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两个舆论场”的说法在国内最早是由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提出。如今,伴随着以微博为主的自媒体的急速发展,主流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博弈愈加明显。作为互联网上的主流声音,新闻网站似乎更可能成为互通两个舆论场的媒介,也更应该是借助新技术手段体现公众视角的第三方。
作为全国性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对网络新闻作品的评选至今已历经六届,期间网络评论也已跨入到新的互动媒体时代。网络评论由于载体形式的进步而赋予媒体评论生命力,当下想仅仅依靠一篇评论力作征服亿万读者,进而抢占舆论制高点的希望恐怕已很渺茫。因此,新闻网站所做的网络评论要脱离传统媒体时代评论生产流程的固化思维,代之以专业性、思辨性、公众视角等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的平民表达方式传播观点,打通舆论场。
社会效果:取得实际传播效果
7月21日,北京发生暴雨,据媒体报道,这是北京61年来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降水。在事件发生后的一两日内,主流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与民间媒体(主要指微博)之间形成了线上线下的两个舆论场,表达方式与传播理念的差异造成了明显的相互博弈,受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主流宏观叙事与民间微观表达的对垒。
事实上,从近一两年来各个典型热点事件中,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公民新闻”的雏形和吸引力。在突发事件中,微博用户通过手机等客户端实现的自媒体传播方式在不断抢占受众的视线,他们的叙事方式区别于专业新闻传播者,但在某种程度上同样具有新闻价值和影响力。
因此,当下网络媒体的评论绝不能脱离于时代,网络评论写作者要谙熟互联网传播的本质,即去中心化。传统媒体时代,媒体作为社会的瞭望者亦或“无冕之王”被赋予权威发布的角色,然而互联网时代的权威要有全新的演绎,去中心,也即多中心,每一个发布者都是中心,想实现尽可能大的传播效果,媒体评论就要给自身合理的定位,从准确的定位发声。如7月23日光明网发表的一篇题为《“北京暴雨”后再现两个舆论场》的评论员文章,这篇评论较为及时、客观,且贴近事件本身与网络的关系,发布当日即被多家网站转载。
传媒学者付玉辉认为,互联网新闻评论要想真正获得话语权,最为重要的是做到两个体现:一是体现新闻评论的本质,二是体现互联网传播的本质。新闻评论的本质是对新闻事件或新闻现象所发表的言论,因此其新闻性、评论性是新闻评论的核心要义。互联网传播的本质就是以自由、开放、共享、协作的互联网精神为基础的及时性、去中心化、参与性、互动性的传播方式。这一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尤为明显。
专业性:以新闻专业主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何在纷繁嘈杂的声音和观点中成为亮点,职业媒体人在互联网之上同样可以立足。网络评论的专业性是区别于宣传报道和民间信息传播的重要特点,是新闻网站评论的着力点。微博语境下的网络评论仍然要以新闻专业主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尽最大可能成为独立的第三方。
新闻专业主义由来于西方,著名的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一直以来秉承专业性理念。其实,新闻网站作为媒体行业的一支,是社会中独立于主流与民间的第三方,本应从自身定位出发连接上下。同任何其他行业一样,在良性运行的社会环境中新闻媒体要具有职业敬畏感。
“在以微博为主体、信息碎片化的微传播时代,更要注重评论的话语转向,在事实判断、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专业判断的发力也该是一个方向。”红网董事长、总经理、总编辑舒斌认为,目前大部分网站的网络评论以草根表达为主,今后应该在专家学者或行业内权威人士表达方面努力,实现评论主体的多元化、专业化。
时效性:第一时间发出声音
新闻的生命力与价值在于时效,即任何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呈现,当下媒体的报道更是几乎与事件同步。从职责和使命来说,受众是媒体的服务对象,媒体工作的动力来源于此。新闻网站拥有新技术手段,在时效性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也从一开始就具备了传统媒体所没有的快速运转机制。
互联网时**育了信息的繁杂多样,人们在信息获取之余是对观点、态度的诉求。在一个新闻事件报道中,相对于互联网上无限延伸的海量信息,精当有力的评论文章或策划栏目更能吸引眼球,让用户印象深刻,以至于有延伸的理性思考。
热点事件和突然事件发生后,媒体评论是消解质疑的直接方式。如2011年“7·23”温州动车追尾脱轨事件,如果媒体不及时发声,民间舆论场自会产生此起彼伏的喧闹,这其中虽有意见领袖的真知灼见,但难免有鱼龙混杂,甚至舆论可能会被居心叵测之人煽动。而媒体作为新闻事件的“调查者”,立足于事实基础之上的观点阐释恐怕更为公允。近年来发生的一桩桩热点事件和突发事件中,焦灼的网络舆情往往引爆于自媒体,显然传统媒体已经跟不上新媒体的步伐,新闻网站若在此时失语实不应该。
思辨性:以理性思辨为核心
思辨性要求创作者有深厚的人文积淀,逻辑、理性是对网络评论创作者的基本要求。在这方面,纸媒的评论具有优势,新闻网站需要在人才培养和机制方面下足功夫,拥有站在客观立场精当表达观点的评论员。在现实运作中,新闻网站面临困境:一方面资金投入不足,所以想邀请到实力相当的专栏作者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平台话语空间的尺度往往有局限,某种程度上无法靠近读者。但再多的困境都不是无法生存的理由,总会找到变通的做法。传统媒体的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其多年来所储备的人才实力却也是无形资产,新闻网站如何将母媒体的评论力量转化为自身的造血机制,这是个超越报网融合的系统工程。
互动反馈:产生互动效应
互动,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直接表现,互联网发展到Web20时代,新媒体才真正爆发了力量,让信息传播有了更为人性的延伸。一则触动受众的新闻报道,往往也会激发其“跟帖”或留言的欲望,双向和多向、点与面的交互就能让一个消息变得立体。
“随着社交媒介的发展,网络新闻评论交互性的特点更为突出。网络是双向交流的媒介,受众能在阅读评论的同时参与评论。网络信息的集散地上,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信息的传播和反馈,相互交流和互动。浏览评论后,网民可以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或赞成,或反对,或深化……这使得单一评论的观点不再孤立,意见更趋向多元。”资深网络编辑、中国网络电视台邢立双这样看待网络评论的交互性。
传统媒体时代最让人拿捏不准的就是有效受众究竟有多少,他们有什么喜好以及种种相关信息,新媒体通过技术手段改变了这一切,受众对于媒体来说变得更加精准和确定。一则新闻有多少人看过,停留了多久,读后是什么态度,这些都可以有快速直接的反馈。经常会在一些网站的评论栏目中看到,有些热心的网友会对媒体的报道发出质疑,甚至会在第一时间长篇累牍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于是网站编辑与网友的交流互动在无声无息中穿梭,彼此享受其中。这犹如一次愉快的消费体验,受众是消费者,媒体是服务者,优质的服务来自于和消费者良好的沟通互动中。
公众视角:选择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话题
如今,信息的多元互动极大丰富了人们的视野,信息获取渠道更为切近,“六度空间理论”得到了最大的释放,社交媒体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虚拟空间归零。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话语结构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媒体的评论更该把脉受众心理。
媒体的编辑与记者要学会讲故事,在这里故事与新闻画上了等号。新闻报道中的故事强调的是一种视角,即要与读者进行平等的交流。在网络媒体中更是如此,例如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话题是受众最为关切的,媒体在网上关于公众利益的话题讨论一旦针砭时弊,在受众极大关注和参与的情况下能够释放社会压力,缓解主流与民间舆论的对峙。网络评论作为新闻评论网络化的形式,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李钢提出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要把握网络文化的实际特点。随意、自由、分权是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网络新闻评论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切合网络文化的实际特点;二是要把握网络观众的群体特征。当今社会是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不同群体的分化、集聚效应在网络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网络新闻评论的制作应以受众人群的实际特征为前提,把握好不同群体间的差异。
“优秀的网络评论一定要不仅关注大事、大是、大势,也关注民声、民生、民情、民意,成为一面针砭时弊、引领社会的旗帜,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明灯、连心桥、助推器,发出当前中国科学发展的最强音,凸显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价值自信。”新华社主任编辑朱继东如是说。
平民表达:适应网民的阅读习惯
传统媒体时代,特别是纸媒鼎盛时期,精英文化主导下的媒体话语体系是精致而高雅的。每一种媒体形式都有自身的语言结构,如电视依靠声画传达信息,广播依靠声音播送情感,而互联网则相对复杂,它积聚了声画和动静态的语言符号,可形象亦可抽象,这其实为媒体创作者提供了极大的空间。评论要找到适合网民的阅读习惯,这是在外延层面对信息内容的包装整合。
晦涩难懂的辞藻、长篇累牍的文章,这些都不利于网上阅读。对于网络评论来说,始终要考虑满足最大范围的读者需求,页面形式的编排也是如此,适当的互动区域设置能拉近距离。胶东在线网站总编辑邓兆安认为,“网络文化具有草根性,因此评论文章既要有很强的说理性,又要易于被网民理解和接受。优秀的评论文章要体现人文关怀,贴近民众,不能大话唬人,更不能高高在上。”
网络舆情的研究有:舆情的发展路径和舆情的应对方法。
总的来讲舆情的发展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舆情发生发酵、舆情传播、舆情引导、舆情营销。
一、舆情发生发酵。众所周知,任何突发舆情都是一个真实事件、一个社会现象或一个共性认知的虚拟投影,这些事件、现象、认知还有一个常被公众忽略的共性特点,那就是这些事件、现象、认知往往能引发公众的思考、讨论及观点交锋。当这些被放上舆论场,并引发公共讨论,这就是我们常规认为的舆情。舆情发生往往始于某个网帖的爆料、某个视频的曝光或某段文字的吐槽,总之这些都会因为这个舆情“可参与”、“可讨论”、“可争辩”的共性特点而被持续关注,不断放大。经笔者观察,这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基本维持在24至48小时不等,这段时间里,网上会不断涌现涉舆情事件、人物等要素的信息爆料,比如:快播案舆情的这个时期网上就出现了大量涉“CEO王欣”、“庭审现象”、“快播辩护团队”等有关信息;在“812”天津港爆炸事故的舆情发生期,舆论场上也以涌现“爆炸现场”、“涉事企业”等相关信息为基本特征。
二、舆情传播。当舆论场上与舆情相关的信息总量达到饱和时,舆情发展态势就会进入第二阶段,即传播扩散阶段。以媒体、大V为代表的舆情主要扩散媒介就会介入围观炒作,有的是为了博取流量和吸引眼球;有的则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舆论影响力;还有的是为了宣泄内心的社会情绪;总之,这个时期可长可短,长的超过三天,短的也有一天不到,大多视具体舆情事件的民众粘合度而定,舆情会在这里时期内呈现一段时间的高热运行。
三、舆情引导。媒体、自媒体账号介入舆情传播扩散一段时间后,舆论场上一些深度解读性评论就会随之展开。受舆情热点程度、影响层面等实际因素影响,刊发评论的媒体层级也会有所不同,大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小到地方媒体时事评论,总之这个时期内,评论观点交锋是舆情主角。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是最容易将网上舆情延伸至网下产生具体效应,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四、舆情营销。后续由于舆情连锁效应的不断放大,以营销、眼球、牟利为目的的营销账号将会介入热点炒作,“淘宝同款”、“还是我的产品靠谱”等眼球噱头会不断地在公众的“朋友圈”里刷屏。舆情效应也从以当地为主逐渐延伸至全国频现的“舆情搭车”现象。例如青岛“天价虾”事件,后期就出现了大量利用天价虾进行炒作的舆情营销现象,什么“100个大虾一平方”、“一件衣服多少个大虾”等等,这种利用舆情热点进行营销的行为很容易在全国产生连锁效应,后期网上不断出现的丽江、海南等地宰客舆情就是典型案例。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这样有规律可行的舆情路径,作为官方该如何处置?乐思软件给出以下建议:
第一阶段:督促实体部门尽快查清事件真相,更要挤压谣言的舆论空间。舆情发生、发酵初期,各种信息爆料会不断地出现在舆论场上,有的为真,有的半真半假,有的干脆全是假的。事实上,这个时期因受真实信息还在调查的客观条件限制,使得权威信息在这个窗口期处于缺位状态,不能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度,导致这个时期内公众更容易接受谣言的灌输。可以想象,一旦假信息占据了舆论主流,真实信息就会不断的被边缘化,舆情处置陷入被动。那么在这个时期,除了督促实体部门尽快查清事件原委外,更要打击谣言、积挤压其舆论空间,以确保后续真实信息能够顺利地占据舆论主流。
第二阶段:官方权威发布,抢占舆论话语权。进入第二阶段意味着舆情将进入传播扩散期,这个时候传播“谁”的信息就成了舆情处置能否成功的关键,选择传播官方权威声音还是选择传播所谓“网帖”、“网曝”就会对舆情后续走向产生巨大影响,如果这个时期,官方权威声音缺位或失声,很容易使得媒体、自媒体账号采用“网帖”、“网曝”的内容,从而使得舆情信息传播充满不确定性,这个时候具有政务属性的政务官微理应扮演好自身权威发布的职责定位,及时发声,将舆论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三阶段:针对性地邀请媒体、时评人一起见证事件真相,开展评论解读。不在具体事件所属地的媒体发表涉事评论,往往会因信息沟通不足、事实了解不全而发表偏向性评论。这时候,舆情处置应力邀本地媒体、有意向采访的媒体、部分秉持理性观念的时评人参与,撰写基于真实情况的客观评论,将事情“讲清楚”、“讲明白”。
第四阶段:对营销、利益相关者要进行干预。如果舆情发展到这个阶段,事实上对本地的负面影响已基本无可挽回,但这并不是说,可以任其发展,因为在这个时期若对一些无底线的舆情营销干预不力,就会在各地不断出现与此舆情相关的 “舆情搭车”现象。这个时期,就需要对其中利用舆情热点进行恶意营销的账号及维护者进行有效干预,干预手段也有很多,例如举报、打击、管控等。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企业需要关注他的原因是: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带动了社会化媒体的流行。所谓社会化媒体,包括论坛、博客、微博等众多网站,是网民聊天交友、发表意见、抒发感情、分享经验、获取非官方信息的重要网络平台。它的出现,使消费者能够轻松地发表自己对产品、服务等方面的相关话题,以极快的速度在网络中传播,并得到其他网友的关注和支持,进而形成一种舆论, 影响企业的发展。
网络舆情大数据要根据信息导向和主流价值观进行分析。
具体上讲,舆情监测是指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监测、专题聚焦,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需要舆情分析可以联系上海蜜度,新浪舆情通是上海蜜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政企舆情大数据服务平台。 新浪舆情通以中文互联网大数据及新浪微博的官方数据为基础,724小时不间断采集新闻、报刊、政务、微博、公众号、博客、论坛、视频、网站、客户端等全网11大信息来源,每天采集超过14亿条数据。
网络舆情分析方法
一、网络调查方法
网络调查方法是将传统社会研究中的问卷调查法移植到互联网上,即在互联网空间中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法在整个社会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国社会学家莫泽(Moser)曾经提出“十项社会调查中就有九项是使用问卷调查进行的”,在西方国家,问卷调查被广泛地应用于民意测验和社会问题研究。互联网空间虽然与传统社会空间具有诸多不同,但是,问卷调查的方法同样有助于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其中内涵的关系模式。
二、基于统计规则的模式识别方法
在基于统计规则的模式识别方面,谢海光通过统计分析某段时间内用户所关注信息点的相关记录,构建了互联网内容与舆情的热点/热度、重点/重度、焦点/焦度、敏点/敏度、频点/频度、拐点/拐度、难点/难度、疑点/疑度、黏点/黏度、散点/散度等10个分析模式和判据。
高嘉鑫应用统计原理归纳出5个将热门讨论确定为异常事件的相关规则和阈值,并将规则应用到BBS进行验证,得出异常事件监测成功率为100%,准确率为77%,60%异常事件在12小时内即发出通报,最快通报时间为1小时内。
三、基于内容挖掘的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方法
在基于内容挖掘的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方面,涉及较多与自然语言处理相关的研究子领域,包括网络舆情信息提取、预处理、文本表示、主题发现、意见挖掘与观点分析、倾向性分析等方面。其分析流程主要有三步,即信息提取(包括信息采集、结构化数据存储)、信息预处理(包括信息过滤、词法分析、句法分析、概念分析)和舆情分析(包括文本标示、主题发现、意见挖掘、倾向分析)。
文章内容部分摘选自《弥漫与消弭:网络舆情的演化模式与应对策略》-张伟,侵删
以上内容由舆情监测服务商识达科技整理提供。
一般来说,舆论舆情热点的分析可以从五个角度进行:
1舆情的滋生来源分析:通过网络舆情分析软件平台,在对全网舆情进行实时监测的同时,可自动进行舆情溯源分析,帮助用户掌握舆情发布的第一来源渠道,从而有助于联系或投诉等后续舆情处理动作的操作。
2舆情的传播路径分析:网络舆情分析软件平台-识微商情可支持舆情动态的实时监测分析,自动追踪舆情的传播路径,从而有助于用户了解舆情的整体传播现状,需要从哪些渠道进行舆情干预处理。
3舆情的转载声量分析:当舆情事件发酵后,为了评估事件造成的影响,对舆情的转载声量进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网络舆情分析软件平台,可自动统计舆情在传播过程中的转载数、评论数、发布平台数等。
4舆情的情感倾向分析:众所周知,当舆情发生后,网民和媒体的情感倾向对舆情的解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此,可以借助网络舆情分析软件平台-识微商情的情感倾向分析功能,对网民和媒体的正面、负面、中立等情绪进行准确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5舆情的发展趋势分析:为了防止舆情的死灰复燃,或相关衍生话题滋生后造成其他负面影响,对舆情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很重要。通过网络舆情分析软件平台可实时监测舆情的发展趋势,便于用户掌握舆情发展的脉络,做出有效的预测。
网络舆论具有突发性、交互性、多元性和偏差性的特点。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舆情是较多群众关于现实社会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论具有突发性,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重大新闻事件在网络上成为关注焦点的同时,也迅速成为舆论热点。在当前,舆论炒作方式主要是先由传统媒体发布,然后在网络上转载,再形成网络舆论,最后反馈回传统媒体。网络可以实时更新的特点,使得网络舆论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
网络舆论具有多元性,网络社会”所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无边界和即时交互等特性,使网上舆情在价值传递、利益诉求等方面呈现多元化、非主流的特点。
舆情分析报告的最基本分类是周期性报告和一事一议的专项报告。各类周期性报告从综述、舆情趋势、观点分布到典型案例和研判建议,其结构没有明显区别,无非是时间周期的长短对于报告时效和分析深度的不同要求。因此,这里想说的分析框架主要面向专项报告。一般来说,“舆情应对和危机公关建议报告”偏重危机事件的舆情应对研判和建议,倾向短平快;“舆论宣传效果评估报告”偏重正面舆论宣传引导个案的评估,倾向用数据说话;“新媒体传播排行榜单”偏重对新媒体传播力、互动力、影响力传播情况的排行,倾向全面的新媒体大数据分析。
新浪舆情通提供的舆情分析报告根据报告需求有多种类型,但各类报告在内容组织上是相通的。再简单的报告,只要内容完整,就跳不出“数据支撑”“图表运用”“典型案例”“分析研判”四个方面。报告的规模取决于四方面内容的丰富程度,报告类型的区别则表现为四方面内容的侧重。舆情分析报告怎么写可以根据类型对这四个方面进行填充,就能够形成一份完整的舆情分析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