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其二)
唐孟郊
秋月颜色冰, 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 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 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 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 声响如哀弹。
参考译文
秋月脸色冰冷寒气森森,老客壮志已经消磨殆尽。秋夜寒气侵人,冷露滴落,梦被惊醒,劲峭的秋风像一把梳子侵袭着人体,使人从头到脚彻骨寒冷。卧病床上已经很久了,心中愁思怎么也剪不断。还是不要作无根据的猜想,也不要听没来由的瞎说吧。梧桐叶已凋落,冷风吹着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孟郊(751年—815年),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唐代著名诗人。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后隐居嵩山。 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并于”贾岛齐名“郊寒岛瘦”。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滴,击穿打破。秋夜的冷露之声足以破梦。“滴”给了梦以具体的形象,使轻梦如肥皂泡、蜘蛛网,可见诗人多么难于安眠。
梳,把秋风比喻作一把梳子。劲峭秋风“梳”过每条神经、每个骨缝。“梳”字写出了风流动形态的特点,也写出了诗人从头到脚彻骨寒的感受。
孟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孟郊的《秋怀》诗共十五首,写于他的晚年。内容多为回顾人生、剖析世态、嗟叹贫病孤苦,是他晚年生活、心灵的真实写照。
这一首艺术上最为成功。一、二句自然成对,由时令及心境,为全诗总起。“老客”即久客,诗人五十六岁时受河南尹郑余庆招荐,怀着希望到洛阳任微职,到写这组诗时已有六、七年之久了。历经仕途上的挫折,家庭中的丧子失母,生活日趋困顿,使诗人心力交瘁、贫病迭加,壮气蒿莱,一度“春风得意”的心情到此早已消磨净尽。当此“秋深月清苦”(《秋怀》其九)的夜晚,诗人只能孤身对月,倾诉情怀。但在这悲秋的节令中,“老骨惧秋月,秋月刀剑棱”(《秋怀》其六),月色似乎也透着森森寒气,无法亲近。此诗以“冰”状月色,转视觉为触觉,更使人感到可畏,以“单”状志气,更觉委顿已甚。三、四句极写贫穷。“冷露”、“峭风”因“秋”而生; “滴梦破”、“梳骨寒”承“志气单”而来,针线细密。露滴无声而居然惊梦,则鹑衣破被、夜不成眠,可想而知,正所谓穷人连梦都做得薄些。秋风侵入竟似梳篦,则饮食无靠、骨瘦如柴、肋骨条条外露,具象可见。这里,诗人不仅在表面上把挨冻受饿之状刻划得如在目前,而且还深一层写出了“老人朝夕异,生死每日中……四时既相迫,万虑自然丛”(《秋怀》其十)的心态:一生的美好“梦”想,无不残“破”,怎不吞声忍泣,老泪如“滴”细细“梳”理往事,全是缺憾,怎么不霜刀“风”剑,冰“骨寒”心十个字,可以说字字精警,语意双关,寓意深长。接着,五、六句极写身心之病。卧床不起,虚脱盗汗,竟至席显人形,这是病在席上画出的花纹。写病体的衰弱是何等触目! 日思夜想,愁肠九转,竟至盘结,这夸张性的比喻,写心灵的痛苦是何等沉重。诗人体物之精,描摹之细,于中可见一斑。由于贫病交加,精神也陷于病态,以致凭空生幻听,无故疑神疑鬼。诗人这里以虚写虚,《秋怀》(其五)中的具体描绘刚可作注脚: “竹风相戛语,幽闺暗中闻。鬼神满衰听,恍惚难自分。”结尾两句,自然而巧妙。表面上,是对“虚听”、“疑怀”的补充描写:秋风吹桐,枯叶飘飞,瑟瑟作响,听起来如有人在弹奏哀怨的曲调。实质上,桐木本是制琴的上好材料,诗人借梧桐来喻自己怀“材”不遇的遭际和至枯而仍峥嵘挺立的形象;在“哀弹”声声中,我们似乎听到诗人一生的苦吟哀唱,语尽而韵味无穷。
象《秋怀》这样抒写贫病穷愁的诗篇,孟郊确乎写得过多,可见他胸怀之不够旷达,致获“寒虫”、“诗囚”之讥。但它们却也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失意士人的生活状况和苦闷情绪,为他们一吐不平的心声。而它以立意的新颖、构思的工巧、造语的奇警,则可代表中唐“苦吟”诗人的艺术追求。
1答:“老客”指诗人自己,也就是孟郊。一个“单”字,“老客”二字包含着他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而一个“单”字,更透露着人孤势单、客子畏惧的无限感慨。
2答:字面明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实际上,诗人是悲泣梦想的破灭,是为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
3答:席上印病文, 肠中转愁盘。“印病文”喻病卧已久,“转愁盘”谓愁思不断。
1 关于梧桐意象的两联诗句
关于梧桐意象的两联诗句 1古代关于桐的意象及诗句
高洁品格的意象及寓意 梧桐在古诗中有象征高洁美好品格之意。
忠贞爱情的意象及寓意 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在诗人的笔下,它又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 孤独忧愁的意象及寓意 风吹落叶,雨滴梧桐,凄清景象,梧桐又成了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意象。
离情别绪的意象及寓意 在唐宋诗词中,梧桐作离情别恨的意象和寓意是最多的。诗句有: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2有关酒,风,雁,雨,梧桐,黄花意象的诗句及其含义(各两句)
一、酒
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含义:一种人生真实慨叹,借酒销愁之意)
2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含义: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悲而不伤,悲而能壮)
二、风
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含义:以理驭情,具一副心胸,写出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含义:获猎之意一开,先做到声势俱足,猎获之意见于言外)
三、雁
1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含义:侧面记叙反映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2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含义:宽阔自信的诗笔,也是一种非战思想的表现)
四、雨
1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含义: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美好和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含义:一反悲秋的格调,语言清丽)
五、梧桐
1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含义:形容已到深夜,环境凄清)
2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含义: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
六、黄花
1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含义:见到菊花吐艳,醒悟到重阳节的来临)
2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含义:从时序的推移中觉察到自身的衰老)
另:如果是作业,不提倡这种提问的再次出现。但希望你能记住这些诗,谢谢!~祝圣诞快乐!
3关于宋词中梧桐的意象
唐诗中最先起用“梧桐”意象的,恐怕当算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梧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蝉居于梧桐之上,此诗以梧桐树干的高挺清拔声响远播,暗指诗人志趣的高洁。苏轼在元丰五年被贬黄州时有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梧桐前着一“疏”字,更显梧桐树孤高独立,东坡先生卓尔不群的品性由此可见一斑。
桐木也可指品行高洁。“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孟郊《秋怀》)桐木是制琴的美材,峥嵘的桐木制成的美琴却弃置不被用,借此寄托了诗人苦吟一生而穷困一生的失意的悲哀。桐花也能对超凡的才能起衬托作用。李商隐在表现韩冬郎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才能时写“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传说中凤凰喜栖于桐花遍野的丹山,所以桐花便成了俊才的生活背景。
时至初秋,梧桐落叶最早。因此诗人常有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怀想。“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平淡幽细的描绘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耿玉真《菩萨蛮》)萧索之秋梧桐叶落,人去京师,闺中人怎不怅然失望?柳永《玉蝴蝶》中有“梧叶飘黄,谴情伤”之句,渲染出秋的萧疏、清幽和衰飒。把梧桐与秋联系得最好的是李煜的《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秋的味,秋的落寞以及无穷的艺术美尽情显现。
诗人常借其他秋景共同谱写秋的韵味。“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秋光渐老,一片苍寒。“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高观园《菩萨蛮》)桂花、秋雾、西风,一派自然天成。
古人常在傍晚或清晓时分汲水。梧桐与井、辘轳并举,点明傍晚时令。“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以井边梧桐秋深夜黄破题,点明季节、时令。李煜《采桑子》中写“辘轳金井静,梧桐晚,几树惊秋”。
傍晚时分,落叶飘零,希冀飘零,心绪零落,最易想念未归之人,所以诗人常将梧桐和秋雨、秋声联系起来表达哀情。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引用已较为成熟。“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酸恻动人的意象婉转地描述了杨玉环死后唐太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景中有情,情景浑涵,合成一片,不露痕迹。以梧桐表闺怨的集大成者应是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意象不断叠加,意境逐步沉郁,写景议论自然交融。
梧桐秋雨滴落,声声催人断肠。以秋声来衬托寂寞,更能突现心境孤独。“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只是一滴雨露,不知多少离愁,声声叶叶,离愁到明也难以释怀。这种用以动衬静的方法,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梧桐雨除表怨情外,还在怀友人,述矢志,叙飘零中时有闪现。姜夔写给友人的《八归》中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刘过在《贺新郎》中道“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贫士的失职之悲在秋风秋雨中真正愁煞人。邓剡《浪淘沙》“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述写了飘零之苦。
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染笔,后人听到秋风吹拂梧桐,就产生凄凉的况味。但梧桐不仅仅是凄凉的代名词。“梧桐”意象应用较广,因而含义复杂,上文只是简单的归纳。梧桐深深深几许?“梧桐” 意象中更深的况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析。
4关于梧桐在古诗词中的意象研究
1;古人认为蝉栖高饮露,自然是生性高洁。蝉所栖之高的梧桐,其形象高洁也就更加卓茕不凡。由于梧桐孤然傲立、品性高洁,所以人们将它与松柏放在一起,称为美材。
2;青干碧叶的梧桐,则是伉俪深情的象征,古代传说梧为雄,桐为雌,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我国有“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之说,因此,诗文中常以梧桐表示男女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
3;梧桐落叶早,古人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古人素有悲秋的情结,睹物伤怀,见叶落更觉秋深。“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南唐·李煜《相见欢》)囚禁生活中的南唐帝王,自是有一番愁苦,而这清冷的月光照着光秃的梧桐树,愈加增添了院中人的愁怨。
4;借助“雨”意象的凄冷的氛围,以衬托出孤枕不眠的离愁客愁,莫过于摹写静夜雨声。当夜幕垂下后,人们对雨的听觉非常敏锐,那淅淅沥沥的雨声特别具有穿透力,直人深夜未眠人的心里。为了追求夜雨更加清晰的声响效果,古代文人们往往借助于梧桐树叶写雨之声。著名的有晚唐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借三更时分梧桐冷雨的一叶叶、一声声,烘托出闺中女子的一怀离愁别怨,极为凄婉动人。温庭筠此词中的“梧桐雨声”作为一个特写的意象,一再出现在以后的宋词创作中,它由个体意象成为公共的意象,带有渲染离情愁怀的特定色调。
5宋词中描写梧桐的意象以及赏析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正是化用“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温庭筠 虽为化用,但词人却善于融化前人的语句,自成意境,有天衣无缝之妙。梧桐这一意象不仅表现季节与时令,而且由此表现秋季的特点。
6关于描写梧桐树的诗句
常见诗句有: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酒阑人散草草,闲阶独倚梧桐。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这里我列一首:
李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1]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2]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3]
注释:
[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是一般:亦做“别是一番”,另有一种之意。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7关于“梧桐”的诗句有哪些
1、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唐·孟浩然 《句》
2、十二珠帘卷秋月,霏霏凉露下梧桐。——元·萨都剌 《赠来复上人四首 其四》
3、芳草满庭飞燕子,晚凉和雨在梧桐。——明·文徵明 《晚雨饮子重园亭》
4、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5、入门紫鸳鸯,金井双梧桐。——唐·李白 《效古二首 其一》
6、四十日秋无点雨,谁将消息到梧桐。——宋·方岳 《秋热 其一》
7、台越还闻走麋鹿,墟吴真见有梧桐。——明·沈周 《读吴越春秋》
8、白纻乌纱青宝玦,紫鸾黄鹄碧梧桐。——宋·杨万里 《和章德茂少卿拉馆学之士四人访王德脩提干》
9、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明·何景明 《雨夜似清溪二首 其一》
10、离情满江汉,秋色入梧桐。——明·黄瑜 《送张九衢都帅北上时镇惠潮》
11、游鳞戏沧浪,鸣凤栖梧桐。——唐·高适 《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
12、晓霜凝耒耜,初日照梧桐。——唐·卢纶 《和考功王员外杪秋忆终南旧居》
13、会希全物色,时放倚梧桐。——唐·杜甫 《遣e68a84e8a2ade799bee5baa631333363393735闷奉呈严(一本有郑字)公二十韵》
14、麒麟游甸苑,凤鸟集梧桐。——明·祝允明 《都门赠吴渊父》
15、满耳蛩声秋唧唧,玉阶寒露冷梧桐。——清·杨淑贞《秋夜》
17、16、玉醑金钗香梦断,归来晴月挂梧桐。——宋末元初·方回 《饮商氏普安堂(大震)》
18、斜照尚多高柳少,明年更欲种梧桐。——宋·葛天民 《小亭》
19、绿苔侵杖屦,秋色近梧桐。——宋·刘敞 《庶几堂》
20、仰看阳光只见空,不如影里看梧桐。——宋·杨万里 《小憩揭家冈谛观桐阴》
8宋词中描写梧桐的意象以及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作者:李煜 朝代:南唐 体裁:词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注释:
[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有一般:亦做“别是一番”,另有一种之意。
前言: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廷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赏析: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描写古琴的诗句
琴,世传华夏祖先伏羲、神农、舜按天地、阴阳、五行之说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修身理性,返其天真。
“琴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导政事,和六气,调玉烛,实天地之灵气,太古之神物,乃中国圣人治世之音,君子修养之物。” 九霄环佩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张弦代语兮,欲诉衷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太古遗音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万壑松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云 泉 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水常自闻。
玉琴弹出转寥夐,直似当时梦中听。三峡流泉几千里,一时流入深闺里。
巨石奔崖指下生,飞波走浪弦中起。初疑喷涌含雷风,又似呜咽流不通。
回湍曲濑势将尽,时复滴沥平沙中。忆昔阮公为此曲,能使仲容听不足。
一弹既罢复一弹,愿似流泉镇相续。惊 涛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正 吟 鸟栖鱼不动,夜月照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声即淡,其间无古今。海月清辉 玉轸朱弦瑟瑟徽,吴娃徵调奏湘妃。
分明曲里愁云雨,似道萧萧郎不归。清 籁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无名宋琴 半涉浊流半涉清,倚筝闲吟广陵文,寒剑默听君子意,傲视人间笑红尘。
梅花落 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 忆与崔宗之,白水弄素月。
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 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
一朝摧玉树,生死殊飘忽。 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殁。
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 泉户何时明?长扫狐兔窟。
双 鸿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馨,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曲中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原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玉韵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玉壶冰 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 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
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 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
响余群动息,曲罢秋夜深。 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列子·汤问》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战国·宋玉 心哀而歌不乐,心乐而哭不哀。 ——《淮南子·缪称训》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古诗十九首》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 ——《史记·乐书》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三国(魏)·曹丕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三国(魏)·曹丕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晋·陶渊明 因形创声,随时造曲,应物无穷。 ——晋·成公绥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唐·李白 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 ——唐·李白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唐·刘长卿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唐·高适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唐·杜甫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唐·钱起 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
——唐·赵嘏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唐·韩愈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唐·白居易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
——唐·白居易 弦中恨起湘山远,指下情多楚峡流。 ——唐·苏替 一字新声一颗珠,转喉疑是击珊瑚。
——唐·薛能 唱得红梅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 ——宋·晏几道 如怨如慕,如诉如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宋·苏轼 情知言语难传恨,不似琵琶道得真。 ——宋·陆游 宛若流风回雪,悦如飞燕游龙。
——清·洪升。
2有关古琴的古诗词1、白居易 《废琴》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2、白居易《船夜援琴》
鸟栖鱼不动,夜月照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声即淡,其间无古今。
3、白居易《清夜琴兴》
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
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
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
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
响余群动息,曲罢秋夜深。
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
4、白居易《邓鲂、张彻落第》
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
寒松无妖花,枝下无人行。
春风十二街,轩骑不暂停。
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
众目悦芳艳,松独守其贞。
众耳喜郑卫,琴亦不改声。
5、白居易《夜琴》·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6、白居易 《五弦》
清歌且罢唱,红袂亦停舞。
赵叟抱五弦,宛转当胸抚。
大声粗若散,飒飒风和雨。
小声细欲绝,切切鬼神语。
又如鹊报喜,转作猿啼苦。
十指无定音,颠倒宫徵羽。
坐客闻此声,形神若无主。
行客闻此声,驻足不能举。
嗟嗟俗人耳,好今不好古。
所以绿窗琴,日日生尘土。
7、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8、孟浩然《听郑五愔弹琴》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9、张祜《听岳州徐员外弹琴》
玉律潜符一古琴,哲人心见圣人心。
尽日南风似遗意,九疑猿鸟满山吟。
10、王昌龄《琴》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11、刘长卿《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2、贾岛《听乐山人弹易水》
朱丝弦底燕泉急,燕将云孙白日弹。
嬴氏归山陵已掘,声声犹带发冲冠。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13、方干《听段处士弹琴》
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
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
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
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
14、王维《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3形容古琴的诗句1、古琴大轸长八尺
唐
李贺
《听颖师琴歌》
2、古琴藏虚匣
唐
李白
《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
3、残编未掩古琴横
宋
韩彦古
《浣溪沙》
4、千曲囊中古琴
宋
赵功可
《绮寮怨》
5、失古琴亦哀
唐
孟郊
《秋怀》
6、愿为古琴瑟
唐
孟郊
《答韩愈、李观别,因献张徐州》
7、古琴有弦人不抚
唐
白居易
《五弦弹-恶郑之夺雅也》
8、玉律潜符一古琴
唐
张祜
《听岳州徐员外弹琴》
9、对酒弹古琴
唐
邵谒
《古乐府》
10、床惊倒古琴
唐
唐求
《友人见访不值因寄》
11、古琴带月音声亮
宋
伍乔
《僻居酬友人》
12、古琴弹罢风吹座
宋
苏轼
《重游终南子由以诗见寄次韵》
13、古琴百衲弹清散
宋
陆游
《北窗闲咏》
14、三尺古琴余爨迹
宋
陆游
《山行》
15、古琴蛇推牢藜
宋
陆游
《赠道流》
16、低声泛古琴
南北朝
庾信
《幽居值春诗》
17、无弦是古琴
宋
王镃
《山中》
18、石泉操古琴
宋
艾性夫
《过石泉寺》
19、古琴呜咽鸣中吕
宋
白玉蟾
《三级泉》
20、莫道无人识古琴
宋
陈著
《出剡北门道中》
21、古琴口歌兮手弦
宋
方回
《赠吴琴士会龙》
22、客有古琴瑟
宋
方岳
《次韵萧同年古意》
23、秋风吊古琴三叠
宋
方岳
《次韵章太博迁匠丞不入》
24、徽弦不具之古琴
宋
方岳
《题董一之花木杪》
25、只把古琴藏石匣
宋
顾逢
《寄邓山房高士》
26、赖有古琴知
宋
黄庚
《王琴所话别》
27、独抱古琴携竹杖
宋
寇准
《庐山》
28、俸买古琴归
宋
刘克庄
《挽赵漕简叔二首》
29、古琴绝弦
宋
释善珍
《祭愚谷》
30、古琴留挂壁
宋
舒岳祥
《送潘少白赴连山馆》
31、清风楼古琴三尺
宋
王珪
《和公仪送白鷼于永叔》
32、吴僧携古琴
宋
王辟
《宿宅与王专魏野洎用晦上人因成联句》
33、吴僧携古琴
宋
魏野
《宿王辟宅与王专洎用晦上人因成联句》
34、古琴带月音声正
宋
伍乔
《僻居酬友人》
35、诗书一古琴
宋
杨万里
《题刘朝英进齐》
36、古琴不入时人耳
宋
于石
《偶成》
37、得趣古琴那用弦
宋
喻良能
《题渊明祠堂》
38、须臾寒月照古琴
宋
张榘
《题金渊绿净亭》
39、一张之珍太古琴
宋
赵汝鐩
《三珍行》
40、山人袖携古琴来
宋
周文璞
《古琴歌》
4有关古琴的诗句有哪些1、古琴大轸长八尺唐李贺 --李贺《听颖师琴歌》
2、古琴藏虚匣唐李白 --李白《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
3、残编未掩古琴横宋韩彦古 --韩彦古《浣溪沙》
4、千曲囊中古琴宋赵功可 --赵功可《绮寮怨》
5、失古琴亦哀唐孟郊 --孟郊《秋怀》
6、愿为古琴瑟唐孟郊 --孟郊《答韩愈、李观别,因献张徐州》
7、古琴有弦人不抚唐白居易 --白居易《五弦弹-恶郑之夺雅也》
8、玉律潜符一古琴唐张祜 --张祜《听岳州徐员外弹琴》
9、对酒弹古琴唐邵谒 --邵谒《古乐府》
10、床惊倒古琴唐唐求 --唐求《友人见访不值因寄》
11、古琴带月音声亮宋伍乔 --伍乔《僻居酬友人》
12、古琴弹罢风吹座宋苏轼 --苏轼《重游终南子由以诗见寄次韵》
13、古琴百衲弹清散宋陆游 --陆游《北窗闲咏》
14、三尺古琴余爨迹宋陆游 --陆游《山行》
15、古琴蛇推牢藜宋陆游 --陆游《赠道流》
16、低声泛古琴南北朝庾信 --庾信《幽居值春诗》
17、无弦是古琴宋王镃 --王镃《山中》
18、石泉操古琴宋艾性夫--艾性夫《过石泉寺》
19、古琴呜咽鸣中吕宋白玉蟾 --白玉蟾的 《三级泉》
20、莫道无人识古琴宋陈著 --陈著 《出剡北门道中》
5描写古琴的诗词有哪些白居易《琴》
置琴曲几上,慵坐但含情。
何烦故挥弄,风弦自有声。
适合刻在古琴上的诗句还有:
1、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2、《竹里馆》作者: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白居易《履道春居》“微雨洒园林,新晴好一寻。低风洗池面,斜日拆花心。暝助岚阴重,春添水色深。不如陶省事,犹抱有弦琴。”
4、常建《江上琴兴》“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5、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6、李治《相思怨》“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7、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8、窈窕涉女,琴瑟友之。——《诗·周南·关雎》
9、妻子好合,如鼓琴瑟。——《诗·小雅·常棣》
10、月色满轩白,琴声亦夜阑;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随自爱,今人多不弹;为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这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发出的感喟。
6形容 古琴的诗词《严氏古琴》
年代: 宋 作者: 艾性夫
苍梧弓剑俱尘土,一片枯桐尚传古。有弦弹入碧虚寒,彩凤应来兽应舞。
物真物赝不必论,立名幸有古意存。南风不作民正愠,我欲抱渠招帝魂。
《依韵和普上人古琴见赠》
年代: 宋 作者: 梅尧臣
独蠒丝为弦,九窍珥为珍。弹风松飕飕,听水流泯泯。
欣者举袖舞,悲者欲涕陨。若此辄动人,干时固能准。
虞舜今在上,南薰思无尽。
《古琴吟》
年代: 宋 作者: 邵雍
长随书与棋,贫亦久藏之。碧玉琢为轸,黄金拍作徽。
典多因待客,弹少为求知。近日僮奴恶,须防煮鹤时。
《古琴诗》
年代: 宋 作者: 释智圆
良工采峄桐,斗为绿绮琴。一奏还淳风,再奏和人心。
君子不暂去,所贵禁奢*。后世惑郑声,此道遂陆沈。
朱丝鼠潜啮,金徽尘暗侵。冷落横闲窗,弃置岁已深。
安得师襄弹,重闻大古音。
《古琴歌》
年代: 宋 作者: 周文璞
山人袖携古琴来,形模拙丑腹破穿。上两金字亦残漫,自云得自十年前。
十年前宿野店间,野店岑寂无炊烟。只将百钱乞翁媪,回买湿薪煨涧泉。
老翁持出一木段,刀痕凿痕斧痕满。秀才望见三叹羡,学琴以后何曾见。
此是成都雷氏为,揩摩雷字分明现。持归修治调曲成,曲成他人不肯闻。
初弹羑里可释憾,再鼓广陵如雪冤。将归古操次第传,龙入我舟何可怜。
《山中废宅见古琴》
年代: 明 作者: 王醇
废宅何遗此,终年掩暗尘。弦残空抱响,谷冷未逢人。
余趣思纤指,全身总剩薪。转虞归俗士,沉没任山春。
7求形容古琴的诗词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沈沈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朱丝弦底燕泉急,燕将云孙白日弹。
嬴氏归山陵已掘,声声犹带发冲冠。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
忆与崔宗之,白水弄素月。
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
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
一朝摧玉树,生死殊飘忽。
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殁。
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
泉户何时明?长扫狐兔窟。
玉律潜符一古琴,哲人心见圣人心。
尽日南风似遗意,九疑猿鸟满山吟。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辩经纶。
8和古琴有关的诗词1、《竹里馆》
唐代: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2、《琴诗》
宋代: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文: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3、《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
宋代: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译文: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鸣,梦回故乡,千里燃战火,被惊醒,已是三更时分。站起身,独绕台阶踽踽行。四周静悄悄,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
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满头霜星星。家山松竹苍然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知音稀少,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4、《燕歌行二首·其一》
魏晋: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译文: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燕群辞归,天鹅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
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5、《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唐代:李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译文:大地一片雪白,风色寒厉,纷纷的雪花片片如大手。笑死了陶渊明,就因为你不饮杯中酒。你真是浪抚了一张素琴,虚栽了五株翠柳。辜负了戴的头巾,我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鸟声有悲欢,我爱口流血。——唐代·孟郊《苦寒吟》 鸟声有悲欢,我爱口流血。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
鸟声有悲欢,我爱口流血。
潘生若解吟,更早生白发。 冬天 , 生活凄凉 关于“郊寒岛瘦”
“寒”,当然也可作穷窘解,但显然苏轼指的是整个的风貌的清冷的“寒”。“寒”是一种诉诸视觉的形状。有谁感到过寒的诗和看见过瘦的诗呢?没有。以此索解,了无蹊径。但是它确实又是可感的、具体的,它触发我们的想像,引起我们的美感联想。在我们想像的天地里,就会呈现孟郊和贾岛的诗的某些画面、某种境界的美,然后会惊异地感到,用“寒”“瘦”来描述这种画面和境界所体现的美,实在是再恰当也不过了。
这到底要作何解释呢?要解释清楚这一点,可能会涉及许多问题,诸如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民族的审美习惯,中国传统诗论的特点等问题。这些问题很难一下说清楚。如果再把范围缩小一点,从一个小的角度来窥测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譬如说,诗论家在运用诸如雄浑、寒、瘦等概念评论诗的风格时,他们的思维过程到底是怎样的?他们采用什么样的思维形式?有什么样的特点?或者有助于对这些现象的认识。本文试图涉及的,就是这样一个小问题,并且仅仅把它限制在这个小小的范围之内。
我们先来解剖一个有代表性的实例。就从“郊寒岛瘦”开始。
“寒”,显然不仅仅指诗的内容多写穷苦生涯,“瘦”,也不只是指缺乏辞采,而是指诗的整个风貌,指表现诗的风貌的一种意境的美的类型。苏轼没有对“郊寒岛瘦”作明确的说明,但从他的两首《读孟郊诗》中,可以看到他对“郊寒”的或一所指。诗是“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又如煮彭觊,竟日嚼空螯。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人生如朝露,日夜火烧膏,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 在这诗里他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孟郊的诗:有如清水浅流,明沏而湍急;又如小鱼、彭觊,虽有滋味而乏丰腴膏肉;复如寒虫鸣号,给人以萧索之感。这三个比喻,都没有明确的界说。小鱼、彭觊之比,似指诗的内容不够丰满;清水激湍之喻,似指境界之清冷急促;而寒虫悲鸣之形容,则似指郊诗感情基调之悲苦凄凉。显然,这是苏轼对孟郊诗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以一系列的联想出现的。每一个联想,虽可能由于诗的某一风格因素所印发,但其实又是对于诗的整个风貌的印象。大概就是由这一个个的印象造成了一种“清冷”的总的印象,也就是他所说的“要当斗僧清”的“清”,在清冷上可与贾岛相比。从“清冷”,又进一步转移,产生“寒”的感觉。
我们可以再证以其它人的论述。对孟郊诗的风格特色有这种感觉的人还不少。例如,贾岛在《投孟郊》诗中,提到“容飘清冷余,自蕴襟抱中” 。他注意到了孟郊诗的清冷意境,并且指出这种清冷意境与他的襟抱有关。欧阳修说:“堪笑区区郊与岛,萤飞露湿吟秋草”。 “萤飞露湿吟秋草”这样一个境界给人的感觉是“清冷”。用这样一个意境来说明孟郊与贾岛的诗的风格,显然也出于联想。范晞文更引孟郊的《长安道》诗:“胡风激秦树,贱子风中泣。家家朱门开,得见不可入。长安十二衢,投树鸟亦急。高阁何人家,笙簧正喧吸”,说孟郊的诗“气促而词苦”。所谓“气促而词苦”,主要也是指感情基调的悲苦凄凉。从他所引的这首诗,可以看他要强调的是弥漫于孟郊诗中的悲苦凄凉的情调。这种情调给人的感觉,当然也还是“清冷”。又如,葛立方说孟郊诗“皆是穷蹙之语”张文潜说孟郊诗“以刻琢穷苦之言为工。”张戒说郊诗“寒苦”。魏泰说郊诗“寒涩穷僻”,意思都相近,都是指郊诗给人的悲苦凄凉的感觉。这种感觉在感情上和清冷是相通的,与苏轼的所谓“寒”也很相近。
我们还可以直接证以孟郊的诗。郊诗虽也有少数篇章如《游子吟》那样脉脉深情,如登科后那样轻快自得,但大多数描写的是穷悉失意的生活境遇,意境清冷,调子凄凉。我们试将《苦寒吟》抄在下面:天色寒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敲石不得火,壮阴正夺阳。调苦竟何言,冻吟成此章。
在这诗里,孟郊用冷的色调,着意描写了一个阴冷死寂的境界和在这个境界中诗人自己穷愁苦吟的形象,在阴冷死寂的意境中浮动着凄凉的情思。《秋怀之一》:“孤骨夜虽卧,吟虫相唧唧,老泣无涕涕,秋露为滴沥。”用秋虫悲鸣的境界烘托穷苦的身世,而以秋露与涕泪的联想表现著深深的凄凉情怀。又如《秋怀之四》:“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秋怀之十一》:“幽苦日日甚,老力步步微,常恐暂下床,至门不复归。”《秋怀之十三》:“秋气入病骨,老人身生冰,衰毛暗相刺,冷痛不可胜。 伸至明,强强揽所凭,瘦坐形欲折,腹饥心将崩。”这类诗很多。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写穷愁生活,抒悲愁情怀,感情基调悲苦凄凉,意境清冷。这些都足以从不同方面证明,“寒”,是指诗的一种清冷的意境的美。是指由这种清冷的意境引起诗评家们的感情共鸣,触发他们的美感联想而产生的一种清冷凄凉的“寒”的感觉。它是可感的具体的。
至于“瘦”,当然也和“寒”一样,是由诗的意境触发诗评家们的联想,而产生一种“瘦”的形象的感觉。苏轼没有进一步论述贾岛的诗,不过,从他对“郊寒”的概括方法可以证明这一点。同样,我们也可再证以贾岛的诗。“瘦”,“腴”相对,就是不丰满。读贾岛诗,会感到他的诗内容不丰满,想像不丰富,境界狭窄,虽也有少数诗篇如《剑客》慷慨激昂,但大多数诗篇感情清冷,表现著寂寞孤独的情怀,如,《秋暮》:“北门杨柳叶,不觉已缤纷。值鹤因临水,迎僧忽背云。白须相并出,暗泪两行分。默默空朝夕,苦吟谁喜闻。”全诗的境界是迫促狭窄的,想像并没有起飞,只写得垂泪苦吟的诗人独立于秋日之中,连周围景物也寥寥无几,引不起读者对诗的意境的丰富联想。《雨中怀友人》:“对雨思君子,尝茶近竹幽,儒家邻古寺,不到又逢秋。”同样缺乏丰富的想像,缺乏丰满的境界,只表现著一点寂寞孤独的情绪。贾岛的诗,寂寞孤独的情绪是很突出的,像有名的《题李凝幽居》那样表现著孤寂冷落感情基调的诗所在皆是。不丰满,狭窄,寂寞冷落,使他的作品给人造成一种单薄、孤寂的感觉,从这种感觉现,再联想到瘦削,产生属于体积的“瘦”的感觉。
我们还可证以其他人的评价。欧阳修说贾岛“枯寂气味形之于诗句”。陆时雍说贾岛的诗“气韵自孤寂。”气味和气韵,都是指诗的意境所蕴含的色彩、气氛、情思。说他的诗气味、气韵枯寂,就是说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枯槁冷落的诗的意境。枯寂,是“瘦”的另一种说法,不过,“瘦”侧重于从神上说,枯寂侧重于从韵味上说罢了。
无疑,“瘦”也是指一种类型的意境 的美。同样是可感的,具体的。
从以上简略的解剖中,我们可以看到,“寒”“瘦”所描述的,是诗的境界的美的类型。它是可感的,具体的,传神的。它建立在我们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诉诸于我们的想像,触发我们的美感联想,而不是建立在概念、分析、推理、判断的基础之上,引发我们去进行理性的思辩。评论诗歌风格的许多用语,如雄浑、飘逸、壮丽、清远等等、等等,都有着这样的特点,它们不同于义界明确,高度抽象的科学的概念。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姑且给它们一个名字,称之为“形象性概念”。
意境 孟郊一生生活贫困,诗多啼饥号寒、倾诉穷愁的不平之鸣。其代表作《苦寒吟》可以看作是诗人一生悲凉的形象写照。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孟郊
燕子又将春色去。纱窗一阵黄昏雨。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 燕子重来,往事东流去。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 暮雨忽来鸿雁杳,莽关山、一派秋声里。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河南嵩山,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只做过县尉一类的小官。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补充
(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贫困,曾游两湖、广西,无所遇合,屡试不第。46岁始中进士,50岁为溧阳尉。元和初,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暴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孟郊专写古诗,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其中有的诗反映现实,揭露藩镇罪恶,如《征妇怨》、《感怀》、《杀气不在边》、《伤春》等;有的关心人民疾苦,愤慨贫富不均,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有的表现骨肉深情,如《游子吟》、《结爱》、《杏殇》等;有的刻画山水风景,如《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归天台》、《峡哀》、《游终南山》等;有的写仕途失意,抨击浇薄世风,如《落第》、《溧阳秋霁》、《伤时》、《择友》等,还有的自诉穷愁,叹老嗟病,如《秋怀》、《叹命》、《老恨》等;而“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一类诗,虽反映了世途艰险,但也表现了作者偏激的心情。孟诗艺术风格,或长于白描,不用词藻典故,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或精思苦炼,雕刻奇险。这两种风格的诗,都有许多思深意远、造语新奇的佳作。但也有些诗过于艰涩枯槁,缺乏自然之趣。他和贾岛齐名,皆以苦吟著称,唐人张为称他的诗“清奇僻苦主”,而苏轼则称“郊寒岛瘦”。后来论者把孟、贾二人并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有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夏敬观、华忱之均著有其年谱。
孟郊的《秋怀》我在网上找的,都是“清诗既名朓,金菊亦姓陶。”
据我个人理解:
"朓"跟后面的“陶”都是指的人名
"朓"是指谢朓(tiǎo)(464-499),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谢朓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
“陶”是指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我们都知道他老人家的爱好就是菊花
“清诗既名朓,金菊亦姓陶。”的大概意思是:这清新沁人的诗篇既已被人赞为谢朓之作,那这金黄傲世的菊花我也可以冠以陶家之姓氏。(名朓:姓谢名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