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一;
老师,在学习中发现这样的问题,就是,作为故事片,由于它的每一个镜头都是有设计的,所以在分析视听语言的时候,比较容易切入。比如光线的运用,服装道具的设计,甚至主体在画面的位置及调度等等。而纪录片的一大特性就是它的不可控性,机位,光的运用,空间等等要素有着极大的偶然性。显然对纪录片的视听语言的分析是不能够与剧情片一样的。既然如此,如何去切入,去分析它的视听语言呢?甚至有更加极端的说法是,纪录片到底有没有视听语言,如果有,与故事片是一致的,还是有区别。
anhuiqidichoushabifuzhisiquanjiaduanzijuesunxiadiyuquantidejuezheng
声音二,
没有视听语言,既不会有故事片,也不会有纪录片。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虽然有事态发展的不可知性,但是可以由作者的功力(即驾驭视听语言的能力)和敏锐力来捕捉和控制。
声音三。应该这么来考虑,没有视听语言如何用**来讲一件事。**所使用的形象本来不是一种语言,语言一般都是人造的。**却不同。**只不过用来纪录生活中的活动影像。可是人们发现纪录生活中的影像,也可以从视觉的角度来纪录一个事件,这也就是说,可以把它当一种语言来使用。人们更进一步发现(记住,纪录片在先,故事片在后,别搞颠倒了。)还可以从摹似人的视听感知经验来讲故事(当然是通过有意识地安排这种感知经验)。所以我们说,**的视听语言是一种准语言,实际上它只是摹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在纪录片中,从整个事件来说是不能预料的,你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摆弄生活,但是不是有抡镜头一说吗?这就是在纪录片中使用视听语言的一个要求,要求纪录片的制作者观察力敏锐,动作敏捷,反应快,于是别人没有抓到,你却抓到了。当然纪录**美学里有一个偶然性。你随便在钢琴上敲一个音符跟一位钢琴家随便在琴键上敲一个音符是不一样的。这涉及到是不是训练有素的问题。机位,角度,曝光,运动,景别在纪录中还是可以控制的。昨天在昆明一个什么电台采访我,他把摄影机都推到我的鼻子尖了。我非常反感。有人喜欢在纪录片中用一个很近的近景,我总在想,那个被拍的人喜欢你这样做吗?我作为一个被采访者,会感到极不舒服。这都是语言范畴内的问题。不要从文字语言的角度去理解视听语言。用光是视听语言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拍纪录片的时候,你被迫站的位置可能不允许你用光,可是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你是否有意识地利用现存光呢?你是蹲下来拍,还是站着拍呢?你是带环境,还是排除环境呢?人在画外,你是不是就让他在画外,还是必定摇过去,把他纳入镜头呢?这都涉及到语言。不能因为有偶然性的存在,不能因为纪录片有时做不到更好的要求,因此就放弃了**的视听语言,把摄影机当成留声机那样来用,一种纯粹的纪录。纪录片的结构只能出现在后期剪辑的时候,那时候只能根据你所获得的素材来决定你的结构。当然最主要的是,你表达清楚了没有,你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维持他们的注意力吗?不要找一个做不到这两点的所谓结构。那种凭空分析出来的结构是没有用的。而且纪录片没有什么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什么结构形式。纪录片的结构取决于你的题材及收集到的素材。
声音四。
我在拍一些纪录的过程中常常发现,往往是拍这个场景时,突然想起上个场景如果多拍某个物体做转场用,那这个场景就很容易接过来,或是这种声音可以去上场某个声音接得起来,结果没拍到,就又是遗憾。有时候会很用心地找一些可接的事物,但又常不如意,因为一边要跟着被拍的人,一边又要琢磨转场或是别的一些可用镜头,有点顾不过来。这可能就是基本功还不扎实的原因吧,一到某个环境,不能马上很敏感地找到最适合视觉或听觉表现的元素。这同时也说明,在拍纪录片的过程中,也还需要制作者不停的思考“视听”的问题,不然后期就太盲目了。周老师说的“那种凭空分析出来的结构是没有用的”,给我很大启示。因为看了一些分析类文章,谈到影片结构的时候,大多数是以逻辑或是辨证关系来说影片的结构(这往往会谈得比较深入而且也颇有道理),但还很少从观众的角度来分析这种结构方式对他们的观片影响——这可能涉及到一个心理层面的问题。而有时制作者前期思考好的角度与结构,可能在后期并不管用,因为这两点“表达清楚了没有,你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维持他们的注意力吗”确实要大于作者主观的对影片结构的判断,毕竟**是一种媒介,传播制作者意图的媒介,做出来的东西都是让观众看的,哪怕是小部分观众。
声音五。
周老师说的有道理。我们往往在说“视听语言“的时候,只是想到了景别,调度等等,却是忘记了“视听语言“这种语言的来由,忘记了,这实际上是人们视听感知经验的模拟。忘记了人们之所以能够不需要学习就理解视听语言的原因。当然,这并不表明不需要学习就会同样使用视听语言。所以,这样看来,纪录片要让人理解,同样摆脱不了这个规律。并且还要有意去运用这个规律,甚至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下意识。可以这么说,由于纪录片本身的特点(不能对现实进行设计)反倒更加要求了纪录片导演必须具备更加扎实的视听基本功。
声音六。昨天一个学生交作业来,我把它否了,因为他的作业的第一个镜头就跑题了,我不知道他想告诉我们什么。我只给他三分钟的时间,可是他几乎等到一分钟以后才出现我要他表现的东西。而且有好几个镜头虽然其中有我要求他表现的东西,可是镜头那么长,前前后后把那主要的东西都冲淡了,有两个镜头都是这样。如果把前后都去掉,这两个镜头接在一起,观众马上就会意识到我们是要告诉他什么事。三分钟不是二十分钟,二十分钟你可以让观众慢慢去悟,如果有观众有那耐心看下去的话。可是我只给三分钟,什么事都必须在这三分钟内说清楚。这里就存在着你会不会在纪录片中使用视听语言的问题了。很多初学的人就是含混不清,你不知道他想说什么。这就是中央台为首的所有电视台的节目的毛病。电视台大小领导的语录:你不要以为你不用旁白不用解说不用字幕,只用赤裸裸的镜头把发生的事情拍下来就叫镜头语言!年轻人你来找工作就不要太有个性!电视是综合艺术,它的精髓就是解说词。说老实话,包括中央台的台长在内,所有的电视台的台长未必有资格到我办的班上来学习。汝子不可教也。大概我这八十岁的老头有资格说这句话吧。这些人都在淘汰之列!我办班为的就是淘汰他们
网页设计的艺术内容 设计活动中包含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在确立了网页主题之后,首先要明确和熟悉设计的对象和构成的要素。网页艺术设计涉及的具体内容很多,可以概括为视听元素和版式设计两个方面。
1版式设计 网页的版式设计同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的版式设计有很多共同之处,它在网页的艺术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谓网页的版式设计,是在有限的屏幕空间上将视听多媒体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个性化的表现出来,是一种具有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视听传达方式。它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产生感官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享受。 但网页的排版与书籍杂志的排版又有很多差异。印刷品都有固定的规格尺寸,网页则不然,它的尺寸是由读者来控制的。这使网页设计者不能精确控制页面上每个元素的尺寸和位置。而且,网页的组织结构不像印刷品那样为线性组合,这给网页的版式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视听元素 这里所说的视听元素,主要包括:文本、背景、按钮、图标、图像、表格、颜色、导航工具、背景音乐、动态影像等。无论是文字、图形、动画,还是音频、视频,网页设计者所要考虑的是如何以感人的形式把它们放进页面这个“大画布”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大丰富了网页艺术设计的表现力。 以上各视听元素大多数浏览器本身都可以显示或收听,无需任何外部程序或模块支持。比如,大部分浏览器都可以显示GIF、JPEG图形和GIF89a动画。还有些多媒体文件(如MP3音乐)需要先下载到本地硬盘上,然后启动相应的外部程序来播放。另外,在浏览器使用插件(Plug-in)可以播放更多格式的多媒体文件。微软推出IE浏览器后,提供了基于OLE的ActiveX技术,用来在网页中播放多媒体。目前ActiveX已经成为热门技术。另一种播放多媒体的技术是JavaApplet。它是用Java语言编写的应用于网页之中的小应用程序,相比于插件和ActiveX,JavaApplet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良好的跨平台能力,因此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总之,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多媒体元素在网页艺术设计中的综合运用越来越广泛,使浏览者可以享受到更加完美的视听效果。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也对网页的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网页设计的艺术特点 1多维性 多维性源于超级链接,主要体现在网页设计中对导航的设计上。由于超级链接的出现,网页的组织结构更加丰富,浏览者可以在各种主题之间自由跳转,从而打破了以前人们接收信息的线性方式。例如,可将页面的组织结构分为序列结构、层次结构、网状结构、复合结构等。但页面之间的关系过于复杂,不仅使浏览者检索和查找信息增加了难度,也给设计者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为了让浏览者在网页上迅速找到所需的信息,设计者必须考虑快捷而完善的导航设计。 印刷品中导航问题不是那么突出,如果一个句子在页尾突然终止,读者会很自然地翻到下一页查找剩余部分,为了帮助读者找到他们要找的信息,出版者提供了目录、索引或脚注。如果文章从期刊中的一页跳到后面的非顺序页时,读者会看到类似于“续68页”这样的指引语句。然而,作为一名网页设计者,你以前所学的导航技术没有一种完全适合于网页导航。在替浏览者考虑得很周到的网页中,导航提供了足够的、不同角度的链接,帮助读者在网页的各个部分之间跳转,并告知浏览者现在所在的位置、当前页面和其他页面之间的关系等。而且,每页都有一个返回主页的按钮或链接,如果页面是按层次结构组织的,通常还有一个返回上级页面的链接。对于网页设计者来说,面对的不是按顺序排列的印刷页面,而是自由分散的网页,因此必须考虑更多的问题。如:怎样构建合理的页面组织结构,让浏览者对你提供的巨量信息感到条理?怎样建立包括站点索引、帮助页面、查询功能在内的导航系统?这一切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 2交互性与持续性 网页不同于传统媒体之处,就在于信息的动态更新和即时交互性。即时的交互性是Web成为热点的主要原因,也是网页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节目、报刊杂志等)都以线性方式提供信息,即按照信息提供者的感觉、体验和事先确定的格式来传播。而在Web环境下,人们不再是一个传统媒体方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以一个主动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发布之中。这种持续的交互,使网页艺术设计不像印刷品设计那样,发表之后就意味着设计的结束。网页设计人员必须根据网站各个阶段的经营目标,配合网站不同时期的经营策略,以及用户的反馈信息,经常地对网页进行调整和修改。例如,为了保持浏览者对网站的新鲜感,很多大型网站总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改版,这就需要设计者在保持网站视觉形象一贯性的基础上,不断创作出新的网页设计作品。 3多种媒体的综合性 目前网页中使用的多媒体视听元素主要有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随着网络带宽的增加、芯片处理速度的提高以及跨平台的多媒体文件格式的推广,必将促使设计者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元素来设计网页,以满足和丰富浏览者对网络信息传输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目前国内网页已经出现了模拟三维的操作界面,在数据压缩技术的改进和流(Stream)技术的推动下,Internet网上出现实时的音频和视频服务,典型的有在线音乐、在线广播、网上**、网上直播等。因此,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是网页艺术设计的特点之一,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4版式的不可控性 网页版式设计与传统印刷版式设计有着极大的差异: (1)网络正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不象印刷那样基本具备了成熟的印刷标准; (2) 印刷品设计者可以指定使用的纸张和油墨,而网页设计者却不能要求浏览者使用什么样的电脑或浏览器; (3) 网页设计过程中有关Web的每一件事都可能随时发生变化。 这一切说明,网络应用尚处在发展之中,关于网络应用也很难在各个方面都制订出统一的标准,这必然导致网页版式设计的不可控制性。其具体表现为:
(1) 网页的浏览者可以控制网页页面在浏览器中的显示方式; (2) 网页页面会根据当前浏览器窗口大小自动格式化输出; (3) 用户的浏览器工作环境不同,显示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4) 不同种类、版本的浏览器观察同一个网页页面,效果会有所不同; 把所有这些问题归结为一点,即网页设计者无法控制页面在用户端的最终显示效果,但这也正是网页设计的吸引人之处。 5技术与艺术结合的紧密性 设计是主观和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间进行的,设计者不能超越自身已有经验和所处环境提供的客观条件限制,优秀设计者正是在掌握客观规律基础上得到了完全的自由,一种想象和创造的自由。网络技术主要表现为客观因素,艺术创意主要表现为主观因素,网页设计者应该积极主动地掌握现有的各种网络技术规律,注重技术和艺术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穷尽技术之长,实现艺术想象,满足浏览者对网页信息的高质量需求。 例如,浏览者欣赏一段音乐或**,以前必须先将这段音乐或**下载回本地机器,然后使用相应的程序来播放,由于音频或视频文件都比较大,需要较长的下载时间。流(Stream)技术出现以后,网页设计者充分、巧妙地应用此技术,让浏览者在下载过程中就可以欣赏这段音乐或**,实现了实时的网上视频直播服务和在线欣赏音乐服务,无疑增强了页面传播信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网络技术与艺术创意的紧密结合,使网页的艺术设计由平面设计扩展到立体设计,由纯粹的视觉艺术扩展到空间听觉艺术,网页效果不再近似于书籍或报刊杂志等印刷媒体,而更接近于**或电视的观赏效果。技术发展促进了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把浏览者带入一个真正现实中的虚拟世界。 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在网页设计艺术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摘 要] 《父与女》是英籍荷兰艺术家迈克尔•杜多克•德威特于2000年创作的实验性艺术短片,曾在2001年获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该片从普通的生活情节出发,用独特的视角反映事件,以人类最纯真的情感为主题,试图探寻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情感的真谛。影片无论是镜头的运用还是造型设计,无论是背景音乐的选择还是象征符号的运用,都紧紧围绕着情感线索,表达人类对“真、善、美”的诉求,使影片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达到高度统一。
[关键词] 《父与女》;创作背景;表现内容;视听语言
《父与女》(�Father and Daughter�)是英籍荷兰艺术家迈克尔•杜多克•德威特(Michael Dudok de Wit )于2000年创作的一部实验动画短片。该片由英国Cloudrunner**公司与荷兰CineTe Filmproductie**公司联合出品,在2001年3月揭晓的奥斯卡金像奖中脱颖而出,获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同时也成为备受观众瞩目的动画影片。该片不受主流商业动画市场环境的干扰,完全发挥作者对动画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感受,通过对人类情感的真挚表达及凄美的艺术感染力,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成为实验动画短片的经典代表。
一、创作背景
迈克尔•杜多克•德威特生于1953年,早年就对欧洲的漫画及插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对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美国卡通漫画家卡尔•巴克斯等作品情有独钟。迈克尔•杜多克•德威特1975年进入英国萨里艺术与设计学院学习动画,在校学习期间,观摩了大量的东欧动画艺术短片,并从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和俄罗斯动画大师尤里•诺尔斯金等动画作品中汲取营养,为自己的动画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8年毕业后,进入英国著名动画公司工作,曾为喜力啤酒、大众汽车、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全球著名企业制作动画广告宣传片。在长期的商业动画制作中,迈克尔•杜多克•德威特越来越困惑,由于商业动画受制于客户及代理商的要求,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个性表达,在与法国“疯影”动画工作室合作之后,深受“疯影”动画工作室动画创作理念的启发,决定创作个人风格的艺术短片。《清洁工汤姆之垃圾桶》是其与“疯影”工作室合作的第一部动画影片,该片以清新、简洁的基调,确定了迈克尔•杜多克•德威特的创作风格。1994年创作了《和尚与飞鱼》,入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使迈克尔•杜多克•德威特的动画风格更加成熟。
二、表现内容
《父与女》故事情节简单,是一部只有8分30秒的动画短片。该片讲述的是一个秋日的傍晚,父亲带着女儿一起骑着自行车,来到一个湖边。父女停下车后,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然后父亲走下湖堤,登上一条小船,划向远处,直到从视线中消失。女儿在堤岸徘徊了许久,才骑着小小的单车离开了堤岸,开始了长达一生的守望。
随着时间的流逝,女儿一次次地骑着单车来到湖边等候父亲的归来。女儿从小女孩成长为少女,由少女变成中年妇女,又从中年妇女变成老妇人,从未间断地骑着单车来到堤岸守候,又一次次失望地离去。光阴荏苒,四季轮回,直到女儿暮年的冬日,又一次来到湖边,满目皆白,湖水干涸,长满荒草,女儿走进湖中,才看到父亲当年的小船,已有一半埋在了泥沙之中。女儿来到船中轻轻地躺下,就像依偎在父亲的怀里睡去,梦中的女儿仿佛又回到了童年,与父亲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三、视听语言
(一)情感表达
动画短片的传播对象多为青少年儿童,因此,动画作品大多要承载一定的“说教”意义。为了突出动画短片的教化功能,在动画创作中,多以一定的哲理或哲学观为表现主题,如我国传统经典动画短片,就借用寓言故事或成语、民间传说等为剧本改编创作而成。在当代动画创作中,为了表现对某一社会问题的反映,往往将高度抽象的哲理简化为生活故事或将某一生活现象采用夸张、象征等表现手法,抽取出一定的人生哲理,给受众以警示或教育意义,引起观众的共鸣。
亲情是人类特有的天性,是人与人之间最特殊的一种情感。在人类的各种情感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是人类最朴素的情感,也蕴涵着最无私的亲情。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的亲情也发生了改变。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之间的感情在逐渐疏远,亲情也逐渐淡漠;另外当代青年人的婚姻观与爱情观也在发生变化,追求短暂的激情,当生活遇到挫折或产生矛盾后就分手,使单亲家庭越来越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不断增大,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将子女托付给老人照管,在不知不觉中疏离了人类最宝贵的亲情。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最关键时期,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而现实生活中对这种亲情的缺失,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父与女》所表达的情感,不只是女儿对父亲深深地眷恋和执著地等候,而是人类终其一生所倾注的真情。《父与女》所体现的正是人类所具有的难舍的亲情,该片尽管内容简单,但情节丰富。短片犹如一篇抒情散文,形散神不散,紧紧围绕等待父亲这一主线,情节起伏波动,给观众悠长的回味。通过欣赏短片,深深触动每一位观众的心灵,唤起人们埋在内心深处的真情。
(二)镜头运用
动画镜头的运用,对表现主题也很重要。镜头是动画表现语言之一,合理的运用可以调动受众的情绪,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父与女》镜头运用相当讲究,每一个镜头运用都经过认真的推敲。整部短片大部分都是静止镜头,仿佛在向观众轻轻地述说着一个悲凉的故事。另外全片大部分运用远景镜头,将主体和背景推向远方,给人以空旷寂静之感,有力地突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了气氛,从而深化了主题。另外,短片镜头切换也很到位,根据情节的需要,还多次使用特写镜头。如开篇就是对一片云彩的特写,将观众带入故事之中,为了丰富主题,影片多次插入车轮的特写。为了表现父女之间的真挚情感,多次将镜头推进,集中表现父女的动作,以动作代替语言,呈现出用语言不能达到的情感效果。
(三)造型设计
动画的角色设计一般都是通过动作设计或表情设计来实现的,其中表情设计对于表达人物特定时的情感,刻画人物内心思想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父与女》却忽略人物的表情,全片无一处人物表情特写,人物大多数时候只是一个简单的轮廓,完全运用人物的动作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这也是本片的一大特色。女儿一生的等候全部依靠动作来完成,孩童时,女儿骑着小小的单车,在堤岸上跑着、跳着,追逐父亲远去的背影,充满天真与烂漫;青年时和伙伴一起骑车路过堤岸,表现得那样轻盈和欢快。风雨中骑车前行,左右摇摆,表现出对父亲的情感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中年时和爱人一起骑车,车速缓慢,动作稳健,表现出生活的从容与美满;老年时推着自行车时走时停,到达渡口后车子一次次停立,又一次次倒下,以至于最后放弃。这些情节都是通过动作来表达。该片锁定人物与自行车之间的关系,通过女儿与自行车之间的动作,表达人生经历与变化,尽管主人公的年龄在变,但对父亲的情感从未改变。
(四)象征符号
符号是造型语言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动画创作中,也常常运用符号语言表达主题,这种符号语言的运用,除了具有描写的功能外,也有很多已经超越了描写功能,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在《父与女》中,湖就是一种象征符号,开端是父亲划着小船驶向远方,象征着死亡。结尾处,湖面干涸,老妇人走向湖中,同样象征人生的归宿。影片中有多处对自行车的特写,也是一种象征,转动的车轮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表示四季的轮回,喻示女儿的成长。短片以女儿骑车为线索,表现女儿从女孩、少女、**、老妪发展的过程,同样象征生命的复始与轮回。另外片中多处出现陡坡,多次出现女儿在寒风中艰难地前行,同样象征人生的艰辛如同崎岖的道路,告诫观众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就要学会克服一切困难,付出艰苦的努力。
(五)背景音乐
音乐是动画艺术短片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很多艺术短片无需对白,通过选取合理的音乐,起到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的作用。动画艺术短片,根据情节的需要,对音乐进行编排,与视觉元素有机结合,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空间。音乐对动画的作用,可以引入叙事,充当叙事的角色。人类特有的联想功能,可以对某种音乐产生情绪的波动,音乐对人类的情绪波动和气氛描写有很强的辅助性。动画创作中,恰当地配置音乐,可以加强对影片的认知,营造情绪和气氛。
《父与女》背景音乐采用俄罗斯伊凡诺维奇的《多瑙河之波》,整部影片一句对白和解说都没有,而是采用风琴演奏,并穿插钢琴伴奏,按照情节的需要,时而轻快优美、时而抑郁深长,音乐的配置与情节丝丝入扣,让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领悟影片表达的真谛。
(六)艺术效果
迈克尔•杜多克•德威特曾说:“动画短片就像诗歌,具有强烈的、永恒的、高度化的个人情感色彩。” 迈克尔•杜多克•德威特在 “疯影”工作室工作期间,受法国动画艺术的影响,强调作品的实验性和个性,通过独辟蹊径的表现手法,创作出风格独特的动画作品。另外迈克尔•杜多克•德威特在动画创作中,受欧洲漫画及插画影响,常常运用逆光剪影的形式,使画面黑白对比分明、色彩淡雅素净。《父与女》采用插画的表现形式,运用黑、白、灰、褐等色调,渲染了空灵悲寂的情绪气氛,与故事的主题达到高度吻合,给人以凄美的意境。在表现手法上,运用水墨淡彩的表现技法,画风简约清新,似中国的水墨写意,给中国观众以亲近感。《父与女》摒弃了当代流行的高科技CG表现手段,运用精湛的手绘表现方法,体现出迈克尔对动画艺术的独特理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审美倾向也在发生着改变,运用“高科技”手段制作的动画作品,由于造型流畅、色彩艳丽、效果逼真,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但这些主流动画过于追求商业利益,表现内容重复,表现效果也趋于雷同。动画短片《父与女》的出现,成为人们审美疲劳的调味剂,给观众带来一种清新的味道。迈克尔•杜多克•德威特从普通的生活情节出发,用独特的视角反映事件,以人类最纯真的情感为主题,试图探寻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情感的真谛。该片尽管只有短短的8分多钟,但留给人们的是永久的回味。影片无论是镜头的运用还是动画造型的设计,无论是背景音乐的选择还是象征符号的运用,都紧紧围绕着情感线索,表达人类对“真、善、美”的诉求,使影片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达到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 曾莹二维动画短片《父与女》的艺术魅力解析[J]大众文艺,2009(23)
[2] 戴金玲有关短片《父与女》的情感体会[J]美与时代,2009(09)
[3] 吴云初动画短片创作[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 辛欣当代法国著名动画公司及其作品[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05)
[5] 薛锋,赵可恒,郁芳动画发展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隋春艳(1973― ),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硕士,重庆文理学院美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创作与美术理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