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望蓟门 祖咏燕台 ① 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望蓟门 祖咏燕台 ① 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第1张

(1)“惊”的意思是震惊,震撼。诗人为边塞豪壮的景象而“惊”:汉家大营中,笳鼓声声,震天动地;边塞地区万里寒光,积雪连绵,曙色朦胧,旌旗高高飘扬;虽然烽火连天,但汉家大营稳如磐石,异常雄壮。这一切,使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意对即可)

(2)表达了诗人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人看到边关军容肃穆,景象雄壮,将士意气昂扬,一腔豪气油然而生,决心像班超、终军那样报效祖国,为国立功。(意思对即可)

作品简介

 《望蓟门》由祖咏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吊古感今的。这首诗是祖咏宦游范阳时作。诗人遥望蓟门关外,被边地的雄壮景色和边烽警急的状况所惊,激起投笔请缨立功疆场的报国热情。开首两句说北望蓟门,触目惊心。起句突兀,暗用典故,说燕自郭隗、乐毅等士去后,即被秦所灭,故客心暗惊。又汉高祖曾身击臧荼,故曰“汉将营”。因而清人方东树说:“岂是时范阳已有萌芽耶?”(《昭昧詹言》卷十六)怀疑这是对安禄山的叛乱有所预感。颔联、颈联写景雄丽。全诗扣紧一个“望”字,以“烽火”承“危旌”,以“雪山”承“积雪”。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为尾联抒发从戎之志做好铺垫,使人读了慷慨非常。

原文

《望蓟门》

作者: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解

 ①蓟(jì)门:蓟门关。在今北京市西直门北,当时边防要地。

 ②燕台: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台,指燕地。 一去:一作“一望”。笳(jia1)鼓:军乐声。

 ③三边:汉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后即泛指边地,边疆。危旌(jing1):高挂的旗帜。

 ④投笔吏:指汉人班超,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后投笔从军,以功封定远侯。

 ⑤论功:指论功行封。

 ⑥请长缨:汉时书生终军曾向汉武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下奇功。后来把自愿投军叫做“请缨”。缨:绳。

韵译

一到燕台眺望,我就暗暗吃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江山积雪万里,笼罩冷冽寒光;边塞╄光映照,飘动高高旗旌。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象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讲解

 蓟门在今北京附近,唐时是防契丹的前线重镇。这里历曾有过"黄金台拜将"的故事,眼前又是浓浓的军事氛围,因而祖咏只一"望"便生出许多既独特又很易得人认同的情思。

全诗从"望"字着笔。第一二句是"望"的背景,三四句是"望"中所见,五六句却是"望"中所想象,七八句是"望"中的感慨。

"惊"字只应作大受震撼解,不是害怕。圈定这特殊感觉有利于读者和作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祖咏当年纯粹是个热血青年,他正是用了热血青年的"思维之眼"才"望"出些独特的意象来的。

"笳鼓喧喧",是造成"惊"和"望"的源起,也是传达边区氛围少不了的一笔。

次联,积雪泛寒光,风吹旌旗动,是眼前景,但扯到"万里""三边(幽州,并州,凉州,包括从东北到西北几千里边疆)",是必须用"思维之眼"才看得到的,显出诗人对边庭形势的了解使其产生独特的生命体验。那种苍莽的气势建筑在真实的感觉上,很动人。其中"寒""曙"两字颇重要:它们传达了一种既含杀气又有点莫名兴奋的情态。

 第三联,"思维之眼"有更深入的透视。"沙场"固然在眼前,而"烽火"却不见得是当时所见,祖咏只是从"沙场"立刻联想到了"烽火"。"烽火"而"连胡月",则更带着不知多少年月积叠下来的血腥味和凄清。不过,作者并不想过分渲染凄清,所以立刻换了个角度,去"望"蓟城的地势:"海畔云山拥蓟城"。《左传》记晋楚城濮之战前,晋文公的谋臣主张坚决开战,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蓟城后有大海,周围云山簇拥,同样是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当然,这层意思只在作者潜意识里起作用,下笔写来不见有半点理性思维的痕迹。写景能写出潜意识作用下的特殊感觉,这是高手。古人所说"潜气内转",大抵指此而言。

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

 盛唐,既有如祖咏一般的热血诗人,也有迹近"老油条"的诗人在写边塞诗。

(1)①自然环境恶劣;②地理位置险要;③军营士气高昂。(意对即可)

(2)运用(汉吏班超投笔从戎、书生终军请缨杀敌的)典故。表现了诗人要效法古人,请缨上阵,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意对即可)  

(3)首联是“望”军营。颔联是临台俯望万里雪原。颈联先写仰望(“前望”亦可),再写四顾。尾联抒“望”中所感,表达从戎报国之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803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