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哪些恐怖的鬼片?(要很恐怖的)

都有哪些恐怖的鬼片?(要很恐怖的),第1张

都有哪些恐怖的鬼片?(要很恐怖的)

恐怖片:《死神来了4》《十亿韩元》《誓不遗忘》《人肉米粉》《女高怪谈5结伴自杀》《咒怨:白老妇》《新丧尸出笼》《感染列岛》《鬼府访客》《美国猎人》《鬼门关》《怪奇!

地狱小僧》《荡寇》《万能钥匙2》《鬼妈》《影子杀人》《幽灵人间》《头七》《地狱世界》《100英尺》《夺命手术》《分裂》《布莱尔女巫》《毛骨悚然》《死亡特训》更多精彩影片,到每天爱看影视网

wwwmtikorg

日本恐怖片咒怨

轮回

稀人

催眠

感染

鬼家怪谈

灵异咒

午夜凶铃

更多精彩影片,到每天爱看影视网

wwwmtikorg

陪葬剧本杀内鬼是刘涛。

故事简介:圣火,乃大梁国象征,大梁开国以来燃烧至今,从未有人见其熄灭过。往日的圣火大典,都能看到来自圣火祭坛的熊熊火焰。然而此次的圣火大典并不一般,圣火一副将熄模样,曾经的五皇子,边疆手握重兵的王爷柳亦星罕见地回到皇都,落脚在画楼。

雕龙画凤的画楼大堂中,六个年轻人被冥冥中的情感汇聚在一起,正当他们想了解彼此的过往时,柳亦星拖着一副棺材出现在众人面前。

一层阴森气息悄然荡开,腐烂的手猛然抓住棺材壁,棺材中传来阴森的女声:“你们谁来给我陪葬?”

剧本短评:绝绝子!忍不住先夸赞一波这个剧本,剧本略偏女性向,但是男性亦有很好的情感体验。剧本是以找回记忆的一种方式慢慢推动整个剧情的发展。伴随着记忆的复苏,越能感受到人物的饱满的色彩。

关于本子恐怖程度可以有很强的发挥空间,就我的体验来说由于是测本所以恐怖环节还是微恐为主。尽管如此还是车队还是有玩家比较恐惧,吓得胆战心惊。那么这个本,最令我惊喜的是,情节演绎的开场,由于上的是发行的车,演绎人员十分用心。

整个氛围和剧情的推动瞬间炸裂开来,使玩家瞬间进入剧情。并且后面的机制充分诠释了微恐元素。当然了,身为情感还原本,不催泪不是一个合格的情感本,这个本真的巨好哭。

随着记忆一点一滴地铺开,人物的剧情不断地丰富,至爱至亲,难以抉择!终究是谁又负了谁呢,或许每个玩家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上仍然有很多奇异的现象难以运用正常的逻辑来解释,因此关于鬼故事的文学作品不会失去属于自己的市场。而这一类文学作品之所以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那是因为它能够使读者产生巨大的恐惧感以刺激他们的神经,给三点一线的平静生活增添一点波澜,这对于当代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鬼故事写作手法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撰写荒诞不经的神怪故事以唬骗愚昧的“中世纪人类”。相反,作者们开始给故事营造“真实感”、“神秘感”和“后怕”效果以增强读者阅读时作品时产生的恐惧感。

  在开始论证我的观点之前,我必须强调一下研究的范围,我们这里所研究的鬼故事作品其载体范围只包括文字,不包括视频和声音。

  1“真实感”的恐惧

  营造“真实感”是当代鬼故事创作和设计中最显著的特点,而且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方法是使他们产生恐惧的最佳手段。也就是说通过特定的写作手法使读者认为,鬼故事中所讲一系列恐怖的事情完全是在现实中发生的。这样读者就不会像对待神怪故事那样认为故事中吓人的“鬼”仅存在于故事中,从而使他们感到现实的威胁,恐惧感油然而生。作者营造鬼故事“真实感”的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语言力求简朴、创造身临其境之感、引用“科学”的理论

  (1)语言力求简朴

  为营造鬼故事的“真实感”,首先必须要让人们在阅读的时候感觉不到障碍,因此过分华丽而繁复的语言会使读者的心思困顿在文字之间而无法进入故事之中。这样读者的心就很难“入戏”,而且更为糟糕的是会使读者对作品产生“无病呻吟”“装神弄鬼”的印象。这样的鬼故事就只能停留在中世纪神怪故事的水平了。因此当代鬼故事的语言都基本上是力求简朴的,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读者的思维引入故事之中。

  语言上力求简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轻环境重细节,也就是说作者在撰写鬼故事时很少会去描写一些环境而是抓住一些重要的细节。比如故事中鬼经常会在公共厕所里登场,但是读者却很难看到作品中对于厕所环境的描写而常会看到“一位白衣少女睁大双眼盯着小明”等字样出现。其实这很容易理解,因为文学作品不同于影视作品,让读者融入故事比较难。很多环境描写的伏笔用文字表达对读者的印象不会很深,所以作者必须使用细节来作为直接的刺激物使读者产生恐惧。

  轻心理重情节,这里是指优秀的鬼故事不会花太多的笔墨去描写描写主角的恐惧心理,而是通过对一些恐怖情节的描写来使读者产生恐惧的心理。如果在文中出现过多地心理描写会给读者留下一种“做作”的印象,同时也会使读者在心理上有所准备,等到故事中真的出现恐怖情节时就会有一种不以为然的感觉。

  (2)创造身临其境之感

  营造“真实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读者带入故事之中。这样可以让读者“面临”直接的威胁,由此产生的恐惧效果不是“隔岸观火”式的阅读所能比的。而创造身临其境之感的主要手法表现为:使用第一人称撰写以及故事场景尽量与现实生活一致。

  第一人称的撰写就是指鬼故事从头到尾不出现主角的名字,而只用“我”来代替,这样的写法目的就是对读者进行心理催眠让他们下意识中把主角当成自己。其实这种写法在很多小说中均普遍采用,只是鬼故事的文学作品对此十分迫切而已。如果加上故事中作品的某些情节和读者的经历相似,那么读者简直是直接面临威胁,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恐惧感不言而喻了。

  与现实生活一致的鬼故事场景很容易让读者在心理上产生自然而然的恐惧,比如鬼故事中常出现的场景就是厕所。作者这么设计是有他的道理的,因为人们能够在深半夜醒来大多数原因是夜尿,所以人们很容易进入伸手不见五指的厕所。因此当读者看到这类鬼故事的时候很容易担心自己哪一天夜尿进入厕所时撞到故事中的“鬼”。还有一些常见的鬼故事场景如荒凉的夜街等等均是人们晚上经常去的地方,把这种场景设计为鬼故事的场景其意义非同一般。

  (3)引用“科学”的理论

  当代鬼故事有一种趋势,那就是有意或无意中均会论证“鬼”存在的“科学”性。这里我们不用去讨论鬼理论的正确与否,但是在故事作品中运用“科学”方法论证“鬼”的真实性很容易让读者认为“鬼”真的存在,既然存在那么意志力薄弱的读者必定会产生一定的恐惧。这种“科学”的论证方式主要有两种,科学论证和传统理论论证。

  科学论证最流行的当然就是脑电波理论,认为“鬼”就是生物的脑电波,而且种理论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无懈可击而且还有一定的现象作为旁证。如此有理有据,意志力薄弱的读者自然会认同“鬼”存在的真实性,那么这就离读者产生恐惧不远了。

  传统理论论证虽然大部分已被科学所否定,但仍有一部分当今科学无法反驳,因此他还有一定的市场。那么读者仍然可能会相信“鬼”的存在,一旦他们如此联想,那么恐惧亦离他们不远了。

  可见,在鬼故事的文学作品里,作者会千方百计地营造“真实感”,在“真实感”的明示或暗示下,读者那种直面“鬼神”的恐惧感会油然而生。

  2“神秘感”的恐惧

  制造“神秘感”的创作手法虽然在旧时代的鬼故事里面屡见不鲜,但当代鬼故事在这方面的创作与设计与之却有很大的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如果还是利用人们对宗教或者迷信的虔诚来营造神秘的气氛,不仅不能达到预想的恐怖效果,而且还会使人感到无聊和厌恶。当今的鬼故事创造的“神秘感”不再依托一些荒诞不经的神话和传说,而是偏向于生活中未知的一面,鬼故事中未知的东西总能然人产生恐惧。那是因为读者在阅读鬼故事时心理已有一个心理预设:未知的东西必定是与“鬼”有关联,读者必定会在心中等待未知恐惧的出现,然而等待未知的恐惧本身就是一件恐怖的事情。这类未知的东西主要分为三方面:神秘场所、神秘人物、神秘关系。

  (1) 神秘场所

  神秘场景很容易理解,就是在鬼故事中设计一个神秘的场所,最常见的如医学院大楼、奇怪宿舍、弃置不用的房间等等,读者很容易将之理解为“鬼屋”。鬼屋在故事中的作用时常会这样安排:先是主角听到耸人听闻的“鬼屋”传说,然后主角会出于好奇或者被迫与“鬼屋”产生联系,最后必定会在“鬼屋”中上演一幕惊天动地的大结局。

  读者在这过程中会渐渐地被它所吸引,特别是在第二个阶段主角会与“鬼屋”产生联系,在其中看到一些奇异的现象使读者摸不着头脑,虽已知道是鬼屋但仍不求甚解便会胡思乱想,越想就越害怕。最能创造恐怖效果的莫过于让主角住进“鬼屋”,读者就会产生一种灾难就在身边自己却浑然不知的超级恐惧感(前提是作者已成功地使读者不自觉地融入故事之中)。当最后真相大白之时,“鬼屋”会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才能消除读者心中恐惧之感。

  (2) 神秘人物

  在人物的设计上,作者往往会在鬼故事中设计一个神秘人物,这个神秘人物不是鬼就是法师。可以说他的每次出现都会给剧情带来巨大的转折。而读者在一般会对其投以巨大的关注,注意他的一言一行,而且对他产生的恐惧会随着故事的进度而逐渐增强。

  如果这个神秘人物是鬼,那么在高潮部分主角的朋友必定会告诉主角关于那个鬼的恐怖传说,而且主角的经历必定与传说中被鬼害死的人一模一样。读者读到这里会担心主角的结局会不会与前人一样被鬼害死,在真相大白前读者这种等待鬼杀主角的感觉是最让人受不了的,其恐惧感可见一斑。

  如果这个神秘人物是法师,那么他的每次出现都会给主角提供一定的暗示,这种暗示会越来越离奇。读者在阅读时往往会有两点疑惑:一是怀疑神秘人物是不是鬼,二是拼命的思考那些提示。怀疑神秘人物还好,读者会渐渐地体会到神秘人物是在帮助主角。但是拼命地去猜想那些越来越离奇的提示这是极度考验读者心理的事情,而且这也使读者的心理上自然而然地有了等待灾难的恐惧心理。

  (3) 神秘关系

  大多数鬼故事中都会刻意隐藏一些神秘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指鬼与故事中某个活人的联系。常见的如男生变心抛弃女生,女生自杀后化为厉鬼前来复仇。这一类的故事基本上是在道德方面做文章,不断地会把某反面人物的一些与鬼身前的故事揭露并使其渐渐地不安,结局基本上是反面形象的人物最终遭到鬼的复仇而死。

  这类故事对读者产生的恐惧有两方面:

  一方面,“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可问题是人无完人,没有一个人敢保证自己曾经没干过亏心事。可能自己不会像故事里的反面角色那样做得极端,但是读者在阅读度时候不免会有所触动,人性中不免有一些丑恶的东西是读者所最畏惧的。

  另一方面,剧情中鬼那种缓慢的复仇就如同将读者当成一个死刑犯一样在等待鬼来履行他的审判,如此令人窒息的等待使读者产生的恐惧是无法用言语所能表达的。

  可见,在此类文学作品中,作者营造的神秘感主要是用来让读者对未知的事物产生一种特殊的恐惧,那就是等待恐惧的恐惧。

  1“后怕”效果的恐惧

  一位优秀的鬼故事创作者所撰写的故事不仅要使读者在阅读时心惊肉跳,更为重要的是当读者看完故事后会产生一种“后怕”的效果。这种后怕不是指由于故事太恐怖给读者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是指当读者回味这个故事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阅读是不曾产生的新恐惧。只有这样的鬼故事才能映在读者的心里。

  这里我首先要举简述一个鬼故事例子以便更好地来阐明我上文所说的后怕概念。

  “在某个街区住着一个游手好闲男人,他的最大嗜好就是跟踪年轻女子,有一日,他看到一个身着白衣的年轻女子,但由于在其身后没看清她的脸。但男人的本性迫使他一路跟着女子走,当女子进入一座古老的宅院后便消失在了男子的视野之中。男子很不甘心便来到老宅门前,但他惊讶地发现这老宅的大门上竟然装着猫眼,于是他便通过猫眼往宅院内看。但是很遗憾,他在猫眼里看到得出了一片红色什么都没有便失望地回去了。

  回去后他向附近的人打探古宅的信息,他们都说那里早已荒废,但常会看到一个红眼女鬼在古宅进进出出。”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不难理解,男子遇到的那个女子是女鬼。但这并不恐怖。最恐怖的是那女鬼有一双红眼。回想到男子透过猫眼看到的一片红色,很明显当时女鬼的眼睛其实是透过猫眼正对着男子的。读者一旦想到这里,新的恐惧之感突然间冒了出来,读者对此怎能不产生恐惧之感,而且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恐惧之感完全是自己领悟出来的。这就是我上文所说的“后怕”,这个故事正是如此,被人们称为经典中的经典。

  可见,“后怕”这种恐惧感对于读者的‘杀伤力’是巨大的,以往都是作者给读者创造恐惧,而这种手法却可以让读者自己给自己创造恐惧。这是极其巧妙的。

  总而言之,在鬼故事的文学作品里,作者会千方百计地营造“真实感”,在“真实感”的明示或暗示下,读者的心理防线会轰然倒塌,同时营造的“神秘感”来让读者对未知的事物产生一种特殊的恐惧,那就是等待恐惧的恐惧。而厉害的作者则会巧妙的利用“后怕”效果从而让读者自己给自己带来恐惧。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作者掌握了读者的心理,使读者、直面威胁、等待未知的结局、最后也许还会为自己制造恐惧。这正是鬼故事的作者巧妙利用读者心里的全过程。

1小时候,我很怕鬼。

天一黑,我就不敢到屋外去了。如果让我出门拿个东西,哪怕就在院子里,我都要在门口酝酿半天,提着气,硬着头皮,推开门的一瞬间,就开始飞奔,还会“啦啦啦”地喊两声给自己壮胆。

跑着去,跑着回。

哪怕那个东西就在推开门的两米处。我也是同样一通操作。

每当我这么做,我妈都用嫌弃的眼光看着我,笑话我:“胆子怎么这么小,以后成不了大器。”

这其实不怪我,谁让我小时候我妈总是吓唬我。她告诉我,天黑了不要乱跑,要马上回家,外面有“鬼”。

你看,父母有时候就是这么“双标”。他们把吓唬孩子的那部分,和孩子被吓唬后形成的结果,完全分裂开看。为了让孩子“不乱跑”,吓唬孩子有鬼;孩子信以为真,结果别说乱跑,连出门都困难了,他们又笑话孩子胆小。

2

小孩子怕“鬼”,其实可以理解。

皮亚杰的“儿童泛灵论”认为,在“前运算阶段”,也就是2-7岁,儿童无法区分什么物体是有生命的,什么物体是没有生命的,而是会把自己的意识和意向推向所有的物体,认为,所有物体都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有情感的。而且,在这个时期,儿童处于对外界事物逐渐积累认知的阶段,父母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重要的通道之一,在孩子对未知既恐惧又好奇的时候,父母的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时候,父母如果吓唬孩子外面有“鬼”,孩子会深信不疑。

怕“鬼”,是一种人对未知事物本能的恐惧。如果把人类的历史拟人化为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史,人类在原始时期,当对世界的认知还没有这么发达时,出于防御的机制,我们倾向于产生恐惧的情感。恐惧,可以让我们规避危险,保护我们的安全,让物种得以繁衍和壮大。于是,对于未知的神秘力量,人产生了本能的两种解释:一种是神,那是好的力量,要崇拜起来;一种是鬼,那是坏的力量。这沉淀在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之中。

小孩子在受到人类集体潜意识以及个体发展中周边环境的影响,怕“鬼”,就不难理解。

曾经有读者在后台提问:家里小孩子很怕“鬼”,怎么办?

上面的解释,可能能缓解这位读者的一部分焦虑。小孩子怕鬼,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情。作为父母,我们不用过于担心,明确告诉孩子,我会陪伴着你,这很重要。

除此之外,做为家长,我们在担心孩子并问出“怎么办”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先觉察一下自己:为何这么焦虑?

3

儿时怕鬼不难理解,可是,长大后,很多成年人还是怕“鬼”。

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怕“鬼”,但是又似乎有点羞于承认。比如,我的一位朋友,晚上一定要开灯睡觉。这个习惯从他毕业后单独生活,就一直存在,就是因为害怕。

有一次,我问他:“你怕什么?”刚问完,他一个一米八的大男人,不好意思地笑笑,然后半开玩笑地说:“跟你说你别笑话我,其实挺幼稚的,我怕‘鬼’。”说完,还不忘再补充两句:“我是无神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鬼’,可是,我就是害怕。”一边说着一边双手一摊,以示“对于这种情感上的恐惧,是自己理性不能触及的地方”,自己无能为力。

因为怕“鬼”,他在刚毕业的时候,甚至一定要和别人合租,而不能自己一个人住。

还有一个朋友,跟我描述过一个意象:每当她老公出差,她自己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当她晚上睡觉,在闭眼之后,她的眼前就会出现一个“鬼”。这个“鬼”从黑暗的远处,由远而近,最后无比狰狞地贴近她眼前,极其恐怖。

4

怕“鬼”,到底是在怕什么呢?我们不妨一起来感受一下。

开灯睡觉的习惯,我自己以前也有。

想来也是,小时候被父母吓唬得在黑夜中只能狂奔的我,长大后似乎想不怕“鬼”也难。

感受一下我自己要开着灯睡觉的原因,这个心理活动似乎是这样的:我要把周围的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不能逃脱我的“法眼”。似乎,只要我提高警惕,盯住了周围的一切,那么,我就控制住了外在的环境。外在环境尽在我的掌控中,“鬼”就不会出来害我。

所以,我们怕“鬼”,似乎是因为我们对一个事实坚定不移地相信:外面一定有一个“鬼”,总是伺机要谋害我。

也就是说,外面的世界,是坏的。

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小的时候,我是跟随父母在家乡以外的城市长大的,父母一直认为,我们一家人受到严重的、无处不在的地域歧视。地域歧视的情况,在当年确实存在。然而,因为我的父母本身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他们严重地放大了这种影响。

他们给我灌输的理念是:我们作为“外地人”,是受到所有人歧视的。所有的人,都看不起我们家;所有的人,都很坏。跟周围人打交道,一定要小心,要不然就会被欺负。而且,在我的记忆中,父母的性格似乎也很软,回家总是说一些“因为自己的善良,对方的无情”,结果被欺负的事情。

所以,在我成长过程中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很胆小,我的生命一点都不舒展,皱皱巴巴的,顾虑重重。我害怕很多东西。尤其典型的,就是怕“鬼”。怕鬼,除了因为父母的吓唬,似乎也成了这样的一种隐喻。

5

怕鬼,还可能是:内在的黑洞,投射到了外在鬼的身上。

外面的鬼,里面的自己。

当外面的世界是坏的,我们就会收回对外面世界的信任,只能依赖自己。在我们收回对外面世界的信任的时候,我们一并收回的,还有对这个世界的恐惧。当我们把这种敌意、防备和恐惧安放到自己身上,我们的心理,就会出现很多的黑洞。而这种黑洞又会投射到外界,从而来印证:外面的世界就是坏的。

比如,鬼可能是自身“攻击性”的投射。

既然外面的世界是坏的,随时可能伤害自己。我们很可能就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我们对这个恶意满满的世界有很多的攻击性,但是,又不敢表达,因为,如果自己一旦表达出攻击性,这个“坏”的世界一定会回击我们,我们就会遭到“报复”。

所以,就出现了一种像“衔尾蛇”一样的死循环:因为世界坏,我们产生了攻击性,但是一旦攻击出去,我们又会被报复,所以,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不得不“咽下”我们的攻击性。但是,“攻击性”做为人的根本动力之一,岂是说咽就能咽下的?攻击性在我们的身体中蠢蠢欲动,而且,总会在某些时候冒出来,连我们自己都吓一跳。

我的一位来访者,有强迫倾向。她怕“鬼”。而她所怕的“鬼”,就是她自己的攻击性。

来访者家里条件不好,一直都被父母忽视。因为这样的经历,她一直对家人有“攻击性”,所以,她脾气曾经非常暴躁。但是,在她初中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在她和父亲大吵一架之后,她强行挂了父亲电话,就在当天,父亲因为发生意外去世了。虽然理性上她认为很荒谬,但是,这给她一种坚定不移的错觉:似乎是她的攻击性“杀死”了父亲。从此以后,她性格大变,跟家人看起来相处变得非常融洽,但是同时变得很胆小,开始“怕鬼”。

这是因为,她开始压抑自己的攻击性,她认为,她的攻击性就像魔鬼一样。为了压抑自己的攻击性,她开始有一些强迫性行为,强迫性行为是为了来抵消她的焦虑思维。她的焦虑思维是什么呢?每当自己似乎要发脾气的时候,她就觉得四周顿时变得非常可怕,似乎有一个无恶不作的“鬼”出现,会伤害她的家人。而自己,一定要做点什么举动来抵消自己冒出来的这种像魔鬼一样的“攻击性”:比如水龙头一定要关几次,洗澡一定要洗多少下,走路一定要走到路砖的缝隙上等等。

6

怎么破?

我们可以尝试从两个方面去做:

第一,收获一个好的外界。

我们当然不能被父母重养一遍,我们可以做的是:看到好的关系、关系中的爱以及关系中的人。这种方法,其实是“自己把自己重养一遍”。

比如,我在小时候,常年被父母灌输的“外面都很坏”的感觉,曾经对我影响深远。在读书的时候,我曾经很孤立,不合群,似乎总是非常警惕,总觉得自己稍不留意,就会被人欺负。这种情况之所以会慢慢好转,那是因为,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人真的伤害到我,从朋友,到老师,再到两性亲密关系,以及工作中的老板,其中重要的一些人,他们都对我表达了足够的抱持、支持、理解和善意。这些爱,滋养了我,也改变了我,这对我后来的转变,有直接的作用。

第二,接纳自己的黑洞。

心里压抑的恐惧、攻击、愤怒等等情绪,我们常常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去表达,从而被我们压抑。因此,一旦它出现,我们自己也吓一大跳。而这些东西的出现,不过是要求被看到,被承认,被接纳。你知道,没有任何一种东西的出现,是为了“杀死”你。他们的出现,不过都是一种提醒。

外面的世界有好有坏,别人有好有坏,我们自己也有好有坏。那个鬼,也许一直都会在。如果在,就欢迎它,那个被所有人唾弃、阴暗的、不被接纳和理解的鬼。

第三,寻求帮助。

有些孩子是因为幼时不小心受恐怖**、黑暗场所、鬼屋等恐怖场景或者恐怖的梦境影响,受到惊吓,在潜意识中留下恐惧的记忆。因为这样的情况造成的怕鬼或怕黑现象可以通过催眠或其他心理治疗方法予以解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424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