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走出一段感情背叛的创伤
遭遇了感情的背叛,伤痛难消,如何疗愈这段感情留给自己的创伤,这是每一个遭遇背叛的人,都要面对的无法逃避的功课。
一、疗愈感情的创伤,与婚姻实则无关。
并不是维持着这段婚姻,创伤就能好转,也不是坚定不移离婚,就能够解脱这一切的痛苦不堪,当一个人遭遇了感情的背叛后,无论选择什么,无论婚姻的最终结果如何,伤痛都是难免的,伤痛的疗愈与这些其实都无关。
所以,不要单纯地只是盯着婚姻和感情看,只是把精力放在如何决策上,很多人会认为,只要我选择了挽回或离婚,一切都会恢复正常,我的伤就能好起来。
然而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那些最终能够走出困境,疗愈伤痛的人,有的继续着婚姻,有的放手离开,而继续或是放手,同样还是有那么多的人,一样没有好转。
二、疗愈感情的创伤,与对方无关。
是谁让自己如此受伤,当然是对方,但是,疗伤止痛的“责任”,却不在对方,如果一个人有心替你疗伤止痛,如果一个人有能力替你疗伤止痛,当初又怎么可能会背叛自己呢。
这是简单的道理,而现实中有太多的人,却没有想明白这一点,他们依赖着对方,指望对方能够为造成的伤害负责,能够为自己的伤痛负责,这就像你受了伤,躺在手术台上,救治你的大夫,恰恰是把你刺伤的那个人,想想,怎么可能。
因为把“治疗”的希望放在了对方,所以你更加迷失自我,要么让自己变得更加卑微,用近乎乞讨的方式,去求得对方的爱,要么自己变得神经失常,紊乱不堪,因为你指望的那个人,恰好是伤了你的人,恰恰是他,搅得你内心支离破碎。
所以,把希望放在自己身上,一定要意识到,所有的疗伤止痛,都得靠自己,自己能不能康复,完全取决于自己,而与对方无关,越是放弃对对方的依赖,越是有助于自己的康复好转。
三、疗愈感情的创伤,自己一定要有所改变。
我们很难从太多具体事情上去谈论疗伤止痛的问题,但是,那些能够疗愈自己的人,其实都已经彻底改变,对应的,那些难以疗愈的人,不管时光如何流逝,仍然没有丝毫改变。
其实,遭遇了感情的背叛之后,你的所有都需要重新构建,包括你对感情婚姻的诉求和期望,包括的婚姻感情观,包括你对对方和自己的认知,还包括你的生活习惯,你的生活重心,乃至你对未来人生道理的种种设定。
所有这些,说到底,都是对以前自我的一种打破,以前你看重的事情,学会看淡了;以前你不在乎的事情,学会在乎了,以前你在意的对方,没那么在意了,以前不在乎的自己,学会在乎了,以前把感情和婚姻放在第一位,现在把工作事业放在第一位。
以前认为从一而终就是最好的爱情,现在懂得,爱情只是幻想,生活才是现实;以前活在黑白世界,现在懂得灰色地带,很多事情不再较劲,不再自己难为自己……,所有这些,都是改变,这些一点点的改变,才是最终能够让自己完成疗愈的关键,这等同于脱胎换骨。
四、疗愈感情的创伤,不是心灵鸡汤。
不是你一天到晚把自己关起来,然后喝点心灵鸡汤,上个什么情感灵修课,自己就能够好转,一个人所有的好转,都是实际的行动最终导致的结果,就像种下一颗种子,然后浇水施肥,修剪枝叶,最后才能开花结果。
而心灵鸡汤之类的,最终反而可能变成了麻醉剂,假装自己过得很好而已;外表貌似坚强能扛,内心却是脆弱不堪,所以,看看自己一天到晚都在做什么吧,如果这一天天的,自己并没有具体的事情,那么自己不可能康复的,永远都不可能。
生活早晚会把你拉回现实,然后在某个清醒的夜晚,把所有的一切加倍全部摊在身上,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有段时间,觉得自己好了,但是,突然一刻,一切又回到原点……,你到底好没好,是不是真的好,最终是无法骗自己的。
所以,让生活变得充实很重要,让人生的每一天所面对的,都是有价值的事,都是有能量的人,不用太长的时间,就一定能够改观,充实自己,充实生活,才是疗伤止痛最好的良药。
2018年远赴英国,定诚文化与BCST系统教育源头机构CTET(颅骶疗法教育基金会)达成战略合作,BCST系统真正意义开始了中国落地计划,同时也让国内颅骶疗法爱好者第一次认识了BCST。
BCST是Biodynamic Craniosacral Therapy(生物动力学颅骶疗法)的英文缩写,目前,BCST系统对于国内的专业人员还比较陌生,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却已被很多国家被广泛传播和应用。
BCST 颅骶骨生物动力学术语和治疗方法是基于创始人萨瑟兰博士生命后期十年的原始理解和临床总结。
BCST看似是一种较新的研究方法,然而事实上,这意味着重新联系到这项工作的源头发现和真相。
2019年,定诚文化独家引进里昂学院BCST生物动力学颅骶疗法3D视频课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生物动力学模型与概念的3D动画视频课程,定诚文化秉承围绕学习三部曲原则,自视频课程上线以来,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
定诚教育学习三部曲:
1、3D动画教学形式,全视角动态展示,手法更清晰,可反复学习与研究。
2、线上社群辅导学习,陪伴式学习,针对重要知识点定期梳理、答疑。
3、线下现场辅导学习,现场体验,核心知识点讲解,加强体验和感知能力。
2020年10月29-30日为了让更多学员的掌握这样一门神奇的疗愈技术,特开设第四期—BCST颅骶疗法线下辅导课,掌握核心知识内容的同时还能亲身体验加强手感,并通过现场的训练深化疗愈效果。
本次2天的线下辅导围绕以下内容,并且现场手把手带领学员亲身体验与练习。
1、什么是颅骶(头荐骨)疗法、哲学观、系统模型
2、梳理奠基人萨瑟兰博士一生的重要发现
3、学习生物力学流派CST和生物动力学BCST的不同
4、如何倾听身体智能(精微运动)的步骤和流程
5、如何快速强化手的感知能力
6、常见颅骶手法倾听讲解与练习
7、BCST如何能够帮助您更加脚踏实地,归于中心,强化自身。
8、身体精微运动与疗愈的关系,CRI(颅腔节律)、中潮、长潮
9、体验“原始的呼吸”的含义与具体动作。
Biodynamic 生物动力学到底是什么?
1、生物动力学一词是指人体发生结构或生理功能变化的自然过程
2、生物动力学一词也用来表达人类胚胎学的科学形态模型。
3、生物动力学一词也代表了生命力/创造性力量的本质,它从胚胎发育开始组织我们的身心系统,表现为一种生物电-生物磁场现象,是一种由流体、细胞和组织围绕的统一的健康场。
BCST在很多医学领域疑难案例的范畴内给予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帮助和效果,特别是在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骨骼平衡、软组织修复、平衡免疫系统、改善炎症状况、疗愈情感创伤、疗愈出生创伤以及对于创伤后的症状和慢性疾病防御等都起到了非常有效和显著的效果。
在欧美,BCST是被欧美国家认可并且进入国家健保系统的一个疗法,已经成为很正规的疗愈项目和替代医学与自然疗法的手段。
BCST生物动力学颅骶疗法3D视频课程介绍
视频课程是由里昂老师制作,里昂老师曾系统学习罗尔夫疗法、Upledger学院系列CST颅骶疗法、内脏松弛技术、结构整合等,2003年他跟随富兰克林·希尔斯老师学习了2年制的BCST生物动力学系统课程。
里昂老师认为BCST这样的学习是真正打造行业基石,要想真正系统地掌握这门伟大学科,对学员手感的培育是核心,只有知识和实践并用,才能真正帮助到被疗愈的人。
里昂老师在学习系统课程蝶骨技术时,他的老师富兰克林·希尔斯播放了一段模糊的蝶骨动态运动视频,虽然视频效果比较模糊,视觉冲击令他感到非常震撼,看完视频以后,因为脑中有了一个图像立体感,他的手法操作得到极大的提升。
由此,里昂老师想到,如果把BCST的那些知识点,特别是看不到的知识点(颅骶系统的精微运动、相关手法、生物场能、原始呼吸、潮汐等),都能用3D动画的形式展现给正在参加学习的人,那么对学员学习效果、手感提升、专业认知和临床效果肯定会有质的飞跃。
于是在学习完系统课程和临床实践后,里昂老师决定开始制作3D视频全集,经过和团队不断沟通,在2009-2015推出(伊达·罗尔夫博士和威廉·加纳·萨瑟兰博士两者融合的)线上视频课程。3D视频发布以后,得到了全球颅骶疗法学员一致赞赏,并获得很多颅骶疗法专业导师教学使用和推荐。
里昂老师感叹说:我这一生如果可以谈对行业贡献的话,应该就是为这个世界制作了这一套视频。相信未来,这套视频会帮助到越来越多的颅骶疗法专业人员和即将进入这个专业的人。
我是一个特别怕拒绝的人。所以长这么大有很多事情我都不敢做。
比如主动跟一个人表白,争取一份可能性不大的工作,邀请一个朋友去我想去的地方参加活动,甚至是上学时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因为“害怕被拒绝”而导致很多想做的事情不去完成,这是很痛苦的体验,也确实让我失去了人生很多机会和丰富的可能性。
01
“我死也不要再经历那样的时刻”
向一位陌生人提出借100美元
向汉堡包店店员提出“汉堡包续杯”
请求甜甜圈店帮他做个奥运五环形状的甜甜圈
或者捧着一束鲜花敲开陌生人家的门,问是否种到主人家的后院里去
又或者对一位不认识的大学教授提出,想帮对方去上一堂课
这样的事情,你敢做吗?港真,我死都做不出来。但是一位年轻人却主动的去做了这些事情。
他叫蒋甲。
蒋甲6岁时,老师为了让同学们学会表扬他人组织了一次活动。每位同学都要找一位对象进行表扬,得到表扬的同学,可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而蒋甲,是最后一个被剩下的。
“我死也不要再经历那样的时刻:在众目睽睽之下遭到拒绝。”
对蒋甲来说,拒绝曾是他的恶梦。6岁之后,他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因为害怕被拒绝而选择不去做,这个问题困扰了他一生。直到他决定主动寻找“被拒绝”的体验。
100次被拒绝后,他终于不再惧怕“被拒绝”了。现在,他的故事影响了数千万美国人,帮助他们去克服被拒绝的恐惧。几十家主流媒体报道他的故事,他记录“被拒100天”经历的个人网站成为热门网站,他周游美国做演讲,还登上了TED的讲台,出版了自己的书。
我想,我们没有人不想克服“被拒绝”的恐惧。
02
“你是不是对我不爽?——
被拒创伤与“拒绝敏感度”
在工作里,我们一定会需要他人的帮忙的时刻,但很多人是惧怕这件事的。为什么?
比如第一次找一位同事帮忙,他没有很热情的回应,而是语气“冷淡”,身体没有面向我们,有点“回避”,我们会觉得有种“被拒绝”的感觉。
“他是不想帮我吧”“我是不是烦到他了”“他是对我不爽吧”“我是哪点没做好吧”“他是不是”内心的担心奔涌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然后我们会形成一个倾向:“好,下次再也不想找人帮忙了。”
或许只是他真的只是当时很忙或者没有听清楚你所讲的话,并不是想拒绝你。
每个人特别惧怕拒绝的人,或许都有“被拒创伤”。心理创伤在精神病学上创伤被定义为“超出一般常人经验的事件”,通常会让人感到无能为力或是无助感和麻痹感。被拒创伤可以理解为“遭到拒绝后形成的对拒绝行为的巨大无力感和恐惧感。被拒创伤可能会导致一个人成为高拒绝敏感个体。
拒绝敏感者对信息非常敏感。他人毫无意识的表情和举动,拒绝敏感者都会认为他是在拒绝自己。
对于亲密的人,他们则很容易从蛛丝马迹推断或凭空想象判断对方对自己的态度是冷漠的,将种种迹象解释为:对方故意拒绝自己。
03
“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被拒创伤的伤与痛
大多数时候,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的“痛”,都和“感到被拒绝”有关。
因为我们内心的拒绝敏感性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愤怒、受伤害、自责或责备他人等负性情绪。引发沮丧、攻击性情绪、消沉等心理应激反应。这些情绪和反应使我们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破坏我们对他人的信任,阻碍我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形成低自我价值感和自尊
“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跟别人交往时也低人一等”。
“当我看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第一反应就是TA可能不会喜欢我,哦不,他根本就不会关注到我。”
这些感觉和认知跟创伤有关。创伤会直接打破我们的自我价值和自尊,让人从根本上开始质疑自己的价值、以及自己被爱的可能。被拒创伤会让人特别害怕被拒绝,一旦遭受拒绝,就更加怀疑自己的价值感。
■恐惧亲密关系
LaurenHowe在对拒绝对亲密关系的影响研究中发现,那些倾向于把被拒绝的经历和自己的自我身份/自我形象联系起来的人,在亲密关系中会出现以下3种后果:
1痛苦的持续时间会格外长
被拒绝的痛苦持续时间最长的人,正是那些会把亲密关系中的拒绝和自我身份联系在一起的那些人。
越经常质疑“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就越可能在想到拒绝自己的人时仍然悲伤沮丧。在一小部分报告者身上,这样的影响甚至会持续10年以上的时间。
2对新的关系产生恐惧,开始质疑“爱”这件事本身
“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很多人被拒绝后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其实,背后想说的话是:“我其实是害怕被拒绝。”
有一部分人单身的原因,是还没有从“被拒绝”的创伤中走出来。以至于我们遇到下一段感情时,还会戒备和恐惧:会不会又会“被拒绝”?
当你因为被拒绝的经历开始对自我的一部分产生怀疑,你可能会产生对爱的恐惧,你会给自己砌一堵墙,对于进入新的关系感到更加戒备。如果我们认为过去被拒绝的经历揭示了自己的某些缺点,就会害怕在和新的人相处的过程中认为:不管自己如何努力,关系都会再一次失败。
被拒绝还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爱的看法,从而对爱情、亲密关系本身充满悲观失望的情绪。开始质疑“爱”这件事本身。
■影响躯体感受
“被拒创伤”是如何影响躯体感受的呢?
有一个人只要遇到难题就会莫名其妙地头疼。通过自由联想,他回忆起在他很小的时候,只要做不出题妈妈就在后脑勺“啪”地打他一下,然后这记忆一直封存在那里。从此,只要他碰到难题或其它没有办法解决的事情、抑或他没有自信时,相同部位就会出现疼痛的感觉。
在那一刻,幼时被惩罚的感受重现了,变成了一种躯体的记忆。
所以,有些人在被拒绝和害怕被拒绝时,身体会有相应的不适反应,这就是创伤会影响我们躯体的感受。
04
我们这一代的“被拒创伤”
我们这一代大多数人都经历过“拒绝”,除了不可控的个人经历外,“拒绝敏感者”是怎么形成的呢?
RomeroCanyas等认为个体在早期成长中的拒绝经验会使他们形成一种对他人会拒绝自己的焦虑预期。
■控制型,高压型教养方式——:“不准说不”
怕说“不”的人,在他过去经历和人际环境中,一定存在“不许你”太多。这跟“独断专权”高压型的教养方式有关。
如果父母或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许你自由思考,人的所作所为无形中被一种势力控制着,总是听到和遭到“你不能”“你不要”“你如果不就会”的指引,脑海容纳了与“不”相关的内容,为达到“不”之要求和避免违犯“不”的惩罚,一个人的个性里会渐渐形成对“不”的高度敏感,他不得不服从权威。
但他又厌恶和敌视权威的“不许你”,他心里体验着“不也不是,不是也不是”的种种焦虑。
这是人在文化禁忌影响下,害怕被拒绝的原始创伤。
■不安全依恋水平越高,拒绝敏感性越高。
安全依恋的水平越高,即亲子依恋的质量越高,拒绝敏感性越低。不安全依恋的水平越高,则人们拒绝敏感性越高。
尚秀华,崔爽的研究发现如果儿童处在不安全的依恋环境中,父母对儿童的正常的、必须的心理需求的淡漠、忽视或不恰当的拒绝会转化为对将来儿童对他人拒绝的焦虑性预期。
久而久之,这种焦虑性预期会内化为自己的一种工作模式,在儿童后续的与社会交往中逐渐得到强化,所以拒绝敏感性会居高不下。
■文化影响——厚重而脆弱的自尊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爱面子”形成了束缚人们内心的枷锁。
原本就自卑的人,在一个讲究面子的文化环境里会备受人际焦虑折磨。他们习惯于是活在别人的印象中,他的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他人评价上的,在人际交往时他们会高度关注他人的行为反应,他人的需求,而忽视自己。
如果他在意了别人和满足了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和评价,会感觉被重视。如果遭遇拒绝的行为,就会觉得非常“伤自尊”,从而害怕被拒绝。
05
如何疗愈被拒创伤——
培养“心理弹性”,用行为改变一切
■梳理自己的“创伤事件”
蒋甲感受到自己“害怕拒绝”时就意识到,童年经历大部分造成的他的“被拒创伤”。之后他开始在网络上寻找解决办法他搜索“怎么克服被拒绝的恐惧”查阅了大量心理文章,了解到关于恐惧和痛苦的来源,还看了不少励志文章。这些都帮助他之后克服“被拒绝”的恐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拒绝敏感度高的人,在童年经历和成长过程中肯定遇到很多被拒绝的痛苦体验,我们要试图去仔细梳理这些制造创伤的体验,找到创伤的根源,这是疗愈的开始。
■学会向外归因
人们理解和处理拒绝的方式是不同的。斯坦福大学LaurenHowe等人的研究把人们在面对拒绝时的反应分为了两类:一类人会倾向于向内归因,他们会把被拒绝的经历和自我认同联系起来,会认为“拒绝”事件某种程度上定义了他们。另一种人则认为,被拒绝这件事和自己的关系并不大,倾向于从外部归因。
面对拒绝,向内归因会带来长期负面影响。
LaurenHowe让891名参与者反思自己被亲密的人拒绝的经历。结果发现,拒绝的经历使一部分人觉得,是对方发现了自己身上某种非常不受欢迎的“缺点”而拒绝了他们。然后他们开始改变对自己的看法,甚至质疑自己的基本价值。
比如:
“我猜是我太粘人,所以才把Ta给吓跑了。”
“是我过分敏感,所以在他推开我之前,我已经推开了他。”
“自私、贪婪、占有欲太强——是我个性中的某些东西毁掉了我的幸福。”
“我这样的人不配拥有幸福。”
我们要学会按照客观事实向外归因,弱化被拒绝这件事和自己的关系。因为,某些情况下,被拒绝的确是一件不可预测的、受外力控制的事情,并非是由一个人决定和改变的。
■行为改变——多尝试被“拒绝”
就如贾甲做的一样,他发现那些认知疗法或心理暗示对自己克服拒绝没有太大用处时,他开始用行动去“习惯”被拒绝。
在过程中对“拒绝”的抗拒和恐惧反应会越来越小,最后完美的克服“被拒绝”,治愈了“被拒创伤”。
以前,他遇到一点小小的拒绝,就会撒腿就跑。后来他发现,在遭到拒绝之后,只要不逃之夭夭,他就可以把“不行”变成“行”,秘诀就是问对方“为什么”。
■培养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的英文是”resilience”,跳回、弹回的意思。Block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一种个体改变自身以适应多变环境的行为倾向和从压力情境中恢复的能力”。
APAHelpCenter提出: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它意味着从困难经历中“恢复过来”。
心理弹性会使逆境对个体的消极影响最小化,使个体适应和成长最大化。
最后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也在人生经历里积累了一些“被拒创伤”,也有人深受其扰。但这个问题并不可怕,就像蒋甲一样,我每天都在寻求机会去“被拒绝”。
例如,上周我主动的请一个人帮我修改稿件,我主动的邀请一个朋友来家里聊天,我也主动的报名了一个艺术项目的志愿者
直到有一天,我相信我们都会疗愈这种创伤,大胆自由的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受伤通常指身体受到损伤,在生活工作中常常因为各种意外导致身体损伤。例如运动训练中肌肉的拉伤,工作岗位上被机器装置弄伤,军事战争、交通事故、斗殴中都会发生受伤。为避免身体受伤,我们都必须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那么你知道是什么吗下面来学习一下吧。
受伤英语单词1:
injury
受伤英语单词2:
bruise
受伤的英语例句:
他的双臂和双腿严重受伤。
He suffered serious injuries to the arms and legs
他多处受伤,其中三处骨折。
He had several injuries, including three fractures
她因那次受伤至今仍感不适。
She still suffers considerable disfort from her injury
他们主力队员受伤可能是这场比赛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The injury to their key player could be a decisive factor in the game
摩托车手必须戴头盔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Motorcyclists must wear helmets to shield them from injury
他伸出手去,保护他的孩子免受伤害。
He raised his arm to protect his child from hurt
我原以为他真的没有受伤,不料他只是在佯装没受伤而已。
I thought he was really unhurt but he was faking
工人在工作中受伤,工厂得给予受伤补助。
The factory will pensate their workers if they are hurt at work
他在意外事件中差一点受伤。
He narrowly escaped being hurt in the accident
他只好杀死那个受伤的动物。
He had to destroy the injured animal
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受伤不治而死。
Many of them succumbed to their injuries
受伤的司机四下张望寻求援救,但附近无一人。
The wounded driver looked round for help,but no one was by
受伤的孩子很快就安静下来睡着了。
The wounded child soon quieted down and fell asleep
对我来说,它意味着整个世界,所以我也会在失败时受伤。
It means the world to me, so it hurts when you lose
在许多情况下,你可以躺下,然后用枕头支撑受伤的部位来做这个。
In most cases, you can do this by lying down and propping the injury up onpillows
你受伤的内在小孩是不可能被外在的事物疗愈的,只能被你自己,你的能力和智慧疗愈。
Your wounded, inner child will never be healed by something from theoutside but only by yourself, your own power and wisdom
但对下落子弹引起的受伤风险,今天的我们了解多少
But what do we know today of the risk of injury from falling bullets
但另一方面在你心中又有一个受伤的小孩想要来自外在世界的认同和欣赏。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a wounded child inside you who wantsrecognition and appreciation from the outside world
然后他回到那个受伤男人的身边。
He then returned to the injured man
他还说,但是一个星期只锻炼一次甚至更少就会增大受伤的危险。
But exercising vigorously only once a week or less increases your risk of aninjury, he said
遭遇了感情的背叛,对一个人所造成的伤害是沉重的,有些伤害,也是终身难愈的。
经历过的人,大概都会懂得,其实,当感情遭遇了背叛和伤害以后,不管这段感情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不管你最后的选择是继续还是离婚,有些心结是这辈子都难以释怀的,有些伤痛是终生难愈的。
经常有人问我,老师,该怎么样,才能彻底疗愈这些伤痛呢?
如果这个问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的话,这个答案应该是:只有自己比以前过得更好,才是对伤痛最好的疗愈。
这个道理,大概就好像健身,在锻炼的过程中,人会觉得很累,撑不住了,但是,坚持过来了,你的身材变好了,你的身体健康了,你当然就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曾经的苦和累,也就不觉得是什么了。
与健身不同的是,当我们在健身的时候,我们可以想到自己的好身材,好身体;而遭遇背叛的当下,我们无法预知自己的未来,这样的一种承受,就变成了一种没有目标,充满负能量的承受。
所以,我们常说,把遭遇背叛的经历,当作是成长自己的最好机会,道理就在于此。这是希望遭遇背叛的你,能够看到积极的一面,然后给予自己内心输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这么想,并且,处于伤害当下的人,其实是很难这么想的,这样的引导,说到底是一种心灵鸡汤,短暂的缓释会有作用,但长远的疗愈是无能为力的——一个人生了重病以后,鸡汤只是滋补,不能疗愈。
那么,什么才是对伤痛最好的疗愈呢?当然是你的将来比现在过得更好。
只有你过得比现在更好,你所遭遇的这些不堪,才能得以释怀,因为你用自己的努力,去引导出一个结论“没有遭遇曾经的这些,也就没有后来更加优秀的自己”,这时候,对于过往这一切,你才能够坦然接受,甚至,会感恩于曾经经历的这一切。
一个曾经的家庭主妇,遭遇了感情的背叛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重回职场,不仅让自己更得更加独立,更加有魅力,而且老公也变得更加尊重和珍惜自己。
一个老实巴交的男人,遭遇了感情的背叛,最后离婚收场。然后他知耻而后勇,用了几年时间奋斗,获得到了足够的财富和地位,最后前妻求复合,男人说,没有你当初的抛弃,就没有我今年的成绩。
这些并不是故事,而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和事。
当然,你也应该看到,想要让自己过得更好,变得更加优秀,同样也是需要努力的,这样的一种努力,也是非常辛苦的,孤独的、无助的,一个人硬生生扛过来的。
而很多人,在遭遇背叛之后,只知道每天哀怨,或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却没有去为自己余生的幸福负起责任来。他们同样也痛苦,但是,他们也具有明显的惰性,不愿为了改变而去努力。
我们常说,化茧成蝶,涅槃重生,这样的过程怎么可能轻松就能完成呢,一定是要历经伤痛的,就像脱胎换骨一样,就像拿着一把刀,把自己身上的肉硬生生往下割,不仅需要有勇气,还需要有足够承受痛苦的能力。没有经历这个痛彻心扉的过程,不可能改变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
人这辈子,不在于走过多少弯路,掉进过多少坑里,而是看你最后终点在哪里,看你有没有能力爬起来,走出来。如果最后的终点是对的,曾经的弯路就是有意义的,就不是弯路了;如果最后能够爬起来,走出来,不管多深多大的坑,无非都是为了锤炼自己,而不是障碍自己。
所以,加油吧,对伤痛最好的疗愈,就是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变成更优秀的人,若干年后再回头看,所经历的这一切,其实都不算什么,又算得了什么呢?
没有曾经的脆弱不堪,怎么会有后来的勇敢坚强。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心灵的创伤。因为这些创伤,错过了许多人生中本该经历的美好之事。
但是很多人把自己的创伤强行打包封印,又或是为了在创伤中求生,建立起一套保护模式,把自己重重地围了起来,久而久之成为了一种习惯,无法改变。
很多人,因为觉得治愈心理创伤实在太难了,从而放弃治疗。导致内心的伤口反复发作难以愈合。
其实,创伤是能够治愈的。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拥抱受伤的自己》一书,就给我们指了一条明路。
有些朋友读完这本书后以后,说它解决了一个童年开始就存在的问题,比如说不公待遇带来的创伤,比如说原生家庭的家庭暴力的“回放”,比如说那些缠绕已久的无法愈合的伤口。
而即使没有经历过重复性创伤的人,也从书中学到了一些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的技巧。
作者格雷琴·L·施梅尔泽,是执业心理学家,哈佛医学院研究员,创伤幸存者。她学识渊博:从户外运动到发展心理学,从人类学到宗教学,从远征探险到脑神经科学都有涉猎。
这本书用英雄之旅来形容创伤干预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旅程指南:了解创伤和创伤干预的思路。二是重复性创伤治疗的五个阶段。
与一般的疗愈书籍相比,这本书态度严谨,操作性强, 通俗易懂,并且作者的文笔非常好,让人体会到文字的力量。
它为临床工作者和普通读者正确理解创伤的医治过程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素材,也提供了可行的治愈之法,掌握这些方法,你可以走出创伤,迈向更加美好的人生。
无论你是一个被创伤折磨过或目睹过创伤的人,是一位希望能获得自我成长的人,还是一位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又或是一个对治愈心理创伤之旅充满好奇的心理学爱好者,它都值得你一读。
如果你用尽了各种方式,仍无法从创伤中走出,那么你更需要去学习这本书。
首先我为大家设计了一个表格,用于测试大家对待创伤的态度,大家可以做做。
如果你的总分在你20分以上,说明你对待创伤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你的总分在20分以下,你也不要气馁,今天我就和大家说说什么是创伤,如何才能治愈创伤。
重复性创伤是重复发生的创伤,当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发生时,我们的身体系统就会崩溃。而人的身体和大脑是被设计用来追求效率和生存的,这就意味着我们会去寻找最不费力且最具保护性的应对方式。
重复性创伤有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际发生的创伤;第二部分是你为了生存下来而采取的保护措施,第三部分那些不曾发生的事——由于创伤,一些美好的事无法发生。
书中有这么一个例子:
莱西现在快30岁了。10岁那年,由于在学校里遇到了很多麻烦,她被转介到一家诊所。11岁的时候,她遭遇了一场车祸,但幸免于难,车祸在她头部留下了伤痕。
六个月以后,她被社会服务机构从家中带走,送到了寄养家庭,在接下来的五年当中,她至少被八次转移到了不同的寄养家庭中。
对每一对养父母的依恋和失去令她痛苦不已她开始在自己的四周筑起高墙,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再也不愿自己被伤害所以我放弃了对所有人的期待。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我不知道该如何推倒这堵墙,也不知道该如何让爱再次灌注进来,即使我知道爱就在那里。”
你可以找出莱西重复性创伤的三部分是什么吗?
没错,车祸、更换寄养家庭以及重复经历的增值失是她所遭受的创伤事实; 她的情感麻木是她的保护措施,这也逐渐成为他性格的一部分; 而不曾发生的事是:学会在一段关系中体验和管理感情并信任别人。
在你的生命中,是否曾经经历过重复性创伤呢?想一想,发生了什么,你用什么来作保护,什么是本应发生的?
虽然重复性创伤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但我们并非没有办法解决。
“一旦你决定为你的创伤寻求帮助,你就打开了一扇大门,正式开启了你的旅程。”
这个旅程,在本书中被称为:英雄之旅。它象征的是寻求新自我、新生命,或者向往与憧憬一个“做大事的机会”。
书中提供了五个阶段,只要我们坚持反复地去做,总有重见光明的那一天。
这五个阶段是加强我们所有资源的准备阶段;
努力拆除我们习惯使用措施并用以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旧故事的解离阶段;
将解离阶段得到的每一个碎片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识别阶段;
将所有的碎片编织到一起,创造属于你自己的完整的生命故事,使自己变得完整而统一的整合阶段;
加强我们所实现的康复的巩固阶段。
做好准备阶段,并不是多余,而是打好基础。它需要去强化我们的内外资源。
普通人做好了准备阶段,也有积极的意义,甚至可能会让创伤不治而愈。
我们来看看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分别有哪些?
外部资源包括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确定谁可以支持你的治疗过程,有意义的活动。
支持你的内在资源包括意愿、希望、感恩、坚韧。
说到感恩,最好的强化方法是,每天晚上写下三个让我们感恩的事情。
在这个阶段,提高自我觉察的方式是正念练习。
”正念是一种在自己的意识和觉察中休息的能力。正念练习的目标是能够观察到我们的内在有什么,而且无论有什么,都与它同在,即觉察而不自弃。“
进行正念的办法,就是注意我们的呼吸。
我们可以正念地去骑车、用正念促进睡眠,也可以用正念提升我们的觉察能力。
只有我们把准备阶段做好了,我们的接下来才会有足够的能量去完成下面的几个阶段,才能让我们的人生不再生活在反反复复的创伤阴影中。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一个人童年时期在原生家庭受过的伤害,很可能会蔓延到他的整个人生。
童年经历过不幸,长大了更容易去复制那些不幸。
有的女人童年缺爱,没有被父母好好对待过,长大了更容易找一个并不爱她的伴侣。这就叫童年的复制。
比起一条幸福、顺利的道路,很多人宁愿选择一条熟悉、习惯的道路,这一切大多都是下意识的,潜意识的选择。
为了不让童年的不幸遭遇蔓延到你的整个人生,你必须先把童年的伤痛治愈好。
即使治不好,也要想办法把那些伤痕的副作用降到最低。有哪些办法呢?
01:活在当下、保持正念
你为什么活得痛苦?其实不是因为过去经历了太多痛苦。
再多痛苦也是过去,属于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了。
但是你为什么现在还痛苦?
因为你没有活在当下,你活在头脑中,你一遍遍去回忆童年的不幸,所以你才会痛苦。
本来你只在过去被伤害了一次或者几次,次数是固定的。
但每当你再去回忆过去那些受伤害的经历,就等于你又被伤害了一次,每回忆一次你就多一次伤害,那种受伤的感觉是一样的。
你越去回忆你越受伤,你越受伤你越喜欢去回忆。
快乐会让人上瘾,痛苦也会让人上瘾。
最好的办法就是:活在当下,保持正念。
每当你下意识想去回忆痛苦时,你要立刻转移注意力,把意识从头脑、思维中,转移到感知自己身体与呼吸上。
永远活在当下,保持正念。
02:保持学习上进,而不是胡思乱想
你为什么老去胡思乱想,很有可能是因为你太闲了,你要想办法让自己变得充实起来。
去努力工作、去学习,去读书、去运动,去社交。忙起来你就会变好很多。
人的脑容量,心容量就那么大,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你去多接触正能量的人与事,自然过去那些负能量的人与事就离你远了。
人的大脑也是很具有可塑性的,你越刺激某一部分,那一部分就越活跃。
正面思维的神经元越活跃。负面思维的神经元就越消沉。
消除一个坏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一个好习惯,注意力要集中在好习惯的培养上,而不是如何消除坏习惯上。
减肥减肥、越减越肥,因为你的注意力老在肥字上面。
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变瘦上,你做那些事能让你变瘦?
那么你的整个潜意识都会支持你变瘦的想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