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儒家“仁爱”之自律性与墨家 “兼爱”之他律性

孔孟儒家“仁爱”之自律性与墨家 “兼爱”之他律性,第1张

(本文原发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滁州学院学报》2013年第六期。)

孔子创立了“仁”的学说,并将“仁”的最基本含义确定为“爱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从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此的解释是:“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可见,仁爱的“仁”字本身就表示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关系。对于“仁”的最基本内涵,孔子在总结前人及同时代思想家关于“仁”的含义的基础上明确以“爱人”释“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所讲的爱人,不仅指爱自己的亲人,而且指爱所有的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说明了孔子“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实质,因此,郭沫若把孔子的“仁道”称为“人的发现”[1]孟子把孔子的“仁爱”的范围作了进一步扩展,突破了人类的范围而达至于万物,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墨家之爱的基本范畴是“兼爱”,“兼”字在许慎《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异也,又从持禾禾,兼持二禾。”一只手持两棵谷子,引申为总、全、兼顾之意。“兼爱”的基本含义是“兼相爱”,墨家明确主张:“兼爱天下之人。”(《墨子·天志中》)“仁爱”、“兼爱”都主张普遍地爱人,但“仁爱”说肯定人的道德主体性和道德自律能力;而“兼爱”说则对人的道德理性和自律能力持怀疑态度,认为人只能在外在他律的约束下被动地、被迫地施行“兼爱”。

一、自律与他律的人性基础

(一)自律的人性基础

孔孟儒家的“仁爱”说及“仁爱”之自律性是建立在其人性论的基础上的。孔子没有提出系统的人性理论,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孔子只是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学而》)认为人的本性相近,具有可塑性,关键看后天的习染。但孔子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认为,民众受到礼仪教育、道德感化后,可能具备廉耻之心和自我约束、自觉行仁的能力,而外在的刑政约束只能使人暂时地免予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人为什么在德政、礼教之后具有廉耻之心?在孔子看来,因为人之本性中有乐于接受德政、礼教的善根,隐含着自觉行仁、为善的种子,人性是趋善的,所以“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孔子未明言的人性趋善论被孟子发展为明确的人性善论。《孟子》载:“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虽然孟子认为人性当中有人之喜怒哀乐之自然情感、饮食男女之自然欲望(这在孟子看来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人性),但他更强调人性是人之异于禽兽、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即道德属性、仁。张岱年说:“孟子所谓性者,正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特殊性征。”[2]孟子宣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在此,孟子明确把恻隐之心即仁之端说成是人先天皆有的共同本性、本能、良知、良能,是人的本质规定,认为人先天的、内在于心的恻隐之心就是仁爱的人性基础,有了这一人性基础,仁爱就不是强制的、功利的和伪善的,而是道德主体出于本性、发自肺腑的道德自律、自觉、自为的爱,旨在成就道德自我之完善,并由此实现社会至善。

(二)他律的人性基础

尽管现存的墨家典籍中没有“性”或“人性”的概念和系统理论,但从墨家的伦理学说和政治主张中仍可以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有关人性的观点,正如徐复观所说:“墨家无人性论,但并不是没有此一问题。”[3]因此墨家的“兼爱”说及“兼爱”之他律性是有其人性基础的。《墨子》曰:“故衣食者,人之生利也”,(《墨子·节葬下》)“人情也,则曰男女”,(《墨子·辞过》)“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子之所以养也”,甚至说:“夫食者,圣人之所宝也。”(《墨子·七患》)对人的本能欲望、衣食之需予以高度肯定。墨家认为,人具有欲利恶害、趋乐避苦的自然本性,这一自然本性本身无所谓善恶,恰如素丝之“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墨子·所染》)但这种“欲”的自然人性易受环境的浸染与引诱而膨胀,可能导致恶的行为后果,“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墨子·七患》)因此需要利用理性的“知”的力量对自然的“欲”加以合理的节制。《经上》曰:“为,穷知而悬于欲也。”(《墨子·经上》)意思是说“穷”于“知”而受“欲”的宰制就会出现错误的行为。“墨家似乎认为应该以‘知’制‘欲’,有‘性恶论’的倾向,但它并没有否定‘欲’,而是从更高的层面上肯定‘欲’的价值,因为制‘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避免‘欲’的完全落空。墨家认为,人的本性虽是‘欲利’(或称为‘爱利’)而‘恶害’的,但是,如果听任人的‘欲利’本性的无节制扩张必然会出现‘人对人象狼’的情景(‘若禽兽然’)。”[4]墨家认为,要使得人的合理的自然欲望得以满足而不受损害,就应该人人“交相利”,在情感上就应该“兼相爱”。(《墨子·兼爱上》)但“兼相爱”如何从“应该”变成“事实”,在墨家看来,人类按其欲利本性不能实行“兼相爱”,人不具有道德主体性和道德自律能力,因此需要外在的他律作用,古代民始生未有刑政他律时,天下欲利、争利且不得节制而乱“若禽兽然”(《墨子·尚同上》)就是明证。从人欲利恶害、趋乐避苦的自然本性出发,墨家对人的理性的信任仅限于工具理性,对儒家所推崇和信仰的道德理性的力量是极端怀疑的,认为人不可能出于道德理性而兼爱他人,只会从工具理性出发,在外在的威逼利诱的情况下,被动地、被迫地施行兼爱。即,兼爱的实现只能靠外在的他律。

二、“仁爱”的自律性与“兼爱”的他律性

(一)“仁爱”的自律性

从人性善或人性趋善出发,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认为“仁爱”是道德主体出于本性、发自肺腑的道德自律、自觉、自为的爱,是道德主体人格完善的内在需求,而非出于外在的功利的考量和推动,也非宗教、政治法律的强迫。因此将施爱的动力和约束力归于人自己,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肯定人具有被道德感化、道德自律和自省能力。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坚信“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在这里,见孺子将入于井自然而然产生的怵惕恻隐之心及由此引发的救孺子的道德行为没有掺入丝毫的个人利害的考量,是道德自律的结果,在道德动机上是纯善的。又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孟子·离娄下》)孟子认为仁义是内在的,而非外在的,它是道德行为的内在根源、动力,而不是外在目的。《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强调君子在任何时候,即使在没有外在监督、约束的情况下也应该谨慎地自我反省,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将外在的伦理规范内化为内在的道德意识,通过道德自律最终成就“仁”。可见,儒家施行“仁爱”靠的是道德主体的自律、克己和内心反省,时时处处对自己进行道德审判,使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符合伦理道德的要求,成就道德自我。尽管孔子曾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认为“礼”是成全“仁”的外在性、他律性道德规范;也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指出当政者的道德权威对于其他人居仁由义的他律作用。但孔孟儒家强调,人之所以能“仁爱”在于内在的人性趋善,人之所以要“仁爱”在于张扬人性,成就道德自我,“仁爱”的施行在于人具有道德情感、道德理性和道德自律能力。在孔孟儒家看来,外在的“礼”的规范和道德权威只是达至、成全“仁爱”与“仁政”的必要手段,仅靠外在的他律约束而施行“仁爱”是缺乏生命力的。因而孔孟儒家“仁爱”的自律性特征是毋庸置疑的。

(二)“兼爱”的他律性

与儒家不同,墨家从人欲利恶害、趋乐避苦的自然本性出发,认为“兼爱”并非人的内在精神需求,而是能使人更有效地满足物质欲求的权宜之计,是人出于外在的功利的考量或宗教、政治法律的强迫的结果。尽管墨子曾多次告诫墨家弟子“反之身”,要求加强道德自省、自律,墨子及众弟子在施行“兼爱”的过程中也确能经常自省、自律,但可以说墨子的“反之身”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自律。墨子说:“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墨子·修身》)显而易见,墨子所谓的“反之身”并非像儒家那样是出于人的内在精神需求和道德的自我完善,而是有名利考量的。如果说儒家依靠人心中的道德法庭作为“仁爱”保证的话,那么,墨家用什么作为兼爱保证呢?墨家认为,兼爱的施行主要依靠外在的威逼利诱,需要他律即上天所欲、上者所命、名利诱惑。出于利己的动机,在外在的威逼利诱下,被动地、被迫地施行“兼爱”,以获得利己的效果。墨家对国家政权、政治制度和“墨者之法”等上者所命的权威性和他律之有效性是肯定的,认为它们能够通过赏善罚恶为“兼爱”的施行提供有效的外在支撑。但是墨家认为,这一外在支撑的力度尚显不足,特别是对上层统治阶级力不能及,其权威性和约束力不够,尤其是罚恶不够,因而不能确保他们施行“兼爱”,墨家于是将“兼爱”的终极保证诉诸于天。墨家宣称统治阶级国家政权、政治制度和“墨者之法”权威性之根源在于天,应“法天”(《墨子·法仪》)“上同于天”(《墨子·尚同上》)。并声称“兼爱”是天之所欲,“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墨子·法仪》)“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墨子·天志上》)天博爱无私,天欲人“兼爱”,人顺之得赏,违之得罚。墨家借助于上天来增强“兼爱”意志的权威性和强迫性实在是其无奈之举,体现了小生产者地位和思想的阶级、时代局限性。墨家除了借助于上天的权威,还借助于鬼神的力量来推行“兼爱”,宣称鬼神是赏善罚暴的,并且不分亲疏贵贱,“鬼神之所赏,无小必赏之;鬼神之所罚,无大必罚之。”(《墨子·明鬼下》)墨子借助天志和鬼神的权威诱使墨者及普通民众施行兼爱,更为了约束统治阶级,迫使他们“兼爱”大众。当然,“墨子可能实际上完全不相信‘天’、‘鬼’,他的‘天志’、‘明鬼’学说,只是一种‘神道设教’的手段。”[5]这一靠他律诱迫人实行“兼爱”之手段、策略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浓厚的平民意识、社会批判意识和反抗精神,必将对封建等级制构成严重威胁,因而不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愿望,遭到他们的排斥。

参考文献:

[1]郭沫若十批判书[A]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1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84

[3]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275

[4]杨建兵墨家人性论略[A]任守景,等编墨子研究论丛:九[C]济南:齐鲁书社,2010:657-658

[5]童书业先秦七子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65

 提取码: 8sjy

在今天,“十三经”作为反映先秦历史状况的古籍还有很大价值。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五伦”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古人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伦,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具体解释可以看看蔡礼旭老师讲述的《幸福美满的人生》,下面文字是从其中摘录的,由于字数太多,只是简单摘录,要想查看全文,请在百度中搜索幸福美满的人生:

五、五伦关系――父子有亲

伦常大道第一伦就是「父子有亲」。父子关系是不是某一个人规定的?不是,它是天然的秩序。孩子出生的时候,有没有人规定作为父亲要对孩子很慈爱?为人父者看到刚刚出生的孩子,很自然地对孩子就是无限的慈爱与关怀。有没有一个父亲看到孩子刚生下来,心里就想着,这个儿子以后要给我买大房子,给我买大车子?没有,都只想着如何让这个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这是为人父母很自然就会生起的一种关怀跟慈爱。孩子从小对父母也是非常依恋,对父母那种爱是天性。我们回想一下,很多一、两岁的孩子,父母亲处罚他的时候,愈打他,他愈往父母的怀里钻,你打得愈用力,他抱得愈紧,他那种对父母的依恋也是天性。所以父慈子孝,父子之间、母子之间的亲情是自然的。我们来看一看,现在父子有没有亲?为什么自然的亲爱会变成彼此冲突?我们一定要把原因找出来。

(一)父慈

如何慈爱孩子?这个很重要,假如慈爱用错了方法,可能我们觉得是为孩子好,但是教出来后却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所以要学为人父,学为人母。《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育孩子的方法错了,是我们为人父母的过失。

为人父母知不知道什么是教育?很多家长好象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为人父母每天在孩子这一亩心田里,到底种下了什么种子?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种子?不论是好种、还是坏种,它都会发芽结果。

现在很多家长的脸上都写着哀怨、忧愁。常有家长对我说:「我儿子自私、脾气大、贪心、懒惰……」,一直报怨下去差不多要讲五分钟。当他讲完孩子的问题之后,我接着反问道:「孩子现在很自私是结果,原因出在哪?孩子现在脾气很大是结果,原因出在哪?」他瞠目结舌,答不出来。然后又问他,「孩子没有礼貌是结果,原因出在哪?孩子不孝、懒惰是结果,原因出在哪?」知道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如果不找孩子错误思想观念的根源,每天只是看那个不好的结果,无非是在那里干着急,干烦恼而已。所以一定要把种下去的错误种子拿掉,然后种下正确的种子,再过个两、三年,对的种子就发芽、结果了。所以教育孩子急不来,要先用理智把原因找出来。

一个孩子很自私的时候,他处处会无礼、傲慢、懒惰、不孝。他念念都想自己,怎么会念及父母!所以根源还在是否教育孩子要替父母着想、替他人着想。我们回忆一下,孩子跟爷爷、奶奶,父母一起吃饭,请问做妈妈的第一口菜夹起来先给谁吃?「小明,妈妈特别替你炒的这盘菜,赶快多吃一点」。爷爷、奶奶都很疼孙子,不甘示弱地说:「乖孙子,这两盘菜也很好吃」。孩子的菜被添得满满的。所有的家人都争着为孩子服务。在家中谁最大?孩子最大,小皇帝产生了,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从小,家人就百般满足他的各种要求,一旦不顺他的意,孩子就会发脾气。所以现在孩子普遍脾气都很大。

而这第一口菜是父母充满爱敬地夹给爷爷、奶奶吃,孩子看到了会打从心里生欢喜,好善好德是人的天性,他自会效仿父母。记得我小时候,父母拿出水果来,都先孝敬爷爷、奶奶。所以当我们拿着食品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接过我们递过的食物,爷爷、奶奶抚摸我们的头非常欢喜,我们心中也很喜悦,这个叫皆大欢喜。所以,以孝治家绝对会使家庭和睦、和乐。

教孩子从小孝顺长者,对长者有礼敬的态度,时时刻刻为长者着想,他就不会自私,也不会贪心。从这件小事我们就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大学》讲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夹菜的先后顺序做错了,为人子之道就错了,同时为人父母之道也错了,自然孩子会以自我为中心,自私无礼,更谈何建立孝道呢?关键还在父母力行孝道做给孩子看!

所以教育孩子要慎于开始,从小一定要教对的。赶快在当下种下对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好的种子,才能成就他一生正确的做人处事态度。什么才是做人处事正确的态度?假如父母都不明白,怎么能正确地引导孩子?教儿教女,先教己,一定要从父母的修身开始做起,做孩子的好榜样,身教重于言教。所以不是孩子要赶快学,而是父母要先赶快学。这就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所说的道理!

另外,「宠」也是教育孩子很大的一个忌讳。宠孩子造成的是不孝。而懂得磨炼孩子,才能历练他一生的本事。所以什么是真正的慈爱,我们要细细去思考。有时候你爱之,反而足以害之。慈爱是要有理智的。

现在许多父母包办孩子的家务事,这种「爱」会酿出很多的弊病。孩子懒惰、缺乏自立的能力,对父母的辛劳付出视为理所当然,丝毫无感恩之念。有一位老师教导学生们,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所以过生日不应该是想去麦当劳,想要一大堆礼物,而是应该想到母亲养育的辛劳,要懂得知恩报恩。所以他们班的孩子生日的时候不是去要求买礼物,而是自己主动帮爸爸妈妈干家务活。有一个女孩生日时要炒菜给妈妈吃,但身高不够,她就自己搬来凳子站上去炒菜。拿起铲子把油倒下去,不料油溅起来,她又找了一个大手套套在手上。等把带着水的黄瓜放进油锅,油溅得更高了,她灵机一动,把爸爸的安全帽找来戴在头上,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把菜炒好了,小心地端出来给她妈妈吃。我相信这个孩子以后吃菜不会乱挑了,通过自己动手,她体会到妈妈的辛劳了。

而当一个孩子能够生起感恩的心,他才能念别人的恩,才能处处想到为别人付出,进而去回馈、关怀别人。所以古代圣贤教育我们「习劳者知感恩」。不仅如此,在劳动中还能锻炼孩子的处事能力,伸展筋骨,并由此养成勤劳的习惯,对于他的一生都有好处。

我有一位长辈卢叔叔,他对孩子讲:「我所有的钱都是取之社会,往后我也要用之社会,回馈广大的人群,用于公益的事业,所以我一分钱也不会留给你。但是只要你认真做人,努力念书,你要念多高,我都支持你」。孩子从小就觉得父母亲的心胸非常宽广无私,对父母是打从心底佩服。

他的儿子后来到美国留学,虽然卢叔叔的经济状况很不错,但明了现在小孩从小举目看到的都是奢靡、奢华,从小都很会花钱,所以对他的孩子在经济上抓得特别紧。儿子要出国留学前,卢叔叔告诫说:「我给你的钱都算好了,假如你乱花,就要自己解决。假如你带一个黑人回来,带一个白人回来,我跟你断绝父子关系」,这叫丑话讲在前头。即使孩子电话请求多汇一点钱,父亲也不曾破例应允。儿子从小是父母带大的,知道他父亲言出必行,所以丝毫不敢造次,只有严格自律,在自立中历练自己。

当儿子出去找工作时,应征的是董事长助理,由董事长亲自面试,跟他谈了两、三个小时。董事长拿着他提交的企划方案,不相信是他这样二十五、六岁的人可以写出来的。结果就企划方案的内容详细地询问他,经受过父亲种种磨练的他,一一对答如流,而且非常的稳重。最后董事长给他一句话:「要多少薪水,你自己开」。诸位朋友,你希不希望你的儿子以后去工作,他的老板说:「薪水要多少,你自己开」?孩子的德行跟能力是培养出来的,绝不是被宠出来的。

父慈,父母对于子女要慈爱,但是绝对不能宠爱。

(二)子孝

中国有一句话叫「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有二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孝为百善之首;第二个意思是孝开了,百善都开。诚如孔夫子所说:「夫孝,德之本也」,孝是道德的根本;「教之所由生也」,教育一定要从孝开始教。因为孩子的孝心,一打开之后,他所有的德行都出来了。他念念想着,不能让父母丢脸,他那种自我观照、警醒的能力就上升了。当他懂得孝顺自己父母,他也会懂得尊敬别人的父母乃至所有的人。所以孝心,对孩子影响深远。

1.孝要怎么教?

(1) 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

(2)亲师合作

(3)夫妻配合

2.养父母之身,心,志,慧

我们为人子女只要能够善体父母的辛劳,父母对我们的关怀,我们对父母那一份恭敬、那份孝心,就很容易能够生得起来。我记得我大姊出嫁的时候,我的姊夫带着姊姊,要向我的父母行三跪九叩礼。当他们双膝跪下去的时候,我父亲眼泪马上就蹦出来了。而父亲当下的那种内心感受,瞬间就跑到我的脑海里面来:总算把女儿抚养长大,总算帮她找了一个安心的归宿。所以他内心才有些许的安慰,眼泪就随之掉出来。我在当时,体会一个当父亲、为人父母的辛劳。女儿都三十岁了,他才有那么一点安慰。

其实父母对我们的担心,还会持续,甚至于还担心我们的下一代。在那一刻,我深刻体会父亲对我们这份慈爱。我告诉自己,以后绝对不可以对父母讲一句冲的话。当我们体会到父母的辛劳,自然而然就能提起这一份孝心。

为人子在孝顺父母当中,我们可以从奉养父母的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还有养父母的智慧这四个角度来尽心尽力

六、五伦关系――君臣有义

在古代,「君」是指君王,「臣」是指臣民,现代社会君臣关系就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例如企业里面有经理跟员工的关系,学校里面有校长跟老师的关系等等。

(一)君仁

1不听谗言

……

2公平

……

3依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

……

4.关心员工的德行教育

……

(二)臣忠

1 劝谏

……

2知恩

……

七、五伦关系――夫妇有别

家庭犹如社会国家的细胞。夫妇关系和谐、家庭经营美满,是社会稳固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正是由于夫妇关系特别重要,这一伦在古代是最受重视的。我们从古代家庭内部来看,最隆重、最讲究的礼仪莫过于婚礼。这就代表婚姻是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婚姻能够幸福则家族和乐,下一代的教育也能够成就。

1夫妇有别,别在家庭的责任

人生要把家庭经营好,就要懂得取舍。走入婚姻的夫妇,要建立共识,到底组建这个家庭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男女双方一定要有同样的看法。家庭里面,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是什么?「至要无如教子」,把孩子教好,是这个家庭里面最重要的一件事。让下一代能够承传优良的家风,能够光宗耀祖,承先启后,让后代子孙都能够兴旺,是家庭的大事。

我们来思考一下,当一对夫妇在社会上,有钱又有名,但是孩子德行不好,每天夫妇两个人都担心:今天又要出什么名堂了?要出什么纰漏了?纵使他们再有钱,再有名,这样的人生好不好过?内心踏实不踏实?实际上,再有钱的人,绝对经不起不孝子给你花。这样的父母中晚年怎么能有好日子过?等人到中年时才发现,经营家庭的重点,轻重缓急摆错了,没有把孩子的教育摆在第一位,这个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家庭里面最重要的一件事绝对不是赚钱。纵有金山银山,遇到不孝子,也会让父母败得很惨。

有一个案件是孩子从小被父母娇生惯养,夫妻很有钱,孩子伸手要多少钱就给他多少。后来竟然一个月要花一万多块钱,而孩子不过才在读书而已。父亲这才觉得不对劲了,就跟他说:「从此以后不给你钱了」。不久就送他去西藏当了两年兵。孩子回来之后,因为习气太深了,仍然改不过来,还是跟父亲要钱。他父亲狠下心来就不给他,结果这个儿子为了得到父亲的钱竟然雇了杀手杀他的父亲。而且还不只杀了父亲,因为保险箱的钥匙在母亲手里,他居然把亲生母亲也杀害了。这样的悲剧可能不是只有这一出而已,当我们没把孩子教好,这出戏也有可能搬到我们的面前来演。所以没有教育好孩子,宠坏了,再多的钱也无法解决问题。今天要教育好孩子,靠的绝对不是钱,而是父母的陪伴、父母的用心才行。

现在头痛的父母很多,但是真正肯把孩子教育摆在第一位的父母却不多,所以有些道理不想清楚,就真的很难放下名利的追逐。其实说实在的,名利的追逐快不快乐?名利的追逐对家庭生活充不充实?一点都不充实,所以现在要提倡「爸爸回家吃晚饭」,不然家庭的气氛都不见了。不要把人生经营成「忙、盲、茫」。中国字很有智慧,这个「忙」是会意字,是「心亡」了,死了,不敏感了,不能去体察到别人的需要了。所以人一忙,头脑就不清楚,忙到最后也盲,看不到亲人的需要,看不到亲人的感受。甚至于等忙得突然回过神来,儿子最好的教育时期已经过去了。很多人忙了几十年,夫妻关系出问题,孩子也不能沟通,身体也搞坏了,他还搞不清楚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真是觉得心里很茫然,到底人生应该怎么走才对?所以「忙盲茫」的人生不能走,要活得明白清楚,走的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

现在的父母不只没有照顾孩子,还把照顾孩子的责任推给「代理父母」。谁是代理父母?第一补习班,而补习班实际上也很难训练孩子读书的能力跟态度,所以花钱不一定有用。第二是「保姆」,许多保姆是用仆人的态度带孩子,孩子无法养成礼敬、劳动、勤奋的习惯,保姆不能教好孩子。第三是电视、电脑。而电视、电脑里面很多都是暴力跟色情的内容,所以现在孩子脾气大,很多都有暴力倾向。所以当我们忙于赚钱的时候,到底我们的孩子成长成什么样子,要三思。

照顾孩子至关重要,所以古人才强调「夫妇有别」。别在职责,本分不一样。因为一个家庭里面除了教育孩子这个重点外,还有经济层面,家庭还要有经济来维持。古代人对于夫妇的本分,其实从称呼中就流露出来。

我们看「夫」就是「扶持」的意思。所以为人丈夫要扶持自己的妻子,扶持教育好他的孩子。他更有本分孝顺父母扶持上一代。还有责任要扶持社会的发展,对社会负责,这是夫的本分。

「妇」就有「负责」的意思。太太的责任,在古代最常讲的四个字,叫做「相夫教子」。一个妇女她的主要责任就是把一个家庭治理好,让先生能够无后顾之忧。所以俗话讲,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成功的女人。才能让他心理上不担忧,因为他有一个贤内助。「妇」要对家庭负责,对先生负责,对下一代的教育负责。

有先生在外面努力工作,家庭才能不虞匮乏;也因为有太太在家里相夫教子,才能够让先生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够让家族后继有人。应该说这是非常符合人类性别特点的分工,也是使家庭和谐永续发展的分工。如此夫妻职责划分清楚,彼此尽心尽力,互相扶持,相互感谢。

但现在很多人说,夫妻假如不一起赚钱,经济支撑不了。这句话有没有道理?现在这个时代很多话听起来好象很有道理,事实上你细细去想,不见得有道理。你赚再多的钱带不走,而孩子的教育却影响他一生。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父母那一代有没有很多钱?没有,可是却教出很多的孝子,教出很多刻苦耐劳的孩子。而现在这么有钱教出了什么?教出了一大堆好吃懒做的孩子,甚至于都不会感恩,所以钱并不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因为家里的生活拮据一点,反而让孩子觉得父母非常辛苦地养育他们,父亲赚钱很辛苦,他们念念是对父母的感谢。回想我们的上一代为什么读书这么认真,为什么工作那么勤奋,因为他们念念想着父母那么辛劳,要报父母的恩。所以他们从小就有这个志向,读书不用家人操心,工作也会积极认真,所以虽然家贫,但祸中有福。

现在人,钱很多,福中有祸,孩子反而从小花钱很奢侈,因为父母没有时间陪他,对他很愧疚,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而这个欲望一打开,填都填不满。什么事都是用钱解决,他会不会觉得父母很辛劳?我记得小时候起床的时候,妈妈已经在底下煮早餐、泡牛奶给我们吃,睡得比我们晚,起得又比我们早,所以每天看到母亲在那里付出,我们的内心都很温暖,很感动。现在我问学生:「妈妈有没有煮早餐?」超过一半的都说:「早晨妈妈还在睡觉。」给孩子的早餐就是三块钱,五块钱。请问这钱都变成早餐了吗?很难说。有没有变成玩具?有没有变成电子游戏?有待商榷。所以我教学的时候常常看到孩子九点多饿得脸都发青,因为把早餐的钱花掉买别的了。所以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的生活点滴,不然他的身体糟了父母都不知道,他玩到哪里去了父母也搞不清楚。

有一位书法老师,他说他教出来很优秀的孩子,都不是家里很有钱的,而是父母会陪伴孩子来学习的。这样的学生学得特别用心,所以很多孩子的才华能力是要靠父母关心陪伴才能培养出来。有一个女学生写书法,她父亲陪她来,结果刚好父亲太累了,坐在椅子上就睡着了。这位李老师也抓住这个机会教育点,启发学生说:「看看,你爸爸睡着了。」这个女学生看了之后,停了一下,眼泪就掉下来。她对李老师说:「我爸爸全心全意在栽培我、陪伴我。就是因为感受到父母对我这么多的关怀,觉得自己一定要把什么都学好才能够报答爸爸」。她学校的成绩非常好,书法也写得很棒。

孩子的成长,孩子做人做事的态度,自我管理的能力等都是日积月累,滴水穿石的工夫培养起来的,绝对不是瞬间形成的,需要透过父母关怀陪伴才能教得好。

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好的下一代,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也是培养接班人。所以过去皇帝登基第一件事是立太子。立太子后,都是找来全国最优秀的老师来教。周武王的孩子周成王,他的老师是周公,姜太公。我们为人父母假如懂得,请古圣先贤来教孩子,那你孩子的福分,没有输给周成王。

2.夫妻和睦之道

夫妇关系不可小视,对于家庭至关重要,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关系。我们曾请教过少管所所长,关进少管所里的孩子十之八九都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父母关系破裂,孩子很难受到良好的教导。他们做人做事就没有辨别善恶的能力,很容易被引导到错误的道路上去。所以离婚率一定会带动犯罪率,犯罪率愈高,整个社会人心就没有安全感。因此夫妻和睦、家庭稳固之道是现在这个时代至关重要的一门大学问。

除了教育孩子之外,家庭的气氛也需要夫妇来经营,家庭气氛一好,孩子在这样的环境成长就会人格健全。现在我们环视周围,夫妻关系冲突大是普遍的现象。其实不只是夫妻会冲突,自己还会跟自己发脾气,因为人的心量愈来愈小,只看到别人缺点,都没有自我检讨的态度。

一次我同一群朋友吃饭。其中有四个女性,三个已经离婚了,一个准备离婚。我了解之后,非常紧张,我们读圣贤书,一定要力挽狂澜,阻止这件事情。因为只要离婚,孩子人格想健全就不容易了。

我就开始讲夫妇相处有一句真言,只要坚守这一句真言,你的婚姻绝对可以白头偕老。话说完之后,他们眼睛瞪得很大,耳朵都竖起来了。真言是:「从结婚以后,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话才讲完,朋友马上眉头皱起来,回答说:「好难哦。」还曾经有一个女士听到此话后不假思索,直接回答我:「没有优点。」我接着就问她:「我真佩服你,你先生没有任何优点,你还嫁给他?」所以我们要冷静一下,障碍不在外面,障碍在自己的内心。

我常常就会请这些朋友坐着时光穿梭机,回到从前,不然人都容易健忘。我就会跟他们讲:当结婚前热恋的时候,每天都想着能够给她吃什么好的,穿什么好的,玩什么好的。那个时候的心境就是,我能为对方做什么?这个是从前。

当对方念念都为你着想,你就是在那种爱的感受里面很舒服。所以看中国字,「爱」是一个受,心在一个受当中。所以爱就是,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叫「爱」。现在的人拿着爱伤害别人,压迫别人,控制别人:我很爱你,所以你应该替我做什么。我很爱你,所以你不准出去。

我们要能真正了解,爱确实要替对方着想,彼此感受就很舒服。但是结婚的时候,证书一签下去之后心态变了,变成「他应该替我做什么」。从原来我能替他做什么,变成他应该替我做什么。好,当有一个人每天站在你旁边:你应该替我做什么。你的感受会不会压力很大?会不会不舒服?一念之间就从天堂跑到地狱去了。

有一个人,遇到了小天使,小天使就跟他讲:我带你去看天堂和地狱。这个人就说:「好,我先看地狱。」到了地狱,看到一排长桌子,两旁都坐了人,他们正准备吃饭。统统坐定之后,桌上有很多菜,拿的筷子都是一公尺长。开动后,所有的人,拿起筷子夹起来,拼命要往自己的嘴巴送。结果看到这些筷子都在打架,菜也没夹起来,掉了满地。所有的人不只是筷子打架,眼睛也在打架,很凶,不断地怒视对方……令人不忍再目睹下去。

到天堂之后,这个人赫然发现,桌子还是那张长桌子,两旁还是各坐了一排人,筷子还是一公尺长,他就觉得很纳闷。但开动之后,所有的人菜夹起来,都往对方的嘴巴里送,大家配合得很好,其乐融融。

念念都想着别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一念自私自利就在地狱;一念处处为人着想,就到了天堂,那个气氛非常和睦,天堂跟地狱只在一念之间。夫妇关系如何从地狱爬到天堂,也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当我们处处替对方着想,当我们处处懂得欣赏对方的优点,整个家庭气氛马上就变得和乐。

当先生今天晚一点回来,你能处处替他着想,留一盏灯给他,睡前煮好一碗面放在厨房,在客厅的灯底下写了一个纸条,上面写着「面给你煮好了,趁热吃」。夫妻之间的互动不见得要用言语,你点点滴滴的动作都可以表达对他的一种关怀之意。夫妻的情感愈好,家里气氛好,孩子的教育自然就会愈来愈好。夫妇之道是门大学问,它是人际关系里面最亲密的一环,所谓「夫妇同室」,同一个房间,比父子关系、兄弟关系还亲密,父子、兄弟是同一个家庭,单位又更大了。所以夫妇关系的人际这一环一定要处得好,才会让你的孩子学到好的人与人相处的这些学问。

我们看一下,夫妇相处应该怎么样去互动,除了刚刚我们提到的要欣赏对方的优点,要懂得关怀对方之外,在圣贤的教诲当中提到可用四个方法来让夫妻和睦。第一个方法是多请客、多送礼。诸位朋友,你多久没有送太太礼物了?你多久没有送先生礼物了?可能蓦然回首,好象结婚以后就没送过。先生每次到外地去出差,到外地去旅游回来,给太太买个小礼物,太太接过来,心里很温暖,觉得你走到哪里都想到她。女人是最容易满足的,只要你让她感觉是在乎她的,她确确实实会任劳任怨,回报给你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第二个要「爱语」,多讲一些关怀的话,夫妻之间的言语不要太冲,不要太直接。比方说先生乱吃东西,久而久之会把身体搞坏,很多太太一看就沉不住气,马上就骂了:「你吃这个以后会得高血压你知不知道!你吃这个以后就得糖尿病了。」他会怎么说?「我得糖尿病就糖尿病,不关你的事。」太直接的话会起反作用,应该爱语,让他听了舒服、能接受。你就可以告诉他:「老公,你的健康是我一生的幸福,是孩子一生的保障,你的健康太重要了,所以你吃东西要特别小心,这个东西对身体不好,这一包吃完之后就别吃了。」你不要当场给他抢过去。这一些「爱语」要靠我们用心去讲,可以感动先生,珍重自己,为全家负责。

第三个要「利行」。「利行」就是处处让他做什么事都很顺,推他一把。其实最好的利行就是我们把家里都照顾得很好,孩子也教育得很懂事,这样先生在外工作心里很放心,很安慰,他就会做得很起劲,也能够全心全意在工作上,也不用常常担心家里的事,所以这个就是成就他的事业,成就他的行为,这个叫「利行」。甚至于在先生跟一些朋友或者亲友谈话的时候,你也可以帮他记一下。有时候事一忙他忽略掉的时候,你刚好提醒他,先生会觉得有你在身边特别放心,特别能帮助他,这个也是利行。假如太太不只没有利行,还常常扯先生后腿,那这个就危险了。所以我们要时时看到另一半的需要,就能够去利益他。

最后一个是「同事」。这个同事的前提一定要建立共识。家庭最重要的两件事情就是经济要稳定和孩子的教育要做好。当夫妻彼此有这个共识,夫妇相携一起把这个家庭营造好,这就是同事。而彼此还有一个责任心,要当现在这个社会的模范。我们要定位自己演出好夫妻的模范,让其它的夫妻看到我们之后会羡慕。不只是当夫妻的榜样,因为有这样的共识就能够养出好的后代,养出好的后代就能造福家族、造福社会,这个事业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夫妻若能一起来正视家庭责任和价值,则双方在共同努力的时候,会觉得内心很踏实、很坦然、很幸福。

八、五伦关系――长幼有序

1兄友弟恭

……

2手足规劝之道

……

九.朋友关系――朋友有信

1如何判断朋友

……

2朋友有信

……

3朋友相处当中有五个本分

(1)劝诫

……

(2)关怀

……

(3)互相赞叹、互相成就

……

(4)不言家丑

……

(5)通财之义

……

我们学习圣贤教诲的五伦关系,学贵力行,最重要就是要做到,这是维系社会常态的世间大学问。中国人四千五百年来,就是以这样的五伦之道,教育一代又一代后世子孙。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五种关系正常运转的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如果违背了五伦的自然关系,人就难以立身处世,酿成家庭不和,社会混乱、道德沦丧的结果,国家也就失去了安定兴盛的人道根本。

(以上内容摘自蔡礼旭老师讲述的《幸福美满的人生》,由于字数太多,只是简单摘录,要想查看全文,请在百度中搜索幸福美满的人生)

南无阿弥陀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833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