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第1张

 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大家平时会关注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吗关于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4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4 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5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宋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 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毛泽东《采桑子• 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3 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唐人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唐人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4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5 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6 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中的名句:“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表明自己的襟怀坦白和光明磊落。草木类的例子更多,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杜甫《蜀相》:“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 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2 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3 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 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 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 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 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5 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 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 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 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 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以上介绍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见寓意。其实,不少意象是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骆宾王《在狱咏蝉》的“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的“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的“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三国人曹植的 “寒蝉鸣我侧”(《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同样的情思。

何谓边塞诗: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一、汉魏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

(一)概况:

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往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不独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住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间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语言素朴,构思独特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

二、隋代的边塞诗

(一)概况:

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数量不多,也无一流作家,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二首等

(二)《从军行》简析:

该诗为七言歌行体诗中把塞外肃杀的气氛和征人怀乡,思妇闺怨的情思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意境优美,语言清丽流畅,对偶工整和谐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长风萧萧渡水来,归燕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长风萧萧渡水来,归燕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三、唐代的边塞诗

(一)概况:

1、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 《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 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3、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高适的边塞诗

1、生平:

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

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慨 ,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3、《燕歌行》赏析:

(1)诗题及创作背景:《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适的“第一大篇”《燕歌行》本是乐府的体裁,魏文帝曹丕最早以这个题目写诗此后这个题目常用来歌咏东北边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本诗对旧有的题材进行了开拓对于诗歌的创作意图,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平定了契丹叛乱的几次战争为事由,歌颂守边战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另一说是揭露张守珪战败还妄请战功的问题,谴责将领骄傲轻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大极大痛苦和牺牲到底是歌颂还是讽刺依据《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观点,并考虑到诗的前序,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张守珪的事有一定关系,但诗中所写并非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2)以下讲习诗歌的内容:

诗序说明了创作的事由,“开元二十六年,一位跟随元帅出征的朋友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诗给我看我深感当今征战戍守的事情,于是和了一首”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在和叛变的奚族人作战中打了一次败仗,“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见《旧唐书·张守珪传》)

前八句诗概括了将士们出征的过程诗的发端“汉家烟尘在东北”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诗中的“汉家烟尘”和“汉将辞家”指当朝将士“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是横行敌境,一往无前的意思“摐军伐鼓下榆关”两句写出征的军容“校蔚羽书飞翰海”中一个“飞”字传神地说明军情紧急,战局危险气氛由此逐渐推进,趋于紧张

次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这个开阔而无险可平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猛剽悍,如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紧接着写战争失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些边塞特有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紧接下来的八句写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这正是被围困在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写征战在外的将士,“玉箸应啼别离后”写战士想象当中的独守在家的妇人妇人日夜悲愁,但“边庭飘飖哪可度”战士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久久萦绕,笼罩在战士的周围,夜巡的刁斗声声声紧急,敲碎了他思乡的心这原本是《燕歌行》这个诗题旧有的内容但本诗的渲染较前人更甚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无疑深化了主题是谁让他们身陷绝境

最后四句收束全篇,感慨无穷,淋漓悲壮“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又岂是为了讨得个人的功勋这句饱含着诗人的礼赞由此讽刺了冒进贪功的汉将末二句诗人感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的形象,和如今骄横的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不计其数,但像李广那样即爱护士卒又能镇守边疆的将帅真是难求啊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3)评价:

A、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的同题诗作,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本诗打破了这一题材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B、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怙宠贪功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成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三)岑参的边塞诗

1、作者生平:

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

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白雪点明写诗的背景歌,点明诗歌的体裁是乐府送武判官归京是写作的事由诗是咏雪送人之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开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一个“即”字,传出惊喜好奇的诗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把萧索酷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姿态“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惨淡”二字又为送别定下基调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客出军门,只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也是一处奇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色调的白和暖色调的红形成了鲜明的反衬,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飞雪形成反衬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轮台东门送君区,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结尾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阐说着悠悠不尽的离情在这首诗中,诗人对诗歌意象“雪”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笔力矫健,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

(2)奇情:艰苦的军旅生活中,渗透着激昂慷慨的情感

以《走马川》为例,《走马川》写在诗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期间走马川为唐轮台西边的白杨河(轮台在今天乌鲁木齐的西边)行,是乐府诗体的标志封大夫为即将出征的御史大夫封常青,本诗是为他壮行而作,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在走马川中顶风冒雪夜行军的紧张场面诗歌的第一部分,“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平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乱飞,这是出兵的环境诗歌的第二部分,“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顶风冒雪夜行军的边防战士斗志昂扬,和环境形成反衬诗的最后部分,“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饯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之短兵不敢接,东师西门伫献捷”行军生活艰苦,而唐军士气昂扬,有必胜信念,形成反衬该诗极力夸张渲染环境和气候的恶劣,反衬出全军上下的高昂士气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诗歌当中的场景如:黄沙漫天、风吹石走、风刀割面,马汗成水,砚水冻凝,独特且洋溢着豪壮之情

3、《 走马川行》诗歌艺术简析:

A、在写作技巧方面,诗人抓住了典型环境和细节《走马川》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白日绝域风沙景色,开头三句无一个风字,但捕捉到了风色,刻绘了风的猛烈“轮台九月风夜吼”,由暗写封转为明写,由白天的风色转为夜晚的风声,狂风咆哮紧接着以石头来侧面描写风,大如斗的石头随风乱走,勾勒出风的狂暴这种恶劣环境中,顶风冒寒前进的唐军将士出现了,“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重任在肩,“半夜军行戈相拨”,以戈相拨写军容整肃,“风头如刀面如割”,以面如割写行军感受连战马都感受到了临战的紧张气氛,“汗气蒸”,“旋作

冰”对战马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的刻画,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经过这样充分的烘托铺垫后,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这样的军队,又有谁能敌呢

B、诗歌还擅长用反衬和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爱国热情

C、从句式上来看,押奇韵,每三句一换韵,三句之中句句押韵,形成拗峭劲折的音节似紧锣密鼓,形成紧张急促的节奏,犹如战斗进行曲

四、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边塞诗的特点有:1、题材广阔;2、意象宏阔;3、基调昂扬;4、体裁兼善。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边塞诗特点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古从军行》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962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