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指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习者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习者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
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而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在教育过程中漠视、扭曲和阻碍学习者的情感发展,或者为了维护教育者本人的权威,随意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的行为,在未来教育中,都是需要被加以改进和改善的,就需要情感教育与理智教育共同开展。
扩展资料
情感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联系
1、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渗透而又互相独立,一起构成了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虽然它们各自的教育目标有所不同,但都涵盖了情绪、情感、意志、信念等子目标,都必不可少地存在着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有着发展个体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社会性情感的任务,劳动的态度与健康的心态是上述三种社会性情感的具体体现和综合表现。
2、情感教育与和谐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挫折教育等之间的关系
他们的具体目标和策略各有不同,但它们都关注于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感状况,并把尊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作为实验的基本原则。情感教育是这几种教育形式的理性表达和理论总结,而这几种教育则是情感教育的不同模式。
3、情感教育与个性教育之间的关系
情感教育是个性教育的重要条件和基本原则,而个性教育的深厚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以全面发展教育为基础的。因此,情感教育是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之一。
—情感教育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
历史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情景教学可以很好地让学生把自己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更好地体会当时的历史状况,感受历史人物的心理。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应试教育”逐渐淡出教学的舞台,在教学活动中老师更多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情感教育也是新课改效果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情景、场景等,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历史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科目之一,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也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感教育;课堂教学
初中历史是一门生动有趣、内容丰富的学科,要求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讲解历史的史实、过程及详细的情节。而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方式是实现不了这一教学目的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把情感教育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在笔者看来,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转变教学观念
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智慧,帮助学生养成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历史观,可以说初中历史教学任务重大。因此,在实际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广大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而老师应是扮演“导学者”的角色。在这种新型的教学观念背景下,老师指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畅通,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活跃。如此,学生不仅能很好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健全、综合素养的提升,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单靠历史教材自身的魅力是不够的。此时,老师就要起一个助燃器的作用,老师对于史料要进行精心筛选,创设问题情景,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纸面上的历史知识、历史人物更加生动化,在提出问题与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就更加了解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适宜的史料知识创设其所需的问题情景,发掘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使得初中历史的教学富有生命气息,有效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涵养,促进他们在历史学科上的进步。
三、运用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可以很好地让学生把自己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更好地体会当时的历史状况,感受历史人物的心理。可以说,情景教学是提高学生历史学科学习效率的一个有效方式,可以多加引用。如在学习某一历史人物的历史贡献、历史事迹的时候,为加深学生对其的印象和理解,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到博物馆去参观有关历史人物的史料记载等。如此,学生就更加立体地了解到了历史人物、历史知识,理解起来也不那么吃力了。
四、培养学生的兴趣
要想很好地实现情感教育,就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情感,培养学生对历史这一门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历史教学效率。这样就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取得实践课程效果的最大化。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而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无限潜力,首先学生就要对历史这一门学科感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教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丰富多彩、富有趣味的。
五、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
初中历史知识的构成是丰富多样的,不仅有文字,还有、地图、表格等。在现代化信息高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PPT等把初中历史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地呈现在广大学生面前,为初中历史教学的`方式注入新鲜的血液。此外,还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历史视频,让学生在声音、图像并存的动态画面中了解历史知识,这就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同时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有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六、转变教学方式
历史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教师不应忽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我教你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多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在教学中增加更多的讨论环节、提问环节、思考环节,增强学生参与度,使得历史课堂变成学生的“主场”。如此,通过情感教学就有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出发点,赋予历史课堂的情感性,使得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只有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情感教育贯穿在历史课堂中,才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6(120):45
[2]王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J]赤子:中旬,2014(3):120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一、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必要性
11大学生情感的特殊性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处在生理与心理的快速成长阶段,在情感需求上呈现出强烈性和复杂性。加之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思潮冲击时,缺乏对新事物的辨别能力,所以他们常常受外界复杂环境的影响,出现了不少的情感困惑,不少大学生对自身的情感问题感到无所适从,他们迫切需要学校从情感上给予帮助和引导。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诸多大学生自杀自残、违法犯罪、校园暴力等事件,这些事实告诫我们,在新形势下关注大学生特殊的情感需求,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已成了当务之急。
12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
1)熏陶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情感教育,能够为校园营造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有利于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情感教育也能够为大学情感教育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为创新大学教育的模式提供研究思路和实践指导。
2)共鸣作用。情感教育的运用,能够让老师与大学生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学生与老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3)激励作用。积极的情感对大学生的行为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充分挖掘积极的情感因素,利用其对行为的积极影响,以此来推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情感教育的观念认识不到位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一方面,高校教育主体受根深蒂固的教育模式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关心自己传播理论道德知识的水平,强制性要求学生无条件接受既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而缺乏对学生情感需要的关注,也缺乏对情感教育的科学认识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高校情感教育的运用忽视了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我国传统的学校情感教育更加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强调社会的价值而缺乏对大学生个体价值的关注,淡化甚至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们只关注学校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缺乏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缺乏对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反应和接受程度的关注,这也使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大学生的个人情感难以得到理解和重视。
22情感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
目前,一些高校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加入了情感的因素,但教育内容比较空泛、零散,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是在某些特定时刻,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向学生灌输一些与情感有关的理论知识,或者利用课堂开展几次情感培训。而情感教育应该是连续性、长期性的,情感教育的内容要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中,才能起到情感教育应有的作用,偶尔的几次培训所讲授的情感内容并不能系统全面地解决大学生实际的情感问题。此外,目前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显得不够深入,重理论,轻实践,教育内容在组织和编排上显得空洞和乏味,没有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也很难对大学生构成吸引力,激发起他们对情感教育内容学习的兴趣。
23情感教育的方法单一,缺乏实践性
长久以来,高校呈现情感教育内容的方式比较单一,普遍采取教条化的单向教育模式。教育者往往也只是通过以课堂为主要教育形式,以灌输为主要教育方法的形
式,对道德进行说教和宣讲,将情感教育的内容灌输给大学生,这种情感教育的方法忽略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与学生之间难以真正实现情感的互动,教育内容不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种缺乏创新性的教育方法,阻碍了情感教育的深入开展,招来学生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的反感和漠视,导致高校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近几年来,有些高校虽然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如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教育等,但由于欠缺科学安排和缺少有效监督,而使情感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出现了只做表面功夫的形式主义倾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真情实感的流露,最终脱离了情感教育的实质。
三、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对策
3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师的传统观念中,教育是以教师为本的一种单向的知识灌输与传递,缺少了情感投入、忽视了与学生间的双向交流,这种以教师为本的教育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只有转变教师传统观念,以学生为本,倾注情感,才能保证情感教育的顺利实施。即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积极的情感态度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以学生为本,首先要求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处在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有极强的自尊心,教师要懂得尊重他们,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其次,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情感需求,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情感状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挖掘最适合学生、最易被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再次,在教育过程中,保持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重视学生反馈的信息,倾听学生的心声,使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
32丰富情感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的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受教育者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等,从而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21加强道德情感教育
道德情感教育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等。其中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情感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与认识我国的历史与实际的国情,以厚重的历史感激发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其次,要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到教育内容中,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最后,要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教育阵地延伸到课堂以外的地方去,通过实践活动,从中领悟到个人与国家的内在统一,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以切实的行动将爱国主义情感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转变为实际行动。
322加强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教育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是社会的人,离不开与他人的来往与交流,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缺乏社会交往经验,缺乏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在这一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亲情、友情与爱情观教育,对于提高他们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1)亲情观教育。亲情观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基础。亲人作为大学生关系网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大学生必须首先学会与之相处的对象,只有先学会如何与自己的至亲相处,学会如何善待自己的亲人,才能更好地关爱身边的人、关爱整个社会。
(2)友情观教育。友情是使人获得满足的一种基本情感,是生活中良好人际关系的体现。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友情是他们人际关系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处理起来最为复杂的一部分,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友情观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3)爱情观教育。爱情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但由于大学生对待爱情不够成熟和理性,因而会产生很多情感困惑与问题。爱情是关系着大学生人生和命运的大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是培养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任务。
323加强培养个性品质的教育
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意志顽强、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等,是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首先要加强生命观教育。目前社会上大学生轻生、杀生等事例时有发生,这警示着高校生命观教育的缺乏与不足。加强生命观教育就是要强化生命意识,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包括大学生的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适应能力等等。心理素质往往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目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素质问题,如面对压力时的茫然无措,面对挫折时的自暴自弃,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等。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就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加之以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
33改进情感教育的方法
331寓教于乐
教育是目的,教学的目的必须通过快乐的手段才能得以实现,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努力营造愉快的情绪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实现学习目的。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者不能只关注学生接受教育内容的数量,而忽视学生接受教育内容的'质量。教育者只有着力于让学生在接受教育内容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积极的情感态度,才能保证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可教育的内容,从而真正接受教育。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就是指教育者关注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情感状态,最大限度地实施愉快教育,充分发挥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寓教于乐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以调节学生的情绪情感为切入点,创设一切有利于情感发展的情境,融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对美的领悟和认识,调节学生的负面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快乐与兴奋的状态。
332以情施教
情感活动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内,情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感染到其他人,使之与自己产生共鸣。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情感参与度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好好把握情感活动所特有的两大功能,学会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在融洽的情感氛围中,将教育者的积极情感传递给受教育者。以情施教的教学方法就是指教育者在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自觉地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育效果。以情施教,要求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达到充分把握的基础上,融入对内容的理解与情感,在课堂上用生动的语言和活泼的形象去呈现教育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教育者投入的真挚情感,以及渗透到教育内容中的真情实感,从而感染和打动学生,使情感因素的力量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
333加强自我情感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实现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内化,使受教育者能自觉地将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转化为自身稳定的道德情感与品质。实现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标,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促使大学生将内化的道德认识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动。要实现自我教育,要求教育者正确对待大学生的情感特点和需要,按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情感培训,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首先,在课堂中,教育者采取情感互动与情感体验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如选取大学生身边的道德案例、先进事迹等,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互换的形式,激发大学生产生真实情感,以此产生对道德感的自我认知。其次,在课堂外,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将学到的理论要求转化到实践活动中去。如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参观社会考察、讲座报告会等活动,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收获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教育者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利用环境这一隐性的教育因素,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情感意志,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情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并付诸教育教学实践中。但由于情感教育在理念、内容、方法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得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未能使情感教育的巨大功效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正确认识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运用情感教育的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目标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度只是重视知识的本体价值和实用价值,教学目标就只限定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再加上高考的竞争压力,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只注重学生认知系统的活动,而忽略了教学中情感的调动和情操的陶冶。前几年,语文课教学在教育界颇受争议,大家都感叹一门颇具美感、充满情趣的学科被弄成一门单纯的工具学科,到最后学生只能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从教材编制到教学设计,降低甚至忽略了知识中的情感因素应是原因之一。近两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和人们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呼唤,情形已经有了很大好转。
要调动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因素,就需要教育者在强调教学中的认知目标之外,还要强调知识背后的价值准则。当学生不但认识到知识的含义,而且意识到知识对社会、对自身的意义之后,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
如何确定教学中的情感目标以及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是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学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需要有不同的针对性。
卢家楣等人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包含在情感教学目标体系之中:
(1)让学生处于愉悦——兴奋、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之中,为认知活动也为情感的陶冶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
(2)让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获得各种积极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
(3)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好学、乐学的人格特征。
二、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绪特征和理智感
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认识活动,是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共同参与的过程。从心理规律上讲,认识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但情感过程反过来又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并能对认识过程加以调控。日常经验也说明:当一个人情绪处于满意、愉快和兴奋之中,对所从事的活动由衷地喜爱时,常常感知敏锐,思维开阔,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良好的记忆效果;反之,当一个人悲伤、抑郁,对学习或工作产生厌倦时,就会反应迟钝,思维狭隘,毫无创造性可言。有人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情绪状态对智力操作的影响,发现愉快组在操作时间、直接抓取和注视不动这三项指标上都比痛苦组效果好,而且愉快组更倾向于去解决疑难问题。
情感过程对学习这种认识活动的影响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效率。人们一般会认为,松弛的情绪状态会提高学习效率,紧张的情绪状态会降低学习效率。但实际情况不是这么简单,在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中,情绪过于放松,动机水平过低,使得问题解决的效率反而偏低;适度的焦虑和紧张,达到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问题解决的效率也将达到水平;而情绪过于高涨,动机水平过高,带来的反而是较低的学习效率。这也提醒我们在教学实际中,既要关注一些学习状态敷衍了事、漫不经心的学生,也要注意那些全身心投入学习、情绪高度紧张的学生,帮助他们及时调整不良的情绪状态,保持一种科学的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状态。
另外,在高级社会性情感中,理智感同学习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理智感表现为对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并能体验到获得知识和追求成功的乐趣。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培养他们不断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并使他们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理智感,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个被动、枯燥、压抑的过程,学生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在教学中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我国古语中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意思是学生只有在情感上去接纳教师,在人格上去尊重教师,才能听从他的教诲,模仿他的言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Rogers)提出,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种“诚实、理解和接受”的人际关系的过程。这说明师生的情感交流对知识教学的重要意义。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也应该是情感交流的主动方。教师应该善于抓住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和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有利时机展开情感交流。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情不自禁地谈起自己对父爱的感受和一些遗憾的经历,在引起同学共鸣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感念父母的操劳,体会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这样一来,自然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为教学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师生的情感交流可以贯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如上课之初的互致问候,能给双方带来一种期待;课堂上的提问和表扬,会给学生一份鼓励和认可;善意的批评,换来的是学生的悔悟和感激;教师对学生平等相待,一视同仁,得到的是学生的信任和支持。这种平等、信任、愉快的情感联系,使得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谆谆教导,教师也能接受学生的质疑和与众不同的见解,做到教学相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