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诗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三亚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也是位于海南岛的海滨城市。许多民族聚集在这里,保留了大量不同的民俗和人文内涵。三亚概况:三亚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阳光柔和,沙滩舒适。没事的时候,去海边吹海风,踩踩沙子,听着歌散散步,看夕阳慢慢沉入海的边缘,深呼吸,感受空气的纯净和美好。那还是那么令人向往、愉悦、祥和的画面。三亚迷人的热带风光使其成为许多人旅行、放松和远离喧嚣的首选。人们总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忙碌着,却往往忽略了内心的平静,放慢脚步去享受和感受生活。因此,这个美丽的地方成了抚慰心灵的最佳场所。地理气候:三亚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度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温暖湿润,气候宜人,无冷热天气。是放松身心、旅游度假、缓解压力的最佳去处。三亚北面是山,南面是海。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港口众多,岛屿大小不一。历史:三亚虽然位于祖国的最南端,但大陆的本土文化对三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习惯、自然等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三亚文化历史悠久,天涯海角等著名景点都是历史文化的保存和体现。三亚碧海蓝天,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空气清新,是个旅游的好地方。三亚有许多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让游客着迷。三亚海风习习,椰林婆娑,是避暑的旅游胜地。三亚其他很多景点也很美,一定会让大家难以忘怀,舍不得离开。三亚人文情怀浓厚,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吸引了众多游客。这里文化经济色彩集中。海风微微吹着,看着夕阳的余晖,尽情地做梦,感受着这片海带来的宁静与祥和。三亚享受着宁静和谐的时光,柔和的海风,柔和的阳光,碧海蓝天。在这里,人们可以享受快乐,自由,浪漫,内心的平静,大自然的杰作,世界的和谐之美和生命的多彩。三亚,一个美丽的地方,给来这里游玩的游客带来了美好的享受,心灵的放松,情感的满足。是休闲娱乐的旅游胜地。/p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诗体的一种。19世纪末20世纪初源于欧洲。其体结构自由,段数、行数、字数没有一定规格;语言有自然节奏而不用韵。在西方以美国诗人惠特曼为创始人。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也流行这种诗体。
自由诗又称新诗,这是相对旧体诗而言的。它在章节、音步、押韵等方面都比较自由、灵活,没有格律诗那样严格、固定的限制和约束。
一般认为,美国19世纪诗人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者,代表作《草叶集》。
五四前后,自由诗开始在我国流行,如郭沫若《女神》、胡适、刘半农、徐志摩(“新月派”)
自由诗是白话文学领域中的先行者,它的产生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学和五四文学革命开端的标志。五四运动前旧体诗词的腐朽最为明显,反映在思想内容上无病呻吟言之无物;在形式上又死死坚守着陈腐不变的格律。为此,胡适明确指出: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决不能容丰富的材料,28字的绝句决不能写精密的观察,长短一定的七言五言决不能委婉表达出高深的理想和复杂的感情。近来的新诗发生,不但打破七言五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胡适《谈新诗》)。这一主张,成为后来白话新诗创作的经典理论。
自由诗从旧式诗词格律的镣铐里脱胎而出,在体式、音节、语言方面力求解放,显示出新的特色:
首先是破除僵化陈腐文言,以白话加入诗行。尤其是提倡以接近大众口语的简洁亲切的俗字俗语取代文言的艰涩滥调,实写社会状况,表现真挚的感情和崭新的思想。
其次是在音节韵律上破除旧体诗词的声韵、格律平仄,废除骈偶典故等僵化的束缚,讲究切合自然音乐而不必拘于音韵(康白情《新诗之我见》),诗歌的声气音节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只求合乎诗人自身情绪感兴的自然消涨和语气的自然节奏。
另外,在体式上有意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表达方式。不为格律音韵所束缚,毫无顾忌的倾吐心里的东西,诗既不分行也不押韵,即使分节分行也完全按照作品内容而随意排列,以此形成了自由诗艺术形式上的主要特点。自由诗在思想内容上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便是对被压迫被奴役的下层工农劳动者的悲惨命运,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和关怀。前所未有的以大量篇幅,展现了他们现实人生的苦难,以此来揭示旧社会贫富尖锐对立和封建专制的本质特征。
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因此,《女神》可以说是郭沫若最早的诗歌集。作品中最早的大约写于1916年。还有一部分写于1923年,决大部分写于1919年和1920年两年间。当时作者正在日本留学,目睹日本强盛和中国落后,同时在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促使诗人写了这些向往自由与社会主义理想的诗篇。
《女神》以崭新的思想内容、豪放的自由诗体以及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诗集开创了新的诗风,为自由体诗开拓了新的天地。作品中还充分表达了郭沫若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他否定世间一切的传统偶像,摧毁封建的精神枷锁,以获得彻底解放。此外,作品中所表现的“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及宏大风格是相适应的,且形式上是自由的。
总之,《女神》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和贡献在于它集中而强烈地表现了冲破封建枷锁、扫荡旧世界的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是鲁迅所张扬的“摩罗诗力”的具体体现。奇特雄伟的想像扩大了新诗的表现领域,创造了全新的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创作形式自由多变,大量采用比喻、象征手法,以人格化的自然为主,也化用了古代神化、历史故事甚至西洋典故,形象选择巧妙、贴切而新颖,证明新诗在艺术上足以充分表现新的时代与生活,在许多方面超过了旧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