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的五种行为方式

攻击的五种行为方式,第1张

攻击的五种行为方式:

一是指责,这是一种热暴力攻击方式,情绪表现是愤怒。

二是讲道理,“你这样是不对的”、“因为怎样怎样”,表面看似这种方式很尊重,实则是一种变相的控制和否定。

第三种方式是冷漠,它压抑了愤怒的情绪,以回避的方式处理问题,是一种被动攻击方式。

第四种是卖惨,看似是一个受害者的姿态出现,实则这种可怜的姿态,实施的是道德绑架或者情感绑架,给人的感受是委屈、无力又无奈。

第五种是较普遍的讨好的模式,往往习惯运用乖巧、忍让、低姿态,讨好对方,逼迫你就范,他感受是委屈、哀怨、悲惨,带给对方也是满满的负能量,沉重、压抑。

那我们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应对方式?是因为我们认为这样做对方就会,乖乖的听我的。但真的会这样吗?答案肯定是NO。

因为每一个人丶被攻击、被指责、被否定……,他可以从你的种种行为中感受到你的愤怒、怨恨、指责、抱怨、委屈……等不良感受,这种控诉的内心语言会通过你的语气、神态、行为传递给对方,让对方感受到了被伤害。

查普曼说爱是这个世界的第二个太阳。爱让世界充满生机,爱让我们满怀希望。

我们生活在亲情之爱,有情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中幸福的无法自拔,因为爱,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也因为爱世界更加和谐。

我们为了心中所爱,拼命的奔跑,用力的奋斗,享受因为爱打开的崭新世界。

我们一方面感受因爱带来的成长另一方面却因爱而受伤。

因为有些爱是无法承受的。那些以爱的名义为你画地为牢,不仅驾驭了你的思想,支配你的情感,更是掌控你的行为,让你失去自我,活在痛苦,焦虑中。

这样的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爱而是一种情感操纵 。

情感操纵出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们打着或爱或关心的幌子,强势的闯入到你的生活,干扰你的思想,操控你的行为并在不知不觉中卷入了斗争,成了操控者谋求权利,名誉下的牺牲品。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披着羊皮的狼越来越多,在伪善的表象下,他们为了实现个人目的用一切微妙的,狡猾,欺骗的手段凌驾于别人的权利之上,把你玩弄在股掌之中。这一切让你苦恼,沮丧却不知应该如何应对。

《当爱变成了情感操纵》这本书恰好为你提供了应对的方法,它将教你如何识别及破解以爱为名的情感操纵。

本书作者佐治·K·西蒙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特邀心理学家、也是国际公认的人格问题专家,他长期致力于性格问题的研究,著有《当爱变成了情感操纵》、《性格障碍》、《犹太综合症》等畅销书,其中《当爱变成了情感操纵》被多个国家引进,连续15年位列书籍网络和线下销售活跃排行榜。它帮助了许多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人际关系,成功的让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变得更有自信和力量。

在《当爱变成了情感操纵》中,作者将告诉我们如何去识别攻击行为,掌握应对攻击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摆脱被操纵被控制的局面,获得自由自尊的人生。

当羊群中混入了狼,请不要害怕只需要按照佐治·K·西蒙提供的方法把它标识出来,然后采取有效的方式去积极应对,就可以及时止损并强力武装自己。

1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披着羊皮的狼这一类人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隐性攻击人格。他们会为了赢,竭尽所能的去操控他人,采用不公平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且千方百计隐藏自己真实的意图。

倘若生活中有着这么一些表里不一的人,那将是多么恐怖,你根本不知道看似和善的他们会在什么时候背后插你一刀。这让生活充满了惊恐和不安。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如何识别这些两面三刀的人。隐性攻击人格的形成有它的先天性。但又受后天的影响。

在人类文明初期,出于生存需要,时刻准备攻击的本能深刻植入人类大脑让性格本身带有攻击性,而后天在幼年时期的漠视和欺凌的让他们觉得只有自身强大才是生存之本。因而,赢是这个群体的生活信仰,他们可以为了赢,哪怕使用任何卑劣的手段。

因而隐性攻击人格身上有着典型的特征,作者认为只要抓住这些特征,就可以揭开这些羊皮,露出真实面貌。

斗争欲望强烈。 虽然斗争是人类本能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方面来讲斗争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可以说斗争有它存在的必要和必然性,但并不意味着凡事都要通过斗争来解决,我们可以利用建设性的斗争来挖掘自己潜在的能力的成长。

然而对隐性攻击人格来说,他们的斗争欲望非常强烈,斗争是获得自己想要东西的唯一方式。他们的缺陷在于从未思考过斗争是否是必要的?什么才是良性斗争?怎样斗争是最恰当的?

拒绝失败,绝不让步 。每一次失败意味着离成功更近了一步,这样的理念在隐性攻击人格这里是没办法忍受的,失败意味着耻辱,让步等同于屈服,他们忍受不了因为失败带来的打击,所以他们的求胜心理非常强烈,生活只赢不能输是他们的典型特征。

没有大局观,目光短浅 。我们知道小不忍则乱大谋,意指小事不忍就会乱了大事。我们为了长远的目标可以舍弃眼下利益,忍辱负重为了美好的将来。

隐形攻击人格则是持着完全相反的观念,他们关注眼里,丝毫不会让步更谈不上长远有什么计划,只要当下的结果对他们来说是满意的就行,置于未来如何他们根本就不会关心。

优越感极强,缺乏同情心 。自认为高人一等就可以肆意欺压别人,面对弱小,没有丝毫的怜悯之心,更甚者卑劣到利用对方的自卑心理,任意的驱使对方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通过熟知隐性攻击者的典型特征有助于我们同其他普通人群区分出来,提高警惕性让自己避免因为他们的花言巧语而受害。

在我们能够有效识别后再去研究隐性操控者的操控手段和策略则可以让我们面对他们时更加从容不迫,避免有效伤害。

2识别策略,一招制敌。

书中全方面的罗列了14种情感操纵者惯用的手段,为我们剖析情感操纵者是怎样让我们一步步走入他们所设置的陷阱内并成为猎物。下面我们就来列举下生活中几种常见的手段:

负罪感、羞愧。 这是隐性攻击者最喜欢也是最有效的武器。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试图告诉受害者,关于良知我要比你多的多,以此让受害者感到焦虑,羞愧然后产生自我怀疑最终达到控制受害者的目的。羞愧则是让受害者感到自己的缺陷,反衬出操控者的伟大,让受害者完全臣服操控者。

转移、逃避。 操控者试图通过转移的策略,让我们把关注点从行为上分开以便能够畅通无阻的继续自己自私自利的行为,另外一种相似的行为就是逃避问题,不直接回复想通过长篇大论来模糊意图,歪曲问题导向,让质疑者云里雾里。

撒谎、否认。 拒绝承认所犯的错误对他人产生危害或是刻意扭曲事实,这种否认不是本能的自我保护而是攻击的一种方式,它能让对方对自己产生怀疑,觉得是因为自己多疑导致判断失误进而引发更多的羞愧和自责。

扮演受害者,仆人。 让自己成为受害者,需要帮助,引发大家的怜悯之心以此谋求更多的利益。利用同情心,打破对方的心理防线以便能够更好的达到自己的目的。

了解对方的策略是制胜的法宝,孙子兵法中,战争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那怎样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熟知敌人的策略。只有充分了解敌军的战术,以不变应万变最终达到一招制敌的效果。

3 方法得当,势如破竹

在我们知道了隐性攻击人格的特征和惯用手段后,怎样破解因为情感操控带来的各种困扰将会迎刃而解,作者是这样建议的:

首先要正确解读人性和评价他人。

对于人性的认识,我们很大程度上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认为人性本善。

实则不然,人性是复杂多变的。

它深受社会,教育以及家庭背景影响,就像性格障碍与一般的功能性的神经症一样,它们对于同一件事情,表现出来的动机,思考模式,行为方式全然不同。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细节来观察对方属于什么样的人格,毕竟看人看行为,看树看果实,而后再采取对应的应对方法是我们避免受害的首要步骤。

接着对自己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

相信很对人对于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哪些优缺点,特别是对于缺点,要明白缺点是什么,有什么危害以及采用什么方式改正缺点。越是了解自己,就能减少被操控的危险。

然后正确识别和标准操控者 。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情感操纵者的典型特征和惯用手段,当了解了这些后,我们就可以轻松识别出操控者在特定的情景下会有怎样的心理以及将会采取怎样的策略,再把这些特殊人群标识出来区别对待。

最后把精力用在力量之源上 。

这是我们抵制情感操纵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就是说与其浪费时间苦恼怎么摆脱被操控的局面,倒不如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行动上,用个人行动去解决与隐性攻击人格之间的冲突,

在你专注于某件事时会给你带来成功的快感,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过程,也是重建信心的过程,当你越有信心就越自信,战胜困难的成功机率就越大。

人生在世,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有人关心有人爱,为了这份爱我们义无反顾,肝脑涂地。然而有些人正好抓住了这个软肋,用爱,用关心的名义,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更可气的是你还感恩戴德。总以为人家是在关心你,帮助你,典型的被人家卖了还替别人数钱。

如何避免成为冤大头?《当爱变成了情感操纵》就是破解法宝,它告诉我们情感操纵者的典型特征,惯用手段,以及有效的应应对方法。在我们了解这些特征然后采用识别机制对这些人群进行有效识别后,就可以针对他们惯用的伎俩针对性的反击,从而成功摆脱情感绑架,实现独立自主的人生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但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范围。攻击性行为是儿童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对儿童的人格和品质都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儿童期的攻击通常与当时和未来的学业问题相关连,攻击儿童缺乏有效的学习技能,如:保持注意、保持安静等,这使他们的学业与攻击性同在,另外,攻击性行为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目前,不同的科学家对攻击性行为的划分是多样的。如:劳茨和雷斯把攻击分为情感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兰格斯伯兹和比约昆斯特根据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把攻击分为身体攻击、语言攻击和间接攻击;道奇和考依把攻击性分为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攻击;另外,有人把攻击性行为分为他人驱动的攻击和无原因的攻击。综上,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大致有如下类型:工具性攻击、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他人驱动的攻击、无原因的攻击、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攻击。工具性攻击是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掠夺、推搡动作。在这类攻击中,攻击只是一个手段,它并不是为了给受害者造成伤害。(比如:宝宝抱了一个娃娃,浩浩觉得好玩便去抢,宝宝不给,浩浩就使劲掠夺。)这种攻击在幼儿园中比较常见,但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使用攻击而夺取他想要得东西,但如果教师和家长不给予纠正,长此以往,儿童便会常常采用这种手段,从而达到某种目的,这样攻击行为就成了一种伤害他人,满足自己的手段。身体攻击是指攻击者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被攻击者一方实施的攻击性行为,比如打人、踢人和损坏、掠夺他人物品等。言语攻击是指攻击者一方通过口头言语直接对被攻击者进行羞辱、嘲弄等。间接攻击并不是直接的面对面的攻击,而是一方借助另一方间接对被攻击者施加攻击,常表现为造谣离间和社会排斥,而研究表明在幼儿园中女孩采用间接攻击的情形多于男孩,这一研究也打破了多年来许多人认为的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多于女孩,因为多数人只看到了工具性攻击和言语攻击而忽略了间接攻击,这显然是一种误区,不过,对这一观点的更正对矫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人驱动的攻击是指由于儿童的辨别能力弱,意识不到一件事的对错,而在别人怂恿、驱动下对他人发动攻击,比如浩浩找不到自己的小椅子了,丹丹就说你去把宝宝的椅子拿来吧,浩浩向宝宝索要,宝宝不给,浩浩便将宝宝推到地上,而浩浩并未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类攻击在小班特别是在刚入园、年龄较小时比较常见。无原因的攻击是指这类攻击事先无预兆,也无原因,说打就打,但这种攻击也往往持续时间较短,可是也是比较难于矫正的,长此以往,其他幼儿也会对这类幼儿产生排斥心理,加之有些教师教育不当,常把他们说成“坏孩子”更有甚时,教师竟怂恿其他幼儿远离这些幼儿,这更加大了他们的攻击倾向,越是这样就越坏,长此下去就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反应型攻击指受到他人攻击或激惹后做出的攻击性反应,主要表现为愤怒、发脾气或失去控制。主动型攻击表现为物品的获取、欺负或控制伙伴。首先,生物因素,影响攻击性行为的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出生状况及其他生物机制,如:注意缺损多动障碍,缺乏对惩罚性刺激做出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等,而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占50%。其次,家庭因素,在攻击性行为中,遗传占50%,而这50%中又有一部分是孩子与家庭的相互关系有关,研究发现,父母的态度和教养策略在儿童攻击倾向的形成中起到了很大作用,比如家长采取专断的管理方法或溺爱、纵容的方式都容易培养出高攻击性儿童。第三,同伴因素,因为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往往遭到同伴的拒绝如果长此以往,同伴会很难改变对他们的看法,而且有时被攻击的儿童对攻击性的儿童持躲避、畏缩的态度就更加强化了儿童的攻击性。最后,学校和社区因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教师对待攻击性儿童的态度对攻击儿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缄默型和孤立型的教师都会强化攻击性。另外,社区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也极为重要,如果一名儿童所生活的社区里暴力行为经常发生,这时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就极有可能被理解为生存需要,而不认为他是违规行为,可见社区环境对攻击性儿童的影响不可小视。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既有先天因素的影响又有后天因素,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影响如此之大,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件非常重要的。鉴于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1、预防儿童的侵犯事实;正如我们在工具性行为类型中所提到的,如果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视而不见”的话,再温和的孩子在偶尔获利后也会变得专横起来,而如果幼儿有较为严重的攻击性现象,如骂人、打人等就应该立刻给予惩罚绝不能姑息迁就,必要时可以采取某些强制手段,比如取消他们的某些权利或适当的给予某些限制,如限制他们参加某项活动等,但这个力度一定要掌握好,而且不应该一味采取这种手段。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有,最应该注意的就是决不能使用体罚,如果采用体罚方法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攻击性的榜样。2、鼓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包括倾听、谦让、帮助、分享、合作等,这些都是从积极的角度防范和矫正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一项实验中,心理学家让幼儿园中的教师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视而不见”有意予以忽略和不加惩罚,而只奖励那些亲社会行为,如分享玩具、合作等,两周之内,这种方法有效地减少了儿童之间的身体攻击和语言攻击行为。几周下来的继续实施又进一步降低了攻击的频率。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在父母、教师和同伴的影响下通过模仿、认同、内化等心理机制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亲社会行为对儿童的品德陶冶具有重要意义。3、创设非攻击性的环境,为了消除不良环境的影响,应该让幼儿在宽敞的空间活动,因为过分拥挤的环境势必增加儿童的攻击行为,但目前许多幼儿园开设了“发泄区”“发泄室”就是让幼儿释放内心的不愉快,这样也会减少攻击行为的出现。4、重视家庭教育,首先,家长应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比如家长不应该在孩子面前争吵、武斗更不要对孩子进行过度体罚,因为孩子的模仿性强,许多行为都是从家长那里学来的,家长还应该净化幼儿所观看的电视节目及网络新闻,尽量避免幼儿长期观看带有色情、暴力的镜头。另外,家长在教育中应多用一些正面的,积极的话语,而有些家长则会使用一些错误的观点教育孩子,甚至会对孩子说:“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还回来”类似的话,这样更增加了幼儿的攻击欲望,使他们认为这是合理行为,殊不知这样教育孩子对孩子的发展是极为不负责的。5、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移情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个体感受、理解和体验他人需求与情绪的能力。研究表明,儿童的移情能力越高攻击性越低,试想一个孩子如果能时刻观察和体验别人的痛苦就会有效的抵御外在的压力,阻止对他人进行伤害,我们就可以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加大对幼儿的移情能力培养,而培养移情能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①情绪追忆,让幼儿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情感体验,可以向别人描述自己当时的感受。②情感换位,为幼儿设定一个情感事件,让幼儿转换到别人的位置去体验这些事件,可以鼓励幼儿展开讨论,让他们认识到“如果是我,我会…”③通过讲述故事或角色扮演,比如浩浩常攻击宝宝,而宝宝常被吓哭,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个作品“狼和小羊”让宝宝扮演“狼”让浩浩扮演“小羊”当狼扑向小羊时,小羊害怕极了,一动也不动,这样,浩浩也体会到宝宝在受到欺负时是怎样的心情了,从而产生怜悯同情,可见,幼儿移情能力的提高对减少和防范攻击性行为有极为积极的意义。6、创设各种教育环境,比如我们可以以绘画活动为例,如果班上有攻击性事件教师就可以把他画成一幅画的形式,让幼儿自由讨论这种现象是否正确,更进一步的让幼儿说“怎样才是正确的呢”?“我们应该怎样做”或教师再开展一次活动,让幼儿自己画出心目中的好孩子是怎样的。这样还可以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绘画能力。一举多得,而且,幼儿强化了良性行为,从而不经意的就改变了他们的心理状况。另一种方法就是奖励法,让幼儿互相帮助,互相感染,在幼儿之中设立榜样,让幼儿根据前图的内容(如出示几幅攻击行为的)让幼儿接着画出好的小朋友应该怎样做,教师根据幼儿的创作进行鼓励,从而改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目前,种种研究表明许多科学家已经在矫正这一方面有巨大的突破了,因此,我们有信心相信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正确的教育措施下会得以改善,甚至我们可以改正这一行为,让攻击性儿童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

儿童社会性的情感行为有哪些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社会性行为,根据其动机和目的,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

亲社会行为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反社会行为也叫做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行为可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行为和工具性攻击行为。第一类是指以伤害他人,使别人痛苦为目的的侵犯性行为。第二类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以攻击行为作为手段。到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表现形式和性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

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因素

  (二)环境因素

  (三)认知因素

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和训练

  (一)移情训练

  (二)交往技能和行为训练

  (三)善用精神奖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605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