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名和词的感情有关系吗

词牌名和词的感情有关系吗,第1张

有一定的关系,但没有根本关系。

说有关系,是指词牌自身的句式、字数、押韵情况,对不同的感情色彩表达会有些影响。例如:

句子短、字数少的小令,方便表达热情欢快的情绪;而句子长、篇幅长的长调,有利于反复吟唱某种曲折而深沉的情绪。

押平韵的比较敞亮、高亢;押仄韵的往往或低沉、或激扬。特别是一些押入声韵的,如“忆秦娥”、“桂枝香”等,因为入声短促,更适合表现悲壮情绪。

但这些不是截然如此,同一个词牌,都可以写出不同感情色彩的作品。

鹧鸪天

 《乐章集》注“正平调”。《太和正音谱》注“大石调”。蒋氏《九宫谱目》入仙吕引子。赵令畤词名《思越人》,李元膺词名《思佳客》。贺铸词有“剪刻朝霞钉露盘”句,名《剪朝霞》。韩淲词有“只唱骊歌一叠休”句,名《骊歌一叠》。卢祖皋词有“人醉梅花卧未醒”句,名《醉梅花》。

满庭芳

此调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者,周邦彦词名《锁阳台》。葛立方词有“要看黄昏庭院,横斜映霜月朦胧”句,名《满庭霜》。晁补之词有“堪与潇湘暮雨,图上画扁舟”句,名《潇湘夜雨》。韩淲词有“甘棠遗爱,留与话桐乡”句,名《话桐乡》。吴文英词因苏轼词有“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句,名《江南好》。张野词名《满庭花》。《太平乐府》注“中吕宫”,高拭词注“中吕调”。仄韵者,《乐府雅词》名《转调满庭芳》。

临江仙

唐教坊曲名。《花庵词选》云,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之言水仙,亦其一也。宋柳永词注“仙吕调”,元高拭词注“南吕调”。李煜词名《谢新恩》。贺铸词有“人归落雁后”句,名《雁后归》。韩淲词有“罗帐画屏新梦悄”句,名《画屏春》。李清照词有“庭院深深深几许”句,名《庭院深深》。 按《乐章集》又有七十四字一体,九十三字一体,汲古阁本俱刻《临江仙》,今照《花草粹编》校定,一作《临江仙引》,一作《临江仙慢》,故不类列。 按《临江仙》调起于唐时,惟以前后段起句、结句辨体,其前后两起句七字、两结句七字者,以和凝词为主,无别家可校。其前后两起句七字、两结句四字、五字者,以张泌词为主,而以牛希济词之起句用韵、李煜词之前后换韵、顾夐词之结句添字类列。其前后两起句俱六字、两结俱五字两句者,以徐昌图词为主,而以向子諲词之第四句减字类列。其前后两起句俱七字、两结俱五字两句者,以贺铸词为主,而以晏几道词之第二句添字、冯延巳词之前后换韵、后段第四句减字、王观词之后段第四句减字类列。盖词谱专主辨体,原以创始之词、正体者列前,减字、添字者列后,兹从体制编次,稍诠世代,故不能仍按字数多寡也。他调准此。

画堂春

调见《淮海集》。即咏画堂春色,取以为名。

小重山

《宋史·乐志》:“双调”。李邴词名《小冲山》。姜夔词名《小重山令》。韩淲词有“点染烟浓柳色新”句,名《柳色新》。

一剪梅

元高拭词注“南吕宫”。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取以为名。韩淲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名《玉簟秋》。

渔歌子

唐教坊曲名。按《唐书·张志和传》,志和居江湖,自称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铒,志不在鱼也。宪宗图真,求其人不能致。尝撰《渔歌》,即此词也。单调体实始于此。至双调体,昉自《花间集》顾夐、孙光宪。有魏承班、李珣诸词可校。若苏轼单调词,则又从双调词脱化耳。和凝词更名《渔父》,徐积词名《渔父乐》。

眼儿媚

左誉词有“斜月小阑干”句,名《小阑干》。韩淲词有“东风拂槛露犹寒”句,名《东风寒》。陆游词名《秋波媚》。

破阵子

唐教坊曲名,一名《十拍子》。陈旸《乐书》云:“唐《破阵子乐》属龟兹部,秦王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 按唐《破阵乐》乃七言绝句,此盖因旧曲名另度新声。元高拭词注“正宫”。

八声甘州

《碧鸡漫志》:“《甘州》,仙吕调,有曲破,有八声,有慢,有令。”按此调前后段八韵,故名“八声”,乃慢词也,与《甘州遍》之曲破,《甘州子》之令词不同。《乐章集》亦注“仙吕调”。周密词名《甘州》。张炎词因柳词有“对萧萧暮雨洒江天”句,更名《萧萧雨》。白朴词名《宴瑶池》。

参考网址:http://sou-yuncom/QueryCiTuneaspx 

唐代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亦即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

词牌数目,大约有八百七十多个(包括少数金、元词调),词的内容多数已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至于各词牌的出处,只有少数是可以考证的,绝大部分已无法弄清其来历了。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诗歌,是唐宋时代的乐府诗。适应文化生活的需要,结合当时在音乐和诗歌上的发展而流行的词,它的前身是民间小调。

例如:《舍麦子》,《挫磓子》等,可能是反映农民生活的;《渔父引》,《拔桌子》等,可能是反映渔民生活的;《破阵子》,《怨胡天》,《怨黄沙》是反映军人生活的。由此可见,词牌名的来历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到了后来,慢慢地就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了。

词牌名的作用如下:

1、传承文化遗产:词牌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了许多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传统文学创作: 词牌名是词曲创作的基础,创作者在不同的词牌下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思想,实现个人情感的转化和表达。

3、音乐和诗歌的美学价值: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韵律和音乐特点,这些特点可以影响到音乐和诗歌的美学价值,从而进一步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文化交流的作用:有些词牌名称直接来源于地理位置,可以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沟通,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了解。

  刚刚接触词的时候很多朋友非常困惑,为什么一首词的标题通常由两部分组成?比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前面的一部分“沁园春”被称为词牌名,从字面上几乎看不

  出和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而后一部分“雪”才和词的主旨有一定的关联。那么词的标

  题的前后两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大致搞清楚什么是词

  以及什么是词牌名。

  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最初,词又被称为曲子、曲子词、

  琴趣、诗余、长短句等等。从词的许多别名可以窥见词与诗及音乐的不解之缘。事实上

  ,对于词的具体来源各家学说解释不尽相同,有人认为词是乐府民歌的变种,有人认为

  词是唐代律诗、绝句的后裔。无论学界如何争论,词由俗到雅,由民间步入文坛的发展

  历程是不可否认的。这就可以肯定,在词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民间歌谣及

  当时盛极一时的律诗、绝句的影响。 就如诗最初是合乐而歌一样,词在发展初期也是配

  乐演唱的。填词一般是按照某种曲调的乐谱填制歌词。而曲调的名称如《沁园春》、《

  菩萨蛮》、《念奴娇》等就叫做“词牌”,也叫“词调”。在唐宋时代,词牌名有许多

  来源,有的来自西域音乐,有的是乐工歌妓或词人自创的。例如《菩萨蛮》词调的由来

  ,传说是由于唐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了一些个美貌的女子,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

  ,满身璎珞,象菩萨,因此教坊谱成了《菩萨蛮曲》。后人依这个曲子填的词很多,如

  辛弃疾的《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等等。既然填词须合音律,可以想见,唐宋时期,填

  词的文人大都精通音律,像我们熟悉的柳永,李清照等人,不仅文采飞扬,而且曾经自

  创了许多婉而动听的曲调,难怪他们的词作至今读来犹有回肠荡气,余音绕梁的音乐美

  。

  随着时间的推移,词的格律逐步成熟,格式也逐渐固定下来,各个词调都是“调有

  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依据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前人将词分为

  “小令”、“中调”或“长调”。有人主张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

  字以上为长调;有人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

  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

  调”“三叠”“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

  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这和我们

  今人的歌曲分几段来唱有点相似,不过古人填词时更加灵活罢了。

  词的格式和格律的规范化就使得许多文人可以渐渐脱离乐谱而仅依照某个词牌所形

  成的固定的格律来填词,从而使词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堪与诗媲美的文学形式。

  那么词的词牌名和词的题旨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懂点音乐的朋友都知道,一首

  乐曲一旦谱成,它的基调就基本定型了,或激昂,或舒缓,或柔婉。填词的道理也是一

  样。无论你要抒情还是状物,你都无法改变词牌本身的节奏和韵律。所以,词人在填词

  之前,一定得选择与自己表情达意相一致的曲调(即词牌)。这样说来,一首好词,无

  论词牌名和词的内容有无关联,词牌所蕴育的意趣和情调与词人的感情和心境肯定是一

  直致的。比如,有学者研究发现,小令《浪淘沙》音调激越,用之怀古抚今,最为适当

  。《烷溪沙》与《蝶恋花》则音节和婉,宜写情,亦宜写景。可见,古代词人欲填词,

  必先将许多词牌的韵律风格烂熟于胸,不然的话,肯定会使写出的词滞塞难读,贻笑大

  方。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有许多精通音律的词人,他们或者自创新词,或者因循词牌

  的本义填词,这就使得许许多多的词词牌名就是词的题目。比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是

  咏渔夫生活的,温庭筠的《更漏子》是咏春夜闺情的等等。这种情况下词人通常在词牌

  下注明“本意”二字,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绝大多数情况下,

  词牌名和词的题旨没有任何联系。这时,作者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

  “唐人之词,必缘题作曲,故词旨多与调名相符,宋人因调填词,词旨多与题不合”。

  可见,越到后来,词牌和词题的关系越疏远。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

  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不过,无论词调和词的内容如何疏远

  ,文情和曲情不和谐的,肯定不是好词。

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过,有一些词牌要求用入声韵,限于韵脚,这样的词一般很难写得欢快

另外,词牌曲调的失传,即词曲分离是在宋以后,唐宋时曲调尚在,对词作情感基调是有影响的

LZ,首先浪淘沙不是小令,而是中调,另外,也不是音调激越,而是深远悠长,毛主席的词固然激越,但看词牌本身所代表的风格,还是不要看主席的词,因为他有很多创新,不落窠臼。李煜的浪淘沙就符合我前面所说的深远悠长的风格。

如梦令一如牌名,婉转凄恻,而有情味深远,如梦即来自李存勖“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

鹧鸪天像一首七律,因此也有了些诗的特性,比如气势更胜一筹。

念奴娇一般用入声韵,本来是应该温婉,但由于有了苏轼的赤壁怀古,便也有了跌宕起伏、气势如虹的可能。

生查子似一首压仄韵的五律,音调稍显急促,适合表达强烈的感情,但又不着痕迹。

水调歌头讲究缠绵之间见深沉。

清平乐需要自然之句,就是要用平常的词句传达出超凡的情感。

其实,最初的词总是以凄婉为正宗,例如小重山、忆江南、长相思、乌夜啼、忆秦娥、更漏子、菩萨蛮、谒金门、虞美人、如梦令、浣溪沙、蝶恋花等,词牌就是词大致的内容,比如忆江南写回忆江南,长相思写相思之情,更漏子咏夜,浣溪沙描写洗衣之景等等。而随着词的发展,尤其是范仲淹和苏轼之后,豪放派的词大放异彩,他们用原来只描写婉约之情的词牌写出了很多豪迈豁达的词作,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而且他们也创造了一些词牌,像苏轼的长调哨遍。从这时开始,词牌很大程度上已经只是一种填词的格式了,到辛弃疾时,只有很少的词牌还在延续着牌名即内容风格基调的传统。

词牌名顾名思义是词牌的名字,词牌诞生的时候都会有原始的形态。比如你说的破阵子最开始就是由破阵乐演变而来,长相思是由描写爱情的乐府演变而来等等。古人最开始选取词牌自己填词的时候,是会注意到这个词牌的声情的,尽量选取相应的词牌来表达情感,这样唱出来才更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现象到后来慢慢的有点宽松,不过最好还是不要把声情差别太大的词牌跟内容放在一起。

至于破阵子能不能写相思呢?由于破阵子的乐谱失传,所以你也不知道你用它填相思之情合不合适。但是古时还是有人用破阵子填婉约风格的词的,比如小晏的:“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凭谁寄小莲。”另外昆曲中保留有疑似破阵子发展而来的南曲引子曲牌破齐阵,这个从曲调上来看是可以寄托幽思的,比如桃花扇题画一出中的:“地北天南蓬转,巫云楚雨丝牵。巷滚杨花,墙翻燕子,认得红楼旧院。触起闲情柔如草,搅动新愁乱似烟。伤春人正眠。”

最后话说回来,只要你用心去填了,并且符合词牌格律的话,没有人会太计较词牌声情的。

表达的情感与选择的词牌

初学作词的朋友,最困域的莫过于如何选择词牌,很多时候填词都不知道哪种词牌可以表达什么样的感情,或者说不知道什么样的感情该用什么样的词牌来填写,填词应选择相对应的词牌,这是我们初学者比较迷茫的地方。现查网络文章,介绍如下,希望对诗词爱好者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要知道入哪个调,具体如下:

仙吕宫——清新绵邈。

南吕宫——感叹伤悲。

中吕宫——高下闪赚。

黄钟宫——富贵缠绵。

正宫——惆怅雄壮。

道宫——飘逸清幽。

大石调——风流蕴藉。

小石调——旖旎妩媚。

高平调——条拗滉漾。

般涉调——拾掇抗堑。

歇指调——急并虚歇。

商角调——悲伤婉转。

双调——健捷激袅。

商调——凄怆怨慕。

角调——呜咽悠扬。

宫调——典雅沉重。

越调——陶写冷笑。

为了初学者词牌选择,在先贤作品中,结合先贤词牌论点,按各宫律选出100多个热门词牌,仅供诗友们参考。

1、何满子。此调入商调,哀歌愤懑,悲凉凄怨的哀曲,切莫用于祝寿,喜兴。

2、虞美人,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入中吕宫、黄钟宫、中吕调,此词章节顿挫,平仄韵递换,见感情起伏。

3、行香子,入“双调”,此调节奏明快,用于抒情记物。

4、连理枝,入“黄钟宫。程垓词名《红娘子》。刘过词名《小桃红》,又名《灼灼花》。此调富贵缠绵,抒情交织,清新明快。

5、好事近,又名《钓船笛》《倚秋千》《翠圆枝》。入仙吕宫,声情拗峭挺劲,适宜表达“孤标耸立”和激越不平的情调。

6、眉妩、“一名《百宜娇》。”入双调,写景意味隽永,抒情凄切哀婉。

7、戚氏“中吕调”,高下闪赚,隽永醇厚,交融楚楚。

8、喝火令,调见《琴趣外篇》。入“商调”,凄怆幽怨,多用于感叹伤悲,缠绵相思之曲。

9、上林春令,《宋史·乐志》属中吕宫。此调高下闪赚,隽永醇厚,也宜抒发哀惋叹喟。

10、梅花引,此调有两体,五十七字者,入“越调”。高宪词有“须信在家贫也乐”句,名《贫也乐》。一百十四字者,即五十七字体再加一叠,贺铸词名《小梅花》。多用于陶写冷笑,抑郁意愤。

11、玉漏迟,蒋氏《九宫谱》:入黄钟宫。该调富贵缠绵,意致婉曲,情感舒真。

12、忆秦娥,入“商调”,又名《碧云深》,《花深深》。此调凄怆怨慕,凄楚感伤。

13、浣溪沙,又名《浣纱溪》《满院春》《小庭花》等。入中吕宫或黄钟宫,此调音节和婉、明快,上半阕情调较急,下半阕便趋缓和。可用来表达各种忧乐不同的思想感情。婉约、豪放两派词人都竞相采用。

14、临江仙,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等。入仙吕调、高平调,此调音节谐婉,声情掩抑,可用来表达各种忧乐不同的思想感情。

15、如梦令,又名《忆仙姿》、《宴桃园》、《无梦令》。入中吕调,此调甜庸,可作一般抒情用。

16、人月圆,又名《青衫湿》。此调入黄钟宫,婉转缠绵,多咏元宵节。

17、玉楼春,又名《玉楼春令》、《西湖曲》、《惜春容》、《归朝欢令》、《春晓曲》。入大石调,宜由景入情,抒发凄婉的情致。

18、点绛唇,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万年春》。此调入仙吕调。多用于男女相会,描写感情。

19、渔歌子,又名《渔夫》《渔父乐》《渔夫辞》。唐教坊曲,入黄钟宫,此调声情轻快,是多用来写渔人和渔家生活的曲子。

20、生查子,又名《楚云深》。原唐教坊曲,入双调。此调音节比较谐婉,多抒怨抑之情。

21、长相思,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吴山青》。入般涉调,此调多用以写男女相思之情,也可抒写友情。

22、诉衷情,又名《一丝风》、《步花间》、《桃花水》、《偶相逢》、《画楼空》、《渔父家风》。此调入林钟商,凄怆怨慕,一般多作抒情之用。

23、西江月,又名《步虚词》、《白苹香》、《江月令》。此调入中吕宫,声情甜庸,宜抒一般之情。

24、浪淘沙,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过龙门》。入歇指调、商调,此调音节谐婉,可用来表达各种忧乐不同的思想感情。多作激越凄壮之音。

25、疏影,又名《绿意》《解佩环》。入仙吕宫,此调音节和婉,古人多以咏梅。

26、小重山,又名《小冲山》、《小重山令》。入双调,声容极掩抑低佪之致,恰宜表达缠绵悱恻的情感。此调唐人常用以写宫怨,故其调悲。

27、桃园遇故人,又名《虞美人影》。入双调,此调多用来咏友情。

28、满江红,又名《上江红》《念良游》《伤春曲》。入仙吕调,此调格调沉郁激昂,宜抒发激烈慷慨之情,此调用入声韵者居多,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

29、夜半乐,又名《还京乐》。入中吕调,格局开展,伟岸奇丽,中段雍容不迫,后段声拍促数。柳永用来抒写羁旅行役之感。

30、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入小石调或商调,以表达低佪掩抑、哽咽幽怨感情为多。

31、渔家傲,又名《吴门柳》《添字者》等。入般涉调,音节拗怒,情绪紧张迫促,适宜于表达兀傲凄壮的爽朗襟怀。

32、祝英台近,又名《月底修箫谱》《祝英台》《祝英台令》《燕莺语》《宝钗分》。入越调,此调宛转凄抑,声容刚柔相济,适宜表达抑塞磊落的幽咽情调。。

33、洞仙歌,又名《洞仙歌令》、《羽仙歌》、《洞仙词》、《洞中仙》、《洞仙歌慢》。此调兼入中吕、仙吕、般涉三调,音节舒徐,极骀宕摇曳之致。

34、水调歌头,又名《凯歌》《元会曲》《台城游》。此调入中吕调。唐人水调凄凉怨慕、声韵悲切;宋人水调昂扬酣畅、豪放潇洒。所咏有:吊古、登览、赠别、庆贺、感时伤世等。

35、鹊桥仙,又名《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入歇指调,此调多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

36、曲玉管。此调入大石调,宜抒写羁旅中的怀旧伤离情绪。

37、永遇乐,又名《消息》。入歇指调,本调音节抑扬、气势雄壮,宜于抒发慷慨豪壮之情。

38、扬州慢。此调入中吕宫,悲凉掩抑,凄咽低沉,哀怨无端,特显缠绵凄抑情调。

39、破阵子,又名十拍子。入林钟商,此调为军乐,适合抒发激昂雄壮情绪。

40、御街行,又名《孤雁儿》。入双调,整体拗怒多于和谐,显示着心胸开阔、英姿飒爽的苍莽气度,便是用来抒写儿女柔情,也绝不至流于软媚。

41、念奴娇,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此调入大石调,复道调宫,又高宫大石调,音节高亢拗怒,声情激壮,多以抒发慷慨豪放之情。也是一个笛子曲。

42、采桑子,又名《罗敷媚》、《丑奴儿》等。入羽调或双调或太簇角,此调流畅轻巧、深蕴含蓄,宜用于以景抒情。

43、解语花。入林钟羽,此调婉丽,宜抒情。

44、谒金门,又名《垂杨碧》《花自落、》《杨花落》。入双调,宜表达激切紧促的思想感情。

45、高阳台,又名《庆春泽》。入商调,此调情调低沉,只适合表现哀怨心情。r />46、满庭芳,又名《锁阳台》、《满庭霜》、《潇湘夜雨》等。此调属中吕宫,音节低抑凄凉,适宜表达绵邈婉转的情感。

47、水龙吟,又名《龙吟曲》、《小楼连苑》。入越调,此调本为声调激越的笛子曲。故气势雄浑,宜写慷慨激昂之情。

48、山花子,又名《摊破浣溪沙》或《添字浣溪沙》。入中吕宫或黄钟宫,宜描写细腻、缠绵悱恻的情感。

49、鹧鸪天,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入正平调,音节谐婉,可用来表达各种忧乐不同的思想感情。

50、齐天乐,又名《台城路》《如此江山》。入正宫,此调音调高隽,最宜于写秋景。

51、沁园春,又名《寿星明》。入般涉调或中吕调,此调格局恢弘,宜于铺叙,抒发壮阔豪迈襟怀。

52、贺新郎,又名《乳燕飞》《贺新凉》《貂裘换酒》《金缕歌》《金缕曲》《唱金缕》《金缕词》《金缕衣》。入南吕宫,此调用入声韵时,则气激昂豪壮,宜于表达慷慨激昂、豪迈雄壮的英雄情感;用上、去声韵时,则沉郁悲凉。

53、兰陵王。此调入越调犯正宫,音节拗怒,声情激越,适宜表达苍凉激越的情调。

54、钗头凤,又名《折红英》。入中吕宫,此调音节拗怒,声情凄紧,宜表达显示一种情急调苦的姿态。

55、望海潮。此调入仙吕调,宜作怀古词

56、霓裳中序第一。属商调,音节闲雅。

57、南浦。入中吕宫,此调高亢欢乐,不适于表达清凉悲伤的送别之情。

58、山花子,又名《摊破浣溪沙》或《添字浣溪沙》。入中吕宫或黄钟宫,宜描写细腻、缠绵悱恻的情感。

59、寿楼春。此调节奏舒缓,声情低抑,凄切悠远,适于抒发缠绵哀怨的悼亡之情,不适宜祝寿贺年。

60、雨霖铃,又名《雨霖铃慢》。入双调,此调极为哀怨,有激越悲凉、感怀凄切之情。

61、木兰花慢。此调入南吕、高平调,和谐婉转,宜于写缠绵悱恻之情。

62、长亭怨慢。入中吕宫,音节清劲峭折,摇曳生姿。

63、定风波,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醉琼枝》。入双调、林钟商,感情细腻,宜表现细腻婉约之情调。

64、一剪梅,又名《腊梅香》。此调入南吕宫,声情低抑。

65、醉花阴,又名《九日》。入黄钟官,多用于表达悱恻缠绵的情感。

66、千秋岁。入歇指调、仙吕调,此调悲伤感抑,不适合祝寿喜庆。

67、卜算子,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此调入歇指调、南吕宫,婉曲哀怨而略带几分激切。

68、金人捧露盘,又名《铜人捧露盘引》《上西平》《西平曲》。入越调,此调苍凉激楚。

69、少年游,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入林钟商调,音节谐婉,情调激越,声容迫切凄厉。

70、踏莎行,又名《柳长春》、《喜朝天》、《踏雪行》等。入中吕宫,常以描景抒情,多为愁别。

71、凄凉犯,又名《凄凉调》《瑞鹤仙影》。为仙吕犯商调,不宜用于祝贺之词。

72、剑器近。此调属中吕宫、黄钟宫,音节低徊掩抑。

73、南歌子,又名《南柯子》《风蝶令》《十爱词》《水晶帘》《望秦川》。入仙吕宫,音节流美,由舒徐渐趋急促,显得摇曳生姿,有馀音袅袅、缠绵不尽之致。

74、忆江南,又名《江南好》、《春去也》、《望江南》、《望江楼》、《梦江口》、《梦江南》、《望江梅》等。入南吕宫。音节流丽谐婉,用来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

75、风入松,又名《远横山》《风入松慢》。此调入林钟商,音节轻柔婉转、掩抑低徊,适宜表达和婉情调。

76、调笑令,又名《古调笑》、《宫中调笑》、《调啸词》、《转应曲》、《三台令》等。此调入双调,音节婉转相应,情调迫促,多为又歌又舞的筵席上的劝酒曲。

77、西吴曲。入越调,此调苍凉激楚。

78、桂枝香,又名《疏帘淡月》。入仙吕,本调音节高亢拗怒,宜表雄壮豪放情怀。

79、凤凰台上忆吹箫,又名《忆吹箫》。入仙吕调,和谐婉约,轻柔婉转,宜表达缠绵情绪。

80、摸鱼儿,又名《买陂塘》、《迈陂塘》、《双蕖怨》等。入中吕调,情调低徊掩抑、欲吞还吐,适宜表现苍凉郁勃与幽咽情绪。

81、河傅,又名《河转》《月照梨花》《怨王孙》。入南吕宫、仙吕调,此调悲切,原系隋炀帝时开运河河工之曲。

82、菩萨蛮,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此调入中吕宫或中吕调,情调由紧促转低沉。

83、太常引,又名《太清引》《腊前梅》。入仙吕宫,此调适于轻悠内容,亦可适于婉约、淡淡的幽怨。遣字不需太重、太猛。可有波澜,但无需大浪。r />84、更漏子,又名《付金钗》《独倚楼》。入大石调、商调、林钟商调,音节和婉。本咏“更漏”之事,多咏夜间相思。

85、清平乐,又名《清平乐令》《忆萝花》《醉东风》等。入大石调或越调,上片感情拗怒,下片转为和婉,有缠绵不尽之致,是短调中最为美听的。

86、天仙子。此调入歇指调、中吕调、仙吕调,情急调苦,伤春伤别。

87、青玉案,又名《横塘路》、《西湖路》。入双调,适宜表达低佪掩抑、哽咽幽怨感情。

88、乌夜啼,又名《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入南吕宫,音节激越凄怨。

89、南乡子,又名《好离乡》、《蕉叶怨》。此调入中吕宫、黄钟宫,音节流美,适宜抒写缠绵低抑情调,多咏江南风物而得名。

90、阮郎归,又名《醉桃源》、《醉桃园》、《碧桃春》。此调入南吕宫,情调较低沉,宜适抒写缠绵低抑情调。使人感到情急调苦,凄婉欲绝。

91、莺啼序,又名《丰乐楼》。入商调,凄凉悲苍,宜写伤春伤别之情。

92、减字木兰花,又名《木兰花》《玉楼春》《偷声木兰花》《木兰花慢》。入林钟商或仙吕调,章节优美而多变化,词人多喜用此。

93、一斛珠,又名《醉落魄》、《怨春风》、《章台月》等。此调入中吕调,婉转凄抑,不宜表达壮烈豪迈之志。

94、忆旧游。此调入越调,情调掩抑低沉,适宜于曼声低唱。

95、风流子。入大石调,此调壮阔豪迈,显示宽宏器宇和雍容气度。

96、暗香,又名《红情》。入仙吕宫,此调音节和婉,古人多以咏梅。

97、六州歌头。入大石调,句式短促,音节繁密多变,有步步紧逼、意切情激之感,宜表达慷慨悲歌怒斥强敌,抒发豪壮奔放之情。

98、江城子,又名《江神子》、《水晶帘》、《村意远》。入双调或高平调,音节流美。上紧促而下沉咽。

99、八声甘州,又名《甘州》、《潇潇雨》。属仙吕调、中吕调,摇筋转骨,刚柔相济,最使人荡气回肠。

100、六丑。入中吕调,音节之美,欲断还连,千回百折,而又一气贯注,摇筋转骨,极诸变态。

101、捣练子,又名《深院月》《夜如年》《杵声奇》《捣练子令》。入双调,多为怀念征夫之作。

102、最高楼,又名《醉高歌》。入中吕宫、正宫,此调轻松流美,渐开元人散曲先河。

本文引自互联网,作者:炎凉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784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