称奇道妙”,是只注重诗歌的审美性,不考虑其他;而薛宝钗很在意价值观的问题,在她看来,诗歌应该传递主流价值观。
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林黛玉集中谈了自己的文学态度。
1,要遵守章法,却不可泥于章法。
“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先要学会章法、规矩,写出来要是那么个东西。格律都不对,你要说你写的那个是诗,也没人信。你得先学会了怎么写,如果真到了某个程度,有了“奇句”,就不必拘泥于规则,什么章法格律都可以不管的。这其实是一个过程,所谓从“有法”到“无法”。
没掌握章法和突破章法是两回事。有的你拿到一看,哪哪都不对,他是一点没学会;有的你看它确有不中体式之处,但是表达效果强烈而独特,那是大才。学会规矩,追求大才。
2,立意第一,词句为末。
香菱初学,对这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就理解得准确,她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这里谈的是立意和词句的关系。香菱听到有了奇句,可以不管章法,就把词句当成是第一位的因素了,却不懂词句为表,立意为里;词句为末,立意为本,哪里有脱离里的表,脱离本的末呢。修辞、文采再漂亮,却内容苍白,空洞无物,哪算得上什么好诗呢。
所以林黛玉强调“第一立意要紧”。心里要真的有什么东西要说,这是出发点,也是最重要的事。如果这心里要说的东西真有点有意趣,那么表达上不刻意追求也能出彩。所思所想本身模糊、浅薄,却意图词句表达得清晰、深刻,那是不可能的,强求就会以辞害意。所以先想得真一点深一点,新鲜一点,独到一点,是作诗第一件事,最要紧事。
3,不可流于“浅近”。
香菱喜欢陆游“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有趣”的句子,林黛玉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陆游这两句,单从描摹事物的角度来讲,也算好句子,很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征,写出了书房的幽静,“浅近”在哪里呢?
钱穆先生分析过:“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诗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这番话分析得很透彻。
诗句背后没有一个独特的具体的人在,也就是没有扎实的思想情感,描摹事物也就仅仅是描摹事物,也就不算第一流的好诗了。林黛玉还是在强调立意,要想得深一点,远一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