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派》李玫瑾谈育儿:孩子教育越早越好,青春期要适当让步

《圆桌派》李玫瑾谈育儿:孩子教育越早越好,青春期要适当让步,第1张

#「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

文丨合格父母

最近青春期题材的电视剧《圆桌派》正在热播,里面请来了著名的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谈论孩子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孩子在叛逆的青春期时该如何的与他相处,引发人们的思考。

李玫瑾教授在谈及如何教育孩子时说到:“孩子的教育一定是越早越好,我们给他划分个时间段,就是六岁前,六岁后到十二岁前,以及十二岁以后。 在孩子六岁以前,父母的话就是黄金,基本上是说什么就听什么。等到孩子六岁以后但又还未满十二岁这个年龄段,就是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对父母的话半听半忘起来 。而十二岁以后,父母的话对他们来讲就是垃圾。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青春期时,一定要学会忍,等到孩子的青春期过去。而在爱孩子的同时,也一定要用对方法,让孩子有所畏惧,只有会害怕才能学会尊敬。”

事实上,近几年青春教育的题材电视剧一直是热度颇高的,比如前几年的《少年派》、《小欢喜》等,无不对亲子关系、孩子教育等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在孩子六岁以前,自我意识尚未形成,这时候是最听父母的话的时候。在这个年龄段,孩子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完全是依托于父母而存在的。就算是被父母责备了,最多也不过是在地上打滚大哭,等到将情绪发泄完了,就又什么都不记得了。但是父母帮助养成的一些习惯,却是能让孩子受用一生的。

这个年龄段,也是最不能娇惯溺爱孩子。但现实中家长们却往往会搞反一个顺序,在孩子小时候拼命地宠爱,可是等到孩子长大到青春期的时候,却将各种压力一股脑的往孩子头上丢,眼里容不下一点沙子,对孩子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其实在孩子小时候,因为有着很听父母话这个先天优势,如果父母能帮助他养成一些好习惯,潜移默化的将一些人生的道理传授给他,确实是一生的幸事。

如若等到十二岁以后才来要求孩子改掉坏习惯,要他一夜之间就明白所有的大道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孩子六岁以前,如果可以的话家长应该尽量选择自己带孩子,不能让老人宠坏了小孩,以至于长大后不服约束,成为一个小霸王,要知道小树一旦长歪了,要再扶正可就绝非易事了。

无论是谁在青春期都会叛逆,这是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对家长来说,无论在之前有没有对孩子投入过多的教育,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等到孩子到了这个年纪,都要学会适当的让步。哪怕是孩子做得实在是很糟糕,做了许多的错事,也能因此而强加指责,破口大骂。要给孩子改过的机会,而且是用一种温柔的、商量的机会,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嘴。

最近这些年,我们常常看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因为父母的责怪而跳楼的事件,让人惋惜。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小孩怎么这么脆弱,还是生活条件好了让他们变得矫情懦弱起来。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强烈,这是身体发育的必然,很容易就进入叛逆期。

事实上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就如女人的更年期一般,是不受自我控制的一个过程。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敏感、脆弱,但是又极为的自尊、渴望受到尊重,很容易就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家长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学会让步,学会忍耐,静待孩子渡过青春期,平安成长。

一个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是很难学会去尊重别人的,同样,也很难被别人尊重。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是不溺爱孩子却需要父母的本事。 每个当父母的人,都恨不得将世界上最好的条件给到自己的孩子,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思维。孩子爱而不溺爱,方能让他独立 健康 的成长。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一味的只是输出自己的爱,孩子就很容易形成目中无人,骄纵豪奢的性格,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讲无疑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正确的做法,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爱,也感受到怕。只有会怕,才会去敬畏他人,也才能最终尊重他人,并赢得他人的尊重。

比如孩子比较听老师的话,这其实就是一种敬畏他人的表现。孩子对老师敬畏,那就尊师重道,懂规矩有礼数,也能得到老师的反响,被老师尊重。这样一来一去的良性循环,就让孩子接受教诲时不至于左而进右耳出,能认真学习知识,将来成为有用的人。在家庭中也是亦然,必须要有一个能治得住孩子的人,才不会让他无法无天,能领会到家人传授的一些道理,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

亲子之间的教育问题历来备受大家的关注,而想要维系好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却绝非易事。对家长来说,孩子就是自己的心头肉,情不自禁的就会想着去关心爱护他。就算孩子犯了错误,也是打不下手骂不下口,不自觉的就原谅了他的错误。但是对孩子太好了,又极易养成他骄纵放肆的性格,上房揭瓦都是小事,就怕将来在 社会 上违法犯事,不走上正道。

因此掌握好教育孩子的方法,适度的爱与管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做父母来说,是第一次当家长,欣喜中又自觉责任重大,必须要让孩子不输于人,乃至于是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李玫瑾教授的这些 育儿 观念,对家长来讲便不可谓不意义重大了。只有不断的去接受新观念,采取新方法,也才能让孩子跟上新时代的步伐,成为新时代的骄阳。

追完了第三季,谢谢《圆桌派》的陪伴。在无数个日夜里,一些腹有诗书的人,帮助我重新认知了世界。

谈一谈印象比较深的几期。

第5期讲“佛系”:好的社会,就是给佛系的普通人以空间。

第10期讲“成就”:成就感 = 能力/理想。

第16期讲“抄袭”:思想和表达的区别。

第20期讲“艺考”:小有才华的人如何生存。

第21期讲“细节”:另一种时间维度。

第23期讲“跳槽”:特别扎心的一期,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

以下是这一期的笔记:

感觉如今的明星,就是一场粉丝与商业的共谋。

*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

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

舒婷《致橡树》,是最好的爱情的写照: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特别喜欢李玫瑾老师,很有深度。

由于语言的特点,中国话短句居多,也导致了中国人缺乏长远思维,而德国人长句之多,他们的思维非常有远见。

执着在佛教里可不是一个好词,如果教育孩子老师不达目的死不瞑目,他可能分不清在什么事情上不达目的死不瞑目,我们从小教育孩子说,有志者事竟成,然而你要知道个儿做哪件事不成,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李玫瑾:难事谈恋爱要学会欲擒故纵。

佛洛依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内在的道德判断。

这一期鲁豫来了,挺喜欢看文涛和鲁豫的互动的,人生有一知己是一幸事。

即使未来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有尊严的活到100岁,但是我觉得这种技术也只是部分人享有,贫困人民依然享受不到“进化”,成为强者的分母。

我挺喜欢听马家辉老师讲话,比如他讲到了一个故事,台湾有一作者写过他家全家人以卖哭为生,哪里有丧事就专门去哭,然而有一天他父亲死了,他们一家人都忍住不哭。好故事。

这一期真是太精彩了,谈到了当代青年人的价值观,适合再看一遍。

在中国这个时代,如果你不努力你会非常的惨,但是在美国,即使你只是想做一个普通人,你依然可以有自己的房子。社会状况的不同,取决了中国年轻人的佛系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但是真的有必要所有人都变成儒系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一个社会所有人都这么想,社会就会崩溃了。我想,一个好的社会,就是给佛系的普通人以空间,这也是我自己想去探寻的一条路。

梁文道:说不定中国将来也会出现草食男草食女。

丰子恺:李叔同人生欲极强。衣食住行、美与艺术、真相。

这一期讨论了过年和亲戚吃饭的话题,挺现实的。

在现代化社会,家庭结构也在往原子化的方式发展,作为90后的独生子女,我们只会也来越孤独。此中哀伤,谁来解。

许子东:中国的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不是健全一个人的。什么情况下你会感激一个专制的家庭,必须等你变强了,并且父母对你没啥控制了,只剩感激了,如果你一直不强,只会啃老,就不会感激。

韩庚很帅,很真实,粉了。

《圆桌派》节目很用心,特地还给韩庚过生日,会一直追下去。

听了60后们分享他们的怀旧故事。

如果现在不努力,等我长大了,我可能就只剩下怀旧了。

另外蒋雯丽真的是一个好演员,听她说话特别的舒服,特别是她提到在少年时期读叔本华和尼采去思考人生意义的时候,很有同感。

我其实是有点喜欢过去的年代的,很慢,很纯,不像如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类异化,生活都变得快餐了。

演员和明星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好的演员真的很难遇见,这是一种崇高的职业精神。

这一期非常棒,适合再看。

12分44前后

许子东:能力不变的情况下,理想越小,成就感越高。

马家辉:人生无非是苦,苦来了,我安顿了

多巴胺:渴

内啡肽,胺多酚:满足,幸福,宁静

许子东:满足感和快感是可以一个人完成,成就感是需要有一个客观社会标准,来鉴定你才可以完成

许子东:每个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就能获得成就感。

新教伦理,个人在尘世中完成上帝所赋予他的义务叫做天职。

许子东:一个人不肯调整目标,其实是一个很浪漫的人,换句话说,他比较性情,但是他会有一个重大的代价,他要必须承受很多广义上的不满意,他的情绪会低落。反过来,如果一个人能很迅速的,很随机随机的调整自己的目标,比较容易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叫现实主义者。

汪海林老师非常不错,从他的发言里,我对中国的影视剧行业有了一些认识。

在这个世界,义利两全真的是一件难事。

很精彩的以及,谈到了很多中国社会现实的养老问题,为90后发声。

许子东:一个人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不仅仅是寻找一生的幸福,不仅仅是追寻你的信仰,还要看到你的能力。在你的能力范围内,你的逆商就高。你的抗压能力就越高。

鲁迅《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方便法门,“方便”,是指善巧、权宜,一种能够利益他人、化度众生、随时社教、随机应变的智慧和方式、佛教称众生根基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和自己最容易的是方便法门。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学以致用——致用以学

蒋方舟:知识付费, 不是大家爱知识了,而是大家爱付费了。付费了,我就能解决我这个焦虑。

知识付费,学习的过程是反过来的。

在法律上,思想和表达,思想不算抄袭,表达算抄袭。著作权法保护的是表达,不保护思想,这不仅是我国的法律规定,也是国际通行的规则,背后的原因就是,宪法上的创作自由。

阿城:人聊天说话,重要的不是说话的内容,重要的是这个人怎么表达的,这个东西最见功夫。你想什么,你的想法是一回事,但是一个人区别于一个人的,是你怎么说的。窦文涛:咱们往往很注重别人的想法,但是你忘了一条,所有的想法都是通过别人的某种表达而得到了印象。

我的理解是,某种程度上,表达比思想更重要,思想人人都可以拿来用,但是你的表达是专属的。

韩庚真不错,值得被喜欢。

王蒙:多看点京剧能推迟你白痴化的过程。

这个世界上的尖端科技只有少数人掌握着,而他们的目标就是让所有人变成白痴。比如越来越便利的商品社会。

没有佛系那一期精彩。

蒋方舟:尤其对我们文学青年来说,我们想象的都是大艺术家,我们都是以这个大艺术家做一个参照,就是大有才华的人。但是这个社会大部分都是小有才华的人,而且这个社会对于小有才华的人来说,是最残酷的。因为一方面,这些小有才华的人,他脱离了庸众,他开始追求不同的东西,说我不要过平庸的生活,但另一方面,他的才华又支撑不了他的野心,和他和大艺术家之间的想象,这个是很残酷的。

太聪明的人,他总是一眼就看到了结局。

人间不值得,你就没有书写的欲望了。写小说的人,恰恰是不断的去琢磨。

蒋方舟:小说的本质是时间,它就是一个时间的载体。

窦文涛讲时间简史:世界上本来没有时间,时间是我们人定的一个概念。实际上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变化过程,只是你把它加上了一个刻度。小说家的时间跟我们是不一样的,他历历在目,皱褶展开,长度就变长了。

蒋方舟:太注重细节,太注重别人的反应会变得束手束脚,能看到细节,但不被细节所束缚的人是最厉害的。

终于等到了有一期谈论读书的话题的了,请到了读库老六,我觉得这一期太棒了。

机场里的书店其实就是20-40岁的商务人士的缩影,没有一本书是没有价值的,取决于看书的人。

这一期真的扎心了。

这一期真的扎心了。

这一期真的扎心了。

想到一个词,安贫乐道,可能说的就是我。

另外,文涛说的靠谱不靠谱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我看了很感动。如果剔除掉我身上的所有的技能,我能够说我是一个特别靠谱的人。我相信我是一个一线的人,我有属于我的舞台。

窦文涛:有破产的公司,没有倒闭的个人。

张立宪:大陆的孩子谈理想都特别高远,有一个香港的孩子的理想是: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

张立宪:其实我们从中学到大学,所受的教育并不好,甚至很多教育和他未来的职业要求是相悖的,所以一个年轻人要拿出足够大的勇气去洗白自己,要把大学和中学,养成的一些观念和习惯给干掉。比如一个人如何工作,如何和同事相处,如何表达你的意思,如何听懂别人的意思。

窦文涛:一个人工作上你靠谱,对人负责任。不是你有意表现,你已经成了习惯。与朋友交往,也许没那么大的个性,但长此以往朋友觉得这个人对我有信用,对我负责任,知冷知热,知寒知暖,照顾朋友的心。你如此做人做下去,我认为,你不必想多大的理想,你社会中也会有朋友圈,你工作中不应该很差。

张立宪:一个人进入职场,不是说非得拍马屁,那个才叫好员工,他做的很自尊,很体面,为自己的自尊负责,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很好了。

一线城市三线城市,一线的人三线的人,值得深思。

李玫瑾:我觉得在找对象的过程当中,你得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才能准确地寻找对方,如果你完全不考虑自己,你看上一个好的,就想去追,这个成功率非常低。

《圆桌派》秉承《锵锵三人行》的特色,以话题为主,各位嘉宾贡献观点,分享经验,谈笑风生,温柔敦厚中给人带来思想和知识的启迪,又被誉为“最好的下饭菜”。

圆桌派

节目形式也比较简单,就四位嘉宾围着圆桌聊天,中间很少插视频。《十三邀》则带着中国第一号知识分子许知远的特色,节目也秉持这一点。带着偏见与嘉宾访谈,视角和问题都带着知识分子和媒体人的人文关怀和理想主义,对娱乐、消费、浅薄、媚俗等保持距离,当然,有时也少不了中年男人的油腻。

十三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085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