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自己能对工作尽职尽责,首先你必须在情感上认同你供职的学校,也只有你在内心里认同你所供职的学校,才能自觉地以全部的精力和热忱对待工作。如果你想成为学校骨干,期望有锦绣的职场前程的话,你必须获得认同。这种认同感会促使你更加全心全意地为学校利益而努力工作。
对学校有高度的认同感,对教师和学校都有好处。因为教师利益与学校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有学校发展壮大了,教师的利益才能得到可靠的保证。
然而,现在职场中,大部分人不能专心致志地工作,把供职的学校当作人生的驿站,获得面包啤酒的场所,没有丝毫认同感。这么做伤害的不仅仅是学校与领导,更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伤害。在职场中,如果没有对学校的高度认同感,自己也难以在学校里取得卓越的成绩。
认同学校不只是一种想法、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行动,要想成为一个高度认同学校的敬业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努力维护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对待学校应该像对待家一样,爱护单位的每一样物品,时刻维护学校的声誉。个人的命运与学校命运相辅相承,一旦学校倒闭,你将失去工作,而且很多学校都不愿意聘用那些倒闭学校的教师。因为一个学校的倒闭与这个学校的教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很多职场中人没有高度的认同感,所以在背地里常批评自己的单位或领导。其实这无论对学校还是对自己,均没有丝毫好处。损害学校的形象,使学校以及学校的产品在行业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伤害自己,为自己的发展设置障碍,没有哪个领导会喜欢诋毁“老东家”的人,因为他会这样认为,一旦这个人离开本学校,也会这样贬损自己。
(2)为学校多做一些事:身在职场的教师应该不仅本职工作做得很出色,而且时刻想着“我能为学校多做些什么”并且付诸行动的人。学校也会为专注工作的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在情感方面,我认为男女认知存在以下异同:
1 表达情感的方式:通常来说,女性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关注他人的情感反应,而男性则更倾向于通过行动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表达关心和爱意。
2 情感处理方式:女性通常更擅长处理复杂的情感问题,而男性则更擅长处理具体的问题和解决技术性难题。
3 对情感的敏感度:女性通常比男性更敏感并更容易受到情感刺激,这也使得女性更容易表达情感,并更加重视在感情关系中的互动和交流。
4 对亲密关系的看法:女性通常更注重亲密关系中的情感联系,并希望与伴侣建立深度的情感联系。而男性则更注重亲密关系中的性吸引力和独立性。
以上是一些普遍的差异,但这并不代表每个人都会如此。个体之间的差异可能很大,也可以有其他的差异。
情感上男女认知存在的区别,你知道都有什么吗?
情感方面,四点判断男女认知存在的区别。
恋爱中的男生和女生在认知上有着天壤之别,而这些差别呢,会以冲突和矛盾的形式展现在你们俩的关系当中。
第一点,男生看结果,而女生看过程。我们都说男追女隔层山,女追男隔层纱,传统观念会影响着大部分男生在恋爱初期的时候更加主动,而女孩子会更加坚持,就会让男孩子觉得自己更像一个付出者。在大部分男生的认知当中,他们只用作恋爱前期的准备,一旦两个人确认关系之后,他们的任务就已经完成了,恋爱之后的事情好像就和他无关了。
第二点,男生是现实主义,女生是浪漫主义。大部分女孩子在看待爱情的时候,总会带上一层浪漫的滤镜,这个男生他可以不帅,也可以物质条件一般,但是他对我不好的话,那就不行的。认知中,爱情更接近纯粹的精神享受,可以和物质无关,可是在大部分男生的认知当中呢,爱情和物质还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吃得好,穿得好,才能爱得好。
第三点,男生不喜欢承诺,女生不喜欢等待。在女孩子的认知当中,爱情就是时时刻刻,方方面面,是从细节上的以小见大,而男生则会认为爱情更应该是步步为营的,他们更喜欢纵观全局,在没有一个确定未来的时候,他们就很难全身心的投入这段感情,不愿意做出承诺。
第四点,男生喜欢隐藏,而女生喜欢表达。在恋爱当中,男生更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绪,而女生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情绪。
其实认知差异并没有任何问题,只要你们彼此懂得换位思考,能够脚踏实地的解决彼此的矛盾,那么最终也能够一起修成正果。
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认同,即一个人变得像另一个人的心理现象,人们可能变成自己曾倾注强烈情感爱或恨的人,不由自主地。
深层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的心理和情感模式在5岁之前就已经确定,随后的人生岁月不过是对那5年的不断重复。
心理认同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里比比皆是,例如:
1在家暴家庭中长大的男孩,从小发誓长大了绝对不像父亲那样打老婆,有一天却突然将拳头挥向自己的妻子。
2一个暴力的丈夫经常醉酒后殴打妻子,愤怒的儿子暗暗发誓,自己长大以后绝不喝酒,也绝不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女人。于是,等到他结婚以后,当双方发生冲突,他怒不可遏时,他便半夜开车到高速公路上去飙车。虽然他不喝酒不打人,但他也并不懂得如何化解关系中的矛盾,他以“不认同”的方式“认同”了父亲。
3一个强势的妻子经常指责、贬低懦弱无能的丈夫,并在女儿面前诉说丈夫的种种不是和自己的种种委屈,女儿认同了母亲所建构的意象,便也对父亲冷眼相待,妻子因为女儿和她“统一战线”而觉得满意。 但是,对于女儿来说,她心中最早最重要的男性形象便是非常糟糕的,于是她和男性的沟通模式要么争吵,要么冷战,因为这是她最熟悉的亲密关系模式,除此之外不会其他。当她成年后,自己建立伴侣关系时,本应相爱的情场便也成了相杀的战场。
4母亲煮饭时喜欢切一小块面团放在一边,女儿并不知道她为何这么做,但是因为母亲都是那样做的,所以女儿长大后自己成为家庭主妇,也会在煮饭时切一小块面团放起来。
5动画**《玛丽和马克思》里,玛丽的母亲不满于自己的生活,染上了酗酒的习惯。后来玛丽长大成人,遭遇了挫折的时候,也和妈妈一样沉迷于酗酒。
6一个自卑的母亲生了一个活泼好动的女儿,这个女儿在外人面前的调皮让妈妈特别担心别人会评价自己“教子无方”,所以经常呵斥女儿要乖、要听话、不准乱动,否则别人会笑话;而她自己和人相处时,也总是小心翼翼、看人脸色。长此以往,孩子天性中的自在被羞耻覆盖,而内摄了母亲的低自尊,变成了非真实的她自己的、一个像母亲一样的人。
7一个小女孩儿得意扬扬地从母亲手里“抢”走了父亲,让父亲给她讲故事,搂着她入睡,而母亲并没有伤心和嫉妒,而是允许了“分享”的存在,并仍然以原有的方式去爱她。慢慢地,当女儿长大成为母亲以后,她再遇到类似的情境时,往往也能够保持安然与平静。
有时候,人们会认同父母的某个特质或行为;有时候,人们会认同他们经营情感关系的模式;还有些时候,人们可能两者兼有认同。
当然,认同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也不是除了父母以外就没有其他人,我们的生活中会出现不同的照料者和重要他人,也会在旧有模式的基础之上出现新的发展,而不只是被动地“强迫性重复”。比如那些早年家庭环境不好,但成年以后自己走了出来,并建立幸福的家庭,或者找的伴侣特别具有“疗愈性”,从而帮助其修复情感创伤或缺失。
父母的人格和水平发展到哪里,就会把孩子带到哪里,就像在心理咨询这个再养育的过程中,咨询师的人格水平发展到哪里,就会把来访者带到哪里。
最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之深远不可估量,所以想摆脱命运之手只能后天千磨万练。
民族认同感是个人承认和接受民族文化后所产生的归属感。按着学者的研究,民族认同感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包括许多成分的复杂心理结构系统,具体可分为认知成分系统(指对有关民族文化的知识的了解和熟悉)和情感成分系统(指对民族文化的主观突显性、依赖程度、归属感、自尊心和自豪感等)”①就我国来说,民族认同感就是承认中华民族这一个统一体。我国虽然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但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在这中华民族共性的基础上,还允许着其他56个少数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存在。所以,民族认同感实质上就是一种“族群归属”,即承认56个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以及个体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分享一种对中华民族历史、情感的生活方式的认同。
因此,要考察苗族学前儿童的民族认同感,就是要考察他们对苗族和中华民族的认知状况和情感状况。为此,笔者开展个案研究。所谓个案研究就是抽取一个个体、单位来研究,“对这样一个小的社会单位进行深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适用用于其他单位。但是,这样的结论却可以用作假设,也可以作为在其它地方进行调查时的比较材料。”②笔者通过走访四川省宜兴市兴文县苗族乡一所幼儿园中的学前儿童,通过对其的观察来比较他们在今天不同文化环境里对中华民族和苗族文化的认同感。
兴文县属四川南部山区,全县有苗族乡5个,苗族48万人,为川南最大苗族聚居县。为了解幼儿的教育状况,笔者在2010年9月到10月期间走访了兴文县苗族乡一幼儿园,每周观察一到二次,每次40分钟。该幼儿园是全乡最大的幼儿园,有精美的塑胶跑道和游戏设施,为县政府投资。该幼儿园有教师14名,苗族6名,其他八名教师为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大专4人,中师10人。
幼儿教师对民族认同感的理解
3~6岁的幼儿生活经验少,对事物的理解水平相对较低,缺少书面的阅读能力,主要依靠父母与教师的教育。幼儿园里,幼儿教师的施教对幼儿民族认同感形成起很大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了解教师对民族认同感的理解,笔者通过访谈来了解教师们对民族认同感的理解。
笔者随机访问该园的几位教师:“你们平时对孩子进行民族认同感的教育吗”教师反映表情比较迷惑。
笔者随即改变提问方式:“你们平时对孩子进行热爱祖国和热爱苗族的教育吗”“嗯,我们平日都对孩子们进行爱国教育,比如通过唱儿歌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习热爱祖国。”一个教师回答。“爱国我们都会教育孩子们,平时也告诉孩子们苗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平时苗族的盛大节日和苗族歌舞,我们都组织孩子们去观看,也会告诉孩子们苗族服饰。”另一个教师回答。
笔者访问了几个教师,得到类似的答案,由此可以看出:该幼儿园教师和领导们虽然对民族共同感的概念比较模糊,但都比较重视对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苗族文化方面的教育,教师们虽然没有刻意去做,但是鼓励孩子们接触苗族的歌舞和节日,也是潜移默化进行苗族文化教育。
幼儿园里苗族学前儿童的民族认同感
根据幼儿认知发展特点,笔者设置了一组简单的问题考察其对中华文明和苗文化的了解情况和认同感。笔者选择了节日、衣服、儿歌这些孩子们能够理解同时也能代表文化特征的问题;同时,由于动画片和童话都是一种文学形式,它们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很容易被幼儿所接受与理解,且也表达着民族文化的精神思想和民族特征,因此,笔者也选择了与幼儿接触比较密切的动画片、卡通与童话来做问题。通过对部分年龄约五到六岁的幼儿园大班孩子作为调查对象,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调查,得到的具体情况如下:
对于“你喜欢过自己节日吗”这一问题,孩子的答案以春节、儿童节、圣诞节为多。对于苗族的节日,孩子们了解花山节、喜欢上刀山绝技,县里每年有庆祝活动,爸爸妈妈都带他们去看,很热闹。
“你喜欢什么玩具”孩子们喜欢变形金刚、坦克和芭比娃娃,玩具都是父母买的,没有自制的。
“你喜欢穿什么衣服”部分孩子提到芭拉芭拉、小猪斑纳;对于苗族服装,孩子们都点头说知道,并且能比划出。
“你喜欢苗族的歌舞吗”孩子们回答父母老师曾领着去看过,很好玩、很热闹。
“你唱过什么儿歌”孩子们哼起了许多流传的儿歌,比如《小燕子穿花衣》、《拔萝卜》等等,没有孩子会唱苗歌。
“你喜欢什么童话”孩子们提到《宝葫芦的秘密》、《白雪公主》、《大林和小林》等等。对于苗族的神话故事不知道。
“你平时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孩子们说出了很多国产和国外的,比如《喜洋洋与灰太狼》、《聪明的一休》、《奥特曼》、《海绵宝宝》之类的。动画片的内容都不涉及苗族文化。
以上七个问题简单而浅显,但从幼儿的回答中可以看到,孩子们对中华文化认同感比较明确,对苗族民族文化认同感比较淡薄。
山村里苗族学前儿童的民族认同感
为进一步了解苗族学前儿童民族认同感的情况,笔者走访了山里的苗族村。村子交通闭塞,大多数是崎岖的山路,村里的人们穿着苗族服饰。交流中,部分青年人和中年人会说普通话,但交流仍然比较困难。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大多只会说当地的苗语,笔者请了一个会苗语的教师作翻译。在翻译的帮助下,笔者就用先前调查问卷再次与村里的孩子面谈,孩子年纪大约在五六岁之间。
第一个问题,孩子的回答除了春节之外,还有苗族的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苗族的花山节、上刀山绝技等,没有提及例如圣诞节之类的外国节日;第二个问题,孩子们的回答丰富多彩:弹弓、小木人、沙包、毽子等,未提及商店里卖的玩具;第三个问题,孩子们大多数指着身上的苗族服装;第四个问题,孩子们点头表示喜欢,个别孩子当场跳了起来;第五个问题,孩子们哼起了父母教给他们苗族歌曲;第六个问题,孩子们能够讲起父母告诉他们的苗族神话故事;第七个问题,你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孩子们回答不上来。
通过调查发现,山村苗族学前儿童对苗族民族认同感比较强,对中华文明的历史以及中华民族的认同感相对较弱。
多元化背景下加强苗族学前儿童民族认同感之举措
经过调查可以发现,接受幼儿园教育的苗族学前儿童对中华民族有一定的民族认同感,对苗族的民族认同感较弱;而同龄山村里的苗族幼儿,对苗族的民族认同感较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外来民族认同感则比较弱。究其原因,幼儿园的孩子居住在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好的乡镇。虽然有不少是苗族,但很多已被汉化,接受现代人的生活而失去了原来苗族的风俗。但是住在大山里面的苗族儿童,在学龄前没有接触汉族的教育和社会文化,因此较少会说普通话。他们接受的是苗族自古流传的家庭教育,这种家庭教育保存了苗族的文化,因此他们对苗族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认同。这对于苗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大山里的苗族孩子缺乏与外界交流,会影响孩子将来对中华文明主流文化的了解,影响他们顺利踏入社会。而乡镇已汉化的苗族孩子,忘记了祖先的苗文化,缺少将苗族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将苗族文化发扬的能力。
为此,对于偏僻山村的苗族学前儿童来说,乡政府应该发起一些活动,让苗族的村民和孩子多与外界相互交流。在幼儿阶段,家长教育对孩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帮助苗族家长们认识到,要让孩子主动适应外界文化,学习普通话。著名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就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本国语言的热爱,要他对自己国家热爱就是不可思议的。让苗族大山里的孩子们去领略汉字的魅力,“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③孩子们在领略普通话的语言美的同时,也要保存本民族的苗话,同时有意识地对幼儿们进行文化熏陶教育。
对于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来说,一方面应该帮助苗族儿童适应社会主流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帮助正逐渐汉化的苗族孩子保留独特的民族文化。教师要利用节日等机会给孩子介绍苗族的习俗与传统,给孩子提供机会参与各种传统活动,平时多给孩子讲述苗族民间故事,在艺术教育中教孩子表演苗族歌舞等。
此外,孩子们都喜欢动画片,可将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作为媒介,渗入更多爱国主义和民族的教育。国内动漫市场要加快发展,制作出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又体现民族内涵的动漫作品,增加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热爱。在动漫以及童话文学作品上,要渗透民风和民族特点,让孩子们领会到各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帮助儿童逐渐形成民族认同感。这既有利于增进苗族儿童对本民族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增强苗族儿童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也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