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学前儿童不同于年长儿童的突出特点。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对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作用非常明显。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
(2)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和认知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前儿童心理过程中,也有明显的表现。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学前儿童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所左右。
(3)情绪对意识产生的作用
伊扎德等提出,意识的产生、发展及其复杂组织的形成是情绪的功能。婴儿最初的情绪体验就是最初的意识。斯皮兹指出,最初几周的婴儿,其知觉发展水平还不能提供足以产生意识的信息。因此,最初的意识是由饥饿、疼痛引起的痛苦,或温暖饱足及母亲的抚慰产生的舒适、欢乐、探究兴趣等体验组成。
(4)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儿童情感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日趋稳定。大约在5岁以后,儿童情绪的发展开始进入系统化阶段。幼儿的情绪已经比较高度的社会化,他们对情绪的调节能力也有所提高。再加上幼儿总是受着特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这些影响经常以系统化的刺激作用于幼儿,幼儿也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稳定的情绪反应。例如,某些成人经常对幼儿抚爱,总是使幼儿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因而引起了良好的情绪反应;另一些成人对幼儿过多的厉声斥责,总是不能满足幼儿的精神需要,于是引起幼儿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这样,经过日久的重复,幼儿便对不同的人形成不同的情绪态度。同样,由于成人长期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幼儿形成了对事物的比较稳定的情感。
(5)情绪对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
情绪的外部表现是信息交流的工具之一。它在学前儿童与人交往的活动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幼儿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成人对新生儿的了解,几乎完全依靠他的表情动作。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直到幼儿期,表情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其作用不下于语言
儿童情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毛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儿童的成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社会化是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目于爱与被爱、尊重与自尊的需要,幼儿非常希望被人注意,为人重视、关爱,要求与别人交往。与人交往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及人际关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幼儿情绪的产生和性质。成人对幼儿的关爱、表扬,可以使幼儿信心百倍、活泼、愉快,反之,则可能使他们焦虑不安。因此,在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对幼儿的态度,是幼儿情绪情感的最重要的动因。
不仅与成人交往的需要及状况是制约幼儿情绪产生的重要社会性动因,而且,同伴交往的状况也日益成为影响幼儿情绪的重要原因。有一名幼儿,父母、教师都挺喜爱他,但其在幼儿园就是不高兴,也不愿上幼儿园。通过观察、谈话发现,原因在于同伴不理他,不喜欢和他一起玩。小朋友的排斥、拒绝,或者忽视、冷落,对幼儿常是一种痛苦。
(二)情感的丰富与深刻化
情绪情感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分化的过程。新生儿只有几种非常简单的情绪,如愉快、恐惧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情感的种类逐渐增多。幼儿期相继出现许多高级社会性情感。如尊敬/怜悯、公正、友谊、同情、羡慕、羞愧、责任感、妒忌、骄傲,等等。研究表明,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高级情感均在幼儿期出现,并获得初步的发展。这些都使得幼儿的情感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三)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幼小儿童的情绪带有很强的冲动性,当他们处于激动的状态时,常常会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产生一些冲击性的行为,当然,他们更不会考虑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比如,一个劲儿看见别的孩子欺侮小弟弟,感到非常气愤。于是,他一边喊着:“不许欺侮小弟弟”,一边却伸出拳头朝欺侮人的孩子身上打上一拳。大些的孩子则开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行为的冲动性和过于强烈的外部情感表现,同时,情感的稳定性也逐渐提高。
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的社会化
(一)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非社会性微笑减少,社会性微笑增加
(二)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学前儿童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
1-3岁儿童情绪反应的动因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事物相关联。
3-4岁的幼儿,喜欢身体接触,喜欢让老师摸一摸,亲一亲,有要求别人注意和交往的需要。
(三) 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情绪表达方式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手势和动作)以及言语表情
幼儿对成人得表情十分敏感,儿童从2岁开始,已经能够用表情手段影响别人,并学会在不同场合下用户不同方式表达同一种情绪。
二、情绪的丰富与深刻化
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说,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情绪的丰富指: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情绪的深刻化指:它指向事物性质的变化,由指问事物表面到指向事物的内在特点。
产生愤怒的动因:
1生理习惯的问题,如:不愿意吃饭,洗脸,上床,睡觉等。
2与权威的矛盾问题,如:被惩罚。
3与人的关系问题 如:不愿意和别人分享东西。
各情况依次发生在2岁以下、3~4岁和4岁以上。
根据情绪与认知过程的关系,情绪的发展可分为若干种水平:
(一)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
与生理性刺激相联系的情绪多属此类;
(二)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
儿童的许多恐惧情绪都是后天学来的:
(三)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
同情感也和记忆与想象有关:
(四)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
幽默感是一种与思维发展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是作为高级情感的理智感的萌芽
(五)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
与意识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是典型的社会性情绪,是人际关系性质的情感体验。
三、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从情绪的进行过程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越来越强。这种发展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二)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三)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情绪的社会化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3~4岁,以主要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满足社会需要过渡
(3)情绪表达的社会性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
2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化。
情绪的日益丰富情绪过程的分化;
指向物增加情绪的深刻化 从指向物的表面到内在特点
根据与认知过程的关系,情绪的发展可以分为: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3)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幼儿情绪发展是指个体情绪发展的一个阶段。情绪在幼儿阶段的发展过程及规律性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扩展,幼儿情绪种类不断丰富,情绪体验不断深刻。其发展特点:
情绪日益丰富和深刻化,引起情绪体验的动因增多,情绪逐渐分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现象转化为指向事物的内在特征;情绪的稳定性逐步提高,随着脑的发育和语言的发展,幼儿对情绪的控制能力逐渐发展,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减少;社会性情绪产生并发展,幼儿最初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
1易变性,即小儿的情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支配,如遇到不高兴的事易哭闹,稍加劝导又破涕为笑,所以,这时儿童的情感不够稳定。此外,小儿的情感也易受他人的感染,倘别的孩子大声叫嚷,他也大声叫嚷;别的孩子表现害怕,他也害怕。随着小儿生活经验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儿情感的稳定性就逐步增长起来。
2冲动性,即小儿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如当小儿第一次看到墙上的电插座后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虽然大人因危险而不让摸,把孩子支开,但是小儿却大哭大闹,执意要去触摸一下。
3反应不一致,即同一刺激,有的小儿可以反应强烈,有的则无反应。2岁开始,小儿的情感表现日渐丰富、复杂,如喜、怒,初步的爱与憎等。在不正确的教育下,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与情感,如见人害羞、怕黑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