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树 歌词?

白杨树 歌词?,第1张

  歌曲名:《白杨树》(又名 旋转木马)

  所属专辑:韩剧《旋转木马》原声大碟

  歌曲时长:3分42秒

  歌曲原唱:申胜范,钢琴独奏

  歌曲语言:韩国语

  韩语歌词:

  거리에 서서 귀를 막았지

  두 눈도 마져 감고

  밉보이나 한자리 만에 난 맴돌고 맴돌아

  알고 있는건 먹먹한 가슴

  그건 혼자라는 건

  늘 그랬듯이 외롭진 않다고 되뇌이는걸

  가슴속에선 보내지 못한 그대

  그렇게 혼자 두고서 가지 말라고

  그래 있어도 나는 외로웠던 걸

  그댄 모르지 너는 모를꺼야 모를길바래

  가슴 속에선 보내지 못한 그대

  그렇게 혼자 두고서 가지 말라고

  그대 있어도 나는 외로웠단 걸

  그댄 모르지 너는 모를꺼야 모를길바래

  살다살다가 죽도록 니가 보고 싶을 수 있겠지

  그때쯤은 다시 보게 되며 말할 수 있을까

  궂이 않해도 알수 있을꺼라

  하지 않았던 말들

  사랑한다고 사랑했었다고

  中文歌词:

  我站在马路上

  捂住了耳朵闭起了双眼

  徘徊在附近的我

  一直不肯离去

  胸口感觉到痛楚

  我知道我又是一个人

  一如平常的我

  总是说我不会寂寞

  多么想大声地告诉你

  不要丢下我一个人 离我远去

  就算有你 我也一样会寂寞

  你不会懂

  你一定不会懂

  你还是活在我心中

  请你不要留我一个人在这边

  虽然有你在身边

  我还是如此孤单

  这一点你一定不了解

  可能有一天

  我会非常渴望见你

  如果那时候真的见到你

  我能开口告诉你吗

  曾经以为我不说

  你也会了解的那些话

  我爱你

  我曾经真心爱过你

  我爱你

  我曾经真心爱过你

白杨树的性情是平民化的,可又是最富贵的。她可以当柴烧,可以打家具,可以做屋檩栋梁,可以制作农具,和养育她成长的黄土地一样,朴实无华,在一些人眼中,几乎会忘记她的存在。可对于荒寒贫困的黄土地,她却是伟岸的大丈夫,在一年四季里,留守着,装点着,给黄土地减几分贫寒和寂寞,增几分生动和美丽,因为,她的根已经和黄土地连为一个整体。

白杨树并没有想到移栽和迁徙,哪怕她的残落枝叶腐化归于泥土,也要为这黄土地增添一点养分和活力。厚实的黄土地下,涌动着白杨树不朽的生命,黄土地酥酥地勃发了,一片片地延伸着绿。

 《白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比喻手法;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下面我为大家带来白杨课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白杨》课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等。2、欣赏、学唱歌曲《小白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2、音乐《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3、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国的西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一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今天我们就和现代作家袁鹰一起来欣赏戈壁滩上的白杨。(板书:白杨 作者袁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配乐朗读《白杨》(学生带着情感听,将生字新词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记号)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

 新词: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

 区别“分辩”与“分辨” 。齐读课文中的注释②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3、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带着深厚的感情听了课文配乐朗读,并学会了生字新词,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生1、白杨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顽强的生长,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

 生2、无论遇到自动样的艰难险阻,白杨树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老师,我还发现作家袁鹰表面上是在写白杨,其实他是在写人,就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落花生》一样……

 生4……

 4、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从大家的交流中我看到同学的学习是多么的专心啊!

 三、再读课文,深化认知

 1、出示课件:大戈壁

 2、师: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谁能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来

 生“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都浑黄一体。”

 3、齐读这段话。师:在读这段话时,你读出了什么味儿

 生1、这段话形象的写出了大戈壁环境十分恶劣。

 生2、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结合课件重点理解:浑黄一体

 4、出示课件

 5、师,看着窗外不时闪过一棵高大清秀的白杨,兄妹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争辩。他们是在争论的

 6、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

 重点理解“高大挺秀”和比喻句“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四、重点品读,体会情感

 1、师:孩子们小小的争论引起了爸爸沉思,“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那么,爸爸是怎样评价白杨树的呢

 2、重点朗读第12节爸爸对白杨的评价。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

 ①指名朗读;②教师范读;③全班齐读。

 3、师:从爸爸的这段话中,你们又体会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生1、我看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它从来就这么直”。

 生2、白杨树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生3、白杨树生长的范围很广,“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4、老师,我想爸爸的这段话表面上似乎是在写白杨,实际上他是在告诫孩子们要做像白杨那样的人。

 4、师:同学说的都不错,特别是刚才的这位同学体会真是太深刻了。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3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①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设问句。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那段话。

 ……

 五、激情阅读,升华情感

 1、指导朗读:

 男女生轮读

 片断一:“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片断二:“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2、教师激情简介“新疆建设兵团”。……

 3、指导学生感悟

 “许许多多的白杨树”,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4、师:爸爸“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你们明白了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心迹

 生1:看到白杨树,爸爸更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2: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一辈的建设者一样,将来为建设祖国的边疆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3:孩子的爸爸可以是在呼吁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5、师:课文中写道,“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你能说说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你又从中懂得了什么

 生1:做人,就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2:做人,就应该不怕困难,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做人,就应该不计名利,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

 6、欣赏品味

 1、出示重点句:

 “突然,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品味:“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爸爸的嘴上为什么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现在呢,孩子们又多了些知识。”“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

 ②理解:“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树”分别比喻什么

 ③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师: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错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像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这句话反映了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指导情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2、情感朗读、背诵爸爸赞扬白杨的那段话。

 3、音乐《小白杨》。

 附:板书设计

 借物———————————————→喻人

 ↓ ↓

 高大挺秀(大戈壁 卫士) 扎根边疆

 5、白杨 生命力强(哪儿……哪儿) 爸爸 建设边疆

 (袁鹰) 强不屈(不软弱,也不动摇) 无私奉献 ↑                  ↑

 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孩子

白杨课件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白杨》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杨》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采用的是交融式目标的拟定方法。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解“清晰、茫茫、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求知的欲望、能力和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也更为广泛。但是他们在语言的积累方面有点欠缺,课堂上的知识内容能举一反三,但延伸、扩展、深化方面不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在难度较大的地方加于点拨,以启发、开拓他们的思维。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三是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景教学法。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题

 课件出示树木的,认识白杨树,导入课题

 (二)初识白杨,拟定学习目标

 1、浏览课文,让学生直接找出课文中介绍白杨的一段话,初步感知大戈壁白杨的特点。

 2、朗读文中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质疑并拟定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学要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此,老师先设疑:文中是谁在介绍白杨啊?让学生能放开思维,大胆质疑。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和自己课前对课文的梳理,整理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细读课文,感知白杨的生长环境。

 1、自由朗读课文,批划重点词语、句子;

 2、交流、感知戈壁滩的环境的艰苦;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茫茫、浑黄一体”等词语感受大戈壁的荒凉和环境的恶劣。至此,白杨的生长环境已在学生的心中根植。为加深体验,引发探究兴趣,紧接着出示课件——荒凉单调的大戈壁。老师用激情的语言“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是什么让它富有生机和希望?”迅速唤起了学生对白杨的崇敬之情。

 3、“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的白杨是什么样子的呢?”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教师的有机引导,学生很快找出“高大挺秀”一词,并加以体会和理解,为什么用“高大挺秀”而不用“高大挺拔”呢?让学生体会“秀”的含义,经过教师的点拨明白之所以说它“秀”是因为在毫无生命的荒漠里,白杨的一抹绿色是戈壁滩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能不美吗?并由此进入到下个部分的学习中。

 (四)研读对话,领悟白杨的精神品质

 1、在了解了白杨的“高大挺秀”以后,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学习兄妹俩的谈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细细品味,再说说兄妹俩对白杨的认识。

 2、研读相关段落,紧抓关联词语,通过填空和师生问答的方式体会白杨高大、适应能力强以及坚强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队白杨的敬意。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升华认识。

 设计意图:此时的学生,在认真阅读,大胆揣摩,积极思考和探究,在自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感悟,深刻领悟白杨的品格——(“白杨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树干。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在组织交流时,始终引导学生以读为本,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利用音调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复活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同时抒发自己心中的激情,绽放个性。

 (五)深读课文,体会爸爸的心愿

 1、引导学生思考体会:爸爸仅仅在赞美白杨吗?爸爸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2、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心愿;

 3、谈话小结。

 设计意图:有了上述教学环节的铺垫,再让他们回味爸爸话中的深意,层次分明地引导他们切近主题,教师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激情过渡:一代又一代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就是戈壁滩上那一棵棵白杨,而他们的孩子,正是那迎着风沙茁壮成长的小白杨。既让情感得以升华,又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文最后一句的含义: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也成了具有“白杨精神”的人。边疆建设后继有人,这是多么令人欣慰啊!

 (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出示今日西部地区的,随音乐感受边疆工作者取得的丰硕成果。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本课的板书设计我是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而定,将白杨的特点呈现在黑板上,再板书“表白心”,让学生明白课文是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以突破重难点。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认为,教师应该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引领学生自主质疑定标,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研读,课堂中,如果注重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学习积极性,就能使学生在兴味盎然中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来完成教学目标。

 但上课过后,我更加明白一节成功的课不仅要有缜密的教学环节,更要求教师能充分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课堂上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对学生给予适时恰当的启发和鼓励,因为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生成,它不仅是源于精彩的设计,更来课堂上生成的精彩。

《白杨》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白杨》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同时希望自己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歌颂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二、说教学目标 :

 1、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2、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并写小练笔。

  三、说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四、说教学难点:

 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学生了解白杨是一种极普通的树。

 (二)检查预习

 有小主持人检查词语及本课主要写了什么?

 (三)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

 首先让学生快速读课文,找一找白杨有什么特点?抓住爸爸说的一段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读,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总结出白杨有三大特点:直 、适应性强、不怕困难。然后引导学生简单理解小白杨有没有这样的特点,出示句子: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学生总结概括。

 然后重点理解爸爸是个怎样的人,通过课文段落: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学生很容易看出孩子对爸爸了解甚少。接着让学生汇报搜集的西部战略资料,进一步了解,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及当年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有着怎样的品质。总结出:他们同样像白杨一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体现出他们无私奉献精神。

 孩子能不能行,从哪里看出来?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一句话就很容易看出来。

 最后,学生通过看板书,深入了解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完,老师总结,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紧接着出示小练笔,学生先交流然后练笔,最后一生说说自己的小练笔内容,学生评价,老师小结。

 总结提升: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白杨》说课稿3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文写了在开往新疆的火车上,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借白杨,赞颂了边疆工作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本篇课文是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极好教材,在本单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新疆、戈壁”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体会无私奉献的精神,了解西部,感受西部。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 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字词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待加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学习积极性强,渴望受到老师的肯定。这些都将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

 教师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默读、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和体会。同时,辅以问答法,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是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启发者,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因此,在学习方法的制定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在互助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课程伊始,我将运用多媒体导入法。运用多媒体展示戈壁滩上白杨树的,同时播放歌曲《小白杨》,让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白杨树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通过图画与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融入本堂课的学习中来。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同桌相互帮助等方式,解决课文中的字词障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再读全文,深入探究。在这一环节,我将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父亲的话中,那些词是课文的重点词?这些词又体现了白杨怎样的特点?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将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分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无论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我将一一予以肯定和指导。通过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父亲话语中重点词语为"直"、"坚强"、"不软弱"、" 不动摇",这些词语表现了白杨高大笔直、不择环境、不惧灾难的特点。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我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提出如下问题:这篇课文是写白杨树的吗?如果不是,那白杨树又象征了什么?本篇课文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自己探究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相关段落,反复阅读,小组交流,仔细推敲,得出答案:白杨树象征了边疆工作者,作者通过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表达了对边疆工作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

 同时,我将引导学生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然后,我将提问学生:在最后,父亲为什么笑了?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父亲的笑,更好地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体会白杨的象征意义。在此环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三)巩固练习

 在这一部分,我将让学生自己思考:文中的兄妹长大之后会扎根新疆吗?如果你是文中的兄妹,长大以后,你会为新疆做些什么?让学生自己思考后,谈一谈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难点。

 (四)小结在这一部分,我将以学生自主进行小结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化新知,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搜集边疆建设者的相关资料,在课下以语文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西部边疆的`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六)说板书设计

 3、白 杨

 借物————————→喻人

 |直 |扎根边疆

 白杨〈适应力强 建设者〈建设边疆

 |坚强 |无私奉献

 板书是一种无声的教学语言。我的板书形象直观的展示了我在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白杨》说课稿4

  教材简析:

 《白杨》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再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故本课教学活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注重实践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再小组讨论中与他人学会合作。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铺垫教学

 1、我给大家带来一首歌,大家想不想听啊?好,看哪位同学听明白了歌中唱的是什么?要表达什么?播放歌曲阎维文的《小白杨》

 2、“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知道白杨的有关知识,你能介绍一下吗?

 3、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歌曲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二、课题质疑,激趣读文

 1、看到《白杨》这个课题,你想作者会介绍什么呢?

 2、总结归纳学生可能会提出的几个问题:①白杨树的外在特点;②白杨树的品格……

 3、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懂了什么。

 [课标指出,再对学生思想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地培养。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三、探究体验

 1、合作,交流。同学们刚才已读懂了一部分的内容了,但了解的是否全面呢?请在小组中交流。

 2、小组组织汇报学习成果。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先通过读文自主探究,但学生独自的见解往往比较片面,于是便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从合作中学生得知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是高大挺秀,内在品质是不择环境,不惧灾害,适应力强,生命力强。]

 四、品味语言,语感训练,体验情感

 1、辅助填空:从兄妹俩的一番争辩,我们仿佛看到了()白杨。

 2、男、女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的对话。(省去提示语,请用你的朗读体现它的意思。)

 3、创设情境: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而白杨却是这么直,这么高大……你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它呢?多么()的白杨树啊!

 4、组织交流:

 △ 多么(有生命力)的白杨啊!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1)指导朗读体会:读这句话的时候,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地方?能换上它读读吗?(在不同的地方,它的作用不同,朗读时的语气、语调也就不同。)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地方填上去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个别读→评读→品读→齐读)

 (3)小结:城市需要它,它就默默无闻地舒展风姿,供人们欣赏;边疆需要它,这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

 △ 多么(坚强不屈)的白杨啊!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1)指导朗读体会:你能选用其中的一种天气情况来说吗?想象当时的情景,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分小组读、齐读。

 △ 多么(挺拔)的白杨啊!它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1)引导体会“从来”的意思。

 ① 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 ),白杨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 ),它也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 ),它还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② 组织交流。(引导从时间、地域、气候三方面体会。)

 (2)指导朗读。

 6、小结:不管何时,不论何地,无论遇到多么恶劣的气候,哪里需要,白杨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它上擎青天,下踩大地,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你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要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经过有实效的切实训练,更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引导探究,感悟写法,拓展延伸。

 1、(引读):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生接读):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学生读句质疑:爸爸仅在介绍白杨树吗?他在表白自己什么心迹?/你从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手法跟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很相似,说说你的见解。(引导学生联系《落花生》明白这也是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3、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来读一读。

 4、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请找出课文中的句子,用朗读来回答。

 5、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

 6、小结:爸爸看到了这,高兴地笑了。这是一个边疆建设者看到祖国的边疆建设事业后继有人时的一种欣慰的笑。让我们衷心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7、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说出全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北方农民、哨兵所具有的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欢它的哪一种品格,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谈谈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2、请学生简述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对象。

 (杨树;人)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朗读课文1—6自然段,请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的特点。

 (不平凡)

 2、同桌合作,文中描写了杨树哪些不平凡?

 (生长的环境:单调;形态:力争上游)

 3、朗读课文7—9自然段,说说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点?

 (生命力强;质朴、坚强、力求上进)

 4、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树过渡到人的?

 (象征的手法)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为什么此处不是比喻而是象征?比喻和象征有何区别?

 (比喻:喻体通常为具象的,两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点,两者所体现的品格品质相似。)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欢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略

 六、教学反思

 本文写自1940年,茅盾曾经的文字多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角,此篇热情地歌颂了抗战中的士兵百姓。《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结合这段创作背景,学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茅盾写作对象及写作风格的改变。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探究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探究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所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小白杨》引入

 2、解题“礼赞”的含义是什么?选择下列义项。

 A、表示高度的赞扬B、表示尊敬和赞美C、表示某种礼貌和风格

 3、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预习

 无边无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虬枝()

 坦荡如砥()恹恹欲睡()秀颀()桠枝()晕圈()

 2、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画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

 点名读画出语句,强调怀着赞美之情。

 3、文中反复赞美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应该怎样理解?

 三、再读课文,探究主旨

 探究白杨树之“不平凡”

 要求:细读课文,找出你所感受到的白杨树不平凡的语句、段落,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1、生长环境

 2、外部形态

 3、内在精神

 4、与楠木对比

 四、拓展迁移白杨树生长习性

 白杨树能在戈壁上生长,生命力强。喜光,不耐阴,耐严寒,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冻害。耐干旱气候,但不耐湿热,南方栽培易病虫害,且主干弯曲常呈灌木状。耐贫的轻碱土,耐含盐量在0。4%以下的土壤,但在粘重的土壤中生长不良。深根性,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根蘖强。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寿命达90年以上。

 总结:白杨树尤其适合西北土质

 出示几张景泰至白银路边的树木照片,如今西北地区的植被数量、面积都在逐渐减少,当下正值植树季节,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并鼓励身边的人们多植树,尤其是适合我们西北地区土质的白杨树,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五、布置作业

 积累字词,背诵第7段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底蕴和情感,学习并积累文章的优美语言。

 2、领会烘托、对比、先抑后扬、象征等手法表现主题的写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礼赞”的内涵,领会作者热情讴歌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之思想感情。

 2、继承和发扬当年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困难的生活强者。

 三、过程与方法:

 1、从课内往课外拓展,将“读”“写”“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上课重点放在思考感悟和动笔训练。

 3、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在学生的难点处适机点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情感与结构,学习象征等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及作用。

 五、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整体感知,把握线索结构和感情基调等)

 第二教时:合作探究,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

 教学要点

 1、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2、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3、探究二:品味描写景物遣词造句的特色。

 4、总结本节课内容要点。

 5、布置作业:写两个作文片段,运用本文技法。

 第二教时

 一、导入,朗读全文。

 二、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一)问题导学,复习旧课。

 (二)明确主题: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品格三方面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先抑后扬等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三、探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赏析象征及其表现效果。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贵族化的楠木又象征什么呢?

 (1)白杨树本身特点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顽强。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显示了不软弱,不动摇的顽强的精神,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内在品格近似的北方的农民和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守卫家乡的哨兵,也象征了在华北平原谱写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2)作者为什么运用象征,而不直接写抗日军民呢?

 “人贵直,文贵曲”。美文运用象征,使文章显得含蓄委婉,让意境更美,给读者留下揣摩玩味的余地,同时,也可以逃过特定环境的政治劫难。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二)赏析先抑后扬的手法,理解其作用。

 1、朗读第二段和第三段,思考:上下文是怎样衔接的?文意的重点在“单调”,还是“惊奇”?

 明确:描述完高原景色,写景色给作者的感受是先“雄壮”后“单调”,为写见到白杨树“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意在突出白杨树蓄势。强调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即给西北高原带来无生机和活力,祛除色彩的单调的,给广阔无边的高原增添美感,让人们耳目一新、赏心悦目。

 2、朗读第七段开头至“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思考:文意突出的“美女子”还是“伟丈夫”?

 明确:先说长得太挺直的白杨树称不上“树中的美女子”,看似个缺点,而后强调它与西北风抗争的气质像是“树中的伟丈夫”。贬低它外形上缺乏多姿多彩,意在强调高大的白杨树具备的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等气质美,后者才是作者想赞美的部分。可见,白杨树属于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一种树!

 四、探究二:本文语言朗朗上口、生动形象,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谈谈它的妙处。

 (一)词语运用准确、凝练、生动。

 (1)第二自然段怎样描写高原景色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明确: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2)课文第5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皮运用哪些形容词?请找出来加以品赏。

 明确:用“笔直”写树干树枝;用“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丫枝,用“片片向上”写叶子;用“光滑”写树皮的质地,用“银色”“淡青色”写树皮的颜色。用“倔强挺立”和“不折不挠”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同时,也含蓄地赞美它的品格和气质了!

 (3)课文第7段用哪些生动凝练的词语高度概括白杨树的`内在品格的?请找出来品赏。

 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这些词语与上文是否重复出现呢?没有,作者有意避开重复运用,值得我们写作上学习。这些简洁凝练带有归纳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蕴含丰富,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浮想联翩和反复咀嚼感悟得来的结果。它们恰恰与北方抗战军民的优秀品质相吻合。

 (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仔细品味。

 四、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五、布置作业: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种事物,给予热情赞美。要求:

 1、先写外在特点,再写内在精神,语句表达务必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先抑后扬的技巧。

 2、写真情实感,支持顺理成章,反对牵强附会。

 3、字数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14、白杨礼赞

 茅盾

 一、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二、赏析写法,理解作用。

 1、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先抑后扬及其作用

 3、遣词造句及其作用

 三、布置作业,迁移运用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8.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②欲扬先抑。③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1.象征

 2.排比、反问

 景美------------------形美----------------神美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教学呈现

 1.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2.读一读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理一理:篇章结构。

 4.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能力)。

 (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5)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

 (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5.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6.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象征手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想

 重点把握文章5、7两段,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及反问、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朗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推进民主、平等、和谐、友好,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观察语文课本封面,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幻灯片:

 的白杨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5-7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写法与读音。并运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三、再读课文,把握要旨

 1、在学生回答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后,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2、抛出问题: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由此导入第7段。赏析本段,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

 幻灯片: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

 3、抛出问题: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

 4、讲解什么是象征

 幻灯片:

 象征是……

 四、课外拓展,领会象征

 1、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幻灯片:

 绿色——长城——

 2、听歌曲《白桦林》从中感受象征的含义

 幻灯片:

 《白桦林》歌词

 ……

 3、课后阅读散文《白杨》,理解文中内容及象征手法,并与《白杨礼赞》做比较阅读。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象征

 树人

 北方农民哨兵

 上进的精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948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