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观察记录案例:缺乏责任心

幼儿观察记录案例:缺乏责任心,第1张

观察情况:第一次 4月7日下午 教室内 下午即将进行“制作蛋宝宝”的教学活动,我请孩子们把从家里带来的蛋拿出来,可是只有吴凯没有带来。我向他询问原因,他不加思索地告诉我:“爸爸忘记给我带来了。”听到他的解释,我非常生气,但还是静下心来告诉他:“小朋友带东西是自己要记牢的。这不是爸爸妈妈的事情,是你的事情。”他点点头。

第二次 4月18日上午 教室内

上星期五我对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孩子们在双休日的时候让大人陪着到外面找春天,并把看到的、听到的画下来。所以今天在晨谈的时候,我就请孩子们把画拿出来,介绍给同伴听,但是发现吴凯的手中没有画,我问他:“你画过吗?”他一本正经地回答我:“爷爷忘记提醒我了。”

第三次 4月26日上午 教室内

我正在指导孩子开展工作,忽然听到陈嘉一和吴凯的争吵声。陈嘉一说:“你把工作收起来。”吴凯否认:“这个工作又不是我做的。”“我看见是你做的。”两个人争吵不休,我连忙加以制止,询问原因,并向其他孩子请求帮助:“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这件事情的真相。”卢婷告诉我:“我看见这个工作是吴凯做过的。”此时吴凯低头不语。

分析:

透过这三个小事例,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一个问题,这些都是吴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每当他忘记了应该完成的事情,他就开始从别人身上寻找原因,将责任推卸给其他人。比如在事例“1”和“2”中,他忘记了带东西,就怪罪于大人没有提醒他、告诉他;在事例“3”中,他忘记收回工作,当有同伴提醒时,他也并非是欣然接受,而是推掉责任“这不是我做的”。

如此下去,等他长大,又如何对社会、家庭负责任呢?所以培养吴凯的责任感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措施:

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对自身的社会角色及其所承担的义务,对其所属的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及自身所应承担的义务的认知、情感体验和相应行为。在经过认真地思考后,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1、培养责任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是应该做的,又该如何做,纠正孩子头脑中的错误认知,让他们明白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必须遵守班级的各项行为规范,看好图书、玩好玩具应该学习整理,安放在原位,如果不能遵守,那下次活动时则取消活动权利;对于老师交代的任务,孩子有责任完成,一两次可以适当原谅,但必须告诉孩子下次不可以再忘记,而且要敢于承认错误,而不是将责任推给他人,但几次后仍没改正,就不能参加活动,要让孩子觉得只有认真完成任务,才能更好地参加教育活动。

2、培养正确的情感体验

孩子虽然有了正确的责任认知,知道一些规则和道理,比如发现班级东西掉在地上,但他并没有做出行为,原因在于他缺乏做出责任行为的内在动机,及情感体验。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孩子有正确的情感体验,当他们做出责任行为后会感到高兴,未做出责任行为而感到惭愧。教师可以组织谈话活动,与孩子一起探讨当遇到某些事情时的正确处理方法,对于及时付出责任行为的孩子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3、培养孩子承担不同的责任

教师可以借助角色游戏培养孩子承担不同的责任,比如在玩火车的游戏中,担当售票员的孩子要礼貌待客,认真卖票、查票,还要提醒乘客为老人和抱小孩的让座等等,通过这些游戏不仅激发孩子承担责任的热情,也可增强承担责任的自信心、自豪感。

最后教师要作好榜样作用,并且要作一个有心人,能够随时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陈老师脾气暴躁,总是对幼儿没耐心,经常训斥幼儿。作为他的同事,你怎么办

1明确问题。

一名幼儿园老师需要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陈老师脾气暴躁,没有耐心,这不但会影响其自身的情绪及职业发展,更会给幼儿造成终身影响。因此,作为他的同事,我会与陈老师沟通,并帮助陈老师做好情绪调节。

2解决问题。

(1)取得信任。①了解陈老师近况,是否有生活或工作中的不如意;②承认幼儿工作的复杂性,幼儿老师确实劳心劳力,需要幼儿老师付出较多精力;③认可陈老师的保教经验及能力。

(2)分析探讨。①探讨幼儿的发展特点,如自我意识开始形成,有自己的想法等;②分析训斥幼儿的结果,如会造成幼儿害怕老师,不自信,不乐于与老师分享想法,也不利于我们保教工作的有效开展。

(3)提出建议。①尝试换一种方式解决问题,如将“训斥错误”变为“表扬正确”,尝试赏识幼儿,幼儿天真纯洁,很容易就能信任老师;②找到情绪的出口,培养兴趣爱好,如运动健身、参加集体活动等,及时排解不良情绪。

(4)日常关心。①经常与陈老师沟通,将自己在保教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的解决过程与陈老师分享,认真倾听他的想法并相互探讨;②将自己平时遇到的可以放松身心的小程序、小故事、小方法等分享给陈老师;③自己参加活动时,带动陈老师一起参加。

二。近年来,幼儿园虐童现象不断曝光。对此,你怎么看?

 1提出观点。

 幼儿园本该是一个温馨、平安、成长的乐园,可如今,幼儿园教师辱骂、虐待、殴打幼儿的事件时有发生,令人发指。针对幼儿园虐童现象,除了对作恶者的事后惩罚,如何防患于未然,才更该引起重视。

 2分析论述。

 (1)恶劣影响。①幼儿园的孩子都是学龄前儿童,生理和心理尚处于发育初期,遭受虐待,给孩子造成的身心创伤可能伴随终身;②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的信任度降低,影响整体家园关系,也会影响我国幼儿园事业的发展。

 (2)原因。①部分善于伪装的反社会型人格者进入幼儿园,他们没有共情能力,缺乏良知,不知教师职业道德为何物,无视法律规范;②部分幼儿园自身管理问题突出,对幼儿教师的录取、考核不全面、不科学,监督缺少强有力的手段;③国家对幼儿教师的准入门槛和要求过低。

 3落实解决。

 (1)打造透明幼儿园。幼儿园区域无死角安装监控,让幼儿园的每个工作人员都有所忌惮,不敢胡作非为。

 (2)幼儿师范教育的招生加入人格和心理测试,对准幼儿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

 (3)通过提高幼儿教师的准入门槛及待遇等,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你班里的一个小朋友在扫地的时候不小心跌倒摔到了头,家长找到学校,说以后不要再让她的孩子劳动了。作为教师,你应该怎么回应

 1明确问题。

 在幼儿园进行适当的劳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爱护卫生的意识,作为教师,我会做好解释工作,让家长支持自己的孩子参与劳动。

 2解决问题。

 (1)理解家长的想法。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对于劳动中的磕碰,家长很紧张在所难免。我会站在家长的角度,理解其想法。

 (2)做好沟通解释工作。①安抚家长情绪,就幼儿在劳动过程中受伤一事表示歉意;②告知家长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磕碰在所难免,如果遇到挫折就退缩,不利于培养幼儿越挫越勇的品质;③向家长说明幼儿从小体验劳动的重要性,能让幼儿形成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良好品德;④请家长放心,在以后的劳动中,我会更加细心地照料每一名幼儿,避免意外再次发生。

 (3)细化工作方式。①反思自己在此次事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己安全管理的能力;②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教会幼儿如何避免危险,保护自己;③增强家校交流,多向家长宣传育儿方法,让家长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四。放学时,小明仍在活动区玩玩具,老师因此批评了他。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1提出观点。

 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时间观念和规则意识的重要时期。对于幼儿的违规行为,老师应采用说服引导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地批评教育,这样不利于提高对幼儿的教育效果。因此,我认为该教师应及时反思,改正自己的行为。

 2分析论述。

 (1)教师提醒幼儿按时离开活动区的必要性。①放学时,老师要确保班里的每个孩子都送到家长身边。但如果小明仍在活动区玩玩具,老师不易找到小明,耽误其他家长接孩子的时间;②由于放学后的活动区无人看管,小明一个人在活动区玩,容易发生意外。

 (2)教师简单粗暴地批评幼儿造成的消极影响。①影响幼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②无法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利于幼儿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落实解决。

 (1)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日常工作中尊重幼儿、关爱幼儿。

 (2)教师应该改进教育方式。①通过简洁的语言使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如,告诉幼儿放学时如果一个人在活动区玩玩具,爸爸妈妈找不到小明会很担心的;②运用正面引导,使幼儿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认真改正错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时间观念。

五。菲菲去幼儿园上学,但一离开妈妈后就容易哭闹。作为幼儿教师,你怎么办

 1明确问题。

 面对菲菲这种情况,作为幼儿教师,我会正确引导,帮助她解除焦虑,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2分析问题。

 (1)菲菲离开妈妈后哭闹的情况,主要是源于对父母过度的依恋,是典型的幼儿分离焦虑。

 (2)如果处理不好菲菲的分离焦虑,难以让菲菲快速融入幼儿园生活,不利于菲菲与其他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3解决问题。

 (1)营造愉快的幼儿园环境,降低幼儿孤独感。①根据幼儿都喜欢玩的特点,开展丰富、有趣的小活动。如请菲菲到玩具角做客、用桌面玩具进行拼装比赛、在活动区和他们玩球等;②在玩的过程中,我会适时地给予“菲菲,真棒!”等鼓励性评价,以有效地帮助菲菲减少消极的情绪。

 (2)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幼儿对家长的依赖。①仔细观察菲菲的一日生活表现,在了解其生活需求后,及时用奖励的形式给幼儿发一些学习用品、日常用品等;②鼓励菲菲尝试用小毛巾擦手、用小杯子喝水等,并对其进行适当地帮助,使幼儿觉得自己很能干,从而消除其离开家长的恐惧。

 (3)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获得家长配合。①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了解幼儿的一日生活;②采用各种方式,从家长那里了解幼儿的各种情况,家园达成一致,共同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六。菲菲去幼儿园上学,但一离开妈妈后就容易哭闹。作为幼儿教师,你怎么办

 1明确问题。

 面对菲菲这种情况,作为幼儿教师,我会正确引导,帮助她解除焦虑,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2分析问题。

 (1)菲菲离开妈妈后哭闹的情况,主要是源于对父母过度的依恋,是典型的幼儿分离焦虑。

 (2)如果处理不好菲菲的分离焦虑,难以让菲菲快速融入幼儿园生活,不利于菲菲与其他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3解决问题。

 (1)营造愉快的幼儿园环境,降低幼儿孤独感。①根据幼儿都喜欢玩的特点,开展丰富、有趣的小活动。如请菲菲到玩具角做客、用桌面玩具进行拼装比赛、在活动区和他们玩球等;②在玩的过程中,我会适时地给予“菲菲,真棒!”等鼓励性评价,以有效地帮助菲菲减少消极的情绪。

 (2)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幼儿对家长的依赖。①仔细观察菲菲的一日生活表现,在了解其生活需求后,及时用奖励的形式给幼儿发一些学习用品、日常用品等;②鼓励菲菲尝试用小毛巾擦手、用小杯子喝水等,并对其进行适当地帮助,使幼儿觉得自己很能干,从而消除其离开家长的恐惧。

 (3)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获得家长配合。①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了解幼儿的一日生活;②采用各种方式,从家长那里了解幼儿的各种情况,家园达成一致,共同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七。有人说幼儿园工作收入低,很辛苦,除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外,还要顶住巨大的社会压力。对此,你怎么看?

 1综合概述。

 在有些人眼里,幼儿教师工作又苦又累,工资待遇也低。但是,在我眼里,我觉得幼教工作是一份甜蜜的“苦差事”。

 2具体阐述。

 幼儿教师承担着较大的教育责任,压力大,工资相对较低,但是,在我看来,幼儿教育工作虽然辛苦,却又蕴含了很多幸福。

 (1)每天入园时刻看到孩子们幸福的笑脸,我觉得生活很美妙。

 (2)与孩子们朝夕相伴之际,师幼感情日益深厚。

 (3)与孩子们促膝长谈时,师幼心灵更加贴近。

 (4)在离园时间,看到幼儿依依不舍的表情,我知道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3点题升华。

 (1)爱岗敬业。①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在教育教学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②严格要求自己,用细心、耐心、爱心对待幼儿。

 (2)提升保教能力。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保教技能,从而减轻工作压力。

 (3)苦中作乐。①控制好个人情绪,适当放松自我;②当遇到工作瓶颈时,冷静分析,寻求解决的办法。

八。幼儿园新来了一个老师,院长说让他先当一个学期的保育员,但是他不愿意,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我认为该老师应该正视并妥善处理。

 第一,院长的初衷可能是希望新老师能够先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和各方面工作,所以让其从保育员做起,教师应正确看待自己的工作内容;

 第二,作为新老师,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各项工作当中,幼儿园无小事,应该充分的了解幼儿的方方面面;

 第三,从教师自身出发,应反省自己教学方面是否还有不足,向有经验的教师主动学习。

#亲子教育# 导语孩子在每个年龄段需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以及能力的培养。两者结合才能使幼儿心智同步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进行总结,下面 为大家分享了中班案例分析与反思精品三篇,供您品鉴。

篇一

 情况描述:(包括教师的提问、策略以及幼儿的反应与跟进措施)

 师带领幼儿模拟开汽车进入活动室。

 1、师提问:你开的是几个轮子的什么车?

 幼儿回答:我开的是两个轮子的摩托车、自行车、踏板车……

 我开的是四个轮子的宝马,我开的是“奔的”……

 2、师追问:是叫奔的吗?

 幼儿坚持说:是

 3、师:哎,我也知道一种车,它的名字和你说的车差不多,叫奔驰,不知道和你的车一样吗?

 幼儿马上回应道:“对,叫奔驰,是我记错了。”

 分析与反思:(包括自己采取了些怎样的互动策略、取得的效果如何,互动不足在什么地方,将如何调整等)

 各种各样的车是孩子们前期已经积累的经验,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可以发现他们已经了解了车的名称以及特征。而有的车不是孩子们经常看到的,也许只是听说,所以出现车名的混淆。而当孩子坚持自己的想法时,老师并不是马上否定,而是运用了和孩子平等交流、协商的策略,让孩子在与老师的碰撞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的策略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给了孩子自己纠正错误的机会。

 我的困惑:(谈谈自己在集体活动师幼互动上的问题与困惑)

 我们老师在预设活动时目标意识都比较强,希望孩子能往自己预设的“圈“里钻,但往往有个别幼儿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回答(也就是生成的问题)让老师措手不及。特别是公开的教学活动,老师缺乏及时的回应策略。

篇二

 情景描述:

 运动的时间我们来到了操场上,今天我们要在平衡区进行游戏,在活动之前保育员和孩子们已经把轮胎和平衡木等材料连接在了一起,整个环境的创设一如以往,一直是如此的布置的形式,分散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兴奋的投入到了游戏中。从平衡木到轮胎到铁罐,孩子们一步一步跨过去。过了一会,我发现在平衡桥周边的轮胎少了一个,仔细一看原来是调皮的蒲东东,只见他推着轮胎往前跑,而且不是平常那样滚,他还把一个小罐子放在轮胎内部,滚起来罐子也滚了起来,还会发出“咚咚”的声音,只见他玩的非常开心,也吸引了其他的孩子的目光。

 情况分析:

 从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的场景创设对孩子而言已经不怎么感兴趣,长时间每周都是如此,没有什么改变,并且平衡区的材料也不是特别丰富,轮胎总用来让孩子跨进跨出、走上走下。轮胎基本上都是以踩踏这种玩法形式呈现,孩子们也已经乏味了。并且随着运动经验的丰富,孩子的创造性能力加强了。创造性思维丰富了,孩子们开始学会自己思考并进行探索,今天的轮胎变身可能就反应了孩子这一点。

 发展心理学说“人的发展是有阶级性的,每个阶级都有不同于其他阶级的发展特殊性。“幼儿阶段正如皮亚杰描述的:“阶段处于思维的前运算阶段,象征性符号功能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作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据幼儿思维的这一特点,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学习新的复杂客体和事物的一种方法,是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在“物多玩”育活动中,重在“玩”,而“玩”更好得开展有赖于游戏。游戏可让幼儿在没有外界评定和压力下,自由地对客体进行探索、观察和试验,进行主动学习,从而促进幼儿象征性思维形式的变化和发展,幼儿的幻想能力及创造性也同时得到发展。自从进入中班后老师都能感受到孩子活跃的思维,更喜欢探索了,喜欢尝试摆弄各种器械,有时候他们的玩法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所以在以后的运动活动中老师也要加强和保育员的沟通,商量场地的摆放,请能力强的孩子参与到设置的环节以及根据孩子的兴趣点改变场地的设置,吸引孩子运动的兴趣,激发孩子更多的新奇有趣的玩法。

 看似单一的器械,鼓励幼儿一物多思,一物多变,不断开拓幼儿的思路,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兴趣,在一物多玩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一物多玩”让运动无限精彩!

篇三

 案例背景:

 春天来了,我们配合主题教学活动请家长带一些小动物丰富自然角,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对小动物的热爱之情。于是小朋友们纷纷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动植物放在我们的自然角,课间、放学时孩子们喜欢挤在一起观察小动物。

 案例描述:

 今天放学后,几个孩子又挤在一起欣赏小动物——谢豆豆妈妈带来的大蚂蚁。铁蛋忽然说:“老师,我要把我的小乌龟带回家。”说着,端起乌龟盆就走。滕彰见状,说:“我也要把小乌龟带回家。”说完,也学着铁蛋的样子把乌龟拿走了。经过我的一番引导,滕彰把小乌龟又放了回去,而铁蛋坚决要带回家。不多时,铁蛋的妈妈来了,对他说:“带来了,怎么可以再带回家呢!”铁蛋才撅着小嘴把乌龟放了回去。

 案例分析:

 为什么铁蛋非要把带来的小乌龟再带回去呢?这正是幼儿“小气”行为的一种表现。“滕彰见铁蛋带回自己的东西,他也要带回”,不仅体现了幼儿的“自我意识”很强,还说明了幼儿的模仿意识特别强。“铁蛋听了妈妈的话才撅着小嘴把乌龟放了回去”说明铁蛋是很不情愿地。

 一个孩子一出生,肯定纯洁得像一张白纸一样,为什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孩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呢?首先随着社会环境发生的深刻的变化,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升华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儿童生活环境的优化,但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及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绝大多数幼儿在“众星捧月”的氛围里成长,习惯了家长的呵护,幼儿成了“家庭中心”,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交往明显减少,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如何去关心别人,体会不到与别人分享的快乐,均不利幼儿的社会化,也为幼儿的“小气”、“独占”、“霸占”的行为滋生了提供了温床。其次幼儿期的孩子,尤其是小小班的孩子,他们正处于身体、才智迅速增长的时期。随着他们体力、活动范围和活动量的增加,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日益增强,对新鲜事物很敏感,但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还处于较低级阶段,是与非往往以自己的愉快或满足感为标准,易与同伴发生冲突。他们的自我意识早已形成和发展,年龄越小,自我中心意识越强。因此,分享水平受到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客观存在的。从上述案例中发现,铁蛋正是如此。有很多孩子只愿意和少数特定的人分享。还有些幼儿即使有了分享和谦让的意识,但在用行动表达时却截然相反,这充分说明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现象,要将分享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分享能力。

 案例反思

 从幼儿长远的发展来看,一个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别人分享自己东西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因此,正确对待幼儿的“小气”行为,重视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幼儿做好榜样。

 日常生活中,我们教师对待生活、对待周围人的态度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处处做有心人,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一些较有意义的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幼儿也会把家中所发生的一些高兴的事、伤心的事、有时甚至会把晚上做的梦讲给大家听,让大家一起感受体验她当时的情绪。

 (二)利用同伴间的交往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

 当孩子获得了分享认知,产生了分享情感后,是否就能摆脱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为呢?由于幼儿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需要去感知事物,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所以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较不稳定;有的孩子则当着老师的面愿意与人互换玩具,而老师一走,他就抢回了自己的玩具,可以说时一种假分享行为,他在与同伴交往中仍难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因此我们还是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

 (三)巩固幼儿分享行为,建立分享规则

 人们常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这话一点都不假,当孩子表现出分享行为,能较好地与他人进行分享时,家长要给予肯定,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肯定“你真棒!”“你能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真是好孩子!”或给他一朵小红花,或给幼儿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轻轻的抚摸,都能使幼儿得到满足,同时分享意识也得到了巩固。另外,借助日常的教学活动,加强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例如在班上设立“分享日”,是指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周中选一天设立专门的分享日。如选每周的星期五为分享日,是让幼儿在这一天带来自己的玩具、图书等,在下午将自己的玩具与别人交换着玩,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轮流分享,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内,大家将分享无轮流交换使用,实施规则,轮流公平。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幼儿在一起学习、游戏的机会很多,如一起绘画、玩娃娃家、搭积木、看图书等都可以提供创造与同伴分享的机会。

 幼儿是一张白纸,家长当好画师,能画最满意的画。老师当好画师,能画最美丽的画。“分享”的意识和行为是整幅画中的局部,如果有瑕疵,画不完整,也不美丽,更不会让人满意。为此,我们要让孩子从分享行为里感受到自己带给他人的快乐,以及因他人快乐而带给自己的快乐,培养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533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