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讲了由损失规避效应引发的三个正常人决策中有趣的现象:赋予效应、安于现状和语义效应。你应该已经可以看出,损失规避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对损失规避的程度却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光说损失规避你也许觉得不容易理解,其实,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是比比皆是的。
有一次,正常的傻瓜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有一张10元钱,显然是别人不小心丢失的。他捡起这张钱心里挺高兴的,就像是从天而降的一笔收入。但是等他回到家,看到活泼可爱的女儿奔出来迎接他,就很快把这捡到10元钱的事情忘到了脑后。
之后又有一天,在上班的路上,正常的傻瓜发现他放在外衣口袋里本来打算加交通卡的10元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翼而飞了,肯定是刚才在拥挤的车上被人顺手牵羊了。虽然只是掉了10元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损失,但那种懊恼和愤怒却一直萦绕着正常的傻瓜。那一天上班他都心情不太好,一直到回到家,还对自己的爱人愤愤不平地讲起这件事。
看到这里请你想一想,对你而言,捡到10元的高兴和丢失10元的痛苦,哪种感情会更加强烈呢通常,丢失10元的痛苦要大于得到10元的高兴。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损失规避:相同的一样东西,人们失去它所带来的痛苦要大于得到它所带来的快乐。因为我们更在乎“失”,我们也就有意无意地尽量避免“失”,这就是损失规避。
上面例子的原理来自于损失规避心理的最根本的一种表现 -得失不对称性,但损失规避心理还可以引出其他几种有趣的现象,譬如,赋予效应、安于现状和语义效应。
赋予效应指正常的傻瓜对于同样一个东西,往往在得到时觉得不怎么值钱,而一旦拥有后再要放弃时就会感到这样东西的重要性,索取的价格要高于不拥有时购买它愿意支付的价格。
正因为赋予效应使得人们对自己拥有的东西加上了非常高的价值,导致人们不愿意去做决策改变现状,这种安于现状也是损失规避的一种表现。
虽然在生活中,因为各种原因大家经常需要忍痛割爱,但对现状偏爱的心理使得我们做出的选择或者决定常常不是最优的。我们把已经拥有的东西看得更重,舍不得卖掉,舍不得换掉。
我想不少婚姻的稳定跟赋予效应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虽然影响离婚的因素很多很多,但是两个人结婚以后共同生活的时间越长,越不容易作出离婚的决定。大部分变化都会在带来好的效应的同时带来坏的效应,但由于安于现状心理的影响,或者从根本来说,由于损失规避心理,人们往往会对坏的效应,也就是“失”更加敏感,而忽略了“得”,最终不会选择离婚。
当然,如果离婚后“得”远远大于“失”的情况除外。
损失规避不仅让我们过于关注“失”而忽视了“得”,有时候用不同的叙述方式来描述同一个事物时,会使人作出截然不同的决策,我们把这种效应称作语义效应。语义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人们在接收到消息时能够瞬间把它们解码,而不用专门再去识别这些信息在编码的时候使用主动语态还是被动语态,里面是否蕴含了其他更深的意思,等等。
以上我们讲了由损失规避效应引发的三个正常人决策中有趣的现象:赋予效应、安于现状和语义效应。你应该已经可以看出,损失规避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对损失规避的程度却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我们可以用损失规避系数来描述人们对不同东西损失规避的程度。对于一般的消费品,损失规避系数大概是2,也就是说,人们需要得到两倍于原先的价格才肯放弃已经拥有的商品。损失规避系数因不同的事物而不同,如果涉及到情感等方面的因素,损失规避系数就会大大上升,一旦涉及到健康和生命等问题,损失规避系数就成百上千地增长了。
由于人们倾向于对“失”表现出更大的敏感性,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要学会使用换位法,将自己带入不同甚至相反的情形中考虑自己可能的决定,学会从“得”和“失”两个角度来看问题,从而平衡损失规避心理造成的影响,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
每个人都具有得失不对称性(gain/loss asymmetry),对于相同的一件东西,人们失去它所带来的痛苦要大于得到它所带来的快乐。正因为如此,人们总是试图保住自己不失去任何东西。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损失规避”
人们的损失规避心理,又引发了另外两种现象:
1 赋予效应(endowment effect)
2 安于现状(status quo bias)
好事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问一群大学生愿意不愿意花4块钱购买一个杯子。结果多数人都表示不愿意。而当他们每个人都免费得到一个杯子,过一会儿,被问到是否愿意以6元的价格卖掉的时候,愿意卖出的人也很少。
2006年耶鲁大学经济学家基思·陈(Keith Chen)在对僧帽猴进行的一个物品交换试验研究中,僧帽猴也表现出和人一样的敏感度,他们对损失的厌恶比对收益的欣喜强两倍。厌恶损失。天哪!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种人类行为的基础-即对损失与收益的偏好和偏差,早已扎根于僧帽猴和人的共同祖先身上!早已深深刻在人类的骨子里!如果你掌握了人们的这个心理,你将完全可以成为一位“耍猴人”
赋予效应使得人们对自己拥有的东西加上了非常高的价值,导致人们不愿意去做决策改变现状,这种安于现状也是损失规避的一种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商家经常利用赋予效应,他们通过向顾客承诺无条件退货来达成更高的销售业绩。
人们总是试图安于现状,抓住眼前的一切不让它们溜走这时你突然剥夺对方的现有物,会使之产生巨大的心理波动。比如说他劈腿,在你和她之间犹豫不定的时候,你突然剥夺他的选择权,这时,他得到她的快感远远比不上失去你的损失。他会迫不及待地想回到原来的状态去,结果就是--你更容易得到这个人。
有时候人们之所以不珍惜,是因为他们还有着更好的选择机会。好比我们去市场买菜:芹菜多少钱一斤两块好吧,我再往前走走看,看看里面有没有更便宜的,如果没有我就折回来。但如果你在天黑的时候奔进菜市场,抓住最后一个准备要走的菜贩:你会说:快!芹菜给我来一斤。这个时候,你不会计较价格。反之,如果你是一个菜贩,因为要去接幼儿园放学而不得不赶快离开菜市,你会大叫:芹菜五毛啦,便宜卖啦。很遗憾,情感市场是一个永不落市的市场,有那么多“卖家”在涌入,你得赶着生孩子,没有太多时间和优哉游哉的“买家”讨价还价。所以你最好的办法就是竖起一面大旗:仅此一家,有机蔬菜,不买拉倒。
所以,当你发现面前的这个人试图推脱婚姻,你应该想到两种可能:
1她想和你结婚,只是需要一点时间来思考;
2她不想和你结婚,但不想主动来开这个口。
当如此残酷的现实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应该事先找好房子然后分开出去,不要加任何解释。再说一遍,不要解释,不问青红皂白,没有任何预兆地和她断交。
如果她不来找你,她应该是早就有了和你分手的决心。如果她来找你,先拒绝见她,温柔地就告诉她:我很喜欢你,我和你在一起也很快乐,不过我不是这种无限期和人恋爱的人,我们也许需要一点空间给彼此。
然后,她打的电话你只接一半,其余的(尤其是晚餐时候)你可以让它一直响,然后回个短信说:现在不太方便接电话,10点再联系。然后你可以在10点后接她的电话--如果她打来的话。这样过上两周之后,让她10点后也找不到你,只能在上班时候找到你。
她会急的,也许她会趁机开心玩耍几天,甚至她会试图去另外结交新男友--结果人家张口就问她:你谈了几个男朋友于是她会开始反省:我到底错过了什么。
注意,始终不要对外抱怨你的女友。如果女友的朋友或父母打电话给你,你可以同样很温柔地告诉他们:
我和xx之间有点误会,也许需要一点时间来让你们接受,谢谢你们的关心。
我和xx存在一些不知道能否解决的分歧,希望你们能理解,我自己会处理好的。
很高兴你能打来电话关心我,不过两人的事情也许需要自己来解决,谢谢了。
注意,自始至终你都要模棱两可,不说要分手,也不说不分手。态度要温柔,语气要强硬,一切都留给对方去猜测,接着她也会猜测。
可以想见的是,她会经历一个“疑惑-愤怒-焦虑-悲伤”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你是最大的赢家。如果她真心想和你结婚,你就可以很快收到表白了,如果她没有想和你结婚,你再等下去也不会送出戒指,这样做有助于你交到新的朋友。
需要警惕的是,她会试图冤枉你,哀求你,打压你,辱骂你,试图把你卷回之前的关系中。不过这都不要紧,如果你所需要的是一个老婆,而不是一个不想结婚的女友,这是你必须做的。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情感交流的主动和支配地位。教师应遵循以下基本法则:
(1)积极投入。
①教师的情感投入,说得通俗些,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投资,以换取学生的信任和从事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②教师积极的情感投入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教师的情感主要有表象层次的情感和理性层次的情感。
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在学生大脑皮层留下表象记忆的同时,也留下了情感体验的记忆。这种与情感体验密切相关的表象的产生,便构成了表象层次的情感。
④理性层次的情感是指在较长时间情感体验中由众多稳定因素构成的,调节、组织、强化自身情感心理结构。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情感从表象层次上升到理性层次。
(2)自然流露。
心灵内部的情感是隐蔽的,但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情感的表现是指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它与情感发泄有着本质不同。教学情感的自然流露,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适度。教师的情感不同于演员在舞台上的情感,它更多需要的是平和、适度的流露。
②和谐。教学情感的流露要与教学内容、教学气氛相协调。课堂教学不能没有情感,但任情感主宰教学也是不恰当的。情感和谐还要求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使教师自身的情绪、情感体验与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相对应。
(3)畅通情感渠道。
①情感的通道是不能堵塞的,必须畅通。情感渠道畅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才得以实现,情感才能产生教育效应。
②畅通情感渠道的过程,是师生彼此熟悉、理解和感化的过程。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复杂的,可以说,一颗心就是一个复杂世界。教师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让每个学生的性格、志趣、才能、气质乃至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纳入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
③要保证师生情感交流渠道的畅通,还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注意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
(4)控制情绪。
①节制过激情绪。所谓过激情绪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不能冷静、恰当地表达情感,出现了””走火””现象。例如,有的教师看到学生听课很认真便忘乎所以,自以为是,于是即兴发挥,甚至故弄玄虚,大讲””题外话””,冲淡教学主题。克服过激情绪,一是要端正教学思想,绝不要去迎合少数学生的猎奇心理;二是要明确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三是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之有发挥情感、施展技巧的余地,让内容、激情、技巧三者有机结合。
②避免冲动情绪。控制冲动情绪关键是要””制怒””。而””制怒””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集中体现,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等密切相关。
③克服压抑情绪。克服这种情绪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康的心理品质,主动调节课堂气氛。
④消除紧张情绪。产生紧张情绪的原因不同,其处理的方法也各异。最常用的方法有自我安慰法、转移注意法、熟悉环境法、回避目光法等。
(5)注意反馈。
①教师的情感表达会作用于教学对象,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情感反应反馈于自己的教学活动,以实现情感的反复循环。
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准确、敏锐地捕捉学生情感变化的外在表现。
③教师要针对学生情绪发生的心理规律巧妙组织教学活动,使师生情感和谐共振。
(6)贯穿全程。
情感交流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作用于教学的各个方面,不能间断,不能截流。
情感交流的常用方式
教师内隐的情感是可以通过一定方式显现出来和作用于学生,并将学生情感的变化情况反馈于教师的。
什么是儿童社会情感(SEL)?
社会情感是根据美国CASEL社会情感学习协会提出的核心要素设计的科学性系统课程,简称社会情感类课程(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社会情感学习课程是一门结合正面管教理论、阿德勒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系统的社会情感学习课程。
社会情感学习的五项核心技能:
→ 自我意识
→ 自我管理
→ 社会意识
→ 人际关系技能
→ 负责任的决策能力
社会情感学习着力培养的七项感知力:
→ 我能行
→ 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 我能够以自己的力量做出选择,对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和我的群体中的事情产生积极影响
→ 我能自律和自我控制
→ 我能与他人相互尊重地共事
→ 我能理解我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
→ 我能够通过日常的练习,发展我的智慧和判断力
我们知道,孩子光有学业成绩还不够,还需要具备自信、自律、创意、决策等特质,教育学家们也普遍认为,具备相应社会技能的孩子更能在学校以及将来的生活中取得成功。而这种技能如若能让孩子从幼儿园甚至更早期开始学习,效果将更为显著。
有位哲学家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的。开放的课堂实现了教学环境的开放和师生角色的开放,还营造了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因而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实施开放课堂的意义
1开放的课堂实现了学习方式、学习主动权的开放,进而让学生学会合作和体验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操作拼摆活动:学生每4人为一个合作小组,组内进行分工,分别由一人进行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拼摆,一人完成拼摆结果记录(填卡片)。先组内比一比,谁拼摆的图形多,它们是怎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猜想并在组内交流。他们通过分工整理,研究,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对转化法这种思维方法有了较深刻的感知。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由来,而且多种数学能力得到了发展,有助于合作效率的提高。
2开放的课堂打破了师道尊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法,尽可能让学生经历学习材料的提供和处理过程,让学生内心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例如我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列出了方程解答后,紧接着追问一句:“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学生马上有想出了不同的解法。接着我指出,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连一些中等及中等以下的学生都想出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在作业中学生果然用上了自己“发明”的方法(与例题不同的解法)。
3开放的课堂,智商和情商相得益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智商和情商和谐共振。开放的课堂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提高数学素养。
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对话的激情、探究的魅力、智慧的力量,这就是我所理解与追求的新课程所倡导的开放的课堂,情感与智慧共同生成的课堂。
二、如何构建最佳的开放课堂
1开放课堂的组织形式,给学生充足的空间。
让孩子在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里,体现数学应用的成功。比如:在《角和直角》一课中,我这样设计:找出下面图形中的直角。学生汇报后,发现圆中没有直角。我趁机引导:“那你能否在圆中创造出直角呢?”这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纸片,“折”、“画”等方法呼之欲出,学生情绪高涨,哪怕是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乐意去发现,去探索。他们找到了自信,脸上洋溢着成功的满足和快乐。在教学中给了学生展示的舞台,给了学生表现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潜力,教学自然水到渠成了。
2开放思维角度,构建一个和学生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体验成功是激发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自主学习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很活跃,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做,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为学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就能够出现始料不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他们的个性张扬。
例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后,我出了这样一题:“计算1+3+5+7+9+11+13+15+17。”同学们看完题后,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汇报自己的做法。这样,在互动中交流了思想,激活了思维。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3开放学习空间,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贴近生活,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如:为了让学生掌握物体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在教学“植树问题应用题”时,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去数一数桥墩、一排排的广告牌和节日的灯笼等,初步感受物体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教学百分数后,可组织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银行进行存款、取款,或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使学生熟悉、掌握存款的方法,计算利息的方法,以及打折商品总价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拓宽了学习渠道,为人才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学习“求剩余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教师在课前让学生了解、调查购买学习用品的基础上创设了以下“购买学习用品”的购物情境,让学生自主选购最喜欢的、最需要的学习用品(数量不限),同时说说想怎么买,并把过程编成一道应用题。学生通过数学活动理解数学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活动理解数学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体验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4开放学习评价,让学生在快乐的评价中更自信地成长。
学生始终是评价的主体,我们要改变学生是被评价对象,教师是绝对评价者,家长是观望者的评价状况。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还采用了“可爱的我”、“小伙伴眼中的我”、“家长鼓励我”和“教师的话”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的信息。这样的评价,使学生自己、家长、教师都参与到评价中,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如在上完“百分数”这节课后,我说:“请同学结合教师给的三个词条对你这节课的表现给予一个评价。”有的学生说:“这节课我快乐占98%,紧张占1%,遗憾占1%。”有的学生说:“我在这节课里是快乐占90%,紧张占5%,遗憾占5%。因为我有一个问题知道答案,但没有举手。下次我一定会勇敢地去表现自己的。”
总之,只有努力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开放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活动本身给人带来的快乐,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潜能。
让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在课堂涌动 作者/高存升 思想品德其实是对学生进行思维习惯、领悟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和良好社会认同的培养。这些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依赖于学生的深度参与和体验。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真正的认知主体和行为主体的学生必须积极、深入地参与进来,在交流、碰撞、领悟中有所收获,课堂教学才能有实效。 一、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引发学生思考、感悟 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往往依赖于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程度。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者要用适当的教育机智,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审美情趣。”教育者要善于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其自愿投入其中,乐于运用自己的机智去探求、用自己的能力去辨别、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悟、用自己的理智去收获。例如,讲授自立自强时,我利用学生对周杰伦的追捧心理,给他们讲述这位小眼睛的歌手在未成名前的艰苦生活。在学生津津乐道于周杰伦的星座、爱好时,学生进一步知道他超乎常人的艰辛付出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才是他真正成功的原因。只有当学生们愿意去摸索时,才愿意付出行动,才会在摸爬滚打中有感悟、有收获。教学中能否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决定有效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留出师生真争论的空间,激发观点交锋、碰撞作为一门思想性很强的课程,思品课教学必须让学生的思想自然流露、相互碰撞才会实现有效性。人文精神的实质是自由精神,自由精神的培养需要自由思想的空间,自由思想空间离不开自然感情的流露。学生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探究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领悟到了什么才是教师最应该关注的。让学生的思想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教师才会知道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教师才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学论文 )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注重求同却忽视存异,往往为了实现所谓的教学目标而以预想的种种方式束缚自由思想,禁锢自然情感的流露。教学中留下争论空间,让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想法可以自然表露出来,也许不同的见解会遭遇到对方的批评,但是,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在坚持自己的见解的同时既是一个论证自己观点正确性的过程,也是一个吸纳、兼容别人观点的过程。在学习社会公平教学时,有一个学生认为现在社会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差距的扩大会导致社会不公,他还举例一位罪行累累的老大却能因为有钱由县人大代表逐步变为市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面对如此观点我多少有些担心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的辩证性和正确性,于是把这个观点交给全班同学讨论,看看学生们的`思想态度。出乎我的意料,多数同学认为中纪委介入、黑老大被抓,表明社会还是公平的,他们可能一时得意,绝不会猖狂下去。实践表明,有时这种自由的交锋不一定需要教师的指引或者纠正就可“百川归大海”,最终达到教育目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能否留下一个适合学生独立思考、自然流露自己观点的环境,让不同的观点交锋,是实现思想品德课思想性的重要手段。 三、精心设置课堂生成的问题,调动思维积极参与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目的的实现离不开学生积极的思维参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不在于课堂氛围的活跃与否,而在于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深浅。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开手脚、抛出问题,让学生感到“好像是这样,又似乎不是这样”,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困惑、再探索。学生苦苦思索如果终有回报,其学习的积极性会空前高涨,思维也会停留在亢奋的状态中,这时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效上都会收益很多。例如,在讲解正义行为也必须有限度时,我们给出了一个鲜活的事例让学生思考、判断:银川市某小区的电动车屡次被盗,业主们谈贼色变。一天傍晚,三名业主在发现有小偷摸进车棚准备盗车时,为了制止小偷的盗窃行为,众人一拥而上你一拳我一脚把小偷打翻在地,其他丢失电动车的业主闻讯赶来又是一番拳脚相加,等到警察赶来众人已致使小偷小腿骨折、不能独立行走。学生通过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运用法律常识自然会懂得:即使是正义的行为也要有限度,否则就可能变成非正义的行为。因此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让学生的思维积极动起来,由困惑而想动,再到行动,直至会动,就会事半而功倍,收效明显。 四、巧用归谬方式,引领学生自我反省 给初三学生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时,有位学生振振有词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既然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那就应该让人民轮流来执掌政权,这样做不仅能让真正有才能的人不被埋没,还能使国家实现能人政治、清明政治。我没有正面评价这样一个貌似合理的说法,而是安排所有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做了以下步骤的活动:1.征求意见:向全班学生征求愿意管理国家事务的意向,结果全班人人请举手。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当代中学生有着较强的民主意识。2.能力自评:觉得自己能够胜任领导职务且管理的绝对的好人请举手,结果还是人人举手,也就是说全班六十余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就是那个把国家治理好的贤人,没有人觉得自己不行。3.根据本班的测试结果推测一下全国有多少人愿意管理国家事务,其结果大概至少有十亿人愿意。4.根据测试结果预算一下:如果每人执政一年大约需要多少年?每个人执政一月需要多少年?每人执政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一秒钟大致需要多少时间?为了让每个人都能一展抱负,为了公平执政时间不缩短。最后一秒钟的答案很快出来:1000000000/60=16666667分钟/60=277778小时/24=11574天/365≈317年。这就是说每个人执政一秒钟的话全国大概要用32年的时间。5.讨论:如何才能让一秒钟发挥最大效用实现所谓的“能人政治、清明政治”?结论是:每个人只可能说一句如“同志们好”这样最简单的话。这就是说在这轮流执政的32年时间里无论谁来执政,任何人什么事都干不成。那么把时间延长到一年、二年、三年会怎样?这样耗费的时间长会使大多数人根本来不及推行自己的施政理念就已灰 飞烟灭。看来这种观点连基本的权利都实现不了,更实现不了能人政治、清明政治。同学们讨论到这时,都扭头看着提意见的同学,那位提出这一观点的学生懊悔地摸着自己的脑袋似乎在说“唉,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最后不好意思地说:“我考虑得太简单了”。 学生的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我们要在教学中利用教育机智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只有当他们愿意把自己的情感、观点、思维都参与进来的时候,并经过摸索——困惑——感悟——收获这样的过程,我们才能说我们的教育取得了实效。 (作者单位:宁夏银川十六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