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怎样来了解?

关于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怎样来了解?,第1张

古琴是我国古代音乐乐器里一种,也是最早一个乐器,又叫做瑶琴,七弦琴,有着三千年以上历史,古琴音色宽广,深沉,悠远。

我国古代历史文献里记载有伏羲琴,神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可以看出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很久远历史,它存在很早。

我们根据历史文献上记载,《琴操》里面说到,伏羲作琴,一弦,长七尺二寸。所以一开始古琴是一根弦,只是简单一种乐器。

后来到了西周出现一个叫做钟仪人,他是最早专门制作古琴人,一直到战国时期,古琴才普及和有了很多琴人。

在文学领域里孔子有很大影响力,他也很喜欢古琴,所以他就把诗经和古琴相结合,创作出三百首弹唱诗经。

在古代古琴是一般以三尺六寸五长度制作,意思是代表一年是有三百六十五天,面圆底扁意思是天圆地方。

琴身为对应着人身体,有头,有脖子,有肩膀,有腰身,有尾部,有足。古人制作人都会对应五行来制作,很注重细节。

最开始伏羲琴上只有一根弦,后来钟仪制作五根弦,对应着金木水火土,生出宫商角徽羽五个音色。

同时宫商角徽羽五个音色也对应着君臣民事物五个社会等级,后来周朝时期,又加上两根弦,代表文和武,意思是君臣一体。

古琴从一开始一根到最后七根弦,都有着发展意思,可以看出古人对制作工艺上都很讲究。

在古代时期,男人也很喜欢弹奏古琴,那时往往更多是男人演奏古琴更招人喜欢。因为当时只有男人才能读书,女人是不能读书,那么学习音律也就是男人。

在古代古琴能弹好,也是一件很厉害事情,古琴有散音,泛音,按音三种音色,在古代古琴可以传递很多情感,所以在文人墨客里深受喜爱。

康战国时名医文挚对齐威王说:“我的养生之道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也难以恢复。”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快节奏快,快节奏带来的生活习惯的改变容易导致人们睡眠节律紊乱。农业社会里,人们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比较规律。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原有的生活节律受到影响。现代社会中娱乐场所及电子用品也相应增多,如酒吧、夜总会、网吧、手机、微信等,使人们的夜生活更加丰富,有一部分群体的睡眠时间通常是半夜2点到上午10点,,这部分人不到半夜根本睡不着觉,这种情况医学上称“睡眠时相延迟综合症”,是睡眠障碍的一种。

  除生活习惯以外,心理压力也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人际关系、情感生活等。

  如果一个人长期有睡眠障碍,会导致精神状态差、心情焦躁,容易发脾气,人际关系受到影响。工作质量下降;身体出现亚健康状态:容易心慌心跳,胸闷胸痛,躯体出现疼痛;免疫力低下,容易生病:如失眠,偏头痛,容易感冒,胃肠道不适,胃炎腹泻、高血压、皮肤病、口腔疾病、妇科病等。

  失眠在中医术语里称为“不寐”,引起“不寐”的原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常、思虑过度、年迈体虚等。

  情绪失常多由心理压力引起,古琴音乐在疏导心理压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首先古琴曲一般节奏舒缓,能对人体起到整体放松的作用,这也是打太极拳时选择古琴曲做背景音乐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古琴曲散音、按音以和音为主,散音是右手指尖击琴弦所产生的声音,(其特点是深沉浑厚,成为琴曲雄健的根基,如同大地般坚实,有“勇士赴战场”之喻。故散音象征大地)。所谓按音,是右手弹琴弦,左手同时按弦走到相应的音位与散音相合。(按音的特点是婉转舒情,圆润细腻,如人婉婉倾诉衷情,有“呢呢儿女语”之喻。故按音象征人)。

  从古琴琴音对人体的影响角度来看,散音好像是在人体选定的穴位,按音在选定穴位上的震动按摩,类似于针灸的行针,听古琴曲就是人体接受音乐按摩治疗的过程,让人体最大程度上通过神经、皮肤接受琴音所带来的物理震动,让人体大脑身体充分放松入静,为睡眠做好前期准备。

  古琴曲能让大脑处于放空的状态,这种状态在脑电波上呈现为α波,α指数(α波占全部脑波百分比,安静、闭目时为75%)可以作为情绪表现的指标,情绪稳定而思维广博的人,α指数较高,情绪不稳定而狭隘偏激的人α指数则甚低。古琴曲诱导出的α波可以使人体充分放松,帮助机体释放压力及不良情绪。

  古人弹琴前要焚香、沐浴、更衣。这种仪式一是对古琴的敬重,二是古人把古琴作为安放灵魂的生命方式,把古琴作为与天、地、人相通的媒介和载体,用古琴来呈现对生命的思考、与山水的相依以及对自我情感的宣泄。

  用古琴曲来改善睡眠,我们不妨借鉴古人弹琴的仪式:首先焚香:檀香独特的香味对睡眠具有安辅作用,其镇静的效果较好,可以营造出为祥和、平静的感觉。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十分青睐焚香静坐和修身养性。他在赴海南儋州途中购买十多斤檀香,并建一“息轩”,常在轩中焚香静坐。他题诗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其次沐浴更衣,睡觉前沐浴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使的身体发热,有利于睡眠。换上质地柔和睡衣,穿着舒适,可以使身体充分放松,为入睡做好前期准备。

  第三步,躺在床上,身体放松,选好古琴曲,时间设定为半个小时左右,音量调节在20-40分贝之间(犹如轻声絮语),坚持一周左右,对睡眠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睡觉前建议选择收听的古琴曲为:《良宵吟》、《平沙落雁》、《双鹤听泉》、《心游太玄》等琴曲。

  要提高睡眠治疗,除采用古琴音乐疗法以外,还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在11点前入睡,让身体在睡眠中充分修复,达到保健养生的效果。

古琴墨缘的寓意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其中一些寓意可能因人而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创作者的意图进行理解。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寓意:

1 表达忧伤之情:古琴墨缘是一首表达作者忧伤之情的美妙音乐。它描述了一个人内心的痛苦和忧伤,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和领悟。

2 描述优美的意境:古琴墨缘也是一首描述了安静、优美、深远的意境的音乐。它让人们感受到了古琴的韵味和魅力,以及深藏在音乐中的情感和思想。

3 传达禅意:古琴墨缘还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传达禅意和哲学思考的音乐。它让人们感受到了禅宗的思想和境界,以及对于生命和世界的深刻思考和领悟。

总之,古琴墨缘的寓意可能因人而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创作者的意图进行理解。

动画短片《山水情》中,古琴作为意象被广泛运用。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在短片中,古琴的音乐与画面相互呼应,共同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在短片中,古琴音乐不仅仅是背景音乐或者单纯的配乐,更多地是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例如,在短片中出现了一段“流水行”曲目,这首曲子描绘了流水潺潺、清新自然的景象,与画面中流淌的溪水、飞舞的蝴蝶等元素相得益彰,让观众感受到了自然山水之美。

此外,在短片中还出现了一位弹奏古琴的老人。他身着传统服装,坐在竹林之间弹奏着古琴。这个场景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古琴演奏技艺和传统文化风貌,更多地是通过老人所弹奏的曲子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例如,在短片的结尾处,老人弹奏的曲子《广陵散》表达了对人生经历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与画面中逐渐消失的夕阳、落叶等元素相呼应,让观众感受到了岁月更迭、生命无常的深刻内涵。

总之,通过动画短片《山水情》中古琴音乐和形象的运用,让观众在欣赏美景和听取音乐之余,也能够感受到对自然、对人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现存的上千首古琴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中主要大约有下面五种类型:

1、表现中华民族气节和人民正义斗争的。

例如《神奇秘谱》中的《广陵散》,是东汉时期古曲,表现了战国时期韩国剑工匠为韩王铸剑,到期未成,被韩王杀害。工匠的儿子聂政长大立志报仇,经过顽强的努力,终于机智地刺死韩王并自杀身死,音乐甚为激昂慨。《苏武思君》(应是明代以前的作品),这是一首琴歌,音乐深刻感人,歌词热切有力。李焕之同志将它改为大合唱,取得了国际赞誉。

2、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的。

《矣欠乃》(这是明代谱本,也应是明代以前的作品)。表现船夫拉纤的劳动。有拉船的劳动号子音调多次现,并一次比一次激动。整个音乐忧郁不平,是很有形象很有深度的重要琴曲。在古曲中,这样直接、具体地表现劳动的作品,是罕见的。

《渔歌》表现渔夫在大自然中自食其力,勤劳乐观的情感。音乐中有很显然类似唱歌的音调。这一曲虽然在描写渔夫,却是寄托了作者对现实不满、向往遁迹山水生活的心情。

《雉朝飞》是写一个七十岁的牧人,早晨在田野中看见雉鸡成双而飞,感叹自己已是暮年,尚未有妻。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贫苦的劳动人民的生活遭遇。这在很古的时候是一首琴歌,在清代谱本中已经有了器乐曲的《雉飞》。

3、表现社会上不同人的遭遇所产生的复杂感情。

《胡笳十八拍》是一首较大型的琴曲,见于《五知斋琴谱》。表现了蔡文姬的苦难:幸存、别子、还乡的悲欢交织的矛盾心情,音乐深刻细致。

《秋塞吟》表现王昭君别离故国远嫁异族的悲凉情感,音乐娓婉细腻很有特色。

《阳关三叠》是在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基础上发展成一首琴歌的。近些年被改成合唱,影响更广。

《忆故人》是晚清出现的琴曲,表现山中月下,徘徊叹息思念友人。音乐结构完整逻辑性、婉转曲折,非常感人。

4、表现具有哲理性的思想感情活动。

《墨子悲丝》。墨子看到洁白的丝被染成不同颜色,从而感叹人类也是在社会上由纯洁而变成形形色色,产生悲思,这首琴曲含蓄而有深度,令人信服地表达了这种内心活动。

《鸥鹭忘机》根据的是一则古代寓言:有一个老人常在海上闲游。日久,海鸥与他接近,相友好。后来他的妻子知道了,要他捉一两只回来。他第二天再去,海鸥再也不理睬他了。乐曲表现的是一种在人们忘却害人的动机时,海鸥悠然无虑、自由飞翔的情绪,同时隐约有惆怅之感,好像孕育着可悲的结局。

5、表现大自然的景物并抒发人的内心感情。

《流水》一曲描绘了水流自山泉至长江大海的种种形态,并表达了人对这壮丽的大自然的赞叹。

《平沙落雁》是通过对秋爽天高、水远沙明,雁阵的飞翔、鸣叫、盘旋、降落、起飞的种种描写,造成一幅雅致清秀的图画。使人产生安宁闲适之感。

古琴这个乐器可以在声音发出后,继续对声音进行调控,比如揉弦,甚至通过左手的滑动改变音高等,这给古琴的表现力带来了极大的可能性。

钢琴演奏要在发音前对声音做出充分的设计和想象,声音出现以后,演奏者就无能为力了。古琴演奏同样要在发音前想象和设计声音,声音出现后不但可以修改和弥补,还可以继续对声音做进一步的修饰,这也是古琴音乐的强大魅力所在。

那么,其他一些乐器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这么丰富的发音后调控方法呢?小提琴、二胡、古筝都可以揉弦和通过手指滑动改变音高,但它们的发音后演奏技法为什么没有古琴那么丰富?

一个原因是:古琴无琴码,琴弦比较松弛,可以更加充分地震动。整根弦充分震动的好处是,弦长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通过震动而发声,泛音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更好,就是说一根弦上的十六个泛音,大部分都能发出,古琴上有十三个徽位,也就意味着至少能够发出十三个泛音。

(泛音是指一根弦在整体震动时,它的每一个整数段也在同时震动发音,弦的偶数段震动发出的音是整个琴弦发出的音的频率的整数倍,比如一根弦发音是“do",它的二分之一段弦发出的也是”do“,但比整根弦的”do“高八度,四分之一段弦发出的还是”do“,又比二分之一段的”do“高八度;奇数段发出的音高就不是”do“了,比如三分之一段发出的音高就是”sol",整根弦可以发出十六个音,依次是“1、1、5、1、3、5、b7、1、2、3、#4、5、6、b7、7、1”)

泛音丰富,音色就润泽好听,同时,泛音的音色空灵,虚幻,更增加了古琴音色的意蕴,古琴演奏家充分利用乐器的这个特点,发展出了意境深远,意蕴悠长的古琴音乐表现手法。

无琴码的另一个好处是,声音持续时间更长,不但可以提供更为悠长的声音,也给演奏家在音头发音后,对音尾做大量修饰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顺便可以想到,泛音的数量的多少和泛音音色、音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古琴的质量和价格。

好的琴,泛音一定容易发音,甚至可以在一根弦的任意位置都能发音。用泛音演奏技法,可以很容易得到琴的反馈,不至于心中有想法,而乐器不配合,不能好好发音。不仅要容易发音,还要有好的声音质量,比如,声音润泽不干涩;声音悠长无杂音;音高稳定,不会在声音持续的过程中发生音高的改变等等。

这些要求,在许多种乐器的挑选和判别中都可以使用,但在古琴上尤为重要,因为它没有什么机械结构,最主要的表现力源泉就是泛音。

凡事有利必有弊,古琴无琴码的优势恰恰也是劣势。

小提琴、二胡、古筝因为琴码的存在,限制了琴弦的充分震动,泛音数量不如古琴多,余音不如古琴悠长,但琴码可以将琴弦的震动传递到琴身,通过琴身共鸣箱的共鸣放大,它们的音量得到了极大的扩大。

音量的扩大不仅有利于突破表演场地的限制,在更广阔的场合演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极大地提高乐器的表现能力和情感张力。

演奏者可以在从极小到极大的一个非常大的音量范围内控制和表现情感,不仅可以窃窃私语,而且可以热情迸发!

钢琴音乐之所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17世纪末,发明了可以控制声音大小,而且通过共鸣箱体,极大地扩展了钢琴音量的新式钢琴,钢琴的表现力立刻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表现内容的范围更加广阔,才发展成为号称“乐器之王”的地位。

古琴没有琴码,弦的震动不能传递给箱体,得不到琴箱体的共鸣和放大,所以古琴音量很小,演出场合受到很大局限,只能在比较小的空间,比较安静的场合表演。

同时,由于泛音丰富,所以古琴演奏充分使用泛音,在只有七根弦的情况下,也可以演奏很多的不同音高。

泛音音色特殊,有着空灵悠远的属性,但同样音量不大,而且不如整根弦的发音结实。

古琴音乐之所以注重内修,注重个性化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和乐器的特点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从古琴的结构和音色特点出发,就能够理解古琴音乐的特质了:古琴音乐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尤其擅长细腻而变化多端,用语言极难描述的文人或诗人心理特点。

贩夫走卒的情感世界直白而单一,用能够直抒胸臆的乐器更适合些。

文人诗人内心敏感,情感细腻,用这样能够悠长婉转,一唱三叹,静谧自省的乐器就更加恰当。

古琴并非不能表现杀伐决断,只是受音量所限,即使能够表达磅礴的气象,毕竟缺少磅礴的气势,它的大开大合到底是意象大于气势的。所以古琴音乐中的雷霆暴雨、地动山摇不是没有,但也仅限于展示古琴同样具有这方面的能力而已,实际地位在所有古琴音乐作品中并不是主流。

  在我看来,二者没有谁比谁更能打动人,两种乐器无论从材质、产生地等完全不属于一个领域的,相对应的,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欣赏角度也是完全不同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古琴现在还没有钢琴那么普及。我认为,要想真正听懂古琴曲,要了解琴论,他有很多流派,要大概知道各派的艺术追求与哲学思想。

  钢琴曲的感人,大多是通过旋律的直接感受,来打动人的,而且现在创作的钢琴曲越来越通俗化。而古琴更注重意境,同一首曲子,每个人弹得不一样,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钢琴曲基于西方的哲学、美学观念,重“情”,重色彩,强调自我情感的宣泄,现在的钢琴曲更随意,虽然最终也要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来阐释,但更多的是大众的普遍接受。

  而古琴恰恰相反,它一直在哲学与美学的范畴。古琴基于儒家的主张,历来重视修身养性的伦理教化作用,突出地强调“禁”字,所谓“琴者,禁也”,就是包括“禁声”、“禁情”、“禁欲”、“禁变”;古代的文人墨客大都是琴家,古琴也因此形成很多流派,各自有不同的看法,刚刚说到的大部分琴者的观念,他们要求“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与他相反的是明代中叶以后的李贽,他提出“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主张使琴由禁欲主义的工具变为自由抒发感情的手段,他是既主张儒家肯定音乐的思想,否定道家的“无情”主张,又继承道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批判精神,反对儒家倡导的礼制对人性的压抑、音乐的束缚,主张解放音乐,他的这种主张是我国古代最为合理的一种。

以上纯属交流,只是个人的看法啊!!

我是学古筝的,从我个人的感觉来看,就是古筝悦耳,古琴悦心

一般人都会觉得古筝好听很多;而古琴一定要了解他的人才听得懂

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古筝很华丽,如流水;古琴很古朴,如高山,所以不懂得人很容易听睡着。。。。

古筝能够直接表现出来的情感更丰富且富有变化,色彩鲜明,听后个人创造的空间不大;古琴的调调都差不多,一定要细细品才有味道,每个人听后感觉会不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264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