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位先生,前不久一下子定了20套房子,并付了所有房子的首付款,家人感觉不对劲,将他送进了南京脑科医院,被确诊患有躁狂症。
躁狂症,轻者社会功能损害较小;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采访专家:南昌二七医院精神心理科 副主任医师 高喜翠
1 情绪高涨亢奋是核心症状
个案1:收治的这位患者的家人表示,患者爱大肆购物,自称“有的是钱”。平时睡眠少,但非常精神,甚至是亢奋。整日兴高采烈,得意洋洋,思维敏捷,常高谈阔论,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还有个特点是,容易发脾气。医生确诊他是典型的躁狂症。
躁狂症(Mania),以“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核心症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情绪亢奋、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
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作为心境(情感)障碍中的一独立单元。
2 一般躁狂还兼有抑郁发作
个案2:有位30岁的患者,大学毕业后因找的工作没有同学好,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因而心情差,自卑,称自己没有希望了,干什么都没有兴趣,不再继续找工作,每日在家唉声叹气,还有精力差,乏力,入睡困难,早醒等症状。
在家呆了半年后,渐认为自己能力还可以,心情如常,又出去找工作。
后来,他又渐出现说话多,精力旺盛,睡眠需要减少,夜里起来找家人聊天,说自己能力很强,要做大生意,赚大钱,给家人买别墅,买汽车等。白天四处活动,找人喝酒,谈生意。
近些日子又心情烦闷,认为活着没有意思,不如死了好。
专家介绍,临床发现,始终仅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较少见(约为1%);大部分都像个案2那样,躁狂兼有抑郁发作,临床上称之为“双相情感障碍”。
我国精神病学家多数主张将“反复发作躁狂症”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与“双相情感障碍”并列。
而精神疾病的国际分类法系统(ICD-10)和美国分类法系统(DSM-5)均将“躁狂症”列为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
也就是说,此病是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特征的精神障碍。常经历躁狂和抑郁反复交替发作。两次发作之间,有明显的间歇期,此时精神活动基本正常。
3 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和妄想
此病,轻者社会功能损害较小;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妄想,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它虽不符合患者所受的教育程度,但病人对此坚信不疑,无法说服,也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
个案3:电视剧《复婚前规则》中的阿莲,就有妄想的特征。她认为自己是位成功的诗人,世人皆是俗人,理解不了她的高尚艺术。
袁奋为求她免费给自己写剧本,对她说了很多溢美之词,阿莲立马产生了袁奋对自己有好感的想法。袁奋躲她,她认定是袁奋怕高攀不起自己,遂一再表白,自己愿意下嫁。李中原受袁奋之托,告知她,袁奋不爱她,而她竟认为是李中原喜欢自己,而这也是袁奋躲着自己的原因,她郑重警告李中原,不要破坏自己和袁奋之间的感情。甚至还跑去安慰死追李中原的韩雯雯,让韩雯雯不要因为李中原喜欢自己而恨自己。
看到袁奋和小白要结婚时,她疯狂地,一再地对袁奋说:“你是爱我的对不对”
再如,个案2中的患者,产生了“夸大妄想”,认为自己有本事,可以做大事、挣大钱等。他们为何会患上躁狂症
4 精神刺激是诱因或促因
躁狂发作的病因,是由遗传、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个案4:有位病人,原是公务员,雄心勃勃地停职下海创业,几年下来,一事无成,且负债累累,但其家人发现,他躲债之余,仍精神抖擞地四处奔波,找项目。中风后,他的情绪,一开始仍十分高涨,逢人就说,“我是开银行的,有很多钱,可以把医院买下来······”过一段时间后,又天天沉着个脸,认为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不如死了好。
研究证实: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可以成为“内源性”情感障碍的发病诱因或促因。
如个案4,想干大事,却负债累累;个案2,毕业后一直找不到理想工作;电视剧《复婚前规则》中的阿莲,想成为诗人,但其诗作,却一直不被世人所认同等。为什么别人受了“刺激”不会躁狂,独他们会
5 父母躁狂的子女发病率高
家系调查发现,患者一级亲属中双相障碍的发病率,较正常人一级亲属中的发病率,要高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则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的情况。
其中,5—羟色胺(5-HT)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相障碍的基础。而“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活动的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的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也有专家发现,矮胖型,且伴有循环型人格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6 早发现早治疗可恢复正常
那位一下子买了二十套房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现在病情已经稳定,睡眠正常,情绪平稳,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大手大脚了。该病若“早期诊治,系统治疗”,基本能恢复常态。但是,轻躁狂时,热情、大方、有礼貌、能力增强,往往不知是病,那怎么办
症状标准: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在心境高扬期,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三项:若仅为易激惹,至少需四项:
<1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
<2语量增多;
<3思维奔逸(语速增快、言语迫促等)、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
<4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
<5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
<6鲁莽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为等);
<7睡眠需要减少;
<8性欲亢进。
7 患者要学会调适自己情绪
躁狂发作,是发作性病程,发作间歇期缓解正常,如能积极治疗,可以维持病情稳定。如不进行有效的治疗和维持治疗,复发率高。长期的反复发作,会导致疾病慢性化、人格改变和社会功能受损。因此,患者应定期门诊复查,与医生沟通,监测病情,巩固治疗,以防复发。
人们习惯性的使用演绎思维法去分析未知的事物,据统计数据, 抑郁症的终生自杀率约为15% 。相当于无论症状轻重,只要患有抑郁症的,100个人当中有15个人会选择自杀死亡。而人类出于所有生物都具有的 趋利避害 的本能,选择回避这个已经自杀了15%的人,忽视另外75%的存在。
不只是抑郁症,人类对所有高死亡率的疾病都有类似的反应。
有种病在很长时间内,被理解成一种偏执,是意志的失败,或是情感过于强烈。不过,不管如何令人望而生畏,它总能唤起同情。患者被认为是十分脆弱、充满自暴自弃冲动的人。十九世纪以及二十世纪初的医生们致力于使患者恢复健康,他们开出的处方是:宜人的环境,远离压力和家人,健康的饮食、锻炼,以及休息。 听起来耳熟么?这究竟是什么病?抑郁症?焦虑症?反正是什么心理疾病吧! 答案可能令你惊讶:这是 肺结核 。
在从前,包括现在,结核病、癌症等词汇往往令人望而生畏,只有一个原因——与 死亡 有关。而如今,这一现象再次出现在了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上,形成一种因为畏惧而产生的歧视。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无数的尝试、成功或失败。而人类文明中的很多尝试,成功或失败,即意味着存活与死亡。在潜意识当中,已知的东西是成功的,或者是有记录的失败的,而逆向思维将没有记录的失败指向了未知。但事实上,这是一个必要条件,却不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
人类对许多疾病的探索都只是冰山一角,而更多的是未知。在疾病面前,医学有时候真的显得很苍白和无力。而人类出于对未知的恐惧,选择了回避那50%的坏的情况,进而也就是对疾病的回避,对于大多数目前不可治愈且对生活质量有着严重影响的疾病,往往被其他人区别对待。
抑郁症的病因迄今并不非常清楚,只能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和许多疾病一样,抑郁症也因为这种未知,而被排斥。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一种思想,这种思想认为达尔文主义,特别是它的核心概念——生存竞争所造成的自然淘汰,在人类社会中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认为它在人类的进化、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疾病意味着弱势,往往被认为低人一等,在 优胜劣汰 的思维的主导下,出于"对大多数人类生活质量的考虑",患者往往被其他人所歧视。
在精神疾病的医学体系建立之前,在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下,精神病患者被当作一种 “诅咒” 来看待,对之后的人类价值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精神疾病已经先入为主地被定义为不好的事物。在社会达尔文主义下,这种弱势被无限地放大,始终逃不过 优胜劣汰 的现实。
国人对精神疾病的恐惧来自于曾经大街上流浪汉的不堪画面,也由于过去治疗水平的落后,以及人们对心理问题不够重视综合导致的结果。如今,绝大多数精神疾病都是可以治疗的疾病。
“神经病” 和 “精神病” , “脑子有毛病” ,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用于一下侮辱他人的场合。这样的一种语言习惯,无形之中使神经官能症、精神疾病、脑部疾病成为了一个带有人身攻击意味的贬义词。而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这类疾病和其他疾病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身体的不良反应,都有病理学和解剖学基础,只不过这些词语被过去的语言习惯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甚至这种新的含义,已经掩盖了词语本身的意思。
污名化的源头不在于词语本身,而在于文化当中对词语赋予了污化的含义,但先入为主的效果很明显,固有的文化观念已经很难被改变。而现在绝大多数去污名化的措施都是从词语本身着手,用新的术语去替代污名化的词语。
2002年,日本精神神经学会宣布把精神分裂症更名为“综合失调症”,韩国也于2012年将其更名为“调弦症”;
2012年,中国卫生部将老年痴呆症更名为“阿尔茨海默病”;
此外,用“双相情感障碍”替代“躁郁症”,从“精神病”到“精神障碍”,各地精神病院的更名,精神科向心身医学科转变,这些改变,都在尽量避开那些污名化的字眼。
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做法并不能彻底改变污名化的现状,这种单纯的更名,像是一种重定向,二者之间画上了等号,过不了多久,这些新的词语也将被贴上污名化的标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现在已经有人建议将“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更名为“阿默病”,这样的事情何时才能是一个尽头。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去寻求一个去污名化的新的术语,而应该去 揭掉这些词语上被文化所贴上的标签,改变公众的刻板印象 。
贴标签的实质是分类,目的是降低认知成本;产生的结果是认知偏差。
有的人故意给自己贴标签,这样做无非两种目的,要么是为了把自己放入某个群体中,获的身份认同与安全感,要么就是为了表现自己(自夸,自嘲)。当大家随口一个“ 强迫症 ”,“ 我要自闭了! ”,“ 我抑郁了! ”地说着,这些字眼好像已经成为一种玩笑话,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而当那些真正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战胜了自己的病耻感(这种病耻感就来源于疾病名称的标签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压力,使自己觉得生病是一件特别耻辱的事情),鼓起勇气伸出手寻求帮助的时候,却被那些无病呻吟的泡沫所掩盖,被当作和泡沫同质的玩笑看待罢了。但这泡沫之下,是多少无助的臂膀啊,这些真正的病人会想:“大家都有病,为什么我和他们不一样?”,这时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心理落差,愈加怀疑自己和自责。换位思考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 不公平 ?又是怎样的 讽刺 ?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患者本身被其他人贴上标签,被戴着 有色眼镜 看待,处处受到歧视与冷落,这或许是大家最常见的情况吧。与高发病率形成强烈反差的是 就诊率不足10% ,90%以上患者没有接受专业的治疗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患者没有勇气去接受自己的这样一种被污名化的疾病。但更加恶劣的是,患者已经接受了自己的疾病,而他人却试图强行撕掉他身上的标签,仅仅用 “矫情” 敷衍过去。这是多么强烈的一种 不认同感 ,自己的痛苦却被说是矫情,受害者反被倒打一耙。
太宰治的名言“我装作老成,人人就传言我老成。我假装是个懒汉,人人就谣传我是个懒惰虫。我伪装成骗子,人们就说我是个骗子。我充阔,人人以为我是阔佬。我故作冷淡,人人说我是个无情的家伙。 然而当我真的痛苦万分,不由得呻吟时,人人却认为我在无病呻吟。 ”恰好完美的说明了这样的现状。
精神疾病因其受太多主观因素影响, “装病成本” 低。对很多跟风的人来说,是因为体面,不做手术、不难看、不痛不痒,他们眼里只有浪漫神秘又颓废帅气的高逼格。
在这里 科普 一下,目前的诊断手段主要也是依靠临床表现, ICD-10 中对抑郁症的描述是:
a) 心情低落 (depressed mood)
b) 自罪自责 (guilt or feeling of worthless)
c) 有自杀想法 (suicidal ideation)
d) 对所有事物失去兴趣 (loss of interest)
e) 难以专注 (loss of concerntration)
f) 丧失能量(他人眼中可能觉得是懒) (loss of energy)
g) 胃口/体重改变 (appetite/weight change)
h) 睡眠障碍 (sleep disturbance)
i) 认知功能减退或激动(psychomotor retardation or agitation)
诊断标准为:9项里面占了 5项及以上 ,持续时间为 两周及以上
但不意味着这就是抑郁症,只是说你有了一次抑郁发作,真正的诊断是 两次及以上 抑郁发作,中间 间隔2月以上 ,也就是明确诊断需要有 至少3个月的病史 。
此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ICD-10标准以及SDS等量表 仅供自己参考,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如果需要确诊,建议前往三甲医院的心身医学科或精神科门诊就诊。
目前还存在很多的人不了解精神疾病,或者对精神病的认知还停留在影视作品当中 “疯子” 、 “傻子” 、 “流浪汉” 的形象。
精神疾病又称精神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称,精神疾病在中国人口中的比例 约为17% ,已经超过心脏病和癌症,成为中国医疗体系的最大负担。我国有超过16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其中重度患者 超过1600万人 ,相当于平均 每8个人里面就有1个人 患有精神病。精神疾病涵盖面很广,远远不只是旧观念当中的那些重度患者,其实从最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到最轻的睡眠障碍都属于精神病的范畴。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施慎逊教授曾在2017国际神经精神疾病高峰论坛指出: “在所有的精神疾病中,抑郁症最广为人知,却也最容易被误解。”
部分公众对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有所涉猎,便以自己 主观的片面的 想法来看待和对待精神疾病患者,这种 “半科普” 反而给患者带来了诸多困扰,也给留下了很大的社会矛盾等风险。
抑郁情绪与抑郁症在 持续时间 和 程度 上都有所区别,正常的抑郁情绪,往往 有因可循 ,如失去亲人、丢失钱物、恋爱失败、工作不顺等。一般情况下,时过境迁,便可从抑郁情绪中解脱。而抑郁症就不是这样了, 抑郁发作通常无因可循,抑郁情绪无缘无故地产生,且持续时间较长 。正常的抑郁情绪程度较轻,没有抑郁症的其他伴随症状及晨重暮轻的节律变化特征。而抑郁症患者的情绪抑郁程度较重,同时还有思维迟缓、动作减少、食欲减退、睡眠障碍、性功能减退等,影响其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严重者有消极自杀。
精神病和神经官能症 性质不同 。神经症中包括很多种不同的病症:例如抑郁症、强迫症、失眠症、狂燥症等等。是一类病症的概括性的说法。而精神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是发生在很少部分人的身上的。
病人对自己的病情的 自知力不同 。神经症患者一般知道自己的病态行为,而活在后悔和矛盾的痛苦当中。而精神病者则对自己的病态行为一无所知,坚信自己的行为是没有问题的,坚信自己的幻觉是世界上存在的。对自己的病情是没有自知力以及自制力的。
普通的 心理问题 ,大部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与个体自身的抵抗力、自愈力而逐渐好转、消失,不会对个人的生活质量产生持久的影响。而精神疾病和神经官能症往往伴随着 器质性病变或激素水平变化 ,有一定的 病理学基础 ,可能是持续的,也可能是间歇性的,但一定是 长期严重 影响到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懒惰是虽然有能力去做一件事,但是不努力去完成这件事。 它是一个可以改变的状态,你可以感到自己犯懒,但仍可以感到快乐、挫折、愤怒、幸福。你非常健康和精力充沛,你只是喜欢做有趣的事情而不是做你的工作,你只是单纯的不想做你的工作,懒惰仅仅是一种选择。
抑郁症是一种真正的疾病。 它像高血压,胃病,皮肤病一样都是疾病。它所表现出来的是情绪的持续低落,缺乏动力,对过往喜欢的事情不再感到快乐,自卑,恐惧等症状。
如果说普通的懒惰是 “我想一整天都赖在床上睡懒觉。” 那么抑郁症则是 “我能做的只是躺在床上,因为我讨厌我的生活。我很伤心和悲伤。我希望事情会改变,或者如果我死了,有人会想我吗?”
抑郁症是一种消耗你生活的疾病,抹去所有其他的东西,掩盖幸福,理智,动机,睡眠或吃饭的能力,甚至生活的意志。如果对比一下的话,一个懒惰的人 只是 不会清理房间;而一个抑郁的人则不会去打扫,不会去购物,不会去参加聚会,不会去公园,不会去和朋友一起玩乐等等等等。
懒惰的懒,往往是对生活比较满意, 懒就是根本动机 。而抑郁症丧失活力 仅仅是表象 :患抑郁症的人内心痛苦,当你看到他懒在床上,看似没什么,而在他心里早已掀起惊涛骇浪,一遍又一遍的拍打脆弱的心灵。抑郁症所造成的 “行动力” 的缺乏,仅仅是造成“懒惰”表象的其中一个原因;快乐的缺失,思维的不断反刍,自卑等负面情绪又会造成拖延,以及抑郁带来的疲惫感,从而显得更加“懒惰”。
如果 简单区分 懒惰和丧失活力, 懒惰=不愿做任何事情;丧失活力=无法做任何事情。 主观上的 有能力“不愿” 做和 没有能力“无法” 做是区分懒惰和抑郁症丧失活力的重要标准。
2018年4月27日 在第一家医院(某私立医院)确诊为 双相情感障碍Ⅱ型 并接受治疗(服药及rTMS物理治疗)后来才发现这一天竟然恰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8修正)》实施的第一天
2018年5月8日 因无法正常学习办理 休学 手续很巧啊,这一天是世界微笑日,真是讽刺
2018年5月28日 在都江堰市医疗中心(三级乙等)神经内科确诊为 焦虑性抑郁症(双相待诊?) 并改用服用文拉法辛治疗
2018年8月2日 在四川省人民医院(三级甲等)心身医学科确诊为 (重度)抑郁,(重度)焦虑,严重睡眠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 ,(就诊时未向医生反映双相情感障碍病情),并改服用左洛复(舍曲林制剂)和一舒(丁螺环酮制剂),以及安眠镇静药物阿普唑仑和氯硝西泮
2018年10月9日 临近休学期限,办理 复学 手续并降一级入读
2019年1月14日 期末考试时出现严重 PTSD 症状,申请 缺考 ,提前回家
2019年2月13日 下午精神状态一度 崩溃 ,和父亲发生争执,之后独自前往不打烊书店落座并开始写作这段文字
2019年2月14日 自我判断昨天应该是 抑郁相 换相 轻躁狂相 ,通宵完成写作,毫无睡意
(之前有人说我经常跟别人提及我的病情,还一度质疑我的病情,现在我就把我的整个就诊经历都透露出来吧,让 TA 闭嘴。我觉得这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我的目标就是做到 去污名化 ,我自己当然首先应该坦然面对咯。一个疾病被治愈的前提是你把它当作一种疾病,并且敢于去直面它。)
我这个人有个爱好就是去查每一天的历史事件或者纪念日,我也不知道为啥,感兴趣呗
有一次我偶然的发现,我的生日竟然和乔任梁抑郁症自杀是同一天,巧了!
从小至今 父母感情不和,长期受到来自父母的 语言暴力和冷暴力(语言暴力也属于家暴范畴)
2008年 经历“5·12”汶川大地震(可能对我有一定影响吧)
初中时及复学后高一 遭遇 校园欺凌 和来自同学的 网络暴力
前段时间 新浪微博平台上发生的对我的一些 网络暴力
(原谅我这次没有详细记叙我的经历,往事太多,篇幅有限,而且我不敢去回忆,我害怕再出现 PTSD 发作,抱歉!)
周宇晨
2019年2月13日夜
2019年2月14日晨
于成都 文轩·轩客会
抑郁症属于重性精神病,神经症属于轻性精神病,抑郁性神经症系统神经症中一种,当然属轻性精神病,两病存在本质的差异似已不容置疑,但这一观点目前开始发生动摇。 1980年,美国将抑郁性神经症改名为心境恶劣性障碍,并将其纳入该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系统(DSM—III)中的情感性障碍(即躁狂抑郁症)。数年之后,国际上通用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ICD—10)也将该病划入情感性障碍之中,将其命名为“恶劣心境”。然而我国目前还是依照传统的习惯,认为抑郁症神经症虽有抑郁症性症状,但其神经症症状更加突出和主要,因此仍将其放在神经症范围内,但国内传统的观念已有向国际标准并轨的倾向。 在临床症状方面,抑郁症性神经症与抑郁症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也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对前途悲观失望、自我感觉差等一些抑郁症性症状。但病人没有明显的言语、动作减少、思维迟缓等抑制表现,没有达到绝望程度,虽有想死的念头,但一般不会付诸行动,生活也能够自理,病人知道自己的有病,有主动求治的愿望,且又有较多功能的神经症症状,病程一般都较长,而抑郁症病人较少有神经症症状,其抑制性症十分突出,如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呆滞少动等,病情严重时还可出现消极自杀行为。此外,病人还有早醒、食欲与性欲减退,甚至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病人的症状还有晨重夜轻的特点,早晨情绪最差,午后起渐渐改善,人夜最为轻松,次日重又周而复始。抑郁症的病程一般呈发作性,经过治疗,大多数在数月内能缓解,且基本可恢复至原先的正常状态。 上述即是抑郁性神经症与抑郁症的不同之处,可以藉此区别两病。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定义 5 疾病名称 6 英文名称 7 急性应激障碍的别名 8 分类 9 ICD号 10 流行病学 11 急性应激反应的病因 111 严重的生活事件 112 重大的自然灾害 113 战争场面 114 隔绝状态 12 发病机制 13 急性应激反应的临床表现 14 急性应激反应的诊断 15 鉴别诊断 151 癔症 152 情感性障碍 153 急性脑器质性障碍综合征 154 创伤后应激障碍 16 急性应激反应的治疗 161 药物治疗 162 支持性治疗 163 心理治疗 1631 一般性心理治疗 1632 认知治疗 1633 环境调整及生活指导 164 其他治疗 17 预后 18 急性应激反应的预防 181 战斗应激反应的预防 19 相关药品 2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急性应激障碍的穴位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急性应激反应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急性应激反应 已经自动替换为 急性应激障碍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jí xìng yìng jī zhàng ài
2 英文参考Acute stress disorder
3 概述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reaction)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这是由于突然而来且异乎寻常的剧烈的精神 ,应激性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一过性精神障碍。多数病人的发病时间与精神 有关,精神症状在遭受 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出现。
临床表现有:①以意识障碍占优势者,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见定向力障碍,注意力狭窄,有自发言语,词句零乱或不连贯,无条理性,令人难以理解。恢复后少数患者可出现遗忘现象;②以精神运动障碍占优势者,患者表现为伴有强烈情感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此外,还可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皮肤潮红等。
急性应激障碍的病程及预后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历时短暂,可在数小时、几天或1周内恢复,以完全缓解结束,预后良好。应激源可以是势不可挡的创伤体验,包括对个体本人或其所爱之人安全或躯体完整性的严重威胁(如自然灾害、事故、战争、受罪犯的侵犯、被 );也可以是个体社会地位或社会关系网络发生急骤的威胁性改变,如同时丧失多位亲友或家中失火。如同时存在躯体状况衰竭或器质性因素(如老年人),发生本障碍的危险性随之增加。并非所有面临异乎寻常应激的人都出现障碍,个体易感性和应付能力在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及表现的严重程度方面有一定作用。对急性应激障碍的了解,不仅要观察其临床表现和疾病过程,还要分析发病的主要有关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急性应激障碍是心因性精神障碍(psychogenic mental disorders)疾病中的一种。心因性精神障碍是一组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精神疾患。引起这类精神异常的发生,影响临床表现和疾病过程的有关因素,大致可归纳为3个方面:一是应激性生活事件或不愉快的处境;二是患者个体的易感性;三是文化传统、教育水平及生活信仰等。应激性生活事件常引起情绪反应或某些精神异常,但其严重程度并未达到抑郁症或焦虑症的诊断标准。
急性应激障碍以心理治疗为主,视病情可给以抗焦虑药或催眠剂对症治疗。
4 定义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reaction)又称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disorders;ASD)是指异乎寻常的躯体或心理应激引起的一过性障碍。当事人没有明显的精神障碍,通常几小时或几天就可平息。个体的易感性和应对能力与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关。[1]
5 疾病名称急性应激障碍
6 英文名称acute stress reaction
7 急性应激障碍的别名acute psychogenic reaction;acute stress disorder;急性心因性反应;急性应激反应;急性变态反应
8 分类精神科 > 心因性精神障碍
9 ICD号F09
10 流行病学急性应激反应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 、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多数病人的发病时间、症状及其病程和预后均与精神 的内容有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年人,男女患者接近,两性患病率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
11 急性应激障碍的病因突如其来且超乎寻常的威胁性生活事件和灾难是本病发病的直接因素,也就是说应激源对个体来讲是难以承受的创伤性体验或对生命安全具有严重的威胁性。应激源为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下列几项:
111 严重的生活事件如严重的交通事故,亲人突然死亡,尤其是配偶或子女,婚姻破裂、未婚有孕、被遗弃、被奸污、身患癌症、遭受失明、毁容、长期的夫妻或婆媳关系不合,难民移居异国,遇歹徒袭击,家庭财产被抢劫等创伤性体验。
112 重大的自然灾害如遭受特大洪水、山洪暴发、地震、火灾、风暴、泥石流等的侵袭,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和财产巨大损失的灾难幸存亲属,在灾后出现精神障碍。
113 战争场面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报道,当交战双方进行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中,由于遭受炮击,轰炸,甚至白刃战的恐惧体验,战斗中的士兵有的可发生精神障碍,导致发病。
114 隔绝状态被关进集中营,身受酷刑虐待,有的可发生精神障碍,拘禁性精神障碍较常见。
上述各种应激源,无疑都可促成发病。可事实上并非大多数遭受异乎寻常应激的人都会出现精神障碍,而只是其中少数人发病。这就表明个体易感性和对应激应付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因之,在分析具体病例时,要把应激源的性质、严重程度、当时处境和个性特点等进行综合性分析及考虑。此外,整个机体健康状况也有关系,若同时存在躯体重病或器质性脑病,急性应激障碍发生的危险性可能随之提高。
12 发病机制Kaplan将应激的反应后果归纳为3期:第1期为冲击期,当个体遭受应激后,处于一种“茫然”休克状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定向力障碍和注意分散,一般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这就是本病急性期临床症状的主要发生机制;第2期以明显的混乱、模棱两可及变化不定为特点,并伴有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易激惹等表现;第3期为长期的重建和再度平衡。应激反应可出现两种结果:即一方面为功能的增强及水平的改善;另一方面为心理的、躯体的或人际关系之间的障碍,并可能转为慢性化。
按照巴甫洛夫学派的论点认为,急剧超强的应激作用于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可以导致兴奋、抑制和灵活性的过度紧张及相互冲突,中枢神经系统为了避免进一步的损伤或“破裂”,则往往产生超限抑制。这种超限抑制属于保护性抑制,在抑制过程的扩散中,中枢神经系统低级部位的功能,包括一些非条件反射就会脱抑制而释放出来,这就产生了皮质与皮质下活动相互作用的异常形式。在临床上可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迟滞状态,无目的的零乱动作和不受意识控制的情绪障碍等。
13 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以急剧超强的精神创伤作为直接原因的,一般在受创伤或超强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后立刻发病,时间不超过1h。典型的急性应激反应可表现为表情呆滞,处于茫然状态,意识障碍可见意识范围的缩小,注意力狭窄,不能领会外在 ,继而不动不语,呆若木鸡,对外界 无相应反应,称为心因性木僵。一般数分钟或数小时后恢复正常,或进入意识朦胧状态,出现定向力障碍,表现为偶有自发只言片语,词句零乱不连贯,令人难以理解、表情紧张、恐怖、动作杂乱、无目的,或躁动不安、冲动毁物,此时,患者自发活动明显减少,可在长时间内毫无动作,保持呆坐或卧床不起。虽有时睁眼,协调眼部运动,但缄默不语。这是常见的临床相。事后不能全部回忆,称心因性意识模糊状态。
以强烈和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直接引起的应激障碍,表现以妄想和情感症状为主的,其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症状呈急性亚急性起病时经适当治疗,预后良好,恢复后精神正常。一般无人格缺陷。
有的人在强烈的精神创伤作用下,表现为情绪低落、易激惹、悔恨、沮丧、绝望、自罪自责,严重时有自杀行为,并伴有失眠、噩梦、疲乏、注意力难以集中,对生活缺乏兴趣,对未来失去信心,但无精神运动抑制现象,症状也缺乏晨重晚轻的变化,情感及行为能被人理解,与外界接触尚可,称为急性心因性抑郁状态。少数强烈的精神创伤作用下出现躁狂状态,表现为激越性活动过多兴奋、欢快、失眠、逃跑或无目的的漫游活动。并伴有恐惧性焦虑和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部潮红等,显示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及言语增多,并有夸大特点。内容与所受精神创伤有关,能被人理解,偶有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多数伴有失眠,称为心因性躁狂状态。
急性应激障碍病程短暂,一般在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作用下几分钟内出现。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可在几小时或2~3天内症状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具有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可在2~3天后开始减轻,通常在1周内缓解,预后良好。
恢复后对病情可有部分或大部分遗忘,难以全面回忆。根据临床观察归纳如下:
以意识障碍占优势者: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但以精神错乱状态较常见。可存在定向障碍,注意力狭窄,难以进行言语交流,有自发语言、词句零乱或不连贯,无条理性,令人难以理解,动作杂乱而无目的性,偶见冲动行为。恢复后少数患者可出现遗忘现象,不能很好地回忆病情。
以精神运动占优势者:患者表现为伴有强烈情感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有的病人表现痉挛发作,情绪暴发,类似癔症。精神运动性抑制者较少见,表现对周围环境的退缩,有时近似亚木僵状态。
14 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诊断标准可参考下列几项(CCMD2R):
1发病前突然遭受异乎寻常的强烈应激性生活事件 或影响,而无其他精神障碍的影响。即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诱因发病。
2精神症状的出现与应激源之间在时间上有紧密的联系。一般在遭遇精神打击后几分钟或几小时内发病,症状表现与应激源之间必须有事件上的明确联系。
3临床表现虽有较大的变异性,但可归纳为两类表现:①精神运动性抑制,主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有的呈木僵状态;②精神运动性兴奋,可伴有强烈的情绪变化,如有恐惧性情绪,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并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在情绪障碍中,焦虑或抑郁也较常见。
4病程短暂,症状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几小时或几天,1周左右完全缓解。很少超过1周,最长不超过4周,预后良好。
15 鉴别诊断 151 癔症常可在应激事件后发病,若急性发作时要与应激反应相鉴别。一般讲,癔症多在心理及社会应激因素作用下发病,且症状短期内难与急性心因性反应区别。癔症表现更为多样化,并带有夸张或表演性,给人以做作的感觉。病前性格多有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爱好艺术喜好文艺等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为癔症发作具有较强的暗示性,且病情最易多次反复发作。
152 情感性障碍也可在某一应激源冲击下发病,但其主要症状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且情感障碍占优势,较少出现意识障碍。病程较长,病情虽有良好的缓解期,但常循环发作。
153 急性脑器质性障碍综合征由感染、中毒等因素导致的急性脑器质性障碍综合征,如中毒性精神障碍、谵妄状态、情绪不稳、兴奋躁动等,可表现意识障碍、定向力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等症状。但这类障碍以丰富生动的幻视为多见,意识障碍有忽明忽暗的波动特点,临床症状以晚间为重。此外,明确的病史、相应的阳性体征和实验室的异常结果,及临床转归,均可与急性应激反应相鉴别。
154 创伤后应激障碍鉴别点主要在病程时间,若精神创伤后精神症状持续超过4周,应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16 急性应激障碍的治疗 161 药物治疗这虽是对症治疗,在急性期是必须采用的措施之一。特别是对那些表现激越兴奋的患者,更应应用,因为应用适当的精神药物后,使症状较快的缓解,可以改善接触,便于进行心理治疗。同时保证患者良好睡眠,减轻焦虑、烦躁不安,常用艾司唑仑(舒乐安定)、劳拉西泮、佐匹克隆和三唑仑等抗焦虑药或催眠剂,但药物剂量以中、小量为宜,不可过量和疗程不宜过长。对精神运动性兴奋,严重抑郁的病人可酌情选用氯丙嗪、氟哌啶醇等抗精神病药,或阿米替林及SSRI等抗抑郁药,选用何种药物依据病情灵活掌握。病情恢复后不宜长期维持治疗。
162 支持性治疗对处于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患者,若不能主动进食,要给予输液、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每天的热量和其他支持疗法及照顾。
163 心理治疗本病由强烈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引起,因此心理治疗就有重要意义。
1631 (1)一般性心理治疗在病人可接触的情况下,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相互信赖使之产生共鸣,与患者耐心交谈。治疗内容为同病人分析发病的经过,对症状表现进行解释,讲明应激事件在一生中是难免的,关键问题在于帮助患者怎样有力地应付这些心理应激,如何发挥个人的缓冲作用,避免过大的创伤。指导病人如何对待有关 ,纠正患者的一些不正确的看法,消除患者疑虑。同时给患者最好的社会支持,尽快缓解其应激反应。还要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摆脱困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促进康复,重新恢复正常社会生活。对某些生活或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也应设法予以解决。
1632 (2)认知治疗有人格缺陷者可予以认知治疗,对认识自身的性格弱点和改变不良行为模式有所帮助。
1633 (3)环境调整及生活指导当患者处于发病的创伤环境中,为了减轻或消除引起发病的应激处境不良 的作用,应尽可能脱离或调整当时的诱发疾病的环境,以便消除患者的创伤性体验,加快症状缓解,对整个治疗有积极作用。环境治疗的另一含义,包括对患者康复后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帮助、指导和安排,重新调整好患者的生活。必要时重新调换工作岗位,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生活规律,培养生活的乐趣,重视社会及家庭支持系统,以利于患者尽快康复。
164 其他治疗有严重自杀企图者或兴奋躁动者,可做电痉挛治疗2~4次。
17 预后急性应激障碍发作急骤,经及时治疗,预后良好,精神状态可完全恢复正常。急性应激反应,一般在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 下几分钟内出现,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可在2~3天内(常可在几小时内)症状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具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可在2~3天后开始减轻。通常在1周内可缓解,预后良好。
18 急性应激障碍的预防急性心因性反应的预防主要是平日培养健康的心理,自我保护意识和提高处理应激事件上的应对能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协同有关方面改善环境,进行合理安排,尽快脱离发病当时环境,包括对患者康复后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帮助、指导和安排,重新调整好患者的生活。必要时重新调换工作岗位,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生活规律,培养生活的乐趣,重视社会及家庭支持系统,以利于患者尽快康复。这对预防有良好作用。
181 战斗应激反应的预防1充分了解敌方情况 可预料的事件和意外的事件相比,其引起的应激程度前者显然小于后者。因为可预料的事件能使机体作好适应的准备,以便以较高的水平耐受应激 。因此,需要做好充分的战前分析,了解掌握敌方装备、作战意图,对战争性质有充分正确的认识等等。
2增强必胜信心 即使是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事件,只要个体主观认为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处理,就能大大降低其应激程度。因此,需要对我军及个人自身的作战能力有充分的认识要有战之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3增加心理支持 危险之中有人伸出救援之手,尽管有时这种援救仅是精神上的,但也能起到支持和鼓励作用。要在战前多找战友、领导谈心,多取得他们的支持、信任,必要时也可与本系统的心理咨询机构联系,以取得他们在心理方面的系统指导。
4增强情景模拟训练 这是战时应激预防的主要措施。平时在最为逼真的战斗环境下进行训练,在有控制的条件下经历恐慌症状,对军人心理进行循序渐进的 ,使其反复想象战斗境况的复杂性和艰苦性,使其心理承受巨大压力,体验紧张感,并将紧张度控制在心理活动的最佳状态。
5加强体育锻炼 强健的体魄是抗击应激的生理基础,平时要针对自己的体质和运动弱项增加训练量,积极锻炼,持之以恒,保持强壮的体格,以抗击战时恶劣环境中的各种应激源。
6做好放松训练 由于应激下的情绪反应伴随着骨骼肌紧张现象,放松紧张的肌肉可缓解情绪反应。因此,自我松弛疗法可以缓解紧张情绪。松弛疗法是通过训练习得的一种根据自我多种感觉而控制肌肉紧张程度的方法。
7改善阵地环境,加强后勤保障 良好的环境可使指战员心情舒畅,有利于战时应激的预防。因此应努力改善阵地环境,及时消除战场上的尸体与污物。在战斗期间,应尽量创造条件,给军人提供良好的饮食、保暖和休息条件,保障军人每天至少睡眠4h。
19 相关药品问题一:感情阻碍力气太大,是什么意思? 有难度
问题二:感情障碍消除是什么意思 你好,双向情感障碍另一个名字是狂躁抑郁症,是情感性精神病的一种,病发时有狂躁和抑郁两种情感轮流替换,病是以躁狂或忧郁的反复发作和交替发作为特征的精神病,主要特征为情感障碍,故又称情感性精神病。发作可呈双向性,亦可呈单向性,躁狂症的特征是兴奋的、激动的、乐观的、情感高张,抑郁型恰恰是另一极端、其特点是忧郁的、悲观的、沉静的、情感低落的。 情感双向障碍这是一种精神障碍。但是双相障碍的诊断是需要按照诊断标准来的,不是可以随便看看就认定是有双相障碍的。而且双相障碍的诊断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的,甚至要几年的时间才能确诊为双相障碍。
问题三:双向情感障碍是什么意思?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研究发现,躁狂发作前往往有轻微和短暂的抑郁发作,所以多数学者认为躁狂发作就是双相障碍,只有抑郁发作的才是单相障碍。DSM-IV中将双相障碍分为两个亚型,双相I型指有躁狂或混合发作及重性抑郁发作,双相II型指有轻躁狂及重性抑郁发作,无躁狂发作。值得注意的是,双相抑郁未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有报道37%的双相抑郁患者被误诊为单相抑郁,长期使用抗抑郁药治疗,从而诱发躁狂、快速循环发作,使发作频率增加。
又称
双相情感障碍
英文名称
bipolardisorder,BP
英文别称
Bipolaraffectivedisorder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常见症状
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混合发作
病因 听语音
双相障碍病因未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双相障碍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环性气质。应激性生活事件是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双相障碍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临床表现 听语音
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1抑郁发作
双相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的临床症状及生物学异常相似而难以区分,双相抑郁因表现不典型往往被忽视。正确诊断双相抑郁障碍是合理治疗的前提。两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转归存在明显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人口学特征 ①性别 单相抑郁女性患病率几乎是男性的2倍,但在双相障碍患者中性别差异不明显;②年龄 双相障碍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单相抑郁症为40岁,前者明显早于后者,尤其是25岁以前起病的首发抑郁是双相抑郁的重要预测因素;③家族史 家系调查和双生子研究已经证实双相障碍的家族聚集性,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障碍(尤其是双相I型)患者的家系传递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更密切。
(2)抑郁发作的特征 ①病程特点 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抑郁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反复发作较频繁;②症状特征 双相抑郁区别于单相抑郁的症状特征包括情绪的不稳定性、易激惹、精神运动性激越、思维竞赛/拥挤、睡眠增加、肥胖/体重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更多的自杀观念和共病焦虑及物质滥用(烟草、酒精、毒品等)。
2躁狂发作
(1)心境高涨 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的欢笑。有的患者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变幻莫测,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部分患者则以愤怒、易激惹、敌意为特征,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或马上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 反应敏捷,思潮汹涌,有很多的计划和目标,感到自己舌头在和思想赛跑,言语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要讲个不停,信口开河,内容不切实际,经常转换主题;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3)活动增多 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兴趣广泛,动作迅速,忙忙碌碌,爱管闲事,但往往虎头蛇尾,一事无成,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常挥霍无度,慷慨大方,为了吸引眼球过度修饰自己,哗众取宠,专横跋扈,好为人师,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举止轻浮,常出入娱乐场所,招蜂引蝶。
(4)躯体症状 面色红润,双眼炯炯有神,心率加快,瞳孔扩大。睡眠需要减少,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节律紊乱;食欲亢进,暴饮暴食,或因过于忙碌而进食不规则,>>
问题四:感情障碍重重是什么意思? 指预测相爱两人的相处会有很多麻烦。
原因有两方面:一,双方相处时间长了,情感因性格、习惯等问题产生的问题;二,两人情感会因各自的亲人朋友产生问题。
问题五:什么是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 和双相障碍是同义词,已合并
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西方发达国家90年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终生患病率55%-78%(Angst,1999),Goodwind等(1990)报道双相I型患病率为1%,双相I型与II型合并为3%,若加上环性心境则超过4%。发病年龄高峰期15-19岁,首次多为抑郁发作,往往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目前,我国尚缺乏系统的双相障碍流行病学调查,香港特区(1993)男性15%、女性16%。
西医学名:双相障碍
其他名称:双相情感障碍,双相心境障碍
主要病因:生物学因素,遗传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
传染性:无传染性
疾病简介
心境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是在一段时间内精神活动的基本背景。情感是指人们感知客观事物时所伴随的相应态度和外部表现,如喜、怒、哀、乐、悲、恐、惊等体验和表情。
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既往称为情感障碍(Afective disorders)是指以心境或情感异常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表现为情感高涨、精力旺盛、言语增多、活动增多,称躁狂状态;情感低落、 缺乏、精力下降、兴趣减少、活动减少,称抑郁状态;严重时伴有幻觉、妄想、紧张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
双相障碍是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类型,也称双相心境(情感)障碍,指发病以来,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种心境障碍。躁狂发作需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环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同时出现。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编辑本段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生物学因素
①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异常;②5-羟色胺(5-HT)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相障碍的基础,是易患双相障碍的素质标志;③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④多巴胺(DA) 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⑤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有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在血浆和脑脊液中水平降低;⑥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⑦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D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D垂体D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
遗传学因素
家系调查发现,双相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双相障碍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的一级亲属中发病率高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遗传学方面,不少学者探讨了与双相障碍可能有关的标记基因,但尚无确切可重复验证的结果,双相障碍的易感基因尚需进一步研究。目前,有关双相障碍遗传方式倾向为多基因遗传。
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 感障碍的发作,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导致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
总体来说,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倾向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遗传因素的影响可能较为突出。[1]
编辑本段疾病分类
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疾病的国际分类法系统(ICD-10),美国分类法系统(DSM-Ⅳ)。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
问题六:情感障碍是什么样表现 情感障碍也叫双面情感障碍 目前大多数都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药物只是治标不治本最终的坎还是自己的内心,所以心理治疗是最好的方法! 下面我介绍3种治疗的方法: 第一静心:静心方法是可以清除负面情绪,敞开内心,找回生命的本真,你将能接纳自
问题七:看过八字说我自身坐刃,对感情影响不好,想问问是什么意思? 羊刃是地支的比劫,称为羊刃,为我同类比如,如乙辰日,丙午日,丁未日,戊午日,己未,壬子日,癸丑日,〈另一种有,乙巳日,己巳日,癸亥日〉这些都是日坐羊刃的,男命带羊刃,对妻会有刑克,宜找个伤官重的女命相配。
问题八:双向情感障碍是什么意思?是一种病吗? 通俗的说就是一个人的情绪波动的波峰波谷很大!比如在某一时期会有躁狂症的表现,但持续完这一时期以后就会出现抑郁症的症状
一种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精神疾病
以药物治疗为主,配合心理治疗,视情况使用物理治疗
躁狂发作时以心境高涨为主,易激惹;抑郁发作时以心境低落为主
易复发,患者社会功能受损较大,需长期服用药物控制症状或预防复发
双相情感障碍是什么?
定义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双相障碍、躁郁症,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情感障碍(心境障碍),属于精神疾病。主要特点为出现两次或多次的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
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抑郁发作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降低和活动减少。
分类
双相情感障碍主要可根据发作特点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目前主要按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进行分类。DSM-5将双相情感障碍的概念扩大为双相谱系障碍,涵盖以下几种亚型:
双相障碍Ⅰ型:为最典型的双相情感障碍,即既有狂躁发作又有重性抑郁发作。
双相障碍Ⅱ型:以抑郁发作为主。
环性心境障碍:程度较轻的双向情感障碍,有轻躁狂发作和轻度抑郁发作。
物质/药物所致双相及相关障碍。
其他躯体疾病所致双相及相关障碍。
其他特定的双相及相关障碍。
未特定的双相及相关障碍。
发病情况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的心理健康调查计划显示,双相情感障碍的终身患病率约为24%。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主要集中于成年早期,发病年龄高峰期为15~19岁。患病率男女比例为1∶1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