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精神病的10个特征
儿童精神病的10个特征,一个孩子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是发生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家长往往都会很担心,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是什么原因,那么儿童精神病的10个特征是什么呢?
儿童精神病的10个特征1精神病通过外在行为,如仪表动作、言谈举止、神态表情等可以有一定的表现,精神病的特征不一定会随时随地表现出来,可受到个体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出现严重或多种特征时,需要积极寻求医疗援助,经过医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才能进行确诊。一般精神病的特征主要包括:
1、感知觉障碍: 包括感觉减退、感觉过敏、内感觉不适,指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感知能力降低或亢进,或者出现错觉和幻觉;
2、思维障碍: 可能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表现为思维联想速度过快或过慢、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发生妄想等;
3、注意力障碍: 表现为过分注意某些事物,或无法集中注意力,或不断转移注意力或当前只能注意一件小事等变化;
4、记忆障碍: 比如突然记起已经遗忘的事情,或记忆力突然减退,甚至对以往的记忆出现异常,或者表现为虚构和错误记忆;
5、智力障碍: 有智力发育障碍和痴呆两种,智力障碍一般是先天发育不足,痴呆为大脑的萎缩或外伤导致的理解、判断能力下降;
6、定向力障碍: 对时间、地点、任务及自身状态的认知不足,比如夏天穿棉衣、白天睡觉,晚上活动等异常;
7、情感障碍: 包括情绪高涨、情绪低落、情感淡漠、焦虑、莫名恐惧、易被激怒等,突然发生情绪异常时,应警惕精神病的可能;
8、意志力障碍: 表现为突然顽固地要做某一件事,或突然缺乏进取心,有时甚至同时出现两种情绪;
9、动作行为障碍: 行为、语言、思维、情感高度一致或高度不协调都可能是行为障碍,运动障碍是指肢体活动显著减少,不语、不动、不饮食等;或不断模仿和重复一些奇怪行为;
10、意识障碍: 患者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感知能力出现障碍,主要分为觉醒度下降和意识内容变化。可表现为昏迷、嗜睡、意识内容变化、意识模糊等症状。
精神病的种类有很多,症状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不局限于以上症状,因此还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分辨。此外,家属及身边朋友应给予患者心理与身体上的支持,包容患者,有助于疾病的转归。
儿童精神病的10个特征2儿童出现精神病的前期表现多数是性格改变、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其他方面的改变。儿童精神病常见的有分离焦虑障碍、选择性缄默症、特定的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间歇性暴怒障碍、青春和儿童期的抑郁症,还有些存在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1、性格改变:儿童可能出现易怒或者脾气忽好忽坏,不愿意和同龄人交往、参加集体活动、不喜欢说话等。
对周边的事显得斤斤计较或者自私,有些儿童可能特别容易紧张、焦虑、抑郁、恐惧,会出现无缘无故哭闹,不爱听话,自以为是,不服从管教,不遵守纪律,可能伴有冲动行为或怪癖行为等;
2、生活习惯的改变:生活变得懒散,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喜欢吃东西,容易出现疲劳,还可能出现睡眠障碍,容易睡眠不安。喜欢收集无意义的东西,或随身携带用不到、无相关性的东西;
3、其他方面: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和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出现明显的厌学情绪,对世界和生活的看法变得悲观,情绪变得低落,容易自责、懊悔,甚至有轻生的想法。
儿童精神病的前期,每种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有所差异,如抑郁症的儿童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冲动障碍的儿童可能会出现情绪不容易控制,有暴怒的情况。
社交焦虑障碍的儿童特别害怕与外界交往,极难与外界同龄人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家长应该密切观察儿童的'情绪变化,发现问题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小孩精神疾病有哪些表现
1、经常暴怒
2岁~3岁的儿童已经可以表达喜怒,偶尔出现脾气暴发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出现持续性,或非常严重的暴怒,就要小心是否出现精神异常。导致暴怒的直接原因往往是父母或家庭成员的过度关注,或者是不一致的管教。
儿童家长本身存在的行为问题,或家庭的不和睦,会造成患儿无意识的行为强化,而导致儿童情绪不稳定。对此,家长应该正确面对自身问题,并不断纠正错误的行为和教育方式。
2、睡眠障碍
小孩精神疾病常见的睡眠障碍是夜间不睡,这些小孩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入睡,或者夜间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清醒状态。情绪障碍持续并且严重时,需要考虑是否有情绪障碍或缺乏家长的关心与安慰。
3、进食障碍与异食症
轻度的暴饮暴食和拒食在学龄前儿童精神疾病患者中较为常见,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如果家长过多关注或强迫导致儿童对于进食行为无意识强化,可以导致病情严重而持续。异食症是指患者常常进食一些通常认为不能吃的东西,并伴有其他异常行为问题。
儿童精神病的10个特征3精神分裂症可发生于成年人和儿童,是儿童精神类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病。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较成人低。据国外报道15岁以下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是0、14%~0、34%。
国内文献报道儿童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0、05%~0、08%,男女比率相差不多。起病于10岁以前者较少;10岁以后起病者显著增多。起病年龄最小者为3岁,一般以12~14岁少年占多数。
1、起病形式
多缓慢起病,随年龄增长,急性起病逐渐增多。
2、早期症状
儿童精神分裂症早期症状主要为情绪、行为改变、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部分病例早期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3、基本症状特征
(1)临床症状与年龄因素密切相关年龄小者症状不典型,单调贫乏;青少年患者基本症状逐渐与成人相似。
(2)情感障碍大多表现孤僻、退缩、冷淡,与亲人及小伙伴疏远或无故滋长敌对情绪。无故恐惧、焦虑紧张、自发情绪波动等症状。
(3)言语和思维障碍年小的病例常表现言语减少、缄默、刻板重复、言语含糊不清、思维内容贫乏。年长患儿可有病理性幻想内容,离奇古怪的妄想内容,并常有被害、罪恶、疑病和非血统妄想。
(4)感知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感知障碍多较生动鲜明,恐怖性和形象性为特征,可有幻视、幻听(言语性或非言语性)、幻想性幻觉以及感知综合障碍(如认为自己变形、变丑等),尤以少年患儿为常见。
(5)运动和行为异常常表现兴奋不安、行为紊乱、无目的跑动,或呈懒散无力、迟钝、呆板、少动,或出现奇特的动作或姿势,常有模仿动作或仪式性刻板动作。少数患儿表现紧张性木僵和兴奋,冲动、伤人和破坏行为。
(6)智能活动障碍主要见于早年起病的患儿。大多病例一般无明显智能障碍。
情绪冷漠,也称为情绪麻木,是指一个人缺乏情绪或感受情绪的能力下降的情况。情绪冷漠的具体表现可能因人而异,但情绪冷漠的一些常见体征和症状包括:
情绪表达减少:情绪冷漠的人可能会显得情绪低落或反应迟钝。他们可能不会像以前那样经常或经常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情绪反应降低:情绪冷漠的人可能不会像以前那样强烈地感受情绪。他们可能对曾经让他们兴奋或感兴趣的事物感到冷漠或冷漠。
难以共情:情绪冷漠的人可能难以理解或理解他人的情绪。他们同情他人的能力可能会降低。
动力降低:情绪冷漠的人可能缺乏追求目标或兴趣的动力。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情绪无关紧要,或者他们的努力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社交退缩:情绪冷漠的人可能会退出社交场合或人际关系。他们可能会感到与他人脱节或无法形成有意义的联系。
重要的是要注意,情绪冷漠可能是各种潜在疾病的症状,包括抑郁、焦虑和创伤。如果您或您认识的人正在经历情绪冷漠,向心理健康专家寻求帮助很重要。
您好!
看您描述的症状,可以断定这个孩子有自闭症的倾向。
自闭症的表现: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用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评判一个人的健康状况,那必然是要从两方面入手:身体和心理。
身体上,四肢健全,器官完好,心理上,积极阳光,乐观向上。随着心理健康问题现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正视和关注,很多父母也开始注意孩子的心理发育情况。
孩子的生理要发育,心理也要发育,生理发育体现在孩子长高、长胖、身体各系统器官的成熟上,这些都是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
可孩子的心理发育却体现得没有那么明显,其状况相对来说家长不易察觉、掌握。
像孩子情绪不稳、自信心不高,那往往都是孩子出现了"心理营养不良"。
我的同事莉莉和她的老公由于工作原因长期分居两地,她在大都市,他在家乡小县城。
她的孩子也是因为要上学就一直放在县城由老公和婆婆照顾。今年放假莉莉回家看看,发现自己的女儿已经完全不认识自己了,一直躲着自己,不跟自己交流。
她老公趁这次机会跟莉莉商量说让她能不能尽量回家乡找工作,女儿现在已经有自己好像没有妈妈,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的错觉了。
在学校里老师也总是反映女儿闷闷不乐、情绪低迷,不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交流。
孩子现在还小,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父母的缺位,势必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和性格成长造成影响。
莉莉自己也是很犹豫,现在的工资至少比县城的工作的工资高三倍,真是应了那句"拿起生活放下你",让莉莉进退两难。
孩童时的父母陪伴有多重要?法国著名作家莫罗阿在《人生五大难题》一书中提到:" 对于婴孩,母亲无异于神明。她是婴儿整个快乐整个生活源泉。"
为了孩子的身心发育,补充身体营养可以给孩子吃营养餐、营养补充品,鸡鱼肉蛋奶样样不少,可孩子的心理营养要如何补充呢?
父母的爱和陪伴,也是孩子仅有的心理营养来源。
1陪伴是安全感
父母的爱通过陪伴孩子、与孩子亲密接触、跟孩子进行深层交流来传达。孩子和父母待在一起,他会获得一种安全感。
父母间所营造出来的良好氛围会给孩子创造一个美好、平和、安宁的世界,让孩子沉浸其中、放松下来。
与孩子待在一起,抚摸、拥抱孩子,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于父母的爱,他会知道他是被爱的,就会产生舒服、愉悦的感觉。
父母的怀抱永远是最温暖的、最令人感觉到安全的避风港湾。
2陪伴过程是亲子关系的建立过程
父母陪伴在孩子左右,与孩子玩耍、交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亲密亲子关系建立的过程。
父母成为了孩子的依靠,也是孩子最信任的人。
父母与子女不再单单依靠血缘关系维系,长时间的相处陪伴所建立起来的情感纽带成为了亲子间最牢固的羁绊,感情必然是处出来的,是时间的堆叠下沉淀起来的。
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越久,孩子就会对父母越熟悉,亲子间产生的依恋关系,会让孩子更加愿意与家长交流。
在父母面前更加大大方方地展示自己。坦诚相待,也为之后的亲子沟通减少了很多阻碍。
3陪伴是力量
父母的陪伴是给孩子成长的勇气和力量。
任何一个人都不会讨厌赞美、鼓励,特别是当你正在很努力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有人在你的旁边陪着你,给你加油打气,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啊。
小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学写字……,每一次学习都是新的开始,父母陪着他一步步学习、鼓励着他、注视着他。
他便更想证明给父母看,脑子里也会产生拼一拼、搏一搏的想法,一鼓作气的勇气瞬间被激发。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往往也是缺少安全感、缺少自信心、缺少勇气,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淡漠、亲子关系一般。
他们会变得更像刺猬一样,紧紧把自己蜷缩成一团,不愿交流和展示,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心里营养不良"的表现中的一部分。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得到的心理营养不充分,长大后他就可能表现出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良和行为偏差等状态。
而这些方面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到他们日后两性关系的发展。
如何给孩子补充心理营养?1、陪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关于陪伴有多重要,上文已经叙述的足够清楚了。
如此讲述陪伴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陪伴是孩子心理营养的主要来源,是排在第一位的营养组成部分。
陪伴是给孩子的安全感,是给孩子的力量和勇气,是与孩子建立情感的过程。
孩子饿了要喂奶,拉了尿了要换尿布,哭了要哄,笑了要逗,爸爸妈妈轻轻拍在孩子后背的大手是孩子的世界。
用自己的脸蹭一蹭孩子的脸,肌肤贴近,呼吸相合,感受生命的悸动。摸一摸孩子,抱一抱孩子,给孩子足够多的营养养分。
2、父母良好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在看孩子的时候,孩子也在看你,孩子是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父母、模仿父母的。
父母的情绪失控、大吼大叫会对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心理伤害。所以为了孩子,请你保持平和的心态,有天大的事情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火、抱怨。
孩子是最能感知父母的心情状态的,父母的良好情绪是抚平孩子心灵的一剂营养补充,给孩子心灵的慰藉。
父母之间的良好关系,父母双方的良好情绪,都会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原生家庭氛围,给予孩子幸福感和安全感。
维斯冠说:"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
总而言之,来源于原生家庭的爱就是孩子的心理营养来源,父母的爱又主要通过陪伴等方式表达。
爱不足、陪伴不够,孩子心理营养不良。为了孩子的成长健康,父母也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补充爱的滋养,让孩子学会爱与被爱的能力。
患者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丧失情感反应。严重时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漠不关心,生活懒散,不打扮自己,甚至不理发、不洗脸。对饥饿和疼痛反应也不大。至于国家大事,令人兴奋的消息,家中的困难,家人的不幸遭遇等,对之也无动于衷。
(1)情感高涨:此时病人的情感活动异常增强,表现轻松愉快、兴高采烈、洋洋自得,表情丰富生动,显得没有忧愁与烦恼,自负自信,甚至夸大。其乐观情绪富有感染力,容易引起周围人的共鸣。多见于躁狂状态。
(2)欣快:虽然病人经常乐哈哈的,也有似乎十分满意和幸福愉快的体验,但由于伴有智能障碍,此时病人即使很高兴,其面部表情都给人以呆傻、愚蠢的感觉。同时病人自己也说不清楚高兴的原因,内容表现较单调刻板,因而难以引起正常人的共鸣,也没什么感染力。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及麻痹性痴呆等疾病。
(3)情感低落:病人整日情绪低沉,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重者可出现忧郁、沮丧,“度日如年”、“ 生不如死”等情感,可伴有自责自罪,甚至出现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多见于躁郁症抑郁状态,反应性抑郁状态和更年期忧郁状态。
(4)焦虑:指病人在无明显客观因素或充分根据的情况下,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病人可表现为搔首顿足、坐立不安、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有大祸将临之感,惶惶不安、不可终日,即使多方劝解也不能消除其焦虑。多见于焦虑症、疑病观念、更年期忧郁状态、神经衰弱等。
(5)情感淡漠:病人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情感反应,即使一般能引起正常人的极大悲伤或高兴愉快之事,如生离死别、久别重逢等,也泰然处之、无动于衷、表情呆板。对周围发生的事漠不关心、视若无睹,面部表情冷淡呆板。多见于慢性精神分裂症和严重的脑器质性痴呆病人。
(6)情感倒错:指认识过程和情感活动之间不能协调一致。此时病人的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不协调,病人遇到悲痛的事却高兴愉快,遇到高兴的事则痛苦不已。如:有一病人当接到父亲突然意外死亡的电报时,却哈哈大笑。在与其谈论别人施用残酷手段迫害时,也显得没有什么事似的,甚至面带笑容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
(7)情感暴发:这是一种在心理因素作用下突然发作的暴发性情感障碍。病人可表现喜怒无常、大喊大叫、伤人毁物、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或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狂笑不已,常伴撒娇、做作、幼稚及表演色彩,有时在地上打滚,表现极为粗暴,整个现象天差地别,变化很大,但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并无障碍,意识清晰。常见于癔病。
(8)易激惹:这是指病人每遇到心理刺激或不愉快时,即使轻微,也易产生剧烈的情感反应,极易生气、激动、愤怒、甚至大发雷霆,与人争吵不休;或可有冲动行为。常见于癔病、神经衰弱、躁狂状态或脑器质性精神病。
情感淡漠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常见的情感障碍,很多早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思维障碍(幻听、妄想)不明显,诊断有困难时,就要从患者的情感方面入手,采取横向对比法,看看患者和以前相比,是否存在情感上的异常变化,这一点对于早期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极为重要。同时,如果经过药物治疗后,情感淡漠逐渐恢复,患者能够体谅到父母的艰辛,主动和父母交流,并意识到自己以前对父母的种种不适,说明患者的病情正逐渐好转,情感逐渐趋于正常。
许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苦恼不已,自己的孩子也挺聪明的,就是不好好学习。特别的贪玩,爱玩游戏,学习上没有一点兴趣。每当考试后,家长看到孩子的成绩,十分的忧心。他们想要知道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学习?
1、学习本身的局限性。学习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想要在学习上有收获,需要付出辛苦,加倍努力。如果孩子感觉到学习非常地紧张,慢慢地他们就会有疲倦感,不想学习。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长达十几年的学习,孩子们因为学习的局限性则会产生厌学。
2、学习动机不足。许多孩子学习没有任何的目标,不觉得学习好会怎样,学习不好又会怎样。而且若是家中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的习气,让孩子觉察到,认为知识不重要,他们自然不会好好的学习。
3、学习情感淡漠。现在学生的作业比较多,他们不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慢慢地学习会就得被动。老师的教法没有新奇之处,也不会吸收到学生,孩子们对于老师没有好感,也就不会好好的学习。
总之,想要孩子好好的学习,不能单纯地说教,可以带孩子到好的大学走一走,感受一下学府中浓浓的学习氛围。再则家长要做到言传身教,自己带领着孩子共同学习,慢慢让孩子喜欢上读书。
精神分裂症并不只是发生在成年人身上,也可能会发生在儿童身上,如果儿童精神分裂症不及时发现的话,等到儿童长大了以后,可能会危害到社会和家人,而对于儿童精神分裂症是需要重视起来的,接下来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吧。
儿童精神分裂症能治好吗
儿童精神病有儿童精神分裂症,那么儿童精神分裂症能治好吗?
精神分裂症在初次发病缓解后可有不同的病程变化,大约15%的患者可获临床痊愈和良好的预后,大部分患者病程为渐进性发展,在反复发作后可出现人格改变、社会功能下降,临床上呈现为不同程度的精神残疾状态,每次发作都造成人格的进一步衰退和瓦解。病情的不断加重,最终导致患者长期住院或反复入院治疗。
对于儿童精神分裂症可以采用电抽搐治疗,不少孩子发生精神分裂症之后,会有明显的症状,孩子的情绪会比较激动,容易伤害别人,也会比较容易出现自残的现象。这个时候可以使用电抽搐的办法来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案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缓解孩子紧张兴奋的情绪,治疗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儿童精神分裂症的表现
儿童精神分裂症是比较危险的心理疾病,那么儿童精神分裂症的表现有哪些呢?
儿童精神分裂症的表现有思维和语言障碍,患儿常重复简单言语,含糊不清或自言自语,言语难以理解,或出现模仿言语。也可出现逻辑倒错、思维散漫、思维破裂等。妄想是常见的症状,以被害妄想和关系妄想多见,年龄较小者妄想的内容简单。有的儿童会出现“变兽妄想”,即坚信自己不是人,而是某种动物,动作行为均模仿动物。
儿童精神分裂症的表现还有感知觉障碍,以听、视幻觉多见,以幻想内容为主。听幻觉多是一些使患儿不愉快的、恐怖的内容。而视幻觉色彩鲜明,内容也多为恐怖性的。也可以出现感知综合障碍,如看到自己头变大、脸变长、面孔变丑等。
儿童精神分裂症能够自己自愈吗
儿童精神分裂症虽然比较少,但也是有的,那么儿童精神分裂症能够自己自愈吗?
精神分裂是一种精神疾病,多与大脑功能紊乱有关。孩子患有这种病症后,一般不会自愈,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并且,治疗的越及时,治愈的几率越大。平时孩子的用品要干净卫生,平时密切观察孩子身体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儿童精神分裂症会有情感障碍,情感淡漠和自发性情绪波动是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之一。患儿会表现出对事物无兴趣,对亲人不亲,孤僻冷漠。时而傻笑,时而哭泣,或无故的紧张和恐惧,或伴有激动、暴怒、残忍行为等。家长往往会感到患儿像换了一个人,原本天真活泼、热情待人的儿童会变得不合群、古怪、退缩、孤僻。
儿童精神分裂症对智力有影响吗
儿童的智力是需要时间发育完成的,那么儿童精神分裂症对智力有影响吗?
精神分裂症跟神经系统发育有关,是一个快速的导致神经意志活动、情感,活动和思维活动多方面问题出现的影响,整个脑活动的疾病,所以这种多种症状就会突出的表现,会影响他的认知功能,智力也会受到明显的影响。首先儿童精神分裂症早期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使用抗精神类药物进行缓解,本身药物副作用比较大,也会影响智力发育的,等病情逐渐改善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量或停止药物治疗。
儿童精神分裂症可以使用精神治疗,孩子发生精神分裂症之后,每一位孩子的病情不一样,采取的方案是不一样的。对于轻微的孩子,可以使用精神疗法,所谓的精神疗法只是一种辅助方案。主要就是了解一下孩子的心理,然后针对性进行治疗。
可能性非常大。1学会多理解他人
当你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最好是要学会理解他人,如果对方个性是比较阳光开朗,那么我们也不必太严肃,而如果对方是比较认真的性格,那么我们和别人沟通的时候,就要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要认真仔细的交流
,如果对方是不太认识的朋友,最好是保持尊重适当的交流日常话题。
2适当的保持沉默和尊重他人
在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的时候,要多向他人请教,交流时要尊重他人不要滔滔不绝,而是要学会保持沉默,让对方多表述他们的意见,在遇到自己不懂的事情,不要急于表达更应该学会认真去倾听,给人一种谦虚认真学习的态度。
3多交流对方感兴趣积极话题
与人交流时,每个人都喜欢交流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喜欢向别人表述自己擅长的知识,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了解和倾听他人意见,这样才能让对方感觉到你的真诚,感觉到与你交流是一个很愉快的过程,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被别人多理解和尊重,而多交流对方的专长知识,恰恰就是在了解对方,与对方有共同语言。
4学会谦虚而认真的倾听
与人交流,很有必要学会认真仔细的倾听,不要去打断他人说话,多一些耐心去倾听,这样做到理解他人和尊重他人,也只有这样的交流方式才能体现出我们的真诚和谦虚有礼,从而才会收获到真正的友谊。
5要学会赞美他人
赞美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认可对方的表现,当与他人交流的时候,别人表达的意见我们如果可以适当的表示赞美,这无疑是给对方一种尊重和认可的感受,对方也会非常赞同我们的理解与尊重,同时对方也会对我们有一个新的认识,有效促进交流的愉快和顺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