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思想感情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思想感情,第1张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 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 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 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其一、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

其二、这首诗,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凉州词》是中国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两首七言绝句。其一为王之涣的代表作。《文苑英华》载有两处,卷一九七题作《出塞》,卷二六六题作《凉州》。其他诸本多题作《凉州词二首》。又题作《听玉门关吹笛》。

诗人高适以《塞上听吹笛》诗与王之涣唱和。诗中“月明羌笛戍楼间”与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相应。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王之涣辞官,过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十五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间。

参考资料:

-凉州词

1、咏史怀古诗:

(1)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年华消逝、怀才不遇之叹,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5)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

2、边塞征战诗:

(1)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报效国家的激情,或保家卫国的决心。

(2)表达戍边将士的乡愁,或家中妻子的离恨。

(3)表现塞外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或连年征战的残酷。

(4)表现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或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对战争的厌恶。

(5)表现报国无门的怨愤,或归家无望的哀痛。

(6)表现塞外风光的奇丽壮阔。

3、山水田园诗:

(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

(2)表现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4、思乡怀远诗:

(1)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

5、赠友送别诗:

(1)抒写离愁别恨或别后的孤独寂寞。

(2)借以一吐胸中块垒或表明心志。

(3)表达劝勉、鼓励、安慰之意。

6、思妇闺情诗:

(1)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2)表达对兵役和战争残酷的怨恨。

(3)表达对青春易逝的哀怨。

(4)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7、托物言志诗:

(1)感慨兴衰。

(2)寄托哀思。

(3)托古讽今。

8、谈禅说理诗:

表达某种禅趣或哲理。

9、羁旅行役诗:

(1)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

(2)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

10、伤春惜别诗:

(1)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表达对某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11、游仙悼亡诗:

(1)表达对亲人离去的哀怨和思念。

(2)借助仙境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或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

  苏武和李陵是西汉武帝时人,两人几乎同时落难匈奴,都在异国他乡历尽磨难,交情非比寻常。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汉朝与匈奴达成和议。当苏武回国之际,李陵置酒为苏武送行,“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两人互相唱和,用诗歌表达嘱托、祝愿和依依不舍之情。“苏李诗”就是在这样一种假托的背景之下题为苏武和李陵所作的一组诗歌。

关于“苏李诗”的作者和写作年代,历来有所争论。但现在一般认为,“苏李诗”是东汉后期文人假托苏李之名所作,写作年代应该跟《古诗十九首》相差不远。

现在能够确认的“苏李诗”合起来共有二十二首。但“苏李诗”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南朝萧统《文选》卷二十九所收的李陵的《与苏武诗三首》和苏武的《诗四首》,这七首通常被举为“苏李诗”的代表作。

李陵与苏武诗三首分别是:

其一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

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其二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

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

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

其三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不得辞。

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苏武诗四首分别是:

其一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其二

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胡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

何况双飞龙,羽翼临当乖。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怀。

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丝竹厉清声,慷慨有余哀。

长歌正激烈,中心怆以摧。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归。

�仰内伤心,泪下不可挥。愿为双黄鹄,送子俱远飞。

其三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其四

烛烛晨明月,馥馥秋兰芳。芬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

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嘉会难两遇,欢乐殊未央。

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

我们可以以这七首“苏李诗”为审美对象,领略“苏李诗”的艺术魅力。

一、情感真挚缠绵温厚

七首诗都是送别诗,其中有五首直接提到“别”字。“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处在汉末的动乱中,这种离别又是多么的无可奈何!七首离别诗,有的写友人之别、有的写夫妻之别、有的写骨肉兄弟之别,但情感都真挚动人。以李陵诗三首为例。

第一首诗中的主人公是在“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的幽幽叹息中出现的。四野春草萋萋,离别之人在路侧的草野间�徨。因为担心离别后两人像“相失”在万里天涯的云儿,所以,相送之人固执地恳求远去之人:“再多留片刻吧。”这恳求,透露着近乎绝望的哀情。斯人终究远去,在大路上渐远渐隐,送别之人发出凄惶的呜咽:“我要乘着这晨风追去呀,我要在坎坷的路上,永远伴你同行呀!”绵绵此情,似乎只有曹子建“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之句可比。

第二首诗中相别的大约是两位伤情的友人:“三载”的醇厚友情似乎经历了“千秋”的酝酿,蓦然回头,却“嘉会”不再,这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遗憾?难怪在为友人洗濯马缨时,主人公满怀的惆怅竟如长流的河水。“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原本是为了宽慰友人,才摆下这满桌的别宴的,而今竟因为怆然含戚而无力举杯相“酬”了。友人在离去的路上频频回首,送别人愁思难除,“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结句之情深,正与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相似。

第三首诗似乎出自即将离去的“游子”之口。与送别者携手走上河梁的时侯,夕阳西下,暮霭沉沉。面对曲曲弯弯的前路,游子发出“游子暮何之”的苍凉喟叹;在“蹊路侧”走走停停,带着满怀的悲恨,谁又忍心说出“就此告辞”的酸楚话语;正是欲辞无语。但“行人”终究不能“久留”,“各言长相思”便成了挥手之间宽慰对方的最深情的话语。“月儿有缺有圆,人间的相聚难道就一定遥遥难期?请努力崇扬美好的德行,纵然鬓发如雪,也要千里回返与你相聚呵!”这其实只是宽慰之语,这次的“生离”,很可能便是肠断天涯的“死别”。

“苏李诗”的情感真挚动人,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尽管诗中主人公为离别所伤,但诗中却没有一句埋怨圭怒的言语,没有一句呼天抢地的哀号,有的只是殷殷嘱托和良好的祝愿。所以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这样评价“苏李诗”:“苏李赠言,何温而戚也!多唏涕语,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气厚矣。”“苏李诗”的情感表达是温厚的。

二、善于抒情

一是注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直接言悲、言思、言恋的字眼很多,如“怅、悲、伤、怆、愁、�、思、恋”等。诗歌也善于借景借物抒情。诗歌为表现离别,往往设置特定的离别之境。“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写的是日暮之别、“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写的是清晨之别。同时,“苏李诗”也创设了许多特定的意象去表现离别,如“风、河梁、月、黄鹄、胡马、参辰、霜、山海、水、丝竹、酒、秋兰”等。这些物、景或起兴、或比况、或衬托,情融于物、情融于景,将送别之伤、辞乡之哀表现得情意缠绵,思致凄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是注意对比。“骨肉缘枝叶”本是抒写兄弟骨肉离别的。但诗人却在后面把笔触转向了与“骨肉”不同的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朋友间的交往。天下朋友之交都能亲如兄弟,不忍相别,“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兄弟骨肉之别又该是多么的痛苦呀!诗人以密友为喻,用意在写兄弟之亲。这是以朋友写兄弟。“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四句想象与兄弟相处时和离别后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前者“常相近”,一如“鸳与鸯”,何其相得;后者别如“参与辰”、“胡与秦”,几多哀愁!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这四句一前一后两两相对,看似重复拙钝,却反映出诗人处于人生变故中那种不堪回首、无法预期的复杂心态。这是以昔写今。“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是以留写离。“欢娱在今夕,�婉及良时”、“芬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是以乐写哀。

三是善于化用成语典故。“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两句系化用《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之意,有兴起和借喻设筵饯别之妙。“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化用“黄鹄一举千里”(《韩诗外传》)成语,既含称誉之意,又写怀故之状。“胡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化用“代马依北风”(《韩诗外传》)成语,在悲离亲别友的同时,也表现出难忘其本的心思。“游子吟”指琴曲《楚引》,“《楚引》者,楚游子龙丘高出游三年,思归故乡,望楚而长叹,故曰《楚引》”。《楚引》为思乡曲,诗歌借《楚引》表达了离别人内心深沉的悲愁。“�婉”语出《诗・邶风・新台》:“�婉求之”,和顺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两人的爱情生活非常融洽,亲密无间。“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四句暗用了《穆天子传》王母赠别歌中“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句,句句都强调一个“远”字,惜别之情显得格外浓盛。

三、语言自然朴素

“苏李诗”语言不尚华丽而字字发自真情,能“转意象于虚圆之中,故觉其味之长而言之美”(陆时雍《诗镜总论》)。明人谢榛称其“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四溟诗话》)。如“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等皆明白如话,以浅显的语言抒真情,写真理。

简而括之,“苏李诗”与《古诗十九首》“同一风味”(王士�《渔洋诗话》),是一些艺术相当成熟、形式较为完整的五言古诗,也被视作五言诗成熟的一个标志,它在六朝拥有五言诗典范的地位,影响深广。钟嵘《诗品》评李陵诗为上品,杜甫也说“李陵苏武是吾师”(《解闷十二首》)。诗中名句如:“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不得辞”等,六朝隋唐以来广为传诵。

罗建军,湖北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扩展资料:

浪淘沙,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卖花声”。中唐刘禹锡、白居易依小调《浪淘沙》唱和而首创乐府歌辞《浪淘沙》,南唐后主李煜衍小令《浪淘沙》,北宋柳永创长调慢曲《浪淘沙》。《乐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调”,《清真集》入“商调”,韵味转密,句读亦与《乐章集》多有不同。代表作有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

参考资料:

—浪淘沙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借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从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着手

古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古诗词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等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诗词术语。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次序,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唱和本是指唱歌时一方唱、彼方和。后来“唱和”也作为彼此以诗词赠答的代词。唱和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甲方赠乙方的诗词,乙方根据甲方所内外交赠诗词的原韵写来回 答,唐代白居易、元稹二人这种依韵唱和的诗颇多。另一种是乙方回答甲方所赠的诗词,只根据原作的意思而另自用韵,唐代柳宗元与刘禹锡之间的唱和诗就属这一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054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