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的《祈祷》作者在祈祷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一多的《祈祷》作者在祈祷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祈祷》这首诗作于诗人从美国留学回来后不久。他在国外日夜思念祖国,对祖国寄予无限希望。可回来后却发现祖国的残破与黑暗,内心非常痛苦。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古老文化的深切怀念,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似乎是一句废话,然而,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面对现实的苦难与黑暗,“谁是真正的中国人”这一答案,诗人不能从现实中找到,而只能从历史的记忆中去寻求。这首诗引用大量的历史人物,其用意就是要让读者想起古老中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根据以上分析,你知道诗人想“祈祷”什么吗?诗人多用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情感判断。如问谁心里有尧舜的心,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正是以此鞭挞那些忘了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人。……诗中以反问的形式,把神话传说掺入诗句,增加了几分神秘、朦胧的色彩,引人进入诗境。在形式上,本篇运用的是四句一节的新格律体,并采用了随韵,即二句一韵的手法,在视觉上给人以整齐和谐之感,听觉上亦使人体味到那错落有致的音韵美。“痛”和“火”互为因果,密切相关。痛,是悲愤痛苦、失望绝望的凝聚,旷持日久的煎熬痛苦无疑会激发作者的满腔怒火,而烈火在心,忧心如焚,当然只会增加作者的挣扎和抗争的痛苦。

道德情感是一种情感体验。指个体对一定的社会存在和道德认识的主观态度。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根据道德准则要求进行道德活动时所产生的爱慕、憎恶、信任、同情等比较持久而稳定的心体验。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道德认识密切相关。它是道德意识的一个,具有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等反映着主体对社会客体的态度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道德情感与道德判断一致时,便出现积极稳定的心体验;两者矛盾时,会产生消极的、不稳定的心体验。道德情感要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基础上逐步形成。

道德与情感

由于时代不同,历史阶段不同,人类对道德的认识亦随之不断发展、变化,由于科学对情感奥秘的探索复杂、漫长的过程,同时还由于东西方文化在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差异千百年来,人类对情感与道德的关系、情感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众说纷纭。在当代,我们有必要站在哲学与科学新的发展高度上,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站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转折点上重新审视这个论题,作出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解释。我们认为,在德育的视域里,至少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加以梳理和认真探讨,即:情感在人的生存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在个体道德形成中情感具有怎样的特殊地位?在德育目标中如何考虑情感的教育、培养?如何在德育过程中促进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一节情感与人的生存发展

情绪、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亲近的体验,也是人类行为中最复杂的感受。迄今,不同学科以自己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对它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经过情绪生理、心理的实验研究和现代哲学的概括,有不少论断已经成为各学科的共识。

情绪和情感是生命体在进化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情绪在进化过程中先于情感而产生,情绪不仅人有,动物也有。情感是在与理性的相互作用下,并在社会关系形成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情感仅属于人。对于人类来说,情绪着重体现情感现象的过程和状态,情感主要体现情感现象的内容方面,而且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那部分情感现象。情绪是随着动物进货,作为适应机制产生的,其中最重要的适应功能是储备和释放能量的功能、信号的功能以及学习和积累经验的功能。随着人类自身的功能、信号的功能以及学习和积累经验的功能。随着人类自身的演进,人类情感对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用于人类发展自身、提高生命质量的价值越越被发掘出来。在德育的视野里,我们主要考察以下几种机制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一、激化-动力机制

关于情感的动力性质,东西方哲学家有过很多哲学描述。如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墨子》中已有:"为,穷知而县(同悬、系也)于欲也。"即人的行为活动,既要穷知,又同情欲不可分。近代西方的霍尔巴赫提出,如果激发有关公共福利的情欲,情欲往往会成为真实的动力。傅立叶也有情欲引力是"社会运动的第一动力"的思想。黑格尔作为理性主义哲学流派,同样不否认情感的作用,甚至断言:"冲动和激情是一切行动的生命性。""没有激情,任何一个伟大的事业都不曾完成,也不能完成。"但是为什么情感具有动力作用,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各学派才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如:情绪能量理论认为,情绪作为一种能量,是由情绪所由产生的脑生理机制及其整个生命机体的相应反应决定的。这种能量在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下不会消失,只会表现为潜在的平和,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即外化为情绪。情绪依照与主体需要的关系,或构成审美和艺术的条件,或构成认识的先导,这种平和-骚乱-平衡的过程是释放能量的过程。又如:情感放大器理论认为,人为活动的内驱力的信号需要具有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化有机体去行动,起这种放大作用的就是情感。情感与内驱力相比较具有更大的驱动性,人完全可以离开内驱力的信号而被各种情感激动起来去行动。再如:认知评估理论认为,人的高级情感形式是通过思维活动,以评估为中介的。因此不仅下丘脑、边缘系统、网状结构激活情绪,而且大脑皮层进行分析、综合,暗示对事物quot;认知-理解",提供"体验-动机"状态,控制和调节神经中枢的活动,从而引导行为的走向。

二、认识-预测机制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过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能力,它以特殊的情绪形式预见未来。现代对情绪的研究在自然实证科学的基础上做了各种新的理论概括。除了认为情绪可以构成人类认识的内在动机,构成认识产生的先是以外,认为情绪是主客体发生关系时主体方面最积极的反映,是不加选择的第一次,也是最直接的反映。情绪构成主客体分化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构成认识发生最直接的材料。因为情绪是生命体与外界在感受心理层次上的交融,是客体表象在人的欲求机能制约下的直接感受反映,其间必然包含着外界事物的表象杂驳在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形式作用下的自然归类,这种归类实际上是情绪的一种自身剥离,即将明晰化了的情绪体验从整个混沌的情绪体验中抽象出来的过程。

情绪这一特殊的认识能力为什么具有预测能力,当代存在主义哲学所建立的情感认识论提出情感意识是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它常以特殊的形式(希望的、可能的、应当的、预先的)预见主体与世界的关系,预见人自身的趋向。所以,情感又是世界的转化,它赋予某物以全新的质,是对某物作出质的变化的努力。由这种情感意识作指导,人改变了自己同世界的关系。真实的外部世界可能一如既往,但人的情感却建立了一种奇妙的转化。

三、评价-选择机制

人的认识并不一定寻致行为。从认识到行为发生,其中介是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情感在其中作为评价的震荡机制使人选择某种行为,并使它现实化。

首先,情感在评价过程中起着内部监控的作用。人的情感体验以满意不满意的感受状态把人本身的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携带构成一个主体对自己活动关系(物我、人我关系等)的一种内部监控系统。对活动关系满意,人将注意指向某类信息、采取某类信息,而忽略、回避与立体情感需要相悖的信息,或者将这些相悖的信息作出与主体情感需要相一致的理解,这时,注意保持地得长久,程度也强烈。结果,使人对这些信息的加工、消化与自信心、自制力形成良性的正循环。相反,对活动关系不满意,主体处于消极的情感状态,被凄楚、焦虑、烦恼所困扰,这时,感知取向、理解向度带有否定性色彩,导致主体缺乏自信,自我评价低,对与失败有关的信息反应阈限降低,不仅对外在事物的评价倾向于否定,而且容易对关于自己的任何信息都作出否定性的理解。其次,由于内部监控作用的客观存在,决定了人不是依外部世界的客观要求,也不是根据主体自身的原发性需要,而是从内部世界反观自身,理解主体与客体之间各种现实或可能的意义关系,审度其中的利与弊,然后才可能有效地把各种心理能量聚合起来、组织起来,在感情的基础上产生意志能力,从而通过神经系统的下行传导道路将其信息传向感受器和外围,使人的行为上升为随意的动作水平,即直接控制着主体活动的发动与停止,调节活动能量的强弱与速度,决定着持续时间的长短,尤其是刺激主体克服各种困难去争取活动目的的实现。

四、享用-保健机制

生存、发展、享用是人类及其个体活动的一个完整的目的性链条。过去我们常常离开感受谈意志,离开享用谈发展,对人在道德关系中的情绪感受色调及其精神享用价值研究和强调不够,对情绪享用对人的健康保健的意义也强调不够。70年代以来,情绪心理学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了突出进展。其中的分化情绪理论认为,有两种最主要的正性情绪状态可用来解释人的内在动机。一个是兴趣-兴奋,一个是享受-快乐。这对于提高人的道德行为的生命享用价值和提高生命质量是很有意义的。关涉人的道德生活的感觉情调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积极情调是快乐,以及具有快乐色调的自慰、自足、兴趣、憧憬、希冀等。快乐是主要的正情绪,快乐情绪的快乐调(hedonic tone)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愉快和舒适。它的生命享用机制在于:快乐反应有助于建立人际联系,而良好、协调的社会交往反过来增进人的快乐感受,增强人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快乐还增强人的自信和能力。一方面通过快乐的激励使人勇于承受生活的负担和压力,提高克服痛苦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快乐的激励使人心胸开阔,对未来充满信心,鼓舞人运用智慧、调动潜能,并享受到成功的欢愉。

希求、愿望等唤醒体验也是重要的感觉情调。4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曾提出过这种类型的情绪现象,但在后来的情绪理论中已没有这类情绪现象的地位。当代教育人类学提出这一情调的享用价值,认为它们是生命的重要支点,因为希望具有不定浴⒖�判浴T谙M�铮�奔涫俏尴薜摹⑽蠢吹摹⒃洞蟮模�谙M�心芄环⑾秩擞胛蠢吹墓叵怠K�裕��⑾M�侨硕晕蠢醋钣芯龆ㄒ庖宓奶�取K孀湃死嗟慕��⑸缁岬慕�健⑷死嗑�竦奶嵘��赖掠�从�咏鼋龇⒒由缁峁娣逗鸵馐缎翁�闹澳芨�嗟刈�蛉死嘧杂删�褡非蟮闹澳堋H税训赖伦魑�竦米晕铱隙ā⒆晕彝晟啤⒆晕曳⒄沟亩韵笪铮��赖伦非蠛偷赖禄疃�胁��幕��楦猩�髯魑��裣硎堋5贝�⒋锕�业南质狄殉浞窒允救死嗟奈镏噬�钚枰�怯邢薜模�嗣窃嚼丛叫枰�痈髦稚菩小⑸颇钪校�拥赖吕硐搿⑿叛鲋醒罢揖�竦募耐校�赖虑楦性嚼丛骄哂凶晕蚁碛玫募壑怠

与快乐色调享用价值相反,不良情绪状态的经常出现和持续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内因,它以影响人的免疫系统为中介而损害人的身体健康。

第二节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中的特殊地位

由于情感对于人的生存发展的特别功能,其作用的机制越来越被现代科学与哲学揭示出来,同时,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道德的立体性质,道德作为人类自由精神的本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情感与主体道德形成的内在关系也就越来越清楚地显现出来。情感不仅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而且在个体道德形成的完整过程中,始终具有特殊的地位、特殊的价值。

一、人对道德信息的接受以情绪的活动为初始线索

人对道德观念的真正接受、理解、按照心理学家的研究,是在八九岁抽象思维发展以后。但是道德教育并不是从这一年龄段才开始,原因在于,婴幼儿的自然-社会性情感是人的道德发展在早期最重要的心理基础。

婴幼儿成为社会的人,情感是一种有力的工具。婴儿在前语言阶段的学习是利用情绪信号进行的。心理学研究证明,三个月的婴儿开始有社会性微笑,六个月的婴儿出现依恋感不足八个月的婴儿已经有表示高兴、愤怒和其他情感的非语言表达方式。幼儿在一岁左右出现最简单的同情感,二三岁出现最初级的道德感。总之,婴幼儿在为社会的人,感情是一种有力的工具。儿童首先通过感情表明他们的需要,感情帮助他们建立或割断与别人的联系。与此同时,他人的情绪表情和事物信息的情绪性也是儿童借以进行判断并接受某种信息的重要线索。有些哲学家(劳伦斯、布莱姆)用"联系感"的概念来加以概括。 我们认为,联系感是一种自然社会性情感,它深深植根于人的自然天性之中,与人的一定的先定性需要相联系,具有早发性、自发性和直接感受性。如果家长或抚育人以及家庭亲属在举止行为与亲情关系方面自然渗透并传递了道德文化的内容,婴幼儿的初步道德观念完全有可能过情绪表情的携带在早期打下基础。国外许多幼儿道德教育专家认为2-3岁幼儿有可能产生道德观念。我国发展心理学专家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也证明,3岁前儿童由于自我意识尚停留在生理自我的水准上,还没有转向社会自我,完全意义上的道德行为尚不可能,但是可以对他人某些行为作出移情反应,如感受他人悲伤、痛苦,作出同情反应或模仿性的援助行为,这虽然称不上真正的亲社会行为,但都是初级形态的社会性情感,是进一步亲社会性行为的心理基础。

至于高级形态的道德要求,如爱国主义品质,也以爱国情感为其心理基础。有专门研究认为,对12岁前的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从爱国的基础情感培养起。这一基础情感是指对形成爱国情感有影响的情感体验,它分直接性基础情感和间接性基础情感。其中间接性基础情感主要是指爱父母、老师、爱母校、爱集体、爱家乡等不断扩展、放大了的爱心。这些基础性社会情感虽然与爱国情感在内容指向上不完全相同,但在心理结构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伴随着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在教育的影响下,有可能不断分化、演变和发展,成为与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操。

情绪对于接受道德信息的先在性、早发性不仅表现在婴幼儿时期,即使成年人也常常以他人的情绪表情和事物信息的情绪性作为鉴别、判断的线索之一,以自己满意、不满意,肯定或否定的情绪化特征作为不加选择的、第一次反应。当代情绪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认定:情绪过程可以在无意识觉知的情况下和无认知加工参与的情况下发生。研究者用麻醉手段,证明人的感性知觉在一开始的下意识中,就具有把人的周围现象分为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机制。"道德记号"的特性原来是内在情感所具有的,甚至在个体意识范围内从道德意义上没有区别的东西,也会以道德色彩出现在下意识中。正因为如此,德育才有可能利用人的无意识领域,通过设计各种情境,使人借助无意识联想激发起来的移情效应不断积累、丰富情绪经验,提升无意识领域里的道德信息贮备,形成必要的道德准备态势。

二、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的重要的学习方式

人类对道德价值的学习方式,自古以来在东西文化传统中,就有不同的强调重点。西方自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康德的伦理教育思想强调人对道德知识的学习、对道德规律的认识,而后才有善在自身的展开和显现。东方文化中孔孟的儒家伦理教育思想强调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主要是社会规范习俗的熏染、潜移默化,以及人的理性思维活动的内化和积淀。但是,长期以来,以西方教育文化为参照背景所逐渐形成的知识论、教学论,无论是唯理论派还是经验论派,共同地都从客体方面理解知识。当代中国德育应站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从主体方面,从主客体的关系上重新认识道德价值学习的性质,可以把对道德价值的学习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是事实性知识。它是关于道德现象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在怎样的条件下其发展变化的进程可能怎样等等的知识。对于这类知识,需要运用一定的逻辑-认知学习的方法来掌握其中的概念、范畴、规律及其逻辑推导的过程,同时也需要训练人的思维判断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促进对道德规律的认识、辨析和创造。第二是评价性知识。这是人类,特别是本民族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价值经验,包括社会道德准则、规范体系;社会风尚、习俗;道德理想等等。这类知识必须以情感性或体验性思维和态度来加以把握,将自己的热情、激情、甚至全部身心融合进去才可能获得个人的理解,成为个人的内在需要,融入到个性经验,成为自己追求的价值目标。第三是人事性知识。它是人在直接或间接参与的道德交往关系中由本人领悟、获得的道德道德经验与体会。这类知识通过榜样作用,通过舆论传导,通过奖励与处罚,更多地通过生动的直接触,表现出亲近感、认同感、自豪感、内疚感,直达人的感情喜恶、爱好、偏向与兴趣,使参与主体在思想、情感和意志方面相互渗透、交融或互补,使每个个体原有的自我感和人际感增添新质,形成新的、超出任何原有个体的通性。

这三种类型的学习,在对道德价值的学习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在现代教育及现代德育中很需要重视,并引导学生学会后两种主要属于情感-体验型的学习方式。

三、人类的道德行为的发生受情感的引发和调节

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一种本能的适应活动,它必须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基础。情感对人的道德行为的引发和调节作用可以三种作用形式出现。

第一,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什么是道德情感呢?道德情感是人对道德原则、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共鸣,又是人对道德理想、道德建构的向往之情。它们可能表现为积极的、肯定性的情绪反应,如:道德自豪感、尊严感,利他行为后的愉悦感,也可以表现为否定性的,但同样是积极的情绪反应,如:羞愧感、内疚感等。但无论哪一咱情绪反应都以当下或者未来出现满足、愉快、安心、尊严等自我肯定的情绪体验力精神报偿。英国近代伦理学家、哲学家休谟在以情感原理建构他的伦理及道德学说时,提出情感力量和人的精神运动水平的关系,认为quot;心灵处于自在的状态中时,就立刻萎靡下去;为了要保持它的热忱,必须时时刻刻有一个新的情感之流予以支持。"也就是说,神经冲动的紧张度会在心灵的构成中起作用:"凡使支持情感和充实情感的东西,都使我们愉快;正如在另一方面,凡使情感微弱无力的东西,也都使人不快一样。"情感力量的运动,创造着道德,没有这一运动,也就无所谓精神。当然,古典哲学对情感的精神价值的肯定,当时并没有取得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实证根据。本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逐步认识到,一个人趋向积极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情感体验,表现出先天性的倾向。正是由于这种先天性倾向,才使得情感具有调节人的行为的功能。苏联的库尔奇茨卡娅研究发现,学前期儿童已能独立出现羞愧感。起初,它是情境性的,与做出某种行为相联系的体验(如小班、中班),以后,它会变成儿童个性的稳定形成物,不但在做出某一行为时羞愧,而且在做出这个举动之前也会产生羞愧(大班以后)。西方学者Ruma等人(1967年)测量过失者和普通人的内疚品质,发现这两种人在道德评价发展阶段上没有差别,但过失者的内疚得分明显低于普通人。研究认为,内疚得分与道德行为之间是正相关,与说谎、欺骗、偷盗、争斗等是负相关(r=-41)。心理学家们认为,当人不断积累了一些积极情感体验后,会在行为上产生某种偏爱的立场、定向的行为。相反,当人想象到将要实施的偏离社会(集体)要求的行为遭到社会否认,而体验到消极情感时,人便会发生情感校正现象,以此来"超前"影响自己的后继行为。

第二,情感本身构成特殊的道德认识,即以道德感觉的方式引发或调节行为。

由于道德认识的对象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客观伦理关系,它们始终与人融合一体,难以分解。道德认识更多地靠意会理解,而不靠言传揄。其二,道德认识是人对伦理关系的认识,这一认识主要是在伦理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伦理交往更多地是以情绪感受的形式作用于主体。其三,人在处理这一关系时有更多的情境性、个人具体性和时效性,因此更多地靠个人由理性积淀、规范内化而成的心理财富"不假思索"地在瞬息间完成。这使得以情感为主要表征的体验性思维、体悟性思维,以道德直觉的方式成为道德认识的基本思维方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的所quot;良心"、义务感、道德冲动,便是这种以情感为载体,有效引发和调节人的行为的道德认识。

第三,由情感的状态水平所构成的稳定道德心呈侨说牡赖滦形�暮愠P睦肀尘啊br> 8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倾向于把道德行为看作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美国的雷斯特(J Rest)详细分析特定道德行为产生过程中的构成因素,概括为四种成份,它们是:

(1)解释情境:研究表明一个人对道德情境的理解能力越差,对情境的道德敏感性越是缺乏,产生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少。

(2)作出判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主要是与道德判断有关的一些问题。

(3)道德抉择:在道德决策过程中,一些非道德的价值观念往往引起个体内部理智与情感的斗争。

(4)履行道德计划:需要坚定的意志去克服挫折,抗拒诱惑,完成道德行动。

http://wwwzsjygovcn/dangxiao/dygz/dygz3htm

  题 记

  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思索它就越感到敬畏,那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道德的境界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首先人格的理想境界是真善美道德文化的理想境界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正大光明道德生活的理想境界是和谐,即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的身心和谐

  道德的境界有层次之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道德,二是高尚道德,三是圣贤道德

  基本道德的主要内涵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要人们独善其身,具有相应的责任意识高尚道德要求人们在具备基本道德的基础上,还要有更高的道德素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高尚道德之上是圣贤道德,这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圣贤有一颗仁爱众生、善利万物、兼济天下的心,是崇高道德和智慧的化身他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透彻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站在人类精神的高地,思想泽被人间,人格流芳百世

  亚里士兵多德认为:教育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修养、底线伦理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道德教育要以培养基本道德为底线,以培养高尚道德为目的基本道德是基础,高尚道德是提升基本道德培养的是合格公民,高尚道德培养的是贤明君子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基本道德和高尚道德,培育人格健全的人圣贤道德的培养不是学校德育所能独立承担的使命,但圣贤的思想却是道德教育的宝贵财富

  道德教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的根本是正其心,关键是正其念,重点是致良知

  心正则行正,心美则身美美好的心灵是一切美德的源泉从美好的心灵中才能流出美德的泉水育其心,动其心,正其心,净其心,美其心,是道德教育的根本

  正其心必先正其念所谓正其念,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信念,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信仰是人生的灵魂,高尚的信仰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根本动力真诚,善良,美好,正义,尊重,宽容,大度,感恩,勤奋,质朴,勇敢,责任,爱心,优雅,文明……这些信仰普通而又珍贵,朴实而又崇高,外化为行动,涵养为美德,渗透在生活之中,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是世界美好的基石

  良知是我们心中光明的道德,是存在于灵魂深处的真善美致良知,就是要在心中洒下光明的道德并使之发扬光大,在心田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并合之生根发芽;就是要像孟子所说的,启发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由此生长出出仁、义、礼、智四种美好的品质简言之,致良知就是要启发善良于心灵,播种美德于心田

  心灵是田地,良知是种子,信仰是阳光,美德是花朵,善行是果实种花得花,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播种真善美,才能生长真善美

  道德教育的途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道德教育内涵深刻,涵盖深广,兼容人类、自然、家庭、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其途径多种多样,其方式丰富多彩,其方法不一而足,化用两句古诗来说,就是“不拘一格育人才,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们应该不断探索,提炼出一切工作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启发道德智慧,陶冶道德情感,培养人文情怀,体验道德情境,树立人生榜样,建立人生准则,播种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铸造首先环境,尊重赏识激励,等等在此仅撷取几点经略述之:

  1、启发道德智慧

  道理,乃道德之理不明白道德之理,就没有道德信念;没有道德信念,就没有道德愿望;没有道德愿望;就没有道德行为“信、愿、行”三者中,信是基础

  信的前提是明理明理方能启智道德教育要使学生明白生活的道理,具备一定的道德智慧

  读书以明理书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易经》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构成君子品格的内在美质涵泳体会,这两句话所带给人的启迪是非常深刻的

  读书可明理,感悟生活亦可明理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生活比之书本,它带给人的启发更多,赐予人的磨炼更丰富总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读书思索,与人交流,感悟生活,感受人生,皆可明理明理重在渗透,启智重在感悟

  2、陶冶道德情感

  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感重在熏陶浸润净化柏拉图说:“最好的教育就是那种使得体魄和心灵尽可能得到美的熏陶,尽可能得到完善的教育”人的身心常受美的环境熏陶,不知不觉也会生出一腔美的情感,养出一种美的气质

  朱光潜先生谈到美学中的“移情”现象时说:“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与物的姿态和往复回流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谈美、谈文学》)

  文学艺术在陶冶情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巴金先生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作用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3、培养道德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良好习惯,要从日常行为入手,经过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让不良习惯远离自身,让良好习惯成为自然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自主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莫为”,要让学生在自主教育中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文明的素养要注重道德细节,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引导学生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时时处处文明自律,塑造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良好形象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储蓄好习惯,就等于为将来的生活储蓄幸福

  文化即德育 生活即德育

  “道德教育——心智向善的训练——涉及诸多方面它涉及规则和戒律——在日常生活中,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也包括具体的指导、规劝和训练亚里士多德写道:幼年时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改变一生道德教育还必须明确道德榜样的绝对重要性有人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比默默无声的榜样的力量更有力,影响更大了……

  除了戒律、习惯和榜样外,道德教育的园地里还不能缺少另一种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道德文字要通过生动的文字让人们看到美好的道德是什么样的东西……”

  以上是美国前教育部长、著名教育家威廉��贝内特博士在他所编著的《美德书》序言中写下的一段文字我之所以引用这段文艺工作者字,是因为它比较简明地概括了道德教育的几个要点我还想借此说明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不管是规则的指导,还是习惯的养成;不管是榜样的垂范,还是文字的影响;不管是智慧的启迪,还是情感的陶冶……一切都离不开生活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同样,道德教育也离不开文化的熏陶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人离开了文化,道德教育也就成了无本之木由此可见:道德是一种文化,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文化即德育,生活即德育

  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本体,吸取世界文化的成果,创造一种新文化;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为基石,融合世界文明的精华,创造一种新道德;以法治社会和道德社会的健全为基础,建设一种和谐的新生活——这是道德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取得进展的重要前提而道德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又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实现道德教育最终目的——培养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创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间!

微信表情双手合十是庆祝的意思,后来被大家都用作祈祷或保佑了。也有恭喜,抱拳之类的意思。

QQ表情是指各种QQ聊天过程中用于传递情感心情的小头像。QQ表情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QQ聊天的乐趣,使得QQ聊天不再是单调的文字叙述,特别是各种搞笑幽默动态的出现,使得QQ聊天变得丰富多彩。自“腾讯QQ2003III简体中文正式版”出现以来QQ就具有自定义表情和动态QQ表情功能,个性字符,动感酷图,搞笑,都可以成为QQ自定义表情。通过QQ统计,单个表情的发送次数排行,“龇牙”已超过十亿次的发送量稳居冠军,排名第二的是“发怒”,情侣们爱用的“亲亲”表情则排在第三。而搞怪的“抠鼻”表情只排在第七。

绿色环保海报手抄报绿色环保手抄报

低碳环保生活主题手抄报欣赏

小学生环保手抄报大赛请您当评委21-35拥抱春天播种绿色放飞梦想手

一年级学校绿色手抄报一年级学生手抄报

保护环境做地球小卫士郑州市第五初级中学举行环境保护主题手抄报活动

绿色地球环保手抄报绿色环保手抄报

环保手抄报大全-环保小报

争做环保使者共创绿色文明手抄报文明手抄报

环境保护手抄报

绿色出行低碳环保保护环境手抄报

简单的小学世界环境日手抄报

没有字二年级绿色环保小卫士手抄报绿色环保手抄报

绿色环保低碳生活主题手抄报内容以低碳环保为主题的手抄报内容

少先队做环保手抄报少先队手抄报

保护环境绿色校园主题手抄报绿色校园手抄报

为地球添绿保护环境手抄报怎么画简单又漂亮

小手拉大手争做环保小达人福庄小学二三年级手抄报比赛

二年级奏响绿色旋律的手抄报二年级手抄报

环保手抄报作品欣赏pdf格式环保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助力秋冬防环保知识进校园--贾得小学保护环境手抄报展

关于我们的绿色世界的手抄报我们的节日手抄报

绿美校园漫画册怎么画的

绿美校园漫画册的画法如下:

1、首先在顶部写上“绿色校园”的标语。

2、然后再画一个小男孩、两片树叶、几个星星和两个写字框。

3、再把画好的元素都涂上相应的颜色。

4、最后在写字框内写上文字即可。

绿色校园是指学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在全面的日常工作中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管理中,通过制订环境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环境教育活动。

创设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促进师生、家长和专家参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共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绿色校园不仅仅是绿化校园,更主张环境教育从课堂渗透扩展到全校整体性的教育和管理,鼓励师生的民主公平地共同参与学校环境教育活动,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和联系。

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发展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即提高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环境素养,落实环保行动。

学生可以通过了解校园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改善,学习环境和社会的知识,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参与校园环境的改善,提高环境素养。

绿色校园手抄报怎么画

绿色校园手抄报怎么画如下:

先在上方画上报头文字,下面画一个大边框,里面画一个站在彩虹上的小女孩,然后在空白处画上小边框,再画些花草和果树,接下来给画面涂上好看的颜色,最后在边框里画上文字栏,简单的手抄报就画好了。

1先在上方画上报头文字,下面画一个大边框,里面画一个站在彩虹上的小女孩。

2然后在空白处画上小边框,再画一些花草和果树。

3接下来先给背景涂上各种绿色,再给彩虹涂上好看的颜色。

4继续给小女孩上色,边框分别涂上**、蓝色和橙色。

5最后在边框里画上文字栏,再画一些绿色的叶子,简单的手抄报就画好了。

绿色校园手抄报的描述句子:

1初春的太阳像个大姑娘似的,恼羞地露着半个红通通的脸蛋向我微笑。过了一会儿,太阳出现了,光芒四射,把金色的光辉洒向人间。霎时间,整个大地充满了光明、温暖。初春的阳光洒在人身上,暖洋洋的,像慈母般的温暖、亲切。伴着小鸟的欢唱,我们去找春天。

2是春,让我懂得了时间的变迁;是春,让我知道了生命的轮回;是春,让我懂得如何去欣赏美,珍藏美。这是万木争荣的季节!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威严地站立着的,已不是冷酷的冬,老叶不必寨奉,或者说不必作那悲壮的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捱过冷酷的冬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687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