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与顾章书 阅读答案

答谢中书书 与顾章书 阅读答案,第1张

答谢中书书

一、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 》,作者 : ,字: ,号: ,丹阳秣陵人, ( 朝代 )人。著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答案:《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梁文》 陶弘景;通明;华阳隐居;南朝梁;陶隐居集

二、字词句积累

(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四时jù备( ) 夕日欲颓( )

沉鳞jìng跃 (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答案:俱 tuí 竞 yù

(二)、重点字词解释

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

3、晓雾将歇( ) 4、夕日欲颓( )

5、沉鳞竞跃( )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答案:1、交相辉映2、四季3、消散4、坠落5、潜游在水中的鱼6、参与,这里指欣赏。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案:1、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2、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3、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四)、一词多义

1、欲:夕日欲颓(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念无与为乐者( )

相与步中庭(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呼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3自: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自康乐以来

4将:晓雾将歇

其马将胡马而归《塞翁失马》

5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6时:四时俱备

学而时习之《论语》

7日:夕日欲颓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8共: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天山共色

9奇: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邑人奇之

答案:1、将要;欲望;想要2、参与,这里指欣赏;和,连词;一起;同“欤”,吗;给;通“举”,推荐,选拔;3如果;假设连词从,介词4将要;带领。5判断动词;此,代词6季节,名词;时常,按时,副词。7太阳;天8都,一样。9奇妙,形容词;对…感到惊奇,意动用法

(五)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六)、古今异义词

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七)、理解性默写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3、文中的静景是: ,文中的动景是: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

答案: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3、静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动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实是欲界之仙都。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六、内容及写法理解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动静结合的手法;优美凝练的笔触,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以及对俗世的鄙弃情怀。

二、课后题提示:

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一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纯真的山水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借谢灵运寄情山水来寄托对黑暗现实、世俗社会的批判与不满。《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则主要表达了作者闲适自得的心情以及虽遭贬依然豁达的胸襟。

考点:

一、重点实词的理解

古来共谈——赞美、赞叹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俱备——四时:四季;备:有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竟跃——沉鳞:潜游在水里的鱼;竟:争相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人间;仙都:天堂

自康乐以来——谢灵运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奇者:美妙的山水景色

二、各类语言现象

(一)、一词多义

(解题策略: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这就要求我们重点掌握一些典型的、常见的多义词,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推求某个词的具体含义。)

1、欲:夕日欲颓(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念无与为乐者( )

相与步中庭(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呼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3自: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自康乐以来

4将:晓雾将歇

其马将胡马而归《塞翁失马》

5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6时:四时俱备

学而时习之《论语》

答案:1、将要;欲望;想要2、参与,这里指欣赏;和,连词;一起;同“欤”,吗;给;通“举”,推荐,选拔;3如果;假设连词从,介词4将要;带领。5判断动词;此,代词6季节,名词;时常,按时,副词

(二)同义词

答题策略

文言文中有一大批基本词汇古今意义相同,这些词是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的基础,只要结合现代常用的词语学习,考试时自然会轻松自如应对。

1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

川流不息( )

2见:清流见底

不见曦月

(三)词类活用:

答题策略

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变成别的词性,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词类是否活用,要根据句中词语所在位置,既要与其他词的意义关系来区分,又要根据这个词在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来辨别。

夕日欲颓: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四)古今异义词

答题策略

文言文中有一大批基本词汇古今意义相同,但也有些词语随着时代的变迁,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古今异义词,答题时要特别注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析。

(1)词义范围变小。如“国”,古代指“国家或京城”,今义只指“国家”。

(2)词义范围变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指“所有的江河”。

(3)词义转移。如“走”,古义中大都是“跑”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一般指“行走”。

(4)褒贬色彩的转换。如“能谤讥于市朝”中的“谤”,指“不当面的批评”,是个中性词,而现在多用作“诽谤”“中伤”义,是贬义词。

(5)区别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双音词极少,而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词为主。如“卑鄙”是两个单音词,“卑”是出身底微,“鄙”是见识简陋。为现代汉语中“卑鄙”是一个词,意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五)借代修辞

沉鳞竟跃:沉鳞——潜游在水里的鱼。

锦鳞游泳:锦鳞——美丽的鱼

三、 重点句子翻译

解题策略

试卷中文言题有两句是对选文的句子的翻译释,虽然来自原文,要想得满分也不容易,过去对译文的要求有三个字:信(准)、达(通)、雅(美),而在初中考试卷中能做到前两个字就可以了,特别是“信”。

所谓的“信”,我们称之为直译,所谓的“达”就是意译,考生拿到译文后,首先想到的是直译,就是使每个词对号入座,如果对号入座后译句实在不通,这时才可以采取一下意译,目的就是遵守约定的语言习惯,但无论如何,一个句子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否则,考生就会失分。

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评卷人在评卷时是按得分点给分的,如果被定为得分点的词译释错误,那么译文肯定会被扣分,所以,一个句子中,被列为得分点的词一定要翻译正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失分。

那么什么词能被列为得分点呢?我认为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词一定是一个比较难的词(也包括活用现象);第二,这个词在这个句子中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出题人认为如果考生能把这些词译准,那么译整个句子就不会有大问题。另外,得分点还有设在特殊句式上的(过去也曾考过),这些特殊句式都要译成符合现代人的说话习惯,否则也要被扣分。

翻译句子是应注意关键字、名句,应注意准确、流畅、完整,应注意体现重点词含义。

据此,我们将译句的考点设为以下几个:重点写景句、重点抒情句、重点修辞句、实词翻译点较多的重点句、省略句五大类。

例题: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里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在阳光下)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7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8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四、对课文内容及写法的理解:

解题策略根据文章内容灵活把握。

解题策略

还有少部分的运用题(拓展、迁移)。这部分考查内容是新课程呈现给我们的一个亮点,它的特点是: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是极富生命力的东西。我们语文课要求相当重视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运用,这块内容正是语文知识与能力运用的最好体现。解答这类题,应根据文章内容及写法灵活把握,答题时一定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要怕答错。

(一)、文章结构:总分总

(二)、语言特点:对偶句: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三)、表达方式:抒情,描写,议论相结合

(四)、写景角度:色彩配合 晨昏变化 动静相衬

(五)、思想意义:

1引用谢灵运的作用:

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谢灵运因是名公子孙,才能出众,认为自己应当参与时政机要,但宋文帝对他“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在朝不得志,曾外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好营园林,游山水,制作出一种“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的木屐,后人称之为“谢公屐”。与族弟谢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

作者引谢灵运很明显是借此说明自己崇尚林泉高士,以谢灵运为知音,是孤高雅致之人,而且含蓄表达了对黑暗现实、世俗社会的批判与不满。

2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以及对俗世的鄙弃情怀。

配 套 练 习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一)课内阅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加粗的词语:(2分)

①晓雾将歇。 ②夕日欲颓。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四时俱备 有时见日 B.晓雾将歇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天山共色 D.清流见底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3、翻译句子:(2分)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句意:实在是人间天堂,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景?共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什么方法,描绘出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答案:1、①歇,消散。②颓,坠落。2、D 3、①句意:清晨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②句意:实在是人间天堂,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4、(抓住“美”字写景。共写了: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这些景物。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通过仰视俯视写出了山高水净,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这些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一)课内阅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解释加粗的词语:(2分)

解词的考点:一般考查有语法现象的词;书下有重点注释的词;在句子翻译中起着如果这个词译错了整个句子就会错的重要作用的词。

①晓雾将歇。(歇,消散。)

(出题原因:考查对古今异义词的把握情况。歇,古义:消散。;今义: )

②夕日欲颓。(颓,坠落。)

(出题原因:考查对词类活用的掌握情况。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答题方法:应以书中注释为主1、做这类题,要让词回原句,句回原文,就是说,首先把解释好的词放回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一般情况下,译得通顺,就说明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的。2、如果词回原句还不能断定解释得对错,那么我们还可以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句,根据语境来判断解释的对错。这样,我们基本就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了。3、我们还可以通过语法关系来判断,比如,这个词处于动词位置,而题中译出来的是名词,那么这个解释就很可能是错误的。)

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D )

解词的考点:一般考查有语法现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古今同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这种类型的词。

A.四时俱备 有时见日 B.晓雾将歇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天山共色 D.清流见底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出题原因:考查同学们对一词多义的把握情况。A(季节;时候)B(将要;带领) C(同样;一样) D(看见) )

(答题方法:首先要判断涉及到的词,要考查的属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古今同义词、词类活用、有特殊引申义、通假字中的哪种类型,然后再根据要考查的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情况作出准确,全面地翻译,然后从翻译中对比异同。)

3翻译句子:(2分)

译句的考点:一般为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写景句、重点抒情句、重点修辞句、实词翻译点较多的重点句、省略句六大类。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句意:清晨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出题原因:这句写的是特定时段的生物活动,是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写的的动景。不仅有颓这个词类活用现象,还有书下重点的实词意思,从而考查同学们对书重点实词的把握情况。)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句意:实在是人间天堂,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出题原因:这句是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实是欲界之仙都是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是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

(答题方法:评卷人在评卷时是按得分点给分的,如果被定为得分点的词译释错误,那么译文肯定会被扣分,所以,一个句子中,被列为得分点的词一定要翻译正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失分。被列为得分点的词一定是1、比较难的词(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古今同义词、词类活用、有特殊引申义、通假字等现象,还有特殊句式);2、,这个词在这个句子中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译错整个句子就会有大问题。所以翻译句子时应看清要考的句子中是否有语法现象。2、书下注解中是否有特别注释的然后使每个词对号入座,如果对号入座后译句实在不通,这时可以遵守约定的语言习惯调整语序,但无论如何,一个句子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否则,考生就会失分。)

4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景?共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什么方法,描绘出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抓住“美”字写景。共写了: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这些景物。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通过仰视俯视写出了山高水净,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这些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运用题(拓展、迁移)考点:这部分考查内容是新课程呈现给我们的一个亮点,我们语文课要求相当重视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运用,这块内容正是语文知识与能力运用的最好体现。它的特点是: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是极富生命力的东西。

(出题原因:这是一篇通过写景抒情的山水小品文,文章仅通过68字,却运用了俯视仰视远近动静等很多方面,描绘出了一个意境优美的山川美丽景色,通过此题考查同学们对此文写法的把握情况,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答题方法:我们语文课解答这类题,应根据文章内容、主旨、及写法灵活把握,答题时一定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要怕答错。)

(二)课内外对比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解释加粗的词。(2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有时见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D、横柯上蔽 ;负势竞上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什么?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1 交辉:交相辉映;戾:至。2B3⑴、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⑵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每小题2分。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评分标准:2分。只要答对其中两处,即可得满分。若多答“千百成峰”,不扣分;多答其他短语,扣分。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二)课内外对比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加粗的词。(2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宠辱皆忘,把酒临风,( )

2、下面各组中加粗词的含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横柯上蔽 ;负势竞上 D、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 交辉:交相辉映 宠:荣耀2 B 3(1)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2)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4 热爱自然,娱情山水;迁客骚人在天气晴朗时产生的高兴之情。 )

与顾章书

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西北)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出身寒微,好学而有俊才,其文颇得世人称诵。

今存诗一百三十余首,其中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愤闷抑郁之情。《赠王桂阳》、《咏慈姥矶石上松》、《行路难》、《宝剑》等为其代表作品。

写景散文《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艺术成就较高,为历代传诵的写景名篇。

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但都已经亡佚。

现存作品收集在明人辑本《吴朝请集》和志怪小说《续齐谐记》。他的文章文辞清拔,时人常仿效,人称“吴均体”。

吴均的诗和文一样,多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挺拔,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另外,他还有《续齐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优秀作品。

《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散见各书中的一些吴均典故:

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

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

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吴均简介,升国侍郎。

入为奉朝请。

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

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

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吴均简介,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可供参考。

有一点我们应该清楚:南朝时门阀等级森严,因此吴均这样的人才难得一展雄才大略,而从事“主簿”这样的工作,实属必然。

1、选取“秋月”、“层岭”、“寒风”、“高木”、“雾露”、“关山”等意象,设想柳恽一路的景色和感受:深秋的月亮照在层岭上,寒风掠过高高的树木,落叶纷纷,夜露打湿衣服,关山重叠,勾勒了一幅凄清幽冷的图景,此番景象既描述了行路的艰难,也突出行路人的内心的孤独。

2、 “侵”是 “侵犯”之意,“催”是“催促”之意。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行旅之中雾露打湿衣服,寒气逼人,关山重叠,不见亲朋,早起赶路,借以抒发行旅之人内心的苦楚和孤独,表达作者对朋友深切的关心。

吴均《咏雪》赏析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看桂枝白。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2、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

3、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并写出了谢道韫是“咏絮才”。

4、为何说谢道韫作的词句更好呢?比喻讲究形似:大团大团的雪花簌簌落下,倘若有风,则会漫天飞舞。一团一团的柳絮,与鹅毛大雪相似,也会因风漫天飞舞,古诗中就有“柳絮池塘淡淡风”的句子。纷飞的白雪和因风起的柳絮,都给人以 轻盈、飘逸、优雅的感受。用“柳絮因风起”来比喻“白雪纷纷”,可谓形相似,景相同。

5、盐与雪花,形状不同,轻重又有别,“撒盐空中”即使轻风起时也不能随风飘扬。用来比喻 “白雪纷纷”并不是很恰当。比喻更讲究神似:盐在空中唰唰地撒,重重地下落,躲都来不及,何谈欣赏?无美感可言。比作柳絮,一扫滞重之感,因风而起,漫天飘飞,这才是大自然的造化。而且柳絮飘飞的季节是春暖花开之时,冬季之冷景,以春季之暖景写出,更见诗意。

扩展资料

《咏雪》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收录在《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言散文。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

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并因此而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咏雪》作为清谈名士的教科书,特别注意传达魏晋清谈家的独特的语言形象,重视人物语言的润饰,“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

作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其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

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其中“周处除三害”、“望梅止渴”、“击鼓骂曹”等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子猷献戴”等也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

梁刘孝标作注,旁征博引,为后人所重。另有《幽明录》,今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其佚文200余条,皆记诡异之事。

咏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789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