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赏析

《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赏析,第1张

《咏怀诗·其七十一》主要表现的主旨是人生短暂,应该努力让生命过的有意义。”这句话是正确的。

《咏怀八十二首》是魏晋时期文学家阮籍创作的一组诗。这八十二首诗主要抒写阮籍在魏晋易代之际的黑暗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感慨,抒发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的痛苦与愤懑之情。这组诗被视为正始之音。

曾国藩说:“此首有冉冉将老,修名不立之感。”这正是这首诗的主旨。人生短暂,古今同忧。但怎样对待这短暂的人生,却各有不同的态度,有人抓紧这短暂时光,穷奢极欲,以增加生命的浓度;有人服食养性,企仙求道,以扩展生命的长度。

但真正的达人君子却知道,要让生命过得有意义,唯一的办法是利用这短暂的时光做出一番慷慨的事业,以求荣名之永在。这首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情绪。

《咏怀诗·其七十一》解析:

诗的开头四句是咏木槿花,也就是《咏怀诗》其五十三中提到的“日夕华”,其花朝而生,见阳而盛,日夕而陨,故称日夕花,意谓其生之短。“木槿”二句是说木槿花开在丘墓之上,煌煌夺目,光色耀人,不知老之将至。“白日”二句写其日夕而落,但意态翩翩,并不因零落路侧而衰。

“蟋蟀”一联分咏蟋蟀和蟪蛄,这都是两种生命短促的昆虫,蟋蟀“初秋生,得寒则鸣”(闻人倓《古诗笺》引《古今注》);而蟪蛄更是“春生者夏死,夏生者秋死”(黄节注引《逍遥游》郭注)。蟋蟀之吟、蟪蛄之鸣都是在其生命穷蹙或行将终结之时,因此,当也可看作是对生命短暂的抗争吧!

蜉蝣”四句所咏之蜉蝣更是一种生命极为短促的生物。闻人倓《古诗笺》注引《淮南子》说:“蜉蝣不过三日。”但是蜉蝣倒并不以其生为短,反而生活得有姿有采。看它“采采修羽翼”,穿着华美的衣裳,正自得其乐呢。

这一句典出《诗》的“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是说蜉蝣的羽翼好似美丽的服饰。也许有人会对蜉蝣发出“衣裳为谁施”的疑问,但是我们且看它“俯仰自收拭”的怡然自乐的样子,还有什么疑问呢?“俯仰”句应是指蜉蝣自我修饰羽翼的样子:拭揩羽翼是不少昆虫和鸟类都有的动作。

通过以上的分析,最后一联“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就不难理解了。这二句总收全诗,有百川归海之势。“生命几何时”是就以上的木槿、蟋蟀、蟪蛄、蜉蝣的生命短促而言,“慷慨各努力”则是对它们的行为的概括和总结,它们不都是在与生命抗争而慷慨努力吗?

同时这两句也是诗人从对生物界的观察中得出的哲理,也许是对自己“冉冉将老,修名不立”的鞭策和勉励,慷慨中自有激动人心的悲凉。黄节注说:“末二句指上木槿、蜉蝣等不知生命之短。慷慨努力,谓木槿之荣、蟋蟀之吟、蟪蛄之鸣、蜉蝣之修也,非美之之词。”他是把此二句看作反话。

认为阮籍的原意只是在感叹:虽然短暂的生命也在努力完成其一生,但这种努力终究还是无效的,无法逃脱其短暂的可悲结局。如此,此诗就应有一种完全相反的解释,全诗立意也就没有积极的光彩了。这虽可为一说,但似为诗人所不取!

《咏怀诗·其七十一》原句

木槿荣丘墓,煌煌有光色。白日颓林中,翩翩零路侧。蟋蟀吟户牖,蟪蛄鸣荆棘。蜉蝣玩三朝,采采修羽翼。衣裳为谁施?俯仰自收拭。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

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妙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渔翁般的精神寄托。

原文

江雪

柳宗元 〔唐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

独:独自。

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雪”字笼罩全诗。“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公元805年—81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他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是日更(gēng)定(3)矣,余拏(ná)(4)一小船,拥毳(cuì)衣炉火(5),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体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099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