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感情很坚定,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注意理解最后的句解。
其实黄庭坚实在是命运悲惨了,黄庭坚资质聪颖。而且他的性格是属于那种很直接的,太较真了,以至于被别人拽了下来。皇帝也没有向着黄庭坚,贬官之后就生病去世了。
黄庭坚在历史上的名气很一般,不算特别的大。不过一个京城的文人居然身死异乡也是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了。先来说说黄庭坚的生平,黄庭坚呢从小就表现出很出色的文学天赋。靠着自己的力量勤奋好学,终于通过科举考上了进士。而且他做官做了一辈子,一直到他客死他乡。
但是他客死他乡的原因离不开贬官这件事情。据说,他也是一个直性子的人。他的守孝期满之后,又被朝廷纳进宫来做官。他的工作就是一些收录工作,但是审核的人员还有很多,不仅仅只有他一个。但是他在核对的时候,发现有的收录里过度的美化了皇帝这个角色,个人崇拜主义太严重了,于是他就不乐意了,就把这些他觉得不合适的地方都改过来了。
本来,人家这么写就是为了引起皇帝的注意力,就是为了讨好皇帝。结果来了一个说真话的,大家都觉得,我这么写皇帝都没说啥,你有啥资格在这说三道四。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黄庭坚没有什么反驳之力,甚至没有人跟他站在一边。更有一些同事们跑去和皇帝打小报告,皇帝一听居然有人敢瞧不起自己于是就直接相信了这些奸佞的话,马上就把黄庭坚贬职了。但是好在也没有被贬去太远的地方,但是无奈的是黄庭坚是一个老实人,再一次被贬官。
就这样她去了宜州,黄庭坚就病死在了自己的岗位上。
常遇春是明朝名将,是朱元璋麾下一个举足轻重的人,从朱元璋从一贫如洗到最后得到天下都有常遇春的功劳,遗憾的是在天下已经安定的时候,正值壮年的他在去剿除元朝最后的余孽是死在半途,后人对他的死表示遗憾的有,但是更多的说他死在军营是一种幸福,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常遇春壮年暴毙的幸福由来。
他的幸福来自他死得早,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要说他的主子朱元璋,朱元璋是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发主,你看看当时跟他打天下的有几个不是被他处死的,刘伯温,那可是他的军师,比常遇春还要重要的人,最后呢,不还是因为朱元璋一张命令而死。
宋太祖还杯酒释兵权呢,至少好给他们那些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留一条生路,最后也能安享晚年。
而朱元璋,直接来阴的,他的将士、军师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天下定下来后,怕他们继续反自己,怕在朝威胁自己的权力,在野威胁自己的统治,所以就来了个狡兔死,走狗烹,找种种借口来定罪,一旦定罪基本的都是抄家处死,不得善终,在后来的史书上他们也因为后来的莫须有的污点把以前的功劳也抹除了。
反观常遇春,刚好在天下定后暴毙,也算是战死沙场,朱元璋也没理由再找一个死人的麻烦,对这种功成身退,朱元璋甚至还追封了他。名誉保住了,也没遭受莫须有的罪,不是幸福吗。
在《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我认为“乡”这个字最能直接表达人的情感。
“乡”字在诗中出现了多次,如“临岐风雨恰苍茫, 乡关何处是归程。”,“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等等。
这些词句中,“乡”这个字所表达的是诗人对家乡、故土的眷恋和思念。在长期离乡远游后,诗人回到家乡时,深感家乡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归属感所在,也是自己最深刻的情感记忆。而在客居他乡时,诗人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乡的向往,也都体现了人对最基本生活需求和情感渴求的表达。
因此,在《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我认为“乡”这个字最能直接表达人的情感,因为它涵盖了人对家乡、故土的眷恋和思念。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朝宋人陆凯的《赠范晔诗》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唐朝陆龟蒙《别离》
人生得一知己足也,斯世当以同情视之。朋友很多哦!!
诗中乡情
1.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10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温庭筠《商山早行》)
11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12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13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4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出自南唐▪李煜《浪淘沙》。
原诗: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释义: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赏析: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却加倍地感到痛苦。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扩展资料:
李煜亡国的原因应该具体分析,就南唐国来讲,其不亡是不可能的。理论上,当时整个中国的形势和历史发展趋势要求南唐灭亡,北宋统一;事实上,南唐国势已败,李煜即使有能力也无力回天,更何况国策早有失误。
在李煜继位的前一年,其父李璟已经因国势衰危而称臣于宋,减制纳贡了。宋朝灭南唐的形势已定,李煜继位,也只能采取消极守业的政策。
但是,尽管李煜时的南唐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其毕竟维持政权达15年之久,而且在他被俘的日子中始终时时不忘故国,心系故土,从未心归宋朝,终至客死他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