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情绪和情感的神经机制

《心理学》:情绪和情感的神经机制,第1张

情绪情感的神经机制

情绪和情感,同其他心理活动一样,也是脑的机能,从神经机制来看,情绪和情感是在客观现实的影响下,以大脑皮层活动为主导,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的神经过程协同活动的结果。

巴甫洛夫认为,情感是在大脑皮层上“动力定型的维持和破坏”。如果外界的刺激使人原有的一些动型得到维持和发展,人就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如果外界的刺激使人原有的一些动型得不到维持和发展,人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巴甫洛夫说,一个集邮者得到珍贵的邮票,亲人的团聚,观点一致者谈话的情投意合等所产生的欢乐,便是大脑皮层原有的动型得到维持的表现,而“在习惯的生活方式产生改变时,例如,失业或亲人死亡,信仰粉碎时,所经历到的沮丧情感,其生理基础则大半是在于旧的动型遭到改变,遭到破坏,而新的动型又难于建立起来。”

人的大脑皮层上的各种动型又是多层次的、相互制约着的。当外界的刺激使一些次要的动型遭到破坏,而使另一些更主要的动型得到维持和发展时,人也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情感。大脑皮层上的动型的维持和破坏所引起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通过扩散集中、相互诱导的作用就能相应地引起和改变皮层下中枢的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内脏器官、腺体以及骨骼肌等的相应活动;这些活动引起的神经过程,又会通过传人神经的传导,从皮层下中枢反馈到大脑皮层,影响着大脑皮层正在进行着的活动。人们的情绪和情感就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这样的协同活动的结果。

7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克特(S.Schachter)提出了“情绪三因素说”。他认为,情绪的产生不单纯地决定于外界刺激和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而是外部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认识过程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认知因素在情绪形成中的作用。他还指出,当植物性神经系统激起内部器官和机体其他部分的活动时,只是引起一种模糊的、未分化的情绪状态,经过本人对这种模糊的情绪状态加以“解释”,才能决定当时的情绪体验,而这种解释既和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有关,又和当时情境中知觉到的事实有关。可见,这种“解释”和机体变化对大脑皮层的反馈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当时的情绪体验。例如,某人在过去经验中遭遇到某种险境,最终平安度过。当他再经历这险境时,回忆过去经验,做出估价,便能对此泰然自若,再无恐惧或惊慌之感。

文都比邻为您解答,

一、什么是情绪、情感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情绪、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对上述定义,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它不是反映事物本身,而是反映了对该事物的态度。

情绪和情感总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离开了具体的客观事物,人不可能产生情绪和情感,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就是这个道理。客观现实是情绪、情感产生的源泉,人的情绪、情感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并非反映事物的本身,而是反映主体对事物的态度。例如,看到一位同学谈吐文雅,行为端庄,会产生好感。这种好感的产生尽管来自该同学本身,但好感所反映的却是对该同学的表现态度,是对该表现的一种体验或感受。

2.认识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估是产生情绪、情感的直接原因。换言之,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便不能产生任何的情绪和情感。如上例,正是因为该同学的言谈举止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使主体对这些表现产生了认识后,才产生了对这些表现的评价,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对该同学的好感。即便同一事物,由于它在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时间出现,我们对其的认识、判断与评价也会不同,从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例如,我们在野外看到一只老虎会大惊失色,惊恐万分,而在动物园或看马戏表演时看见老虎却无害怕之感。

3.情绪、情感的性质是以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产生了不同的态度,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和情感。那么,这种态度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决定人们态度的是该事物是否符合主体的需要。如果该事物符合并满足主体的需要,就会对该事物持肯定的态度,产生满意、愉快、高兴的情绪、情感体验;反之,如果该事物不符合、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便会对该事物持否定的态度,产生不满、愤怒、痛苦、仇视等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如上例中,之所以对该同学产生好感,就是因为该同学的行为表现符合自己的心愿,与自己期望的行为规范相吻合,于是便产生了满意、喜欢、尊敬的情感。因此,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态度取决于该事物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需要就成为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体验的媒介,从而也决定了人的情绪、情感的性质。

(二)情绪、情感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其区别在于

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喜、怒、哀、乐等;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体验形式,如与人交往相关的友谊感、与遵守行为准则规范相关的道德感、与精神文化需要相关的美感与理智感等。

2.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而情感发生的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新生儿只有悲伤、不满、高兴等情绪表现,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才逐渐产生形成如友爱、归属感、自豪感、责任感、道德感等情感体验。

3.从表现形式看:情绪一般发生得迅速、强烈而短暂,有强烈的生理的变化,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并具有情境性(由具体情境而产生,随情境的变化、消失而变化、消失)冲动性(爆发力强,力度大)动摇性(变化快,不稳定)。而情感是经过多次情感体验概括化的结果,不受情境的影响,并能控制情绪,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情感由于只与对事物的深刻性认识相联系,因而深沉,具有深刻性;情感更多地表达内心体验,很少冲动,具有内隐性。

情绪和情感虽然有各自的特点,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们是人感情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二者在人的生活中水乳交融,很难加以严格的区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心理学中情绪情感的功能主要有三点: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具体情况如下:

(一)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情绪情感对于人们的认知过程具有影响作用,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的组织功能,而不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消极的瓦解功能。

1、促进功能

(1)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耶尔克斯--道森定律说明了情绪与认知操作效率的关系,不同情绪水平与不同难度的操作任务有相关关系。不同难度的任务,需要不同的情绪唤醒的最佳水平。

(2)在困难复杂的工作中,低水平的情绪有助于保持最佳的操作效果;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中等情绪水平是最佳操作效果的条件;在简单工作中,高情绪唤醒水平是保证工作效率的条件。

(3)总之,活动任务越复杂,情绪的最佳唤醒水平也越低。我们了解了情绪与操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就能更好地把握情绪状态,使情绪成为我们认知操作活动的促进力量。

(2)瓦解作用

(1)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瓦解上。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悲哀、愤怒等,会干扰或抑制认知功能。恐惧情绪越强,对认知操作的破坏就越大。考试焦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考试压力越大,考生考砸的可能性越大。

(2)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紧张是考试的最佳情绪状态,过于松弛或极度紧张都会瓦解学生的认知功能,不利于考生正常水平的发挥。当一个人悲哀时,会影响到他的工作或学习状态,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易分神,思维流畅性降低等。

(二)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1)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常听人们叹息“人生苦短”,在一般人的情绪生活中,常是苦多于乐。在喜怒哀乐爱惧恨中,正面情绪占3/7,反面情绪占4/7。

(2)情绪对健康的影响作用是众所周知的。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有许多心因性疾病与人的情绪失调有关,如溃疡、偏头痛、高血压、哮喘、月经失调等。有些人患癌症也与长期心情压抑有关。

(3)一项长达30年的关于情绪与健康关系的追踪研究发现,年轻时性情压抑、焦虑和愤怒的人患结核病、心脏病和癌症的比例是性情沉稳的人的4倍。所以,积极而正常的情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

(三)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1)情绪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一种心理表现形式。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

(2)心理学家研究了英语使用者的交往现象后发现,在日常生活中,55%的信息是靠非言语表情传递的,38%的信息是靠言语表情传递的,只有7%的信息才是靠言语传递的。

(3)表情是比言语产生更早的心理现象,在婴儿不会说话之前,主要是靠表情来与他人交流的。表情比语言更具生动性、表现力、神秘性和敏感性。

扩展资料

情感可以发生在下列不同的水平上:

1、与嗅、味、触、声音、颜色等感觉刺激相联系的简单情感,例如噪声、臭味引起厌恶等

2、与饥饿、疼痛等机体感觉相联系的简单情感,例如饱食的满足,身体良好状态的舒适等

3、基于个体社会经验和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社会性情感,例如,对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体验称为道德感。与人对真理的追求,对科学的探索等与智力活动相联系的体验称为理智感。在自然风光和艺术欣赏中产生的和谐与美的感受称为审美感。

4、表现个人气质的情感如乐观、生气勃勃、冷静、 忧郁等。在个人的气质中,表现得持久而经常出现的情感体验成为人格构成的重要成分。

参考资料:

-情绪和情感

一、詹姆斯—兰格情绪学说

19世纪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James)和丹麦生理学家卡尔·兰格(C.Lange)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相似的情绪理论。该理论基于情绪状态和生理变化的直接联系,提出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感知,是机体各种器官变化时所引起的感觉的总和。詹姆斯说:“我认为,当我们一知觉到使我们激动的对象时,立刻就引起身体上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出现之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我们因为哭,所以愁;因为动手打人,才生气;因为发抖,所以怕。并不是我们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兰格认为:“任何作用凡能引起广泛的血管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的,都会有情绪表现。”詹姆斯一兰格情绪学说强调生理变化对情绪的作用,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但它片面夸大了外围性变化对情绪的作用,而忽略了中枢对情绪的主导作用。

二、情绪评估—兴奋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B.Arnold)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情绪评估一兴奋学说,强调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评价与估量才产生情绪,这种评价与估量是在大脑皮层上产生的。例如在森林里看到一只熊会引起惧怕,但在动物园里看到一只关在笼子里的熊却并不惧怕,这就是个体对情境的认识和评价在起作用。阿诺德给情绪下的定义是:情绪是驱利避害的一种体验倾向。他认为情绪反应包括机体内部器官和骨骼肌的变化,也认为对外围变化的反馈是情绪的基础。阿诺德认为皮层兴奋是情绪的主要机制。

三、情绪三因素说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提出了情绪三因素说,认为情绪的产生不是单纯地决定于外界刺激和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而把情绪的产生归因于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即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他认为,认知因素中对当前情境的估计和过去经验的回忆在情绪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某人在过去经验中遇到的某种危险的情境,但能平安度过,当他再次经历这种险境时,回忆起过去的经验,便能泰然自若。也就是说,当现实情境与过去建立的经验模式相一致,相信能加以应付,人就没有明显情绪;当现实情境与预期和愿望不一致,感到无力应付时,就会产生紧张情绪。这种学说更加强调人的认知过程对情绪的调控作用。

一例有关情感心理咨询的案例分析报告

内容摘要:这是一例有关情感心理咨询的案例分析,该求助者因与丈夫情感出现危机,内心产生矛盾和冲突,影响了她的工作和生活,特来咨询,以减轻心理压力,缓解心理冲突,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过上正常的生活。根据临床资料,该案例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该求助者的病程持续的时间不是很长,对该求助者的

社会功能影响不是很严重,且问题没有泛化,根据许又新的评分标准评为3分,所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针对此案例的资料,咨询师采用治疗此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合理情绪疗法,经过治疗,求助者的负性情绪解除,心理矛盾和冲突基本解决,达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关键字:情感危机;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人口学资料

单女士,女,45岁,已婚,丈夫系某机关工作人员,家庭条件良好,有一女儿,无既往病史。

二、咨询过程

1、 咨询师:你好,谢谢你的信任,来我们中心咨询,你可以把你的情况简单说一下吗?

求助者:我老公是政府机关的领导,酒场及在工作中有很多场合与年轻女人来往,我感觉他们之间有不正当关系,我接受不了。

2、 我想离婚,但又有顾虑:1)家庭不完整对女儿成长影响;2)离婚正好是让位,正合他意3)丈夫还是比较顾家的(工资上交;只是让我少管他;每周都回家吃几顿饭;每早买饭菜;想让我陪他出去锻炼)4)我感觉对这个家还有很多牵挂(经济上富足;老公一些时候还是比较好的;公婆与我关系很好;以前父母在是考虑父母颜面,现在怕孩子缺少家庭温暖;我也能理解丈夫有时是不得已;丈夫本质不坏,没有固定女人;老公不会拒绝人)

3、 老公对我是否有外遇也有怀疑

1) 和单位领导,我做事有分寸:去领导办公室开着门做事或汇报工作,与领导保持距离

2) 老公的同学:他同学对我夸奖,同学劝老公珍惜我,同学说离婚痛苦。

我避免单独在家接待老公同学;需要咨询时去医院。

咨询师:把握好度,做事有分寸。

4、 对老公同学的变化(由真诚到偶尔的怒骂)

认知:老公变坏与朋友有关;多是些酒肉朋友;他朋友劝离婚,送他女人。

5、 空椅子技术,体验老公内心的感受

6、 有时恨老公,想杀死他。

引导思考:女儿没有父爱,母爱感缺失,我的亲人为我而痛苦,家庭毁灭之灾

7、 离婚的得失分析

1) 得:摆脱与他的纠缠;心情会好

2) 失:经济情况会发生变化;女儿无完整的爱;交际圈小,容易形成自闭

(但是大的环境改变不了)

8、 对这个家庭,现在我能做什么

1)老公承担家庭责任,养老婆孩子;2)尽量回避谈论外面女人;3)发展自己的爱好,充实自己的生活;4)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强吸引力;5)家庭布置尽可能温馨,增加家的温馨感;6)关注老公的健康;7)交流时侧重说感受、体会,尽量不带情绪说话

9、婚姻死亡与否难判定

1)拥有不珍惜,失去知可贵2)复婚率提高3)再婚的婚姻不一定幸福4)再婚离婚率呈上升趋势5)陈一筠案例思考

10、一个人不可能去控制另一个人,只能通过自己的改变来影响别人

11、男女在朋友面前的心理差异

男:1)希望别人赞美自己的老婆2)不希望老婆打扰3)有异性时表现欲强4)某些信息有表达差异

女:1)别人赞美老公时有不安全感2)希望老公关心3)矜持。

咨询师经过一次三个小时的咨询,引导来访者分析夫妻关系的现状,本着中立的态度分析了离婚对她和她家庭的利与弊,让来访者自己决定离婚与否。——————转来的。

情绪心理学在线阅读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情绪是信心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信心中的外向认知、外在意识具有协调一致性,是信心在生理上一种暂时的较剧烈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信心构成要素中的外向认知是指人们对行为可能或必定成功的认识过程,由于这种认识过程只能是对行为未来发展状况的预期,所以这种认识过程实际上又是一种对行为过程的想象和推断;外在意识是指人们在行为中大脑对外界事物觉察的清醒程度和反应灵敏程度,人们在睡眠时意识水平最低,在注意力高度凝聚时意识水平最高。

 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同时普通心理学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但实际上,这一结论一方面将大家公认的幸福、美感、仇恨、喜爱等感受排斥在情感之外,而另一方面又显然忽视了情绪感受上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和社会性情感感受上的爱情、友谊、爱国主义情感在行为过程中具有交叉现象,例如一个人在追求爱情这一社会性的情感过程中随着行为过程的变化同样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而爱情感受的稳定性和情绪感受的不稳定性又显然表明了爱情和相关情绪的区别。基于这两点,将情感和情绪以基本需要、社会需求相区别或者是将两者混为一谈都显然不合适的。

 生理反应是情绪存在的必要条件,为了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家给那些不会产生恐惧和回避行为的心理病态者注射了肾上腺素,结果这些心理病态者在注射了肾上腺素之后和正常人一样产生了恐惧,学会了回避任务。情感也是一样,比如没有性欲当然不会有爱情的,而当人吃了春药以后,伴随着性欲的旺盛一见钟情的可能性也就会随之加大了。所以,由不同的 药物刺激引发的行为过程也表明了,情绪和情感显然是有区别的两种不尽一致的心理生理过程。

 实质上,在行为过程中态度中的情感和情绪的区别就在于:情感是指对行为目标目的的生理评价反应,而情绪是指对行为过程的生理评价反应。再以爱情举例来说,当我们产生爱情时是有目标的,我们的爱情是对相应目标的一种生理上的评价和体验,同时当我们随着爱情的追求这一行为过程的起伏波折我们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情绪有20种以上的定义,尽管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承认情绪是由以下四种成份组成的:

 1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情绪的表达形式。

 2情绪是行动的准备阶段,这可能跟实际行为相联系。

 3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

 4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337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