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诗友唱和二三事

我与诗友唱和二三事,第1张

文/一江

       

        朋友之间和诗,自古以来便为文人雅士所热衷,或盛情褒赞,或惺惺相惜;或长亭饯酒,或别后重逢;有伤感离分,有壮志前程;有家国天下,有儿女情长。中华文坛灿烂五千年,一唱一和中,遗留下多少名篇名句,传奇着无数美谈佳话。

        例如,唐时著名诗人刘禹锡、白居易友谊深厚,互有大量唱和诗,编成《刘白唱和集》留世。某年刘禹锡罢官途中与白居易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乘兴作诗赠予刘禹锡: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也以一律和答: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再如《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大观园姐妹们结成海棠诗社,李纨以白海棠为题,贾迎春限七言律,限“十三元”之“门、盆、魂、痕、昏”韵,大家来和诗,于是便有了著名的《咏白海棠》诗:

        贾探春: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台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贾宝玉: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史湘云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其二 :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1950年国庆节,柳亚子先生受邀观看演出,即兴赋《浣溪沙》一首赠与主席:

        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

        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良宵盛会喜空前。

        次日主席步韵《浣溪沙》而和: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建国前夕,柳亚子先生感于时事,曾作七律一首送呈主席:

        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

        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主席和七律回赠: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闲来又读到这些诗词故事,品味先贤伟人们之间的唱和往来,不由想起了我在平台上,曾经与诗友们之间的唱和往事。

        加入九洲诗词群后,我第一次参与的诗词接龙活动,便是步韵纳兰群主的两首《如梦令》:

        纳兰蕙若其一:

        欣见一湾芳水,紫陌红尘相会。古韵挽新诗,织上远方和美。风袂,风袂,扶我云中歌醉。 

        我步韵其一:

        幸遇高山流水,笔墨一时芳会。曾忆九州文,联起词雄诗美。挥袂,挥袂,人道琼楼堪醉。

        纳兰蕙若其二:

        轩外阑珊灯火,伞下娉婷袅娜。一笑一颦中,哪个风情甜糯?一朵,两朵,小阕已填妥妥。

        我步韵其二:

        随韵吟风惹火,灯下鼠毫婀娜。一字一词斟,觅个酒醇汤糯。红朵,白朵,贴起接龙犹妥。  

 

        诗友艾思,忘年之交,我们多次为对方诗词作品添赞留评互动,更有过创作方面的探讨交流。艾老曾赠送我一首藏头七律:

        一心沉咏走天涯,醉了朝晖醉晚霞。

        江畔浣姑呈绿蚁,城中公主献红花。

        山溪和韵莺声脆,天簌回音雁字斜。

        人影逍遥留妙语,狼毫挥处见精华。

        我万分感动,于是步韵一律为谢:

        艾思执着尽端涯,沐浴朝晖伴晚霞。

        信手拈成诗出品,闻鸡舞就笔生花。

        落盘珠玉玫香淡,拂面清新晓月斜。

        何必相逢曾相识,往来贵在朴无华。

        与艾老的这段唱和故事,我曾写过一篇简文,欣获诗词伯乐纳兰蕙若女士雅评一绝:

        以诗会友中,艾老拈词琢韵浓。

        唱和声声群里看,山人笔下小桃红。

        没说的,我只有步韵以谢了:

        文言雅韵律诗中,琢字拈词趣味浓。

        笔友真情来唱和,忘年携手笑花红。

        又某日,拜读诗友张罗兄一首七律,名为《村酒调》:

        白糯红粬不杂粮,赊来泉水酿琼浆。

        非关耕读无闲事,只为春冬有野觞。

        莫笑村姑浑煮酒,常教客子谩扶墙。

        闻糟亦让三分醉,闭户还飘五里香。

        同为嗜酒人,读罢不禁口舌生香,唇齿垂涎,勾出馋虫无数,实在忍不住,立马半壶烧酒下肚,依韵和了张先生一律:

        十月调成白糯浆,清泉小曲野村觞。

        垂涎五里求陈煮,惹醉三分谩远香。

        好酒浑然浑酒好,芳芬各起各芬芳。

        仙姑且酵春冬谷,客走迷踪误上墙。

        再某日,意外收到一位文友赠我的一首七绝:

        一江春水落山亭,万柳垂青入碧屏。

        不见仙踪云影过,竹排队队雾中停。

        欣喜之余,按照文友诗中意境,我回赠了朋友一首七律:

        一池寒水半山亭,半柳垂绦一碧屏。

        一雨烟腾一雨过,半天云落半天星。

        半壶老酒清闲叟,一枕纱窗腐朽经。

        一似仙人登半阁,半生谈笑一江萍。

        这一绝一律,虽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诗词唱和,总归也算是笔友之间的诗文互赠,礼尚往来,我便以此也当成了一次和诗。

        以文会友,交流共进,这样轻松优雅的互动,增进情感友谊,促进诗词创作,平淡如水,灵犀点点,诚美事也!

鸟和人互动,互相应和。

山中访友原句赏析: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扩展资料:

原意:

1、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

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3、次序,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唱和本是指唱歌时此唱彼和,互相呼应。后来“唱和”也作为彼此以诗词赠答的代词。

唱和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甲方赠乙方的诗词,乙方根据甲方所内外交赠诗词的原韵写来回答,唐代白居易、元稹二人这种依韵唱和的诗颇多。另一种是乙方回答甲方所赠的诗词,只根据原作的意思而另自用韵,唐代柳宗元与刘禹锡之间的唱和诗就属这一类。

参考资料:

-山中访友

喜欢古诗词的大概都读过刘禹锡与白居易的一首唱和诗,就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歌将刘禹锡的豪放与豁达体现的淋漓尽致,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比喻精妙,至今仍旧脍炙人口。

之前在课本中学习这首诗,只认为是两人在一场宴席上相遇,是初逢的客套才写下这首诗来表明心志。

却不知道,原来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关系早就特别的好,而且有一点特别值得一提,刘禹锡最初与柳宗元并称,而且“二十年来万事同”,两人之间的友情是非常让人动容的。而白居易自然不用说,早年与元稹并称元白,亦是情谊深厚,白居易还曾经写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这样的诗句,来纪念已经逝世8年的元稹。

这两对都是中唐里非常著名的“诗人组合”,戴建业教授也分别讲过刘柳,元白的友谊。而就在元稹,柳宗元相继去世之后,刘禹锡与白居易在人生的晚年相逢相知,又构建起了唐代另外一对伟大的诗人友谊。

还记得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诗就是与白居易的唱和,是用来劝慰晚年多病的白居易的。

临其诗境

说回到那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公元826年,刘禹锡从和州回返洛阳,而白居易也从苏州回到洛阳,两人在扬州相逢。不过这唱和一事,却是白居易先写诗赠给刘禹锡,才有了刘禹锡这一首酬赠的,题目中说得很明白,因为白居易在酒席上即兴写了首诗送他。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白居易的这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两人在诗歌风格上各有千秋,刘禹锡称“诗豪”,以豪放豁达坚韧为题旨;白居易则以坦率真诚平易为宗。这些特点也都在这两首唱和诗中体现出来,相比于刘禹锡万事不关心的豁达,白居易则更多的是为刘禹锡打抱不平,情感更加坦率直接。

经典原文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唐代: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条分缕析

诗歌的第一句,莫名的读出了李白“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的韵味,白居易说自己是醉赠,感觉倒是实话。

给我拿酒杯来,倒满!我们一起用筷子敲着盘子唱歌!

与李白一样,后面几句就是白居易所高歌的内容。

他说刘禹锡啊,我真为你感到可惜,你的诗歌才华堪称国手,可是人生境遇却如此不堪,命里注定无法出人头地,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在这东都洛阳,日日举头望过去,是一派的荣耀、体面、风华,而你,却只能长守寂寞。满朝的文武啊,偏偏就没有你的位置,在那荒僻之地奔波流离,蹉跎掉最好的青春时光!

  摘 要:许敬宗所处的初唐时期而言,前有齐梁诗风之余韵犹存,后有近体诗之格律完善,实为重要的过渡阶段。《奉和登陕州城楼应制》是许敬宗贞观中期由京官左迁外官后的久违之作,许敬宗必倾尽笔力而为之。本文从《奉和登陕州城楼应制》文本出发,考察其格式、诗意,并溯“三阶静”、“二南风”之源流,再加与君王诗对照。通过解诗,一窥许敬宗的真实诉求,探得贞观中唱和诗的最高水平,也发掘到许敬宗的文学创作与其性格、为官风格,乃至其命运的勾连之处。

关键词:许敬宗 初唐诗 “三阶静” “二南风”

许敬宗(592—672),祖籍高阳县,初唐政治家、文人。隋朝末年,许敬宗“举秀才,授淮阳郡司法书佐,俄直谒者台奏通事舍人事”①。江都之难后,父许善心为宇文化及所害,敬宗投于在李密帐下。在李密处,许敬宗任职元帅府记室,与魏征同为管记。入唐以来,“武德初,赤牒拟涟州别驾,太宗闻其名,召补秦府学士”②,由此仕途遂始。高宗朝,官至右相加光禄大夫、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并监修国史。“咸亨元年,抗表乞骸骨,诏听致仕,仍加特进,俸禄如旧。三年薨,年八十一。高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诏文武百官就第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陪葬《昭陵文集》八十卷。”③

《旧唐书》记载: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二月“乙丑,次陕州,自新桥幸河北县,祀夏禹庙”④。据许敬宗诗可知,当日,君臣众人登陕州城楼,太宗欣然作《春日登陕州城楼俯眺原野回舟碧缀烟霞密翠斑红芳菲花柳即目川岫聊以命篇》,许敬宗侍驾随从,有《奉和登陕州城楼应制》与之相和,全诗如下:

挹河澄绿宇,御沟映朱宫。

辰旗翻丽景,星盖⑤ 雕虹。

学 齐柳嫩⑥,妍笑发春 ⑦。

锦鳞文碧浪,绣羽绚青空。

眷念三阶静,遥想二南风。

前年,即贞观十年时,“文 皇后崩,百官 ,率更令欧阳询状貌丑异,众或指之,敬宗见而大笑,为御史所劾,左授洪州都督府司马,累迁给事中兼修国史”⑧。许敬宗虽仍官居上州都督府司马,较之前中书舍人兼修国史职位相比,仅有上下阶之别,但一任外职,便远离政治中心,先后境遇自然大不相同。此番奉和发生在被降职后第二年,许敬宗终获亲近帝王的机会,《奉和登陕州城楼应制》是其久违之应制作品,倾尽笔力为此一搏,欲以诗作挽回声誉,重返政坛前沿。

《奉和登陕州城楼应制》一诗,首句仄起不入韵,奇数句均以仄声结句,偶句押平声韵,不转韵,无错韵。平仄除第二句“沟”字犯拗病外,每联基本能合于诗律标准。而两联之间,失粘情况较多。全篇对仗齐整,每一联均有对仗。此类句句之间相对、但联与联之间失粘的诗作,虽已经没有古体诗的显著特征,也当划归入律的五言古风。这种诗与齐梁体诗歌的平仄情况甚为相近,从其句式较为单一,靠重复两种律联而成诗,且联与联间失粘的角度出发,也可作为齐梁体对式律来看待。这种五言入律古风,常见于初唐诗歌,是律诗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盛唐诗人中,也常有刻意写作入律的古风的例子。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除了首句第三字拗,首联、颔联失粘,其余基本合乎诗律,而出于“中间一联不成对仗”⑨的考虑,不视其为“三韵小律”,判定此诗“勉强可认为全篇入律的五古”⑩。许敬宗的笔力和认识仅供写作类似律体的古风,其目的在于“律”;李白则是把玩诗律规则,游刃有余地创作入律古风,目的则在“风”。

首联写陕州城建筑,两句对仗工整。“绿宇”、“朱宫”与“挹河”、“御沟”相互映衬,一派富丽堂皇、气宇轩昂之景象。《说文解字》对“挹”的解释是:“抒也。从手,邑声。”段玉裁注道:“抒也。大雅曰:‘ 酌彼行潦,挹彼注 。’”{11}此“挹河”即有水将溢之河流,取汩汩流淌、永不干涸之意味,并被《御定佩文韵府》收集入卷。此情境下,陕州护城河河水连绵不绝,清澈可鉴,寓意皇恩不断,是象征城脉、国运活络的好兆头。第二联写周边景色,使用与首联相同的音节配置。“辰旗”、“星盖”是皇家出游的仪仗,而“丽景”和“雕虹”则同是场面描写。伫立不动的是城楼的喜庆红色,砖瓦的亮眼绿色,不断铺卷、游移的是绣有皇室标记的旗帜、华盖。随护圣驾出游,人声鼎沸,车马浩浩汤汤,若彩虹贯天。

“学颦齐柳嫩,妍笑发春 ”一联,状似写季节景色,将眼光投向自然景观,实际上还是在写人。像新发柳叶一样嫩、像初长幼苗一样鲜的,是人的笑脸和笑声。许敬宗始终未跳脱“登楼”这个主题,但从这一联起,却可以看出他要把视线从歌咏皇室气派上挪开。这种猜想在第四联中得到了印证——“锦鳞文碧浪,绣羽绚青空”,这一联写的是锦鳞之鱼以及绣羽之鸟:有着华美纹饰的游鱼、飞鸟,在碧浪、青空中畅游,最大限度地舒展自己。但它们并不是野游,不是作无知猛兽状,而是“文”静地游,是为天空、为河塘添加靓丽风景式的存在。在这君慈臣忠之世,动物界、人界都达到了无比的和谐,杜绝一切莽撞、粗鲁、冒失的语辞,最华丽、最新鲜、最温顺,才能形容这个瞬间。

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出现在最后一联:“眷念三阶静,遥想二南风”。此联字字相对,端为工整,未出现华丽的词藻。而全诗的重点就是此句“三阶静”和“二南风”上。出句中“三阶静”或有两种理解方式:一是“三阶/静”,“三阶”喻指官位、品阶,亦指代权位。《旧唐书志》有:“基八方,象八方。……基每面三阶,周回十二阶,每阶为二十五级。按《汉书》天有三阶,故每面三阶;地有十二辰,故周回十二阶。”{12}另一种解释,乃是将“三”单纯作数词理解,不含引申义。《御定佩文韵府》中收入了“三阶静”一词,并在列举诗句时,误把“眷念三阶静”纳入李百药名下,此例之后列有岑参“药草空阶静,梧桐返照寒”,及温庭筠的“圃斜人过迹,阶静鸟行踪”。参考岑参、温庭筠的诗句,可知此处“阶静”乃从字面含义理解,在诗句中作为对环境清幽的描述,而“三”无实意,只在对仗中起作用。

“三阶静”难以定夺,则可从对句的“二南风”入手。其中心语是“风”。“风”的典故,可寻至《诗经》,有“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13}“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考“南风”一词,《诗经邶风凯风》有毛氏作传:“南风谓之凯风,乐夏之长,养棘难长。养者笺云:兴者以凯风喻宽仁之母,棘犹七子也。”{14}均取“南风”育养万物之意。太史公云:“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15}是将“南风”扩展为“诗”,此“诗”有教化天地之大义。《礼记》云:“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孔颖达疏:“《南风》,诗名,是孝子之诗。南风,长养万物,而孝子歌之,言已得父母生长,如万物得南风生也。舜有孝行,故以此五弦之歌,歌南风之诗,而教天下之孝也。此诗今无,故郑注云:‘其辞未闻也。’案《世本》云:‘神农作琴。’今云舜作者,非谓舜始造也,正用此琴特歌《南风》,始自舜耳。或五弦始舜也。”{16}孔疏完整地叙述了“南风诗”的内涵,是吉祥温顺之风,更是德化天下之诗。《论语》有“子谓伯鱼曰:‘汝为《周南》《召南》矣夫,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欤。’”朱熹注:“《周南》《召南》,《诗》首篇名,所言皆修身齐家之事。正墙面而立,言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17}《周南》《召南》乃是其流,遂可认定此“二南风”为“正风”,更是孔子力荐的周文王教化的典范。

1、《春夜洛城闻笛》

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2、《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在床前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3、《除夜作》

唐代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译文:

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4、《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代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译文:

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5、《恨别》

唐代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译文:

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

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表达了诗人对于“安史之乱”结束的欣喜,以及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

一、出处

《绝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二、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释义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唐肃宗宝应元年(762),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治今四川三台)。

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回到成都再次镇蜀。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杜甫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

二、作品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

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

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

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

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

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864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