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秋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采秋的场景

采秋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采秋的场景,第1张

秋天是个成熟的季节,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田地里的农事忙得差不多的时候,上山采秋是山民们的主要活动。

秋天是个忙碌的季节,秋天是个汗水和喜悦交融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所有的劳动大部分都与收获有关:割稻谷、扯花生、摘棉花、挖红薯、下高粱、下玉米、扯黄豆、扯芝麻、摘豇豆、摘绿豆、打板栗、摘毛栗、采桐子、摘石榴、摘柿子、采杨桃、采八月炸、采茶籽、采油茶籽、采菊花、采金樱子、采山楂、采黑籽、采药栀子等。采摘,是秋天劳动的主体画面;收获,是秋天劳动的主要内容。

孟浩然一生穷困潦倒,多次进京求官没有如愿,他的诗大部分都表达了田园风光、个人失意之类的山野四时景色之作,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无可奈何心情,这首诗表达了秋天景色,词语中满含着萧索之意

白话译文:

从古至今多人情的不免留下很多遗憾,这里看来也很难找到有情的人了。

等感情没有的时候就会转换成无情,可是无情比多情还要让人累的多。

为我谱写一首曲子吧,这次之后我听到这首歌也就像是见到你一样了。

哎,没有到恨的时候也很难感觉到离愁,可愁绪挤上心头的时候也就感觉不到恨意了。

听着外面吹打叶子的声音才知道已经下雨了,差点忘了那时在西窗共饮酒的情形了。

西边的云被夕阳染红的像血一样在天空,对天长笑一声,却让人不觉的留下了眼泪。

再在一起饮酒欢歌的日子什么时候还会有呢?人家都笑我痴情,但是我一点也不在意他们在说什么。

有酒的时候都是喝的酩酊大醉用来借酒浇愁,哎,可怎奈,酒并没有让我好过些,相反我更比往常要悲伤的多。

原文《花月痕》清 魏子安

花月痕自古多情空余恨,此处难觅有情天。 

情到尽时转无情,无情更比多情累。   

君为我谱无声曲,此去闻曲如闻君。  

未到恨时难知愁,愁起心头不知恨。 

听风方觉秋雨至,已忘共饮西窗时。 

云起天边残阳血,一声傲笑一把泪。  

把酒欢歌何时有,人笑我痴我偏痴。 

莫道有酒终需醉,酒入愁肠愁更愁。

扩展资料:

关于《花月痕》内容简介

1、此书是清朝继《红楼梦》之后的又一部长篇言情小说,是我国第一部以妓女为主要人物的长篇小说,写韩荷生、韦痴珠与青楼女子杜采秋、刘秋痕的爱情故事。书中的韩荷生才兼文武,屡见奇功,终得封侯,杜采秋也受一品夫人封典

2、韦痴珠则怀才不遇,穷困潦倒,落得个一病身亡,刘秋痕也自缢殉情。作者通过这一穷一达两对人物的描写,寄托了自己的不平和追求。其中关于韦、刘二人的描写,凄婉动人,颇具艺术感染力。

3、此书描写韦痴珠、刘秋痕和韩荷生、杜采秋这两对才子与妓女的故事,叙述他们空达升沉的不同遭遇。韦、韩角逐官场,流连妓院。韦风流文采,名倾一时,而怀才不遇,终身潦倒;秋痕也因不得嫁韦,以身殉情。

4、韩则飞黄腾达,累迁官至封侯;采秋终于归韩,亦得一品夫人封号。全书布局巧妙,行文缠绵,文笔细腻、哀艳凄婉。其中刘秋痕,虽堕娼门,但不甘沉沦,以死殉情,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少见的一处身遭侮辱损害而奋力抗争搏斗的光彩照人的妓女形象。

关于《花月痕》文风

1、文中还有一些地方是受《红楼梦》的影响,如荷生,采秋等人多次以联句,行令,猜谜,无论是主题(咏梅,菊等),还是形式,都似乎仿《红楼梦》中类似情节

2、章回的名称也可见端倪,如第十四回《意绵绵两阕花魂词,情脉脉一出红梨记》,似受《红楼梦》中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3、还有第二十五回《影中影快谈红楼梦,恨里恨高咏绮怀诗》,作者借书中人物谈论对于《红楼梦》的理解。然而此书于诗词上,不输于红楼梦,更时有可胜之处。

——《花月痕》

南瓜地里,农家堂屋内,菜园里,庄稼地里,农家屋外。

场景作文以描写场面为主的文章。可以是整个叙事中的某个场面,也可以是具体的场面,可以穿插事件。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重点描写场面中的人或物。也可以是,提问者设定一个场景,要求你根据设定的场景进行描写。

  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初,连续三年大旱,全国都在度荒年。公社食堂解散后,人们家里不只没有了存粮,连糠菜也都没了。有的人得了浮肿病,没几天就死了。饥荒让人度日如年。二外公家的贵娥姨,没有饭吃,就含盐充饥,可还坚持上学。听爹说,以前村西官坊院的地底下有“义仓”,是专门供村里人度荒年用的。他听老辈的人说过,每年秋罢,都要以户收缴,村里有专人掌管着往里面存放粮食,那是自古就有的规矩。

 日本人入侵后,不只把义仓里的粮食抢光了,还把义仓刨坏了,兵荒马乱的,坏了的义仓也就没有人再管再修了,旧有的存粮救灾的规矩也就没了。日本侵略者真可恶,要不然,义仓还在,村民遇到荒年也许还能够自救一阵。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家捏泥人的外地人,拖家带口的有十来个人,村干部让他们住在官坊院的古戏台上了。孩子们爱热闹,就跑去围着看他们一家是怎么捏泥人的,我也去跟着去看稀罕。先是看见戏台边上摆着各种造型的彩色小泥人,有的头上还插着鸡毛,有的一吹就叫唤,孩子们忍不住拿到手里把玩,都想买,但没有钱,只好看看后再爱不释手地放回原处。我看见那家人穿的虽然不很破旧,但却脏乎乎的。大人们踹泥的踹泥,描彩的描彩,忙乎着干活。他们的家什和锅碗堆在一个角落里,很凌乱。一个面黄饥痩的,看上去年龄比我还要小的女孩用惊恐的眼神躲在她妈妈的背后瞅着我们。

 我虽然四处找寻,但始终也没有找见捏泥人的人。回到家后问妈,妈说:“捏泥人是他们的'看家活路,也就是赚钱的本领,人的真本领怕别人学去,是不敢随便让别人看到的”。爹说“听说那一大家人是从很远的地方逃难过来的,走到哪,就住到那,很不容易。流落到咱这一带后,他们以为咱村开着‘三、八集’, 实指望逢三逢八来咱村赶集的人多,用泥人换些钱,也好给老人和孩子们买粮度日。可他们想不到,饥荒快把集市荒掉了,有钱在集市上也买不到吃的东西,好几块钱一斤的干萝卜条也得跑‘黑市’。他们是外路人,没有黑市门路,还得挨饿。他们也想不到咱这里的人更穷,手里但凡有钱也是先买吃的,谁舍得花钱给小孩子买泥人玩?节令不饶人,天越来越冷了,过不了三集五集,他们总得离开”。大概过了没有一个月,捏泥人的外地人正如爹所预料的,拖儿带女地走了。他们走后,听邻家大婶说那家人担心在路上把孩子饿死,本想把那个不到十岁的女孩送人的,可最终也没有找到一户愿意收留孩子的人家,就只好又带着女孩继续流浪去了。我听了之后,鼻子酸酸的,悄悄地把泪咽在了肚子里。心里不由地对那个女孩担心了起来。担心她被送人,更担心她在路上被饿死。

 那年秋天,学校老师还带着我们到村南面二十里外的韩信窑一带的大深山里去采秋荒,就是到山上采集野果和山菜,供住校的老师和学生充饥。早上起来,到了学校,由一个叫耿贵来的老师带着我们出发了。开始我们排队前行,过了河,沿着河滩路,一直朝南走,走过静阳,走过葱窝,在陡川门高高的文笔塔下,耿老师还给我们讲状元赶考的故事。再走过天圣庙,走过活石村,太阳高起来了,我们也都走不动了,可还没有上到山上。歇一歇,再走,等到了韩信窑,同学们都累倒了。耿老师为了鼓舞孩子们上山的精神,就又给我们讲故事了。他说:“你们知道这个村子为什么叫‘韩信窑’吗?就是因为历史上秦末汉初时大将韩信下赵时走过这里。你们看这里四面环山,本没有可打窑洞的土脉和可耕种的土地,韩信为了显示自己的神奇,就把自己的鞋子脱下来,磕打了三下,倒出了一小堆土,而后用鞭杆一指,那堆土霎时变成了一座土山。而后士兵们掘土成窑,就安营扎寨了。韩信下赵后,有山民住进了部队留下的窑洞,慢慢地变成了‘韩信窑’村了。”还讲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和“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来历。而后说:“那时候赵国的都城就在现在河北的邯郸,韩信的士兵从陕西打过来,经过咱山西,还得打下河北,长途行军也在挨饿,比咱还苦。你们要想不挨饿,就到山上自己找吃的。坡上的酸枣可以吃,地里的菜根、红萝卜可以吃,玉茭秸的棒棒也可以嚼着吃”。孩子们天真,以为上山就有吃的。于是就四散开去山上找吃的东西了。

 可要找见那些能吃的东西谈何容易。吃不上,也得劳动,我们就捋些可以沤酸菜的杨桃果(一种藤状植物)叶和可磨成面的荆稍(一种灌木)籽儿。那两样东西我们都认得,慢慢地背得口袋里总是有了收获了。有人碰上了酸枣,就喊着大伙都去摘着吃。有人看见了黑籽(一种结籽的灌木),也都抢着吃,结果把牙和嘴唇都染黑了。同学们毕竟年少,再饿再累也忘不了玩。我和几个要好的小女孩就到了一个由水冲成的小洼地里拣了圆圆的花色明艳的卵石,玩开了“打籽”。直到耿老师喊我们了,才归了队。太阳偏西时,我们集合往学校返了。我口袋里是舍不得丢掉的花石头,不只哗啦啦响,而且越走越沉,也不敢告诉老师,我们几个实在走不动了,老师就帮我们扛装有杨桃果叶和荆稍籽的袋子,一直扛到过了河。

 过河时,天已经大黑下来了,实在累了的我们无精打采地走着,耿老师怕有孩子掉队,就一直不停地喊着同学们的名字数人。刚过了河不一会儿,就听见前面有人喊:“是学生们回来了吗?”耿老师说:“是的。”没有想到,对方责骂了老师一句: “当老师的也不看看什么时辰啦?黑更半夜了你还带着孩子们游外洋!”一听,原来是爹的声音。我忙喊:“爹,也不是光我,你不要着急。”听见另外几个家长也在埋怨老师。同学们听见有人接来了,忽然都忘记了疲劳,很快就走到村边了。我真担心爹的话把耿老师惹下。心咚咚地直跳。等见到了爹,倒是他先给老师说软话了:“这么晚了才回来,你不是早点往回返?”老师说:“我也没有去过那面,不知道远近,让你们着急了。”然后,我们分散回了家。第二天才把各自采到的果实送到学校。方听说有的班比我们回来的还晚。

 学校食堂的大师傅把我们采集到的杨桃果叶沤成了酸菜,把荆稍籽磨了面,加工成黑黑的窝窝头,给住校的同学们吃。他们说:“饿了,什么也敢吃,就是拉不下来,太受罪。”

 后来,我出嫁成了冯家的长媳,没有想到耿老师的妈妈是家兄爷爷的亲妹妹,耿老师竟然成了我的表叔公了。婚后说起当年的事来,我希望老师原谅我爹对他的冲撞。耿老师说:“没什么,教的学生多啦,什么家长也可能遇到,早忘记啦。我那时还年轻,也真没有带学生出门的经验,你爹着急,我也理解。”聊到他讲的故事,他说那都是看见韩信窑村石头多土少随时编的。大家听了都夸耿老师有才。

 我师范毕业后刚当教师那几年,正赶上教育也学大寨。在农村中学当班主任的我,一周七天当中有四天是带着学生上山割条的。那艰难,除了不挨饿外,比童年时那次跟着耿老师去韩信窑采秋还不容易。不过,有了童年的那次冒险,倒是让我谨慎了好多,每次都早出早归,平平安安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我睡不着时常想,人生的经历不管是顺达,还是坎坷,对亲身经历过的人来说,都是财富。童年的挨饿忍饥冒险,正是命运对自己的慷慨恩赐。那些不寻常的经历,会时刻提醒自己去加倍珍惜日后的幸福。

这首诗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纷纷,雪花霏霏,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此诗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不能不“忧心烈烈”。后四句为什么戍役难归的问题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第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不能不令“我心伤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事,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现代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422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