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有哪些诗歌比较短,三首

戴望舒有哪些诗歌比较短,三首,第1张

1、《我的记忆》

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

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

它生存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

它生存在颓垣的木莓上,

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

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

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

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

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它是胆小的,它怕着人们的喧嚣,

但在寂廖时,它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

它的声音是低微的,

但它的话却很长,很长,

很长,很琐碎,而且永远不肯休;

它的话是古旧的,老讲着同样的故事,

它的音调是和谐的,老唱着同样的曲子,

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的声音,

它的声音是没有气力的,

而且还挟着眼泪,夹着太息。

它的拜访是没有一定的,

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

时常当我已上床,朦胧地想睡了;

或是选一个大清早,

人们会说它没有礼貌,

但是我们是老朋友。

它是琐琐地永远不肯休止的,

除非我凄凄地哭了,

或者沉沉地睡了,

但是我永远不讨厌它,

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

创作背景:《我的记忆》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因为在黑暗的时代面前找不到希望和出路,整体陷入一种苦闷彷徨、逃避现实的精神状态,内心的迷惘是当时现代派诗歌内在精神的主要特征。

此诗是诗人咀嚼过去生活的记忆,以其心境所作,此记忆忠实、亲切,是慰藉生活的密友,也是一种心酸而幸福的心境。

诗人为了写出这种心境,把记忆拟人化了,用各种具体生动的意象来表达这种抽象的情绪,使读者能直接地感受到了诗人所传达的情感和精神,极富自由体诗散文美。

2、《秋夜思》

谁家动刀尺?

心也需要秋衣。

听鲛人的召唤,

听木叶的呼息!

风从每一条脉络进来,

窃听心的枯裂之音。

诗人云:心即是琴。

谁听过那古旧的阳春白雪?

为真知的死者的慰藉,

有人已将它悬在树梢,

为天籁之凭托——

但曾一度谛听的飘逝之音。

而断裂的吴丝蜀桐,

仅使人从弦柱间思忆华年。

创作背景:1935年春天,留学法国的戴望舒由巴黎返国,他失去了昔日的爱情与初恋情人——友人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在失恋的沉哀中他寻找新的温馨,不久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相恋并结为伴侣。

在这首诗里,戴望舒以一个诗人的敏感,从秋夜感觉身体表面的冷想到心的冷。心就是琴,“断裂的吴丝蜀桐”就是一颗受伤的心,虽然心已受伤,但心却未死,它还抱有希望,“从弦柱间思忆华年”。

这首诗是戴望舒从感情挫折中引发遐想,有感而作,属于他中期从象征诗向现实主义诗作转型的代表作。戴望舒的诗歌《秋夜思》 写于1935年7月6日,后收入1948年2月上海星群出版社出版的诗集《灾难的岁月》(这本诗集是戴望舒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诗集)。

3、《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扩展资料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

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我的记忆

-秋夜思

-雨巷

一、 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

《女神》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贯串诗集中的对黑暗现实、陈腐传统的彻底反抗与破坏,对自由解放、光明新生的热切追求与赞美,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信,对创造理想的乐观,等等,都强烈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革命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这种革命理想主义正构成了《女神》革命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诗篇的奔腾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弘传的构思与沈烈的色彩,激昂的音调与急骤的旋律,以及神话的巧妙运用等等,又都同诗人的“火山爆发式的内发情感”(注:《沸羹集·序我的诗》)相适应,反映了革命浪漫主义在手法上的长处。郭沫若曾说:“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注:《三叶集》1920年1月18日致宗白华信)《女神》中的诗,大多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当写作《凤凰涅盘》、《地球,我的母亲!》等诗时,往往诗兴突然袭来,无暇仔细推敲,反复加工,任凭诗句奔泻成章,但由于诗人感情的饱满,艺术修养的深厚,所以无论是粗犷的或是婉约的,都使人感到是信手写来,不事雕琢,而能达到和谐铿锵的境地。例如《湘累》里的一节:

九嶷山上的白云有聚有消。

洞庭湖中的流水有汐有潮。

我们心中的愁云呀,啊!

我们眼中的泪涛呀,啊!

永远不能消!

永远只是潮!

一唱三叹,这种自然流泻的音节是和他和自然流露的感情相适应的。

二、神话传说的运用。《女神》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诗中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并常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表达感情。

作者既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代表着纯洁、高尚、美丽的凤凰形象中找到了恰当的喻体,又吸收了阿拉伯古老神话传说中“菲尼克司”满500岁自焚更生这一喻体的框架。两个民族的神话传说中的形象,经过诗人的再创造,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美好象征,启迪他创造新的艺术世界。

三、丰富的想象与夸张的形象和语言,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想象与夸张摆脱了对生活原型的依赖,似乎呈现了一种不合理性,但更强烈地显示了生活的本质,融入诗人感情色彩的真实性,是一种更为合理的艺术抒情方式的创造。如作品中对于宇宙的夸张的描绘:“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茫茫的宇宙,腥秽如血”,表达了诗人对黑暗中国的愤怒和诅咒的感情。

四、多元化地吸取中外艺术养分并进行融汇创造,形成了一种壮美雄丽的浪漫艺术风格。

郭沫若广泛地阅读了我国古典诗歌和某些外国著名诗人的作品。惠特曼的影响当然不能忽视,诗人自己说过:“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狂飚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注:《我的作诗的经过》,《沫若文集》第11卷第143页)而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李白的影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郭沫若对屈原有深深的爱好。他在诗剧《湘累》中所表达的那种沛然若决江河的反抗丑恶现实、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既符合于屈原的性格,又代表了“五四”时期诗人自己的处境和心情。这种精神贯串在《女神》的很多诗篇里。李白也是郭沫若所喜爱的诗人,他曾将李白的《日出入行》按照新诗的款式分行写了出来,诗中“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幸同科”的风格、精神和气质,与郭沫若息息相通。这些都说明了他同两位古代诗人之间深刻的精神联系,也说明了《女神》正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传统在新的革命年代的一个继承和发展。

《凤凰涅檠》以其雄放的姿态独步五四诗坛,以其浑厚高昂的歌声震动中外,不仅内容上完全崭新,体现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而且适应内容需要,创造了一种现代化的自由诗体,创造了一种壮美雄丽的艺术风格。 在作品中,有歌德诗剧中的庄严,有瓦格纳音乐中的华丽,惠特曼抒情诗中的雄放,海涅歌声中的柔婉,庄子散文中的汪洋恣肆,屈原骚体中的流动和对比。在这广泛的吸收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诗人继承了屈原《离骚》、《九歌》所代表的悲婉豪放的美学传统,为新诗的风格开拓了一条悲壮豪放的美学之路。郭沫若对于我国古典诗歌的造诣是很深的,尤其喜爱屈原、李白、苏轼等人的浪漫主义诗词。我们从“凤歌”中,就明显地看到郭沫若受到屈原《天问》的启发。他当时在日本留学,也受到欧美著名诗人的影响,“凤歌”和“凰歌”特别明显地表现了惠特曼式的火山爆发般的激情。但是,他并不拘泥因循我国古代和外国某一个诗人的艺术风格,而是兼采众长,自铸新词。 统观全诗,我们不难发现,他不因激情汹涌彭湃而像惠特曼《草叶集》那样过于狂放散漫;相反它却显得十分典雅谨严:结构浑然天成,布局恰到好处,音韵铿锵流畅,节奏有张有弛,甚至连每个段落都写得十分整齐,很容易使人想到我国古代五、七言诗和民歌,想到歌德、海涅的某些诗作。郭沫若自己曾说过:“海涅的诗丽而不雄。惠特曼的诗雄而不丽。两者我都喜欢。两者都还不令我满意。”(《三叶集》)又说,雄丽的巨制在我国古典文学中罕见。《凤凰涅架》这种具备壮美雄丽艺术风格的自由体新诗,是郭沫若在中国五四以后的新诗史上的全新创造。宗白华先生当时在致郭沫若的信中称赞:“你的凤歌真雄丽,你的诗是以哲理做骨子,所以诗味甚浓。不像现在有许多新诗一读过便索然无味了。所以白话诗尤其重在思想意境及真实的情绪。”(《三叶集》)

五、气势雄浑豪迈和形式格律谨严的统一。

《女神》的诗风多豪壮、雄健、颇具阳刚之美。郭沫若的诗可以说是新诗中豪放的先驱,但同时,他也有许多清丽婉约之作。

气势雄浑豪迈的自由体诗,是《女神》里最具特色、最能激动人心的篇什,它们真正为“五四”后的自由诗开拓了新的天地。这些诗篇的出现,一方面是诗人自己阔大不羁的襟怀和丰富强盛的想象力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五四运动涛奔浪涌似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的产物。郭沫若的自由诗突破了从来诗歌的樊篱和束缚,它没有固定的格律和形式,甚至连脚韵也不押,但是诗的内在的旋律与诗人感情的节拍是和谐一致的。在很多地方,诗人用重叠反复的诗行表现层出不穷的想象和情思,给与读者以强烈的内心激动,使他们跟着他一起愤怒,一起高呼,一起反抗。就象他在《序诗》里所期望的那样,《女神》的确是在当时青年们的胸中“把他们的心弦拨动,把他们的智光点燃”了的。

除了自由体诗而外,《女神》中也有一部分诗形式格律相当谨严。例如诗剧《棠棣之花》的歌唱部分采用的是传统的五言诗形式。《晴朝》和《黄浦江口》有着相当整齐的形式和韵律,而《西湖纪游》中的某些短诗则表现了词的小令的风味。这些可以看出诗人是如何善于采用多姿多彩的形式,来抒发自己不同的情感。

六、独特的诗的语言形成壮美雄丽的艺术风格。

“凤歌”、“凰歌”中,诗人选择了“铁、漆、血”这些闭口音的词和 “悲哀、烦恼、寂寥、衰败”这些词义相近的词,揭示了“凤凰”的内心世界,抒发了诅咒旧中国的黑暗现实和与之告别的强烈情感,唱出了更生前的“凤凰”悲壮沉痛的情绪。当我们读到更生后的“凤凰”的歌唱的时候,诗中出现的是“欢唱”、“翱翔”,是“新鲜、净朗、华美、芬芳”。这些开口音和词义美好的词语,整个儿地造成一种高昂、热烈与和谐的情调。新世界的美好光明与旧世界的黑暗丑恶在诗中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新生的“凤凰”对新的中国的高昂歌唱与新生前对旧中国的悲痛控诉在诗中做了遥相呼应。这样,便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憎与变革的理想,形成了一种既雄壮又华美的艺术风格。

总之郭沫若在《女神》的创作中表现出了对现实强烈不满,对庸俗丑陋的现实极为反感,而对一切非凡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他不喜欢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而偏爱表现主观理想,特别注重主观抒情。强调创作自由,强调在创作中要充分展示个人的主观世界,要充分表露那种奔放的、直露的、不受任何约束的个人强烈感情。同时寄情山水和赞美大自然。以大自然为描写和歌颂的对象,在尽情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中,既寄托自己的理想,又突出人和大自然的精神交往。

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要求个性解放和绝对的创作自由,否定艺术家遵循任何规则。从这种观点出发,他在创作中采用多种多样的体裁形式,喜爱用夸张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还喜欢运用华丽的词藻,作品中充满生动丰富的比喻,使美与丑、善与恶形成强烈鲜明的对照。

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从而形成独特浪漫主义风格。

古今中外诗的体裁和种类很多,自由诗体即现在通常说的自由诗,是诗的一种。自由诗不同于古代的律诗、乐府和古风,它是用白话文写的,不讲究格律,没有字数、句数或行数限制,也没有固定的格式。自由诗在语言上要求口语化,文字简练,有比较鲜明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这种诗有利于冲破形式的束缚,自由地表达诗人的情怀。在国外,美国诗人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人。在我国,“五四”之后自由诗兴起。郭沫若、朱自清、蒋光慈、郁达夫以及后来的艾青、臧克家等,是自由体新诗的代表作家。

艾青诗歌以散文美, 创造了现代自由体诗的一座高峰。艾青的诗感情真挚、语言朴素、不求外在形式的整齐,也不注重押韵,比以往某些自由体更自由。 艾青诗歌是现代新诗发展了近二十年后的新成果,所以, 它在成长中,吸取了现代新诗的广泛的营养。

艾青注意意象的捕捉,诗意含蓄,绝少直抒胸臆之作。艾青诗中的意象, 是他主观感情与客观形象的一种契合,由此而触发了一种诗情画意。

艾青的诗因为意象捕捉得准确、恰当,虽然也一泻无余地表露感情,却因为意象本身的象征性与联想作用, 而颇能引人思索与回味,这一点是他的诗高于一般自由体诗的地方。 就连叙事诗中的号兵等形象,也仍然包含着一定的象征意义。

艾青的诗虽然不拘形式,但却十分重视技巧, 讲究艺术性

郭沫若创作的《女神》是中国自由诗走向独立的代表诗集

郭沫若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中汲取了诗情, 在感应和效法美国诗人惠特曼那种摆脱一切旧套的博大诗风中, 把自由体连同西方现代诗歌惯用的隐喻和象征的诗意方式一起引进来了。

郭沫若可称为“中国的雪莱”, “是自然的宠子, 泛神论的信者, 革命思想的健儿”,他将诗视为自己的自由的生命。

郭氏诗集《女神中有不少格律诗(有的格律不严),它们大多是对称体。如《死的诱惑》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也称自由诗,一种可以自由抒写,不讲究格律、音节、句数,段落没有固定规格的诗歌。是现代中国新诗的一种主要形式。

自由体诗产生于近代,它是诗人在用传统诗歌形式不能很好表现自己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时而采取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富于创造性,丰富了诗歌形式,有利于诗歌的发展。美国诗人惠特曼是自由体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代表作。

“五四”以后,中国的诗歌创作开始运用白话写作,它要求摆脱传统诗歌在韵律、音节、段阕、行字上的限制,表现更丰富的思想情感,于是,就出现了自由诗的雏形。胡适等人为使新诗摆脱旧诗词格律的影响,作了许多尝试和努力。真正从内容和形式上冲破旧诗的束缚,表现出彻底叛逆精神的,是郭沫若创作的《女神》,这是中国自由诗走向独立的代表诗集。

自由诗在写作中几乎不受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作者可以任意描写自己想要描写的东西,可以抒发自己的强烈感情,并随作者的意图,跌宕起伏,纵横驰骋。但是,优秀的自由诗虽然不拘一格,但并不等于敷衍散漫。所谓“自由”,常常是诗人并不“自由”地反复构思、推敲以后的结晶。“精练、大体整齐、押韵”,是许多自由诗创作的总的特点。

自由体诗

现代中国新诗的一种主要形式。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一项成果﹐与当时内容的革命性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诗歌的形式也从中国旧体诗的僵硬格律中获得解放。运用现代白话写作﹐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诗体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这就是新文学运\动中最初出现的自由诗的雏型。因此﹐虽称自由诗为一种形式﹐但它又并无特定的诗形﹐而是这一类自由体诗的统称。从“五四”前夕起﹐一些新文学运动的参加者即对自由诗作了尝试和探索﹐胡适等为使新诗摆脱旧诗词格律的影响﹐进行了艰苦的努力。真正从内容形式冲破旧诗的樊篱﹐而表现出彻底叛逆精神的﹐是郭沫若创作的《女神》﹐这是中国自由诗走向独立的代表诗集。自由诗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的明显影响﹐如美国惠特曼的诗风对郭沫若等人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印度泰戈尔等的诗情也为不少人所接受。朱自清将“五四”以後第一个10年的诗作分为自由诗﹑格律诗﹑象征诗三派﹐对自由诗作了充分的论述和肯定。自由诗在抗战时期因艾青﹑田间等的提倡﹐得到极大的繁荣。艾青关于诗的散文美的主张﹐使自由诗的存在进一步得到了理论的解释。“把诗从沉寂的书斋里﹐从肃穆的讲坛上呼唤出来﹐让它在人民的苦难和斗争中接受磨练﹐用朴素﹑自然﹑明朗的真诚的声音为人民的今天和明天歌唱﹕这便是中国自由诗的战斗传统。”(绿原《白色花‧序》)

叙事诗

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这种体裁形式,有故事有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有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185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