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就是确定一个词是积极还是消极,是主观还是客观。这一步主要依靠词典。
英文已经有伟大词典资源:SentiWordNet 无论积极消极、主观客观,还有词语的情感强度值都一并拿下。
但在中文领域,判断积极和消极已经有不少词典资源,如Hownet,NTUSD但用过这些词典就知道,效果实在是不咋滴(最近还发现了大连理工发布的情感词汇本体库,不过没用过,不好评价)。中文这方面的开源真心不够英文的做得细致有效。而中文识别主客观,那真的是不能直视。
中文领域难度在于:词典资源质量不高,不细致。另外缺乏主客观词典。
第二步,就是识别一个句子是积极还是消极,是主观还是客观。
有词典的时候,好办。直接去匹配看一个句子有什么词典里面的词,然后加总就可以计算出句子的情感分值。
但由于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情感词,比如看上面的例子,“蓝屏”这个词一般不会出现在情感词典之中,但这个词明显表达了不满的情绪。因此需要另外根据具体领域构建针对性的情感词典。
如果不那么麻烦,就可以用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方法。把一堆评论扔到一个算法里面训练,训练得到分类器之后就可以把评论分成积极消极、主观客观了。
分成积极和消极也好办,还是上面那个例子。5颗星的评论一般来说是积极的,1到2颗星的评论一般是消极的,这样就可以不用人工标注,直接进行训练。但主客观就不行了,一般主客观还是需要人来判断。加上中文主客观词典不给力,这就让机器学习判断主客观更为困难。
中文领域的难度:还是词典太差。还有就是用机器学习方法判断主客观非常麻烦,一般需要人工标注。
另外中文也有找到过资源,比如这个用Python编写的类库:SnowNLP 就可以计算一句话的积极和消极情感值。但我没用过,具体效果不清楚。
到了第三步,情感挖掘就升级到意见挖掘(Opinion Mining)了。
这一步需要从评论中找出产品的属性。拿手机来说,屏幕、电池、售后等都是它的属性。到这一步就要看评论是如何评价这些属性的。比如说“屏幕不错”,这就是积极的。“电池一天都不够就用完了,坑爹啊”,这就是消极的,而且强度很大。
这就需要在情感分析的基础上,先挖掘出产品的属性,再分析对应属性的情感。
分析完每一条评论的所有属性的情感后,就可以汇总起来,形成消费者对一款产品各个部分的评价。
摘 要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情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明确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制订情感教育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学校教育 情感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069-02
一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在全面考虑教育对象的认知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情感互动,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情感的教育方式。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能够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情感教育是打开现代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一方面,现代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处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情感丰富,追求个性;另一方面,现代学生的情感世界可塑性大,他们大都处在青春期,随着生理变化,心理平衡被打破,思想、情绪、行为表现出不稳定性,由少年时期的天真坦率开始转向隐蔽和内心,不愿轻易向他人敞开心扉,而内心深处却潜藏着被尊重、理解与信任的需求和愿望,常常处在自我矛盾中。唯有实施情感教育,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2.情感教育是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情感是调节师生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教育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师生间经常保持愉快活泼、和谐融洽的气氛,相互尊重、理解、信任,教育内容在情感传输带上才能顺利通行。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间健康情感的双向交流,会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应该如何生活、学习和工作。情感还是完善人格的重要心理因素。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造就身心健康、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情感教育是其中的关键。教师只有注重情感教育,以平等地位与学生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 树立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发展其个性,才能把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到教育内容的轨道上来。
3.情感教育是深化我国教育改革的一条新途径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为进一步开发人的智力、发挥人的潜能、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传统教育没有把学生真正摆在主体地位上,没有唤醒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忽视了师生参与认知过程中的情感力量。摆脱这种教育困境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而情感教育在这方面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4.良好的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动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能够得到教师的爱,是每一位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而教师要把爱心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是情感教育的基础。一般来说,表现落后的“问题学生”,即“后进生”他们的意志品质相对较弱,做事缺乏耐心和信心,只要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持久的耐力和真挚的爱心,不把这些学生置之度外,而是用理想去播种理想,去培养文明,去启迪智慧,去塑造心灵,后进的学生也可以得到提高,能够得到健康发展。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心灵撞击、情感交融和呼应的过程。情感交融和呼应,离不开平等、真诚、相互尊重和关爱,只有借助于情感的能动和催化,受教育者才会愉快、主动地接受教育。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情感教育尤为重要。高职院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老师在精神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用真情去感化他们,用爱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努力学习。
二 情感教育的目标
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整发展。可见,情感培养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的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在知情领域都发生变化。那么,应如何确定情感教育的目标呢?心理学把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按社会性分为三类,即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道德感是人对其行为、举止、思想、意图等是否符合道德行为标准和社会价值的情感体验。理智情感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求等相联系。审美感即美感,指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人的道德行为予以评价时产生的具有愉快感和倾向性的体验。
以上三类情感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也是人类最深刻、最稳固、最坚定的高级情感。由于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其本身就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审美能力的活动,所以,情感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的统一。教师应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根据各学科教育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感、强烈的理智感和丰富的审美感。
三 情感教育的实施
实施情感教育就是要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首先,教育者要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情感教育的目标。教师要从教育的整体目标出发,在传统认知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培养情感教育意识,把情感教育提高到与认知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教育者要提高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培养良好的情感心理品质。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应优化自身的情感因素,只有具备了真实、强烈、深刻、稳定的情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实施情感教育要抓好如下环节:
1.以境育人,融情入境,创设情感教育的良好情境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这是情感受所处情境制约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教师要多方面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
2.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打开情感教育的大门
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事物上,即情感具有感染和迁移功能,这两大功能要求教师学会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教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以为人师表的形象感染学生,搭起情感的桥梁,沟通彼此的心灵。
3.以知育情,以情促知,挖掘情感教育的深度
情感与认识存在互相制约的规律。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调节等功能。根据这一规律,首先教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比如,针对学生即时信息接触多、选择性大的特点,教师可从正面疏导,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提高教育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由困学、厌学转为好学、乐学。针对学生的不良品行,教师要发挥情感的正负强化功能,对学生的批评要讲究动之以情,使学生对自己的不良品行产生不悦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校正效应。学生一旦有所转变,教师就应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巩固新的、好的行为习惯。
4.以意育情,以情激意,调节情感教育的稳定度
促成情意过程的良性循环。意志是人们按既定目标克服困难、调节内外活动的心理过程。情感和意志往往构成相互制约的心理过程,即意志调控情感,情感激励意志。教师既要学会以意育情,发挥意志对情感的调控作用,提高情感的稳定度,又要善于以情激意,当学生获得学习上的初次成功时,要给予及时的鼓励、表扬,使学生由成功的喜悦,进而形成勤奋学习、刻苦攻关、不断进取的坚强意志。这样,情感和意志才能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情意循环,提高教育效果。
5.发展合理要求,调整期望值
要提高情感教育的质量,首先要发展学生的正当需要,确保其情感需要都是正当合理的,如学生喜爱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教师就要满足其理智感的需要,对暂时不能满足的正当合理需要,应以理服人。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感染的需要与集体、国家的需要相结合,努力使学生向“四有”新人的目标迈进。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适时地、恰当地调整期望值。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进行深入了解,针对不同学生在不同时期内寄予不同的期望值,唯有恰当的期望值,才会激起学生积极奋发的情感体验,并将其化作学习的持久动力。
〔责任编辑:王以富〕
情商高的人如何处理感情的?
一、不在公共场合揭别人的短
夫妻或者情侣之间一旦出现了感情问题,不能过于任性和骄傲。特别是在外人面前,女性不能经常数落自己另一半,也不要在人多的场合责骂和质问对方,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在公共场合尽量给别人留颜面和基本的尊重,在外人面前最好应该多说一些自己伴侣的优点,夫妻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理解,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应该多鼓励自己的另一半。
二、用心去体会对方的感情
这两个人出现情感问题之后,很多女生都会没有安全感,经常会和男朋友撒娇或者经常向对方要礼物、要承诺,一旦没有从男生口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就会怀疑对方不爱自己,其实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只通过语言来表达往往比较肤浅和苍白无力,平时应该用心体会对方的关怀,才能够使两个人之间的生活更加和谐,感情会进一步发展,对于任何一段感情而言一定要保持忠诚。
三、不能经常用钱来衡量问题
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谁都不想手里没有钱,如果两个人之间的感情通过钱来衡量证明感情已经处于危机状态,所以当两个人之间感情出现问题不能埋怨对方挣钱少,不能够满足自己的物质追求,真正的感情要建立在舒服愉悦的基础上,只要两个人互相扶持、共同努力,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四、要互相尊重彼此理解
两个人想要在一起长久的生活,彼此尊重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出现了情感危机,高智商的人会懂得如何去挽回对方的情感,挽回的方法就是增加信任,两个人之间不要相互猜忌或者彼此相互试探,这种生活方式会让觉见到对方就感觉特别累,应该选择轻松愉悦的方式进行情感交流,一旦出现情感问题要先反思自己不能总是指责对方。
2012-12-21 04:55网友采纳 情绪的分类(心理学解释):关于情绪的分类,我国古代名著《礼记》中提出“七情”说,即喜、怒、哀、乐、惧、爱、恶和欲等;《白虎通》提出了“六情”,即喜、怒、哀、乐、爱和恶等。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1994)从《说文》中,找到9395个正篆字,发现其中有354个是描述人的情绪的,并按他们的意思分为18类,即安静,喜悦。哀怜,悲痛,等等下面情绪的分化理论对于你了解情绪的产生大有裨益。 情绪的分化 婴儿的情绪发展表现为情绪的逐渐分化,初生婴儿的情绪是笼统的、不分化,1岁以后逐渐分化,两岁左右已出现各种情绪。
一、布里奇斯的分化理论 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是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他认为: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的激动,表现为皱眉和哭的反应;3个月时分化为快乐、痛苦两种情绪;6个月时,痛苦又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害怕三种情绪;12个月,快乐情绪又分化出高兴和喜爱;18个月时,分化出喜悦与嫉妒。
二、林传鼎的情绪分化理论 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认为儿童情绪分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泛化阶段(0—1) 这一阶段儿童的情绪反应比较笼统,而且往往生理引起的情绪占优势。 05—3个月,出现了6种情绪:欲求,喜悦、厌恶、忿急、烦闷、惊骇。但这些情绪不是高度反而变化的,只是在愉快和不愉快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面部表情。4—6个月 ,开始出现由社会性需要一起的喜欢、忿急。 2、 分化阶段(1—5) 这阶段的儿童开始多样化。从3岁开始,陆续产生了同情、尊重爱等20多种情感,同时一些高级情感开始萌芽,如道德感、美感。 3、 系统化阶段(5岁以后)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情绪生活的高度社会化。这个时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多种高级情绪达到一定水平,有关世界观的情绪初步建立。
三 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反而变化理论” 伊扎德是当代美国和国际著名的情绪发展研究专家。他关于婴儿情绪发展的研究及据此提出的情绪分化理论,在当代情绪研究中有很大的影响。伊扎德认为;婴儿出生时具有五大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4—6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5—7个月时出现惧怕;6—8个月时,出现害羞;半岁—1岁,出现依恋、分离、伤心、对陌生人的恐惧;15岁左右,出现羞愧、自豪、骄傲、操作焦虑、内疚和同情等。
刺激的泛化原理和辨别原理在营销中运用是扩大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
刺激泛化是指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回引起类似条件反射的现象。
刺激的泛化原理和辨别原理是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原则,它们在营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刺激的泛化原理指的是当一个人对某个刺激产生了反应后,也会对与该刺激相似的其它刺激产生类似的反应。
在营销中,这一原理可以被用来扩大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让消费者在看到这些元素时自然地想起品牌,从而增强品牌形象。
刺激的泛化原理和辨别原理的条件:
1、刺激的泛化是指由某种刺激引起的反应可由另一种不同但类似的刺激引起。
2、刺激泛化原理被广泛应用地运用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尤其是在品牌策略、包装策略和广告策略方面。体现了品牌价值的市场所在。
3、对企业来说,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刺激泛化将消费者形成的关于企业或其产品的一些好的情感和体验传递到新产品上去,以促进新产品的接受和购买;另一方面,某些商家在市场活动中采用不正当手段,从而使消费者避免上当受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