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散文《怀念萧珊》的主题意蕴有( )。
A追忆与哀悼萧珊
B表达对妻子早逝的愧疚
C对“文革”灾难的反思和批判
D渴求精神道德的完善
E表达作者哀而不伤、乐天知足的态度
查看答案解析[答案] ABCD
[解析] 《怀念萧珊》没有采用炽热的辞采,而是通过内敛、朴实的叙述挖掘出巨大的情感能量。它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1夫妻间相濡以沫的细节;2对于妻子早逝的愧疚。3将个人遭遇、家庭悲剧与整个国家、民族的浩劫联系在一起。 “即使减少我几年的生命来换取我们家庭生活中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也心甘情愿!”由此唤起人们时于“文革”灾难的反思和批判、对于完善精神道德的渴求。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主题意蕴以及表现主题的艺术方式。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1)《我与地坛》以北京的地坛公园为背景,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神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存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著的探索精神。
(2)①艺术手法本文是一篇融议论、记叙、描写为一体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感人,在抒情中夹杂议论,突出了主题,如“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记叙的一些细节深化了主题,如“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气氛。如“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等等。在内容上,本文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而又自始至终饱含情感,内涵深厚。
本文还较多地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地坛的荒芜却充满生机,与“我”的残废自伤对比;“我”不顾母亲的感受常来地坛,与母亲承受痛苦而总是顺着“我”对比;“我”重来地坛,想看到母亲的身影而母亲却不在,与过去母亲常来地坛看“我”而“我”却不理睬她对比等等。通过这些对比,折射出作者对生命的自省和哲理性的思考,充分表现了母亲对“我”深深的关爱之情和“我”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大量采用象征的艺术手法。比如:“地坛历尽沧桑,荒芜但并不衰败”:象征“我”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和自强不屈的精神。描写古园中“那些谁也改变不了”的落日余辉,雨燕高歌,孩童脚印等等:象征“我”倔强心魄。
②作者的语言的运用在平缓中,还往往透出睿智与机敏。
1)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比如:“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些诗一样的语言,给人启迪,令人回味无穷。2)新鲜而奇崛的语言。史铁生在写作中体现出了在语言运用上的创新精神。作者创新地使用了拟人、移用和转换词序等手法,写出了许多鲜活的句子。如“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这些句子对动词的特殊使用,写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和破败相,淡化了地坛当年富丽的面貌,却突出了其现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的情状,而荒园的破败又烘托了落魄者的精神状态。
③文章的叙述风格。其一是倾诉的语气。文章的大部分都是向老朋友讲述自己生命体验的那种娓娓而谈的风格,但到第七节,倾诉的对象忽然转为地坛。注意这种因为情感强度的加重而导致的叙述方式的变化。其二是冥想的氛围。叙述内容追随着叙述主体的观察和沉思,对感性的一己体验做了思辨性的抽象思考,同时采取了舒缓的句式和富于诗意的意象作为基本表达方式,这使文章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沉思默想的氛围。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182。
本题知识点:《我与地坛》,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天地乾坤,日月交映。日以阳刚激发生命,月以阴柔创造灵魂。阳光把一切希望引向现实,希望却在月色的清辉里孕成。人们为了希望而在阳光下劳作,而劳作之后又在月的帏幕休息整顿。地球永无休止地沿着基因的轨迹运转,时间匀速奔跑在没有目标的直线上,只有日月轮流守护着她们怀抱里的生灵代谢繁衍。我敬佩太阳用她的力量创造伟大,也歌月亮用她的温情制造魅力。请不要问我到底更爱太阳还是更爱月亮,我只能告诉你我不可能愿意只有左眼而没有右眼,抑或只有左腿而没有右腿。只不过此时此地此景,我独步在朗朗月色中,月光沐浴着我的全身,仿佛一瓶醇酒沿着我浑身的血管,渗透了我生命的所有细胞,我和我的灵魂完全沉醉在她那银色纱帐笼罩的温床。
这银灰的月色呀!从我的生命在短短的九个月紧张地完成了亿万年的进化过程而踏上人间大地起,就映照着我一步步走向今天。孩提时的我,喜欢听着“月儿弯弯,弯上天;月儿圆圆,像搁盘”的眠歌入睡;也喜欢唱着“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提巴篓”的童谣跟在大人身后。我常在筛银撒翠的大树下听大人们讲述月亮的故事。他们说:月中有桂树,吴刚每到八月就要撼落桂花酿酒;月亮是嫦娥仙子的宫殿,每月十五,嫦娥要在广寒宫里舒袖跳舞。一位老秀才摇着蒲扇,有板有眼地说:月亮者,驾车之神也,曰望舒……望而舒之义也。一位读过西学的青年口齿伶俐地说:月亮是阿尔特弥斯女神,一位狩猎女神,她那弯弯的娥眉,也是阿尔特弥斯神弓的象征。我们村的一位女孩长得花容月貌,大家把她比作月亮,唤名婵娟。可能是这些许的熏陶,我幼小时的心灵里就种下的钟情月亮的种子。因为这个原因,我爱在向南的窗下床上睡觉,拉开窗帘,打开窗扇,让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形状、什么质地的月光为我垫起盖起生命的居所。也因为这样,我有的是机会去全过程地感受月的恩赐。我曾苦守着傍晚的挂耳月依依不舍地走进夜幕,也曾看着晨曦的镰刀月放飞奇想。由于迷恋圆月的朗色,我常常溜出家门和几个伙伴捉迷藏玩游戏夜深不归。当春月从花间嫩绿中走来时,我闻得到她带来的缕缕芬芳,那驾着暖风飘进家园的香月,吸一口,彻肺透心地清爽。夏月从荷叶树荫中姗姗而来,她挟来丝丝清凉,那轻风的羽毛,抚去酷暑,撩得我骨酥身软,沉沉地进入梦乡。吻过柑桔蜜柚的秋月,是一年中的甜月,她捎着秋天的信片,撒落在床上床下,我感受到的是叶落果熟的醉意。冬月踏着霜色雪辉而来,用冷静的热情和透明的夜幕抚慰勃勃生机,我看她的银光,充满着催生的智慧,闪烁着希望的祈使,于是领受冬之冰月,我在寒凝大地发现春华。
当然,月的赐惠不只是她的自然属性常常满足我生理的愉悦,更多的是她的性灵和文化气韵无时不在滋养我成长的心灵。我从少年步入青年,在知识的海洋一域打捞,虽然思维的大网漏掉了对我一生的立身行事来说是重要的,却被我的愚钝或漫不经心而忽略了至今还难醒悟的宝石那样珍贵的东西,但对月亮来说,我是把她当作闪光的贝壳牢牢挂扣在网上的。当月色进入《诗经》而被吟作“月光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时候,我看她成为男女相悦相念的情思;在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境界里,我看她是宇宙人生的流年纪事;在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的情感中,我看她是游子的愁肠;在张先的“花不尽,月无穷”的衷肠里,我理解她为爱情的忠贞;在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胸怀,我理解她为古今变迁之道;在清人万树的《上元灯月》里,月因“层层雪作葩”“盈盈飞玉翠”“璨璨喷银花”而使人“缓缓寻欢噱,深深夜未休”,成为我心中的快乐天使。
在文化的走廊零星拾萃我自然欣喜,而进入“恋月”诗人李白的“月亮宝堂”,我对月亮文化的丰厚更是惊诧不己。我说李白是“恋月”诗人,因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人说他无酒不成诗,我说他好诗伴月成。在他的浪漫情怀里,“山衔好月来”,“挂在东溪松”,“月行却与人相随”,“白露垂珠滴秋月”,“起看秋月坠江波”。月之形也,如盘如钩:“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倏忽城西郊,青天悬玉钩”。月之色也,且清且秀:“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月之情也,可思可诉:“举头望明月,底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月之性也,时豪时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月是美人,“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怜月孤独,“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独与谁邻”;愿为月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作月舞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借月沽酒,“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与月同醉,“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后来,我带着古月的神采,欣赏王洛宾的“半个月亮爬上来”名曲,领略到的是又一番花月风流。“半个月亮爬上来……照着我的姑娘梳汝台……怎么我的姑娘不出来……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再把你的玫瑰摘一朵……轻轻的扔下来……”简洁的歌词,深厚的意蕴,动魄的乐曲,复沓的旋律,是超越时空的透力,是敲击灵肉的鼓点,是唤醒人性的纯真,是撩逗欲念的留白……陶醉于神韵空灵的幻境,我在内心不禁轻轻呼唤:月光,你这多情的姑娘,没有你,灵魂安在?你这美好的使者,没有你,生活何依?你这性情圣者,没有你,感情何托?
我的思维的触须,再度投放到现实月的,是受了于勒列那尔的警示和莫泊桑的启发。于勒列那尔在“月亮印象”里说:“神秘的月亮使无知者的心里难受。对于一位不能讲出点有关她的新鲜东西的诗人来说,月亮即绝望的象征。”我不是诗人,但在月亮面前,我算不算个有知者?我能讲出点有关她的新鲜东西来吗?无论怎么搜索我之所见所闻所学所想,都不敢给出肯定的答案。正在我心虚得几乎绝望的时候,莫泊桑的《月光》指点我: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按照一种绝对的、奇妙的逻辑造出来的。有一个“为什么”,就有一个“因为”,它们永远是互相平衡的。创造晨曦是为了使人们一觉醒来感到身心舒畅;创造白日是为了使庄稼成熟;创造雨水是为了浇灌庄稼;创造黄昏是为了促进睡意;创造黑夜是为了安眠。那么,创造月亮呢?月亮为什么有盈有缺,有朦有朗,有隐有现?在思维的探索中,我渐渐感到了朦朦月的深沉、穿云月的锐进、朗月的豁达。
朦朦月披着淡淡的云彩,顶着菲薄的纱巾,呼吸着微雾的气息,躲躲藏藏、不声不响,静悄悄、羞涩涩而至,也给夜的世界带来静悄悄、羞涩涩——风不动,树不摇,小鸟不飞也不叫……宇宙茫茫,鸿蒙空旷。每一个生灵,都独立在世外仙山的蜃楼,歇息自己的灵魂。而当此时,我却可以走进时空隧道,去探索我生我灭之间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以及以何物何证去作为我之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由此推及我生我灭似的前人及前前人、后人及后后人,他们在如我所在的月境下,会有何思何想何做何为,而又以何物何证去作为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
穿云月在天宇的浩瀚波涛或重峦叠嶂中搏击攀越,行行复行行,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似乎在意坚定不移的方向而不在意目的,只求逻辑严密而踏实的过程而不求结果。鸟云遮挡了她,大山阻拦了她,但不久的她终于又出现了。有时“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有时“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时“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圆也好,缺也好,现也好,隐也好,不是博大的胸怀,沉睿的哲思,谁能做到?穿云月的境界是不是可以烛照洞视患得患失、裹足不前、只求胜不思败而胜不得也败不得的灵魂呢?
朗月只有在朦朦月、穿云月之后出现,才能更显出她的风范。朗月之现也,阴霾尽扫,天壁碧透,夜色空明,大地耀辉。山也、水也、小桥也、田野也、房屋也,都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无论谁在朦朦月之后见到朗月,都会在冥冥中获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悟,或“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豁然,或“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志怀。尤其对于一个苦于前路不爽,耽于命运多舛的人来说,朗月是盆火,它可以融化结冰的心;朗月是一杯酒,它可以激动缓滞的血液;朗月是一阵春风,它可以催生被埋藏的理想的种子;朗月是一柄利剑,它可以劈开封锁光明的心胸;朗月是一架风筝,它可以载着灵魂飞进快乐的童话。
我常常在朦朦月和穿云月下检点自己,构划生命曲线;在朗月下安慰自己,舔舐身上的伤口,放飞快乐的翅膀。
记得少小的我,想挣点工分为在贫穷中辛苦挣扎的父母减轻点负担,有一次,以稚嫩的肩担起90来斤稻谷到五里路程远的粮店交公粮,一路气喘吁吁,汗流淋漓,几十米一歇,肩痛如灼。从后面大步流星而来的担着150斤稻谷的五大三粗的生产队长,对我一顿呛白:“这么没用,将来蹲在饭甑里都要饿死!”歧视和轻蔑使我好痛心,幼稚的我竟然夜不能眠,独在月下,以蒙眬的泪眼对着穿云走雾的朦朦月,企想着有力量能够搬开压在家庭的贫穷的石头,并报唾言之怨。
参军入伍了,我载着五星,配着领章,扛着钢枪,在边关哨卡,一边用刺刀挑着月亮巡行,一边幻织穿着戎装的理想,感到一身是胆,浑身是劲,豪气满怀。可几年的服役期弹指而过,我还没来得及迈进理想的门槛,便解甲归故,心里又是一阵失落。也是穿云走雾的月,启发着我与之同行,在隆冬屋后清冷寂静的`大堤上,在炎夏蚊虫嗡嗡围攻的油灯下,抛弃过去,望着未来,爬涉唐宋,攀登数理,踏进了大学门槛。在大学里,又在校园月色下,构筑“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的梦。
大学毕业三十年矣,我的黑板上的圆圈沿着梦的曲线快画圆了,但在这圆圈里填充了些什么呢,我仍是怅然。我怅然于圆圈里的现实与梦境的需求太远。我不得不思考退休,及其之后如何打发生命!
今天又是一个穿云月夜,一个农历十五的夜晚,是我该尊重日历计算并策划生年的时候。我缓步在田间小道上,去欣赏那一轮孤月。这里的月宁静,没有城里的喧闹浮噪;这里的月清新,没有城里的浑浊混杂;这里的月纯洁,没有城里的光怪陆离。我可以静心地一边看她在大海的波涛中游泳,一边想象我的退休哲学。月亮一头扎进浪里,不一会又在浪谷闪露一下笑脸,然后又一头扎进下一座大浪……我想退休的这一天到来,职可退而休之,但生命却无权休而退之。没有了职却可以有业。无职一身轻,轻松好做事。在这个时候,也只是这个时候,无岗位之局限,无时俗之缠绕,无名利之侵袭,无目的之逼迫,我才可以最终找回我的灵魂,找到我的自由之身。我才可以在我个性的房子里,放上张事业的温床,安置我的生命……那一路心无旁骛、匆匆忙忙穿浪而行的孤月,已经甩下了身后无数道浪涛,而她的前面同样有无数道浪涛她要去钻,谁也不知道,她也不去考虑她要钻到哪一道浪涛为止……我往后能做的事有多少呢?我该做些什么事呢?请原谅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的事业只能在我心底,在我手头。因为太多的等待希望的教训,把我训练成熟练的习惯于做了才能说,或者做了也不必说的人……
就这样一路的想下去,我行走在田间小道上,我追着月的影子,我攀爬在灵魂的高山,我在月的乳汁的色泽和蚕丝的柔软营造的和谐中憧憬着我生命的真正黄金时代。
突然,眼前透亮起来,抬头一望,天色瓦蓝,云已隐去,朗月当头,光华如洗,一天明辉,把个夜变成了水晶宫。我的心也随着眼的视觉一下亮堂起来,我不觉想起了我曾为一个学校的教师写的一首《惜时自警歌》来,歌曰:
月到下弦光阴少,人到老暮叹息多;唯有少壮勤努力,春花秋实果丰硕。惜时如金自有金,笃志砺行莫空过。劳动之余休息好,精力充沛利工作;饭后茶余光阴贵,探索创造有开拓;时似海绵可挤压,志者得来乐呵呵。“时间空余难打发”,只有庸者如是说;身边时流他不觉,岂知瞬间机遇过;娱乐嬉游荡时光,消耗生命是罪过;转眼岁月染白发,回首万事成磋砣。人心敬你凭能耐,莫把俗见放心窝。从来业精执着者,时间载志不懈惰。白驹过隙抓不住,惟有事业谱歌;心血育人付流年,桃李天下自康乐。
我觉得“惜时自警”,对我,尤其是这个年龄段的我,最重要不过了,只不过针对我这个年龄段,要补正几句,即:年随造化心由己,不暮朝气无怠惰:少也拼搏老也勤,季季花开季季果;老骥伏枥壮志在,万事可成生命歌。
远处,水晶宫的一角,仿佛立着两个影子。我内心感应到,他们该是于勒列那尔和莫泊桑。他们似乎知道了我与月亮的一些事情。我感到了他们的微笑。
好一个生梦、追梦、圆梦的月亮呀!你,一个深沉的哲人。没有你,思想何在?生命何安?
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三类。
(1)叙事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揭示事件的意义。根据所定写内容的侧重点,它又可分为为两种类型。
①记人散文。它以人物为中心,但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与小说不同,不追求人物性格的完整,也不要求全面周致地描写人物命运,而是通过富有特征的细节、人生片段或性格的某一方面来寄情写意。
②叙事散文。它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寄情于事。所叙述的事件可大可小,可一件也可多件,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小故事,也可以是片断的组接或特定场景的描写。但一般要侧重选择某一曲折有致、富有情趣和内涵的侧面或场景来写。
(2)抒情散文
即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其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也就是通过对景和物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特定情思。这类散文较多含蓄和象征的成分。以一定的事物为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怀。
①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②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等。
③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日出》等。
(3)议论散文
也称为说理散文,它以议论为主,借助某种形象说理,或直接的发表议论。其特点是议论、抒情和描写相结合。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这类散文近似于杂文,但比一般杂文更具文艺性。
我不知道哪些是教材上所没有的,只好找了一些我的圈子中的文章以及我的空间里的文章。实在是字数所限,不能再打字了。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到我空间里找,圈子里也可以。
1 因为太阳照在那儿 作者:普美(wsh6101) 来源:散文网
有一个故事触动我的灵魂已经很多年了: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太阳如火炙烤大地。一位老太太吃力地翻晒着大片的蘑菇,汗水沿着鬓发不间断地滴下。有过路人同情地问;“老人家年龄这么大了,为什么在正中午做这艰苦的工作?”老人淡淡地笑了笑:“因为太阳照在那儿。”
“因为太阳照在那儿”。淡淡的一句话,却如惊雷般划过。
朝升夕落,太阳默默地把温暖和光明洒遍大地。我困惑,是什么力量推动他穿越亿万年的岁月而无丝毫退缩和怨恨?婉转百啼,青鸟执着地把激情和歌声献给春天。我感动,是什么力量激励她唱响生命的礼赞而不悔鲜血染红白羽?
浩浩汤汤,天地万物运化不息,各自秉承一份生命的职责,默默奋斗,无怨无悔。茫茫的宇宙,人于其间恰如微尘一粒,却因为生命的赋予,拥有了生存发展的权利而不容轻慢侮辱,拥有了生存发展的意义而不可摧残磨灭。
历史的长河,浪潮涌动,坎坎坷坷,险阻重重。一部《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审其时也,太史公搜罗百代,踏寻万里,身受腐刑,历人生奇耻大辱而成绝世奇书。犹如“高速旋转的陀螺,混忘世界”,居里夫人几十年的青春折耗于黑暗狭小的实验室,那一克比黄金还要贵重百倍的镭来自于几吨重的沥青提炼。
有谁的生命风帆永远顺畅,哪一个的人生道路坦荡如砥?“因为太阳照在那儿”,这难道能成为退缩不前的理由,怠惰放纵的借口?
一切的风浪波折因为生命的自我觉醒而平息。正是因为内在的觉醒,生命的历程才无怨无悔,沉默也如惊雷。
2游思飞絮 -作者:普美(wsh6101) 来源:散文网
如果有来世,茫茫的人海中相会,还能够相识吗?是否能穿越死亡的黑色障壁,记起今世的阳光,今生的绿柳,记起阳光下柳丝飘动飞逸的缕缕思念?
相信前生吗?是否曾经有过生命的预约,才在今世里苦苦执着这份永不褪色的情感,可曾寻访到那段渺远悠长的共同记忆?
当时间的飞鸟盈盈地穿凌几十年的青冥,当霜雪斑斑无声地欺上伊人的头颅,当生命沐浴徜徉在金色的夕阳中,回首漫漫的风雨历程,是会因为无怨无悔地走过而感激上苍呢,还是因为忙忙碌碌地错过而怅然留恨?是否能够鼓起勇气走进那片无尽无际的黑色大幕?
走过旧日校园,迎来的是一片清新爽洁的气息。几方齐整的草萍簇拥了一座白色石雕,展示着新主人的昂扬自信。人潮喧哗着奔涌过来了,却是一片陌生的笑,陌生的吵。昔日的读书声已撒散在岁月的风中,那熟悉的身影也模糊在一片沉落许久的日色里了。一切,一切,那奢侈的烦恼,那纯净的理想。淡淡地,淡淡地如梦幻般模糊又清晰着。在这个夏日的阳光里,一个傻傻的人,在怅然的追思寻觅一段已流逝多年的经历。
校南幼儿园紧闭的铁门,闪过那个夏日的雨后,一个全身飘雪的女孩,安闲的在屋门前读书,飘略心头的竟是荷塘里无声地绽开了一朵静雅的白色莲花。正是灰尘满面的归来,携一卷“灵辉”的诗,却又无从诉说正是为这女孩的专门远行。心渐渐的沉下去了,沉沉中似乎明白一道无形的障壁,永远的隔离在这咫尺间,这卷诗也许永远不能递送过去了。
是执着无尽地高飞,却又不停息地坠落,坠落。底下是湍急飞流地绿水,浑浊深邃,泛着诡异的暗光。满空里是夜鸟枭枭地叫,直刺入心底深处。嘈嘈杂杂中醒来,依然是无尽的图像在星星地闪烁,沙沙地是秋风是夜雨?呢喃中直是一片无尽的冷,象一柄刀在嘶嘶地切割着挣扎的灵魂。还有的,那是一片温暖,淡淡地模糊在心底。是一弯金色的微笑,无声的承诺,飘渺在心头,却是挽不住,挽不住。
风在阳光中缓缓地流淌,歌唱。那歌声有十年了吧,淡淡地渐是一片纯净,一片温暖。挽不住的流光,慢慢积淀,再刨出来,已然一杯醇酒,挥一挥手,祭洒在岁月的长河中。
-
3《诗意的栖居》 作者: 轻柔的霞 《普美圈文苑华章》
“人,应该诗意的栖居。”
心中缺少暖意时,我们需要:“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生活悲苦沉重时,我们需要:“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精神轻松闲逸时,我们需要:“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我们有涌动的情感,我们有浪漫的情怀,我们有美丽的憧憬,那么——我们就需要诗歌。
需要李白的壮怀豪气:“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也需要顾城的童真亮丽“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需要舒婷的热烈坦诚:“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也需要席慕容的矜持含蓄:“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需要诗歌,就需要诗歌的沃土,需要诗歌的麦田。
“有这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呢,就站在那悬崖边上。我的职责是在那儿守望——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诗歌板块的斑竹,就是这块麦田的——守望者。
我见青山多娇媚,青山见我应如是。
做为守望者,我学会了欣赏。
以一种闲逸恬淡的心情,漫步诗歌的麦田,赏麦苗青青,看群鸽飞过,听风弹雨吟,闻麦花飘香。
观一花一草,如观一片心灵一个世界。
我品读着一音一符,一诗一韵,沉醉蓝天白云、红花绿草,倚听斜阳晚风中飘来的平仄叮当。
欣赏着每一个人,每一道风景,不觉中自己也成了风景。
“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说
慢慢走,欣赏啊!我学会了珍惜。
珍惜文字,新诗歌赋,楚韵风骚,唐诗宋词,乃至刀光剑戈的三国,情诗千载的红楼;
珍惜缘分,旅途上小草小花的凝眸;红尘中点点滴滴的过往;
珍惜当下,生命里的欢歌清泪,日月中的绿肥红瘦。
指尖闪亮,一针一线,我细密的编织闲雅的岁月,串起或淡然、或凝重的时光。
珍惜本真,心有桃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言有尽意难尽。
做守望者,我学会了沉默。
在什么也说不出,什么也不用说时,一个默默的凝眸,一片轻轻的祝福,一缕会意的微笑,就足以表达你我他心灵的感应。
为那份深深的、酽酽的人情味,内心悄悄弥漫开感动和开心。
沉默,是阳光的语言。
阳光的语言,让我学会了包容。
面对人生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万丈红尘扑面,我选择了拥抱与品味。
淡看别人的嬉笑怒骂,理解别人的喜怒哀乐;坐观新阳喷薄如霞,静赏星月熠熠生辉;
泰山的刻石、黄山的怪松、华山的冷峻、庐山的俊美,花有花的世界,草有草的世界,从容面对,从中领略人生的旷达和况味,从中汲取感悟与自励。
我采撷最美的片段,珍藏。
珍藏于笔端,言涌于心,心得于情,情绘于景——
一切的景语,皆源于情语。
微醺的晨光下,我阅读着辉煌的黎明;浅浅的星河里,我阅读着静夜的恬淡;一杯淡茶,几点诗花,我阅读着如霞的童话,如梦的岁月,如鸽的飞翔,如月的情怀,如岩的执着,如阳的热烈,如秋的——壮丽人生。
壮丽人生,像守望一块麦田,是一份汲收,一份感觉,一份愉悦,一份洒脱,一份情怀。
累,并快乐着;痛,并甜美着。
我静静地、不倦地做着一个忠诚的——守望者。
2007年12月14日
4《禅茶一味》作者: 轻柔的霞 《普美圈文苑华章》
周末与朋友相约于中粮广场的五福茶艺馆。这是一所老字号茶馆,也是京城首家茶艺馆。装修古朴典雅,环境幽静别致。优扬的丝竹声,声声绕耳,丝丝萦回;缕缕茶香,袅袅轻飘,“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与友对坐品茗,忽然顿悟了那句俗语“美酒千杯难成知已,清茶一盏也能醉人”。友是一位职业歌手,音质的天赋自不必讲,他演唱的大部分歌曲都是自己作词作曲。琴棋书画,谈不上精通,却是样样拿得起来。那份才情不多见,那份雅兴不多见,身处红尘闹事、灯红酒绿之中,那份处世的淡泊与修为亦不多见。淡看名利,静做自己。若是沉湎于功利,那他如今也会是大红大紫了。
静坐藤椅,轻捧雕花瓷杯,浅笑细看如花的叶瓣在清水下展开,水从澄澈到淡绿,青青如一幅水墨画。人在画中沉湎、遐思、回忆。谁能想象那绿意下面藏着的美丽和沧桑。一如对面的友人,宁静而深邃。多少年的奋斗、漂泊,从维也纳到悉尼,又辗转东京6年,最后寄居京城,但是我从他的脸上读不到沧桑和疲惫,有的只是那永远绽开在嘴角的纯纯的浅笑,让人信赖,不张扬。干净、纯粹、透亮,间或一点点尴尬没任何做作;目光柔和、豁达、朗然,没有遮拦。像空无一人的旷野般清晰明澈,浑然而就。那笑是天生的笑,天生的能够承担一切的笑。友人在为事业奔波的时候,也许连自己的命运都抓不住,但是他依然保持着那份清茶般的心境,宁静而从容。生活在他面前就像茶,一节茶骨,就是一段记忆,把一生的经历积蓄,泡上一杯,细细啜饮。
我们端起岁月,在丝竹和梵香的清芬中,静坐,内视,深省,看茶骨穿透时间,渐渐绿透……
坐在这远离喧嚣和浮躁的环境里,我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包围,恍然身处“瑶林仙境”,回到旷古未有的空灵之中。心里的浮躁慢慢沉淀,慢慢变静;心里的尘嚣慢慢荡涤,慢慢变清。茶水一滴一滴流进身体,那紧闭的心扉,陡然就亮起来。心里、身体里,仿佛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绿山泉边一朵静静开着的花儿,盈满了生命的清凉和惬意。
“一纸书香,满行茶味”友人喜歌,亦爱诗,更懂喜爱文字的我。叫上一壶碧螺春,自斟自饮间,友人随口一句“洞庭无处不飞霞,碧螺春香万里醉”,笑问我知不知道碧螺春雅名的由来,我故意佯作不知,于是友人向我娓娓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传说。讲完了,茶也喝到刚刚好。他浅浅一笑:“碧螺春产自江苏吴县,有四绝之美誉——形美、色艳、香浓、味醇。赏茶是欣赏它的第一绝,形美。生产一斤特级碧螺春约需六万多个嫩芽。你看它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浑身披毫,银白隐翠,多像传说中娇巧可爱的碧螺姑娘。”说着示意我稍等,起身离去。
一会儿,随他走来了一位面漾微笑,青春靓丽,身材修长,俊眉秀目,着绿色上缀小白花旗袍,很文静很美丽的服务生。看样子似乎他们很熟悉。
女服务生冲我亲和地一笑,以清水净手,端正仪容,平静而愉悦,伴着丝竹声声,进入茶境……
服务生神态恬静,纤纤玉手,轻轻持杯,展示茶具,并用茶壶里的热水采用回旋斟水方式,浸润茶杯,目的是提高茶杯的温度,使茶最大限度的挥发香气。这是茶艺表演的开始叫“沐浴瓯杯”;接着叫“飞澈甘霖”。就是用左手托住杯底,右手拿杯,从左到右由杯底至杯口逐渐回旋一周,然后将杯中的水倒出,经过热水浸润后的茶杯犹如珍宝一般光彩夺目,使客人能更好地欣赏到碧螺春的汤色和外形;然后是“雨涨秋池”。取自唐代李商隐的名句:“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意境。即向杯中注水,水只宜注到七分满;最后采用上投法,用茶匙把茶荷中的碧螺春依次拨到已冲了水的玻璃杯中去,叫“飞雪飘扬”。浑身披毫,银白隐翠的碧螺春,如雪花纷纷扬扬飘到玻璃杯中,吸收水分后即向下沉,瞬时间银光烁烁、雪花纷飞,很是美丽。
女服务生那一连串的动作娴熟、流畅、优雅——是一首诗。
茶艺表演到此结束,我们开始品茶。第一口品饮碧螺春感到色淡香幽,汤味鲜雅;第二口感到茶汤更绿,茶香更浓,滋味更淳;品第三口时,我们所品到的已不在是茶,而是在品太湖春天的气息,在品洞庭山盎然的生机,在品人生的百味。
欣赏完优美的茶艺,漂亮的女服务生又向我们讲起了茶道。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理。
于是,从静思、静虑开始,品茶中的“放”。放下手头的工作,放松紧绷的神经,放开被囚禁的个性。放下一切,让自己轻松起来,那么在这种心境中看世界,自然天高云阔,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曾有仁居士诗云:
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
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
放下名利、放下牵绊,做一个无牵挂的茶人。静静地守着一杯茶,在茶道的禅意中启悟人生。
其次,品茶中的“无”。“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谁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认为,“慧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因为慧能明白了“诸性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茶
学也一样,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
再者,品茶中的“真”。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心灵,放牧天性,回归人性的本真;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所以茶以自然、朴实为味美。倡导人的行为应如茶,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不矫情、不造作。人的精神应该遵循自然,返朴归真,让性情得到完全解放,让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做人要怀一颗平常心,毫无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贪不嗔的虚静之心。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兴。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追求本真之道。
另外,茶道中的“真”,还包括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闲。茶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爱护生命,珍惜生活,让自己的身心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更恬静。
然后,品茶中的“尊”。尊人的思想表现为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茶人们习惯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如果仅用杯子喝茶,而杯托、杯盖都放在茶桌上,这种手法称为“唯我独尊”。对茶的认识上,古人认为茶是天涵之,地栽之,人育之的灵芽。对于茶,天地有涵栽之功而人有培育之功,人的功劳最大。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厨师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一种对心境的最高追求。
最后,我静静地自品,自我体悟、感怀。我喜欢静,喜欢那种飘逸、无物、自由的意蕴;喜欢在袅袅的茶香中体悟那份宁静的氛围和空灵。当茶的清香慢慢地浸润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时,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精神便在虚静中升华,思绪便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这种意韵恰到好处地契合了我对诗歌的某种情结以及对瑜伽的那份喜爱,她们有着相通、相溶的内在神韵。于是不自觉再次提到品茶中的——静。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提升修养,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禅味。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苏东坡在《汲江煎茶》诗中也写道: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生动描写了苏东坡在幽静的月夜临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称描写茶境虚静清幽的千古绝唱。
所谓“禅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静为本,以静为美的诗句还有很多,如唐代皇甫曾的《陆鸿渐采茶相遇》,写的是境之静。诗云: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磐声。
而宋代杜小山的《寒夜》,写的是夜之静。诗云: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在茶道中,静与美相得益彰。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思如风云、宠辱不惊。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写诗歌、做文章、挥毫泼墨,一样都需要静。
以禅喻茶,以茶入禅。茶与禅的确有着一种浓稠得剪不断化不开的千丝万缕的情结。其实我们不必拘泥于茶叶、茶具的好坏,不必在意煎茶工夫的优劣,也不必执着于吃茶的礼仪,只需品味那蒙蒙水雾中柔和清爽的袅袅茶香,丢开凡尘的喧嚣,暂时忘却烦恼和纷争,体会那一份静谧,那一份淡远,那一份幽雅的诗情。
与友人走出茶屋,天上飘起了细细斜斜的雨丝,街上也飘起了一朵朵伞影,如一丛丛花海。雨滴打在伞上,溅起层层水花,似郁金香次第开放。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清烟里,这一切那么写意,雨像世界的幕布,隔开了尘嚣,隔开了烦闷,留给人一种祥和安谧。仿佛雨的快乐已经渗透每一个角落,没有一样东西不感到满足。
没有打伞,我们就那样在雨中走着,雨丝轻触肌肤,清凉柔和,脸上麻酥酥的满是细细地滋润。友人孩提般展开双臂,像一只在湖面滑翔的燕子,我的笑声像湖面上飞溅的水珠。宽阔笔直的马路画卷般无穷无尽地铺向远方……
5冬日漫思 作者 普美如来
今日立冬,凛凛的北风一过,天空也跟着一片寒瑟昏暗。冬主收藏,一切浮动的气息被悄悄地收敛着,心思也慢慢静下来了,渴望着一片温暖安逸的空间休憩。
现代的社会是没有冬天的,嘈嘈杂杂依然是不尽的追求,计划,事业,奋斗,成果。。。人于其间,或是不由自主随波逐流,或是鲲鹏展翼心系高远,都在磕磕绊绊不息脚步。春节是一年的开始,但更具社会心理意义的是一年终了的成果检验总结。为着这个总结,在这渐渐寒冷起来的冬季,人们还是不能停息休憩,与自然合其德。
冬去春来,四季更交。世间万象,永远止息不了的是潺潺而逝的时间。浮浮沉沉,人的心思也随之变换,无尽的理想,成果,曲折回环。日子还是悠悠而逝,无声无息。“大哥大嫂,你们从哪里来?我们向何处去?辛苦的路上追寻着什么?”平凡的日子里,我们的心头可曾有过如此的困惑?
2500年前的恒河岸菩提树下,尊贵的释迦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久久地思索着这个问题。万众艳羡的富贵尊荣都抛弃了,因为这一切解决不了他心头烦恼的纠缠,六年的雪山苦行,消瘦已至人的生理极限。“不证人生至理菩提圣果,誓不离此座。”誓言出而睹明星大彻大悟。心灵如水莹澈,万象因果历历而明。尊贵的佛陀诞生了,慈悲智慧香飘万里,一颗明灯开始照耀世间。
尘海漫溯,上下求索。千辛万苦历尽,“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还说什么?“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还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是啊,万水千山踏遍,才晓得骊宫明珠原在自家心头,却已是两鬓苍苍飞霜满头,这情景怎禁得涕泪交零?
止息了吧,止息了吧。在这彤云初布的日子里,让万象历历划过心头,温暖的冬夜,朔风尖啸,莹莹的一盏心灯亮起,照耀那隐匿不知何处的阴霾霰雪消融无迹。
6 真实的意义 普美如来
今上午,很好的阳光,他突然微笑:就是有一些事做才行,人闲了就会无事生非。很和蔼也安静的样子,我知道,他也绝无以势凌人的意思。毕竟是身份的不同,虽是闲谈还是潜着训导人的思想阴影,我笑笑没有答话。实际上,在“社会”的中国,还是没有休闲的文化,休闲被赋予懒惰罪恶无能的潜在意思。尽管在传统文化中我们有陶渊明的桃花源,有王摩羯的田园诗,但那不是主流,是“明主不遇人生失意后”的颓唐放纵。“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才是千百正统知识分子的理想所在。 影响到现代,休闲还是不能正正大大地展示自己的面目,理直气壮地争取自己的地位。
休闲与做事实在不是人生善恶区划的标准。莫非做事者必然会功德巍巍惠泽四方,休闲者一定是不堪造就罪不容诛?始皇嬴政役使万夫大兴土木,阿房宫,骊山陵,民不堪命;炀帝杨广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开运河,征高丽,民怨沸腾。。。呈现的是统治者无尽的贪欲,贱视他人如粪土。布衣王冕,绝弃功名,简车深山,清心画梅;奇女三毛,漫游世界,无羁博览,自诩怡性。。。展现的是素颜素心,娱情适性,好一派自在从容。
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心灵,澄澈空明无一丝渣滓。休闲与做事不是镜花水月,实实在在,明澈本心后一切都是那样意味充足。所谓“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总是真如。”一点一滴,在在处处,都如是清新蔼然。细品一杯清茶,从容自在;绽现一个微笑,气象万千。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我最爱的说行天下
一、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二、散文的分类 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⒈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一类,这种散文描写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风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⒉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日出》等 ⒊议论性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 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 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 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鲁迅先生的杂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都是典型的议论散文 三、散文的特征 ⒈较强的纪实性 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但对纪实性的理解,至今仍有较大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 一是主张绝对真实:“描述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特征散文家们要靠旅行访问,调查研究了积蓄丰富的素材,要把事件的经过,人物的真实,场地的实景,审察清楚了,然后才提笔伸纸散文特写决不能仰仗虚构它和小说、戏剧的主要区别就是在这里”(周立波《散文特写选·序》,《散文特写选(1959-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二是主张“大实小虚”:“散文写作,在选材上也并不是绝对地排斥任何虚构的也就是说,在保持题材上大体真实(请注意,这里的概念并不等同于文学科学中的‘真实性’的含义,故称之为‘题材的纪实性质’)的前提下,某些细节的虚构,乃至某个次要人物的虚拟,不但在创作实践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许的,而且有时甚至是很必要的……关键则是要‘大实小虚’”(韩少华《散文散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写作论》) 三是供实用的散文,要严格地写实;供欣赏的散文,允许有虚构的成分存在:“谈散文创作,我们还不能不谈虚构虚构是文艺创作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对于概括社会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突出作品主题均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散文创作也不一味地排斥这种方法具有写实特点的散文体裁之所以不排斥虚构,是因为人们写散文,自古以来就有供实用和供欣赏的分别供实用的散文,只能严格地写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而供欣赏的散文,在写实上就不那么严格,允许有虚构成分存在”(冠显《散文写实说》) 在这三种意见中,我们认为第二种意见是可取的首先,“大实小虚”说在实践上反映了散文创作的客观实际以冰心《小桔灯》为例,据散文家韩少华说:“前不久,在拜访冰心同志的时候,得到了她的指教,得知文章中的小孩一家,以及作者同他们的接触,包括女孩父亲的姓氏都是确凿的,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只是在个别次要之处做了一点虚构”冰心在《漫谈〈小桔灯〉的写作经过》一文中,对该文“个别次要之处做了一点虚构”作了补充说明,即“我的朋友”这个次要人物是虚构的“大实小虚”说在理论上也是顺理成章的,散文是文学作品,而虚构是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手法,所以散文不可能与虚构无关,但这种虚构又不能破坏散文的纪实性原则,所以它只能是“大实小虚”了 尽管散文的细节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绝对真实的,这一点也应该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⒉取材的广泛性 散文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大千世界几乎无不可写,所以郁达夫说:“散文清淡易为,并且包括很广,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不可谈”(《<达夫自选集>》鲁迅说,散文的“题材应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致罗清桢》,《鲁迅书信》P241),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周立波说:“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历史,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散文特写选·序言》)骆文说,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好处甚多一石之嶙,可以为文一水之波,可以写意一花之瓣,可以破题实在自由”(《我的散文观》) 正因如此,有人讲散文作者“触目闻声,随处可感鲁迅目阅白雪纷飞而抒怀,形成《雪》的精魂;茅盾见白杨挺拔而命笔,致成《白杨礼赞》;巴金观朝暾乍涌而心吟,因有《海上的日出》;吴伯萧忆纺车声韵而挥毫,写下名篇《记一辆纺车》;杨朔赏茶花绚丽引起创作冲动,留下脍炙人口的《茶花赋》总之,一个作者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都有可能被取来作为写散文的材料”(汉基《关于散文取材种种》)) 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 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 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 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 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在取材领域上,小说、戏剧、诗歌都不能与散文相比小说的题材,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戏剧的题材,要有激动人心的矛盾冲突诗歌的题材,要有深郁的情韵而散文却没有这些限制,可以写小说、戏剧、诗歌的材料都可以写散文,不可写小说、戏剧、诗歌的题材,亦可写散文 取材广泛,首先表现在它选择题材可以不分古今,不分中外,不分大小上下,凡能给人以知识、美感,陶冶人的情操的东西都可信手写来,缀成优美的篇什其次,表现在写作散文时,可以在一个主题的统率下选取不同时间、空间的材料,十分自由如秦牧的《土地》 我们承认和强调散文取材的广泛性,但也不是说什么东西都可写成散文那种不分青红皂白,挖到篮里就是菜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写散文要选取揭示“人类 那种崇高感和庄严感”的材料,要选取反映具有“超世俗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材料 3形式的灵活性 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为其服务的形式也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①结构多种多样 首先散文的结构中心多样既可以用人物为结构中心,如《藤野先生》;可以用典型的细节为结构中心,朱自清《背影》;可以用景物为结构中心,郁达夫《故都的秋》;也可以用某一象征事物作结构中心,如《茶花赋》 其次,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时间发展先后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组织材料,如《小桔灯》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变化为序,如张洁《挖荠菜》和杨朔《荔枝蜜》;有的以某一思想为统帅,把材料分别组织在几个不同的侧面之内,如《土地》 ②表达方式自由灵活 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叙述、描写等五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兴、联想等手法记叙散文以叙述、描写和议论;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间用叙述、描写和抒情 ③语言运用自如 现代散文的语言主要是现代汉语,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词语和用法,方言俚语、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文言语辞如陶铸《松树的风格》中:“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用歌谣谚语的如:朱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中引用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郦道元《巫峡》中“长江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⒋诗意浓郁 散文不象小说、戏剧靠虚构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塑造的人物形象吸引读者,而是靠浓郁的诗意和理趣来感染读者在抒情、叙事类散文中要追求诗意有的散文家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象苹果饱含果汁一样毫无诗意的散文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散文作者努力在生活中寻求诗意,并使自己的作品富有诗意杨朔说:“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诗意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凡是遇到这种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总要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东风第一枝>小跋》,转引自《现代散文序跋选》P190,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散文的诗意与它是一种长于抒情的文体分不开的,其诗意的浓度同作者感情的深度总是成正比的为什么散文长于抒情呢因为:a、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无论写到什么,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见解,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心灵的歌声”(高尔基)b、散文有自己特殊的笔调,即所谓散文笔调散文笔调,首先是语言凝练,优美富有文采;其次是笔法灵活疏放,挥洒自如 议论性散文中,追求文章的理趣也是散文富有诗意的一种表现朱自清评鲁迅的杂感说:“这里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还有别的,那就是传统的理趣,现在我们可以说是理智的结晶,而这也是诗”这类文章让我们为作者深邃的思想所震撼,被其中精辟的论辩所折服如韩愈的《马说》,朱自清的《匆匆》散文的说理与议论文不同,它必须借助形象来说理(苏轼《赤壁赋》),将情与理交融起来,使之“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普列汉诺夫语) ⒌语言优美 优美的语言是散文所以成为美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散文语言具有以下特征: ①讲究文采 常用多种手法,或浓墨重彩、或淡笔轻彩,着力表现事物的“画意”,再现美好的形象有的散文作家有意识地化常语为奇语,以更好地表现散文的“诗情”和“画意”如朱自清先生《春》中开头几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 再如《赤壁赋》中写箫声一段: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散文讲究文采,但并非只使用华美的语言,有的散文家使用最平常的语言,写出极美的文章来即所谓的“家常风”如魏巍《我的老师》 ②灵活疏放 作者可以浮想联翩,随意点染,任情穿插,时而叙,时而议,时而抒情,或将它们水乳交融起来可谓腾挪翻飞,无不随心应手 ③注重节奏 句式富于变化,有时骈散相间,平仄相调;有时长短交错,张弛相映,使作品富有音乐美请看袁鹰《青山翠竹》中的一节: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子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坎了,还有深埋于地下的竹根 学习散文写作,既要掌握华丽的文采,也要掌握朴素的文采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徐迟的文章是很有文采的,他常用赋的方法兼用比、兴修辞,使得文采华美但是他说:“只有写得朴素了,才能显出真正的文采来古今大散文家,都是这样写作的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而文采闪耀在朴素的篇页之上”我们还要看到,不管是华丽的还是朴素的,散文的富有文采的语言都是从新鲜、活泼的口语中来的,也是对优秀的古代散文创造性的继承,也是作者仔细选择、锤炼和加工的结果 ⒍(篇幅)短小精悍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层次较少,结构不很复杂,但又具有选材精要,言简意赅,立意深邃的特点郁达夫“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现代散文序跋选》)秦牧说:“像苏州的园林,小是小了,然而却境界深邃,天地开阔(《园林 扇画 散文》见《笔谈散文》)
如何探究散文的意蕴和艺术构思
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蕴、道德意蕴、政治意蕴、历史意蕴、情感意蕴、生命意蕴、审美意蕴等多种内容。江苏卷重点探究的是作品的思想、情感、审美意蕴。
作品的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角度”是对作品的一种横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语言、技巧、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层面”是对作品的一种纵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
对散文来说,最重要的探究方法就是“因形悟神”法。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不同材料或材料的不同方面,据此来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文学作品中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探究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这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作者;②读者;③作品中的人,有内涵的景、物;④作品表面;⑤作品内涵;⑥作品背景。这类探究题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需要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并能高度精练地进行语言概括。这类题答题时要分点作答,答题组织由“依据+结论”构成,且答案要全面,不能遗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