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小说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情感小说
作者:武玉芳
爱浓于血
更新时间2011-1-11 17:22:53 字数:2606
1(表白)(清晨,整个世界都是清清亮亮的,阳光透过淡淡的清新的雾气,温柔
地喷洒在尘世万物上,别有一番令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远处公园的座
椅,坐着一男一女,他们依偎在一起……)
雨凡:雪微,你知道吗?其实,我喜欢你,你喜欢我吗?(他红着脸问对方)
雪微:你猜呢?(似乎在开玩笑地说)
雨凡:(着急了)我说的是真的,我真的很喜欢你,不要再开玩笑了。
雪微:(似乎听明白了什么,看着雨凡说)既然你这样说,那我就明说吧。我和你只是
好朋友。(停顿)但是——(很快地说)我没说不可以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呀!(
雨微故意将“但是”拉得很长)
雨凡:那就做我的女朋友吧!我会让你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雨凡诚恳地看着雪
微说)
雪微:让我考虑一下吗?
雨凡:还用考虑,考虑什么?
雪微:考虑……考虑我会不会伤害你?
雨凡:那是以后的事,不要管它。那现要我命令你,你必须答应我。
雪微:既然是命令,那我……只有完全的服从了。(雪微笑着说)(随后他们站起来,一起回家。)
2(悲伤)(今天,是雪微的21岁生日,他们约好要在KTV门口等。但雪微已经等了
半个小时了,可始终不见雨凡来。好心想:他怎么还不来呢?难道他忘记了
吗?不可能吧!他一定不是那样的。雪微抱怨着)
(……
以上
文 徐子夫
诗歌解读
《积雪》这首诗歌,形象生动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雪写活了,在作者眼中,这些雪是“重,冷,寂寞”的,这也越发的突出金子美玲内心的凄凉,对雪的怜悯,作者写雪, 也在写她自己,她的人生就如这雪一样“重,冷,寂寞”。
诗歌仿写
《草》
悬崖边上的草,
很冷吧,
凛冽的寒风吹着你。
地面上的草,
很痛吧,
无数的人践踏你。
石缝中的草,
很孤独吧,
过着不见天日的生活。
《积雪》
文 代佩佩
诗歌解读
从《积雪》的这篇作品便可以看出金子美玲借这篇作品来诉说着自己的不幸,她把自己比做积雪,她的童年如积雪一般寂寞,她的不幸也从童年开始,三岁时,她的父亲早逝,母亲后来按照当地的习俗改嫁。
诗歌仿写
春雨
上面的春雨,
很美好吧,
上百的人们赞美它。
下面的春雨,
很害怕吧,
荒凉的土地拥抱它。
中间的春雨,
很温暖吧,
无数的春雨陪伴它。
文 丁予晨
诗歌解读
金子美玲的这篇《积雪》描绘出了上、中、下三面的雪,上面的雪之所以冷是因为月光照着它,下面的雪之所以重是因为上百人压过它,中间的雪之所以寂寞是因为看不见天地,我们不管处于上方、下方还是中间,都有自己的难处。
诗歌仿写
《雨》
上面的雨
很热吧
炽热的太阳光照射着它
下面的雨
很痛吧
重重的打在地面上
中间的雨
很难过吧
承受着上下挤压的痛苦
文/曾雨欣
诗歌解读
《积雪》这部作品,金子美玲用了一个常见的景象——雪。它的生命是很短暂的,只要太阳一出来,它就消失了。金子美玲用雪来告诉人们:要珍惜雪,要爱护它,要懂得欣赏它——要知道它的用处和好处。
诗歌仿写
《房子》
作者:曾雨欣
上面的屋顶,
很暖和吧,
热烈的阳光温暖着它。
下面的房子,
很重吧,
上百的人们住过它。
中间的房子,
很热闹吧,
有上百的人们陪伴着。
文/王沙沙
诗歌解读
这首诗写出了金子美铃内心的孤独与安静,上面的雪,只有凉凉的月光照着它,不再有任何东西陪着她,所以冷。地上的雪,只见过人们,被人们压在最重的一层,所以很重。而中间的雪是能体现出金子美玲的孤独,因为中间的雪什么也见不着,很寂寞。
诗歌仿写
春风
上面的春风,
很自由吧,
穿过云层飞向想去的地方。
下面的春风,
很开心吧,
来到的地方花儿们都在欢迎它。
中间的春风,
还好吧,
为人们带来一丝温暖。
文 郭俊杰
诗歌解读
从这篇诗歌里我感受到了上面的雪的冰凉与冷清。感受到了下面的雪的肩负重任、疲劳。从中间的雪我感受到了它心中的那种悲痛、悲惨的心情。我从这篇诗歌中感受到了作者当时的孤独、寂寞、失落的心情。也可以猜想到作者经历了很多很多的磨难。
诗歌仿写
《草》
上面的草
很温暖吧
温和的阳光沐浴着它
下面的草
很生气吧
没有人会在意你的存在
中间的草
很难过吧
晒不到温和的阳光
也尝不到甘甜的雨露
文 任可
诗歌解读
从金子美玲的这首诗中,我读出了作者的悲伤的心情,很难想象作者在什么地方写出了这首诗。
诗歌仿写
雨
上面的雨,
很期待吧,
马上就轮到你了。
下面的雨,
很疼吧,
车马在你身上踩来踩去。
中间的雨,
很害怕吧,
碰不到天也碰不着地。
文 张莹莹
诗歌解读
《积雪》诗歌总共分为三层,最上面的非常寒冷,最下面的非常重,中间的则非常寂寞。但我觉得冷与重不算什么,最可怕的是寂寞与黑暗,是看不着天见不着地的寂寞。人也是如此,宁可承受许多压力,也不愿在寂寞里待上一分一秒。
诗歌仿写
雨滴
上面的雨,
很激动吧,
马上就要展开新的旅程。
下面的雨,
很无奈吧,
在地面上非常寂寞。
中间的雨,
很激动吧,
马上就要踏足新的领域。
文 熊焕如
诗歌解读
这首诗歌金子美玲重点对于雪的描写,写出了作者对上面的雪、中间的雪和下面的雪的独特感受。我从来都不知道雪有这样的痛处,而金子美玲的这首诗歌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每个事物的无奈。
诗歌仿写
雨滩
上面的雨,
很难吧,
要落过树枝。
下面的雨,
很痛吧,
被无数人蹦跳过。
中间的雨,
很羡慕吧,
看到那些秀丽的风景。
文/郑惠贤
诗歌解读
《积雪》这首诗歌是金子美玲很孤独,寂寞的一首。上面的雪,独自对着冰冷的月光;下面的雪,让上百人甚至更多的人从上面走过,被压的很重很重;中间的雪,既看不见云,也看不见地,孤独又寂寞。
诗歌仿写
上面的叶子
很热吧
火辣的太阳烤着它
下面的叶子
很凉吧
阴凉的树荫覆盖它
中间的叶子
很孤独吧
不见天也不见地
文/徐周
诗歌解读
这首诗歌写了冬天的雪,把雪分为三个层次。上面的雪被冰冷的月光照过,变得寒冷。下面的雪,重得很,被成百上千的人踩过。中间的雪见不到天地,很孤独寂寞。
诗歌仿写
书
外表的图案,
很美吧,
被许多出版社修改过。
中间的内容,
很精彩吧,
被无数的人阅读过。
结尾的文字,
很独特吧,
是作者深思熟虑写出来的。
文 刘奇辉
诗歌解读
作者金子美玲写的这首积雪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雪喻了人,在上面的人虽然享受荣华富贵,但人却冷冰冰的。下面的人负担很重,很多人都瞧不起他。中间的人,只能努力的工作才能成为上面的人,不然只能变成下面的人。
诗歌仿写
《地球》
上面的云,
空虚吧,
炎热的太阳照着她。
下面的海,
寒冷吧,
冰冷的月光照着他。
中间的地,
很重吧,
上百的人们压过他。
文/李欣潼
诗歌解读
沉积在上面的雪是很冷的,没有任何东西给它温暖,沉积在下面的雪,正是人们行走的路,所以每次都会让人踩压,而中间的雪呢,会被上面的雪挡住光芒,也会被下面的雪顶在中间,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很寂寞。
诗歌仿写
雪松
上面的松枝,
很艰难吧,
沉重的雪积在它身上,
下面的松枝,
很开心吧,
结实的松枝都在保护它,
中间的松枝,
很挤吧,
两方的松枝都在向它挤来。
文/蒋岩
诗歌解读
《积雪》也是金子美玲的作品,这首诗歌主要描写的是雪。她先写上面的雪很冷,再写下面的雪被百人压过,最后写中间的雪很寂寞。我感觉,作者在描述着处在不同地方的雪同时,就是在描写命运不同的人。第一个人很无助,可怜,第二个人很悲痛,第三个人很寂寞。总的描写无助,可怜,寂寞的人,感觉这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讽刺。
诗歌仿写
积雨
上面的雨,
很冷吧,
冰冷的空气围着它。
下面的雨,
很痛吧,
从千米高的地方摔下来。
中间的雨,
很寂寞吧,
独自一人徘徊在空中。
文/陈凝梦
诗歌解读
《积雪》这首诗歌是金子美玲写的,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雪能感受到冷,重,寂寞,让雪也有感情。我想着也是金子美玲的感受吧,读完这首诗歌后,我就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伤感。
诗歌仿写
上面的沙
很热吧
炽热的阳光照射它
下面的沙
很湿吧
上面的水渗过它
中间的沙
很寂寞吧
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
文 李海南
诗歌解读
这首《积雪》它表面是在写雪,其实它在写金子美玲自己的内心,她很冷,很寂寞,很重,她通过写诗歌表达自己的内心。别人读诗歌,就是在读她的内心。
诗歌仿写
《雨水》
上面的雨
很冷吧
冰冷刺骨的寒风吹着你
下面的雨
很痛吧
从数万米的高空摔下来
中间的雨
很孤独吧
周围是一片的茫然
文/张梦怡
诗歌解读
《积雪》这首诗歌将雪分为上、中、下三层,分别以不同的视角感受雪。虽然这首诗歌只有短短得不到十句话,但是它却表达出不同位置的雪不同经历与体会。
诗歌仿写
落叶
上面的叶子,
很热吧,
炽热的阳光晒着它。
下面的叶子,
很痛吧,
成群的人们踩过它。
中间的叶子,
很无奈吧,
不能往上也不能向下。
文/任瑞驰
诗歌解读
这是一首以儿童视野写出的诗歌,金子美玲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上面,下面和中间的雪。
诗歌仿写
上面的雨
很暖吧
温暖的阳光照着它
下面的雨
很累吧
上面的雨压着你
中间的雨
很辛苦吧
承受着上挤下压的痛苦
文/鲍星宇
诗歌解读
金子美玲的《积雪》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写雪的诗。本诗用孩童的心态将雪写的生动形象,吐露出不同形态,不听阶层的雪的内心的感受。体现了作者对雪的怜悯与喜爱之情。
诗歌仿写
上面的土
很热吧
炽热的阳光照着它
下面的土
很干燥吧
没有丝丝雨水滋润着它
中间的土
很无奈吧
只能活在黑暗里
文 庄文洁
诗歌解读
这首诗歌主要写了雪。写出了作者对雪的怜惜与喜爱。也写出了作者的孤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仿写
积雨
上面的雨,
很高兴吧,
见到了温暖的阳光。
下面的雨,
很疼吧,
无数人从它身上走过。
中间的雨,
很失望吧,
看不见天也看不到地。
文/陈尧
诗歌解读
积雪是对这个社会的写照,我们可以把这个社会分为三阶段,上层、下层和中层。上层人高傲自大、无情。他们认为践踏比他们地位低的人是一件平常的小事。下层人卑微,他们被人随意践踏、欺负,对社会充满抱怨,对上层的人充满敌意。中层的人找不到自己地位,面对下层时,他们显得那么的尊贵,可面对上层时他们又觉得自己是那么渺小。
诗歌仿写
楼层
上层的楼
很难熬吧
楼层要让它来延续
下层的楼
很艰难吧
整个楼身要它扛起
中层的楼
很温暖吧
温暖的阳光照着你
文 周子腾
诗歌解读
这一首诗中的雪形象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冷重寂寞这些词语中,知道作者金子美玲把他们写成了一个人,而从这首诗中我了解了金子美玲看待事物的心,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
诗歌仿写
地球
上面的地球,
很美吧,
一切事物尽收眼底。
下面的地球很寂寞吧,
周围空荡荡的。
中间的地球,
很辽阔吧,
有一望无际的平地。
文 刘鹤翔
诗歌解读
一开始读这首诗的时候读出了作者对积雪的同情,第二次读的时候就读出了作者的种种悲伤,难过的心情,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当时作者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写了这一首诗,作者又为什么借助了积雪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诗歌仿写
小雨
上面的雨
很激动吧
下一个就是你了
下面的雨
很好玩吧
像蹦极似的
中间的雨
很舒服吧
凉爽的风儿吹过面庞
文 熊雨婷
诗歌解读
作者写了雪,从天落到地上的过程,上面雪的冷写出了天气,下面的雪和中间的雪写出了作者伤心寂寞的心情。
诗歌仿写
上面的雨
很高兴吧
有无数的朋友陪伴
下面的雨
很疼吧
无数的人从它的身体中淌过
中间的雨
很伤心吧
不让“我”碰到天地。
文/何姗姗
诗歌解读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作者对雪的理解与感悟。雪是冷的,寂寞的作者应该是想用雪来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上面的雪是冷的,下面的雪是重的,中间的雪是寂寞的。由此可见,作者当时一定很寂寞。
诗歌仿写
火焰
外面的火
很热吧
炽热的阳光照着它
中间的火
很孤独吧
烤火的人毫不在意它
最里面的火
很冷吧
热度都被外焰吸收了
积雪
文/胡贝贝
诗歌解读
读完《积雪》这首诗歌可以看出,作者是从儿童的视角来写的,对积雪有着各种猜想,也对大自然有着各种好奇。这首歌体现出作者向往童年,也有一颗孩童般的童心。
诗歌仿写
云
上面的云,
很热吧,
强烈的阳光照着它。
下面的云,
很亮吧,
万家灯火照着它。
中间的云,
很洁白吧,
不会被雨水和灰尘污染。
文 陈达
诗歌解读
这首诗告诉我们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是十全十美的,不管选择什么,总有那么几件事不称心如意,而只要你选择了,就要坚持,不要放弃。
诗歌仿写
《积沙》
上面的沙,
很热吧,
炎热的火光照射着它。
下面的沙,
很郁闷吧,
什么时候才能看见光明呢?
中间的沙,
很纠结吧,
什么时候才能翻个身呢?
文/张宇琴
诗歌解读
在上面的雪如同高高在上的首领,虽然高高在上,却没有温暖,很冷。在下层的人很苦吧,被无数人压过,他也毫无怨言。中层的人很纠结,既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
诗歌仿写
上面的雨
很害怕吧
不知道自己分散到何处
下面的雨
很疼吧
从数千米的高空坠落
中间的雨
很惊慌吧
不知何处跌落到地
文/周熙
诗歌解读
这首诗歌让我觉得文学的范围是无限的,只要你对那个事物有感情,那么你将会尽情挥洒热情,任何事物都有生命、感情、神态、思想……也让我对雪有了同情与悲伤。
诗歌仿写
《暴雨》
上面的雨
很紧张吧
马上就要从万米高的天上跳下来了
下面的雨
很痛吧
重重的摔在了地面上
中间的雨
很压迫吧
一瞬间不知自己为何而跳了
文/庄雨凡
[诗歌解读]
上面,中间,下面表示三个社会层次,表示了不管什么层次的人,生活都有压力。
山峰
上面的山
很高吧
冰冷的雾气弥漫着它
下面的山
很重吧
数以万吨的山石压着你
中间的山
很痛吧
要承受山顶岩石的冲击
文 杨俊
诗歌解读
这首诗主要写的是雪,不过除了写雪,他还写了三个层次,上中下。告诉我们,每个层次都各有各的难处。
诗歌仿写
《大树》
上面的树冠
很热吧
被太阳光照耀着
下面的树根
很凉爽吧
吸收大地中的水分
中间的树干
很累吧
支撑着整个大树
一、 析题导入
1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 (在“信念”下面画圈)同学们在预习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联系上下文请大家讨论:问题一:“信念”是什么意思问题二:谈迁的信念是什么问题三:为什么会产生这个信念
相机补充一段资料:(出示)谈迁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发现,当时不少有关明朝的史书上有错误,于是便决定编写明史,起名为《国榷》,就是对前朝的国家大事进行重新讨论的意思。书中敢于对其他史书中避而不谈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实进行了大胆论述。因为,他要让后人知道明朝一段真实的历史!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对自己的国家表达爱的方式!
二、 感受“撰写之不易”
1 自己读一读第1自然段,画出描写谈迁第一次编《国榷》的句子,并在引起你注意的词语下画圈。(学生边读边画,教师巡视)
2 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说后再读一读。
(出示)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1) 引导学生从“四处、抄写、竟、一点、一百多里路” 体会求书难、生活难、行路难,说明写书不容易和谈迁之认真。讲到“一百多里路”时,相机举例:身强体壮的大人走路,一小时约十里路,一百多里路,要一点都不歇地走十个多小时。
相机补充:写史书先决条件是占有丰富史料。古代无图书馆,全靠个人积累。史料只有大户人家才有,一般不对外人开放。谈迁性格内向,不愿求人。大部分史料只到天启朝,既要增删修订前面的内容,又要增加崇祯皇帝统治时期的史实。
(2)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从“20多年”可以体会到写作时间很长,大约相当于从出生到上完小学、中学、大学,再拿到硕士、博士学位的时间,这么长时间都能坚持下来,说明他很有毅力。算一算:一篇习作400字的话,400多万字就相当于写了一万多篇内容翔实的习作,难怪书上用了一个词形容它--“鸿篇巨制”。
(3) (指名读)多么平常的数字呀,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谈迁20多年的含辛茹苦,感受到了他治学的严谨,感受到了他坚定的信念!
三、 感受“厄运大,但信念更强”
1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我们似乎能听到他手捻长须,感慨地说:“我谈迁终于可以对得起后人了!”可谁知,厄运却悄然降临。
2 快速浏览第2自然段,简单说说:谈迁遭到了怎样的厄运遭受厄运打击的谈迁是什么样(指名读、集体读)
3 (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1) 透过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一段文字就是一段感人的画面。透过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一间简陋的小屋里,家徒四壁,两鬓斑白、面容憔悴、脸庞清瘦的老人身着一袭破衫,对着笔墨,默默无语,只有泪千行。
(2) 饥寒交迫的时候,他没有哭,四处求人,遭人白眼的时候,他没有哭,为什么书稿被盗,他如此痛苦
(回顾前文,思考,讨论交流)
4 相机补充:因为这是其一生的志愿,而且是在家境贫寒的情况下,克服了多重困难,花了20多年的心血写成的巨著,天启元年(1621)始撰写﹐先后六易其稿﹐初稿六年完成。顺治四年(1647)全稿被窃,此时谈迁已经五十五岁,而且体弱多病,家徒四壁,再写几乎不可能。
5 重点理解下列句段:
(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这里的“心血”指什么不用“书稿”而用“心血”,你感受到什么“体弱多病的老人”说明什么相机提示:男儿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伤心处。小偷偷走的仅仅是《国榷》的书稿吗(讨论)
相机点评:人生有几个20年,谈迁把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26年全都献给了《国榷》。可还没有品味完巨大的喜悦之情,书稿就遭人偷窃,这就像是突然失去了含辛茹苦养了20多年的儿子。这怎能不叫人伤心欲绝呀!
6 理解“挣脱”背后的信念
(1)面对这带给人沉重的打击、毁灭人的梦想、带给人刀绞般的痛苦的厄运,普通的人会怎样(绝望)面对厄运,谈迁又是怎样做出选择的
(出示)“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齐读)
从这句话的那些地方感受到了谈迁的与众不同“挣脱”可以换成其他词吗为什么
(2) 模拟对话:
师:(模拟家人、朋友劝谈迁)算了吧,不要再重写了!你这20多年为了这部书吃了多少苦呀!你已经为后人做了那么多了。你已经快60岁了,身体又不好!你不要命了吗(生模拟谈迁的答语)
小结:多么坚定的话语,多么坚强的信念呀。当生活风平浪静的时候,人们往往看不到真的英雄,当生活遇到狂风暴雨的时候,真的英雄就能显现出男儿的本色。
(3)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谈迁那连厄运都打不垮的信念。
7 过渡:在百折不回的信念的支撑下,生命走上最后光阴的谈迁,又踏上了充满艰辛的写书旅程。自读第3自然段,联系前文看一看:他是怎样开始从头编写这部史书的两次写书有哪些不同(讨论)
(出示)“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点红:一袭破衫 终日奔波 面对孤灯 奋笔疾书)读一读这些词语。
(出示)在一个风沙漫天的清晨……在骄阳似火的日子里……”“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在疾病袭来的日子里……”“在身无分文的日子里……”“ 在过春节的时候……”
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时刻,想象具体情景,是什么支撑着老人在北京一待就是几年,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执著的信念)
教师小结:是执著的信念,让谈迁背井离乡,来到京城;是执著的信念,让谈迁与命运抗争,重写《国榷》。
8 (出示齐读)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读完你有什么感受
相机补充资料说明《国榷》的价值:《国榷》是记载明代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该书记叙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顺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权灭亡为止的317年间的历史。写了许多其他史书避而不谈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实,材料有相当的可靠性和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后人编写《明史》极为重要的参考书。
9 “名垂青史”是什么意思(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名垂青史”的仅仅是谈迁的名字吗”(提示)谈迁靠的什么,写出了这部流传千古的《国榷》,靠的什么而名垂青史的呢(多元答案:“谈迁的精神”“谈迁的信念”“谈迁的理想”“谈迁的奋斗”等等)
四、 感受谈迁精神、总结全文
1 作者蒋光宇写了这个故事后,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出示、齐读)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蒋光宇
2 这句话的意思大家理解吗
3 小结:信念是灯,26年来指引谈迁不畏艰难险阻写出鸿篇巨制;信念是拐杖,在谈迁遭遇厄运打击时重新站起;信念是火,重新燃起谈迁斗志,付出更多,超越前人。
4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觉得信念是什么呢请仿照格式写一句话,署上姓名。
随机启发指导、学生修改所写内容,展示并连读部分学生写的精彩句子。
5 总结:只要有勇气,有信念,有意志,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让我们一起把谈迁带给我们的启示深深地刻在我们心中:“在漫长……”(练读最后一段)
附:板书设计
二十余载成巨制,
一夕之间化乌有。
厄运不改谈迁志,
重写《国榷》美名传。
教学反思
上课不是作秀,一定要让课堂有实效,让学生有“真得”。为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研究目标--必须运用哪些课程资源如何有效使用这些资源如何把“话”变成“画”,让简略的文字通过学生的想象变成生动的画面,让情感和思维都悦动起来。带着这样的研究目标,我开始研读文本,研究作者,与谈迁神交。
这篇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意志和坚强信念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本书中最先感动我的,就是谈迁夜不能寐,两行热泪不停往下淌的情景,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是怎样的打击让这个年近花甲的老人老泪纵横呢又是什么让老人年近花甲之年,重新振作并写出了超越第一次的书稿呢是信念!是20多年的信念!卢梭说:“信念是抱着坚定不移的希望与信赖,奔赴伟大荣誉之路的热烈感情。” 信念是经过长期努力、经历沟沟坎坎也不改不悔的志向。 信念不仅是我们想要达成的目标,更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原动力。信念就是高扬的风帆,帮助我们驶向理想的彼岸。
让学生从一个离他们生活时代久远、陌生的人物身上理解、感受信念的力量应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确立了“一条主线、三种体验、五段画面”的教学思路,以谈迁两次编《国榷》为主线,引导学生体验编书之艰辛、厄运打击之大、谈迁信念之强;根据儿童直观思维强的特点,通过留意、品读文字,透过简约的文字,想象五段画面:百里跋涉图、稿成喜悦图、热泪流淌图、四处寻访图、孤灯伴写图,从而通过这些最能拨动人心弦的情节,打动学生,使其感受到谈迁精神。
沿着学生学习思路设计的环节,使学生逐渐走进了文本,走近了谈迁的心灵世界。最后,学生写下读了这个故事后对信念的理解,他们写道:
“信念是船,载着人们驶向成功的彼岸。(吴子轲)//信念是一把火炬,它能最大程度地燃烧一个人潜能,指引他飞向梦想的天空。(徐子苓)//信念是一剂强心针,当人们遭遇厄运时,它会使人坚强,使人走向胜利。(屈啸)//信念是光,它给人希望,让人从黑暗里走出。(卜凡)//信念是翅膀,帮我们飞向成功。(王瑞卿)//信念是太阳,在乌云挡住蔚蓝的天空时,它总能透出光亮,使大地重现光明!(吴一凡)//信念是把雨伞,它能帮你挡住人生中的风风雨雨。(高雨凡)//……”
当我让同学们连起来读它们时,他们的小脸浮现出了惊喜的笑容,他们欣喜地发现:他们集体创作了一首关于“信念”的诗!虽然,它还是一株“小苗”,但它很真实,来自学生的心灵土壤,表达了他们对“信念”的个性化理解。有理由相信,在他们心灵的土壤中,已悄悄种下了“自信”的种子,留下了“信念”的影子。
感谢这样的活动,让我进一步去思考,享受研究的乐趣,让我在集体教研中感受到团队的智慧与温暖,更让我得到这样的启迪:要让学生读懂文本,教师首先要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时要站在学生的视角,要研究儿童的学习心理和阅读过程,这样每一个环节才可能更符合学段要求、更有效;耐心倾听,宽容对待学生发言的错误,要让学生享受课堂,享受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