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山歌这种高亢、激越、粗犷、豪迈的山歌风格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北方山歌这种高亢、激越、粗犷、豪迈的山歌风格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第1张

这是与自然环境(包括山川、气候)、人情习俗、 文化传统、方言土语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不论北方民歌的粗犷、豪放;还是南方民歌的清新、活泼,都不是单一民族风格色彩。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东西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而也形成民歌在风格上的多姿多彩。

1、内容方面“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东北民歌的内容常常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它唱出了人民的痛苦和欢乐,记述了黑土地上的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而且还具有鲜明的阶级意识和强烈的阶级感情,爱与憎的倾向总是鲜明得毫不隐讳。

旧社会,劳动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日寇的铁蹄践踏东北地区。那时黑土地上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悲惨的情景在东北民歌中体现着,如《煤黑子苦》就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了东北汉子对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2、调式方面,东北民歌以小调为主,以宫徵调式为多,也有商羽调式。

如:《东北风》、《放风筝》、《翻身五更》、《庆新年》、《小看戏》、《回娘家》、《摇篮曲》等均为徵调式,《丢戒指》、《卖饺子》、《秀云肩》、《小拜年》等均为宫调式;《茉莉花之二》、《正对花》等为商羽调式。东北民歌总体上给人以明朗、活泼的感受。

3、旋律方面,东北民歌的曲首往往是同音反复、或使用重复的表现手法,二者也常常叠用,继而用“加花”或“放宽”或“紧缩”等手法。

东北民歌在旋法上常出现四度旋律音程的同时,更突出使用小三度音程,旋律性较强,节奏规整。人民很善于运用音乐的表现因素,短小简练的手法,创造出鲜明、准确而生动的音乐形象,表现深刻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扩展资料

东北音乐分类:

1、山歌

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

2、歌舞曲

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

3、萨满调

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此外《鄂伦春族小唱》在全国也很闻名哦。

4、长调

长调主要流行于黑吉辽的蒙古族自治县以及位于东北地区的内蒙古自治区东五盟。

5、呼麦

呼麦主要流行与满族、蒙古族、锡伯族等民族。

6、说唱说部

乌钦(达斡尔族)、朱春(满族)、摩苏坤(鄂伦春族)、伊玛堪(赫哲族)、乌力格尔(蒙古族)等民族说唱说部。

-东北民歌

对侵略战争的控诉

  

  解读欣赏《北方》时,提到了艾青写的自由体诗,在抒发情感和开创艺术境界等方面,都体现了高度的控制和朴素自然的特点,他的诗从整体形态到段落、节奏、气氛,以及分行,都不是随意制作的。一首诗就是一个生命,从形到神,一次生成,并且最完美地达到了这个艺术生命的审美意象的要求。我自己写诗尽力地想做到这一点,但是很难达到这个近乎天然的境界。读《乞丐》这首短诗,我深深感知,这首诗达到了这个境界。它是整块岩石雕的,准确地说,是用岩石般的不可动摇和不可更改的语言创作而成的。艾青的许多诗都有这种完美的生命感,如《他起来了》、《生命》、《吹号者》等等。

  这首诗每读一次,总让我痛苦地回忆起战争的灾难,它是对万恶的侵略战争的有力的控诉。1938年春天,我从战火连天的家乡逃出,正流落在陇海线上,我看到过艾青见到的这些饥寒交迫从战区来的乞丐。我当时也有过近似乞讨的经历。因此,我理解那些乞丐的苦难和绝望的心情。他们“呐喊着痛苦”,他们凝视着你吃“任何食物”,他们伸出“乌黑的手”……这都是由于饥饿,都是由于战争。感谢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这幅战争的真实的图像,使我们永远憎恨和反对不义的战争。我国已故著名画家蒋兆和画过一幅长卷《流民图》,也是记录这次战争的罪恶行迹的,画的都是被战争驱赶和戕害的流浪者的悲苦的形象,与艾青的《乞丐》的情境异常相似。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写过一首诗《穷人们》,刻画了穷人如“棕色的陋室的屋顶”的可怜的背部,如“家畜的眼睛”,如”枯黄落叶的手”,这些细微的部分,最能显示出穷人内心的苦痛,因此,多少年过去,它们仍深深地镂刻在读者的心上。记得还有一位外国著名诗人韩波写过《捉虱子的人》,都是令人难以忘怀的痛苦的诗篇。艾青的《乞丐》可与世界上这类不朽的诗篇相媲美。

  前面说这首诗给人的感受是一次完成的艺术生命。一次完成的诗,往往要在诗人心中孕育很久。艾青回忆写这首诗时说,乞丐伸出的永不缩回的手的细微动作,他是观察了很久之后才捕捉到这个体现痛苦的动作的,说明《乞丐》这首诗孕育的时间是很长的。这首诗全部是用切实的语言和细微准确的动作表现的,没有夸张和虚构,这些朴实的语言都是绝对不能改动一个字的。正是这些生命的语言,才诞生了一个活的悲痛的正在乞讨的乞丐。

  中国有另一位诗人也写过一首题名“乞丐”的诗:“蔷薇路上/走来乞丐一个。/口里唱着山歌/手里握着花朵。/明朝不得食/便死在蔷薇花下。”这首诗里这个乞丐,从内心到细微的动作,绝不是真正的饥寒交迫的乞丐,而是一个虚假的“美”化了的乞丐,实际上歪曲了乞丐这个痛苦的意象。或许这位诗人写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乞丐”,所谓的“花丐”:求爱的名士,但这与乞丐这个真实的名称有何相干?艾青的《乞丐》才是真实的谁都祈望人间早一天绝迹的乞丐。

  艾青的《乞丐》发表后不久,有论者却说这首诗写得过于悲伤和忧郁,而且进一步说这种悲伤和忧郁是根源于诗人主观的情绪,以及受了意象派和象征派的阴影的毒害。这就令人奇怪了,难道写乞丐的悲伤和忧郁还有写过头的问题吗?艾青的《乞丐》中所写的悲伤和灾难不论从思想意义还是从审美角度上看,它都是对侵略战争的有力的控诉,如果诗人没有感同身受地理解了那种属于乞丐的痛苦和悲愤,是绝写不出这首诗的。

  当我们读到下面三行诗,我们能不清醒地深思吗?

  “饥饿是可怕的/它使年老的失去仁慈/年幼的学会憎恨”。乞丐憎恨的是什么?他憎恨的当然是侵略战争和万恶的民族敌人。这里绝对找不到一点象征派的阴影,它是一个真实的被战争的血泪塑造成的乞丐,它也是中国新诗历史上一个不朽的乞丐形象。

劳动号子特点:1 音调粗犷有力,常用一领众和、零和交替的演唱形式,从而加强劳动者在劳动中的情感交流,保证行动的一致,提高劳动效率;

2 节奏较为固定,号子节奏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律动感强;

3 领唱者的唱词多为即兴的鼓动性唱词,众合者的唱词多为力量型的衬词。

山歌特点:

1、节拍、节奏较自由(即便主体部分节奏规整,也往往在乐曲起始部分增加一个呼喊(如《弥渡山歌》)。

2、旋律进行起伏较大。

3、上下句结构的较多(南方有一部分五句子体的)。

4、歌词往往只有一两段,并多用对偶句子。

小调特点:

1、节奏较匀整。

2、旋律进行较婉转、细腻。

3、多为起承转合的规整结构。

4、歌词往往有多段(分节歌),并常用长短句。

不同地方的山歌的特点是不同的!比如客家人客家山歌具有两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民俗性和包容性。首先,客家山歌是客家先民在自己独特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创造的艺术,它所表现的艺术内容来自于客家人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因此,跟客家社会的生产生活内容紧紧相连。而表现的艺术手法,也必然受到其生产生活条件的影响和限制。

“客家”,顾名思义,是相对于原著人和“先入为主”的“主家人”而得来的称谓。“主家人”早就占据了当地利于生产生活的好地方。而后来者的“客家人”,只能到边缘地带、山区定居生活。这样,一方面使他们与外界社会相对隔离,创造的艺术具有浓重的“俗”气;同时,也避免了外界“繁杂”(包括高尚的和低下颓废的)的艺术渗透和污染。因而,这种“俗”的艺术的内容比较纯真,表现手法大多采用白描或浅白、直接的比喻。因此,他们创造的艺术——“歌”,从内容,大多与“山”有关,与“情”有关;表现的手法比较简粗、直接。客家山歌,若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经过不断发展,内容丰富,但始终离不开“山”味和“情”调;形式多样,但大多是民间喜闻乐见、粗放易学的情歌、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

其次,客家山歌吸纳了中原直至往南等地文化的养分,特别是平民文化的精华而发展起来。客家者,自魏晋时代即开始由中原不断南迁至明清间逐渐在赣、闽两北、粤东北定居的汉族人。由于他们的生活习俗及语言中还保留着一些原北方人的特征,所以便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汉民族的一系。据客家源流考证,客家先民自两晋由中原大量南迁,其先居地均在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山西等地。正是“十五国风”流行的黄河、长江流域一带。“客家山歌”的修辞手法,正是上承诗经之“十五国风”,以“赋、比、兴”为主并常用“重章叠句”,尤以“双关”见长,以抒情为主,而修辞手法则至今不变。其特点亦是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押韵上口。“客家山歌”亦以抒情居多。1986年梅州搜集的近万首山歌中,情歌就约占80%。此亦是其上承“十五国风”,以“以情歌为主”的见证。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与当地土著相处,也吸收了各民族、民系民歌的优点。如,采用“双关”语手法,就与古代江南“吴歌”有相似之处。在山歌活动形式方面,也受南方少数民族对歌、斗歌形式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618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