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是西班牙画家和雕塑家。他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具创造力和深远影响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之一。代表作:《格尔尼卡》和《和平鸽》。他的国籍是西班牙,成就主要在法国。毕加索绘画特点:早期特点:早期作品充满早熟的忧郁,早期绘画与表现主义题材相似。特点:后期画风是通过拼贴实现的立体主义。
总的来说,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线条的运用,是他最大的特点。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和雕塑家。法国***成员。他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从小就有非凡的艺术天赋。父亲是美术老师,在美院接受过严格的绘画训练,造型能力扎实。毕加索是一个艺术手法不断变化的求索者,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吸收,重新选入自己的风格。
他的才华在于在各种变奏风格中保持粗犷的个性,在各种技法的运用中能达到内在的统一与和谐。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和线条的运用。他没有固定的想法,他有许多诡计,无论是热情的还是狂躁的,可亲的还是可恨的,真诚的还是自命不凡的,善变的和不可预测的,但他始终忠于自由。
简化形象的原始艺术,明显倾向于超现实主义,将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相结合,对笔法进行暴力变形、扭曲和夸张,积累几何块,抽象造型。毕加索是一个艺术手法不断变化的求索者,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吸收,重新选入自己的风格。他的才华在于在各种变奏风格中保持粗犷的个性,在各种技法的运用中能达到内在的统一与和谐。毕加索是一个艺术手法不断变化的求索者,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吸收,重新选入自己的风格。他的才华在于在各种变奏风格中保持粗犷的个性,在各种技法的运用中能达到内在的统一与和谐。
http://baikebaiducom/view/4487htmlwtp=tt
[编辑本段]艺术成就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思想,然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
迁至巴黎的毕加索,既落魄又贫穷,住进了一处怪异而破旧的住所“洗衣船”,这里当时是一些流浪艺术家的聚会所。也正是在此时,芳华十七的奥丽薇在一个飘雨的日子,翩然走进了毕加索的生命中。于是爱情的滋润与甜美软化了他这颗本已对生命固执颓丧的心灵,笔下沉沦痛苦的蓝色,也开始有了跳跃的情绪。细细缓缓地燃烧掉旧有的悲伤,此时整个画风膨胀着幸福的温存与情感归属的喜悦。
玫瑰红时期的作品,人物表情虽依然冷漠,却已注重和谐的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已由先前蓝色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摒弃先前贫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生百态充满兴趣、关注及信心。在《穿衬衣的女子》中,一袭若隐若现的薄纱衬衣,轻柔地勾勒着自黑暗中涌现的侗体,坚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轻女子的傲慢与自信。鬼魅般地流动着纤细隐约的美感。整体气氛的传达幽柔细致,使得神秘的躯体在氤氲中垂怜着病态美;拼贴艺术形成的主因,源于毕加索急欲突破空间的限制,而神来一笔的产物。实际上拼贴并非首创于毕加索,在19世纪的民俗工艺中就已经存在,但却是毕加索将之引至画面上,而脱离工艺的地位。首张拼贴作品《藤椅上的静物》与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贴手法实现立体主义的最佳诠释。
后期画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这幅画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画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毕加索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毕加索是整个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毕加索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着很大的影响。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了九十三岁的漫长生涯,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编辑本段]艺术活动年表
1900年至1903年蓝色时期
由1900年起毕加索一直往来于西班牙及巴黎之间。1904年在巴黎定居,住在著名的“洗衣坊”。在巴黎,他结交了马克斯·雅各布、范唐吉、隆尔蒙、阿波里耐和拉平·阿吉尔的房东的女儿马德莱娜,他为马德莱娜绘了几幅肖像。其时他的作品仍受到在巴塞罗那大行其道的象征主义影响。
毕加索当时的生活条件很差,又受到德加、雅西尔与土鲁斯·劳特累克画风的影响,加上在西班牙受教育时染上的西班牙式的忧伤主义,这时期的作品弥漫着一片阴沉的蓝郁。
1904年至1906年粉红时期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其后又认识了德兰和布拉克,与费尔南德·奥利维耶在蒙马特同住。其时他的经济已好转,生活比前愉快,画作用色变为轻快的粉红;绘画对象亦由蓝色时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妇女转向街头艺人、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妇女。
1906年至1910年非洲时期(黑人时期)
1906年毕加索从德兰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启发,直至年底,其作品一直受非洲面具影响,此即为毕加索的非洲时期。他笔下的人体健硕而深沉,这种特征,在1907年的《阿威农的姑娘》中显露无遗,由不同组件组成的人体可从几个角度来观看,揭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时期的来临。然而,整个时期仍有受塞尚影响的痕迹。
1910年至1914年分析立体主义
毕加索大部分的艺术家朋友都由蒙马特迁到蒙帕纳塞,他亦随他们迁居。其时的立体主义体验达到巅峰。雅克·比斯这样评论他:“作品由素描建构,色与调弱化到最起码的灰色与浅暗橘**;形体是几何图形化与综合而成的,造成迹近压抑其可辨认身份的效果,闯出桎梏,最终与形体剥离。”仿如从一面棱镜的焦点去看一个单一影象的多元角度。生活本来就是如此,然而毕加索把它延伸到肖像上。他与布拉克制作出第一批拼贴画。
1914年综合立体主义
1914年,战争使立体主义画家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毕加索重拾自由与个人在色彩上的品味,还有那旺盛的精力。无论从风格与绘画的对象上,他的“立体印象派”创作变得更加自由。纵观他的所有作品,他并未把自己局限于立体主义,而是继续从各方面探索。例如,1915至1916年的作品是自然主义的;1917年的却是现实主义。
1917年至20年代新古典时期
毕加索居于意大利,刚为迪亚希列夫执导的俄罗斯芭蕾舞剧《游行》设计背景与服装,其时邂逅了芭蕾舞演员奥尔加·科赫洛娃。1918年他与科赫洛娃结婚,婚后诞下一子。这段较安逸生活正值毕加索创作生涯的新古典时期,1921年与1926年他继续制作立体主义作品,1923年的作品却走现实主义路线。
1925年至1932年,毕加索进入超现实主义时期。1933年至1934年逗留西班牙期间,牛首人身怪作品出现。1927年他邂逅了极年轻的玛丽·泰蕾兹·瓦尔特,她成为他的模特儿,且为他诞下女儿马姬。此时,毕加索并没有与妻子离婚,却又与一名热情女画家兼摄影师多娜·马尔同居,他为马尔绘过几张画。他们的关系维持了差不多十年。在大奥古斯丁路的新工作坊内,毕加索创作了大型制作《格尔尼卡》,其间做了许多筹备制作工作。
1943年,他结识了法兰丝娃·季洛,与她在昂蒂布的米迪同居。1945年他在瓦洛里斯绘画了一系列的静物画,并创作陶瓷。他的儿子克洛德于1947年出生,1949年再诞下女儿帕洛玛。他的作品中除了显示这种简单家庭生活的快乐之外,还表达了他对政治的承担:1944年绘制《骸骨的藏室》,1947年有《为了法国而死的西班牙人》。他继续绘画静物、风景、肖像……1950年,库尔贝的《塞纳河边的女人》启动了他的围绕名家大师作品的变奏创作。
1954年,法兰丝娃·季洛离开毕加索。毕加索在瓦洛里斯结识了贾桂琳·罗克,之后便与这女人共度余年。1959年之前他们居于康城,他在康城为德拉克鲁的《阿尔及尔的女人》与贝拉斯克斯的《宫女》埋头作画,同时继续《画室》的后续工作。他先搬到沃韦纳盖斯,然后在木甘附近的娜特丹·德·米城堡定居,继续他的变奏系列创作。由1960年到1972年,他孜孜不倦地工作。仅在这13年内,在目录中记载的作品已超过千件,种类分别有版画、素描和油画等。毕加索于1973年逝世,终年92岁。
毕加索的作品,无论质还是量,都是惊人的,约达六万件之数。这位天才横溢的艺术家“在极其漫长的创作活动的每一刻,似乎想做的都让他准确无误地作到了。为何有此能耐?他自己都不能解答。结果是十八般武艺,他样样皆能。”
[编辑本段]作品风格
年轻时的毕加索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编辑本段]影响·评价
毕加索的影响
毕加索毕生致力于绘画革新,利用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的成果,并吸收民族民间艺术的营养,创造出了很有表现感的艺术语言;他的极端变形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在表现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扭曲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有独特的力量。他的私人收藏,包括他自己及朋友的作品,都已捐赠给了法国政府。巴黎建有毕加索博物馆。
对毕加索的评价
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自己选择点吧。
很多人觉得毕加索的作品很抽象,所以很多人看不懂毕加索的作品。其实毕加索的作品是按照他的绘画风格展现给世人的。有人认为毕加索的画给我们展示了不同的欢乐和痛苦,这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他是一个不同的世界。那么,毕加索的画在哪里?
毕加索作品《阿文农的少女》
这幅画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经过多次修改才完成。这是立体主义诞生的象征。照片左侧是三个裸体少女的影像,右侧是两张狰狞粗糙的脸。但是这幅画被拒绝了,因为他破坏了这幅作品中的很多东西。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这种所谓的破坏其实只是一件事。实际上,毕加索运用了三维空间的新技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不同的风格。毕加索的绘画方法彻底打破了延续了500年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透视法对画家的制约。
毕加索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时而激情或狂躁,时而激情或仇恨,时而真诚或矫饰,变幻莫测,但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自由。他的绘画致力于创新,主要运用丰富的造型手段,将空白、色彩、线条结合起来。世界上没有一个画家能像毕加索一样拥有坦诚的心和天真的创造力。他自由地诠释世界,为所欲为。他什么都不想要,却想创造一切。正是他的风格使他的作品栩栩如生。
现代艺术的奠基人毕加索是一位怎样的画家?
众所周知,毕加索是现代艺术的奠基人,是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在美术学院接受过非常严格的训练,具有扎实的造型能力。作品超过2万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等作品。和这一代伟人一样,很多人都很好奇毕加索是个什么样的画家。
毕加索的照片
毕加索的天才似乎是天生的。据说,在他会说话之前,他就可以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毕加索的才华被世人视为“触及人类罪恶的深度和时代的罪恶,深刻而准确地理解散落在文明华盖下的人性的拷问”。年轻时,毕加索经常带着画板,带着绘画工具到山丘和丛林中欣赏自然风光,用笔把看到的美景画下来。毕加索一生热爱运动,年轻时就参加运动。毕加索是一个安静而动人的人。但毕加索晚年非常孤独。虽然他不缺亲戚,但他很清楚,那些人只是为了他的钱而来。为了拿到钱,亲戚反目成仇。毕加索非常苦恼。他甚至没有人可以倾诉。尽管他很富有,但他知道金钱买不到亲情和友情。
然而,与其他艺术家不同的是,毕加索的一生是辉煌的。他是第一个看到卢浮宫收藏的作品的画家。
毕加索一生都是一个有争议的画家。除了他杰出的才能,他还为他的妻子和情人画了许多画。他的亲戚对他的天才画家身份提出了质疑。即使在毕加索死后,世人仍在争论他的故事和名声。
毕加索有钱吗?
说起毕加索,很多人都很熟悉。他是著名的西班牙画家。他很小就开始画画。可以说绘画成就了他一生的事业。他一生致力于创作。这么有才华的画家,很多人都会有这个疑问:“毕加索有钱吗?”
毕加索的作品
与梵高相比,毕加索很幸运,因为他的父亲是美术老师。在父亲的影响下,毕加索7岁就进入了艺术殿堂。从此,毕加索“失去了控制”。后来,他的父亲也非常欣赏毕加索的才华。震惊世界的是,毕加索死后留下了7万多幅画作。不仅如此,毕加索还拥有约395亿元。在绘画史上,只有毕加索生前拥有如此巨大的财富。毕加索每次有新作品,都会叫上几十个他认识的商人去参观他的展览。在展览上,他会向大家详细介绍他的作品和灵感。毕加索刚好接住了。相比某些画作,人们更关注的是其背后隐藏的故事。这样做,他不仅可以提高价格,还可以提名作品的知名度。
1919年,毕加索住在巴黎最豪华的公寓里。1930年,他买了一栋17世纪的别墅。28岁以后,毕加索不再为钱发愁了。到他38岁时,他已经非常富有了。65岁时,毕加索成了百万富翁。财富不仅增加了毕加索的名气,还帮助他随心所欲地完成绘画。
因为毕加索之后,绘画艺术更多的是表达个人的情感了,所以让人难以猜测了。
毕加索我们都知道,西班牙著名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个雕塑家,他是立体画派的创始人。画画这种我一直认为是要有天赋的,天赋加上自己的努力,才能成为一代大师。他从小学习画画,在创立立体画派之前,他跟我们每个人一样,也有过迷惘期。但是创作这种东西,往往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思想。
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都是以阴暗深沉为主调,这个应该是受他好朋友自杀的影响。后来他陷入的爱情,他的画风也因此改变,多以鲜艳的颜色为主。后来受到黑人雕刻的影响,创立了立体画风。
在毕加索之前,绘画基本以写实的印象派为主,虽然也是比较抽象,但是略微懂一点艺术的人基本能看到作者想要表达东西。但是毕加索的立体画派出来以后,很少有人能够看懂画里的含义。因为这幅画里更多的是作者单纯想要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没有过多的关注那些绘画的条条框框,所以更难让人琢磨。
不管是画画还是写作,其实我们都能从作者的作品中窥探一些作者的情感出来,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表达的情感,可以在作品中宣泄。
自从毕加索开创了立体画派以后,越来越多的人效仿他的风格,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个人情感寄托在这抽象的作品中,如果没有一点艺术细胞,我们真的很难从一幅画中读取作者的情感。
毕加索从小是一个美术基础好到惊人的“天才”。他出生于西班牙,他爸爸是美术学校教授。偶然一次机会,他父亲看到毕加索画后,深受打击后感叹他的画不如儿子好,并发誓从此不再画画。
这样的一个绘画天才,在九十几年的绘画生涯中,经历了“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立体主义”等几个绘画时期,并在每个时期都创造出一个新的画派。然而,这样的绘画天才竭尽一生的努力目标是,只想画得像孩子一样。毕加索广为人知的一句话:“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那么,为什么这样的天才,却立志要画得像孩子绘画?
儿童观看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很独特。八岁以下孩子会十分渴望了解身边事物。他们不受外界知识、标准的影响,而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观看感知周围的世界,这种观看感知方式也是艺术得以创造的基础。
在我们很多线上美育课程和线下美育活动中,经常看到一些父母用自己的视角、感知世界的经验和方式去要求和干涉孩子绘画的形状、构图、颜色等。殊不知,小孩子的创造力和看待世界的方式,才是我们应该去鼓励和学习的。古今中外,除了毕加索,还有很多艺术家都赞美儿童画的创造力。马蒂斯说过,人类应当始终如孩童这样观察世界,一旦丢失了这样感知本能,也就失去了任何创造性的表达方式,艺术工作者更应该始终保持这样创作上的纯净质朴 。
在儿童美育的教育中,我始终和很多父母分享的是,应当多鼓励引导孩子去表达她们的想法,用她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经验去表达,无论是绘画、雕塑、手工等一切创作。儿童能够打破束缚局限,用新的视野、新的方式去创造出一个全新独特的世界,这也是艺术真正孕育而生的基础,也是儿童美育中我们能带给孩子的成长。
每个儿童都是自己人生“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艺术品。父母们看到一个“看不懂”的儿童画时,先不要快速否定,而是敞开心胸去接纳它,并和孩子交流绘画的内容思想,在这过程多鼓励引导孩子去表达创作。说不定,你就是正在培养一个天才艺术家,孩子在这成长过程也积淀了越来越多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艺术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尤其是他的立体主义画风,开创了整个艺术界的先河。他的敏锐的感受力和变幻无穷的 想象力 贯彻了他的一生。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毕加索成就 故事 ,欢迎大家前来观看!
毕加索成就故事毕加索(1881—1973),杰出的西班牙画家、艺术家。他于1881年10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马拉加市。
1881年10月25日黄昏,马拉加市中心的马尔塞德广场和往常一样,聚集着三三两两的人群。一群群鸽子飞起又落下,引得市民和旅游者们纷纷赞美。忽然,一位医生急匆匆地从广场穿过,惊得正在觅食的鸽子“轰”地一声飞上天空。
医生是急着去接生的。显然这是个不愿意顺顺当当地来到人间的小生命。经过几个小时的折腾,孩子终于安全降生,发出了洪亮的哭声。这是当晚的11点15分。婴儿的父亲是一所艺术学校的美术教师,名叫唐若塞路易斯柏拉斯哥,当年31岁;母亲叫多妮亚玛丽亚毕加索瑜洛佩兹,26岁。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是他们爱情的结晶。孩子出生第三天,父母给儿子取了名字——巴柏罗路易斯毕加索。让儿子姓母姓是父亲的主意,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姓在西班牙太普通了,所以在孩子的姓中又加上了母亲的姓:毕加索。这就是响彻世界的画坛巨子毕加索名字的由来。
毕加索在母亲的辛勤抚育下幸福成长。母亲是犹太血统的意大利人,生于美丽的热那亚,后随其父母迁移到西班牙南部,一直居住在安达卢西亚山区。母亲不但供给他乳汁,也把自己的优点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例如,那炯炯发光的黑眼睛和始终充满活力、精神饱满的良好心态。
相反,父亲却像大多数艺术家那样,多愁善感,甚至还有点儿神经质。小的时候,毕加索觉得父亲挺怪的,似乎是个谜一样的人物。直到长大后,他才渐渐体会到父亲那威严目光后面的关怀和温暖,也开始崇拜父亲的尊严和才气。
如果说母亲传给了毕加索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那么,父亲则在潜移默化中传给了他艺术细胞。
毕加索在成为画家后,曾深情地说:“每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想到父亲。对我来说,男人就意味着唐若塞……”
父亲又高又瘦,端正的脸上有些稀稀拉拉的黄胡子。马拉加市民都很熟悉这位美术教师兼画家,亲切地把他称为“贝贝”。
父亲除担任马拉加市公立圣台尔摩美术学校的 素描 教师外,还兼任市立博物馆馆长。上课之余,他要在博物馆负责各种美术作品的陈列、保管、复制和修补等维护工作。步入中年的父亲虽然画技不凡,但已无心在这一领域中一争高低出风头了,他只想默默无闻地工作来养活一家人。
毕加索3岁那年(1884年),西班牙发生了大地震,使这个在15—16世纪曾号称“海上强国”随后开始衰落的国家更加陷入了危机。为了维持生活,父亲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给人画画。
毕加索在他刚会走路时就经常随父亲到博物馆去,在父亲工作的画室里一呆就是大半天。画室很大。在小毕加索眼里,它和家里的房间一样,惟一不同的是它太脏,到处都沾染着颜料。
毕加索从小就学会了与父亲一同体验创作的乐趣。他常常站在父亲的身后,惊奇地看着父亲用画笔将五颜六色的颜料涂抹到画布上,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毕加索的母亲回忆说,毕加索第一次学会发出的音节就是“匹兹”。他总是“匹兹”、“匹兹”地叫个不停。原来,在西班牙语中,“匹兹”(PIZ)即是LAPIZ——铅笔的缩音。父母惊叹他从小就与画笔结缘。而事实上,正是父亲手中的画笔,给毕加索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从而影响了他的整个一生。
当毕加索刚能走路时,便经常趁父亲不在,偷偷地抚摸父亲的画笔。
再大一点,他就不光玩画笔了,还要用它沾上颜料,抹在纸上、墙上、地上甚至自己身上,总之,在一切他认为方便的地方“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然后兴高采烈地等着大人的表扬……
自19世纪中叶起,马拉加市就已经成为在全西班牙仅次于马德里和巴塞罗那的第三个美术中心。这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绘画学派。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是一位有着比利时血统的画家卡洛斯德海斯。他是一位在西班牙美术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西班牙现代 风景画 的鼻祖,是第一个提出直接“从自然中来”的 口号 的人。唐若塞的画风也深受卡洛斯德海斯的影响。他以一种轻柔、含蓄的风格画出大自然的美,并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 方法 表现森林、鸟、花草等等。
父亲的许多画作都是在毕加索的观摩下完成的,因此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几十年后,已成为大画家的毕加索仍对父亲的作品记忆犹新。父亲特别喜欢画鸽子。他一生画过许多鸽子,然而其中给毕加索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父亲画的一幅巨大油画,上面是一个大鸽笼。每当回忆起这幅画,毕加索那黑黑的眼睛就闪耀着激动的光芒,可以不厌其烦地向周围的朋友们述说那个奇迹:“里面有成百成千成万的鸽子。那些鸽子都关在笼子里——那个巨大的笼子。”巨大的鸟笼和鸽子使年幼的毕加索产生了强烈的错觉(或者是幻想),并永久地留在了他的脑海中。因为,后来人们找到这个作品时发现,画面的鸽笼中实际只有9只鸽子。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吧,毕加索从此喜欢上了鸽子,也更爱画鸽子。毕加索确实与鸽子有缘,后来由于画了那幅著名的《和平鸽》而扬名天下。鸽子也因此有了新的含义和象征。斗牛是西班牙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统娱乐。自古以来,这里就世代流传着许多斗牛士光荣而悲壮的 传说 。对西班牙人来说,斗牛场意味着人生的缩影,也是人与动物智慧和勇敢的较量,让他们从中感受西班牙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性格。小毕加索随着人们不停地呐喊、欢呼着。斗牛场的热烈情绪强烈地感染了毕加索。毕竟他的血管里也同样流着西班牙人的热血,也有一个英雄梦。
童年的毕加索极为惹人喜爱,一头淡红色的头发,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闪着聪明的光辉。他活泼、机灵、顽皮,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惟一令人不安的是,毕加索从小就不喜欢学校。对于小毕加索来说,最让他头疼的事就是学习了。家人过分的溺爱和娇惯使毕加索从小就养成了极强的个性。他生性好动,不愿受约束,对学校那套严格的 规章制度 很不习惯,加上学校里环境不好,教室阴暗潮湿,气氛沉闷,简直把他憋坏了,哪里学得进去父亲只好让他转学到全市最好的学校——私立圣拉斐洛学校。
学是上了,但每当父亲或教师检查毕加索的作业本时,总会发现里面几乎没有作业,只有各种各样的画。在所有的科目中,毕加索最不喜欢数学。那些枯燥无味的数字和计算在他看来简直就是折磨。对于这门需要认真、耐心的学问,毕加索算是服气了。
像他这样一个散漫惯了,根本坐不住的孩子,怎么能应付得了呢所以他的卷子上总是一塌糊涂。
但是,他也不是始终讨厌这些符号。终于有一天,以他那独特的绘画眼光发现了符号中的奥秘。那“0”不就是眼睛吗鼻子是“6”,还有嘴巴、耳朵、眉毛……都可以看成是数字:3、8、7、9、1……
虽然数学不行,但毕加索的绘画才能却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来了。他还学会了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意志。有一次,还不太会说话的小毕加索用笔画了一个螺旋状的物体,表示他要吃一种西班牙小吃——油炸甜饼;还有一次,他信手画了一幅阿拉伯风格的图画,对父亲说这是一块甜 蛋糕 。
毕加索学习时坐不下来,但可以聚精会神地画上几个小时也不厌烦。他很善于观察, 记忆力 非常好,几十年后还能回忆起父亲原画的内容,并熟练地模仿着画出来。
父亲在毕加索学画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他发现儿子喜欢玩画笔时,不是简单地制止他,而是告诉儿子这是干什么用的、有什么用途,然后任孩子自由摆弄自己的全套绘画工具,培养他的兴趣;小毕加索有了作画的冲动,自己开始画画后,父亲从不给他修改,也不挑毛病,任他发挥自己的观察和想像力。
唐若塞的画技平平,创作不多,题材也有限,不是个出色的画家。但是,他在 教育 孩子上却非常成功。在他的悉心培养下,小毕加索的绘画能力飞速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思维方式 和奇幻的想像力。
毕加索也像所有孩子一样,学画是从模仿开始的,但他的模仿从一开始就与众不同。8岁时,他创作了第一幅油画《马背上的斗牛士》。这幅画画面明快、清晰、协调,充分显示了毕加索的绘画天才。
1891年,毕加索的父亲被任命为拉科鲁尼亚省立美术学院的 人物画 和装饰画教授。全家随之搬迁。拉科鲁尼亚位于西班牙的另一端,是西班牙西北角上的一个小港口。在这里,10岁的毕加索进入了达古阿达工艺学校学习。这所学校与父亲任教的学校紧挨着。但是,毕加索除了绘画经常是“优”以外,其他成绩仍然不好。他越来越迷恋绘画,绘画水平也迅速提高。
少年时的毕加索,在绘画上就已经有所创新和突破,打破了传统的构图模式和绘画格局。他的画不像父亲那样拘谨呆板,显示了过人的创造力。例如,他在1893年创作的一幅画,画的是涂了**的粉红色小房子,户外的光线是明亮的白光,天空鲜明地浮着阴云。画面栩栩如生,色彩明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毕加索还有—部分反映老人、穷人的作品,画中流露出真情实感,表明毕加索从小就同情穷苦人民。毕加索在拉科鲁尼亚的创作是他美术生涯的真正开始。在这里,他的创作风格已见雏形,即创造性和现实性的高度结合。
崭露头角的毕加索渴望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学习、创作。在父亲的支持下,毕加索第一次离家远行,前往全国最有名的美术学府——马德里圣斐尔南多美术学院深造。
1900年,毕加索来到西欧的艺术中心——巴黎。到巴黎的第二年他就举办了个人画展。从此,毕加索进入了以他生性 爱好 的蓝色为主要色彩的“蓝色时期”。后来,他在巴黎定居,成为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其作品不仅局限于绘画,还有为数极多的版画、 雕刻 、陶器等。直到92岁逝世,他始终没有停止过艺术创作。
关于毕加索的故事毕加索的故事1:始终充满好奇心的毕加索
毕加索去世的时候是91岁。在90岁高龄时,他拿起颜色和画笔开始画一幅新的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
一般说来,年轻人总是在探索新鲜事物,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他们热心于试验,欢迎新鲜事物。他们不安于现状,朝气蓬勃,从不满足。老年人总是怕变化,他们知道自己什么最拿手,宁愿把过去的成功之道如法炮制,也不愿冒失败的风险。而毕加索90岁时,仍然像年轻人一样生活着。不安于现状,寻找新的思路和用新的表现手法来运用他的艺术材料展现他的艺术风格。
大多数画家在创造了一种适合自己的绘画风格后,就不再改变了,特别是当他们的作品得到人们的欣赏时,更是这样。随着艺术家年岁的增长,他们的绘画虽然也在变,可是变化不会很大了。而毕加索却像一位终生没有找到他的特殊艺术风格的画家,千方百计寻找完美的手法来表达他那不平静的心灵。
毕加索作画,不仅仅用眼睛,而且用思想。毕加索的画,有些色彩丰富、柔和,非常美丽,有些用黑色勾画出鲜明的轮廓,显得难看、凶狠、古怪,但是这些画启发着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更深刻。面对这些画,我们不禁要问,毕加索看到了什么,因而画出这样的画来我们开始观察,在这些画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毕加索一生创作了成千上万种不同风格的画,有时他画事物的本来面貌,有时他似乎把所面对的事物掰成一块块的,并把碎片向你脸上扔来。他追求着一种权力,不仅把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且把我们的思想所感受到的也表现出来。他一生始终抱着对世界十分好奇的心情,就像年轻时一样。
毕加索的故事2:毕加索的画-格尔尼卡
1937年4月26日,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旖旎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毕加索。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七十年过去,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 文化 符号之一,也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
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
面对痛彻心扉的人间惨剧,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反应,格尔尼卡被法西斯空军轰炸,就是给了艺术家们一道无声的考题。有没有慈悲的情怀,就是能不能触动心灵创作的前提。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当时侨居巴黎的毕加索,受西班牙政府委托,正准备为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绘画作品。德军轰炸格尔尼卡的消息传来,毕加索震怒了,他就以格尔尼卡被轰炸为题材,依他所想来为西班牙馆作画,将法西斯惨无人道的罪行彻底曝光在世人面前。艺术的创作者,是必须悟透艺术真谛的。就像中国漫画家丰子恺所说的: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
《格尔尼卡》问世后,曾在一些国家展出,受到爱好和平者的高度评价,毕加索也因此备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独裁统治时期,《格尔尼卡》无法在画家的祖国展出。直到1981年,《格尔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实现了毕加索的遗愿。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曾发生了一件小事:一天,一些德国军人来此参观,毕加索发给他们每人一幅《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名军官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毕加索的故事3:商人与毕加索的故事
毕加索出名以后,仿照他的画的人与日俱增,一时弄得真假难辨,让人们颇为担心。
一天,一个专门贩卖艺术品的商人见到了毕加索的壁画《和谐》,他对画面所表现的十分不解。为了充分了解毕加索的绘画风格,以防上当,他专程带了另一幅签有毕加索名字的画来求教于毕加索。
商人开门见山地问毕加索:“为什么在您的壁画《和谐》中,鱼在鸟笼里,鸟反而在鱼缸里呢”
毕加索不假思索地答道:“在和谐中一切都是可能的。”
这时,商人取出那幅画,想证实一下这幅是不是毕加索的真迹。毕加索向那幅画瞥了一眼,轻蔑地说道:“冒牌货!”
通过这次会面,商人似乎领悟了毕加索绘画的奥秘,于是,事隔不久,商人又兴冲冲地拿了一幅毕加索的画来找毕加索,问他这幅画是真是假。毕加索看也没看便答道:“冒牌货!”
“可是,先生,”商人急了,喊叫道,“这幅画可是您不久前亲笔画的,当时我在场!”
毕加索微笑着耸耸肩膀,说:“我自己有时也画冒牌货。”
毕加索成就故事的相关搜索内容:
1 名人励志的小故事素材
2 有关成功人士的故事
3 正能量小故事
4 励志小故事大智慧
5 晨会幽默励志小故事大道理
问题一:毕加索画的画为什么那么扭曲? 因为他是抽象派画家,以扭曲的作品来反应社会生活,把社会的阴暗面用抽象的画法展露出来。
问题二:毕加索的画为什么那么值钱 毕加索的艺术由于富于想象力和生命力及对外部世界极为敏感而受到崇拜。他是发展立体画派的一位中心人物,也以多才多艺和技术高超而著称。一般认为他是现代艺术中的杰出人物,是所有时代中最富有创造力、最有影响的画家之一。一百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努力定义绘画的功能和范畴。到底艺术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才算是真正的绘画呢?自从发明了摄影术以来,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明显,更加迫切。不言而喻,没有哪一位画家再主张完全描摹自然,因为甚至技巧最高超的画家也不能赶上一台廉价的照相机。然而,在这场摆脱纯粹描摹艺术的运动中,看来最大胆、最有创新精神、最有影响的人物是帕伯罗・毕加索。
虽然理论上来讲,我不太欣赏毕加索 放纵,迷信;但感情上毕加索真是天才,太会操纵画面,不可否认的是他艺术上的才华。他的画不仅需要看表面,更要会读懂深沉的含义。至于炒作嘛,还是有的,现在很多画商也都只是附庸风雅,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好,他们就抬高什么,这样一来也就贬低了好画的价值。。
中国的山水画,不同于立体抽象画,总之各有各的独特之处吧~
问题三:毕加索的画为什么那么出名 你一定觉得不可思议吧,其实不是这样的, 你看他早期作品很有功底的
问题四:为什么毕加索的画看不懂?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毕加索十四岁那年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思想,然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 ,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 迁至巴黎的毕加索,既落泊又贫穷,住进了一处怪异而破旧的住所“洗衣船”,这里当时是一些流浪艺术家的聚会所。也正是在此时,芳华十七的奥丽薇在一个飘雨的日子,翩然走进了毕加索的生命中。于是爱情的滋润与甜美软化了他这颗本已对生命固执颓丧的心灵,笔下沉沦痛苦的蓝色,也开始有了跳跃的情绪。细细缓缓地燃烧掉旧有的悲伤,此时整个画风膨胀着幸福的温存与情感归属的喜悦。 玫瑰红时期的作品,人物表情虽依然冷漠,却已注重和谐的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已由先前蓝色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摒弃先前贫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生百态充满兴趣、关注及信心。在《穿衬衣的女子》中,一袭若隐若现的薄纱衬衣,轻柔地勾勒着自黑暗中涌现的侗体,坚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轻女子的傲慢与自信。鬼魅般地流动着纤细隐约的美感。整体气氛的传达幽柔细致,使得神秘的躯体在氤氲中垂怜着病态美;拼贴艺术形成的主因,源于毕加索急欲突破空间的限制,而神来一笔的产物。实际上拼贴并非首创于毕加索,在19世纪的民俗工艺中就已经存在,但却是毕加索将之引至画面上,而脱离工艺的地位。首张拼贴作品《藤椅上的静物》与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贴手法实现立体主义的最佳诠释。 后期画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 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这幅画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 ,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画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毕加索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毕加索是整个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毕加索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着很大的影响。
问题五:毕加索的画为什么那么乱还是大师? 毕加索的画不是乱,野兽派主要是线条和构成。主要是因为他们前期都受立体派影响颇深,画面的主要内容是色块的切割给画面带来的不同于传统绘画的一种更加直接的感受,这是野兽派的毕生追求。 就像康定斯基的画面都是各色的大小圆圈,外行看也没什么,但是他们的构图都是极其精彩的,他们专注于颜色在画面的位置和色块大小给观者造成的视觉效果达到更加贴近观者,后印象派以来,画者就更加关注画面形式感,而不仅仅是模仿自然,模仿自然的叫画匠,传达画面精神意识是真正这些画越来被认可的原因。
问题六:中国老百姓为什么看不懂毕加索的画? 眼下,毕加索中国大展正在四川成都举行,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参观,但参观者中“看热闹”的居多,大部分市民表示“看不懂”或“不太懂”。为什么中国老百姓看不懂毕加索呢? 毕加索是现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深远的艺术家,立体画派的创始人,他和他的作品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但是,对于中国老百姓,甚至对于部分爱好艺术和绘画的人来说,毕加索的画真的很难看懂,毕加索只是一个“符号”,是一个“象征”。大多数人在关注、追逐毕加索的商业价值,甚至他的绯闻轶事。至于他的画美在哪儿,好在哪儿,那些古怪的人物形象,扭曲的轮廓,让很多人感到费解。 对于中国老百姓看不懂毕加索的现象,在成都参加“毕加索中国大展高端论坛”的艺术家和评论家认为,这是因为毕加索代表的现代主义在我国艺术史上的缺失。 “现代主义在我国是失落的一个环节。因为我们过去讲得比较多的是欧美的传统艺术、古典艺术,特别是欧洲的古典艺术;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们又比较多地关注他们的当代艺术和所谓的后现代主义。但恰恰是中间那一段现代艺术,在欧洲发生了差不多100年的历史,是我们有所忽略的,或者说我们研究得不够。”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沈语冰说。 成都美术学院教授陈默也认为,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国外很多优秀的艺术被挡在门外。“大家居然不知道在我们的国门之外,现代艺术已经进行了100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才知道印象派,我们才知道现代主义,才知道毕加索。” 同时,沈语冰也提出,看不懂毕加索与中国的美术和美术史教育也有关系,高等教育和专业教育跟不上,直接导致社会普及率低。目前,专业的美术学院里很少有教现代主义的东西,毕加索和他的现代主义被认为是不可教的。另外,目前的外国美术史教育,不论是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往往到印象派就结束了,现代主义尤其是像毕加索这样经典的现代主义就被忽略了。 现代主义是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现代主义是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作品的表现手法荒诞、抽象、具有寓意,不直接描绘社会和人生却又影射着社会和人生,反映着艺术家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历史和审美的价值。
问题七:毕加索的画为什么能卖那么贵 因为画风的问题,他的艺术风格是代表的一个时代,开始探索立体图形了已经,而且名人的作品大多是因为自身名气大加上符合社会背景反应社会现实才能值钱,抗战时期的一副螃蟹图,上边写着好像是横行霸道,这幅画现在就能卖好多钱,因为讽刺的是帝国主义,表现的是抗战,所以值钱,现在如果你画一张螃蟹,就不值钱,因为没有社会现实。
问题八:为什么毕加索的抽象画都看不懂!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因为他的作品跟随着他的思想和个人很深的感情,随意看懂他的画必须要揣摩他的心理,画的背景,而不是光看画面。
问题九:毕加索的画好在什么地方?看起来根本不像画还很扭曲看着就不舒服,为什么还那么多人说很好 以下内容来至知乎:
首先,明确几点:
1、 对于美术作品,哪怕是再经典的,被评论家,美术史家奉为大师杰作的作品。你同样可以认为是不美的。这毫无问题,审美本就是一个主观的东西。但,你不能因此否认他的价值,更不能就不允许其他人认为它美。因为他们可能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可能结合了更多地东西来看。
2、 艺术史上有许多形式上的探索。这些形式上的探索犹如晶莹的浪花,美丽但也许短暂,底下的海水才是主流。他们的价值不在于彻底推翻主流、推翻古典、取而代之,而是告诉你,艺术还能这样。形式还能这样探索,这种形式探索到极致是这样的。而一直以来,传统也被保存在审美影响之中,从未被抛弃。只是,十九世纪末以来,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人们认为社会一定要进步,一定要创新,这就导致形体的过得地夸张,导致艺术边界的模糊。忽略了主体,好像大众喜欢的就是庸俗的,小众的就是前卫的,这是错误的。他们探索的是有价值的,但不意味着艺术的主流。其实到现在,在画廊里,老百姓看得最多的还是架上画,经典的。现代的画廊可能一会儿就看完了,的确他们有时是不会令人花很长的时间去沉思,因为是高度形式的。不过,他们还是有价值的,可以认为不美,但不能简单否定。
3、 我们如今所看到的艺术史,特别是现代艺术,特别突出了那些形式上的探索、革新、反传统。而且,对于一个艺术家,往往最被常提及的是那段反传统的、创新的时期,其他往往被忽略。其实,有许多艺术家,早期的作品也很传统(因为往往接受学院派训练)而后期,也有不少艺术家回归传统。所以,我们印象中对一个艺术家的形象往往是不完整的。可能只是他一个特定时期的特定的一些作品而已。
接下来看毕加索。
先给个定位:
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对绘画的解放,对形式的打破,他与马蒂斯一样,是真正的大师。
毕加索自然不会是一出生就探索“立体主义”的。
他说过这样一句话:
十三岁的时候,就能画的像拉斐尔,但到70岁时,才能画得像个孩子。
(一些作品的我暂时没有找到,抱歉!以后找到会补上,但目测比较困难,如果有知友有的画可以告诉我。)
毕加索的创作生涯也是在不断地探索,或者用他自己的画来说,是在发现。
从具有哥特风格的格列柯风格,到古典风格,再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尤其是塞尚的影响,最终在变化和融汇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的关键因素,即是如何处理画面空间的问题。
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艺术史上绘画空间表现的变革。记得张公子在回答中提到过,早期的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一样,看起来都不那么写实,原因在于不重视透视与光影。而西方绘画是如何改变的呢?
1413年,布鲁内莱斯基进行了透视法实验。1425年,马萨乔的《圣三位一体》是较早运用透视法的范例。
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被运用的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自然。
拉斐尔《用雅典学院》
巴洛克时期,则越来越强调宏大强烈的纵深效果。
这种对透视的追求,到了达维特时,大声了改变。如《贺拉斯三兄弟之盟》《苏格拉底之死》 有意识的对三度空间加以了限制,开始强调画面的二维属性。
在画面空间观念的演化中“三维幻觉的立体”与“二维实际的绘画表现”一直是一对矛盾。
现代最富盛名的批评家之一格林伯格则说:现代的西方绘画,就是不断走向平面的过程。
那么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到底对画面空间做出了哪些探索?
先看一下美术史上给毕加索创作进行的分期:
蓝色时期(1901-1904)
因为贫穷,生活拮据。画面主调为蓝色,基调忧伤。如作品:《生命》《悲剧》《女人和乌鸦》
-
玫瑰红时期(1905-190>>
问题十:为什么毕加索的画越画越不像却越来越值钱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 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这幅画在以后的十几年中竟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至还波及到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等其他领域。《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毕加索与勃拉克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
毕加索崇尚立体主义,他的抽象画主观表现出的太阳光是螺旋状照射的,不同于客观世界的光沿直线传播。毕加索小时候常常会有意识地画出螺旋状的物体,虽然他根本无法说明画的是什么。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维空间错觉。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让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二维空间的绘画特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