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导语课件制作本身就是作者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它显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领悟。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一定要吃透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教学的方案用于课件。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天窗》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学习课文把事物描述得更形象、生动。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小小的天窗是你的慰藉”。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小的天窗是你的慰藉”,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通过谈话简要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注意正音。
二、发现文中的语言密码,积累语言,学习写法。
1、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还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景物、动物。
屋子闪电云彩
星蝙蝠夜莺猫头鹰
2、学习比喻句
在文中作者是怎样形容它们的呢?
地洞似的屋里
带子似的闪电
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理解比喻词“似的”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仿说比喻句。
4、出示写夜色的一组
星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蝙蝠灰色的蝙蝠
夜莺会唱歌的夜莺
猫头鹰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男、女分角色读竖着读
5、比一比这两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好的读者还要会问。猜一猜,学习这篇文章,老师可能会问那些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问,教师重点指导
1、什么是天窗?
2、为什么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活泼会想的孩子,怎样从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
好,课文的那几自然段具体写了透过小小的天窗孩子们从“无”中看出了“有”、“虚”中看出了“实”。
板无有虚实
3、结合课文理解“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的慰藉。”
“慰藉”是什么意思?
句子中的“你”指的是谁?
“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夏天阵雨来了时)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晚上,当他们被逼着上床去“休息”是)小小的天窗又是孩子的慰藉。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
课件出示文章第四、第六自然段。自由读读这两段话,透过字里行间,你能发现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体会孩子们认识外面世界的迫切渴望。
指导朗读
4、这小小的天窗又是怎样安慰他们的?怎么成为了他们的慰藉的呢?
快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A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指名朗读这一段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雪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个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指导理解朗读
师读: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点在那里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
听出了什么?
雨点跟雨脚不一样吗?
对啊,雨点它有脚,它光着脚丫在那儿卜落卜落跳,跳得那样轻快。
“一瞥”是什么意思?闪电它有眼睛啊,它飞速地看了你一眼。
指导朗读,读出想象中风、雨、雷、电的威力无比。
小结:就这样,活泼会想的孩子,从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小小的天窗成了他们的慰藉
B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夏天的夜晚,孩子们又透过小小的天窗看到了什么呢?请默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看到的,用……。画出想象到的。
汇报
看到想到
一粒星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一朵云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一条黑影灰色的蝙蝠
会唱的夜莺
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夜的美丽与神奇,就这样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亲爱的孩子们,透过那小小的天窗,仰望头顶的星空,你会想的什么呢?
训练说话出示图
秋天来了,当你透过小小的,看见飞过的一只大雁,你会想到
北风呼啸,当你看见一朵洁白飘逸的雪花,你会想到
活泼会想的孩子就这样从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小小的天窗成了他们的慰藉。
四、总结升华,体会情感。
现在,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
指名汇报
小结:是啊,当门窗紧闭,屋子黑得地洞里似的时,只有这个小小的透明玻璃,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的世界,通向广袤宇宙的窗。所以作者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
引读课文第八自然段
小小的天窗,带给孩子们无限的想象(板)
理解文中第八自然段的“天窗”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呢?
天窗已经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天窗是孩子们想象的窗口,也是孩子们心灵的窗口,揣着一颗向往美好的心,才能打开想象的窗,让心灵通向更多更广袤的美好世界。
篇二
学习目标:
1、通过有感情朗读,句子比较,体会“慰藉”、“扫荡”、“神奇”等词的意思。
2、悟4---9节,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惟一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3、学习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感悟“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并唤起学生与课文的共鸣。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第9节,进而体会“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课文1-3节
2、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开直,光线和空气都有了。)碰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像黑洞似的)。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
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许阳光和空气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茅盾写下这篇文章呢?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遍。
3、质疑。
(1)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听写练习(听两遍)。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出示文章最后一节,请同学抬头看屏幕校对。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吗
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①“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
②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③为什么说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弄懂了这些问题,也就是真正理解了这篇课文。
(出示学习目标、齐读)下面我们就来认真读课文,请大家自读课文4--7节。
指名读
二、自读课文,完成练习1、出示要求:在读中注意以下问题
(1)自读课文4--7节,读通课文。
(2)完成填空:
当(夏天阵雨来临)时或(夜晚)时,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在地洞似的屋里的(惟一的慰藉)。它让孩子们感受到这小小一方空白是(神奇的),想到应该(感谢)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
①注意读准多音字:藉(jiè)
②理解“惟一”、“慰藉”(“慰藉”就是安慰的意思。)
3、反馈
指名读
三、细读课文4-7节,在读、品、议、仿中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惟一慰藉1、质疑。
(1)师: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听写练习(听两遍)。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出示文章最后一节,请同学抬头看屏幕校对。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吗
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①“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
②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③为什么说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弄懂了这些问题,也就是真正理解了这篇课文。
2、下面我们就来认真读课文。
文中两次提到“天窗是孩子们惟一的慰藉”,请同学们看看画面,听听课文录音,(怎样在读中停????)找到有关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1)天窗抚慰孩子沮丧和孤寂的心灵。
(2)指名说,想象一下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
(3)同桌读
(4)左边:读出活泼好动的孩子被大人叫进屋里,随着木板窗的关闭,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好似被关进了地洞里的不自由、苦恼与不快(“顶”、“偏就不”、“关”)右边:想亲近大自然的那份渴望之情、“偷偷地”、“仰着”)
(5)天窗丰富了孩子的想象
(6)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读第五节:
(1)引读:“透过天窗孩子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出示这些带点字,演示雨脚、闪电,想象一下,当时这雨、这风、这雷、这闪电会怎样猛烈地扫荡这世界?在表格中写出孩子们由看到什么而想到什么?
体会“卜落卜落”(声音轻巧)闪电“带子似的、一瞥、掠过”(动作快捷、利落)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想象的丰富,语言的形象、贴切。
教师:“孩子们的想象要比真实的大十倍百倍,真是无穷无尽啊!”
(1)自己读好这句句子。
(2)女生读出孩子透过天窗看见光明、看见歌舞般快乐的雨点、闪电时的惊喜。
(3)请男生读出孩子借风雨雷电痛快淋漓地表达出自己被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时不快。
教师:在朗读中,你们已经真切地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复杂、更实在的世界。
(4)师生配合读作者看到的、想象到的句子(四、五节)
小结: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了仅有的光明(板书:无、有),透过它,我们和作者一起翱翔在想象地田地里,感受到了自由的可贵,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如伙伴般的亲密关系。天窗虽小,却别有洞天啊!(板书:)(雷电的出示????????)
3、学习第六节:
师:晚上,透过天窗我们总觉得离夜空好近,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又会带给我们什么呢?请联系上下文读懂第七节的意思,选取你们最喜欢的朗读形式,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1)指名分组读、师生配合读:从少看到多,从“虚”看出“实”:从一粒星想到无数星,从一朵云想到奇幻的云彩,从一条黑影想到蝙蝠、夜莺、猫头鹰。
小结: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富有变化的,他们将零星的、分散的星、云、稍纵即逝的黑影组成一体,构成了一个美丽、神奇的夜的世界。
(2)你们想不想看看月夜的景色老师也为大家打开一扇天窗,请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l出示动画:晴朗的夜空里一弯新月高挂,透过天窗,看见眨着眼睛的星星、轻盈飘来的云彩、滑翔而过的流星……你会想到些什么呢?(有这些动画的资料????????)
(1)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任选你喜欢的句式说话。
l看到()想像到();看到()想到()你会从()、()、(),想像到()、()()
(3)师引读:啊唷唷——
3、(出示最后一小节:提示注意“了若”)自由读读,你也有这种快乐的感受吗?
小结:天窗虽小,却能醒人耳目、开人心窍,也正因为天窗使孩子的想象丰富,比实际看到的更多更好,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所以说天窗是神奇的。
4、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指名说
同桌读
分组读
分四组,最后齐读
听
自读
男、女生读
指名读
师生读
指名分读、师生配合读
学生动手写
指名说
四、感受“天窗”的神奇力量,布置作业1、“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茅盾”,茅盾先生就为我们打开一扇人生的智慧之窗。
2、大家要不要也像文中的孩子那样展开想象老师这里也留下一方空白,请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填写。
5、你们想不想看看月夜的景色
出示动画:晴朗的夜空里一弯新月高挂,满天繁星闪烁。
(1)说说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要求同学看窗外,仔细观察,用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说一段话。
篇三
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藉、蝠、蝙、霸、宙”等5个生字。
2、学习用“……也许……也许……也许……”说话写话。
能力目标:
1、抓住“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唤起学生与课文共鸣。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理解第八、九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矛盾的资料和作品;老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当阴雨天,我们出不去屋子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窗外,你都看到过什么?那么矛盾在童年里看到的和你一样吗?这几我们来学习矛盾的散文《天窗》(板书课题)
认识矛盾:出示矛盾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
1、认读本课生字、词、句子。
2、小组内每人读一段,循环读完为止。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纠正字音。
4、说说课文内容。(课件出示)
三、理清课文顺序
本课为抒情散文,按内容,班内讨论。
四、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同时批注:
1、读懂了哪些?不懂的有哪些?喜欢哪些内容,写出感受来。
学生读课文后简单交流自己已经读懂的内容。结合学生的交流出示画面1,观看乡下房子顶上天窗的样子,板书:来历
预设:
(1)学生会读懂天窗是什么。
(2)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会表面理解。教师可适时引导深入的理解。
(3)天窗是神奇的。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汇报。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2)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3)“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情。”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说天窗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5)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产生疑问,引发思维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顺学而导,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体会课文内容,为学习和悟情奠定良好基础。〕
(二)深入研读,体会课文
1、想一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重点学习课文的哪几部分内容?(第二、三部分)
2、默读课文4-7自然段,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读读议议,感悟课文
1、读中悟“的慰藉”(如学生能自己汇报出来,教师不用引导)
(1)找一找,“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结合反馈,板书:阵雨来临、被逼上床)
文章的哪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板书:的慰藉。
(2)“慰藉”是什么意思?(“慰藉”就是安慰的意思。)
(3)为什么说天窗是的慰藉呢?透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和“~~”在文中找出。
(4)交流汇报:明确孩子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
(5)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谈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他们惟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
〔设计意图:反复读,交流读,抓住感受深处品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6)交流“想到了什么”时通过反复诵读适时渗透写法指导,体会文章中的想象:通过“看到的”(仔细观察到的),在相关事物上、数量上、形状上甚至颜色上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如看到了雨脚和闪电,想到雷和风;看到“一颗星”、“一朵云”想到“无数星”、“无数云”,看到“一朵云”想象到千姿百态的云,看到“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蝙蝠”,“夜莺”,“猫头鹰”……
再次引导学生读下面一段话: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教师引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练习说话,出示一幅幼儿的启发学生造句)
〔设计意图:读中悟写法,即时练写法,活学活用,把感悟、理解、运用、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7)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也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
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体会孩子当时的无奈。孩子们的想象则应读得激动、神往而又快乐。
(老师引读第4、6小节,带领学生齐读)
〔下雨了或下雪了,透过玻璃窗,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同时出示)
2、读中悟“神奇”
(1)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再来思考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们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2)出示: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设计意图:在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品味,恰到好处地突破了文中的重难点,同时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3、读中悟文理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同学交流一下。(思想性,文学性)
(寂寞也是好事给想像以空间电视无意中剥夺了我们的想象力作者的语言和写作顺序)
九、板书设计
(本人原创加上网上借鉴,继续修改中——)
反思与评价:设计上有些繁琐,没有放开。听者评价是,设计上该有的都有,训练比较全面,但是却忽视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名著”应该突出名家名篇要给学生哪些学习上的启发。比如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上的。觉得说的比较中肯,可以接受。一堂课,如果过于全面,就丢失了语文本来的面目,找准重点,不用面面俱到。
还有,学生的理解能力超出了我的预想,本来以为这可的重点句很难理解,但是有个姓高的孩子很容易的就回答出来了,看来相信小孩子,还是对的,他们的潜力真的是不可估量的。
作者抓住了孩子好动、爱玩的特点,利用丰富的想象,把天窗下的孩子描写得活灵活现。全文结构清楚,充满童真童趣,小小的天窗是那么神奇,它不仅给乡下的房子带来了光明,还放飞了乡下孩子的心灵。
透过小小的天窗看见无限阔大的世界
—四下第三课《天窗》的文本解读
编者将《天窗》放在《乡下人家》之后,在我看来,真可谓是用心良苦,二者相较,其中的意趣深究起来,很是令人俯仰微笑的。
《乡下人家》在空间和时间上是自由的,宽阔的,写作视角的转换也是自如的,从春夏到秋,由前五段的视觉到第六段的听觉转变,由之带来的从感觉到心灵纵深处的延伸迁移,前面是感觉到“可爱多了”,“自然、和谐”,第六段不再是单一的在感觉上滑行,转而是丰富感观上的听觉功能,“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是入心入梦的相融,将前面的直观感受深入到心灵的安宁、祥和之境,如此的情感铺垫,才有最后一段顺理成章的情感直抒,两个“不论”既高度赞美了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迷人,更是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对乡下人家那种田园环境和生活的无限怀念和向往之情。因此,整篇文章是由视觉—感觉—心灵—情感的脉络走向的。
而《天窗》就迥然别趣了。我们先看题目,若是开课就问学生,透过小小的天窗,你能看见什么呢?我想,是否有同学会惊呼:那不是跟井底之蛙一样吗?只能看到井口大的一个圆圆的天呀!是的呢!你不能说他回答的是错的,但又不全然正确,这里涉及到客观现实与主观世界的不同。我们不妨举杜子美的《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里的诗中有画,是窗中画和门中画,透过窗和门,这里的“看”作头可探出窗外来讲,才有小窗和门框可见无限大的千里雪岭和万里而来的船只,大有管中窥豹之味。而乡下人家的天窗,这里还是回应了单元导读的“独特的风景”一词,有别于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城市里的人们虽居高层,但严实的屋顶一览无它,于望天无丝毫抬头既望可讲,而乡下人家的房顶,多是一层,且顶部两边多做拱形的结构,这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建筑艺术特色,这里按下不提。我们回到那个问题,透过天窗,首先要考虑到现实的距离,观者(作者)距屋顶在3米左右,如井底之蛙的的视角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圆,一个方,所以看到的都是一小片,甚至在漆黑的夜,也是模糊的一片光亮,其他都是浮光月影的一瞥。如果这样讲下去,就形成井底之蛙的典故了。然而,非也,非也,作者的看与井底之蛙的看大有不同在于,一个有看过天高地阔的先验实践存在,一个对天地的认知只为眼前一个小小的圆天,因此,已有的认知经验透过小小的天窗发生了现实与主观的奇幻链接,并由此生发出广阔无垠的大世界,大意趣来。
我们首先还是看看文章的关键句: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句话与“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在我看来,形成因果关系。我们可以这样说,为什么那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是因为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显然,作者茅盾作为大家,文采斐然,用词也是极其考究,这两个句子的“慰藉”和“锐利”,对于学生而言,一个是生疏难懂的名词,一个是形容词作动词的意义异化,是教学的难点之一。而文章三次提到“小小的天窗”极言天窗在视觉效果上是很小的,因为有3米多的视觉差距,而结合文章最后一句“因为活泼好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到‘有’,从‘虚’中看到‘实’,比任何他们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大,更复杂,更确实”来理解(这里的“更真切,更阔大,更复杂,更确实”四个词语的理解是教学难点之二),透过小小的天窗,看见的稍纵即逝的一个小小的动态之景,瞬间启动想象的马达,用联想和想象做无限宽阔的主观世界遨游。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与《乡下人家》的第一个不同点在于:前者是眼见着乡下人家屋前屋后的不同风物,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我之所以加一个“道”字,是因为那些都是作者眼睛实见的,是在广阔的现实世界里游览所见所感所叹的;而后者是透过小小的物理天窗看见想象世界里的无限自由之风物而生发无限趣味。
天窗
郑愁予
每夜,星子们都来我的屋瓦上汲水
我在井底仰望著,好深的井啊。
自从有了天窗
就像亲手揭开覆身的冰雪
──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
星子们都美丽,分占了循环著的七个夜
而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呢?
源自春泉的水已在四壁闲汤著
那叮叮有声的陶瓶还未垂下来。
啊,星子们都美丽
而在梦中也响著的,祇有一个名字
那名字,自在得如流水…… 导读 郑愁予的名字写在水上。
悄悄涉猎过现代诗的人都会背几句郑愁予的诗,重要的如: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我是来自海上的人∕山是凝固的波浪」
「多想跨出去,一步即成乡愁∕那美丽的乡愁,伸手可触及」
「──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
杨牧在「郑愁予传奇」中称他为「中国的中国诗人」,这是一个极高的颂赞之词,尤其在「横的移植」横扫台湾诗坛之际,郑愁予独保留宋词元曲中的优美遗韵,读者对於古典的眷顾不能不经由郑愁予的诗而获得满足,然而,郑愁予也是个极为现代的诗人,即以前述「金句」而言,在音韵的讲求(如「达达的马蹄」之拟声与涵义),语词的有意错接(如「美丽的错误」、「忍不住的春天」),想像的奇诡(如「山是凝固的波浪」、「一步即成乡愁」),均有浑然天成的锻鍊。「浑然天成」指著锻字鍊句後呈现的自然态式,也指著整首诗给人的那份圆浑自然的感觉。在众多往往「有句无篇」的现代诗作中,郑愁予的浑然天成是他继续拥有多数读者的重要原因。
以〈天窗〉为例,首段将自己想像为仰卧井中的人,从天窗望出去,在黑夜里,仰望天空的深邃感,彷佛置身井中,因为这个井字,所以第一句才说:「星子们都来我的屋瓦上汲水」,在理路上要从第二行逆推回来,因此,阅读著第一行时,读者有惊愕感,屋瓦上如何有水可汲?至第二行才体悟天窗与我与夜空所形成的「井」的意象。
未有天窗以前,我彷佛为冰雪所覆盖,不见天日不见万物之美,有了天窗,「就像亲手揭开覆身的冰雪」,冰雪是冬天的象徵,冰雪覆身显示情感像冬眠似的蛰伏著,由冬而春,因为揭开了这层冰雪。「春天」,是忍不住的春天,亟盼破土而出的那份渴望从此透露出来,「忍不住」三个字使人从心底蠢蠢欲动,彷佛春的信息就从那儿催生。「春天」,可以应上句的「揭开冰雪」,可以呼下段的「春泉」,「梦中响著的名字」,因为春天来了,才有那些美丽的幻梦。
郑愁予不避忌「美丽」这样用俗了的词语,「星子们都美丽」,这在其他一般诗人是忌讳的,郑愁予连用了两次,为什麼就不俗了呢?那是因为後面的句子不俗,他给你概念,马上就给你美丽的「意象」,在众多星子中,他独怀念「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对於这颗小星,他说是「那叮叮有声的陶瓶还未垂下来」,陶平的古朴堪赏,再加上「叮叮」之声,足以令人对蓝色的小星产生好感了。垂下陶瓶,还是呼应首句「汲水」而来。
最後一段,这颗小星已经成了「一个名字」已经演化为他永恒悬念的对象,「在梦中也响著的,只有一个名字」,「响著」是写陶瓶的「叮叮有声」,是念著的意思。「那名字,自在得如流水……」,这是星子的「不俗」的美丽。所以说:郑愁予的名字写在水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