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移动网民在整体网民中的渗透率已接近90%,网民的上网设备向移动终端迁徙。来自CNNIC的 数据 显示,截 至2015年 6月,中国整体网民规模已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移动网民达到594亿人,增长率为67%,移动网民增速远超过整体网民增速。如此大规模的渗透,已使信息传播方式产生颠覆性变革。“微信”,一种全新的社交方式,正悄无声息地充斥着现代人的生活。起初将产品定位为“熟人社交”工具的“微信”,依赖“即时通讯”功能的高效率低成本传播优势,以及“摇一摇”“扫一扫”“漂流瓶”等工具的开发而得到广泛普及后(据2015年 Q1腾讯发布的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微信应用覆盖90%以上智能手机,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泛化的关系链早已摆脱原本的“熟人社交”定位,开始挑战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熟人关系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应用正在构成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你们仿佛很熟悉,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所有这一切,都形成了你们交往的‘社交货币’。你们仿佛又不太熟悉,也许到老的那一天都没有见过面,也许并没有太大的见面的欲望。但他仿佛是你周围的空气,通过他你印证了自己的存在。”微信提供的社交平台,正迎合了现代社会人群的社交心理,打造出一个全新的熟人与陌生人并存的社交关系圈,并潜移默化地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关系”构建、维护、转换的突出代表。
一、“关系”的构建——“差序格局”的解构与“半熟关系”的兴起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将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格局构成定义为“差序格局”,即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熟人关系网进行层级传播。移动互联网社交软件应用在时空及人脉关系的突破是对传统中国“差序格局”的解构,同时,正是由于此特性的存在,兴起了中国社会“半熟关系”的普遍盛行。
(一)“时空”及“人脉”限制的突破加速“差序格局”的解构
移动互联网对时空的突破效果众人皆知,其挑战着受到血缘、地缘、经济水平、知识文化水平等条件因素限制而形成的具有远近亲疏不同的传统“差序格局”。就“微信”而言,差序格局被揉碎了,重新捏合在一起的是更加简单化的二元关系:关注和不关注。而其表现就是点赞与不点赞、评论与不评论。即使这种表象从根本上是无法代表个体与个体间的亲密程度,但简单的二元关系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依赖移动的普及、终端费用的平民化,移动社交网络中个体“永不缺席”成为可能,这恰恰使人际沟通突破“时间”“地缘”“人脉”等的限制条件,解构传统的差序格局。
以微信为例,“微信群组”功能的诞生促使千万处于淡忘过程中的人际网络被重组和深化,数年未联系的老同学,每个个体依赖自己的社交圈进行群组的建立,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原有的集体举行一次全员到齐的“同学会”,即使此时全班同学广布世界各地,即使此时对于风华正茂年代彼此的记忆均已模糊,但通过群组内文字信息、信息甚至视频动态信息的彼此交换,依然能够将已经趋于陌生的人际关系重新变成“熟人关系”。
(二)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信息刺激“半熟关系”的兴起
由于移动网络本身所具有的LBS地理定位功能,使得附带位置标签的社交信息得以传播,该传播内容是对传统人际传播网络的重塑。首先,基于位置标签的传播信息,显著减小突破熟人关系网的阻力,轻松实现与陌生人间的信息交换与“关系”建立,甚至可以实现将线上的沟通通过位置功能转移至线下,成为虚拟空间与真实世界的枢纽。另外,由于用户在沟通之前都是以自愿加入某种相同属性沟通媒介为前提——比如说同时摇动手机、同处某地同时开启LBS等——所以此种行为可以有效地减少陌生人在交流沟通当中的抵触心理。
如微信的“摇一摇”功能,就是依据用户传递的位置标签信息,根据现实的地理位置标签创造陌生人建立关系网的机会,用户可以根据对于年龄、性别或是兴趣、爱好的筛选,将部分的陌生社交关系向熟人社交关系拉拢,甚至将虚拟的人际关系落实到线下,是一种完全跳脱原本熟人关系网的社交方式。且不论该位置标签功能的安全性或是落俗行为发展的可能性,就搭建陌生人间的信息传递平台而言,该功能具有创造性的现实意义。另外,若将“摇一摇”功能的建立基础归类为动作行为发生的同时性,“漂流瓶”的异步性则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双重限制,通过漂流瓶的拾取了解陌生人的情感心愿,并且同时了解漂流瓶的漂流来源,查看该陌生人的基本信息,有选择性地进行深度了解,交友沟通。
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社交信息分享,“微信”通过同步异步共同进行的方式丰富了构建陌生关系网的方式,减小传统熟人关系网突破“差序格局”阻力,“半熟人社会”的社交关系因为大量无亲缘的陌生关系涌入而变得普遍。同时,无论是“摇”还是“漂”的过程,都可能是对传统六度分割理论的冲击。
二、“关系”的维护——包围式“人际压迫”与“娱乐性”的情感补齐方式
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社交过渡至线上的,或者关系起初便建立于虚拟空间之上的关系圈,在意识到移动终端的便捷与低成本后,现代人依赖于“屏社交”的关系维护方式普遍流行于日常生活,甚至内化为社会个体的生活习惯和责任。智能手机开始以“新器官”的方式存在于日常生活,使个体“永不缺席”成为可能,而该种可能性也导致了信息包围式的“人际压迫”。同时,“微信”作为社交平台,通过创造娱乐式的人际沟通方式,弥补了“人际压迫”紧张感以及以“屏社交”为基础的情感缺失。
(一)“建构自己”与“窥视他人”的平台依赖致使“人际压迫”
“社交网络改变了人的行为方式。以前看到有趣的事,记在心里,见到朋友时讲述给大家听;现在看到有趣的事,立即拍下照片,发微信与朋友们一起分享。处于社交网络的人,会养成事事喜欢与人分享的习惯。久而久之,这种习惯又变成了一种责任。”同时,由于移动端技术的普及,终端费用的平民化,移动社交网络中个体“永不缺席”成为可能。因此,移动终端用户主动在社交平台发表的生活足迹、感想,实际上最能够成为个人的展示平台,是一种良好的“建构自己”的行为方式,也是圈际社交增强“存在感”的有效方式。而通过平台的反复刷新及时“窥视他人”以及点赞评论的生活方式,也是现代“屏社交”生活形态中满足安全感、时代感,维持关系的重要方式。
“微信”朋友圈的存在模糊公私界限,将一切私生活都卷进了公共的范畴,纯粹的公共生活亦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又一个不同时空、语态的私生活,而公共乃是其总和。因而,公与私的界线逐步变得模糊,隐私已经被屏社交部分地瓦解。随着微信圈际好友数量的增加,朋友圈的发表内容愈加受到限制,在内容的编辑时我们会顾虑此刻“他人”阅读后对于个人身份标签及形象印象塑造的利弊,因此在内容的编辑上花费大量时间成本进行斟酌考量,甚至会依据撰写的内容划定此条内容“可见的人”或“不可见的人”。趋于人际压力,难得的“展示平台”中尽可能在保证真实的情况下展现“体面”的生活方式——“晒美食”“晒旅行”“晒成果”,以一种趋于“炫耀”的表现方式在“泛熟人”社交的背景下赢得他人尊重。“祝我们来年都能过上朋友圈里呈现的生活”便是对人际压迫下的社交平台展现的生活方式的调侃和解读。
但长时间的“暴露”与“窥视”都是建立在个人信息加工和修饰的基础上,表面看似亲切熟络,实际上是迫于人际压力之下具有隔膜的交往方式。平台中信息的编撰经过加工,而内容下方的“嘘寒问暖”亦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色彩,如此“人际压迫”开始驱使部分用户逃避以微信朋友圈为基础的社交,厌恶人际压力迫使下的社交形态。
(二)趣味性的符号编码——补齐“关系”中的情感缺失
“屏社交”缺乏非语言的表达环境,故屏幕前的个体难以通过语言以外的行为表情猜测对方试图表达的真实信息内容,而特殊的网络语言与表情符号是“屏社交”里面的语气和语势,补齐了“屏社交”中的情感缺失;同时,趣味性与娱乐性的符号编码有利于缓解由于虚拟平台建立起的弱关系所导致的交流过程中的尴尬状态。
目前流行于移动终端的信息传播载体依然是文字、及视频,“屏幕”的存在导致信息仍然仅能以平面的形式“冰冷”地呈现至受传者,这就决定了“屏社交”的交流通常需要由想象来补齐语义。无法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音语调来表达真实情感的信息传递极容易受主观能动的作用遭到信息内容的曲解,因此,趣味性的凝练网络用语,各类风格的表情符号等均为受传双方搭建了共同文化理解基础之上的交流平台。小伙伴”“亲”“么么哒”等网络用语,夸张趣味的表情符号迅速流行,有效弥补交流过程中的感情缺失,基于屏幕的关系维系不再单调,共同的理解基础减小“关系”维系交流中的隔阂,减小距离感。
丰富的交流方式同样适用于满足现代“泛熟人社交”兴起的尴尬环境。基于真实线下生活的东 “强关系”是具有共同的价值理解基础和共同的地 交流话题的,然而随着“微信”向“泛熟人社交”的转变,基于线下的弱关系或是线上的陌生人关系逐步扩大微信圈内的占比,因此在维护如此状态的关系过程中,单调的语言交流极易因为个体的文化环境不同造成误解,也同样会因为缺乏共同的交流话题而造成沟通中的尴尬。此时,相应的网络用语、表情符号,以及新开发出的“红包”互动等交流方式填补了彼此了解中的空白,使关系在共通的文化环境内生根发芽。
三、“关系”的转换——“强关系”的弱化与“弱关系”的强化
建立于移动终端的社交关系以一种趋于不稳定的状态存在于现实生活,其关系圈的构建有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强关系,亦有多为临时搭建的弱关系。邓巴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这就是著名的“邓巴数字”。原本牢固的“强关系”容易由于社交精力的分散而无心维护导致弱化,同样,原本的弱关系会趋于一定的功利性目的通过平台中的持续互动沟通而得以强化,因此强弱关系的转变是趋于频繁的。
移动互联网将人们从电脑桌前解放出来的同时,又将人们的双手钉死在移动终端上,传播内容让位传播形式的流行现状使得社交方式的多样化分散了我们维系熟人关系网的精力,依赖于屏幕的人际关系质量堪忧。“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明明在一张桌前吃饭,却彼此低头玩着手机”,“熟人关系网”的传统形态过渡至“半熟关系网”,社交圈际内的好友人数上升,其所致的精力分散必然降低原本强关系的维护精力 ;同时,依赖于媒介形式的社交关系,在脱离了媒介的数字形态时,往往会表现出由于表达内容的缺乏而产生不知所措,即当我们无法使用网络表情的表达方式或是“微信红包”等互动形式,人际间容易因为缺乏共同的信息传递内容而表现出尴尬的僵局,这便是“强关系”弱化的表现。
当然,“弱关系”的强化常表现出功利性和短暂性,下级对上级的迎合在开放的平台中轻易实现,如此的“存在感”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将原本的“弱关系”带有目的性地强化,而该种强化亦会因为目的的实现而逐步恢复原状。以此看来,依据移动社交平台为基础,将“弱关系”向长久“强关系”的转化可能性欠弱。
四、结 语
微信作为移动社交平台的代表,在人际关系构建、维护以及转换方面诠释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新形态。移动终端填补传统“关系”漏洞的同时也因为过度的媒介依赖性使新形态的“关系”问题日渐明晰,亟待解决。
一些可能导致两个人在网上相互吸引并建立深层次关系的因素可能包括:
1共同兴趣:如果两个人在网上相遇并发现彼此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他们可能会更容易建立联系并深入了解彼此。
2情感共鸣:如果两个人在网上交流时,彼此分享了一些共同的情感经历或感受,这可能会促进他们之间更深入的情感联系。
3相互支持:在网上建立深层次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彼此之间的相互支持。如果两个人能够在困难时相互支持和鼓励,这有可能促进他们之间的感情。
4相互理解:通过互相交流和倾听,两个人可能会逐渐理解彼此的想法、信仰和价值观。如果他们能够在这些方面建立相互理解,这也可能会帮助他们建立更深入的联系。
总之,任何导致两个人在网上建立联系和相互吸引的因素都可能是非常主观的,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经历都不同。但是,通过相互支持、理解和尊重,两个人可能会建立起一种深入而有意义的联系。
近年来,社交媒体的普及让人们的信息获取更加便捷,然而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散布黄谣就是一个非常恶劣的现象,它会对人们的心理和社会稳定产生严重的影响。
一、我曾经亲身经历过身边人散布黄谣的情况:
在我工作的地方,有一位同事经常散布各种**信息,他总是通过微信群和朋友圈传播这些消息。这些信息往往涉及到一些名人或者政治人物的性丑闻,或者是某些不实的疫情谣言等等。这些消息不仅令人感到不适,也会对当事人造成极大的伤害。而他传播这些消息的目的也不明确,可能只是为了吸引关注,或者是出于其他不良动机。
二、面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来应对:
1保持冷静。在面对这些**信息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不要被恶意信息所左右,避免被散布谣言的人所影响。
2谴责不良行为。我们应该坚决谴责那些散布黄谣的人,让他们知道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违法的,并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3传播正能量。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应该积极传播一些正能量的信息,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事实真相,避免被误导。
4加强宣传教育。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社会公众的教育宣传,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信息辨别能力。
总之,散布黄谣是一种极为恶劣的行为,它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当我们面对这种情况时,应该保持冷静,谴责不良行为,传播正能量,加强宣传教育,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环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